冬天大腿肚内侧发红:最新分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8:05:36
 第一节研漂方法
    现代国画家对于颤色的淘、澄、飞、跌、方法,有些是与古法不大相合的,有些是比古法更加周密的。为了节省时间.有人还开始使用小型粉碎机来研磨颜料。
一、朱砂
    把生的镜面朱砂,在乳钵中干研,研得越细越好。如果研成的朱砂有四两重,就把研细的朱砂倒人直径二寸多的竹筒内,竹筒下节留底,洗净,缠上铜丝防裂。另熬广忮——黄明胶水,要浓稠,用上面清轻的液灌入竹筒,与朱砂搅到极匀的程度,随搅随兑人清水,放置一个钟头待用。小沙锅里放入多半锅水,把竹筒平放在锅里,用微火去煮,不要使水煮沸,随煮随添冷水。最后煮到竹筒里的朱砂将干,把锅端下来,等到水冷,再把竹筒取出。这样,一直等到竹筒里的朱砂干透,把竹筒外的铜丝解下,不要使竹筒自裂,要用刀轻轻地劈开成为两半,预备使用。这时筒内的朱砂,上层的是朱标,越上越黄,下层的绳头朱,越下越紫,中间一层是正红的二朱,特别鲜艳。这方法比较用“水飞”的方法,省时省事,但必须在竹筒的下部,锯出三个支脚.以便锅里的热水可以流通。所用火炉,最好是炭火,其次用石油打气炉也可以。因为它们都容易调节火力。  
    用刀切开竹筒把煮成的朱标、二朱、头朱三部分,各放在大碗里,用滚开的水去烫,泡过三四个钟头,将水倾出,用手搅匀,再用滚开水沏人.泡过几个钟头,等它澄清,朱标可能超过二十四个钟头。这时胶全浮起,将水撇出。晒干或用火烘干,放在能防潮湿的地方.预备临时时兑胶使用,这就叫“出胶”。若是石青,使用后,下余的部分,仍须用滚水一沏“出胶”,朱砂使用后可以不必再出胶。
二、赭石
    成块的赭石,中国药店可以买到。干研到极细的程度,可同样使用上述的竹筒漂法;不过在最下层的重色,干了后.要用磁铁吸去残余在当中的铁质,再研再漂。上层是泛黄色的,中层是赭的本色,下层已吸去铁色泛着暗红色的部分,这正是古代画家称为“铁朱”的颜色。它比褚石合墨更红一些,比胭脂要暗一些:画人物器具要用它.画花的梗叶上面勒的叶筋.画麻雀、凫、雁、鹰、鸡、马、驼等等的毛、羽都使用它。“铁朱”是古代画家.民间画工重用的颜色。明清以来的画家们都弃而不用,只用赭合墨来代替。清末民初的画家们,赭石只用上面的“褚标”。
三、西洋红
    西洋红是旧德国货,它是“大德颜料公司”和“倍利堪厂”的制成品,前者是粉末.后者是块状的,块状的中国叫它“洋红砖”。我们只知道它是动物质的沉淀色料。迮朗氏在他的“绘事琐言”里已叙述了它。它的好处是画在熟纸或绢上,绝不蚀透到背面;如果用白的羊毫笔蘸着它画,它也不会把笔染成红毫而仍是白色。另外的洋红,则是蚀透背面(民间画工称这蚀透叫“咬”).并且染笔成红。我们使用它时,只是兑胶研细(用手指研)即可使用。它特别怕潮湿。用后剩余的颜色。必须先行晾干,再加盖收起。不然色就晦暗不鲜。
四、槐花
    槐花(中国槐)北方各地都有。在采集时,第一要选择开了的花,不要花托,只要花瓣。第二是要未开的蓓蕾,却要连带着花托一齐摘下。两种不要搀合在一起,各自用热开水一烫,捏成饼晒干,临时使用。为了培养石绿的色泽,“绿花~枝条绿”用槐花瓣煎水调合,“二绿”“三绿”用槐花瓣和槐花蓓蕾二种合煎调用。合煎的比例是一比二。画青绿的风景画是这样,画花卉羽毛也是这样。
    用槐花调合石绿,见于元李珩《竹谱》。它不但在色彩上把石绿培养得更美丽,而且也起了固着涩滞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用草绿罩染。明代以来的画家,很少用槐花水调合石绿的。在这两代的画上看,正面用石绿,再加草绿罩染的却很少。
五、石膏
    石青有表面坦糙成为块状的叫“回青”。有平面板块层次分明的叫“滇青”,有像小米粒(谷拉)大小砂粒状的,上面有亮晶晶砂星的叫“沙青”。有大小不等的块状,块面闪翠蓝光的叫“藏青”。有成为粉末,和泥土混合着的叫“泥青”。前四种,在未研以前,捣碎用沙锅煮一个钟头,有泥沫上浮.即用勺撇出.随撇随煮、煮后候干再研。但这种沙锅,须用南方制造里面有酱色瓷釉的。北方所谓“里山厚沙锅”,里面粗糙无釉.却不宜用。在这些原料里,最普通的是泥青,色既晦暗,又混有泥土,制起来更加费工。
    先说前面的四种,用乳钵研细之后,即人锅再煮.它仍泛起泥沫.随泛随用勺撇去,至不泛为止。达时的色彩,已够鲜明了。俟冷,澄去水、再兑人清胶水,用力去搅,搅到随搅随泛淡灰蓝色为止,仍用竹筒按照漂朱砂的办法.即可得出深浅不同的“青粉”、“三青”、“二青”、。头青”四种颜色。至于后一种“泥青”,主要的办法是首先要煮,随煮随搅随撒.以撇尽上面的浮泥为度。冷后,澄去水,干研。研细后,如前再煮再撇,煮到不泛泥土,泛出鲜明蓝色为止。澄去水.兑胶.用水飞法——王溉、迮朗等法,漂出三色。因为它经过兑人胶水.又要泛些泥沫.不适于用竹筒的自然浮沉,必须人工看它浮沉的情况,酌量飞跌着。
    若按出色的分量(出头)来说,“回青”、“滇青”可能得到六成好青(包括二青三青),“沙青”“藏青”可能得到五成至五成五,“泥青”最高可能得到三成五,有的只到三成。石青出胶的方法,也和朱砂出胶相同。但石青更须彻底,宁可多用滚开水沏泡一次,切莫令有余胶。因为漂青兑胶,要比漂朱兑胶浓一些,多一些。出了皎的石青.存放起来.只要是不受潮湿,无论经过多少年,仍然保持它的鲜艳美丽。
    又买来人家漂成的石青(姜思序有一钱重的纸色,北京有一钱或二钱重的瓶装)。我们第一步先要用乳钵研一下,第二步再兑上清胶水搅匀,看它泛不泛泥土,不泛可以马上使用,否则就必须再漂一下。如果漂仍不净,那就只有煮它一下,看它泛尽泥土为度。这样虽损耗很多,却可以得到好青。
    乾隆嘉庆时的五色墨,我们只看成它是那时的好原料,重新研漂,可以得到很好的颜色。惟有五色墨里的白粉墨,那是用车渠石制成的,车渠石产于甘肃、新疆。这种白墨,只用蒸笼一蒸,把它化开,将上浮的胶水撇出一部分,入乳金杯研细。更加好用。
六、石绿
    石绿、有表面粗糙块状的,通体一色.没有深浅:有表面成为一块块隆起的圆包.深浅不同的块状的。有夹杂着黑线纹的。有像孔雀羽样翠绿色花纹的。有成为细碎颗柱的。有自然分解成为小薄片的。它们的性质都相同。只是表面通体一色的,体轻易碎;有黑线纹的,体重难碎。其他都没有什么区别。
    研石绿也和研朱砂、研石青一样.最好是干研,研到极细的程度。在兑胶以前.也要先煮一次,撇去上面浮沫及灰尼土。侯冷再兑胶,还要入乳钵再研,然后才进行水飞。若用竹筒自然浮沉也可以。不过,分析的结果“绿花”和“枝条绿”相混,“三绿”和“二绿”相混,头绿显明。作者的试验是:先用竹筒分成三色,再用水飞法分析“绿化”和“枝条绿”,分析“二绿”“三绿”,这样作,所得的结果,却令人满意。如果全用水飞.那就太耗时间。漂成后,必须出胶.以便收存,但“绿花”和“枝条绿”不可能全部出胶。不出胶干收存也可以,
    朱砂漂成的“头朱”、石青漂成的“头青”、石绿漂成的“头绿”,都可以用火炒过,炒到极热时,趁热放人冷水内一“炸”.使它分解,再研再漂,还可以分析成为深浅不同的三色。古代画家和民间画工部说,用乳钵研矿物质的颜料,如果开始执着乳锤向左旋转,那么。就一直都须向左旋转,直到把颜料研细为止,如果开始向右旋转,那就须自始至终地向右旋转.这样才能把颜科研得细。倘或是忽左忽右地乱研,那就不可能把颜料研得细如飞尘。因为是时左时右的旋转乱研,就会把颜料的颗粒滚转成了小圆球。小圆球是圆而且滑的,乳钵锤捉摸不住它,自然不会把它研细。可是在放大镜下观察用“朱标”画成的花瓣,用“绿花”画成的竹叶(“朱标”是朱砂里最细的部分,“绿花”是石绿里最细的部分),看见它们仍然是小小的颗粒附着在纸绢上,但是用肉眼看上去,确乎是像水一样的颜色敷上去,非常均匀,看不出颗粒。由此可见打算把颜料擂得极细还不在乎擂时手的方向是始终左旋始终右旋。只有应用物理的分解怍用.炒热,炸冷,这就解决了粗砂、粗青、粗绿的问题,而增加了它们的“出头”。
七、花青
    制造花青的原料第一是青黛,第二是蓝淀。在过去由于蓝淀不易找到.就单独使用青黛。青黛在中国药店里可以买到,价钱比较贵。在药店叫它“建青黛”(建,指福建而言),它们体质都很轻,见水就浮起来,必须兑上清胶水,用木棒擂细。擂须有耐心,由稀擂到干,由干逐渐添水再擂到稀,如此反覆擂到细腻滋润,泛出蓝光为止。然后起出来晒干,放在大碗里,用温开水轮番沏泡,至不泛黄水为度。兑入清胶水,搅拌得极匀,再兑上冷开水,这时就成为满碗的蓝水了。把这蓝水撇出,晒干烘干均可,这就是我们所要的花青。下面剩下沉淀的渣滓,仍预备下一次制时兑人再擂。记着,自始至终全用熟水,一点生水用不得.这就可以减少胶的腐败。
    研漂其他的颜色.无论是什么季节全可以(北京春天风沙多,灰尘重,那是例外),惟独花青,就非夏秋不可。晴天一晒就干,阴雨还可烘烤。
八、蛤粉
    把买到的蛤粉,用乳钵加胶细研.不可出胶。用后晾干,用时加水再研。经过几次的使用.存在钵中的就更加细喊了,不宜把它用尽,应该再兑人粉.怕胶再研,如此反覆的加水加料,研开了使用,再用再研,它就更加好用。
  
    以上朱标、赭标、花青、洋红可以使用画碟盛用,此外的颜色部应该使用小乳钵盛用。乳钵是西药所用磁质的最好,不宜用玻璃质的,因为出胶交须用滚开水的缘故。随用随研,随研随用,盛的颜色愈多,使到后来也越细。普通用的梅花格、六角格等等的瓷画碟,对于石青、石绿、朱砂、蛤粉、铁朱是不大相宜的。
第二节    使用方法
    国画家使用颜色的手法虽各有不同,但主要掌握注技法上的规律,基本上道理是相同的。下面只是举出几种重要颜色来作为例子加以叙述。
    一、朱砂的使用
   关于朱砂一般只用“朱标”和“二朱”(正朱)两种色度。在风景画里,描写朝阳赤日,彩霞、枫叶……使用这些颜色时,只是相度着涂染。染后上矾,用洋红再行分染。但在人物画和花鸟画上就必须用粉先打成底子(不打粉底,就难得涂匀),再用“二朱”薄染,染后上矾.再用西洋红分染.方觉深厚。最忌浓涂.尤不宜用“头朱”衬背。绢上衬托,只可用朱标合粉。又如大红的山茶花牡丹花等,必须画出它们的质感和体积。染法是:先涂薄粉,用朱自瓣尖和瓣的边缘,向瓣的深处去烘染(同时使用两双笔,一双蘸朱.一双蘸水,朱笔染.水笔烘),烘染到瓣的深处.凹处、弯曲转折处……朱色极淡,或者没有朱色。干后上矾.再用洋红自瓣的深处、凹处,向瓣的边缘和尖端烘染(这时烘染只用一双笔,先蘸清水,再用笔尖蘸洋红或胭脂,自瓣根向尖去染,它就越向尖端色就越淡了。这种技法,叫。笼套。,又叫“拖染”),一次不够,再来一次,染到花瓣有了悬空迎风飞舞的感觉为度。古代中国画家使用朱砂烘染,都依靠了胭脂。胭脂多染泛黑,不如西洋红染出来鲜艳悦目。
二、西洋红的使用
    西洋红,“大德颜料公司”出品的不变色,“倍利堪厂”出品的有些变色。前者色深红,后者色较“尖”一些,被称作“牡丹红”(买瓶装的兑胶使用。姜恩序颜料铺还把牡丹红制或膏售卖,用水化开即可使用)。用它们分染花果,部是用笔尖蘸着由深染到浅,一次不够,再来二次三次,越染就越红。若是綮绒绒的花瓣,紫巍巍的服装等等,只要先用花青打好底子,用西洋红涂染几次,它就形成红中发紫,紫中透红,非常美丽鲜艳。
    在临摹古代绘画时.对已经晦暗了的颜色.进行复制,并不是直接在鲜明的颜色里,兑合上暗褐色、黑灰色,一下子涂上去.那么是不能够符合那已经暗了色的色度的。譬如故宫绘画馆会经陈列的《唐人纨扇区仕女图》中的朱砂裙,赵佶(《芙蓉锦鸡图》的朱砂胸腹羽,都是已经发暗了的红色,如果要摹写这两张古画,就应该首先用上好鲜艳的正未(二朱),薄薄地涂上去,俟干,施上淡矾水,干透,它是比锦鸡的胸腹羽更鲜明的。再用胭脂兑入些西洋红赭石去罩染,一次两次的染过,自然成了发暗了的朱砂。又摹写耶女人穿的朱裙,还须在用胭脂之前先用铁朱去罩染,结果就晦暗得像经过千八百车的朱砂色一样。由此类推,使用石青、石绿、白粉……时部需先用上好的颜色打底子,再对照着古代绘画颜色晦暗的程度,进行罩染。千万不可以把鲜明的颜色中兑上些暗袍色、黑灰色……的颜色一次涂出的办法,尤其是白份,汉晋唐末各时期的古画都有不同的白度,如果去摹绘就不能只把白粉和一些其他浅灰色混台起来,一涂一抹,就可以代表年代久远的汉晋或唐宋时期的粉。这首先要研究古人所使用的颜料是白垩,是蛤粉,是什么,然后再决定使用底色并用其他合适的灰色进行罩染才对。
三、花青的使用
    对于花青最常用的是用它来染花卉的叶子。
    没骨画法是:先用笔蘸调合成的嫩草绿色,再左笔尖上蘸些花青,由叶的根脚向叶梢一三,这就形或了根脚包深、叶梢色浅的一片绿叶。这和画扮红花瓣,先蘸水或蘸淡粉,后笔尖再蘸胭脂或洋红,自瓣尖向瓣根拖染,就形成瓣尖红色淡到瓣根的花瓣一样。还有,用笔先蘸上淡粉,再蘸上些嫩绿,笔尖上再蘸上些洋红或胭脂,用它画一朵兰花,起首,先画花心的小瓣,再画外边的大瓣,这一下,不但是把兰花朵画得有深有浅,并且还把兰花的红瓣尖、红丝筋全画了出来。若是先蘸上嫩绿,再蘸上花青,笔尖再蘸上一点赭石或红(色括胭脂洋红),用它由叶尖向叶根脚去拖画,这还可把一片叶画成五色。蘸赭石的是老叶,蘸红的是嫩叶,光与色,一下子都可以画了出来.还画出了季节与时间,蘸上花膏,再蘸洋红画紫蘸花,也可以点染出深浅浓淡的花和蓓蕾,这样画要一笔画完,最忌重复地再涂上去。匀填和勾勒(写填是沿着墨线的轮廓,填进颜色云,勾勒是用颜色把墨线盖住,颜色进行完了,再行用色线或墨线勒出)的叶片,施用花青,首先是用花青分染出浓淡、反正轻重深浅,在上面或罩染石绿,或罩染 草绿都可以。但必须在使用花青之后,先上一道矾水,再用绿色罩染,花青就固着不动了。像桂花,山茶花等的暗绿叶,在花青里还要兑上些淡墨,再行分染,用绿色罩染。 有的用草绿罩染一遍,还觉不够,在上面仍可罩染一二遍,必须染到青翠浓艳,神似所描写的实物为止,有时也许更突出些。又如画墨牡丹,这是先用花青分染出浓淡、反正、轻重、深浅,然后再用洋红不止一次地罩染。风景画的远山天色等等,也是用花青烘染。
四、石青石绿的使用
    人的衣服,鸟的羽毛,风景画的山石、树木、天色和一些器物,使用石青的机会很多。如果要求在青的面上有浓淡深浅,那就需要先用墨或花青染出浓淡深浅的底子,然后再薄薄地涂上石青,自然就形成浓淡深浅不同的色调。无论是“二青”、“三青”,都是临时兑胶,用后出胶。风景画里的山石,除了先用墨和花青分染以外,还要和石绿同时涂上,才免去生硬死板的缺陷。至于涂石青“地子”(除去画上去的画,其余空白的部分叫“地子”),那是使用“灰青”的。涂法是:首先把“头青”兑人稠胶水.还要,预先估计它的使用量,宁多勿少。在南方冬日,室内不生火,四时均可涂“地子”。在北方冬季,室内生火或有水暖设备,那就需要先将另外预备的旧报纸喷湿待用,然后再涂。涂是完成一部分,即用湿纸盖在上面 (不要湿纸和涂青的地方接触),随涂随盖. 直到涂完为止,然后把湿纸全部揭开,使它同时干,这样就一片均匀.毫无痕迹。其‘余的时间,越是阴雨的天气,越容易涂匀。在兑胶时,必须浓稠合适,胶太多容易断裂,胶太少,又不容易匀.须要先取得经验再涂才好。最忌在大风,燥热的天气里涂石青地子。
石绿的用途比较多。在画风景画的青绿山石时,无论是纸是绢,都要先用墨皴染出阴阳、向背、浓淡、轻重,必须作到所谓。墨韵既足,然后敷色”。但是墨的皴染既足,还须先用淡褚石通体罩染一遍(连预备 施用石绿的部分也在内)。干后,把预先用槐花水调合好的“三绿”,自认为应该使用石绿的部分,薄薄的罩染,越到了脚山根烟岚去雾的地方越轻淡,正像古诗上说的“山色淡如无”一样情况.这样一次二次地染下去.自然为色彩已足为止。就是画大青大绿的金碧山水,“三绿”和“二绿”交错着使用,也是逐渐烘染到山根石脚使它露着赭石染出的颜色。在纸上这样罩染之后,山的轮廓和皴染,因为是薄薄的使用石绿,就使人感觉着是石绿所形成的阴阳、向背、浓淡深浅。干透之后,再用草绿烘染,更加明显深厚。在绢上还须用“头绿”衬背。当薄薄的罩染石绿时,如果还感觉着色彩不够。仍可以加罩石绿。在加罩石绿以前,就必须先上一道淡水,等干再罩。就是石绿罩染巳够,在未烘染草绿以前,也必须使上一道淡矾水,矾水干透,还需按平用布擦抹一下,看看颜色稳固不稳固。不稳固,及时修补,稳固了,再进行草绿烘染。这样就不致一经烘染,石绿发生动摇——着色的术语叫“滚”——凡是使用石绿完了,就必须加一道淡矾水,用布擦一下,为的增加它的附着力。风景画是这样,其他的画也是这样——涂完石绿,上一道矾,用布擦一下。
花卉的叶子使用石绿,必须先用花青分染出叶的浓淡、深浅、轻重,干后罩矾,再由叶的尖端和边缘,用石绿向叶的根脚罩染,叶尖端和边缘的绿,要比较浓一些,花青重的地方,罩染石绿更要薄,这样就形成染过花青的地方石绿更重一些。染完等干,再上一道矾水,然后用草绿罩染。有的叶子是深绿,有的还泛出蓝色如荷叶等,这就需要在草绿罩染之后,用“三青”再向浓重的地方,薄薄的罩染一遍,这叶子就越发的浓厚,泛出蓝光。若是比较大的叶片,像荷叶、芭蕉叶等,那就更必须是这样作,才使人看着有立体感、真实感。在纸上不必由背面衬托,在绢上就必须衬托。若画野草花卉在绢上,正面绿叶,先用花青分染.再用草绿罩染,背后再衬托石绿,更加鲜艳。叶的背面,绿色较淡,不用花青先染,只用“绿花”或“枝条绿”罩染,上矾,再用草绿中的嫩绿烘染。纸上背面叶不衬托,绢用“三绿”合粉衬托。
画孔雀鹦鹉等等.部是要用石青石绿的。石青石绿因为它们的被覆力相当强,画家就利用这一点,先打下浓淡深浅的墨底子,再用它们罩染在上面,很自然地显露出它们的深浅浓淡。画鸟类青绿罩染既足,上矾后,用布擦抹,再用花青或草绿分染.最后再“丝”毛羽——“丝”是技洼上的术语.就是画出细丝的意思。
宋代有画石青色的牡丹花——“牡丹谱”叫“墨舞青猊”——那是先用粉打农子,再染胭脂,由瓣的尖端罩染极其漂亮的“滇青”,显着翠巍巍的泛出紫光。又绿色牡丹是用“枝条绿”分染淞的尖端和边缘,再用粉烘染,然后用嫩绿去“醒”。“醒”就是说把它分染得更加清楚醒目的意思,也是技法上的术语。
五、白粉的使用
    目前科学进步,钛白,锌白部可以找到,同时还有蛤粉同世,这是明清画家们所想不到的。钛白和锌白兑胶研细很好使用.它们的色度、被覆力部很强。用它们涂染,也容易匀。用它们打底子,在上面再罩染各种各样的颜色,也部胜任愉快。
    使用蛤粉,必须先取得经验,方不至于浓淡不匀。因为它在乍涂上去的时候,并显不出它的白来,必须经过半分钟、一分钟的时间,在水分挥发或渗透后,才显现出它的白来。这就必须对它先取得了经验,掌握了浓淡多少,再行涂染,才能作到深淡均匀。他的白色,不像钛白、锌白那么鲜明。它的色相是沉着浑厚的,色调比较含蓄,具有特殊的情调。
六、其他颜色的使用
    赭石是要分成三色使用的。藤黄的使用,首先是要预计使用量的多少。如果使用量多一些,那就是临时把藤黄当作墨似的研用,研究,还要把藤黄擦干。如果用得少一些,那就是用笔向藤黄块舐着用。最忌用水泡,尤其怕热水泡,一来颜色会失掉鲜艳,二来蘸黄容易变红变硬。石黄用法国制的,分三层使用。若先找底子,必须用蛤粉,忌用铅粉。
洋颜色里还有叫“青莲”的化学制品.它是像紫荆花那样的紫色颜色。花鸟画家往往用它和西洋红调和着使用。荷花的花瓣,鸳鸯的背羽,部使用它。关于调合众色,中国画是随着要表现的色彩灵活运用。至于调色的死板板的规定出比例数字,没育多大的用处,就不再用篇幅。
最后对于全书来说.这仅是很不成熟的很贫乏的一些研究资料。一方面是希望我们画家把古代画家使用色彩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一方面要求我们画家依靠不断的实践,更科学地创造出更多的经验同时吸收外采的营养来丰富自己,使我们民族绘画有更高的成就。这就是作者写这篇东西的动机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