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韧创家具有限公司:2004~2005年中國金融風險及影響因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56:46
2004~2005年中國金融風險及影響因素 謝業華 黃燕芬

伴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良好態勢,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伴隨著利率市場化,由於貨幣信貸增長過快、貸款結構不合理(房貸和車貸增長過快)、信用制度不健全、金融機構獨立性不夠等原因而産生的金融風險隱患也在不斷加重。國內理論界對金融風險産生的原因、治理對策展開了廣泛的研究。本文主要結合2003及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政策的路徑演變,擬就影響中國金融風險變化的因素進行梳理,並以不良貸款為核心,對中國金融風險進一步演變趨勢及可採取的政策措施進行探討。

一 金融風險在我國不斷加重的表現

著名學者吳敬璉認為,中國目前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金融風險,包括:我國銀行系統積累了大量不良債務,可能引起的銀行兌付風險;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形成的股市泡沫可能引發的金融系統風險;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利益結構調整過程中,分配不平等、貧富分化、低收入階層的最低收入和社會保障不健全,可能引發的經濟和社會風險。這些風險是多年積累起來的,而其中最主要的風險來自銀行系統。

1.銀行業呆壞賬水準居高難下

2002年以來,我國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比率不斷下降,表1顯示了2004年的情況。儘管如此,過多地強調這些指標只會促使金融機構通過擴大信貸投放稀釋不良貸款或者收回有利的貸款,事實上不良貸款蘊含的金融風險依然存在。根據國家統計局《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佈的數據,中國國有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産比率仍然偏高。按照五級分類統計,2003年末銀行業主要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為2.44萬億元,不良貸款比率為17.8%,這個比率遠高於一些跨國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

按照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2003年10月的記者招待會上提供的數據,銀行業主要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為18.74%,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19992.27億元,不良貸款比率為21.38%,外資銀行整體的不良貸款比率為4.26%。到了2004年第三季度,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絕對值為1.56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5.71%。在2002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曾經動用了1127億元沖銷不良貸款,僅僅使不良貸款絕對值比2002年初減少782億元。而面對目前近1.6萬億元的不良貸款,即使每年投入1000億元銀行利潤沖銷壞賬,也需要十餘年時間才能將不良貸款額、不良貸款率降低到能夠與世界跨國銀行相當的水準。

2.信貸投放過快潛伏新的金融風險

2003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加快,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積極性也持續高漲,而資本、經常賬戶的雙順差,大量外資通過各種渠道流入中國,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礎貨幣進行對衝,M2增幅持續高於17%的年度控制目標。2003年年初,央行宣佈2003年金融機構貸款增加的總額應當控制在1.8萬億元以內。到了6月份就已經突破了這個目標。7月份央行公開表示務必要將信貸總額控制在2.8萬億元以內。可到了10月份貸款總額就已經突破了2.8萬億元。而且貸款的結構也發生了改變,投資大部分流向許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設,中長期貸款比重增加。由於長期債券市場的缺乏,潛在的金融風險又集中于銀行系統。而銀行系統通過發放大量新貸款來稀釋不良貸款率的盲目擴張行為也隱含著巨大的危機。在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社會信用環境不夠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不規範、商業銀行自身的內控機制欠缺和風險管理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這種過快的信貸投放可能潛伏著較大的金融風險。

3.流動性受影響

為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央行採取了適度控制措施,提高了存款準備金率,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實現貸款浮息制度,同時加強以風險控制為重點的窗口指導,直至採取行政手段,以控制貸款擴張勢頭。2003年9月底,人民銀行將人民幣存款準備金利率從6% 提高到7%以遏制信貸增長。準備金率的提高減少了商業銀行大約1500億元的流動性資金,促使同業短期利率快速上升,籌資成本提高。2004年4月,存款準備金再次提高為7.5%,並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制度。金融機構一次性減少可用資金1100億元。因此,一些股份制銀行和其他較小的金融機構陷入流動性緊縮,不得不尋求央行支援。

長期的流動性問題,仍是中國金融系統面臨的問題之一。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城鄉居民短期存款,而資金投放卻以大型基本建設項目、政府債券、住房貸款為主。這樣一種不合理的結果自然不利於我國金融系統的良性發展。

4.房地産金融隱含重重泡沫

在利率管制和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較大的存貸款利率差使金融機構能獲得較高的利潤。加入WTO以後,銀行業面臨著外資銀行的競爭、商業化經營的壓力,各大銀行都在爭搶高回報、低風險的客戶,而地産信貸(包括投資者、開發商、建築公司和抵押部門)一向被認為是優質客戶,信貸風險較少,導致銀行近年對房地産的貸款額大幅上升。央行研究局的《中國房地産發展與金融支援》報告數據表明,2003年房地産投資開發資金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比2002年增幅29.7%,房地産信貸在銀行業整體信貸中的比重不斷增加。2000年房地産信貸比重為6%;2001年上升到13%;2002年達17%;2003年已高至21%。其中,由銀行貸出的房地産開發信貸達6657.35億元人民幣,參見央行研究局的報告:《中國房地産發展與金融支援》。比上年增長近5成,是自1993年實施銀根緊縮政策以來的最大升幅,增幅之大引起中央的憂慮。事實表明,近年房地産市場的過熱明顯是銀行業信貸支撐而成。

目前比較突出的房地産金融風險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房地産開發企業的真正自有資金往往不足30%,發展商“出地”、銀行“出錢”的情況嚴重;二是一些分階段連續開發的大型樓盤過度開發形成風險;三是銀行對貸款的監控不力,信貸資金被挪用,從而形成風險;四是房貸、車貸等項目貸款條件放鬆,消費者違約現象增多,也增加了銀行的風險。

房地産二級市場不活躍,房産預售、未完工房屋交易預期價格水準上漲,收入預期不合理,都推動了房地産市場價格的走高,促進了房地産市場泡沫的積聚。這種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脫節,如果不加以控制,其後果將十分嚴重。

5.信用體制不健全,金融體系透明度不高。

儘管2002年我國頒布了銀行業新的資訊披露準則,2004年所有銀行都須報送按五級標準劃分的貸款,資訊披露水準和行業透明度有了相應的提高,但我國商業銀行的國有性、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決策者權責不對稱等特性,決定我國銀行業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由於資訊的不可得、搜尋成本過高、信用制度不健全,金融市場上交易雙方資訊不對稱的現狀在短期內無法得到改觀,尤其是涉及公司內部經營、個人收入狀況等方面的資訊。這種狀況容易導致逆向選擇行為的發生。住房信貸和汽車信貸在前幾年被認為是風險相對較小、收益較高的優質項目,但近期頻頻發生的違約現象正在改變這種觀念。一些消費者購買多套住宅以至發生償還危機。繼2003年銀行業公佈車貸黑名單以後,2004年銀行業又公佈了房貸黑名單。這種事後懲罰往往難以彌補銀行業的損失,客觀上也加重了銀行業的風險。

6.金融體系與地方政府千絲萬縷的聯繫

由於歷史原因,儘管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金融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銀行業尤其是地方性銀行與當地政府之間仍然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銀行經理、地方政府和商業機構的利益是緊密聯繫的,地方政府仍然可以通過職權便利對信貸過程施加強有力的影響,來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這種特殊的關係扭曲了中央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例如,在2004年上半年的緊縮政策中,江蘇“鐵本”事件是這種關係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損失的銀行資金、民營資本自然無法挽回。地方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干預,也是潛在的金融風險來源。因此,改進國有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將是一個長久的話題,這要求管理文化從過去的一致管理轉移到個人責任管理,即對權力和責任的清晰界定和分割。

二 金融風險在我國進一步演變的趨勢

1.呆壞賬風險將長期存在並進一步升高

近幾年,金融機構(國有、股份制、城市商業銀行)普遍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具體體現為信貸業務的快速擴張,掩蓋了潛在的資産品質問題。尤其是那些呆壞賬比例已經偏高、融資能力及抵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中小銀行,容易陷入流動性不足的困境。而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破産法的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負債的很大一部分終將轉化為賬面不良貸款,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會長時間存在且不斷出現高峰。因此,單方面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和加強銀行監管並不能必然消除不良貸款。需要政府提供配套措施,使商業銀行在保持經營穩定的前提下,化解不良貸款的風險。

近年來,儘管監管當局採取了各種措施處理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仍然一直在高位徘徊。在1999年成立四家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剝離了政策性因素造成的不良貸款之後,2000年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平均下降了10%左右。此後,雖然監管當局不斷強化對商業銀行的監管,但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仍然在高位徘徊且時有反彈。2004年,央行對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等一批擬上市的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集中處置,不良貸款再次出現明顯的雙降。

但考慮到2003年末以來,中央政府為治理局部的經濟過熱,所採取的宏觀緊縮政策,對部分固定資産投資和土地項目進行了清理,撤銷和停止了部分違規越權項目,可能會形成不少新增不良貸款,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不良貸款問題,工作難度相當大。而且過分地強調不良貸款額、不良貸款率的降低,勢必鼓勵商業銀行通過擴大放款規模、回收有利的貸款來達到短期內“雙降”的目的。

2.房地産信貸潛在風險高

由於房地産信貸(開發、按揭等)業務中,銀行處在一個比較有利的地位,近幾年房地産業的銀行信貸償還尚未出現明顯的拖欠情況,呆壞賬率也不高。數字顯示,目前商業性個人住房不良貸款率不到0.5%,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不良貸款率不足0.24%,央行研究局報告《中國房地産發展與金融支援》。完全控制在安全線之內,房地産開發商的償還情況相對正常,令銀行業對此警惕性不高。但是,個人住房的信貸風險是有一段隱藏期的,真正暴露出來可能要3~4年的時間。再加上目前的個人信貸保障系統尚未健全,大批買家申請樓宇按揭時所能提交的還款能力和信用情況資訊十分欠缺,令銀行存在很大的壞賬風險。而不合理的收入預期和價格預期更加刺激了部分收入不穩定、收入水準偏低的消費者通過按揭貸款購買住房,一旦出現斷供、收入情況變化或者房産價格下跌,銀行便難免出現壞賬。

儘管目前銀行業對住房信貸違約現象進行了懲罰,如北京市14家商業銀行已經對住房貸款設立了信用記錄,在一家商業銀行有違約記錄的客戶將無法從其他商業銀行得到貸款,但這樣一種事後的懲罰機制不能從根本上降低銀行業潛在的金融風險。

3.利率匯率制度改革和資本賬戶自由化過程中潛在的金融風險

從利率制度來看,我國長期實行缺乏彈性的官定利率制度,而且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實行低利率政策,儘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但這種扭曲的制度很難準確及時地反映資金的供求狀況,引導資源合理配置。儘管不斷進行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嘗試,放寬了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允許存款利率下浮,但利率作為宏觀金融市場供求狀況的信號作用仍不能充分發揮。貨幣市場的分割,基準利率的缺乏,都使得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金融市場行為的盲目性。

而在國際經濟變幻莫測的今天,外匯體制改革的效果帶有更大的不確定性。2003年以來,外匯佔款一直是基礎貨幣快速投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人民幣升值的強烈預期下,數百億美元的資金涌入香港伺機進入大陸,中國金融體系面臨更嚴重的衝擊。2004年8月以來,機構客戶和個人將外匯資産兌換成人民幣的業務規模大幅度增長,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早已擴大到居民層次。自2004年10月28日央行宣佈加息以來,這種預期更加強烈,因此人民幣面臨著強大的升值壓力。而將外匯存款準備金率從2%提高為3%也不能緩和當前的壓力。“歐元之父”蒙代爾認為,一旦人民幣升值,外商投資將急劇下降,經濟增長放緩、失業增加、城鄉貧富分化……中國將面臨嚴重的金融乃至社會風險。

資本賬戶自由化進程中,政府對資本管制能力的弱化,國外資本能通過各種地下渠道進入中國,政府對外資企業的利潤轉移也難以監控,香港也日益成為資金進入或離開中國的中轉地。事實上,有關中國是資金凈流入國還是凈流出國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國際資本投機衝擊是近年來金融風險轉化為金融危機的主要因素,因此一旦經濟形勢發生變化,我國金融體系面臨的衝擊將遠比我們想像的嚴重。

4.特殊國情背景下的金融風險仍將長期存在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佔領了絕大部分業務,包括車貸、房貸等優質項目,普遍持有較強的流動性,是同業拆借市場上最主要的資金供給方,也是政府債券的主要購買者。2003年,人民幣貸款對存款比率平均為76.8%,外幣為80.8%。而其他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則往往是資金的借入方,流動性不足,自我調節能力較差。這樣一種嚴重不平衡的結構必然不利於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不能滿足我國經濟增長的需要。隨之發展起來的地下金融活動,兼具創造性和毀滅性,其規模已達地上金融活動規模的1/3,監管當局很難對這一具有高利貸性質、與黑社會相聯繫的領域進行打擊和取締。地下金融活動給我國金融體系帶來的不僅是金融衝擊,更多的是社會衝擊。

同時,在已有的利益分配格局下,地方政府必然會繼續對地方金融機構施加影響,與中央政府進行博弈,來維護甚至增加既得利益。中央政府政策的傳導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金融體系的發展也將受到行政力量的干擾。同時,金融機構特殊的組織結構以及決策者權力責任的不對等,也為決策者的尋租行為創造了條件。

三 在我國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可採取的政策措施

金融業是一個特殊的高風險行業,金融風險是一種未來的不確定性。加強宏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的穩健發展,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金融環境。因此,充分發揮金融促進經濟增長和調節經濟結構的作用,綜合協調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産業政策的關係,健全市場機制,保持經濟增長和信貸增長相適應,同時努力消除社會信用制度不完善、銀行內控機制不健全和資本市場發展不規範等因素帶來的金融風險,形成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良性互動,顯得尤為重要。

1.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加快商業銀行改革,加強金融監管,打破不良貸款的惡性迴圈

中央政府應積極建立國家財政部門、央行、金融監管部門的協作機制,借鑒跨國銀行的經營模式,綜合考慮地方政府在金融穩定中的收益和責任,前瞻性地設計商業銀行改革方案,促進銀行、保險、證券行業的協調發展,著眼于硬化商業銀行的預算約束,並激勵商業銀行硬化國有企業預算約束,創新宏觀經濟政策的傳導途徑,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地方政府應強化整體觀念,維護中央政府政策的權威性,積極引導地區經濟、金融體系的發展。在積極彌補市場缺陷的同時,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我國的歷次經濟過熱似乎都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推波助瀾,離不開地方政府對地區金融機構的行政干預。如何理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機構的關係,使之朝著激勵相容的方向發展,穩定金融,應該是“十一五”期間政府工作的重點。

2.加快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改革

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利率市場化、資本自由化、改革外匯體制是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必由之路。

逐步規範各級金融市場,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市場,減少對利率的管制,使其準確反映資金供求狀況、經濟運行狀況。儘快完善外匯市場,改革人民幣對美元僵硬的穩定,放寬浮動區間,緩和人民升值的壓力,增強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加強利率政策與匯率政策的協調性和有效性。

金融機構改革主要是銀行産權改革。目的是解決國有銀行産權關係不明、所有者缺位、治理結構缺失、風險管理能力差、內部人控制等種種弊端。目前開展的金融創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的公司治理改革穩步推進。而如何按照新巴塞爾協議的要求,提高資本充足率,加強風險管理,完善和規範授信業務程式,健全審貸分離制約機制,建立良好的盈利模式,任重而道遠。

3.房地産金融風險的控制與防範

房地産泡沫潛在的風險,涉及整個國民經濟,不僅僅局限于金融體系。

從政府的角度來説,中央政府應制定有效的産業政策和房地産業發展規劃,及時調整房地産政策法規,對房地産業的發展給予戰略性的指導。具體到各級政府,要設置符合市場需求的房地産開發準入門檻,嚴格土地批租,利用行政手段調節開發行為。

作為信貸供給方的金融機構, 應努力提高風險意識,按照人民銀行、銀監會的相關規定,嚴格房地産開發貸款準入門檻,切實加強信貸審查、管理、監管,警惕房地産泡沫出現,利用信貸政策引導房地産市場結構調整,對過熱的房地産市場要適度降溫。建立並逐步完善個人誠信體系,嚴格審查住房按揭貸款,防止“假按揭”等投機行為,積極推進住房貸款證券化進程。

4.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預警系統

當前,我國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預警系統,立足於自防自救,防範金融危機,及時減輕經濟和金融體系失衡的程度。中國銀行業的風險計量系統還發展得很不完善,缺乏成熟的風險數據庫和管理層,在這點上應該借鑒跨國銀行的良好經驗。

首先,需要運用現代電子技術,建立靈敏的資訊監控和發佈網路。建立一套兼顧可比性、數據可得性的風險度量指標體系,能及時根據監測的數據衡量我國金融系統面臨的風險。特別要關注國民經濟中的熱點行業和新興行業。在2004年上半年的經濟局部過熱中,對房地産、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就缺乏準確的判斷。

其次,央行與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可以根據需要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溝通、聯繫。及時根據宏觀經濟運行數據以及風險監測結果,分析研究金融系統運行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及時發出預警。

最後,借助西方發達國家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方面的經驗,努力開展維護金融穩定的創新性和前瞻性研究,積極探討分散、轉移、隔離、化解金融風險的辦法,改變單一依靠央行再貸款救助的現狀。

中國加入WTO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挑戰。面對新的國際金融格局和WTO的現實要求,中國的金融改革如何適應新形勢,是我國現實經濟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國際經驗表明,金融風險和金融危機會造成極為嚴重的、破壞性的危害,並反映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各個方面,因此應當引起我國的警覺。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本文摘自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年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中國網2005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