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藓图片用什么药膏:[学子论文]新闻发言人制度应对突发事件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1:03:10

[学子论文]新闻发言人制度应对突发事件探析

2010-05-14 13:00: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摘 要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制造着冲突与矛盾。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呈逐渐上升趋势,对此如何正确应对与处理成为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新闻发言人作为发布活动中的主角,在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控制态势等方面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思维高度、专业素质、相关技能等方面探讨了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具体要求,并对如何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了思考,以求得突发事件维持在可控范围内,得到妥善而迅速的解决。

  关键词:突发事件、特点、危机管理、新闻发言人

  

  一、绪论

  随着社会的改革发展,中国目前进入社会转型期,社会背景复杂,各种不稳定因素在局部地区开始显现,例如2008年瓮安事件,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的繁荣和谐不仅是需要经济的发展,还需要社会的稳定作支撑,因此,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是党和政府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在发展的六十年里,党和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并没有经验,这是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二、突发事件的特点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一般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发性和难以预见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自然因素,如5.12汶川大地震;也有人为因素,如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还有各种因素混杂在一起。原因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突发事件的难以预见性,而这些原因自身的不可控也是的突发事件带有迅速爆发的特点,如地震等自然灾害就是人类目前无法提前准备的自然突发事件。

  二、破坏性。这种破坏性不仅包括自然类突发事件带来的物质破坏,更严重的是突发事件给公众带来的精神刺激和压力。突发事件一旦爆发,国家和社会的公共财产和人民的私有财产,甚至人民的生命都会受到严重的损害,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7.3级特大地震,超过15万人在这次地震中丧生,海底首都太子港几乎被夷为平地,灾后重建预计需要10年时间,而预计需要的重建费用更是高达140亿美元。不仅如此,突发事件带来的精神伤害更是无法估计,海底地震使海地国民承受了严重的丧亲之痛,大量孤儿遗留在海地,精神上的折磨远远大过物质上的损害。

  三、多渠道传播。突发事件的传播都会经由多种渠道,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无论是相关利益者还是普通大众,人们都渴望掌握更新更详细的信息,相关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数量以及传播频率都会提升,所有可以利用的传播渠道在这里都派上了用场,一般来说传播渠道可以分为四种。一是人际传播,亲身经历的人们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传播给旁边的人,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描述,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被传播出去;另外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短信成为了突发事件传播的重要渠道。二是大众传播,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是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重要的、详细的信息都是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出去。三是网络传播,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网络的迅速成为传播突发事件的重要因素。四是组织传播,国家和政府承担着向国民告知事实的义务,单位开会传达也是突发事件传播的重要渠道。

  四、聚众性。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给公众带来无法防备的冲击,无论是利益相关者还是普通民众,都会导致心理压力和心态变化。当人产生不安全感时,会本能性的寻找集群,当处在一个群体中时,个人的不安全感会逐渐消失。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心态变化都会导致不安全感的产生,因此突发事件有聚众性的特点。

  五、紧迫性。突发事件会给民众带来不安全感,这主要是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并会给人民的生民财产和社会的而稳定带来破坏,造成人民的恐慌,只要这种混乱的状况得不到解决,人民的恐慌情绪就不会得到平息,社会也就无法回归正常稳定的秩序,因此面对突发事件,争分夺秒的实施对策是十分重要的,公众越及时了解事实的真相,社会越能够及时恢复稳定,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才能降到最低。

  三、应对突发事件需要新闻发言人制度

  通过分析突发事件的特点,我们知道了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如果不及时处理,危害将进一步扩大。只有第一时间将事实传播出去,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小突发事件的危害,传媒就是传播的载体,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也就成为了传播的重要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府十分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传播作用,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推动新闻新闻发布会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1982年,我国的第一位发言人钱其琛用三句话回应了勃列日涅夫的讲话,这个没有先例的新闻发布会和三句话的简短声明,立即引起了在京的中外记者的极大关注。出席发布会的苏联记者当场竖起大拇指,对我说,“奥庆哈拉素”(很好)!他当然听出了声明中不同寻常的意思。这简短的声明,第二天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的中间位置,表明消息虽短但很重要。声明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西方五大通讯社和其他外国媒体纷纷报道并发表评论。 外交部建立新闻发布制度之初,新闻发布会是每周举办一次,只有消息发布,基本不回答提问。1983年9月开始尝试每月在第一周的发布会上现场回答。从1986年起现场答问增加到每月两次。1988年后,改为每次发布会上都让记者提问。从1995年起,发布会改为一周两次,1996年取消翻译。1997年将翻译改为同声传译。 随着新闻发布制度的不断完善,新闻发布的内容也不断增加,记者提问的次数也不断增加,记者能够从发布会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除了新闻发布会制度外,党和政府另一个发布新闻的渠道就是新闻发言人制度,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从此后,两会的新闻发布制度也逐渐完善,各个部门也开始培养自己的发言人,全球传播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使“形象”一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良好的形象并不是指劳民伤财、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而是一种国家管理的技巧,良好的形象会使民众更加信任政府,也就使突发问题更容易得到解决,新闻发言人就是政府一面镜子,政府的“形象大使”。

  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是我国近年来对内对外宣传政策的创新和变化的体现。2003年的“非典”疫情发生初期,国际舆论环境十分不好,百分之九十的报道是负面的,批评中国隐瞒重大疫情,耽误了SARS防控的最佳时期,为扭转这一局面,北京用三天时间成立北京防治“非典”联合工作小组新闻中心,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专门面对危机成立的新闻中心。北京市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向公众解答各种疑问,澄清谣言,还原真相,耐心解答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中央电视台对每次新闻发布会都进行现场直播,信息发布空前透明,为了提高新闻发言人的素质,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下,新闻中心还邀请法国危机处理专家先后对北京七位市领导和卫生局官员进行了新闻发言培训。同时还与国际公关公司和专家合作,以国际化的操作方式进行突发事件的危机传播管理。由于新闻中心的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及高密度的新闻发布会,彻底扭转了境外舆论一边倒的被动局面。 “非典”期间政府对公众舆论的管理,对危机的专业化公关传播,将中国的政治文明和媒体功能发挥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之上,而隐含在新闻发言人制度之中的新闻宣传理念的变革更值得我们关注。种种经验与教训都表明,新闻发言人专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亟待改进。

  四、改进与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议

  一、及时发布最快最新的信息,第一时间掌握舆论引导权


  我们已经知道,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料性的特点,并且会给社会带来恐慌情绪,公众渴望获得相关信息。新闻发言人需要正确地选择信息源,以特定的信息传播渠道把信息传达出去,有效地控制舆论导向,以防止某些媒体在商业利益的引导下胡乱扩展话语空间,激化危机事态,刺激危机局势,同时防止媒体传播不正确或不全面的消息甚至谣言误导受众或加剧受众的恐惧心理。2008年的瓮安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人民的情绪受到极大的干扰,外地的公众对瓮安当地的事实并不了解,如果不果断处理,任由谣言四处散播,会造成公众的恐慌,给国家、政府以及社会的造成损失,这是政府新闻发言人就需要及时站出来陈述实情,安抚民心,为顺利解决这一事件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讲究政治传播的修辞模式,增强信息沟通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政治传播的修辞模式,即怎样在政治传播中“说话”,怎样用合适的语言进行政治传播。“政治传播的修辞研究往往关注传播文本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包括文本形成的动机、文本存在的语境、行文风格、内容信息等各个方面。” 突发事件发生时,人民的心理状态会发生波动,心理的承受力以及判断力会受到影响,对事实的任何臆测和联想都会降低公众对新闻发言人的信任度,新闻发言人应该秉持严谨的作风,考虑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考虑政治传播的文化效果,以能够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坚持新闻发布的原则性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整个大环境的慌乱,应对解决突发事件也是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的,越是混乱,新闻发言人越要坚持新闻发布的原则性。新闻发言人是机构的代言人,他并不是独立的“个人”,是新闻发布机构的喉舌,发出的也就是制度的声音,“新闻发言人不是人,而是一种制度” 。有人认为新闻发言人应该无拘无束、没有立场,这种观点只是一种幻想。另外,当一些信息涉及到国家机密时,这些信息是不能发布的。增加政府行政透明度,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不是仅仅依靠短时期内推广新闻发言人制度就能实现。新闻发言人不仅要懂得传播的技巧,更要深刻的认识到新闻发布对社会、舆论以及国家利益的重要影响。新闻发布不是靠辞令而是靠准确性与权威性获得影响力。虽然新闻发言人应该坚持发布新闻全面、真实的原则,但是有些信息一经公布,不仅不会稳定公众的情绪,反而可能危及国家的安全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发言人应该以国家大局为重,保证社会的稳定运行。

  四、新闻发言人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突发情况下,新闻发言人就代表政府的形象,新闻发言人的表现就会影响民众心中的政府形象。提高媒介素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是新闻发言人的基本要求。另外,还要政治立场坚定,敢于负责。每天关注媒体的报道与舆论的焦点,并设想记者们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也是提高新闻发言人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镜头面前,新闻发言人要表现自然,逻辑通顺,拥有较强的信息表达能力;能够清晰表述危机信息,掌握和理解相关的专业术语;应变能力强,对复杂的情况应对自如。说话的声音应该注意力度和弹性,要有适当的肢体语言,不能一味的照本宣科,要针对现场情况适当地脱稿。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之下,我们的新闻发言人才能真正地以动态的信息发布,更新代替旧式外交辞令,增加新闻的发布的频次以适应危机传播的需要。

  五、结语

  新闻发言人是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 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会在西方国家更是常见。它们一方面是政府控制新闻传播的手段,一方面也是政府和新闻界,并通过新闻界和公众进行沟通的方式。 在应对危机事件和突发事件时,新闻发言人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闻发言人能够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熟悉本单位的业务流程,了解媒介的运作规律,第一时间把信息真实、客观、公正的传达出去,成为政府、媒体、公众三者之间的信息桥梁,这些优势决定了新闻发言人将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曹越﹒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历史和现状﹒新闻记者﹒2003(7):9-10﹒
  2、刘建明主编﹒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357-358﹒
  3、吴念申 梁燕﹒新闻发言人传递政府声音﹒环球时报﹒2003-11-07,第7版﹒
  4、http://www.scnj.gov.cn/News_view.asp?ID=9300
  5、周庆安﹒突发性灾难中的政治传播学——浅析美国9?11恐怖袭击中的政府和媒体﹒新传播资讯网﹒2001-11-17﹒
  6、吴庆才﹒面对非典危机成立的新闻中心﹒2003-08-18﹒
  7、钱其琛.外交十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8、李晓虎.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3月.
  9、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新闻年鉴1984.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第482页.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