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肚有紫色血丝:“新时期农村高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 教育科研 - 刘老师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57:12

 

重庆市潼南中学课题组

潼南中学是一所重庆市重点中学,但是地处重庆西部唯一的贫困县,来自农村的高中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贫困学生的心理和道德行为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现象。2004年10月,我校参加重庆市重点课题“新时期高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成为该课题的实验学校,并根据我们学校的情况,设置了子课题“新时期农村高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探讨农村高中学生心理和道德行为存在的问题以及寻找一些解决的方法和途径。针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谈话、交流活动,以谈话、个案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和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探讨和实施农村高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途径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情况概述

本子课题通过对高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思考和提出当代高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将完善“他律”,倡导“自律”。学校是学生德育行为养成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学生守则、常规的制订与实施,使学生熟知并达到学校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要求;建立良好的奖惩与激励机制并及时分析总结学生道德行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班级中创设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在课内外、校内外活动中,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条件,明确联系的目的、意义与要求,并使学生知道练习的成绩懂得成败的原因。在严格他律的条件下,加强被教育者的内心自律。一个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通常都需要经过自觉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定型。鼓励并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人要做自己的行为习惯的主人。道德行为的养成必须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体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古训给我们的启示,使施教者与被教者共同重视“小节”,及时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集体舆论手段,并与家庭教育达成共识,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教育手段,不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严辞警告,或动之以情,委婉启发,也可以活动矫正,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因人因事而异,力求收到最佳教育效果。充分认识到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其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曲折性、长期性。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很艰难的,只要有一回禁不起诱惑而失去了对道德的追求,重新做起会变得更加困难,采取不同措施强化道德意志,树立求真、求善、求美的信念,把道德人格的完善作为人格主体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而使道德行为习惯由他律型到自律型最终达到自由型。

    本子课题研究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坚持师生互动,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坚持知行统一,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德育“创新”的原则。

本子课题研究通过调查研究、谈话、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途径,对新时期高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原因及途径、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子课题的研究周期与总课题周期一致,按照总课题组的安排,略微提前完成结题工作。分为三阶段。

在准备阶段(2004年10月到2005年2月),我们参加了总课题组的开题和培训会议,确定了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设计了子课题的相关研究步骤及其内容。

在实施阶段,从2005年3月到2006年5月,针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谈话、交流活动,对新时期农村高中学生的道德行为现状经常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以谈话、个案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和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探讨和实施高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途径和方法。参加了在重庆铁路中学进行现场观摩与阶段总结会议,完成了阶段性总结。

在总结阶段,从2006年6月到2006年10月,在研究的基础上,对子课题进行全面总结,撰写课题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设计了具体活动方案,撰写了教育案例5个、论文5篇和结题报告。根据当时时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活动的网站(http://www.liuwang.cn),为师生提供网络交流阵地。有形的成果包括教育案例5个,教育论文5篇,网站1个。

二、农村高中学生道德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为了考察、分析和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高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特点,动向及教育对策,我们对全校高中三个年级来自农村的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了调查。从总体上看,农村高中学生普遍家庭经济情况较差,为改变自身的命运,有相当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思想质朴、行为规范、遵守纪律、勤俭节约,他们本身的德育素质较高。绝大多数农村同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对个人人生的选择与判断更加现实。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大多数同学认为应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具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行为方式上又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在市场经济下,金钱的价值在人们的心目中越来越重要,农村中学生对此也有肯定的认识。部分农村中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立足自我,行为方式更多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崇高金钱与物质,容易走上极端。农村学生在自觉履行公德方面还是好的,在卫生习惯上还有些欠缺,同时实际行为与道德观念略有差距。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方面总体意识较强,生活在农村大多学生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能吃苦,能体谅大人的艰辛,当然也存在借口学习原因而不愿劳动的现象。农村中学生面对自己出生农村,生活农村,他们的态度是坦然的。在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表现出单纯,热心,诚恳。许多农村中学生认为目前社会的道德生活状况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甚至有人赞同“现在很多事情使人说不清楚是好是坏,不知道如何才好”这一说法,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认为讲道德反而容易被欺负。中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存在着诸多困惑,进而导致道德判断的偏颇。对社会道德状况的判断如不加以教育和指导,将直接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形成。现代青少年批判的继承了某些传统文化思想,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许多农村中学生为贫困地区学生捐过款,去低保户照顾孤寡老人,做过好事。但是,道德规范不够健全,对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监督还不够严格。

(一)学校道德存在偏差。学校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程度脱离社会现实。我们未来的接班人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这是我们必须高扬的主旋律。但是,在现实教育中,农村中学的德育存在着远离社会现实的现象。一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变的高不可攀,也就失去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学校应当及时有效地吸收社会现实中积极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贴近现实生活,使德育具有时代精神,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同时“应试教育”导致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不可否认,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依然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问题出在过分地强调考试的功能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恶性竞争”。尤其在农村,绝大多数学生和老师把读好书看成是将来有出息的唯一出路。它使教育的内容片面化,导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由于中考、高考是一种淘汰教育,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教育,无形中使学校忽略了对多数学生的全面培养。调查显示,中学生的苦恼,主要来自于学业的压力和担心成绩不理想、考不上大学,农村学生生活学习得不快乐,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对今后的成长显然不利。另外中学生愿意参加的活动中,也大多选择与学业有关的活动。

(二)社会负面影响。从社会来看,尽管农村学生相对而言有点封闭,但各种不良风气无孔不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等等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一是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贪污受贿、拜金主义等丑恶社会现象,对青少年有极大的腐蚀性。社会不正之风、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场面充斥,使一些中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适合农村中学生特点的活动场地严重缺乏,能满足农村中学生的娱乐休闲活动的场地几乎是零。如暑假期间看电视成了唯一的选择,每天看电视2—3小时的人达34%,四小时以上的达19%。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率上升等某些社会问题,使一些农村青少年产生信仰危机和价值观混乱,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

(三)家庭教育缺位。农村家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对学生关心不够或者仅仅是生活上的关心,无法满足学生心理交流的需要。一些父母教育方法简单,以打骂代替对子女的批评和约束,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个别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道德水平低下,如有些父母沉溺于搓麻将、打牌,对子女的负面影响较大。平时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使孩子学习负担很重,心理压力很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父母都远在外地打工,学生在周末和假期里完全放任自流,往往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三、农村高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

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合作。这里仅就学校角度谈谈我们研究和实验的途径。

1.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最为核心的环节

过去,我们对于校园中德育活动范畴的认识常常陷入一种误区,以为它仅指那些课堂教学以外的专门组织的有很强政治性的活动,比如升旗活动、时政报告等,却忽视甚至放弃了德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形式——课堂教学。学校中师生最基本的交往活动就是课堂教学,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德育活动不与课堂学习相结合,就难以实实在在地按教育者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恐怕也是我们过去德育活动缺乏实效性的症结之一。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和交往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首先,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是最严密的,目的性、计划性最强的交往。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其次,它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这使得教学本身充满了教育性,真正领会并贯彻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通过教学过程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刻苦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学科知识的规律性、严谨性,学习的氛围,都是隐性的教育因素。尤其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们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受用终身。

如果我们能把课堂教学活动定位在育人的高度,真正把它看作是德育过程,我们就会自觉地将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一个人只有作为主体,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才可能是有个性的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就是要发扬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创造性。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按既定目标去培养人,那就要求教育者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内部动机,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弯弯腰、管管嘴:细节的感动》中,老师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集体主义价值观”,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延伸设计了“弯弯腰,管管嘴,做文明的潼中人”的主题教育活动。“弯弯腰”的目的是侧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要求学生自觉维护校园环境、教室内的卫生,不乱扔废弃物,自觉捡起身边的废弃物。“管管嘴”的目的是侧重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礼貌用语、自觉使用文明用语,见到老师和客人主动问候,校园内不吃零食。进教学楼做到“三轻”即上楼轻、脚步轻、说话轻,行为举止文明。通过活动的开展,我们高兴的看到:同学们见到老师和客人主动问候的多了,视而不见的少了;使用文明用语的多了,粗话脏话少了;回收箱里的回收物品多了,地上的废纸少了;课间追跑打闹的少了,做有意义活动的多了。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把德育教育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教育贯穿德育养成教育。强化育人意识,让任何学科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并赋予知识以意义、以灵魂,把新课改的理念落到实处,重点突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课堂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既注重了思想政治课的主导作用,也发挥着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等各门学科的优势,还挖掘出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内涵,并分层次、有重点地自然渗透。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中,注重“理性”与情感的交互发展;在音乐、美术、体育学科教学中,从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出发促发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在课堂主阵地奏响德育主旋律,这对教师的业务功底和教学能力要求更高。各门学科都有推进德育养成教育的丰富资源,关键在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把教材隐含的、固有的育人内容挖掘出来,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无缝对接”,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心头。

2.班会活动课,更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必须重视班会课的质量与实效,让其成为师生之间心灵接触和感情交流的纽带。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的关系,班主任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德育教育才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班会课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而德育是塑造青少年心灵的过程,因此,班会课应根据学生思想发展和内心活动的需要,适应学生年龄特点,适时、适宜、适度地开展各种有效的活动,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入情、入理、入心。高质高效地上好每一节班会课,把德育教育真正实到实处,并且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乐以参与,乐以接受,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每个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去探索与研究的问题。

(1)“晓之以理,才能导之以行。”德育的成功之处在于:让学生把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需要,道德需要升华为道德信念,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这其中明理教育是最常用最主要的。明理利于导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遵循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规律。知是前提,行是结果。没有正确的认识,便不会有自主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习惯和能力。现在的中学生听得多,见得多,知道得多,心灵敏感,感情易波动,思想活泼不稳定,是非判断能力不强,对一些问题似懂非懂,处于模糊认识的矛盾之中。给予精神食粮,进行正面的说理教育,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也容易使他们心服口服。

(2)班会活动课,顾名思义,就是要开展一系列的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感染,从而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学生喜欢的,就是那些形式不一,内容生动的活动,班主任只要巧妙地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班会课要取得成效,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情感思想,喜怒哀乐。班会课不是班主任进行一味说教的传声筒,否则,德育教育只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学生对这样的班会课也会觉得枯燥无味,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动之以情,就是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学生情感的触发点,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育才能深深烙入学生的心中,对学生起到长久的影响作用。

《班会课:吃苹果》在现实的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展开。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中。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产生成功、失败、痛苦等各种体验,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总结,提高了学生的理性选择能力和行为实践能力。

3.每一个学习生活的细节——都是德育教育的场所

真正的德育行为养成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教室,应该是宁静而整洁的;寝室,应该是温馨而和谐的;校园,应该是美丽而有蕴涵的。

在《纷纷飘落的纸雨花》中,我们看到,学生从窗户向外面丢的作业本、试卷在刘老师的处理方式下,那些纸屑变成了纸雨花,这是真正的教育,深入学生心灵的教育。《我们一起聆听“班德瑞”》 体现了教育是一个对话不断展开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生生共同探求真理,培养道德心理品质,对话正是探求真理、养成道德行为、提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丰富学校文艺、体育和社团活动,办好学校“艺术节”“合唱节”,举办歌咏会、班徽设计大赛、科技小发明展览、科技小论文比赛、学生佳作评选、学生形象设计大赛、专场文艺演出、班刊比赛、电脑编程比赛和英语口语比赛等,举办涵盖棋类、球类、文艺类等活动的社团活动等。

有一天晚上,我在青年文摘上看见一幅秋天的摄影作品,蓝天,白云,清澈的小河水,和那水中清晰的倒影,树林中金红的收获,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我把它从杂志上剪下来,贴在教室进门旁边的墙上。在画的下面空白处我写下了一句寄语:“美丽的自然风光带给我们心灵的温馨,在我们的集体中,其实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是这样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优美的育人环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育人已被确定为一条重要的育人原则。学校要围绕“完善设施、充实内涵、提高品位、突出实效、兼收并蓄、创出特色”的基本思路,在继续抓好硬化、净化、美化、绿化的同时,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提升办学理念、培育学校特色、焕发校园人文精神、增强学校文化积淀等方面下功夫。

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真正把校园建设成环境优美、格调高雅、文化内涵丰厚、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和乐园。此外,要拓宽和延伸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遣迹、少年军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工厂、农村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进行参观访问,增长见识,开拓视野。

4.网络——德育教育途径的拓展

加强计算机网络教育,增强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时代性。符合教育的时代性,是道德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计算机网络因其具有全球性、开放性、及时性、综合性等特点和作为集文字、声音、色彩、图片、动画、影视等为一体的表现手法,正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内容和行为方式。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道德行为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这个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教育网站,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政治文化传播优势,加大道德教育宣传力度。通过信息传播中表现出的人格感化力量、真理征服力量、情感打动力量、榜样引导力量,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三观”指导学生行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根据当时时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活动的网站(http://www.liuwang.cn),主研人员刘旺担任最有影响力的大型政治教学网站——中学政治教师联盟网(http://www.mylmw.com )的常务理事及班主任论坛版主,原创“天使11班——刘老师的班主任手记”(http://www.mylmw.com/bbs/dispbbs.asp?boardid=6&id=1191)发表了300篇与学生的交流对话材料和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方面的帖子,为师生提供网络交流阵地,增强了课题研究实施的实际效果,扩大了课题的影响。

通过网络平台,我们的学生、全国各地的班主任老师和我们一起交流,讨论,共同为德育教育出谋划策。当我把自己作为班主任的工作思路告诉学生后,学生“酷乐乐”在我的网站留言说:“开始我是有些不理解刘老师的做法,因为我觉的对同学们的要求太低,管得太松了的话那班上不就乱套了吗?但是,事实证明您是对的。因为我注意到班上在各个方面都比以前好了很多,大家都开始认真了。以前我也只是抱着一颗耍心来看待这个班的,但是现在我真的看见了一些希望,尤其是听说刘老师和袁老师以前曾合力将一个全级最差的班变成了一个好班,我就觉的我们班的前途是一片光明耶。所以,我不得不感谢刘老师!”学生“Joy╋Fly”留言说:“相信自己,相信一切,天使的11班,不会折翼,反而会越飞越高。鸟瞰人生!”看到学生的自信,作为老师我不能不感动。

老师“yb190”留言说:“看了你很多帖子,也使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4年的班主任经历让我对‘把我的真心放在你的手心’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你是我学习的榜样,如你所说:‘我不是阳光,但我会用自己全部的爱让每一个同学享受到阳光的沐浴,让每个同学在阳光下都闪着熠熠的光,透着浓浓的绿。’”老师“zhrbao”留言说:“学生时代能碰到好老师将受益一辈子。显然我在读书时,未碰上能感动我的老师,这不能不是遗憾。或许我要求太高,看看刘老师带班,却又感到并不是要求高。能在刘老师的班是幸福!”看到同行们的支持和关注,我不能不更加努力。

网络时代,我们可以有一种新的教育途径,交流平台。应该好好利用。更重要的是,现在无数的中学生通过网络认识这个世界,打发他们的学习之余的时光,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它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呢?除了平时和学生的交流以外,我经常和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网站、论坛和QQ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生活思想上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思维方法。

四、农村高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方法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形成整体协调和有力的配合。这里从学校角度谈谈我们课题组的设想和做法。

(一)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德育教育的效果首先需要老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许多老师觉得当代中学生难以理解,教育越来越困难了。这不是因为学生们的消极面多,而是我们戴上了有色眼镜看待他们,成人化、形式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适应这个时代中学生的特点。面对充满时代朝气和思想新潮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正视现实,更新观念,了解学生的内心,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分析和研究当今社会现象,时刻保持理性的头脑,用进步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影响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泰戈尔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同样,我们把学生看错了,却总在埋怨学生越来越不如人意。泰戈尔以一个伟大的灵魂包容了世界,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宽大的胸怀接纳学生,用心灵与他们对话,关注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在这个时代里,老师必须树立一种新的观念,扮演一种新的角色,这就是——成为学生的朋友。据调查,94.1%的学生赞成“是师生也是朋友”的关系,82.6%的学生喜欢“办事公正,尊重、理解和爱护学生,平易近人,不摆架子”的老师。教师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真正融入其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要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我们就必须“蹲下来”或是“坐下来”。只有当我们教育工作者“屈尊”一下,真正地“蹲下来”或是“坐下来”之后,用“平行”的眼光“面对面”的和学生交流沟通,我们才会明白我们的“教育”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何在,我们也才能依稀看出我们苦口婆心所施予他们的教育,为什么实效性总是难如人意!我们和学生谈话时,不妨先在办公室里准备几把椅子,那倒不是防止学生累着,那是对学生的尊重!要不然,大家就都站着!师生之间彼此接纳、欣赏、尊重和鼓励的氛围,心灵的开放,才是真正的教育,并将使教育过程成为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学生的成长,而我们自己也在这种互动中得到丰富和完善。

(二)具体生动的教育形式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喜欢空洞的说教,要达到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就要以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形式作为载体。德育工作“切入点”不是单从很抽象的理论原则或响亮的口号入手,而是从最基本、最切身的作为国家公民所必需的常识入手,从教人如何做“好孩子”、“好学生”开始。特别要加强对中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充分发展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和实施系列化教育活动,寓教育和训练于德育活动中,避免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空洞说教,让学生自习设计活动、组织开展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认识,辨别是非、陶冶情感、磨炼意志、训练行为,使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更具有实效性。《班会课:吃苹果》在现实的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展开。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中。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产生成功、失败、痛苦等各种体验,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总结,提高了学生的理性选择能力和行为实践能力。《弯弯腰、管管嘴:细节的感动》,生活中的德育、德育的生活,淡化了德育的神圣化、理想化、偶像化,折射出人性的温暖和光辉,体现出德育体贴入微的情感和真实动人的精神关怀。

(三)深入心灵的教育过程

传统教育过程主要是围绕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展开的,注重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的感知及道德概念、道德准则的解释与说明。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中学生思想固执,逆反心理严重,不愿接受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这说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不适合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应当在社会中感受,在体验中认知。通过开展体验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老师、家长的以身示范,通过社会风气的转变、周围环境的熏陶,使德育过程建立在直接性、动态性、体验性基础上,让中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思考、领悟,从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道德品质。《我们一起聆听“班德瑞”》 体现了教育是一个对话不断展开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生生共同探求真理,培养道德心理品质,对话正是探求真理、养成道德行为、提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情感态度具有定向作用。人先天具有趋向积极情感性,回避消极情感性。不断积累积极的情感因素和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人的行为有调节作用。要积累学生的体验就必须把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得以及时和正确地强化,并稳定下来,从而达到同化和凝聚情境中的道德规范为学生自身素养的目的。这就需要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道德情景。在德育中增加了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以知觉、感觉、渗透等形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对比,使学生在心灵升华中,在被激发的内心冲突中,自觉地调整道德认识,积淀情感体验。班主任应做一个有心人,把发生在生活中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争议的道德事件搜集起来,引进课堂。比如卫生委员为了保住自己班级的量化成绩,故意向别的班的卫生区里扔废纸片;学习委员帮同学解决疑难问题却收了报酬等等,这些满含道德意义的事件,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符合他们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品德发展规律,更有助于促进他们的情感和理性投入,在讨论思考的基础上容易完成知、行、意的整合。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首先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学生以及他们内心的丰富世界。“当教育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把教育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在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平等地看待学生,形成民主和谐的气氛,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也才能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才会向教师倾吐心中的真实想法,从而使教师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四)遵循教育和心理规律

注意心理规律,强化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连动性。学生的诸多不良行为表现,并非均是道德问题,还有心理问题。强化连动性,就是强化运用心理连动原理,扩大德育的影响。常说“表扬一个人,带动一群人”,“批评一个人、教育一群人”,这就是心理连动原理的运用。在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时,要有长远观点,要考虑到处理一件事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响,会形成什么样的心理连动,从而扩大经常性德育工作的影响范围。运用“波及心理”,使教育取得最大的心理影响效果。中学生共同因素较多,心理波及速度较快、程度较强,学会运用“波及原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注意,对积极的心理波及,要创造条件,因势利导,以扩大影响面;对消极的心理波及,要注意发现波及迹象和潜流,力求把问题解决在初始状态。《老师是朋友》中,教育成为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心灵的撼动,教育成为一种温馨,一种生命与灵魂之间的交流。教育触及到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教育的智慧是有灵魂的教育。老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们与老师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理解,学生和老师站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学习,新时代教育的新天地与新辉煌自然就会出现。

(五)教育内容的内化

自我完善是受教育者道德修养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实现过程,是道德行为教育价值实现的高级阶段。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实现等。一个人要道德行为高尚,除外部力量外,重要的是加强自我道德完善。自我完善是认识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无论是认识或实践,都是人作为主体针对于客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例如,中学生处于心理半成熟的发展阶段,对于外部给予的经验和认识,多持怀疑态度。通过学生社会生活实践,使学生把自己思想上的认识和问题,放到实践中去接受社会检验,进行客观的分析比较,寻求问题的答案,经过亲身实践得出结论,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水平,通过“内化”,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在班主任工作中,设立“班级日记”,给学生们提供交流的机会。这些措施和方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强迫教育为自我教育,老师经常和学生进行书面交流,可以达到良好效果。

参与本课题组的高2006级4班、高2006级12班、高2007级18班,无论从班风、学风方面,特别是学生道德行为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均被评为先进班集体。课题组形成的教育理念正在学校全面推广。

爱心是灵魂,真诚是前提,方法是关键。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道德行为会不断出现新的特点,这就需要不断的探索。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也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德育教育的过程是复杂的,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就得正确分析实情,遵循客观规律;是艺术就得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技巧技能,只有将二者在实际工作中很好地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教育的成功。社会是个大环境,学校是个中环境,家庭是个小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把农村中学生在学校的道德行为过程抓实抓好,当然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研究,不断地实践、探索与创新,使农村的中学生能真正健康成长。

在课题逐步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许多暂时无法深入的问题,比如学科教学中和德育的结合仍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还有和社会的结合、和家长的配合等问题,待以后新的课题中继续探讨。

本课题的开展过程中,得到市总课题组的指导,县教育委员会、县教研室、德育科和潼南中学的支持,这里表达我们真诚的谢意!经过全体课题组共同的努力,我们的课题基本完成预定的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予以评定,完成结题。

重庆市潼南中学校“新时期农村高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课题组全体研究成员

张世国、敬百军、曾昭华

刘旺(执笔)、袁乃波、陈祖俊、徐永建

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