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能用派瑞松软膏吗:从考试到评价:教育改革的时代任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27:46
从考试到评价:教育改革的时代任务作者:戴家干字体: 【大 中 小】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伟大实践中,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考试、特别是高考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环节,历来受考生、家长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是一个考试的大国,考试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社会和教育大变革时代,能否着力打造优质的考试,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都至关重要。当前,重要的是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的教育考试与评价体系,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跃升,这既是考试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在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之际,理性地认识考试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地理解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就显得尤有意义。
  
  一、以考试代替评价是素质教育难以落实,教育改革难以突破的关键问题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工具和手段。任何考试都是测量应试者知识与能力,素质和潜力的量尺。考试的本质是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认识,是一种事实判断,教育评价则是按照社会的价值标准,对受教育者的诸种要素进行价值评估,其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考试为教育评价提供了量化资料,但不能替代教育评价。当前,在考试与评价的关系上存在认识不清、相互混淆的问题,这集中反映在观念和实践两个方面不能区分考试和评价的不同功能和不同的操作方法,其主要倾向是以考试代替教育评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期,教育部曾作了一项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现行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以学业成绩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评价结果被简单、机械、错误地使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评价体系不合理;过于注重纸笔测验,评价方式单一;偏重智育,忽视体育和美育,德育实效性差;更多关注书本知识和技能,学生的道德、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尊重学生的情感、自尊和个性差异,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考试代替评价的现象是我国教育评价机制缺失的表现,其直接后果是以应试方法取代教育过程,“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种现象不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削弱了教育改革的成效。正因为如此,考试受到的批评和责难也越来越多,有时这些批评和责难甚至超出了考试本身的范畴。
  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质的飞跃,首先要从观念上理清考试与评价的关系问题。以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考试,首见于我国古代。《尚书》记载:四岳举鲧治水,帝曰:“异哉!试可乃已!”而四岳举舜嗣位,帝曰:“吾其试哉!”这就是我国考试现象的发端,其中包含了考试和评价双重意义,也就是说在考试的初级形态,考试与评价并无明显区别,因为当时的社会分工并不需要二者具有截然不同的操作标准,但是不能说其时就没有评价的含义。事实上,在这一时期,评价的观念蕴含于考试观念之中,评价的操作包含在考试的行为之中。从考试与评价的功能上看,考试是即时性的,而评价是过程性的,先有考试,由考试引发评价进而考试与评价形成不同体系,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
  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教育事业发展,同时也制约着教育考试与评价的发展。就考试而言,并非有了教育才有考试,当需要对人的某种行为进行了解和比较的时候,考试的意识就产生了;当需要用某种观念和方法对人的能力或特点进行评价的时候,考试的标准就产生了;当需要用某种标准和规则对人进行社会性管理的时候,就出现了考试制度。如果说考试是古代社会的产物,那么评价就是近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因为社会的分工需要建立不同领域的评价机制,选拔多样化的人才,而评价标准则直接来源于对工业产品和生产秩序的评估,同样,对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也产生于这个时期,此时考试作为学业评估的方式则被包含在整个教育评价的体系之中。
  总之,考试与评价是工具和目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考试主要侧重于测量的技术,侧重于对个体和某个群体的结论性评价,而教育评价更多的是反映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评价标准;考试偏重于智育,强调考评学生记忆教科书的程度,而教育评价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身体发育状况和心理品质等;考试注重量化,对当前结果作出描述,以区分和选拔学生,而教育评价不仅要对当前结果作出描述,还要考察其发展过程,诊断其症结,提出补救措施。考试为评价提供了分析的基础,没有考试所取得的量化资料,教育评价的定量分析就失去了基础。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不应取消考试,而是应强化考试评价机制,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克服考试所带来的弊端,更好地服务于培养人才这个根本目标。理清了考试与评价的区别,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当前存在的以考试内容规定教育内容、以考试的情况评估国家教育状况的弊端,就会意识到建立教育评价机制的迫切性。
  
  二、利用评价的观念和方法改造我们的考试,利用考试的数据开展评价工作,是实现考试改革和推动教育评价的最佳结合点
  
  中华民族素有崇尚读书、信任考试的优良传统习惯,历来中国人就把读书、教育、考试和人才选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以及由此而传承的文化基因,根深蒂固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当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考试评价制度和方法也深深地刻上传统文化的烙印。20世纪中叶以前,我国虽是考试的大国,但不是教育的大国,以考试内容规定教育内容,以考试状况评定教育状况已形成思维定势。应试教育的实质是把考试当成教育的杠杆,把考试结果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价值尺度。这是我们的历史局限,但也是我们因势利导,由此前行的基点。利用考试资源,服务教育评价,即利用评价的观念和方法改造我们的考试,利用考试的数据开展评价工作,是实现考试改革和推动教育评价的最佳结合点。
  第一,利用考试资源,就要有一个好的考试。适应教育民主化的发展趋势,一个好的考试要考出人的长处和优点,要能够把学生的兴趣、能力、潜质等特征性的东西描述出来,并予以引导,鼓励其发展自己的特长,即马克思所说的“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比较一下我国和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考试,就会发现国外考试是考出特长。如美国总统布什上台后制定的《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提出必须使各个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在几个重要的年龄段,通过测试提高其能力和素质,鼓励每个人发展自己的特长,起到了人才分流的作用。而我们的考试是单一的选拔功能,是挑错考试,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200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此次评价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这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考试和评价改革的主要趋势。
  第二,改造我们的考试首先要使考试具有较多的评价内涵,加强和深化对人的能力、学力和潜质的测评。2006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部分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校长、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辟地阐释了素质教育与考核、“减负”与提高学生素质的关系,他强调指出,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这就深刻地揭示了考试的规律,体现了考试是为素质教育、为培养人才这个目的服务的。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素质教育和考试对立起来。
  第三,教育考试机构要利用考试资源做好评价工作,这个评价是对考试的评价、是在一个特定角度对国民素质的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考试测量的方式检验和评价基础教育质量是一个世界性趋势。考试的数据要能够逐渐形成一个客观的标准,对于大规模考试来说,重要的途径是实现考试的标准化和科学化。通过这些方面评价教育教学、评价学生。  第四,教育考试机构进行评价工作是合理利用考试资源为社会服务的体现,是对考试进行优化和自我约束的体现,是完善教育评价体制的体现。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提供优质测评服务是国外著名教育考试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政府、教育和社会均为他们的服务对象。目前,我们的教育考试机构也提出了强化教育评价的理念,评价教育、评价考试、评价考生。为考生不仅仅提供一个分数,还要通过各种数据给考生知识、能力、特长和潜质的报告,并通过“成绩报告单”的形式体现,此项工作已经在个别省市试点。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将试验采用成绩报告单,让考生了解自己哪些方面是强项,哪些方面是弱项,让他们知道今后往哪个方向发展最适合,鼓励他们向自己的专长发展。而不仅仅是知道有没有通过考试。由国家考试机构主导,大规模实施成绩报告还是第一次,这是教育考试利用考试资源为评价服务的一个重大突破,在我国教育考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强化教育评价,促进教育改革
  
  教育考试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考试与评价改革,努力适应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在借鉴国外专业化考试机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拓展教育考试机构的功能,明确新的发展定位,逐步实现从单一的考试机构管理向考试机构管理与教育测评服务并重转变,从行政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努力在国家建立教育评价体系的进程中发挥专业化服务机构的重要作用。
  第一,教育考试机构要进一步理顺自身评价工作与教育评价的关系,建立为整体教育服务的观念。实现教育考试机构的评价功能将进一步拓展其活动领域,也势必与教育研究机构和评价机构产生联系,积极主动地和有关部门加强联系与合作,开展高水平的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工作,促进形成科学、完整的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和建立良性工作机制,并同时推动考试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这其中尤其是要发挥教育考试机构在考试信息资源、命题人员、考务组织等方面的优势,为评价教育、评价学校、评价学生服务。
  第二,在“大评价观”的指导下,将自身的评价工作与教育评价机构的工作形成互补。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其内容的广泛性,“大评价观”即广义的教育评价,是以教育的全部领域为对象,包括与教育对象相关联的各方面的实态把握和价值判断。新的评价体系深化了考试甄别、选拔功能,强化了评价的反馈、矫正和调节作用,发挥评价激励、教育和发展等本质功能。考试机构应该充分挖掘考试数据功能,为教育部门提供参考。就某一学科而言,可以分析考生掌握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情况,这对于改进教学,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可以利用考试数据进行跨年度的比较,从而了解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把全国各种教育制度和多样的办学形式,通过考试与评价的方式构建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为实现终身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服务。从考试到评价促进教育改革,为国民教育体系和非国民教育体系、为各种教育制度和多样的办学模式搭建“立交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格局,形成相互沟通、交叉互认的教育模式,使教育充分发挥培养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功能,使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需求发展,让每个人都有出路,都有接受各种教育和选择接受适应自己个性发展的教育形式的机会,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实现国家人才战略方针探索新途径,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总之,利用评价的观念和方法改造我们的考试和利用考试的资源开展评价工作,是实现考试改革和推动教育评价的最佳结合点,是未来教育考试实现向专业化考试与评价服务机构的转型,立足于国情,从实际出发为现实与未来服务。建立完善的考试评价体系,发挥考试的评价、导向、咨询功能,建立科学的数据统计的工作机制,建立公平、科学、安全、规范的考试体系,促进教育评价,深化教育改革。
  【作者单位: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13、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