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淋巴肉芽肿吃什么药:被国人误解了数千年的四句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27:27

被国人误解了数千年的四句话

 

 

在中国崇尚权威的文化氛围中,名人名言占的地位是很重的,很多名家说的话,往往被人民当成指导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不二准则,但这些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名言中,也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旨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受众。下面举几例:



1、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人误导了孔子的愿意!

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看!就因为被人省略了一句话,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明一向被认为是谦逊坚忍的,同样是被人欺负,西方的耶稣在圣经里就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别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别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来!而东方呢?佛家的精神领袖释迦牟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而且他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大鹰来欺负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

孔老宗师的这句话为什么会被别人有意地曲解呢?极可能还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心思,无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成为“以德抱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剥削和压迫。

我们再来看看影响吧,孔老先生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抱怨”,在中国文化史上所起的压迫作用,可真是大。皇帝残暴,人民要“以德抱怨”,地主剥削,农民们要“以德抱怨”,八国联军打到北京了,国人还是要“以德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赔款,要尽一切彰自己的“德”,“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就是没想过反抗。

试想,如果中国的文化里,没有这种把正确的思想篡改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恶习、如果孔子这句原话没有被刻意地曲解成这样子,中国人会养成这样一种懦弱的思维惯性吗?有人说西方人的骨子里本性是狼性,而东方人的骨子里的本性是羊性,这里倒想问问了,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变成了这样?如果我们从古以来信奉的是西方那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训诫,近代史上的中国,会给世界留下那么一个任人鱼肉的印象吗?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又是孔老先生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一般的理解是:“国家统治人民,指使他们去做就行了,不必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浑浑噩噩,照着统治者的意思庸庸碌碌过一辈子!这句训诫千百年来被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问题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比方说现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句来看,孔老先生在讨论诗、礼、乐这的教育问题,怎么后句一下子变成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原来,这又是后人断章取义,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

如果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就很容易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前后语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这三样东西,就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不明白诗、礼、乐的意涵,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这才是孔老先生的本意。

中近代,西方的思想领域迎来了文艺复兴,迎来了民主共和,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推动世界的发明进步与思想启蒙,而聪明的中华民族呢?在更早的时候就有了伟大的四大发明,走在了世界的前边,可为什么就是这么好的基础,到了近代我们反而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些后起的民族?是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缠在中华民族的身上,泯灭了多少先进思维的火花,束缚了多少应有作为的苗子。但反过来看,曲解这句话的封建统治者固然可恨,但知识分子怎么就没想过,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一生置力教化天下民众的孔子,怎么会说出“民不可使知之”的蠢话来?更可笑的是,这句话我们竟然就这样相信了几千年膜拜了几千年,这最后该伤心的,是孔老先生呢?还是我们呢?


3、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民间谚语联对》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搞笑的例子之一。首先,这无毒不丈夫,跟我们理解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这种前缀词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原来,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可惜口耳相传的这一句话,最终被改为“无毒不丈夫”了,于是这句话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笔下的又一个牺牲品。“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这句话的整个演变过程应是无意的,却也给我们带来了些影响。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先入为主,潜移默化。“无毒不丈夫”,天天耳濡目染这个被篡改了的男人形象之际,心里的价值观人生观,难免也会受到些不良影响。人们在被怂恿干坏事的时候都听到这句:“干吧!无毒不丈夫!”。你能说这句话对许多男人的思维能不产生一丁点儿的影响么?反过来说,用原版的好话相劝:“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是个男人,就别跟他一般计较了。”大丈夫当然再拉不下面子去计较一些小事了。


4、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女权主义抬头之际,孔夫子的这句话立时变成了批判者们绝好借口。看,这就是中国男人歧视女性的起源,孔夫子害女性被压迫了几千年。一时间,群情激愤,凶狠异常,热闹非凡。但,把这罪过都推到孔老人家身上,却是大大地冤枉。

《诗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里边有很大一部分歌颂了女子的活泼美丽,大方善良,歌颂了当时男女平等的浪漫爱情氛围。孔子很推崇《诗经》这部巨著也受它的影响很深。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事实也是这样,在春秋时代,男女间是相当平等的,而孔夫子本人曾反复多次以诗经里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来表达了自己对婚姻和女子的平等看待观点。所以说孔子歧视妇女,和孔子的思想不符,也与当时的民间社会整个大环境对不上号。孔子歧视妇女这个说法,实在是大有待商榷。

然而,孔子当时为什么要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的话?他是在什么一种环境下说出这句话的?这话又是对谁说的?以一代宗师的身份,他不可能心里想着想着突然就开骂妇女的吧?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这段话是说孔子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卫国参观学习,但在这期间,孔老先生突然发现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来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卫灵公的老婆,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了孔子,孔老先生那个郁闷啊,你卫灵公到底是喜欢德才多些,还是喜欢女色多些?在你心里我和你老婆哪个重要?孔子愤怒了,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收拾行李就离开了卫国,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卫国公老婆那种仗着得宠,骄横跋扈乱政扰民的烂事儿,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知道了历史背景和经历,孔子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我们知道他骂的人是那种“被养”的女子和小人,女子还好说,可想想什么人才能养小人?君主啊!再看看孔子的卫国之行,一切都明白了,他这话断不是无缘无故突然开骂起包括自己老母在内的所有女人,而是有一个特指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卫灵公那位老婆----南子,就是那些“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宫廷女子。

“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一句话怎么解释呢?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君主,对那些后宫的女人和没什么本事的拍马小人太亲近了,她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开始用你的权力胡做非为,而你疏远她们吧,她们又要埋怨,总之是非常麻烦。此前没见过什么宫廷里女人之间的斗争的孔子说出这话是可以理解的,他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孔子之前,妲己误国,烽火戏诸侯,这些事例还少吗?孔子之后,宦官小人当道,皇后外戚乱政的桥段更是屡屡上演,不可枚数。所以,孔子乃系有所指而非把所有的女人乱骂一通的。

那么是谁误传了这句话,让女性同胞被压迫了几千年之久?西汉“大儒”董仲舒力主“夫为妻纲”,借孔子的一句话断章取义,给妇女戴上了千年的枷锁。董仲舒在《基义》一书里提出的“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这是为讨好历任统治者的马屁之作。“君为臣纲”为历代皇帝所接受,渐形成封建统治的一套准则。“夫为妻纲”则为历代男人所推崇。“纲”是什么意思?就是为“主”、为“张目”的意思。君为臣纲,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想想女子未嫁之前都一窈窕淑女,本来平等,嫁了人,就得时刻提心吊胆地按着这个“纲”过日子,这三纲五常,束缚了中国多少年,害了多少代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