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主要的有哪些平原:书:《音乐气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16:07
《音乐气质》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音乐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音乐陶冶人的情操,而女人与音乐的关系,好像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阳光。音乐是女人的公开情人,没有音乐的生活单调乏味,给人一种度日如年的感觉。有了音乐,阴天会变成晴天;有了音乐,忧郁会变为开心;有了音乐,贫穷会变得富有。正因为如此,女人的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女人的声音轻柔、圆滑,本身就是一曲动听的音乐,所以女人的音乐细胞比男人多,这是上天赐予的,不喜欢音乐似乎是说不过去的。
    对于喜欢音乐或者希望通过一些书籍来增进自己的音乐素质的女性读者来说,《音乐气质》是一本有助其了解音乐的读物。本书融知识性、可读性、鉴赏性于一体,辑录了台湾著名音乐评论家庄裕安先生近年来对著名歌剧和名曲不同版本的比较谈、音乐札记、音乐大事记等作品44篇,分“有树、雨和夜莺的音乐风景”、“从不枯竭的小溪”、“烫金的声带”三辑。
    庄裕安音乐散文的显著特色是不拘泥于音乐本身,虽然也分析乐理,解说旋律,比较各种CD版本的优劣,但更多的是把古典音乐与西方宗教、哲学、文学、美术、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乃至自然科学等紧密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全书或分析了一些世界名剧、名曲不同版本的优缺点,或传达了作者在赏析音乐时的联翩浮想,或以娓娓道来的笔致记述了音乐界的一些大事件,其中《雅歌救风尘》、《一缕芳魂化蒹葭》、《烫金声带》堪称其代表作,相信此书会成为广大女性读者提高音乐素养及欣赏水平的良好读物。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演绎,往往与音乐分不开。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马赛曲》,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都能对当时的人民起到激励奋发、团结战斗的巨大作用;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又能带给人们美好的盼望、花香鸟语和春天的意境。
  ——香港中乐团胡琴演奏家 熊仕昌
  渴望音乐的沐浴
    一切美丽的东西都能令人联想起许多意想不到东西,诸如饥饿时见到某种美丽就能产生温饱感,于是,便有了“秀色可餐”的比喻。自然,事物的两重性又决定着那些美丽的东西也可能让你感到心痛、憔悴、兴奋、感动,以至忘乎所以。
    比如一幅至美的画、一本极妙的书和一首古老的歌;比如一部电视剧、一段陈旧的故事、一个美丽的传说和一场惊心动魄的足球赛;比如痛苦中的一句问候、风雨中的一把小伞和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比如花季般的年龄、花蕊般的爱情和烙在心底的友谊……
    这一切都是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
    其实,生活中还有一种让你不能离开又一刻也不曾真正拥有的东西,那便是音乐了。当音乐飘动时,人便兴奋,当乐声袭来时,烦躁便悄然逝去了。这也便是音乐的魅力。
    哦,音乐最美,音乐也最残酷。
    我想,人的一生中有三样东西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那就是:身体、知识和朋友。已经没有什么能比这三样东西更让我珍惜的了。同时,也没有什么能像音乐那样触及我的灵魂,也没有什么能像音乐那样使我忘却很多而又记忆很多,远离了渺小而接近崇高,远离了孤独而接近温馨,远离了没有爱恋而接近至真、至纯、至圣的爱了。
    在音乐里,更多的时候,我是在寻找自己,寻找那个躯壳以外的叫做精神的东西。当我在音乐里同贝多芬、肖斯塔科维奇、巴赫等大家相遇时,我便找到了那个曾经飘泊的、伤感的、痛苦的自己,和渴望着安慰、渴望着完善、渴望着拥有、渴望着圆满、渴望着得到至爱的自己。
    于是,我便想起了我在喜欢的几种音乐中的沐浴。
    具有一种贵族气息的奏响,那便是钢琴。
    阳光透过落地的丝绒帷幔直射进来,映在钢琴上,也映在琴键上修长跳跃着的手指。于是,指尖便流出阳光的味道、流水的清凉、风中落叶的脆响……
    这是我观看一幅西方19世纪油画时的联想。
    钢琴的黑白键如同阶梯般引着我:通过天堂的门,体味那至纯的宁静与安详;通过美妙的门,拥有那甜美的相聚与拥抱;通过爱情的门,品尝那难忘的旋律与亲吻;通过人生的门,感触那寻觅的艰难和痛,咀嚼那真情甜美……
    营造一种凄惨心境的旋律,那便是小提琴。它使人想到圣桑的《天鹅》,想到忍着双足剧痛跳舞的海的女儿,想到凄凉咏叹的《梁祝》。于是,那缕缕至美、至雅、至真的音阶就牵着我:回味生活的艰难,总包含着艰辛;回味人生的短暂,总存在着凄惨;回味爱情的永恒,总是企盼还原;回味追求的执著,总那么遥遥无期……
    最能体现与表达我心灵轨迹的颤音,那便是吉它了。它是我最最喜欢的一种乐器。它似乎与我有着某种心灵的感应,那种令人心颤的阴柔之美,极富于我自己的情调,能幻化出心灵最美的意境,幻化出黄昏醉人的落日、夜半冷寂的悬月,以及闪烁的霓虹灯、迷醉的舞步以及幻化出与友人相聚、相约、相爱……
    夜晚里我总有这样的体会:音乐一旦大而广地漫布了,天地便一片混沌和迷茫。一种空灵飘渺的若有若无地传来一丝冷清,且愈渐强烈。继而这强烈就出现了异样的反差。
    这时,天地的帷幕便随之徐徐拉开。我仿佛被一双纤手托举,灵魂随着音乐而升,我沉浸在一种博大的安宁与祥和里,沉浸在被人关怀、牵挂的爱抚里。恍惚间,我就似一只巨鸟,在天风中鼓动双翅做优美的滑翔状;似一片婉转轻飘的秋叶在空中颤栗。那滑翔的鸟和婉转轻飘的秋叶就飞翔、飘落成了我的文字、我的文章。
    真的,这美妙的音乐里有我心灵娇嫩而诱人的春,有我诗兴大作而收获的秋,有我火热炽爱而企盼的夏,有我洁白纯净而至纯的冬。
    是的,这美妙的音乐里有植物的生长和花儿的开放,有种子的诞生和胚胎的孕育,有音乐的精灵与我的灵魂相互簇拥着在自然界里曼舞……
    在音乐的空间里,没有张扬,没有矫饰,而有的只是心灵与心灵的感应。在音乐的沐浴里,没有虚无,没有空洞,而有的只是灵魂的应答与咏叹。 (佚 名)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音乐散文”或“音乐随笔”的文体受到出版界的青睐。这些音乐散文图书的作者多为音乐学院教授、知名学者、作家和诗人,他们在书中描述与音乐的因缘、对音乐与音乐家的认识与聆听音乐的感受,品评名家名曲,概述音乐的发展、演变,以及表达由音乐而引发的种种文化遐思等,体现了学者们对于音乐的独特趣味与感受。
    “音乐散文”概念的提出者,当推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陈子善。在台湾音乐散文家庄裕安在大陆推出的《音乐心情》、《音乐气质》等书的后记中,陈子善写道:“音乐散文是我杜撰的说法,我想散文大家庭中既然已有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等名目繁多的提法,不妨再增添'音乐散文’这一类。”
    对音乐极为精通的庄裕安并不是专业音乐界中人,而是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儿科医师。1959年出生的庄裕安为台湾台北县人,毕业于台湾中国医药学院医学系,现在边行医边写作,作品涉及散文、文学批评、音乐评论等众多领域,已出书11种,不可谓不多产。庄裕安1994年入选“当代台湾十二大散文名家”之列,与大陆读者已经耳熟能详的余光中、林文月、张晓风、简祯等位平起平坐,还曾荣获台湾文学界颇有影响的“吴鲁芹散文奖”,在高手如林的台湾文坛上愈发令人刮目相看。
    真正的音乐,一定是作曲家灵魂的呼号,也一定会沁入赏乐者的灵魂深处,使人专注,使人入迷,使人出神。因此,上乘的音乐散文无意单纯罗列音乐史上的历史事实,而是要竭尽全力去挖掘其中的人性的激情。以此标准衡量庄裕安的音乐散文,那就颇为难得了。
    透过庄裕安时而风趣调侃,时而生动活泼,时而严肃凝重的赏乐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了作者对古典音乐的一往情深,窥见了作者自与古典音乐结缘至今的心路历程,甚至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想把庄裕安推荐的自巴罗克至本世纪的古典名曲都找来一一聆听的冲动。焦桐曾评他的散文:“很具时代感,尤其是与城市脉动的鲜活结合,目前尚无人能如此成功。”
    庄裕安虽擅于引经据典,但能灵活运用,理性中富幽默感,加上他驰骋音乐、文学、艺术、电影的丰富学养,使他的文体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