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江湖哪里怪掉钱多:军事家罗炳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53:47
        罗炳辉,1897年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汉族贫苦家庭,从小过着艰苦的生活。1915年入滇军当兵,作战勇敢,从士兵升至营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东征战争和北伐战争。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在江西吉安领导靖卫大队士兵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第六军第二纵队长、第十二军和第二十二军军长等职。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任红九军团军团长。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并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途中屡担重任,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北上,   

罗炳辉铜像

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中央军委赞誉红九军团为“战略轻骑”。   抗日战争初期,曾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第5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40年后任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第2师副师长,1943年起任第2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为创建、巩固和扩大淮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虽身患重病,仍亲临前线部署作战。1946年6月21日在兰陵时突然病情恶化,不治逝世。罗炳辉用毕生的精力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最热诚努力地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斗争,尤其要为劳动大众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义、公道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 遗体安葬在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墓碑上刻着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的题词。   罗炳辉枪法极好,膂力很大,善于练兵。[1]

主要功绩

  非凡的胆略和气魄在罗炳辉一生中,有不少超出常人和力挽狂澜、化险为夷的惊人之举。从小就具有反抗个性,12岁状告地霸打官司。萌生“当兵报仇”志向,两次出家离走,历尽艰辛在昆明当上滇军炮兵,正置讨袁护国战争发起,他在唐继尧第三军苦练过硬本领,成为优秀的“神炮手”。1921年初顾品珍、叶荃倒唐,唐继尧仓皇出走香港,罗炳辉作为财务副官和保镖目睹唐继尧在港的种种恶行,看透了军阀的腐败,八个月后结清账目,未带分文毅然离唐回滇,后到桂林投奔了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在一次战争中,为阻追敌过桥,他瞄准单列上桥的敌人,一梭子打中三个半(三死一重伤),敌畏而止步,保护了部队的安全。二次北伐占赣州直至南昌,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北伐军回师讨逆,前线总指挥朱培德派罗炳辉等五人以“参军官”身份到粤军许崇智、李福林两军阵地考察,叛军趁湘军换防未遂实施反扑,讨逆军兵败如山倒。罗炳辉怕滇军不知情被歼而日夜急行190里,把败况报告了朱培德便昏死过去。滇军迅速撤走湖南,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罗炳辉由此获得了“智勇救滇军”、“孤胆英雄”的美名。他后来总结这次失败的教训时指出:(一)没有统一指挥的统帅;(二)没有好的战略战术,没有后援;(三)友军之间意志不一,信任不够;(四)没有良好而敏捷的通讯联络工具,如无线电、有线电、骑兵等;(五)换防混乱,粤军应让湘军完全进入阵地并把火力配备、敌方防御等情况介绍清楚,让湘军心中有数。他认为,如果以四分之一的兵力向敌主阵地正面强攻,诱惑并钳制敌主力,讨逆军主力秘密占领英德,即截断敌退路,又能夺得广州。当然从总体上看,孙中山单纯依靠军阀,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领导和直接掌握革命武装,没有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是失败的根本原因。1926年秋北伐中路军直趋南昌,罗炳辉受命率二营为先锋首攻牛行车站,战斗十分惨烈,待牛行车站被我夺下时,全营只剩下80多个人,打开了主力部队进入南昌的重要门户。   1929年7月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仍以吉安靖卫大队长的身份作掩护,放掉被靖卫大队捉到的革命者。反动分子告到县政府,县长召开县务会议要他说清楚,他慷慨激昂说出一通理由,到会者哑口无言,吉安驻军旅长陈光耀召开靖卫大队长、团长以上“清剿”紧急会议,何时告知营以下各级行动时间均作明确规定,谁泄密就要谁的脑袋。罗炳辉宁可不要脑袋,散会就即刻寻找自己的入党介绍人之一赣西特委书记刘士奇,通知中共江西省委和吉安各级党组织迅速转移,避免了一场灾难。同年10月,由于恐怖加剧,叛徒出卖,省委和赣西特委遭受严重破坏,之前靖卫大队已转驻值夏,罗炳辉与组织的联系中断,原定起义时间无法按时举行。吉安市内敌军监视靖卫大队行迹,内部又出了通敌分子,并趁夜离队潜逃,靖卫大队处境万分危险,罗炳辉当机立断,于11月15日凌晨4时举行起义,缴了内奸的械,把部队带向红区新圩,成立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团。这时,朱毛红军在闽西,彭(德怀)黄(公略)在湖南,罗率部孤军奋战,在对付强敌进攻的同时主动出击,歼灭驻水东的税警团七八百人,三打万安县城,声威大振,到1930年2月朱毛彭黄率部到赣西南时,罗部已发展到2000多人,半年内,罗炳辉升任红六军第二纵队纵队长、红十二军代军长、军长。1933年秋任红九军团军团长,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主要军事指挥之一,也是蒋介石悬赏捉拿的主要对象之一。他深得民心,威震敌胆、声名远播。   四渡赤水之后,中央率主力南渡乌江,留九军团断后牵制中央军、黔军、川军六个师的追击,待中央和主力过江后随之渡江,由于制敌任务繁重,又遇强敌前后堵截,九军团只得绕道行军,虽冒雨急行,仍超过规定时限6小时,到江边时浮桥已毁。在前有大江阻隔,后有重兵追击包围的严峻形势面前,或者全军覆没,或者冲出包围,都在千钧一发之即,又遇与中央电台联系中断,部分指战员觉得就像失去娘的孩子,担心孤军被歼。危急关头,作为身负全军团存亡重任的主要指挥员最重要的是镇定。他思考着应敌方略,也认真听取军团党委扩大会议上众说纷纭的意见,最后作出决断:选择弱敌、歼其一部,振我军威、打开缺口、冲出包围,在乌江北岸游击奔袭,既保存有生力量,又继续牵制追敌,使中央和主力从容南下西行。战略定下之后,命令侦察敌情,得知黔军魏金庸师的行动路线后,罗炳辉把军团主力埋伏于金沙县老木孔地区的菜子坳,将一小部伪装主力于山头间,百余面红旗迎风招展,军号声声,奔马扬尘,大造声势,吸引敌注意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孙子兵法上这一虚虚实实、声东击西的策略产生了奇效,埋伏于菜子坳的军团主力,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放走前锋,集中火力歼灭走在中间骑马坐轿的指挥机关,然后再各个歼敌。经数小时激战,以2000多人的部队歼灭敌人3000多人,俘敌1800人,打出了军威,创造了九军团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向中央和   

罗炳辉夫妇

军委报告战况,受到嘉奖,指示行动方向,如罗所言。往黔西北行进途中,令侦察员化装成中央军惑敌,不费枪弹就缴了敌人的械,占领不少乡镇,没收地主、奸商钱、粮、盐、财产分给穷人,组织自卫队,传播革命火种。进入滇东北,按军委电令占宣威、夺会泽,渡金沙江,往巧家方向牵敌,经宁南进入凉山彝区,在西昌与三军团会师。将近两个月的单独行军,罗炳辉用了许多妙计,不但保存了部队的精华,还沿途扩军,单会泽就扩军1400余人,缴到的鸦片、骡马、银元,上交中央大部,分送兄弟部队,又受到中央表扬。充分表现了罗炳辉的非凡胆略、气魄、大智大勇和超人的军事指挥才能。所以,指战员们十分自豪地说:“只要有罗军团长在,就有部队在,他是我们的主心骨”。转战中央苏区、长征和抗日战争,这类事例都有不少。   诚然,取得这些成功,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强大的基础,他常把人民群众比喻为军队的母亲;党的领导是根本和保障,他认为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他的成就;远大的理想和追求是翅膀,他认为没有理想和追求就没有动力,部下的英勇奋战是成功的桥梁,他常说“一将成名万骨枯”,他爱兵如子全军闻名。

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一、注重战略战术的研究和创新。罗炳辉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更重视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军事著作与古人的军事思想,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战略方面,他注重于研究敌与我、前方与后方、集中与分散、作战与休息、攻击与防御、前进与后退、隐蔽与暴露、主攻与助攻、突击与钳制、消耗与补充、上级与下级、干部与兵员、老兵与新兵、老区与新区、中心区与边缘区、正规军与游击队、运动战与阵地战、诱敌与攻坚、走与打、虚与实、军事工作与思想工作、党与军队、军队与人民、个人与集体、全局与局部、游击与建立根据地等等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根据实际理解或对待都提到较高的原则性上去解决。   战术方面的创造性计策较多。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所在地域多为山地,他运用“十六字诀”创造了敌人都公认的“麻雀战”、“跳梁阵”、“西瓜阵”、“迷魂阵”、“火车阵”……以适应山地游击战。抗战时期的江   

罗炳辉全家福

淮一带多为平原和水网地形、要对付武装到牙齿的日寇、伪军和顽军得有多种办法。罗炳辉根据皖东(淮南)和洪泽湖一带的实际,创造了一套诱敌、迷敌、扰敌、纠缠、迟滞、阻击、伏击、奇袭、反击、歼灭等为内容的游记战术,诸如“火烧野牛”、“四两拨千斤”、“狼牙签与滚雷西瓜战”、“梅花战术”等等。尤以梅花战术最为有名,其主要内容有:(一)“梅花构成的分驻”。部队宿营按三角形摆布,指挥机关在中心,敌袭击任何一部,指挥中心都可命令机动出击,相互呼应,使敌优势火力难以发挥作用,减少我方伤亡,或对敌实施反包围。(二)“梅花桩”式的布阵。对来犯之敌可实施多点打击,当敌进至“梅花桩” 阵地时,可从侧面、两面、三面同时向敌开火,以至用手榴弹、刺刀、大刀杀敌;如敌取守势,我可诱敌出据点牵着敌人的鼻子到“梅花桩”内聚歼。(三)“梅花点式纠缠术”。用于敌强我弱,梅花点式便于部队疏散隐蔽,易于袭敌。在实施夜袭中,事前准备好梯子、绳子、火药、汽油、柴草实施火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巧”胜敌。若敌数路进攻,我可避强击弱,集中力量各个击破,不能打大仗就打小仗,兜圈子与敌纠缠,一点一点把它吃掉。   皖南惨案发生后,日寇趁新四军整编之机,加紧向华中各根据地“扫荡”,叫嚣要“完成皖南事变未竟之功”,顽军李长江等部又公开投敌,一场艰苦而残酷的战争在华中展开。敌人以各据点为“点”,以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连成“线”,实行“点”、“线”结合的“囚笼政策”,从1941年春节开始,历时数月,日伪顽合流对淮南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清乡、蚕食和伪化,罗炳辉指挥军民运用“梅花战术”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歼敌数千,金牛山反击战尤为著名。打破了敌人“点”、“线”结合的罪恶计划。得到华中局和军部的首肯和赞扬。在1942年3月的华中局扩大会议上,刘少奇强调在华中“梅花战术”是首创,“罗炳辉同志在这方面的发明努力是一个模范”。陈毅代军长说“有这种求进步的创造精神的还是第一个”。罗炳辉先后撰写了《淮宝战役的战术诸问题》、《指挥员熟用手册》、《民兵战术》、《关于三角式据点构筑和守备之要领》、《碉堡作战》等小册子;还写了不少有关的日记,提出“发挥火力,隐蔽身体”的十个要点;“如何做到百发百中”的七个要点;提出“冲锋时机”有“五冲”、“五不冲”。对战略战术与技术进行高度总结和概括,以指导作战和训练。   二、把握好战争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无论战略还是战术、战役还是战斗,罗炳辉都十分注意把握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以局部服从全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反“围剿”是战略上的积极防御,是战略退却与战略反攻的结合。“诱敌深入”就是战略退却,其目的和作用在于转入反攻阶段能不能取胜。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前四次反“围剿”便是贯彻执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而获大胜。时任十二军军长的罗炳辉是这一方针的支持、拥护和坚决执行者。他奉命率部“牵牛鼻子”以保障全局胜利。1930年12月开始的第一次反“围剿”,罗炳辉率十二军三十五师执行两次诱敌任务并参与围歼。12月中旬,他参与毛泽东主持的一系列军事会议,根据敌情决定实行中间突破,先打离红军较近的张辉瓒或谭道源师,他们是“围剿”的主力。总前委令罗率部把敌牵到预定地区“聚而歼之”,罗部日夜兼程,19日拂晓在东固山上伪装工事,恰遇敌新五师进抵东固九寸岭,把敌击伤后主动撤出。20日敌公秉藩师达东固时罗部已转到兴国北部地区活动。二敌均捏造“胜利”谎言骗取蒋介石嘉奖,21日晨张辉瓒十八师又达东固,大雾中误以公师为敌,双方激战达4小时之久。公认为张系功不让,负气率部退往富田,互不联络。狡猾的谭道源走小布而未上钩。总前委决定将攻击目标转向急功好利的张辉瓒,罗部又晓行夜宿,翻山越岭,穿村走寨,时打时走,直至把张辉瓒这头野牛牵到龙冈。黄公略部任正面攻击,罗部断敌退路,四面包围,全歼张师9000多人。接着攻打在东韶的谭道源师,罗率十二军从正面攻击,各部配合,又歼谭师60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第三次反“围剿”,罗率十二军牵敌绕路更多,使敌哀叹“肥的拖瘦,瘦的拖死”,牵到预定地区聚歼,又获大胜。   长征途中亦常充任“别动支队”,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掩护中央和主力。湘江战役八军团覆没,九军团牺牲也大,黎平整编九军团并入其他军团,并未实行;扎西整编九军团并入三、五军团,也未实行。罗炳辉服从大局,没有异议;中央要他继续率九军团行动,他义不容辞。为保全局,九军团几次险遭覆没,他激励大家要有勇于牺牲的精神,只要能够保住全局,九军团这个局部牺牲了也是值得的。危急关头,罗炳辉都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大无畏精神和多智多谋把干部战士扭成一股绳而渡过难关,最终保留这支部队直至长征结束。长征中参加三个方面军行动,行程四万多里是唯一的,充分证明这是一支拖不烂、打不垮的钢铁队伍,罗炳辉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才能也得到充分显示。   抗日战争中他注重处理好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大局与淮南抗战这个局部的关系;处理好建立根据地这个全局与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兄弟部队之间的关系。1941年至1943年间,根据华中局和军部指示,二师在巩固淮南根据地的同时,派部配合三、四师向东发展,阻止汤恩伯、王仲廉东犯,开辟与巩固淮阴、宝应、四阳和皖东北南部地区。罗炳辉率五旅主力在高良涧粉碎日伪“扫荡”,扫除白马湖一带的土顽惯匪,配合三师九旅迫使洪泽湖土顽水警大队长陈培华率部投诚,建立了洪泽县抗日民主政府。又派出部队到皖东北和淮四地区配合三师、四师作战,在陈道口战役中,全歼韩德勤顽军王光夏常备六旅十一团;粉碎日伪9000余人对淮宝、淮四地区的“扫荡”;山子头战役活捉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巩固了淮北路东根据地,华中敌后完全被我军所控制。   三、知己知彼,指挥自如。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毛泽东在谈到此问题时注重战争胜负中主客观条件,在客观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就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罗炳辉注重对敌方情况的侦察,摸清敌情结合我方情况进行认真思索,构成判断,定   

罗炳辉纪念邮票首发式

下决心,作出计划(部署),战斗中指挥自如。行军中,每到一地他都要打听村名、地名、河名、山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属哪里管辖?要部属回答“这一路都看到了什么?翻了几座山?过了几条河?走了几个村?都叫什么名?传下了几道口令?……他心里常常装着一张活地图”。他说这张活地图很重要,是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客观条件不具备的,创造条件也力求取胜。红军时期战例不少,抗战时期的三打来安,粉碎“七路大扫荡”、粉碎冈村宁次吞并淮南路东的罪恶计划、界河伏击战、收复枣庄等,罗炳辉均指挥得十分精彩。   罗炳辉经常深入战斗第一线,以掌握战争主动权。1942年初冬的“十天反顽战役”,他亲临指挥。桂顽李本一出动6个主力团,与土顽共10000多人侵犯路西中心区,叫嚣“活捉罗炳辉”。按照“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军部组织野战司令部,罗任司令员。路西各县联防办事处发出《为击退反共军保卫路西告民众书》,揭露反共顽固派假抗日真反共的狰狞面目,强调“罗副师长是全国有名的抗战将领,是路西人民的救星。……以这样功在国家的人,反共分子有什么理由要活捉他?”表示要坚决自卫。罗指挥四旅主力、地武和民兵反击,同指战员一道风餐露宿,到前沿观察敌情、研究战法。指战员勇敢作战,打败顽军,受到军部嘉奖。不久,桂顽数千人进攻以五尖山为核心制高点的“罗炳辉防线”,企图直捣我中心区。他以熬糖作比喻,强调打仗也要掌握“火候”。他进入指挥所后高度集中精力,两眼虎视眈眈,注视着战场的变化。手举望远镜,站在观察口一个多小时不言不动,任凭敌人炮弹的呼啸、蜂蝗般的冲锋夹杂着“活捉罗炳辉”、“抓住罗胖子有赏”的叫骂,他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待他认为“火候”已到时,便下令全线反击,全歼侵犯者。正如毛泽东所要求的,罗炳辉是一位“勇敢而明智的英雄,不但有压倒一切的勇气,而且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   四、注重军事技术和军政素质的训练提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战时取胜离不开平时训练。罗炳辉从没放松对指战员军事技术和军政素质的训练提高。他把学习、整训看得与战斗一样重要,“学习、整训、建设工作的落伍者,等于战场上的逃兵”。他常说:战场乃立尸之地,不是敌死就是我亡;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多一个神枪手,就多一分胜利的保证。他是闻名军内外的神枪手,举枪打飞鸟中头部、眼睛最为有名,常常言传身教。1944年的练兵高潮中,他从战略高度强调练兵的重要:“我们努力提高技术,一切是为了从革命战争的胜利,为了民族和人民大众的解放。”他从“一枪命中三个半敌人”谈起,从滇军候补炮兵起就一直没有间断过枪法的训练,无论到何地见到飞鸟就射击。这样做的用意有两点:一是练射击不停息,只要打中飞鸟打敌人的大目标就易;二是给指战员以示范、刺激,以求能推动部队学习的热潮,使得人人技术可以精确。在新四军二师掀起“学习罗炳辉射击手”的竞赛活动,《罗炳辉射击手》的歌曲唱遍全师。用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方法,形成互为师生、教学相长的风气,以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指挥的能力。   抓军训的同时没有忽视政治教育。他说:我们每一个革命同志,应具备高度的对革命负责的真实精神,有坚强不屈不挠的革命事业心,实事求是的埋头苦干精神。争取胜利后能负责担任管理国家大事。训练抓战斗间隙、演习、休整、集中与分散、团体与个人训练结合,方法多种多样。

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扩大,罗炳辉作出过重大贡献。1938年冬,他被派往新四军第一支队任副司令员,协助陈毅巩固和扩大茅山根据地。中央确定新四军“东进”方针,要求在华中建立独立自主的抗日民主根据地。1939年5月,罗炳辉奉调淮南,按中央命令,在蒋介石不承认的情况下独立组建新四军第五支队,他任司令员和江北指挥部副指挥,率部向淮南津浦路东挺进,打击日伪军和汉奸政权,平定汉奸武装和匪患,回击顽军的磨擦、安定与获得民心,恢复与发展生产,减租减息使人民群众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工作中十分注意政策和策略,特别是民族政策和统战政策,他一贯执行最好、最有成效。1940年上半年路东八县全部建立民主政府,路西各县民主政府也相继建立,淮南成为华中第一块稳固的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左派进步人士、中间派和其他成分者各占三分之一。按上级指示,罗炳辉又率五支队主力渡过三河,进军淮宝,打击敌顽,平息被敌顽收买的刀会之乱,优待俘虏,争取会众,建立淮宝县民主政府,使这个鱼米之乡回到人民手中。扩大这块根据地成为连接苏皖和华中的枢纽。“皖南事变”后,淮南成为重建新四军第二师的根据地,他任副师长,1942年后任师长。在与日伪顽的较量中屡战屡胜,根据地的各项工作有声有色,又培养不少干部向军部和各师输送。1942年春的华中局扩大会议,刘少奇在报告中肯定了淮南根据地在华中各根据地的工作中“是最好的、最正规的”,“值得各师学习”。   抗战胜利时,淮南根据地已有330万民众,面积2万平方公里,建立了17个县的民主政权,成为全国著名的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主力部队由一个支队3000余人发展为4个旅11个团共35000多人,地方武装发展为两个军分区、15个县总队(独立团)共15000多人,民兵20余万人,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发挥了党政军民总体力量的强大威力。在抗战中,二师(包括前身)对日、伪、顽军作战大小3400多次,共歼61000多人,缴获大量武器物资,军民中涌现大批英雄模范。二师还调给7师一个红军团,抽调一个旅的各级干部到东北工作,所以军民盛赞“二师出干部”。

敌恨我爱的高级将领

百姓救星 敌恨入骨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的罗炳辉,与人民群众有最为深厚的血肉联系。他是人民的儿子,常常教育部下说:“老百姓是人民军队的母亲”,“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经常到“母亲”那里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关心他们的疾苦,重视他们的生产生活;“对党对同志要老实,对人民群众要像大闺女”。他这样说,也带头这样做。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要与老百姓拉家常,问寒问暖,促膝谈心,围着一大群孩子;身带云南白药,遇有伤痛就用白药给其治疗。人民群众也十分爱戴他,淮南老百姓称他为“青天”、“救星”、“福星”、“天神下凡”、“挥动神兵、驱除鬼子、解救百姓”。他爱兵如子、爱护下级、尊重同级、敬重上级也是出了名的,他个性耿直豪爽,喜欢直言,错的就作自我批评,也深受指战员爱戴。   对敌人深仇大恨。   

彝良罗炳辉陈列馆雕像

他对部下说:“对敌人要狠,狠到连他们的骨头都给敲碎。”“战场上歼敌要象猛虎扑羊”。实践中就是这样做。因此敌人提到罗炳辉就闻风丧胆,谈罗色变,自然恨透了他。蒋介石集团曾数次悬赏重金捉拿。1935年2月9日蒋介石公布的“重赏悬示……擒斩赏格”中,朱德、毛泽东、徐向前列入一类,生擒者各奖十万元,献首级者各奖八万元;罗炳辉等军团长列入二类,生擒者各奖八万元,献首级者各奖五万元;周恩来、张国焘等排第三类,刘伯承、叶剑英等排在四类,军团政委、各军长等排在五类。可见罗炳辉在敌人心目中的位置及仇恨的程度。   罗炳辉由于长期征战,积劳成疾,不幸于1946年6月21日在鲁南反内战前线壮烈殉国,安葬于临沂。月底,蒋介石发动了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拉开内战序幕,我军放弃鲁南作战略转移。罗炳辉的老对手、国民党138师占领鲁南,他们掘墓移尸,对将军的遗体任其凌辱后丢到沂河沙滩上,老渔民卢建功、张德法两次冒着生命危险将遗体埋入河中保存下来。敌人使用这种极其残暴的手段辱尸,在去世的高级将领中还未听说有第二个。将军生前似乎预感到这种结果,在日记中记述道:“身经数千战,敌人恨之入骨,欲获辉剥其皮、食其肉、碎其骨。”   建国后,陈毅元帅亲自过问临沂烈士陵园的建造。将军遗体重新安葬,作为新四军第二副军长,陵墓规格在园中最高。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刻于墓上。墓壁上还有四幅浮雕:1.运筹帷幄,制定作战方案;2.亲临前线指挥,英勇善战;3.搞好军政军民关系,亲如鱼水;4.爱兵如子,与指战员同甘苦共患难。基本概括将军一生的军事生涯。墓旁还专建“瞻容思功”罗炳辉石像亭。这是党和人民对将军英灵的安慰,也是对他历史功绩的肯定。

蒋军无丝毫民族意识 挖毁罗炳辉将军墓

  1947年6月25日   新华社华东前线二十三日电威震中外抗日名将新四军故副军长罗炳辉将军坟墓,竟遭蒋军挖毁。据孟良崮被解放的蒋军七十四师新闻处女政工人员李霞详谈其目击事实称:上月下旬,蒋军八十三师侵占临沂后,一队蒋军即前往东门外八路军抗日烈士纪念墓旁挖掘罗将军灵柩。李霞等闻讯前往该地,罗将军之遗体已被抛出棺外,外衣全被剥去,仅剩衬衣短裤,头部被击烂,鞋子被脱去,一条大腿被系高悬一槐树上,大群蒋军正以石块投掷,罗将军骸骨创痕斑斑。翌日,罗将军尸体即被群众偷偷掩埋,但毁裂之棺木仍倒于道旁,墓穴则成一水潭。华东解放区全体军民对蒋军如此野蛮暴行,益增无限仇恨,誓彻底歼灭全部蒋军,以慰罗将军英灵。按罗炳辉将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奋斗数十年,抗战期间率领新四军第二师健儿与日伪苦战于淮海津浦铁路两侧,创建了淮南根据地,功勋卓著。抗战胜利后,因积劳成病,于去年六月病逝鲁南临沂兰陵镇,葬于临沂城郊。蒋军攻占临沂后,采取野蛮手段,正是蒋介石及其反动集团穷途末路的最好证明。

历史评价

  罗炳辉是中央军委1989年确定的全国著名的33位军事家之一,云南籍唯一获此殊荣的将军。这是党对他在革命战争中的功绩作出的最高评价。他从192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就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把自己的一生完全交给党,献身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评价罗炳辉“正派耿直”,“在滇军中是革命的”,“战争经验丰富,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先后被周恩来、江泽民誉为“人民功臣”。他一生南征北战,效命疆场,马革裹尸。中共中央认定他是“立功尤著”的红军高级将领和抗日名将。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

  电影《从奴隶到将军》曾经教育和鼓舞了一代人,剧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军事家罗炳辉。   罗炳辉,1897年出生于云南彝良大河区阿都乡偏坡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5年入滇军当兵,曾参加讨袁护国战争。因作战勇敢,屡建战功,从士兵逐级晋升至营长。1926年参加了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营长,在攻克南昌的牛行等战斗中率部冲锋陷阵,战功卓著。但因对旧军队中的腐败现象不满,被怀疑是共产党员,于1928年冬被遣离部队。   1929年春,罗炳辉任江西省吉安县靖卫大队大队长,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率部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纵队长、军长等职,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巩固发展苏区的作战中,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所部参加了龙冈、中村、莲塘、良村、南雄水口、建(宁)黎(川)泰(宁)、黄陂、草台岗等战役战斗,连战连胜。在完成艰险任务中,智勇兼备,屡立战功,曾获中革军委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曾两次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罗炳辉任新组成的红9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并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渡过闽江。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途中屡担重任,掩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北上,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红9军团被誉为长征中的“战略轻骑”。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罗炳辉曾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1月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5月任第5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曾指挥部队三打来安县城,沉重打击了“扫荡”、抢粮的日伪军。1940年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1941年起任新四军第2师副师长、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等职,率部转战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津浦铁路两侧,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巩固和扩大淮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注意从严治军,言传身教,强化官兵的战术技术训练,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亲自编写了《指挥员实用手册》《民兵战术》等教材,并经常给基层指挥员上军事课。   1945年8月初,罗炳辉虽身患重病,仍亲临前线指挥所部参加大反攻,解放了苏皖边界的六合、定远、嘉山、天长等城镇。9月,任新四军第2纵队司令员,率部赶赴鲁南,参加界河伏击战,攻克韩庄,粉碎了国民党军从徐州沿津浦铁路北上、进犯解放区的企图。1946年4月,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6月,在国民党军发动全面内战前夕,到枣庄前线指挥作战。21日在返回临沂途经兰陵时突然病情恶化,不幸逝世。   罗炳辉用毕生的精力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最热诚努力地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斗争。尤其要为劳动大众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义、公道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