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莱斯璧山店:哪种拓展更切合文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46:46

哪种拓展更切合文本?

洪秀莲

上学期市教研室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来自市区各学校的几位老师分别执教了《幽径悲剧》一课,我有幸参与了这次听课活动。不同的教学设计,同样的精彩纷呈。课后自觉收获颇多,感想不少,其中两位老师的课外拓展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

第一位是老师,他在引导学生找出残害藤萝的凶手之后,这样说道:“生活中不是处处都是喜剧,像这样的悲剧时时都在发生。”然后他用课件展示了两幅“悲剧”的画面:汶川地震的悲惨画面、印尼海啸的可怕场景。废墟下的手掌,大海旁的尸体,血腥的画面,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看完了这些之后,老师总结:“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被毁灭的东西越美,悲剧性就越强。”

而另一位是老师,她在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了“幽径悲剧”的原因之后这样过渡:“藤萝被一把无情的刀砍去,美被瞬间毁灭。这一刀砍去的不仅是一棵古藤萝,砍掉的还有人性中的真善美。这样的悲剧令季老无比痛心,更让我们心头沉重。但人生并不全是荆棘丛,美好依然存在于我们身边。老师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下面这个美丽的故事。”

(课件展示)

2003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一只小鸟被一个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鸟儿坠地身亡。接下来的一幕让世人震撼:击中小鸟的运动员神情沮丧,马上终止了比赛,跑到小鸟跟前,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表示忏悔。他因自己的失误而深深的一跪,让世人永远难忘。

等大家看完这个故事之后,老师说道:“这个运动员对小鸟的跪拜和季老先生为藤萝的哭诉一样,永远震撼着我们的灵魂。愚昧的人毁灭美,善良的人维护美,智慧的人创造美。同学们,面对这个美好的世界,老师相信大家会作出明智的选择,让‘幽径悲剧’不再发生,让藤萝的微笑永远绽放。”

这两位老师都在课堂上进行了课外拓展,哪种更好些呢?

所谓课外拓展,就是围绕具体的文本,给予相应的补充材料,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和深化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于文本。拓展的时机、拓展内容的宽度和深度、拓展的形式等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形式。从这个意义出发,我觉得老师的课外拓展有待商榷。

首先,从单元教学目标来看,《幽径悲剧》所处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单元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幽径悲剧》通过渲染浓烈的悲剧色彩,引发人们对时代和人性的反思,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本内容显得别具一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单元主题的认识会更深刻,更全面。

其次,从本文的主题考虑,《幽径悲剧》揭露了愚氓灭美的现实,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悲悯情怀,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老师的课外拓展貌似扣住了“悲剧”的主题,但他的课件展示的两幅画面是自然灾难,和季老先生的“悲剧”内涵相去甚远,不仅不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应如何对待真善美,如何善待自然,反而会冲淡学生对愚氓灭美的愤恨,影响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这样的课外拓展其实已步入偏离文本内涵的误区。

相比之下,老师的课外拓展就显得精当而巧妙。

首先,她反弹琵琶,透过“悲剧”去看“美好”,表面看来偏离了教学内容,其实恰恰是从另一个层面强调了文本的主题:善待自然,关爱生命,维护真善美。

其次,老师巧妙地借助作者的原话“人生并不全是荆棘丛”来进入课外拓展环节,实现了文本与心灵的撞击,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再次,老师用美好的故事启发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很自然地唤醒了每一位学生人性中的真善美,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课外拓展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是研读课文之后的自然延伸,是课文本身生长出来的花朵,而不是旁枝蔓叶,更不是另起炉灶。离开了教材就谈不上课文内外的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只有立足于文本的课外拓展才是高质量的拓展延伸。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流程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不管如何拓展,它的根始终在课文。

(作者单位:江苏姜堰市南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