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握住你的手审题:翻过这一页,阅读的未来一片光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4:42:33

翻过这一页,阅读的未来一片光明

作者:安娜·昆德兰

译者:庞冰心

作家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不是以办公室门上的名衔为标志,而是其在作品上的名字。曾几何时,某天清晨,父亲带着一摞星期日晨报回到家,报纸首页上有我的文章,我的名字赫然纸上;某天晚上,我软磨硬磨,终于说服保安人员提前给我一份油墨未干的报纸,因为上面有我的第一个专栏作品。不过,无可比拟的是,曾有那一天,有人把你写的书的精装本递给了你,造就我的“那一天”的是一名联邦快递员。如果我的书被直接下载到电子书阅读器中的话,那一刻还会显得那么辉煌吗?对此我无法下定论。抱歉了,所有的高科技工作者们。

 

当我坐在排满书籍的房间里写着另一本书的时候,耳朵里充塞的是这样的声音:书籍完蛋了。科技杀死了它。世上的图书馆注定要成为博物馆,里面陈列的书籍就像洞穴壁画一样被列为古董了。然而,美国人往往对多数事物都抱着非此即彼的心态,从政治到文章无一例外。曾经有这样的预言,电视的发明预示广播将不复存在;电影的出现为现场戏剧表演敲响了丧钟;音乐的录制也意味着音乐会终会消失。但是,广播、戏剧、音乐会这些形式依然存在,只是有时候它们的其他同类风头更盛罢了,并没有被完全取代。有关书籍的预言耸人听闻,电脑替代了铅笔,书本飞向货架时也飞到便携电子设备里,即便如此,阅读仍然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安东·契诃夫,快去迎接斯蒂芬·乔布斯。

 

在我看来,在未来几年里,无纸阅读的现象会增多,这是毫无疑问的。文化知识的助产士——公共图书管理员----开始出借电子书阅览器了;有报道称,一家图书馆获赠10台电子阅览器,在半小时之内就都被借走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会再一次听到哀鸣,诉说真正的文化知识已经成为一门遗失的艺术。不同的是,这次我们要面对来自两方面的精英主义。文学纯化论者抱怨屏幕上的文字稍纵即逝,而技术迷们则对旧形式文字不屑一顾。看看畅销书《迎接变革》在其电子版发行之前的网上评论吧,“这本书真臭,到处都散发着纸墨味儿。”

 

或许,我们中那些只想坐享其成的人应当忽略这两方面的观点,关注功能而不是形式。盖洛普民意调查中问到一个简单问题:你目前是否恰巧在读些什么书或小说之类的?在1952年,仅有18%的受访者回答“是”。上一次的调查是在2005年,该数据达47%。这样的结果令我振奋。“美好的往昔”仅此而已。

 

不过,不要高兴得太早。2007年,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公布的一项报告称,小说的阅读量正在急剧下降,尤其是年轻一代。针对畅销书的市场调查发现,那些所谓的狂热读者(每年购书10本以上的)偏向大龄人群,绝大多数是女性。另一项最令人感到意外的研究结果显示,电子读物的最大读者群并不是YouTube(美国的视频网站)的青年人,而是富裕的中年人(某些分析家认为,这可能是与电子读物字号可以调节有关;噢,我辈视力下降了!)。是婴儿潮那代人在挽救出版物;那么在他们之后呢,谁以为继?

 

1994年,斯文.伯克兹在其文集《古腾堡挽歌》中,提出了最具争议的关于科技对文化知识的影响的评述,至今已有16年了。这本书仍值得一读,而时间证明,其中有关书籍悲惨命运的说法确实言过其实了。其中,斯文·伯克兹写道:“人类的历史是一个群体认同的历史,在书面文字中得以体现。群体认同是我们社会的本质所在。”话是对的。电脑屏幕上的文字同样可以设计得令人赏心悦目,但他否认这种观点。他为此辩解说,“同样的意义,出现在书本上还是电子屏幕上,会让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很遗憾,《古腾堡挽歌》有文印本,没有电子版。

 

是这样吗?难道简·奥斯汀写的这句话“这是一个举世公认的真理”出现在屏幕上时,她的感知能力就显得差一点,娱乐性就逊一筹?近年来,日本的畅销小说许多都是手机电子书,这听起来让人感到稍有不安。不过有一点还是值得高兴的,就是电子书读者发现自己阅读量更大了,原因是阅读形式不落俗套。我记得多年以前有个报社的同事为打字机做了一首悲情颂歌:怎么才能做到,他问道,在不发出声音的键盘上打字?结果是,他如愿以偿了。

 

总是有一股悲观思潮,认为读书注定要绝迹。那是因为那些看法其实在评判人性。如果你深信美国就是一个强烈反对知识分子的国家,你也一定认为,我们不读书或是读了不该读的东西,亦或是读书的方式不对。现在我们又得面对自鸣得意的的电子精英主义,认为传统形式的印刷装订书籍就像没指望的恐龙。膜拜技术和拘泥于各类书本一样愚蠢。两者都忽略了人们热爱书籍的巨大力量。正如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曾说的:“一本书必须是劈开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子。”

 

阅读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一种情感和精神追求。它点燃了人们心中的飓风灯;那就是阅读存在的价值。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读书俱乐部、读书网站,还有有声读物和在线图书,却仍有数百万人喜欢阅读纸质书籍,至少现在是如此。如果事情发生了变化——那么,到底什么是书?是它的形式还是它的灵魂?狄更斯(英国作家)还会不会认得平装本的《圣诞颂歌》,或这本书的布莱叶盲文印刷版本呢?甚至在手机屏幕上,《小蒂姆》也能让我们感到上帝在保佑我们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