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田营循环经济园区:刘汉俊:读懂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19:55
刘汉俊:读懂中国《关注中国——41位驻华官员谈中国共产党》出版
      人类历史总是在动荡中前行,一边高歌猛进,一边血雨腥风。从世界范围来看,生产力水平低下时如此,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似乎依然如此。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财富的增加,文化形态的丰富,并没有带来文明的必然提升,有时甚至恰恰相反。在一种文明取代另一种文明的同时,一种野蛮声讨着另一种野蛮,一种强权正在替代另一种强权,人性的弱点一再显现。
      譬如,一些科学技术的成果首先是应用在战争上。少数发达国家以引领世界高技术的姿态,制造着大量的积聚了人类智慧的武器,灭杀生命的纪录不断刷新,使一些国家和地区沦为尖端武器的试验场和弹药的倾泻地,人类的悲剧未曾谢幕。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广度与深度在加速拓展,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闭关锁国自娱自乐,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没有哪一个国家不从世界市场得到点什么或者带来点什么,包括观念、模式、制度等文化范畴的东西,也包括领土、产品、能源等物质层面的东西。政治取向、文化取向、利益取向,是形成国家精神和国家行为的内在因素。
      这是关注中国必须参考的大坐标。
      近几年一些人爱用“崛起”一词形容中国,尽管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真的崛起了,但是复兴伟业却是我们这个民族从未放弃的梦想。
      崛起与复兴,是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
      外国驻华官员和国际组织驻华官员看中国,是一个独特的角度。
      几内亚驻华大使马马迪·迪亚雷说,“中国的崛起没有进行战争,没有使用枪炮,甚至连一发子弹都没有使用。”与少数发达国家的发迹史相比,中国的“被崛起”没有携带坚船利炮、滥用强权武力、觊觎别国领土,没有搞殖民扩张军备竞赛、掠夺香料石油和奴隶,没有输出鸦片、输出犯罪、输出灾难、输出污染,没有当人权导师、民主推销员、国际宪兵、世界法官、太平洋警察、万能裁判,没有隔海骂街、用有色眼镜看人、拿双重标准训人、抡粪勺子打人,或者策动搞这个颜色那个颜色、这个花那个花的革命,策划这个奖那个奖、这个网站那个网站制造闹剧。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内修外睦、互利共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历朝历代的内政外交理念。就像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弃干戈为玉帛织成传播文明与友谊的长路,就像1200多年前鉴真和尚历尽艰辛东渡扶桑只为讲佛经传医道,就像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五过马六甲却从未建驻一兵一卒一个碉堡……来自早期航海大国的荷兰驻华大使裴靖康检视中国的历史后说,“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具有侵略性的国家。”南非驻华大使贝基·兰加说,“中国从来没有过海外殖民”。中国的崛起是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和合文化的体现和中华文明的亮相,是历代中华儿女尤其是当代中国人民筚路蓝缕同心协力书写的灿烂篇章。中国以内向型、平和式、福祉性、不事张扬的风格“崛起”,像一位老农两手老茧、一脸和善地站起。
      这样的“崛起”与精确制导打击下咄咄逼人的架势相比,哪个更造福人类?
      中国的崛起,是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的批判。
      对外讲和平,对内讲和谐,这是对中国外交内政的简易解读。有难同当,有福共享,交情胜过交易,信义超过利益,友谊比生命还重要……这是枝繁叶茂的中国文化大树上一片片最朴素、也是最生动的绿叶。中国的和谐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所接受。意大利驻华大使严农祺说,“中国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易慕龙说,“我们非常钦佩中国人民和谐相处的处事原则,中国文化内涵中包涵着和谐的宝贵理念。”爱尔兰驻华大使戴克澜说,“我们非常支持中国参与国际事务,这能够更好地维护世界稳定和谐。”中国是和谐文化的首倡地,是和谐世界的建设者,世界需要和平,世界需要中国。中国向来以“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砥砺自己,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修炼自己,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自己,以“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警醒自己,以“满招损、谦受益”教育自己,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自己,锤炼成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尽展文化的魅力,刚柔相济,开合有序,动静结合,进退自如,就像中国的太极拳,既可强身健体,又能攻防御敌。文化自觉、文化自省、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力量。
      当今寰球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世界经济危机四伏,中国经济却以勿庸置疑的飚升让人惊羡和嫉妒。澳大利亚原驻华大使芮捷锐感叹说,“过去10年间,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是全球最快的,也是工业革命以来最成功的。”印度驻华大使苏杰生评价说,“中国取得的成就是值得钦佩的,只要看看今天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和基本需求就会明白。”中国虽然处在矛盾的凸显期,但政府维护稳定,人民渴望稳定,总体上的平衡与公道,使社会保持了良好的运行状态。正像马其顿驻华大使奥利维尔·沙姆贝夫斯基所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有应对困难与挑战的勇气和智慧。”中国政府对未来发展主题主线的把握日臻成熟,整体性、长远性、根本性和战略性规划高屋建瓴、张弛有度;对社会民生问题的关切日益加重,一项项惠及民生造福社会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掷地有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中国政府的力量。
      政党是有着共同政治追求的精英们和追随者的集合,是具有明确政治主张的组织,政党文化是一个政党的主张、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的总括。90年来,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先进的理论、鲜明的旗帜、正确的道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文化,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立足中国国情,继承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开放型文化品质和内在型创新动力,吸纳人类一切先进的文化元素,与时俱进、丰富完善,建设起自己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体系,并引领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时代文化的不断进步。一个有文化的政党是有力量的政党,它形成社会的主流精神和主流文化,铸造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全民族的精神家园,影响和主导着国家的大政方针,这是一种文化责任,更是一种政治责任。政党文化在提炼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政党的品格和成员的素质,并通过它的纲领、章程、纪律、义务对其全体成员进行约束。政党的思想力量越强大,其领导力和影响力就越强大;政党的约束力量越强大,其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大。摩尔多瓦驻华大使阿纳托利·乌列基安说,“中国不遗余力地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因为它们具有重要的美学和精神价值。”法国驻华官员丁合复认为,“为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使之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冰岛驻华大使柯丝婷认为,“政治体系和历史文化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的政治体系有悠久的历史,深植于中国文化之中,带有明显的中国印迹。”当一些国家政党深陷程序争取合法性、竞选游说争抢选票,大打能量消耗之战时,中国共产党直接用自己的政绩与人民面对面,以巨大勇气和胆识,从一开始就承担起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责任,从一开始就承担起团结、带领和护佑人民的责任,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目标,号召全体成员为之赴汤蹈火,为之浴血奋斗,从不懈怠、永不放弃,在此过程中,敢于不断地扬弃自己、调整自己、修正自己,确保正确的前进方向。比利时驻华大使奈斯认为,“中国共产党有非常强大的理论支撑”; 越南驻华公使阮荣光说,“中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中国共产党能够那么好地领导这个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论上的创新”;叙利亚驻华大使哈勒夫·穆罕默德·杰拉德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强大而勇于担当的执政党”。强大的理论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强大的思想力量,强大的实践力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
      中国借鉴别国成功之路,但一如既往地走属于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墨西哥驻华大使豪尔赫·瓜哈尔多说,“每一个政党应当坚持最适合本国的模式,而不是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理念。”蒙古驻华大使策·苏赫巴特尔说,“每个国家都有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尊重人民的选择,尊重他们所选择的道路、所选择的体系。”中国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足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这是总结中国历史、针对社会现实的政治宣言。匈牙利驻华大使库绍伊·山多尔说,“中国的发展遵循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规律”,这是对中国的深刻认识。中国的政治制度是自己摸索的结果,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坦桑尼亚驻华大使奥马尔·拉马丹·马普里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过艰苦的摸索和审慎的抉择,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这样的政治制度创造出令世界惊叹的奇迹,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政治制度。”葡萄牙大使若泽·塔德乌·苏亚雷斯认为,“中国现行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的产物,选择这样一条发展道路是出于必然,也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符。”我想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李一衡的话,为上述所有的观点作注:中国的高速发展说明这个制度是有效的,这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卓越的执政能力。这就是制度的力量。
      中国百姓尽管对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诸多的要求和愿望,但理性与感性、良知与勤勉都集结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我可以一天埋怨我的父母八遍,但决不允许你骂他们一句”,这就是中国人对爱国主义最朴素的注解。阿富汗驻华大使苏尔坦·艾哈迈德·巴辛说,“所有的中国人对国家都有着强烈的主权意识和炽热的爱国情怀。”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履行民主的权利和义务,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力量;他们对祖国富强、民族兴旺、社会稳定有着强烈的期待和自觉的参与意识,每遇危情时分、关键时刻,他们总能迅速聚集并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总能含着眼泪唱起自己的国歌,在大灾面前显大义、大难面前显大勇,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前赴后继、前仆后继,去奋斗、去拼搏、去牺牲,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坚强力量。过去如此,今天如此,将来还会如此。为了中华民族的大义,甘于奉献,敢于牺牲,这就是中国人民的力量。
      强大的政府,一定要有强大的政党来支撑;强大的政党,一定要有强大的政治制度来支撑;强大的政党,一定要有强大的人民来支撑。
      这是中国的经验,也是世界的教训。
      近期的中东、西亚、北非一些国家时局如多米诺骨牌效应,相继出现政权不稳、经济衰退、民生窘迫的景象,让我们看到严峻而残酷的现实,让我们备加珍视自己。
      今天的中国站在国际舞台上的聚焦灯光下,接受着各种目光的审视。瑞士驻华大使顾博礼说,“中国在大多数全球议程中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扮演关键角色。”这是朋友的赞许和期待。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增加了,但并没有跻身富国俱乐部,家底薄、质量差、成本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在100位以后,贫富悬殊大、社会矛盾多,资源分配不均衡,地区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不强,一言以蔽之,我们没有骄傲自大的资本。不论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北京共识”,还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不管其初衷与动机如何,中国都可以不理会、不缠绵,既不被棒杀,也不被捧杀,更不能“自杀”。不在喧闹和鼓噪中迷失自己,不在鲜花掌声和镁光灯中沉醉自己,不在小富即安自满自得中丧失斗志。中国注重学习一切先进文化,但不因袭、不照搬,既不照过去的葫芦画今天的瓢,也不照外国的月亮画中国的太阳;中国平等待人、尊重各方,不强加于人、不指手画脚,不嫌贫爱富、不厚此薄彼,也不搞文化渗透、货币侵略、国家恐怖主义、“新殖民主义”。就像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汗所说,“中国共产党几乎从未批评过其他国家的政党。”中国履行国际责任,但不独揽国际事务,更不附和、不迎合、不屈从某些势力,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希腊大使赛德罗斯·耶奥卡凯罗斯说,“中国领导人在运用软实力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这种多极化,有利于尊重各国主权和各国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基于各民族自身发展的共同繁荣。
      这正是世界关注中国的原因。
      经历了革命与执政、战争与和平、旧体制与新体制、发展与稳定的考验;经历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交融与交锋,甚至是西方少数势力的围追堵截、冷战对阵、经贸战争的考验;经历了友党淡出、老党覆灭、诸国政局动荡所带来负面效应的考验,90岁的中国共产党依然生机勃勃、风景更好,依然是政局稳定、社会稳定、人心安定最坚强的保障。朝鲜大使池在龙说,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惊人的奇迹,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90年来有一条始终没有放弃甚至从未松懈的铁律和秉持,那就是忠实代表人民的利益,始终与人民在一起。镰刀代表人民,铁锤代表人民,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玻利维亚驻华大使费尔南多·罗德里格斯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让人惊叹,她可以将各种力量引导到共同的道路上。”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博大胸怀力量的解读;伊拉克驻华大使阿卜杜·克里姆·哈希姆·穆斯塔法评价说,“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政策和每个阶段的政策都非常好地满足了中国13亿老百姓的需求。”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政策主张的解读;孟加拉国驻华大使孟什·法亚兹·艾哈麦德分析说,“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始终对人民负责,真正为老百姓服务。”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宗旨的解读;沙特阿拉伯驻华大使叶海亚·载德说,“中国在改善民生、发展民主、保障人权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正确的。”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成就的解读。这几位大使的解读,隐含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正确性的认同。关注中国的发展方向,就不能不聚焦这背后的强力支撑。
      这正是国际友人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原因。
      要读懂中国,首先要读准中国。捷克驻华大使利博尔·塞奇卡深有体会地说,“对于许多刚到中国的外国人来说,他们最先感到的是惊讶,和在国内得到的信息有很大的差异。”的确,国际社会一些有意无意的信息差异,导致了对中国的误读。乌克兰驻华大使尤里·科斯坚科说,“亲自到中国走走看看,才能得到中国人民生活、中国社会结构、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真实情况。”
      不亲历中国,就没有资格解读、品读中国,更无从读懂、读准中国。芬兰驻华大使岚涛告诉我们,他已经去过中国26个省份,对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有了全面、客观的了解。我想,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走向和政治理念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深刻的。土耳其驻华大使穆特拉·萨利姆·埃森利说,“真的要了解中国,必须研读来源于中国的信息,而非西方傲慢与偏见式的信息。”他指出了西方误读中国的原因。
      我们《党建》杂志社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编辑记者们经常在一起召开策划会,对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组织采写。我们曾经编辑出版了《思考中国》一书,集中了国内专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重大问题的高见,以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见长,受到市场的欢迎。在一次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报道策划会上,我提议请外国驻华使节谈谈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这一建议立即得到同事们的认同,他们纷纷主动承担任务、自报选题。在中宣部组织召开的纪念建党90周年新闻协调会上,我们汇报了这一选题,得到了领导的支持。我们又及时向中联部、外交部相关部门通报了这一计划,他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国际组织驻华官员和外国驻华使节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之热忱、之迫切、之认真,令我们感动,原本计划在《党建》杂志的品牌栏目“十人谈”刊发一组报道,结果强烈希望我们去采访的外交官竟有40多位,到本书截稿时还有使馆官员在联系我们,邀请我们参加他们的活动,有的外交官还专门征求本国政府的意见。在2011年第五期《党建》杂志上,我们刊出了对14位驻华官员们的专访,纪念建党90周年特刊中,又刊出了对24位大使的专访。这一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北京、上海、山西等地媒体主动与我们联系希望整版转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明网等转载后引起了网民的热议。
      分析采访受欢迎的原因,一是这些驻华官员工作、生活在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是中国发展的见证者,有说话的资格;二是中国的开明开放政策使外国人想更深层次地感知中国,他们能够把探询的目光投向中国的历史、文化,投向中国的政治高层和社会基层,他们的话题不简单、不浅薄、不敷衍,有思考的深度;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使他们有话想说,中国的和平发展几乎是所有受访外交官们的共同话题,有感悟、有赞叹,也有建议、有忠告,他们之所以能够畅所欲言,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中国的热忱与坦荡、透明与自信,有友好的环境;四是《党建》杂志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主管的党刊,用他们的话说,他们知道这个刊物和她的读者在中国的地位和分量,对他们的采访本身就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胸怀,他们特别看重并愿意通过我们,对中国有影响力人群发表自己对中国的态度,有对话的平台。
      我们在对每一位驻华官员的采访中,都提出了6到10个问题,有的题目是封闭的,只回答肯定或否定,有的是开放性的,可以任意发挥,有的是显性话题,而有的是隐性话题,想听听他们的真话。应该说,我们的目的达到了,每一位受采访者的观点都是客观、诚恳的,有些看法难免站在本国利益的立场,不一定准确、全面、公允,但一定是自由的。
      在组织这组报道过程中,我的脑海里一直在回响一句话:“弱国无外交”,是日益强大的中国,使得这些驻华官员愿意直接表达对中国的认识。我之所以一一引用这些外国朋友的观点,是想告诉他们,我们也很珍视他们对中国的感觉,尊重他们对中国的友好。
      联合国难民署驻中国及蒙古地区代表竹赛普说,“中国在国际舞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的这番话,是有感于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克罗地亚驻华大使司马安的话或许能代表一些国际友人的看法,他说,“一个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而中国就是一支驱动力量。在很多领域,没有中国的参与,任何一项全球性的议题都将无法实现。”津巴布韦驻华大使弗雷德里克·沙瓦说,“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稳定了世界经济,这是显而易见的。”新加坡驻华大使陈燮荣相信,“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对全球经济前景产生很大影响。”新西兰大使伍开文说,“中国在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些进步不仅对中国人有益,对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都是巨大贡献。”这些对中国的褒奖,也是对中国的期望,冷静地说,这应该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说,“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并自信地向前迈进。”尼泊尔驻华大使坦卡·普拉萨德·卡尔基说,“中国的发展已经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拥有光明的未来,中国会有美好的前景。”感谢他们的祝福,相信他们的话不仅仅是恭维和客套。
      感谢他们,从他们的眼里读到了我们自己。
      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中国,希望更多的人读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