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儿歌弯弯的月亮:建模方法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42:57

提要:本文分为十部分。一、论述了什么是“建模方法论”;二、“建模方法论”产生的基础;三、“建模方法论”的原理、原则;四、论述了“建模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它是现代科学方法的“大综合”、是信息化社会的“新工具”、是帮助人们开拓创新的“金钥匙”;五、定性建模方法;六、定量建模方法;七、“问题—模式”谱与五大类模式;八、建模三层次:个别、特殊、普遍;九、“建构模式”是一个过程;十、建构模式,超越模式。

关键词:模式  建构  方法论 

一  什么是“建模方法论”

把各门学科中,建构各种各样模式的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起来的理论,称为“模式建构的方法论”,或“建构模式的方法论”,简称“建模方法论”。它要论述建模方法产生的基础和背景;研究模式的普遍性、特殊性和局限性;探索定性建模和定量建模的方法;探讨模式的分类;阐述建模的原理与原则;回答如何建构模式、选择模式、应用模式。“建模方法论”属于认知科学领域的科学方法理论。

1.模型与模式

首先,对“模型”与“模式”进行语义分析。

《说文解字》上写道:“模,法也。”中国古代的人们,以材料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模”。“以木曰模,以金曰镕,以土曰型,以竹曰范,皆法也。”[1][1]即是说“模”、“镕”、“型”、“范”都是用不同的实物材料做的“模”,是一种科学技术方法。

《辞源》上写道:“模”的意义有三:①模型、规范;②模范、楷式;③模仿、效法。“模型”这一组合词的本义,即是一种用实物做模的方法;但是,拓展这个词的意义之后,有模范、模仿等意义。

“模式”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已有所用,但用得并不多。《汉语大词典》(1989年)上解释“模式”的意义为:“事物的标准样式。”但是,近年来应用此词的意义已发生了演变。

“模型”一词,从原来狭义地指实物模型,已发展为包括非实物的形式模型。最先普遍拓展使用的是“数学模型”。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为用数学符号表示的数学问题,即称为数学模型。通过求解此数学模型,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之目的。“数学模型”、“数学建模”现在已发展成了一种专门学科。

然而,在数学领域里,还有在更为狭义的范围内使用“模型”,即是在数理逻辑研究领域中的“模型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写道:“模型论,是研究形式语言及其解释(模型)之间关系的理论”。“一个形式语言L的解释U称为此语言的一个模型或结构。”[2][2]因此,“模型论”早已成了数学领域里的一个专业词汇。如果我们把研究模型的一般理论,称为“模型论”,势必与前者相混。这也是作者选择“模式论”或“建模方法论”而不用“模型论”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非实物的形式模型中,除了“数学模型”之外,还有用文字语言描述的“模型”,通常,人们又不用“模型”而用“模式”。例如,“文化模式”、“教育模式”、“经济模式”、“社会模式”等等。因为,如果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同样用“模型”,就显得有点“机械”。在这些领域“模型”常常狭义理解为实物模型。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译本)在“模式和模式建立”(Models and Model Building)这一条目中,将“模式的类型”分为:模拟模式、语义模式、数学模式、因果模式。其中,“模拟模式”属于实物模型。由此可见,“模式”的使用已逐渐包容了“模型”;而“模型”的使用很难完全包容“模式”。

从语义上看,“模式”比“模型”更广泛些。“模”包括了实物模型的意义;“式”包括了形式、样式的意义,即包括了形式模型的内容。“模式”一词兼容了实物和形式两大类,它既包含实物模型,又包含非实物的形式模型。建模方法论,包括了对所有模型和模式的研究。从英语的词义看,“模型”、“模式”也有两个相近的词:Model和Pattern。在英文版的《牛津英语大词典》(OED,1989年)中,对“Model”有8种释义,“Pattern”有13种释义。Pattern的释义中用了Model;而Model的释义中却未用Pattern。显然,在英语词汇中,Model比Pattern更为基本一些。

Model在《英汉词典》中主要译为“模型”、“典范”、“样式”等;Pattern主要译为“样式”、“模型”、“图案”等。在新近的译文中,越来越多地将“Model”、“Pattern”都译为“模式”。由于中文的“模式”从语义、语用上看更广泛、更基本,故对应的英文以选择Model为好,在本文中,我们一般都用“模式”,但在人们已习惯用“模型”的地方也用“模型”。

2.什么是模式?

什么是“模式”?至今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中没有设置相应的条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给出了“模式”的定性叙述: 

“对任何一个领域的探究都有一个过程。在鉴别出影响特定结果的变量,或提出与特定问题有关的定义、解释和预示的假设之后,当变量或假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系统的阐述时,就需要把变量或假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合并成为一个假设的模式。”“模式可以被建立和被检验,并且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根据探究进行重建。它们与理论有关,可从理论中派生,但从概念上说,它们又不同于理论。”[3][3] 

从建模方法论的高度看,上述释义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下面是从科学方法论的层次上,对什么是模式,作者给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定性叙述:建构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模式是客观实物的相似模拟(实物模式)、是真实世界的数学描写(数学模式)、是思想观念的文字表答(语义模式)、是客观现实的形象显示(图象模式)、是情感体验的声音抒发(音乐模式)。 

什么是模式?简要地说它是一种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

上面的“定性叙述”,首先指出了模式离不开“原型”,指明建构模式(包括各种模型)是按照下列的认识过程进行:

图1  原型与建模

这指出了,模式是作为认识过程的中介的科学方法。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模式”是对“原型”的否定,重新认识和改造的“新型”是对“模式”的否定。整个认识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的哲学范畴有:内容、形式、需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根据需要的变化又会发生变化。模式既要看内容,又要看形式,同时还要看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要用到相似、简化、抽象等多种科学方法。

上面的“定性叙述”,还指出了要提出模式总是从问题开始,按照下列的过程进行:

图2  问题与建模

        这指出了,模式是作为一种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问题解决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人类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是:问题明确后,人们往往是应用直觉思维,猜测或搜索出一些假设、法则、原理、方案去尝试解决问题。许多情况下,可以概括为建构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式。一旦建立了一个尝试性的模式后,人们往往是应用逻辑思维去求解这个模式,进而应用于一个具体实例上,得到结果,从而去证实、修改、检验模式。这一过程同样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在这一过程中要用到直觉、逻辑、模拟等多种科学方法。

上面的“定性叙述”,还指出了模式是处于实践和理论之间的中介方法。模式既不等同于实践,也不等同于理论,但它与实践、理论均有紧密联系。从实践上升为理论,或用理论指导实践,通常按照下列过程进行:

图3  理论与建模

这指出了,模式是沟通实践与理论之间的桥梁。起着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的作用。这一过程同样是双向的。即一方面,可以在实践基础上,经概括、归纳、综合而提出模式。模式是一种假设,在未经证实之前,它决不是理论;模式只有经过实践验证,被普遍证实之后,方才可能上升为理论。另一方面,可以在理论指导下,经类比、演绎、分析而提出多种模式,进而到实践中加以应用,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用到概括、假设、演绎等多种科学方法。

最后,作者对“什么是模式”的定性叙述,还逻辑地述论了模式的分类: 

 

模式

 

实物模式

 

形式模式

 

 

数学模式

语义模式

图象模式

音乐模式

 当然,还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问题、不同的学科领域,从不同角度研究模式的分类。这是“建模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  “建模方法论”产生的基础

建模方法论的提出决非作者的偶然灵感冲动,而是有坚实的技术基础、科学基础、哲学基础和现实背景。

1.技术基础

建模方法论的产生有它久远的技术基础。自古以来,人们制造瓷器、陶器、铜器、金器、银器等等,都要首先制作各种“模子”。进而推广之,自古以来,人们就提出了各种非实物的形式模型。中国古代人们提出的“阴阳互补模式”、“五行生克模式”、“天人合一模式”、“易经卦象模式”等等,用这些思维模式去尝试解决多种多样的问题。在近代,仿生技术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方法,许多现代科技的新创造都应用了不少仿生技术。仿生技术是模式模拟技术,有着广泛的技术应用前景。特别是现代电脑技术的飞跃发展,为各种模式模拟方法提供了普遍有效而又相当可靠的工具。在电脑技术的专业领域内,有关应用电脑建立模式以解决问题的各种杂志和专著,如雨后春笋。建模方法以电脑为工具已越来越多、越深、越广地应用于许多专门技术的领域。

由此可见,从科学方法论的高度来研究一般建模方法论,已有其坚实的技术基础。

2.科学基础

建模方法论的产生有它深刻的科学基础。近代科学开始于哥白尼。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太阳中心及行星运动的新的宇宙模型。牛顿集大成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一巨著中,应用了大量的模型方法。例如,质点模型、刚体模型、理想流体模型等等,牛顿定量地建立了物体运动以及宇宙结构的数学模型。在现代微观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各种原子模型、原子核模型、基本粒子模型,等等,更是使模型方法尽人皆知。在宇宙论中,且不说中国古代的人们就提出多种宇宙模型:浑天模型、盖天模型、宣夜模型等;在现代宇宙论中,以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为基础。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宇宙模型。数学模型在解决许多问题中被普遍使用,以至《数学建模》已成为大学的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题。各种运筹学模型在解决具体问题上取得的成功,给人们以深刻印象。此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超循环论等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几乎都广泛地应用了建模方法,以至系统科学的几个主要领域内,关于建模、选模、用模、评模都有了专门的论著。

由此可见,从科学方法论的高度来研究一般建模方法论,已有其深刻的科学基础。

  3.哲学基础

建模方法论的产生有它自身的哲学基础。“实践论”、“矛盾论”、“过程论”这“三论”,本质是一论,即认识论。认识论、辩证法、逻辑学三者是一致的、同一的。建模方法论属于认知科学领域,它理应建立在现代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之上。

“实践论”指出:要从实际出发。在建模方法论中的具体体现是,建立模式的过程一定要从客观原型出发,要从现实问题出发。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就不可能成功地建立能解决问题的科学模式。这是实践论对建模方法论的基本要求。

“矛盾论”指出: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建模方法论中的具体体现是,建立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抽象出本质要素,简化次要因素。如果不抓住主要矛盾,就不可能成功地建立能解决问题的科学模式。这是矛盾论对建模方法论的基本要求。

“过程论”指出:要把握变化过程。在建模方法论中的具体体现是,建立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变化过程,制定操作程序。如果不能把握变化过程,就不可能成功地建立能解决问题的科学模式。这是过程论对建模方法论的基本要求。

由此可见,作为认知科学方法的建模方法论,应建立在现代认识论的基础上,它本身有其相应的哲学基础。

4.现实背景

“建模方法论”提出的现实背景,是作者长期研究系统科学、认知科学,并在物理科学、教育科学中,进行建构模式的探索。作者深感不能仅仅停留在按不同学科的角度去研究模式,而应当抽象一步,研究一般“建模方法论”,即对“模式”的“模式”进行探索,对“建模”的方法进行“建模”,探究建模方法的理论,从而使人们更科学地、更自觉地去建构模式、选择模式、使用模式、评价模式。

三  “建模方法论”的原理、原则

1.系统科学三原理

作者提出系统科学三原理(1986):[4][4] 

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控制,从而达到目的;或者说,没有信息反馈的系统,要实现有效的控制去达到目的是不可能的。

有序原理: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有涨落、远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或者说,没有开放、没有涨落、处于平衡态的系统,要走向有序是不可能的。

整体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或者说,没有整体联系,没有形成整体结构,要使系统发挥整体功能是不可能的。 

2.建模方法三原理

根据系统科学三原理,可以逻辑地引伸出建构模式三原理(1993):[5][5] 

模式变换原理:建构模式与客观世界的真实过程是既区别又联系的,两者之间的反馈调整,不断变换,才可能实现一定的目的。

模式孕育原理:建构模式应是开放的、发展的、进化的。初级的模式中孕育高级的模式,高级的模式有待于发展到更高级的模式。

模式包容原理:建构模式应当是多种子模式的综合,综合的模式包容相关模式,形成整体结构,从而才可能发挥更大的整体功能。 

模式变换原理与反馈原理是一致的:或者说,从系统科学的反馈原理;可以逻辑地引伸出模式变换原理。

模式孕育原理与有序原理是一致的,或者说,从系统科学的有序原理,可以逻辑地引伸出模式孕育原理。

模式包容原理与整体原理是一致的,或者说,从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可以逻辑地引伸出模式包容原理。

3.建模方法三原则

广义的“建模”包括建构模式、选择模式、使用模式、评价模式。简言之,广义的“建模”应包括“选模”、“用模”、“评模”。下面作者进一步提出广义建模三原则(1998):[6][6] 

广义建模第一原则:只有充分认识原型的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进行适度的简化、科学的抽象,才可能成功地建模、选模、用模、评模。

广义建模第二原则:只有目的明确,针对问题解决,从发展上认识模式的多种类型及其使用条件,才可能合理地建模、选模、用模、评模。

广义建模第三原则:只有进行模式的检验、变换及组合,整体地将理论、模式、实践三者结合起来,才可能有效地建模、选模、用模、评模。 

上述广义建模三原则,是前面图1、图2、图3的文字表述。在进行建模、选模、用模、评模的过程中,上述三条广义建模原则非常重要。

四  “建模方法”的重要意义

建模方法是现代科学方法的“大综合”;建模方法是信息化社会的“新工具”;建模方法是帮助人们创新的“金钥匙”。这是我从事教育研究和科学研究40年来的切身体会。

1.科学方法的“大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