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度赖茅酒多少钱一瓶:被扼杀的宪政革命:1920年代的联邦运动(1921年湖南省宪运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16:31
 1920年代,当野心家和军阀们利益无法调和的时候,各地在武力统一和军阀扩张的口号下饱受战争磨难的时候,各地掀起了一次轰轰烈烈的联邦运动,就是按照美国模式重建民国,实现基层宪政自治,当时又称之为联省自治运动。

这场运动最后被孙中山和吴佩孚联手扼杀了
。不同的是,吴佩孚是坚决要求武力统一的,而孙中山则一直坚称支持联省自治运动,但因为某些原因,又坚定地扼杀了这次宪政革命尝试。

对于这次运动,当时到今天都有不少的争议。其真相究竟如何,对我们社会走向宪政、共和有什么样的启示,都不妨从认真地回顾那一段历史开始。
  
  一、
  回顾这段历史必须要先了解两个人:赵恒惕和陈炯明。俺们近代史是两d写的,在大多数事情上都是正好相反的(要不一方说谎,要不都在说谎,综合可信率低于50%),唯独对这两个人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至于这些可信度低于50%的说法是否符合事实呢,就靠大家自己判断了。
  
  赵恒惕被孙、毛泽东、吴佩孚所仇恨。尤其毛、孙。所以历史上把他说成坏人。可是写史的人却找不出多少劣迹,只好概况地称其为军阀。后来死敌吴佩孚、蒋对他还表现得比较敬重。赵虽然是军人,但擅长书法,后来笃信佛教,曾是台湾佛教协会的会长。
  
  赵恒惕是老革命了,日本士官学校学生。很早就加入同盟会,但是同盟会员并不都是鸟孙中山,赵恒惕是他湖南老乡蔡锷的追随者。跟着蔡锷去了广西,蔡锷被广西的部分同盟会员驱逐后,赵恒惕留了下来,当上了旅级干部,负责广西练兵、军校等事务。辛亥革命时,赵积极参与,在广西革命胜利后就带着几千学生军去增援武昌去了。
  
  赵部在武昌的左翼与清军作战,为保卫武昌立了汗马功劳。后来该部又调到南京,赵恒惕部没有路费,就找黎元洪借钱,黎给了5万(黎元洪就当这钱是泼出去的水),赵恒惕到南京拿到军费后,又专程到武昌还钱。这让黎元洪很敬佩赵的为人。
  
  革命后,全国大裁军,赵不是广西人,回不了地域观念较强的广西。赵也不是孙袁的嫡系,但他的部队是很有战斗力的,所以黄兴以该部为骨干改编为其控制的精锐第八师,而赵因为和其他军官“关系不和”被撵走了。
  
  湖南新都督谭延闿手下无兵,而赵无从可去(谁叫赵不是袁孙的嫡系呢),所以谭收编了赵(赵带了一个团来)。谭延闿借助赵部,将其他的湖南军队逐步裁减,逐渐控制了湖南的局势。
  
  二次革命时期,赵跟随谭延闿起兵反袁,结果谭延闿跑了,赵恒惕兵败被俘。袁世凯对抓到的参与二次革命的军官只有一个做法,就是枪毙。但赵恒惕却保住了性命。为什么呢?因为袁世凯身边的两位重量级的人物在拼命保他,这两人是蔡锷和黎元洪。最终,赵恒惕被判刑10年,在袁世凯的大牢里坐了3年,1915年又被蔡锷保释出了监狱。赵出狱后,找到谭延闿,继续反袁。
  
  护国战争,赵恒惕成为湖南护国军的将领。湖南护国军分为4大部分,追随谭延闿的赵恒惕部、追随孙的程潜部、原袁世凯任命的湖南督军汤芗茗部、其他反袁势力。护国战争后,谁当湖南督军呢?于是角逐开始了。
     二、
  有四个人被考虑过当湖南老大,黄兴、蔡锷、程潜、谭延闿。黄兴、蔡锷都是被提名,但他们自己都没有兴趣,并一致建议原都督谭延闿来当。
  
  最不服气的是程潜,他承担着为孙占地盘的作用。护国运动中,孙派是败得很惨的。二次革命丢了血本,改组后黄兴等又拒绝服从,所以基本没有什么势力了。而护国运动爆发时,孙刚好蜜月,在日本耽搁了几个月,直到袁世凯快死了,才回国反袁。在护国军的诸多将领中,孙的追随者只有李烈钧、程潜、熊克武等少数人。李烈钧带的是滇军,没占到地盘。程潜太想当湖南督军了,开始进攻其他(原汤芗茗部)部队,结果被谭延闿借机赶走了。
  
  这个时候,主政北京的总理段祺瑞要插手湖南,派自己的人来当湖南督军。谭延闿当然不干,湖南人也都不愿意、广西、云南等实力派也不愿意。为了抵制段祺瑞新任命的督军,谭延闿提出了“湘人治湘”的口号。广西的陆荣廷、云南的唐继尧都表示支持谭延闿的口号。段祺瑞说,你要湘人治湘,那好,我派湖南人傅良佐来当督军。傅虽然是湖南人,但却是段祺瑞的亲信,南方各派当然没有那么傻,于是借着护法运动,开始抵制北洋势力的南下。1917年,谭延闿部、桂系援军组成湘桂联军和北洋军在湖南开始激战了,1917年末,傅部被驱逐出湖南。
  
  但好景不长,段祺瑞很快又派出了强大的军队再次进攻湖南。主要有吴佩孚部、冯玉祥部和张敬尧部。而这个时候,护法军政府的大元帅孙中山也开始作战了,但他打的不是北洋军,而是炮轰广州督军府(督军为桂系)。后院失火,桂系将护法桂军撤回了两广,谭延闿部哪里抵挡了吴佩孚的军队,湖南再次沦为北洋军的控制下。段的嫡系张敬尧出任湖南督军。而劳苦功高的吴佩孚却没有得到位置,不再卖力了,于是停止在衡阳,和退守到湖南南部边境的赵恒惕部相安无事地对峙,一直到1920年吴佩孚和段祺瑞矛盾激化时。在这段艰苦的时间里,谭延闿向坚守在湘南的赵恒惕许诺(谭大部分时间躲在上海),称将来我们自己管理湖南的话,就实现军政分开,赵负责军事。
    三
  1920年,中国政局发生了变化。北京政府分裂,主和的直系和主战的段祺瑞矛盾激化。南方阵营中,一直反对和北京政府和谈的孙中山却和段祺瑞合作起来了,在段祺瑞的支持下,孙的追随者陈炯明部从福建反攻广东,借着粤人治粤的口号打回了广东。而占据湖南南部三年之久的吴佩孚部也退出了湖南,赵恒惕带着3000湖南军队乘机反攻,赶跑了张敬尧的7万大军,再次收复了湖南
  
  谭延闿再次回到湖南,他正式提出了“湘人治湘、联省自治”的口号。此时,北边的直系和皖系在相互拼杀,那边的孙中山和桂系在相互拼杀,而当一旦他们厮杀完,又都会再次进兵湖南,将湖南变成他们争夺的地盘。湖南自治的口号让湖南人们激动不已,无论市民、学生、军人政客,大多对此期盼不已。但也有人反对,那就是孙中山的粉丝程潜。湖南自治了,那岂不是湖南不能享受国父的光芒了?
  
  谭延闿其实是说说玩的,说实在的,他就想当个割据军阀。但问题是,你既然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你不实施的话,就必然会让人们失望。尤其这是在湖南,人人都想当风云人物,人人都想治国,连一个姓毛的书生都激动得喊湖南共和国万岁,你不来的实在的,想糊弄谁啊。
  
  但是谭延闿并没有致力于推动宪政的举措。他复位后任命一批亲信(主要是和他一起逃亡的文官),依旧兼任督军、省长、总司令等大权,让那些曾拼命抗击北洋军的军人们开始冷眼了。此时,湖南的军队包括1个师(师长赵恒惕)和12个军分区,分属几股不同的派系。
  
  长沙先是爆发了万人散步,抗议谭延闿宪政步伐迟缓,省会的三十多家团体联名向省政府递交了“敦促尽速制宪”的请愿书,要求由人民直接制宪。 接着,程潜策动部下兵变,由湘西的林修梅先造反,将谭延闿的嫡系调走后,又在长沙附近的平江发动兵变,驱逐谭延闿。谭的嫡系都在远处,在长沙的将领没有人愿意帮谭延闿,无奈之下,谭宣布辞职,让赵恒惕当湘军总司令。兵变的人不放心,坚持要求谭延闿离开湖南,谭无奈,只得出走。由程潜发动的变兵当然不满足这个结果,他们继续要求赵恒惕下台。于是赵、谭派联手,将变兵首领8人抓住杀掉。湖南正是进入了赵恒惕时代,而赵的理想就是在湖南建立宪政模范区。
      四
  赵恒惕之前的行为一直是一个标准的革命党人,反清、反袁、反北洋,而且每次都是在最前线。只是他和孙不是一路的,所以当他主政湖南了,孙派就称其为军阀了。
  
  赵上台后,首要的事情就是制宪。
  民国以来,出台了几个宪法文件,其中最垃圾的就是孙的《临时约法》。临时约法主要是同盟会的几个人制定的,但问题是这帮人没有几个懂得宪法原理的。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保障自己的权力,限制对手的权力,其中以宋教仁稍懂一些,但孙中山容得他反对自己意见吗?临时政府刚成立时,拟定组织大纲时,宋教仁提出了要设立总理,孙中山不干了,自己当大总统,再设个总理,岂不是剥夺自己的权力了吗?当后来袁世凯当选总统时,又觉得该设总理。这种以如何确保自己及派系的权力而设计的宪法,当然是垃圾不过了。毕竟宪法是非常严谨的东西,儿戏一般会祸害国家。临时约法的设计,注定了任何一个总统都可以轻易地实现独/裁。
  
  民国快10年了,研究和宪政的人不少,可是却都无用武之地。这次湖南宣布要制宪,自然是吸引了那些宪政名流的关注,很多人都来出谋献策,提出方案。熊希龄请梁启超为湖南草拟了一份《湖南自治根本法》草案,润之也耐不住和一帮朋友起草了省自治法草案,公布在《大公报》上,还有的团体请来了美国学者杜威。方案不可胜数,但基本都倾向一种,就是美国的联邦制,具体来说就是先定省宪,再定国宪。大家觉得太合适了。  
  
  赵恒惕采取了这样的方案,第一步,请资深法学专家组(13人)拟定省宪,第二步,在全省选举审议员(155人)审定,第三步,以实行全民公投来表决。要知道,孙的临时约法就是20几个人包办了以上全部流程。
  
  赵恒惕以省府的名义请了一个由13人组成的专家组,到岳麓书院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拟定省宪。13人名单如下:
  1、李剑农,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2、王毓祥,美国芝加哥大学学士、纽约大学硕士,南京高等师范教员,南京暨南商科大学主任。
  3、王正廷,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后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民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副议长,北洋政府工商部次长、外交总长、代理内阁总理、欧洲和会代表等职。著有《宪法刍议》一书。
  4、蒋百里,光绪秀才,先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和德国陆军大学。
  5、彭允彝,时年43岁,湖南湘潭县人。早年就读长沙明德学堂师范科。毕业后赴日本求学,入警监学校和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南北议和时,他作为南方代表之一,赴上海参加谈判。
  6、石陶钧,时年41岁,湖南邵阳人。1898年入湖南时务学堂。1903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黄兴、蔡锷去世后,再赴美国、日本从事哲学研究。
  7、向绍轩,时年37岁,湖南怀化人。早年留学英国,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汉口明德大学副校长。
  8、陈嘉勋,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政治经济硕士及数学博士学位。
  9、皮宗石,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经济科硕士
  10、黄士衡, 、美国埃阿瓦大学文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硕士学位。
  11、董维键,时年31岁,湖南桃源人。191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博土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个经济学博士。
  12、唐德昌,美国伊利诺大学政治经济科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硕士。
  13、张声树,前清京师法政学堂毕业,历任湖南高等审判厅推事、永州地方检察厅检察长、福建高等检察厅检察长、厦门地方检察厅检察长,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教授。
  
  宪法草案由上述13人在岳麓书院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拟定出来,然后就交给各县选出来的155名审议员审定。这些审议员大多都曾从事过法律工作,留学背景的约数十人,分三个小组讨论(分湘西、湘中、湘南,这样可以兼顾不同地区人的利益)。审议时,大家各抒己见,都为自己所代表的利益争执不下(真正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宪法就是需要如此,当初仅300万人口的美国其宪法是花了十几月时间的讨论)。这个时候,一件事情发生了,湖北人民也要驱逐北洋军阀,实现自治。
     五
  统治湖北的也是北洋军阀王占元。大凡本地人治理本地,一般对地方不会那么刻薄、残暴。如果地方长官是本地人选举,更是如此。所以,地方自治成为了很多地区人们的共识。连孙中山口头上也坚决表示赞同。
  
  王占元统治湖北时很残暴,湖北人民苦不堪言。王占元的势力太强大了,除了手下的捍将孙传芳外,还有北洋军庞大的系统做后盾。湖北的反抗力量被孙传芳消灭殆尽,少数残部在夏斗寅的带领下,退到了湖南。
  
  1921年春天,湖北代表蒋作宾等人到了长沙,请求湖南一道出兵驱逐王占元。这让赵恒惕等很纠结。各省自治本应该是各管自家的事情,不应该插手其他省的事情,但问题是独自的自治省都是很脆弱的,他们要对抗的是过去的那些强势军阀,如北洋军、孙中山等,内部也有很多野心家随时可能投靠这些强势军阀而反水,如果这些自治省不联合互助,是很容易被消灭的。所以,帮助湖北自治意义重大,问题是风险也很大。
  
  这个时候,广东的陈炯明正在“粤人治粤”的口号下收复广东,在和桂系作战。陈请求湖南援助讨桂。赵恒惕在护法运动中,一直是依靠桂系的支持,才得以抗击北洋军的,从他内心中是不愿意打桂系的。但湖南广东有互助的约定,这让赵已经很郁闷了。
  
  而援助湖北,最大的问题是当时尚在河南的吴佩孚是否会干预。一旦他要干预,以区区湖南军队去对抗训练有素的吴军,几乎难有胜算。但吴一直没有表态,赵派人去找他,每次都无功而返,其实吴是有意在躲避。就在这时,又来了一拨客人,他们是四川刘湘的代表。他们来长沙,是要告诉赵,如果你们援助湖北,我们也会出兵,并且希望如果取胜后,先组建一个联邦政府,包括湖南、湖北、四川。这太吸引人了,也许中国的历史很快就会改变,因为一旦成功,云南、贵州都明确表示会加入,还有广东、江西、浙江等省也可能会马上加入,一个强力的联邦政府才是自治各省的最好保障。
    六
  经过军事会议讨论,湖南各将领都决心出兵湖北,和残留在湖南的湖北民军组建联军,正式对湖北王占元开战。湖南各军虽然属于各个派系的,但此次出战,大家还是非常齐心的。湖南军队很快就和王占元部接火了,王部猛将孙传芳拼杀抵抗,双方苦战10天,终于击败了孙传芳部,大军直逼武昌。此时,川军也开始进攻鄂西的王占元部。面对两面夹击,王占元部只得下野。然而更大的危险来到了,王占元属于北洋军系的,具体的说属于直系。虽然北洋系因为直皖战争分裂了,但他好歹也是北洋的人,湖北也是北洋的地盘,北洋各要人 纷纷要求吴佩孚出兵。吴佩孚决定来湖北摘桃子。
  
  这里好容易打败孙传芳部,结果吴佩孚的强大军队又来了,湖南军队怎么招架的了,更何况吴佩孚还有海军的支援。赵恒惕想和吴佩孚谈判,希望吴至少名义上同意湖北自治,湘军撤出湖北。赵恒惕不想和吴佩孚作战,但吴佩孚的手下利用赵停战突袭湘军,结果和谈未成,双方又死战了一番,湘军团结一心,开始打了胜仗,无奈吴佩孚部靠海军包抄,湘军最终不支,败了下来。
  
  这个时候,吴佩孚的北洋大军已经集结完毕,随时可以大举进入湖南,江西的北洋军也开始趁火打劫进攻湖南。不过也不是最糟糕,湖南的同盟四川刘湘军此时正在猛攻宜昌,赵恒惕因为通讯联络的问题,并不清楚。广东陈炯明部动员其部下的湘籍官兵组建援军,也准备出发援助湖南,只是不能一下赶到。最终,赵收容的广西军沈鸿英部赶到,堵住了江西北洋军的进攻。但形势依然危机,吴佩孚大军随时可以南下,赵打算到湘西去打游击。就在这时,谈判的人来了,说只要赵恒惕亲自去谈判,就不进攻长沙。赵孤身一人去了吴佩孚的座舰,吴佩孚要求湖南取消自治,赵坚决不答应,反而要求吴佩孚撤出岳阳。一番口舌争辩后,最终确定双方停战,湖南继续自治,但吴佩孚称“有我吴佩孚在,决不允许联省自治政府成立!” 吴佩孚不知道,几年后他却为这样的决定而后悔,因为有人更不希望联邦政府的成立,那才是他的死对头。
  
  这次战争,由于吴佩孚的介入而功败垂成。当然,即使是吴佩孚介入,如果赵恒惕有作战的决心,在其海军赶来之前决战,还是有获胜的希望,毕竟这支湘军也是非常骁勇的。而且四川、广东等地都派了较强规模的援军,只是信息不灵而未能统一行动。
  
  援鄂行动的失败,使得本来可以建立的一个小型联邦政府的计划落空。既然组建联邦政府暂时没有希望,赵恒惕打算集中精力搞好湖南的各项建设,为饱受磨难的湖南疗伤。 当然,首先是完成湖南省宪的制定。
  
  民主社会需要各方人士意见的表达,可是怎么统一得出最终结果是一个问题。民国初期,袁世凯系和国民党系就是争论不休,国家各项方案都无法通过,不仅导致双方最终决裂,也使得脆弱的议会政治陷入绝境。此时,最需要的是,意见不同的各方必须还得有大局观和妥协意识。
  
  此时,湖南正处于危机状态,湖南自治随时会被吴佩孚的大军破坏,于是争执不下的各方很快就某些分歧达成一致。1921年9月,湖南省宪等6个法案终于获得审议会通过,进入全民公投的程序。12月11日,湖南举行省宪全民公投,收回“可”字票18158875张,“否”字票575230张,省宪获得绝大多数的支持票。1922年,中国首次民选省长投票开始,根据规程,省长候选人选由省议会(163人)选举后提出,再交由全省各县议员(2761人)投票产生。1922年9月,赵恒惕获得赞成票1581张,当选为省长。
  
  这是当时联省自治运动以来,唯一走完全部程序的省宪文件,唯一按照省宪法完成省长选举的省份。湖南正式走进了省宪治省的时期,虽然外部环境更为恶劣了。
  

80多年前,中国首次公民表决投票



当时的报纸,初期选举,纷争是避免不了的

    七
  也许,湖南省宪是中国近百年来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宪法文件。从前面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省宪的制定和通过是比较严谨的,也具有很强的适用性。首先是梁启超、杜威等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然后13人起草小组都是资深的法学等领域的专家,军事家蒋百里则侧重如何制约军事权力的设计。155人的宪法审议小组,都是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几个月的激烈争执和讨论也说明了他们对待宪法方案的认真。最后的全民公投更是中国历史上的破天荒的举措。这是一部集专业性、适用性和大众参与性的文件。与之相比,可以看出孙的临时约法、甚至他个人设想的五权宪法是多么的垃圾和单薄了。
  
  湖南宪法的出台,使得湖南成为联省自治运动的中心。许多省份的省宪基本都是参考湖南省宪而制定的。四川、浙江等省也在制宪工作中取得进展,但在省内外反宪政势力的阻挠下,进展缓慢。
  
  湖南省宪有以下特点:
  1、强调保障民权:”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无男女、种族、宗教、阶级之区别”,在选举权上男女平等,这在当时的西方一些国家,都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2、主张全民参与,有11项事务需要全民公投才可以通过。
  3、划分了地方权限和以后由联邦承担的权限
  4、强化议会作用,限制省长权力。
  5、注重事务的程序,程序设计比较严谨,强调政府的各项事务必须符合法定程序。
  
  现在,赵恒惕是按照省宪规定选举当了省长了,那么就得有自己的施政纲领、工作目标,给大家一个交代。赵就把工作重点放在了以下方面:
  1、裁军。军队要消耗财政,军费多了,就没钱搞建设,所以裁军是第一大事。
  2、司法独立。既然是以法治省,三权分立,司法体系建设就非常重要了,否则法政不分。赵公布了普设独立法院的计划,并开始实施。
  3、选拔官员。湖南省宪并没有确定县长民选,但制定了多部县级官员的选拔文件,所以还得按照这些文件实施官员选拔的工作。
  4、经济建设。赵执政期间主持修建多处公路,拓宽长沙街道等,鼓励发展纺织业等。
  5、统一财政。让各地甚至驻军主持的税捐收归省府,并按照省宪要求规范征管。
  6、发展教育。这是赵执政期间发展最快的部分。议会提出的教育经费要求是湖南财政总支出的30%,当时湖南财政非常困难,赵又坚持不发外债、不增税。尽管如此,赵还是将21%的财政用于了教育,并设立独立于省份的专门委员会管理,严厉禁止挪用。这在当时的其他省份,全部财政都不够军费的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这期间,湖南教育业呈现异常繁荣的局面。比如建成湖南大学(综合性),资助湘雅医院,全省迅速普及中学、小学、职业学校,而平民教育推广更是出色。
  
  赵所做的这一些,却是当时极为恶劣的环境下推进的。湖南自治的两大敌人,对湖南的局势格外痛恨,都恨不得即可消灭湖南自治政府,甚至要杀掉赵。他们或者大军云集边境,或者不断在省内找寻代理人,以期终结湖南宪政。面对这样的强敌,赵一面必须裁减军队,获得经费搞建设,履行竞选时的许诺,而军费的减少又使得湖南在强敌虎视下变得脆弱。
  
  赵主政湖南6年期间,湖南发生了三次主要战事,敌人分别来自北方和南方,除了一次是和吴佩孚作战外,还有两次是来自南方。
    八
  在没有外敌的情况下,或者国民的宪政素质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也许湖南的宪政会进入到逐步成熟的局面。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前面所说,联省自治的口号是谭延闿提出来的,可是他没想到光说不练竟然被人赶走了。他知道,赶走他的人是程潜的亲信,而程潜是孙中山的支持者。他感到寒心的是,在他被驱赶的时候,他的部下,赵恒惕、张辉赞等却表现得冷漠,甚至都主张他出走。后来,支持程潜的叛乱军官被杀,谭延闿以为可以回到湖南重掌大权,却没有想到赵恒惕在兴致勃勃地推广宪政,连其他比较亲近自己的张辉赞、鲁涤平等都和赵合作的很愉快。谭只得继续寓居上海,接受赵恒惕每年送来的两万元钱。
  
  谭当然不甘寂寞,他对程潜的恨于是转移到赵恒惕身上,他觉得原来是赵恒惕背叛了他。他要报复赵恒惕,而报复的方法就是反对湖南自治,虽然这个口号是自己提出来的。可是,自己已经是被湖南民众遗弃了的,要卷土重来谈何容易,除非有更大的靠山,而且和他一样地痛恨湖南自治,他想到了孙中山。
  
  自辛亥革命以来,谭延闿的立场比较倾向于南方,但却一直不是孙的人。谭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湖南的孙派很强大,自己没有很强的实力,如果和孙作对,说不准那天死于黑枪,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的事情。但谭也知道孙并不好合作,原来合作的实力派,孙合作一个,消灭一个。但现在顾不了这么多了,反正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实力了,和孙合作,瓦解湖南自治政府,说不准还能东山再起。
  
  谭延闿的投奔让孙中山非常高兴,这么多年来,孙一直难以染指湖南,支持自己的程潜系被谭赵军官一网打尽,而湖南对于他的广州大本营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这一下,机会终于来了,他相信这位三次担任湖南都督的谭会给他带来好运的,即使谭现在无一兵一卒。谭延闿和孙中山这对曾经敌对的人变成了好朋友,孙中山甚至打算和谭分享宋氏姐妹,将宋美龄说给谭当续弦,谭知道自己没有孙的豪情,驾驭不了年青新派的宋,婉拒了孙的美意,将顺水人情送给了蒋介石,这又让蒋介石感激不已。
  
  孙中山对联省自治的态度怎样呢?他内心是反对的,但口头上是表示支持的,那是他需要这样的口号,需要在“粤人治粤”的口号下,驱逐控制广东的桂系势力。他采取的是灵活的策略,比如,他要反对北京政府的时候,他会主张联省自治,他要从桂系中夺回广东的时候,也主张联省自治(粤人治粤),但当他夺回广东,消灭原来的护法政府,成立自己的护法政府,自任非常大总统的时候,他开始反对联省自治了。
  
  当赵恒惕主政湖南的时候,孙中山发了委任令,结果被赵拒绝了,孙开始生气了。孙控制广东后,要出兵北伐,要大军进入湖南,赵恒惕则称“依据省宪法,客军入境,当迎痛击”。连湖南收拾不了,又怎么训政全国?而且,湖南的宪政起来很坏的示范作用,自己的基地广东,他的亲信陈炯明也要广东自治了。如果大家都宪政,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那会没有聆听他的训政了。
  
  谭延闿来了,虽然不带来一兵一卒,但孙看好他。他可以给谭封号,让谭延闿自己去终结谭所倡导的湖南自治。机会终于来了,在赵恒惕开始着手裁军的时候。谭延闿带着孙政府批发的军长头衔,开始联络那些被削弱了权势的湖南军官。
  
  

两个关键的人物:谭延闿和赵恒惕



他们都是书法家(赵恒惕的亲笔遗嘱)



谭延闿的书法

  九
  根据省宪,裁军和统一财政是最为迫切的事情,这就触动到地方实力派的利益了。中国宪政尝试,让军队的作用走向良性是最核心的内容,好在湖南民众大多都支持宪政,一些中低级军官也支持赵恒惕。即使是那些高级将领,对裁军方案虽然不乐意,但至少都还理解。如果没有人挑动的话,也许他们都会接受。
  
  可是,谭延闿带着批发的军长头衔来了,他以孙中山政府任命的省长身份,来讨伐赵恒惕这个民选的“伪省长”。湖南军队的高级军官大多是行伍出身,跟随谭延闿有较长的时间,而中级军官多为保定系的军校出身,更支持日本士官学校留过学的赵恒惕。
  
  对于谭的那些旧部来说,这边要裁减自己的军队,连师旅长的头衔都保不住,那边可以当军长,而且是投奔“革命”,利益和可以自我安慰的“道义”一结合,一些人开始动心了。,湘西的蔡巨猷首先接受军长头衔,宣布跟随孙总理北伐,开始讨伐赵恒惕。而后,谭延闿带着云南军队(投奔孙的滇军)来到衡阳,宣布讨赵,他的一些旧部在权衡利弊后跟随反赵。1923年8月 ,赵谭战争爆发,赵恒惕称之为“护宪战争”。
  
  至此谭赵彻底决裂。赵对谭的行为自然是很愤慨,称“你是首先倡导宪政的人,今天又要摧毁它,你对得住自己的内心吗?”,赵称:蔡巨猷反对我,如果有道理的话,我可以辞职,如果谭延闿要废除湖南省宪,没门。赵呼吁大家捍卫宪法,组织“护宪军”与谭对抗。
  
  由于反赵军是事先筹划了的,主要军官多是师旅长,赵恒惕部猝不及防,支持他的又以团级军官为多,是被动防守,战局开始对赵恒惕很不利。战争很快变成相持状态,赵恒惕的处境非常艰难。这个时候,反赵的军官要求赵放弃省长职务,让给谭延闿,但赵拒绝了,他称我的省长是选出来的。我可以辞职,但不让省长。
  
  局势慢慢有利于赵恒惕。首先,支持赵的军队开始集结起来,一部分是从湘西前线返回,一部分是不愿意跟随反赵将领而返回的中下级军官。北边的吴佩孚也耐不住了,他当然不愿意湖南变成孙的地盘,要求出兵助战,只要赵同意放弃自治。赵当然不答应,说绝不放弃废弃自治,你要资助武器可以,但军队不能来。吴佩孚最终答应给予武器支持,出动了一个团协防,但不直接参战。此外,广东的局势也开始变化,孙讨伐陈炯明的军队失利,吃不住陈部的反攻。最后,赵恒惕的“护宪军”向“讨赵军”总攻,谭延闿只得带着自己刚任命的6位军长和万余军队,回到了广东,参加孙中山攻打陈炯明的战争去了。鲁涤平部团长袁植因不愿意反赵去广东,被其暗杀。自己很尊重的袁团长被杀害,该团一位叫彭德怀的低级军官一直为此事感到很难过(事先袁植曾征询过彭的意见,彭对谭不感冒,建议留下来)。
  
  这次战争,赚了的是孙中山,多了一支生力军。还有谭延闿,手下有了军队,他在大本营的底气也硬了。倒霉的是湖南,包括湖南宪政受到冲击,裁军计划被搁置,护宪战争让好容易开始淡出政界的军人又开始起着重要作用了。那些跟随谭延闿去广东的军队,后来也很郁闷,一些人客死异乡,一些人先后下野,仅鲁涤平成为挡国重要将领。
    十
  湖南宪政就在吴孙两大强大敌人的觊觎下又度过了一劫。当然,他们不会让湖南宪政持续下去,他们在等着下一次颠覆的机会。
  
  吴佩孚是主张武力统一的人,孙中山的主张是什么?是革命,如果具体的说的话,那就没有特定的主张。比如,当他下台的时候,他主张内阁制,他上台的时候,绝不允许设立总理;比如他孤身寡人的时候,他主张地方自治,当他拥有军事力量的时候,他痛恨地方自治;比如对待其他的统治者,他要捍卫法律的尊严,当自己统治的时候,革命比法律更重要。此时,他声称的目标是实现宪政,但要实现宪政,就必须先由他先军政、训政,就必须先消灭地方上的各种宪政尝试。
  
  孙是不错的行为艺术家。当陶成章、黄远庸、汤化龙、程壁光等人遇害的时候,孙总是悲痛万分,谁不为孙总理的愤慨动容呢?若不是若干年后的史料揭秘,谁曾想到这些人的鲜血是溅在他的追随者的身上?
  
  孙是成功的革命家,他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尽管他和其他军阀联手消灭了一次又一次的宪政尝试,但他却成为宪政的践行者;他以自己对共和的贡献,树立了走向共和的代言形象,他的“革命尚未成功”又感动了多少人?能尚未与之堪比的是,只有东边朝鲜“金太阳”的慈父形象。或者,郭同志的亲爱父亲苏联“斯大林”。
  
  总之,追随孙的人络绎不绝,有如谭延闿、鲁涤平这样的失意政客,也有充满激情的青年。在广州基地,孙逐步成为偶像。偶像、信仰和军队一结合,一个政教合一的中心逐步形成,湖南宪政的终结只是时间的问题。孙首先要消灭的,是自己过去的亲信,现在也要自治的陈炯明。
  
  陈炯明不是老资格的同盟会员,怎么就成为孙的亲信,甚至掌握了孙的军权呢?
  
  了解同盟会的人也许知道,其实同盟会的组建、工作主持主要是黄兴负责,而孙中山担任总理,但主要是在南洋一带活动,筹款和组织两广的武装起义,跟随他的主要是广东人。陈炯明是广东法政学校毕业,是咨议局的议员。清末新政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地方自治,此时的陈炯明是积极的鼓吹者。从某种意义上看,陈属于孙反对的立宪派人士。说立宪派拥护清廷其实是一种误导,他们只是在不同的战争和清庭斗争而已,骨子里没有几个会对清廷有感情的,所以陈炯明后来又加入了同盟会也就不奇怪了。陈炯明加入的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分部,主要骨干是胡汉民、汪精卫等。陈参加了以孙中山南方同盟会为主发动的黄花岗起义。
  
  陈炯明的崛起是在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属于同盟会为主发动起义并控制的地区很少,广东是孙系长期活动的地区,他们希望能在广东获得控制权。武昌起义后,广东各地会党纷纷起义,组建各路大军向广州进逼。孙系同盟会在黄花岗之役后,伤亡惨重,没有能力发动有规模的起义。好在孙和同盟会的影响已经产生了,广州的士绅们也不愿意由那些类似于土匪的会党控制广州,所以咨议局立马推举了胡汉民为广东都督。但胡汉民一无兵力,也没有驾驭广东局势的能力,于是,陈炯明开始发挥作用了。
    十一
  陈带着百余人马开始进攻惠州,当然无法攻下数千清军防守的惠州城了。好在清军已经没有了战斗意志,在管带洪兆麟的带动下,8营清军反正,投靠到了陈炯明的麾下。这样一来,陈也有部队了,而且是受过训练的正规部队。胡汉民正苦于没有军队,陈炯明带领的部队成为了胡汉民唯一可以依靠的同盟会会力量,虽然这支军队多为前清军组成。
  
  此时,广东有数十万民军,数万反正清军,以及同盟会控制的数千降兵。胡汉民于是让陈炯明当副都督,去消灭广东二十万民军武装。陈炯明于是利用反正清军,以裁减、或者武装消灭的方式,处理了各路民军。包括参加过多次反清起义的王和顺被驱逐,粤东光复军领袖许雪秋等被杀害,严厉镇压了军纪不佳的石锦泉等部。
  
  为了消灭民军,陈炯民和胡汉民还枪杀了老同盟会员、民团总局局长黄世仲,新闻记者陈听香因批判政府,也被枪毙,成为民国被杀害的第一名新闻记者。不过,当时各地都督杀害革命民军、消灭异己是普遍的事情,比如江西李烈钧等。后来因为陈孙不合,史学就将这些的责任算在陈炯明的头上。
  
  总之,陈炯明因此成为了广东的实力派人物。虽然他的资历不深,但革命看的就是实力。
  
  在当陈炯明在广东众望所归的时候(有军队就有威望,不过陈消灭会党武装也符合大多数士绅、同盟会的利益),临时跟随孙中山去南京的胡汉民回来了,孙中山要求陈将代理都督让出来。陈终于明白,胡汉民才是孙中山真正信任的人。
  
  袁世凯利用这个矛盾,解除国民党三都督(胡汉民、李烈钧、柏文蔚)后,任命陈炯明为继任都督。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要求陈炯明响应。陈响应了孙中山的号召,无奈其部下很快纷纷倒戈,陈炯明只得流亡。流亡期间,陈炯明并没有加入需要画押效忠孙中山个人的中华革命党。
  
  护国战争期间,广西都督陆荣廷在梁启超的劝说下,决定反袁,并派遣大军进攻支持袁世凯的广东都督龙济光。陈炯明再次跑到惠州,还是依靠洪兆麟发动两营袁军反正,组建了一支反袁护国军。其他各地也有反袁民军。最后,广东龙济光只得宣布独立。
    十二
  1916.6.06袁世凯死后,南北议和统一。由于广东护国军主力是桂军,广东逐渐沦为桂系的控制之下。而广东省长为北京政府任命的朱庆澜。广东民军则改编为省长亲军,由朱庆澜直接掌握。这个时候,孙系在全国几乎没有什么军事力量,只得闲居在野。
  
  1917年,张勋复辟,段祺瑞驱逐张勋,又开始选举新国会,将老国会、原总统黎元洪都抛弃了。西南各省、黎元洪的嫡系海军总长程壁光、孙中山等宣布护法,在广东组建护法政府,要求恢复约法、国会和黎元洪的地位,孙再次走向了政治舞台。
  
  但是,矛盾很快产生。孙要当护法政府的大总统,要求各派将权力交给他。陆荣廷、唐继尧等则要求成为联席机构,反对成立不合法的政府。矛盾于是在桂系和孙之间爆发。孙中山反对桂系,是想要获得自己的权力,想要当南方政府的真正首脑。而陆则要求大家合作反抗段祺瑞,而不是将自己的权力交给孙,成为孙的部下。但最直接的是,粤桂之间的矛盾,毕竟由广西人控制广东,是一件让广东人很难接受的事情。孙的反桂立场,获得了广大粤籍人士的支持。但问题是孙没有兵权。桂系也不会让孙组建军队来对付自己
  
  由北京政府任命的朱庆澜遭到桂系的排挤,所以他和孙中山、陈炯明开始接近起来了。他任命陈炯明为省长亲军的司令,那支部队其实也是陈炯明的老部队。后来,朱庆澜被免职,桂系的广东督军陈炳琨要收缴这支部队,陈炯明找到同为广东人的海军司令程壁光帮忙。程壁光要求将其改编为海军陆战队,由于程壁光桂系和孙系中间最重要的调节人,桂系督军陈炳琨答应了,于是20营军队交给了陈炯明掌握。由此可加,孙中山之所以青睐陈炯明,是因为陈拥有军队,而陈炯明跟随孙中山,是因为支持孙的事业,但陈并不愿意忠于孙个人。
  
  孙觉得自己有资本和桂系开战的,此时,他有陈炯明的20营粤军,驻广东的张开儒、方声涛两师滇军也支持孙,还有程壁光的海军部队。1918年1月,孙灌醉海军两位舰长,带着随从登舰炮轰广州。方声涛苦劝孙中山,但被其关押(后方遭到暗杀受伤)。
  
  孙中山炮轰广州引发了众怒,护法政府被改组。尤其是程避光特别生气,说“我是来护法,不是来帮你孙中山打桂系的,更不能炮轰广州。”。宣布要处分两舰长,并严禁部下参与冲突。程避光的死期到了,他很快就被人枪杀了。孙中山闻讯极为愤慨,声称是桂系杀害了程避光,要为程树立铜像。大多史书称由于程壁光投靠桂系,但不坚决,所以被桂系杀害了。这个逻辑似乎很牵强。直到几十年后,孙的大元帅府少将参军罗翼群回忆道,凶手原来是孙的亲信朱执信物色的。海军因此和孙也决裂了,护法军政府改组为合议制(就是有事大家商量),孙只得灰溜溜地跑到上海。陈炯明的部队也不能继续呆在广东,以援闽军的名义去进攻福建南部,在那里建立了一块基地。
    十三
  1920年,北京政府开始分裂,分为主和派的直系和朱战的段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南北双方的强硬派开始合作了。孙中山和段祺瑞达成协议后,要求陈炯明带兵打回广东。孙此时提出的口号是“粤人治粤”,对联省自治表示了坚决的赞同。由于粤军是为回家乡而战,士气旺盛,而广西是小省,抵挡不住攻势猛烈的陈炯明军,被赶回了广西。孙中山终于夺回了广东,第一次拥有了自己当绝对老大的地盘。
  
  孙中山和陈炯明部收复广东后,两人的矛盾爆发了。孙中山此时对联省自治不感兴趣了,有了地盘,他要当大总统了。陈炯明对此表示不满,称现在在广东的国会议员才两百人,就是选举出来,也是不合法的总统,还不如将广东建设好,才有说服力。孙中山对此大为不满。
  
  就是在广州的国会会员,也并不同意再选总统。1921年4月5日,一些反对再选总统的议员集会时遭到一批自称敢死队的人的围殴,近百名议员被打得四处逃散,还有的人伤势不轻。两天后,孙中山召集议员讨论修改军政府大纲时,突然宣布要选举总统,并且是实名制,以示要求议员对自己的选票负责。经过前天的事件,那个还敢在实名制的情况下不投票?更何况孙还答应给每个议员预支1000元的津贴,何不做个顺水人情?222人中,除了四个人外,都乖乖地写上了孙中山的名字。孙中山当选总统了,而且这个总统几乎独揽所以的权力,甚至没有任期限制。
  
  孙自选总统,遭到了湖南、四川、云南等省的通电反对。孙中山重申支持联省自治的立场,称先自选总统只是为了大家联络方便,不会干涉你们各省内部事务的,你们可以派代表来一起协商。但南方各省并未接受孙为合法总统。陈炯明也被任命为陆军部长,但陈拒绝就任。
  
  孙中山“当选”大总统后,宣布北京政府的大总统为非法,立即准备西征、北伐,将战争机器开动最大功率,这让陈炯明苦不堪言。此时,孙中山手中依赖的是陈炯明的粤军,许崇智的第二军、其他广东民军、讨桂收编的广西军(刘震寰部)、流落到广东的滇军,林林总总加起来十几万人。光维持这些军队,整个广东的财政都不够,更别说打仗的开销了。而支持战争机器的任务,就势必会落在时任广东省长的陈炯明身上。
  
  陈炯明开始反对西征讨桂。他觉得桂系统治广东本来就不对,广东人收回广东后,没有必要再去占领广西,否则和桂系原来的做法有什么差别?他呼吁广西也加入联省自治。但孙中山坚决要求讨伐广西,加之两广之间积怨一时无法消弭,陈在孙中山的督促之下,派兵进军广西。
  
  讨伐广西胜利后,孙又要求组织北伐,要陈马上弄400万军费来。陈终于不干了,他说,刚打完仗,省府已经空空如也了,没钱,最多200万,而且还不能马上弄到手。孙认为陈是反对自己。说,我和竞存不能共事了,我不杀他,他一定要杀我。于是要派黄大伟去杀掉陈炯明。
    十四
  陈炯明也许真没什么钱了,也许是给孙中山示范,在孙中山准备继续北伐的时候,陈炯明开始裁军了,并且一裁就是15000人。孙中山则继续招兵,筹划北伐。在这期间,陈炯明的助手,粤军中负责为孙筹款的参谋长邓铿则往来桂林和广州之间,协调两边的关系。史书上说邓铿是坚决支持孙的,所以为陈痛恨。是否如此,就靠大家自己判断。邓铿、洪兆麟等都是陈的核心团队的,过去在辛亥革命、反袁、护法都是最密切合作的。他在孙陈中间做和事佬,最可能迁怒于他的会是谁?1922年3月21日,邓铿在火车站遇刺,随后他到了省署,让人通知陈炯明,两天后去世。孙再次悲愤不已(就和程壁光遇害一样),宣传是陈炯明杀害的。不久,孙的亲信古应芬就宣布,案子已经破了,是陈炯明的族弟陈达生指使的,而陈达人在香港遇刺身亡,对于国民档来说,该案已经成为铁案。
  
  邓铿遇害后,4月,孙中山要求陈炯明立马来梧州见他。并且必须答应拿500万军费,粤军参加北伐的条件。这个时候,孙陈关系已经非常糟糕,陈不敢或者不愿,没有去梧州,而是提出辞职,孙立马接受了陈的辞呈。
  
  孙中山打算北伐,可是湖南已经明确表示不欢迎孙的军队进入湖南。孙在口头上是声称支持联省自治的,不好强攻湖南,只得将大本营换到韶关,拟定从江西北伐。这个时候,陈的部队还在广西,但陈部的
  
  陈炯明已经辞职,而且第一师师长邓铿已经被杀,第二师师长洪兆麟也离开了他的部队去上海,第三师魏邦平是收编的,是孙可以依靠的部队。所以,尽管粤军不愿参与北伐,但孙估计其已经元气大伤,不至于对自己产生危害。而这个时候,已经下野的段祺瑞、东北的张作霖都打算进攻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孙中山很快就和昔日的敌人段、张建立“三角同盟”。这个时候,10万奉军开始进攻北京的直系军队。机不可失,孙中山立刻下令组建的北伐军向江西开进。
  
  然而奉军在吴佩孚面前不堪一击,十几天后就全线溃败。就在这时,北京的总统徐世昌宣布辞职,真正的合法总统黎元洪复任,宣布恢复临时约法。这一下,局势对孙这个非常大总统就不利了。因为孙曾要求徐世昌和自己一起辞职,护法运动的目的就是恢复法统、恢复合法总统黎元洪的地位,当这些要求都实现了的时候,孙以“护法”为名的北伐就没有任何理由了。
    十五
  黎元洪复了职,要求全国停战,邀请孙中山、陈炯明等南方实力派共同商议国家统一的事情,北洋系、宣布自治的各省都支持黎元洪的举措,要求孙放弃“非常大总统”,共同推进统一。社会各界如蔡元培、章太炎等也纷纷致电孙,要求其停止和谈。
  
  孙当然不愿意放弃大总统之位,但局势于他非常不利,于是他提出先裁减直系军队的条件,只有达到这些条件,“本大总统”才可以罢兵。自己不停战,不裁军,却要求黎元洪先裁减直系军队,显而易见,孙中山不打算放弃好不容易获得的总统之位。
  
  舆论都不利于孙中山。陈炯明的原粤军部队也早就不满了,尤其是对孙在设法解决这支部队、对陈炯明、邓铿等人的离去纷纷不平,他们在叶举的带领开始自行回师广东,要求恢复陈炯明的职务。孙中山只答应给予陈炯明军政府、北伐军内的相关职务,而陈本不赞同成立护法政府、北伐,当然对这些职务不感兴趣。
  
  4月27号,还发生了血腥的夺舰事件。海军因为程壁光的被害,一直对孙怀有不信任的情绪,这是孙不能容忍的。好在海军舰长们多是福建人,此外还有不少山东人。孙中山觉得可以利用地域矛盾夺取海军。这一天由被处分的海军军官温树德、部分离职官兵加上孙中山派遣的敢死队,偷偷登上海圻号,对福建籍官兵进行了杀戮,而后再夺取其他军舰。夺舰事件导致大批福建官兵被杀,其余约1000多福建兵被抓。孙中山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海军控制权。
  
  陈部继续返回广东,一部开始要进入广州城,孙声称要将陈军炸为齑粉,加之才发生的夺舰事件的血腥,陈部与孙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了。6月15日,陈炯明部重要将领要求孙中山履行原来要和徐世昌一同辞职的承诺,孙中当然不予理睬。第二天,洪兆麟部进攻总统府,孙中山被赶走,登上了珠江上永丰舰,在那里指挥军舰炮轰岸边上的陈炯明部。这就是炮轰总统府事件。
  
  炮轰总统府是否只是陈炯明部下的意思,还是陈炯明亲自策划的,历史已经无法澄清了。但是,粤军并没有尽全力,只是驱赶孙中山。就如同孙中山炮轰督军府一样。但这是孙陈部队之间的首次直接交火,从此广东的孙陈部队成为死敌。
  
  孙中山的北伐军会师讨伐陈炯明,而陈部分头抵抗,最终孙中山又去了上海,其部队分别退往福建、粤北、广西等地。第一回合,虽然陈炯明部在军事胜利了,但孙保住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在滇军、桂军、粤军等部组合的拥孙力量集结后,1923年,孙部终于打进广州,驱赶了陈炯明。此后孙部在广州改组政府(护法的招牌已经没有用了),建立军校,召集军队,经过两次东征作战,终于于1925年攻克陈的基地惠州(其时孙中山已经去世)。陈炯明最终下野,流亡香港。
    十六
  陈炯明、赵恒惕是联省自治运动中最悲剧性的两个人,但两人还是有显著的差异的。赵恒惕曾追随蔡锷,又多年为主张宪政的谭延闿的重要将领,他对宪政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他多次表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湖南建成一个宪政的样板省份,所以,他把制定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省宪法律体系当做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他把自己在湖南建设地方、发展教育、裁军、控制税赋,都归因于“谨守省宪规定”。
  
  而陈炯明则属于一个理想主义者。他1912年主政广东,1918-1920年主政闽南,都试图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工商繁荣、文明气象、重视教育的社会。其在闽南实施的新政曾让许多人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有人称为为“社会主义将军”,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他在闽南实施了“一乡一校”的计划。也许是其个人性格如此,也许是环境所限,他更依靠个人权威和意志去改造社会,而不是法律体系。直到1920年回师广东,再任广东省长后,才开始推动广东的宪政建设,比如交由议会拟定省宪,在广东主持各县的县长选举,鼓励基层自治等等。
  
  但陈炯明的环境比赵更糟糕。他虽为广东省长,但在他之上,还有“非常大总统”及其一套班子,还有驻扎在广东境内的由总统直接管理的外省军队约10万人。省议会曾经要求“军费支出不能超过30%,教育经费不能低于20%”,可是,事实上,在1921年,广东财政支出的86%用于军费。与湖南不同,广东为了募集财政经费,向社会发行了(基本为强行摊派)大量的债券,增设了不少捐税。甚至还让各军贩卖鸦片来筹集军饷。这是陈炯明深恶痛绝的,因为他要建设广东,尤其是他的普及教育计划需要大笔的经费。
  
  陈曾经说过,一个(孙中山政府的)中央官员,一次要给400元钱,而一个普通县的工业税也就400、500元,而广东必须承担一个总统府的全部官员和200多议员的所有费用,还有庞大的军队,因此他对孙再设立中央坚决反对。
  
  陈炯明据说是比较廉洁的,下台后生活非常窘迫,而他还要忙于建立和主持致公党的事情。1933年他在香港病死,死后遗体上覆盖中华民国的五色共和旗。其追随者,如族弟陈达生、一直跟随其的将领洪兆麟等都被人暗杀。
    十七
  1923年的护宪战争,虽然赵恒惕方获得了胜利,湖南获得了难得的两年安定,但这次战争也动摇了湖南宪政的根基。裁军无法再继续实施下去了,军人的作用更加重要了,而制约军权本是推进省宪的必要前提。
  
  南北两边的军阀吴佩孚、孙中山等加紧了对湖南自治的颠覆。1924年,吴佩孚要求湖南取消自治,否则开战,遭到了赵恒惕的拒绝。好在北京有强大的支持宪政的势力,在各方的劝阻斡旋之下,赵恒惕答应修改省宪部分条款,吴放弃进攻湖南的打算。而南边的孙中山加强了在赵内部寻找代理人。孙在南边有一个中央政府,可是随时派发军长、省长,甚至更高的头衔。
  
  赵恒惕还遭遇到另一个危机。如果你问一个湖南老农,你需要公民权还是分一块土地,或者是分一头牛,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定是后者,农民们不会考虑在没有公民权的保障下,你又如何去保护你分来的土地或牛的。这不是假设,这是那个时期许多湖南农民面对的选择。南方逐渐成为了政治中心,毗邻粤省的湖南成为其政治辐射的地区,农民运动、工人和学生的散步此起彼伏。
  
  赵必须得维护他所倡导的法制秩序,他不可避免地成为各种团体针对的对象。他的劣迹包括杀害过两名工人领袖,虽然和其他省的统治者相比,这是微不足道的。大多数的学生和工人的散步他都会亲自接待,在每次对话中,总会发现一个熟悉的面孔,赵于是吓唬了他:“你既不是学生,也不是工人,为什么总是有你?下次再看见你,一定要法办你”。赵结怨了这个人。尽管如此,湖南的工人、学生的诉求几乎都取得了胜利。
  
  赵无法抗衡政教合一的潮流。南方也终于在其部下找到了合适的代理人,第四师师长唐生智,南方给他的头衔是军长、北伐军前敌总司令。唐是一个志向高远的人,他喜欢这样的头衔。1926年,唐开始起兵反赵。赵恒惕此时四年的省长任期快满了,他也不愿意湖南再发生战争,于是宣布自己下野,推荐唐生智代理省长,一再劝唐一定要将省宪维持下来,但是唐毫无兴趣,湖南自治走进尾声。
  
  唐生智到任后,继续扩充自己的军队,裁剪其他人的部队,自然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唐生智于是诱杀一批其他师的高级将领,于是,第三师师长叶开鑫等部反抗唐生智,湖南内战旋即爆发。唐生智有新桂系(李宗仁部,效忠于广州政府)的支持,反唐的部队则获得了吴佩孚的支持,湖南终于被两大军阀集团所瓦解。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唐生智就任广州政府任命的总司令的职务,带着第4、第7、第8军进行北伐。最后唐生智麾下控制了14个军。后来,他觉得孙总理的训政事业和领袖的重任应该由他来承担,他发动了对蒋的战争,最终失败。1937年,日军进逼南京的时候,唐生智慨然要求死守南京,担任南京防守司令,决心与城共存亡,但他没有死,死去的是约30万防守南京的将士和普通市民。
  
  赵恒惕对自己执政湖南6年还是比较满意的,除了推动省宪的出台,他还认为自己做了不少实事,比如“设立湘中、湘西、湘南、三公路筹建会,规定按期修筑道路。并建立湖南大学,完成纺纱厂,拓宽省城街道,资助湘雅医学院私立学校等。”当然,这是在财政极为紧张的前提下实施的。赵对自己的评价是“未发纸币,未借外债,未加赋税,更未如若干省份之预徵田赋。”而这些都是为了“谨守省宪规定”。赵确信:“当时救国之道,以各省制宪励行自治为第一良图。”但他的想法无人理睬。
  
  赵对湖南的教育、卫生事业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对湖南湘雅医学院的支持。主办该校的是美国人胡美,与赵之间也有不错的友情。后来,资助湘雅医院也成为他取悦于帝国主义的罪证。当北伐军即将攻克长沙的时候,湖南学生决定起来反对帝国主义,他们投票通过次日处决胡美,因为他办医院使其成为湖南最知名的外国人,反对帝国主义就是要杀掉名声最大的外国人。这个消息被不情愿的湘雅学生得知,告诉了赵恒惕,赵在逃亡前,跑去见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告诉他们胡美只是来帮助我们的外国人,苦劝大家不要杀他。还好,家长们的觉悟比学生低,所以暂时劝住了学生。第二天,赵再护送胡美等人离开长沙后,才开始了自己的逃亡。
  
  赵逃到上海呆了10年,日军入侵后,曾希望这位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下野政客出任伪职,遭到赵的愤然斥责。他回到了湖南,主持湖南抗战期间的省议会工作。1949年,他害怕那位老熟人的清算,去了台湾,研习佛法,曾任台湾佛教协会会长。1971年去世,年91岁。
  
  湖南、广东的自治运动失败,标志这这场轰轰烈烈的宪政运动的失败。因为这两省是具有示范效应的两省,也是如果没有外部势力干涉下最有可能成功的两个省。他们的成功可以促使其他省份的效仿,而他们的失败则注定这场运动将告失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