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小说陆士谔:张中晓语录(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7:45:48

 

张中晓语录(1)

(摘自《无梦楼随笔》)

(六)抽象思考总是和当前现实问题矛盾。正如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之间的矛盾那样。伟大的思想家在他死后许多年才被理解。这是因为同时代人的目光总是被当前现实纷乱和成见的铁壁所阻挡的缘故。

(七)永恒——当前现实的否定,而现实——历史永恒的否定。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只存在一时的东西,而不存在永恒的东西。

(八)人创造着历史,人类的行动和斗争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内容。历史的道路不是预先规定的,不是先验的途径。相反,它是既往的人类行动的结果和将来的人类行动的开始。走到哪里算哪里——实验主义历史观也。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说明历史,而我们却应当以历史说明迷信,否定迷信。作为对生活最高目的的合理的和合乎伦理的解释,是今日道德哲学的工作和责任,也是历史哲学的道德性和战斗性。

(九)历史有情,不是人事无常;正如历史无情,不是因果报应。因为世界并不是裁判所,而是生活的地方,必然性可以休矣。

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的丰富性,它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做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概念的、抽象的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不是把人当作达到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十二)任何精神工作,在任何时候,所面对和从事的,不是现成存在的世界,而是尚待发现的世界。每一个人所说明的东西,与其说是确定的存在,不如说是并不确定的想象。他们所得的不是相同,而是小同大异。普遍性(真理)是相同的一面,特殊性(个人风格等),却构成了重要的、而且完全不同的另一面。

(十四)少年时期,真理使我久久向往,真实使我深深激动。但后来,我感到真实像一只捉摸不住的萤火儿,真理如似有实无的皂泡了。康德的阴影接近我。

真实是存在的,真理也是存在的。但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它都是有限的东西。只有在全人类和全历史中,它才接近无限和绝对。个人应当随着生活的发展而改变他对真实和真理的看法。但是,这改变却为人类接近真理的活动作出了贡献。(远处传来了康德的声音:不,只说对了一半,人类对真理是不可知的。)

(十五)真理是矛盾的统一,而不是可以抓住不放的东西,是活的不是死的东西。

(十六)真理存在你的心中,心中的真理是无限的,生活中的真理是有限的。

(十七)人之感觉、情绪与思考,在人的心灵中是并存之物,互相影响之物(即心灵诸力)。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从属关系,认为理智思考高于感性感受者,乃是一种错觉。其实,它们之间不过互相影响、互相生发、互相帮助、互相形成而已。

(二十)书中越是说得绝对、完美、伟大……大吹大擂,则越应当怀疑那种神圣的东西。因为伟大、神圣之类东西在人间根本不存在。欺骗性与冒险性是狼狈为奸的。

(二十三)社会生活(政治)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不是一个人的经验所能说明或解决的.它的行为取决于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的中和.在某个人所感到痛切的时弊,在某个人感到某种不合理性,但在整个政治生活中,却并不是如此,却是合理的,势所必至。东方世间的王道(政治道德)之所以虚伪,就是在人的经验(特别是感情)中投下道德者的假象,形成温柔性,而把实际政治中的残酷性掩盖了.它形成了人们对统治者的幻想.

(二十六)一种思想,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可起完全不同的作用。这对思想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口头虽为人们所常诵,在实际分析中每被忘却。主要者,以其不理解此中曲折之途经与实际之情况也。

(二十八)在真理的嘴里说出的是真理,在虚伪嘴中就变成了谎言。话,一说出口可以得到如此不同的待遇。

(二十九)许多东西实质是旧物,古已有之的,换了另一种语言、口气来讲,仿佛变成了新东西。当然,其中有的是在新的形式下的斗争武器,但有的却是陈旧的东西的改头换面。借尸还魂,使传统的东西获得新的生命,固属必要,但揭穿真相,挖除老根,也是必要的。明乎此,可掌握旧的标准了。 

(三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富人是仇视的,美德与财富成反比。对穷人是轻视的,他把穷人比作雄蜂,他说有两种雄蜂,一种是有尾针的,另一种是没有尾针的。没有尾针的雄蜂为乞丐,有尾针的雄蜂为犯罪。

(三十四)在中世纪,权威最有力。在近代,事实最雄辩。培根说过:“真理的标准在古代是能否自圆其说,在中世是能否和圣书相一致,在近代是能否和事实相符合。

(三十五)中世纪社会生活中最刺目的矛盾:教会宣扬博爱、温和和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的践踏。一方面宣扬禁欲和不贪婪,另一方面放荡淫逸和残酷榨取。

(三十七)艺术节是表现人的悲伤喜爱的东西,他的心灵所观照的事物崞不开人自己的经验的东西。由于这些东西同时是客观存在,所以我说艺术是现实的反映。

(三十八)在哲学家的心灵中保持人类理智的清醒,在艺术家的心灵中保存人类感情的温暖和意象的欢乐。

(三十九)禁欲超尘出世,不是浪漫主义。人不是神,正如人不是兽。

(四十)文章写就搁置一时后,换一种心情来读,写时的心情与后来读时的凡情迥然不同,因此能别出新义,以增删旧说说使之完整。

(四十一)为文最难(也最忌)做大题目,盖人之认识与精力有限,事之变化与内容变化无穷。从小处,从已有所得,从有把处,从独得之秘处,从与人无争(无涉)着手,以长掩短之道也。

(四十二)区别抄袭与采用,前者如偷儿,后者如蜜蜂(花粉变蜜的过程)。抄袭不可有,采用不可无。但必须以己之语言(个人的形式)为最重要,盖普遍性(共性、真理)乃为人人之共有财产也。如能加以己之烙印,即为己之创造矣。

(四十三)庄子——消来了人生的庄严感,彻底的虚无主义,讪井主义和厌世主义。

无是非——无情趣,精是萎缩,彻骨的冷淡,冷酷的理智。庄子哲学是无情的世间哲学。对于尘世的一争,完全理解,但完全不感兴趣。迁就,取消,不负责,一幅死相,以苟活为得计。是非真理与谬论,善与恶,庄严与丑恶,最高贵与最卑劣的等量齐观(齐物论)。中国人灵魂的无行为、无限制的一方面的彻底发展。人类精神的三个方面(人道观观念、人生义务和人生情感)是毫不存在的,只有封建的放纵。

(四十四)孔子执著一种僵硬的、漫无边际的区别,庄子是消灭这区别。在庄子看来,这秩序是太混乱、太痛苦、太可悲了。他从现实中缩回了视线,而把自己的心灵活动转向了一个不着边际的世界。在这个无根而不沾红尘的世界中失却自己。陀斯妥夫斯基式的顺从,在中国并不存在,因为人了总以为他们的邪恶的情欲、求医生的要求来反抗抽象的“礼”的。

(四十五)庄子看到了人的软弱(役于物),而没有看到人的坚强;或者说,他只看互不幸的强力。他从“两忘”中以求人矛盾的解脱,即放弃道德,马虎了事。申韩的残酷的功利原则是从另一形式放了道德性,瓦解了道德性。

(四十六)观念上的是非是有的,但人世间的是非淆乱。庄子并非认为无是非,而是是非难蝗,因之是非两行(是非均可)。

庄子的无是非,是对他的误会。庄子心中的是非是存在的,否则他也就不会对是非问题大做文章了。只是,由于人间的是非混淆,所以在实践上采取了无是非的态度。

(四十七)在庄子哲学中厌世主义成分很少,他只是把生活的重要当作不可卸免的负担.因此,无味地苟活着罢了.自我欺骗,糊涂苟活,是他的人生态度.在机会主义(人生态度的虚无主义、市井主义),为真理而牺牲和为私利而死去是一样的,自我牺牲和自我毀灭是一样的。

(四十八)先秦诸子的内容,老练的世故哲学、道德教训、逻辑与心理学就人生来说,申韩残酷,庄子下贱;申韩没有心肝,庄子没热情。就思想来说,申韩严峻,庄子虛无,申韩固执,庄子圆滑。

(四十九)中国人由于长期停滞所产生的人生哲学,主要集中地表现在老子的“静”和“俭”中。……它的本质是厌世主义,是鬼魅和幽灵的世界观,是禽兽的哲学。当时超越情欲,取其情欲之法,而非以合理地处理情欲之法。老子哲学,人生之另一极端也。

(五十)老子哲学的主要内容是:抓住事物的消极的方面,作为评价事物否定事物的积极方面的理由。例如,他只看到智慧是社会存变化的武器之一,而没有看到智慧是社会发展动力之一。他把相对的东西绝对化,例如,柔弱胜刚强,在一定条件 是可能的,但是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的。他强调相对想象牙作为绝对原则,在相反的方式上成为杀人灵魂的软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