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妍舞蹈蝶儿飞:参考资料 拜伦及其作品《唐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30:13

拜伦及其作品《唐璜》    

一、拜伦生平

英国诗人拜伦(1788-1824)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10岁时承袭了拜伦爵士称号。在剑桥大学就读期间,他发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面对某些评论的围攻,他以长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作为反击。这首长诗讽刺了文坛的权威,批评了湖畔派诗人,同时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内容和诗人的社会责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岁,他出国游历。1811年回国。这次旅行大开他的眼界,使他看到西班牙人民抗击拿破仑侵略军的壮烈景象和希腊人民在土耳其奴役下的痛苦生活。在旅途中写下的长诗《哈罗尔德游记》,长诗在18123月出版后,轰动文坛,风靡全国。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拜伦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哈洛尔德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记述了自己游历和旅居欧洲诸国后的见闻和观感。在前两章中,拜伦描绘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阿尔巴尼亚的社会风貌,谴责专制统治,支持各国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后两章则歌颂欧洲山河的壮丽,缅怀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赞美欧洲的艺术。诗歌中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是孤独失意、多愁善感的贵族青年,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感到厌倦,性格忧郁,“心是冰冷的”,“眼是漠然的”。这一形象身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某些思想情绪。抒情主人公是生活的积极观察者和评论者,他爱好自由,歌颂革命,精力充沛,感情强烈,体现了拜伦思想的积极的一面。长诗内容丰富,以强烈的浪漫主义抒情见长。

此后,拜伦又写了《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和《海盗》(1814)《该隐》(1821)《审判的幻景》(1822)等 6部长篇叙事诗,总称为“东方叙事诗”。作品以东欧、西亚一带为背景,充满异国浪漫情调。诗歌中还塑造了一系列高标独举、孤行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

1816年夏天,拜伦的妻子提出分居的要求,上流社会借此毁谤和攻击,拜伦愤然移居瑞士。这一时期写的诗剧《曼弗雷德》(1817),其实反映了诗人心中的苦闷。诗歌中住在阿尔卑斯山深处一位神秘的人物,因为犯了道德上的大罪,导致最爱的人的死亡,现在只求速死。诗中除了少数人物以外,还有代表大自然各种力量的精灵,以及命运之神等,带有浪漫和神秘的色彩。长诗《锡隆的囚徒》叙述的是16世纪为捍卫瑞士独立而被囚禁在锡隆堡达6年之久的共和主义者和自由思想家博尼瓦尔。博尼瓦尔反对专制暴政,和人民共命运,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诗歌赞扬了英雄坚贞不屈的精神,抨击了专制暴政的残酷。

拜伦一生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斗争,而且努力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艺术价值,他未完成的长篇诗体小说《堂璜》,是一部气势宏伟,意境开阔,见解高超,艺术卓越的叙事长诗。

1823年初,希腊抗土斗争高涨,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志士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1824419日死于希腊军中。

二、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等等。

      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藐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势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有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在拜伦的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

三、《唐璜》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长诗之一,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现存全书内容如下。

在西班牙南部名城塞维尔,居住着一位名叫唐·何塞的大贵族。他十分富有,名声很好。唐·何塞的夫人也出身名门,不仅美丽贤淑,还很有学问,能说多种外国语,在上流社会妇女中受到普遍尊敬。他俩十分恩爱,可是中年才生下一子,取名唐璜。不幸唐·何塞过早病死。他的夫人决心把儿子培养成大人物,教给他军事、艺术、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教育他要注重封建伦理道德。

唐璜小时候就活泼可爱,长大成人是一表人才,在贵族子弟中非常少见。他生性风流,喜欢同姑娘们胡搅蛮缠。16岁时,他就同贵妇唐娜·朱丽亚发生性关系,使得上流社会舆论哗然。唐璜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安全,只得把他送到欧洲去旅行。

  航船在驶往意大利的途中遭到了大风暴的袭击,船只破损,逐渐下沉。一些水手觉得没有得救的希望,要求唐璜给他们大量的酒喝,以便醉昏后沉入大海中时少受痛苦。唐璜拒绝他们的要求,痛骂他们连畜生都不如,说男子汉应该像个男子汉一样地死掉。他强迫并且监督水手们修理船舱,排除积水,在他的指挥和努力下,船终于没有沉没。他还奋力救起了落水的侍从,以及他父亲遗留的小狗。

得救后的航船在海上漂流12天后,船上再也没有可吃的东西了,水手们便开始吃人,老弱者成了首先被吃的对象,唐璜不忍心吃他的老师,被迫跳海离开了航船。

他在海水中奋力挣扎,游到了西克拉提兹群岛,被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救上了岸, 把他藏在海边一个山洞中。 这姑娘叫海甸,是希腊大海盗兰布洛的女儿,她平常见着的男子, 都是海盗或者渔民, 十分丑陋粗野,而如今眼前获得的是一个年轻美貌的男子,这使她简直像着了迷一样。很快,他俩同居了。

不久,传来了兰布洛在海上抢劫时出事身亡的消息。父亲一死,再无什么顾虑,于是,海甸就决定公开同唐璜结婚。海甸同唐璜举行隆重的婚礼。海盗和民众热烈祝贺,狂饮通宵。

正当他俩相偕进洞房的时候,兰布洛突然出现。他命令侍从把唐璜打倒,捆绑上船,押送到土耳其大城市君士坦丁堡出售。君士坦丁堡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奴隶市场,所谓奴隶,全是海盗,殖民者、部落酋长和军字们从各地抓来的平民、战争俘虏、旅客,等等。

     唐璜既年轻又健壮,被土耳其王宫的黑人太监看中,出高价把他买下,装扮成妇女,送进后宫供一位王后享用。土耳其那时实行一夫多妻制,苏丹(国王)有成千老婆,后妃以及公主都暗藏着一些男子。但是,唐璜一心思念天真纯洁的海甸。最后他想方设法逃出了王宫,辗转到了土耳其部队。

唐璜明明知道交战双方都不是好东西,他认为俄国的专制君主比野蛮人还坏得多。但是,他爱慕荣誉,非常卖力地打仗, 立下了大功, 得到了沙俄统帅苏沃洛夫的重视。他的思想是矛盾的,他虽然凶狠地杀死了不少土耳其人,却又从凶残的沙俄哥萨克兵士的屠刀下救出了一个10岁的土耳其女孩。对土耳其苏丹父子6人力战阵亡的行为表示出了他高度的崇敬。

沙俄战领土耳其京城之后,苏沃洛夫有意派遣唐璜去彼得堡向女沙皇报捷。唐璜带着被救的土耳其孤女起程去俄国了。

俄国女沙皇卡萨琳生活很放荡,觉得唐璜比她所有的情夫们都英俊健壮,于是就把他留在宫里供自已享用。唐璜在后宫不仅侍候女沙皇,而且还同不少女官、侍女同宿。时间一久,唐璜的身体极度虚弱,患了疾病,女沙皇因此不再需要他了。

根据御医的建议,让他暂时离开寒冷的彼得堡,出国到天气温暖的南方去旅游疗养。那个时候,沙俄正同英国计划结成军事、政治同盟,以阻止拿破仑借战争推广国民主思想,保护封建专制统治。 这时女沙皇想到了黄璜, 决定派他作外交使节前往英国进行谈判。于是,他带着土耳其孤女离开了俄国。

  唐璜原本对英国十分仇恨,说英国“曾经把自由奉献给全人类,现在却要他们戴上镣铐,甚至禁锢人们的心灵”,并且侵略到北美、印度等处。贡历同西班牙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和西欧地区的统治权,曾经在三四年间多次进行大战,最后西班牙大败,失去了在南、北美洲的殖民地,成为小国。作为西班牙贵族的唐璜,自然仇恨英国。

他决心到了英国后,把英国的反动真相告诉英国民众。但是,当他登上英国国土后,见到的情况却改变了他的看法。一切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觉得这儿简直是自由乐土。

正当他打心眼里赞叹英国社会时,突然一伙拦路抢劫的匪徒挡住了他,强迫他留下买路钱。他拔出手枪,打死了1个匪徒,另4个夹起尾巴逃走了。此后,他改变了看法,觉得在伦敦的街道上根本找不着一个老实人,最富丽堂皇的宾馆也只不过是外交界骗子的安乐窝。

被引见英国国王后,他发现大臣们是“没有丝毫人气味的畜生”,议会是一个专搞捐税的机构,财阀们才是英国和欧洲各国的真正主子,大不列颠王国不过是“一所超等动物园”。

唐璜被英国上流社会接纳,天天进出贵族、富豪居住的伦敦西区。他说这区域是英国最罪恶的地方,这儿的人“把爱情一半当荣耀,一半当买卖”。他的行为又恰恰同他的认识相违背,他在这儿同不少的贵族妇女勾勾搭搭,打得火热。

一天晚上,英国最具权势和最风流美丽的、众所周知的国王情妇弗芝·甫尔克公爵夫人竟然化装成天主教僧侣,暗地里闯进了他的卧室,……

四、《唐璜》评价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这部以社会讽刺为基调的诗体小说约16000行,共16章,虽未最后完成,但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广阔的生活容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1)故事来源

主人公唐璜源自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多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传统的唐璜形象是个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但在拜伦笔下,这个人物在多数情况下却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他的被迫出走,就是因为他或多或少地是那个有夫之妇的牺牲品。唐璜不同于拜伦其他诗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无意将他塑造成拜伦式的英雄,其中却不乏诗人自传的成分。唐璜热情、勇敢、拒绝虚伪的道德信条。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但也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而他和海盗女儿海蒂的经历,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理想。

2)故事主题及思想故事主题是对英国和欧洲贵族社会、贵族政治的讽刺。情节发生在18世纪末,但是,描绘的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诗人是用过去的革命经验和当时的现实相比,鞭挞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打倒暴君。
    
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英国统治阶级夸耀自由权利,细致描写了英国上流社会外表华丽,内部却糜烂透顶,丑陋不堪。
     拜伦的《唐璜》究竟是为革命和自由而写,还是为女性而写,或为自己生活的痛苦而写,人们还在争论。如果说《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东方叙事诗》中的篇章是拜伦的革命之书,那么《唐璜》就是拜伦的人生之书,因为《唐璜》中既有革命者、政治评论,又有女性,而女性是拜伦三十六年短暂的人生轨迹中很长的一段线条。 如果将《唐璜》当拜伦的生命之书来理解,那么就不必对拜伦的唐璜空具唐璜的名字而与西班牙传说毫无瓜葛而大惊小怪。中世纪那个以干坏事为荣、敢于嘲笑上天的花花公子形象在拜伦的长诗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风度翩翩、纯洁无邪的青年形象。每次爱情的来临都会使唐璜全身心地投入,对他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在莫里哀的堂璜或索里利亚的堂胡安的眼里,爱情只不过是小菜一碟;他们玩弄女性就像一日三餐那样平常,爱情对他们来说不过是能力的证明和打赌的工具。
    拜伦的《唐璜》为什么比其他的唐璜故事拥有更多的女主人公?这与莫里哀创作的灵活性又不同。拜伦的诗歌中,唐璜每遇到一个女性,都给唐璜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和震荡。拜伦用很长的篇幅来介绍每一位与唐璜不期而遇的女性,唐璜和每一位女性纠缠的章节几乎就相当于一本舞台版唐璜的长度。这不但是拜伦喜在诗中穿插议论造成的结果,更是《唐璜》作为拜伦的生命之书的明证。    3)写作技巧讽刺也许是莫里哀喜剧的重要因素,但对拜伦来说讽刺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对他的《唐璜》来说不是——虽然拜伦的《唐璜》中也不乏讽刺,甚至讽刺占了一定的篇幅,但很明显,拜伦若需要讽刺某人某事,就会立即毫不犹豫地将讽刺插入,用直接的言语来讽刺他,而无须把讽刺当一种遮遮盖盖的表达技巧(如对骚塞等湖畔诗人的强烈反感)。然而终究是,主人公和他的女人们还是按着他们该有轨道继续着他们的人生之路。。如果说因讽刺的需要,主人公唐璜显得行动多于思想,那么诗歌的叙事者则承担起了思考和评论的重任。故事之中或故事之外不断出现的议论、感慨、回忆、憧憬,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叙事者大量的富有抒情性议论,充满哲理和深刻的思想,以及淋漓尽致的嘲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品不仅揭露现实真实深刻,而且想像丰富奇特。它描写的风暴、沉舟、战火的场景等,十分精彩。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抒情描写非常出色。在中国,鲁迅称拜伦是浪漫主义的宗主,盛赞其人其诗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4)自由与爱情的思考
    在拜伦的《唐璜》中,自由和爱情是粘在一起的,更多的时候自由总被隐藏在爱情的保护下。仔细考察拜伦诗歌里的爱情和自由,很容易看出一种有趣的矛盾。爱情是自由人的,在诗中爱情是拜伦自由理想的寄托,但诗中主人公的自由往往因爱情之故而失去。爱情一旦获得,就会感受到自由上的压力:在和唐纳·朱丽亚交往之前,少不更事的唐璜是无忧无虑的,一旦他和朱丽亚的关系被发现,唐璜便失去了在西班牙生活的自由;在漂到海岛遇见海甸之前,唐璜也许会在海难中死去,但他有与风浪搏击的自由,与海甸结合后,他就因为这结合而失去人身自由,被当作奴隶卖掉。相反,在拜伦的诗中,竟然同样也可以看出自由爱情同步的痕迹——这就是矛盾所在。从海甸开始,唐璜与遇到的女子交往的爱情含量在递减,而欲望的成分在增加。在古尔佩霞兹和俄国女王卡萨林那里,唐璜几乎以一个专职供别人取乐的娈人身份出现,纯洁的爱情已是一个遥远的回忆。所以在俄国待了一段时间后,唐璜就病了,生命的自由受到威胁,爱情自由双双陷入低谷。 上面所说的自由,很明显指的不是政治上的自由,而是比政治自由更广大的生命自由。只有这种自由和爱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说《唐璜》体现了拜伦对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命轨迹的思考。众所周知,拜伦在《唐璜》中时不时抛开叙事来大发议论和感慨。对于这些议论和感慨,拜伦有时候腾出专门的章节来给它们独有的空间;有时候不失时机地穿插了叙事的句子中间。其实,从点缀在叙事句中的感慨,也可以看出拜伦敏感的心灵在诗中颤动,就像莎士比亚在戏中展示人性和思考的复杂一样,拜伦也在诗中展示了他孤傲的激情和深沉。     

拜伦笔下的唐璜对人生的思考不比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来得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