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强之女:三知补天之——“体”与“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11:09
滴天髓:道有体用,不可一端论也,要在扶之、抑之得其宜。

道:规律、法则,这里指宇宙中万物的本原和普遍规律。《三命通会》云:道即太极,太极即道。以其理之通行者言则曰道,以其理之极至者言则曰太极。
体:结构、形状。
用:功能、效果。
一阴一阳之谓道。体用者,阴阳也。 《五行大义》云:体者,以形质为名;性者,以功用为义。体性亦体用也。
考《周易参同契》:“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可知:体属阴,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内在的、根本的性质。用属阳,是体的外在表现,即事物的现象。体是隐性的、稳定的;用是显性的、变化的。
体与用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对立而统一的关系。舍弃体而专论用,则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舍弃用而专论体,则无法了解事物的现象。故云“不可一端论也”。同理,片面夸大体,则难以现其用;片面夸大用,则难以识其体。故云“要在扶之、抑之得其宜”。
比如一个人,他内在的思想、观念,是隐性的,属于“体”;而他的行为、言论,是显性的,属于“用”。如果要评价这个人,单凭他的思想观念来下结论固然不对,单凭他的行为言论来下结论也不正确,此即为“不可一端论也”。又如要培养这个人,那么不但要经常给他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而且要适当指引他的行为言论,此即为“要在扶之、抑之得其宜”也。 原注列举了数种“体用”类型并详加注解,但由于对“体用”的理解模糊不清,所以虽然解释了一大堆(接近600字节,为该书注解最多的章节),依然令人如堕迷雾,不知所云。任氏对此不以为然,不厌其繁另加注解,不可不说是用心良苦。可惜任大师对“体用”的理解一样有偏差,其结果只能越解越远,未能触及原文的主旨。原注云:“然体用之用与用神之用有分别,若以体用之用为用神固不可,舍此而别求用神也不可”。看似已经明白此“用”非彼“用”,其实并不清楚此“用”为何“用”。而任、徐等大师皆误认为体用之“用”为用神之“用”,更属指鹿为马,不足为训。其实,只要仔细参阅下一节:“人有精神,不可一偏求也,要在损之、益之得其中”,便不难明白:“扶”、“抑”体用之神和“损”、“益”精神之神,才是真正俗称之“用神”!  那么,就命理而言,何为体?何为用?首先要明白,所谓“一物一太极”,太极点不同,其体用亦不同。如以干支为太极,则以支为体,干为用。又如以年月为太极,则以年为体,月为用。以日时为太极,则以日为体,时为用。原文虽未明言何为道、何为体、何为用,但从“要在扶之、抑之得其宜”这句话中,我们还是可以知道此乃侧重于四柱的整体结构而言。即是根据四柱立太极、分体用,而后定扶抑。 明代以后的命理学,随着命学理论的发展和变革,逐渐演化出数种论命体系,如格局法、调候法、形象法、扶抑法(或称平衡法)等(参阅《知人说命----揭开用神的面纱》)。不过,在运用这几种论命体系时,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这就是不同的论命体系对同一个命造的结论有时候并不相同。因此也形成当今命学界一些人论格局者不论调候,论调候者不重格局的现象。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理论?以月令用神立格的格局体系一直是子平法的重要理论,而以五行、十干特性配合节气的调候理论也由来甚久。难道它们一定是水火不容吗? 对于这个问题,本人在《知人说命----揭开用神的面纱》一文中已有详细的论述。如何从“体用”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呢?格局法以月令用神为体,以日干配合为用。如生于春分后清明前,乙木用事,此即为体。戊土日主取正官格,宜顺用;己土日主取七杀格,宜逆用,此即为用,此为“不可一端论也”。然后再考察体用意向而取用。如正官成格,《子平真诠》云:“。。。正官而用财印,身稍轻则取助身,官稍轻则取助官”。此为“要在扶之、抑之得其宜”。调候法以日干为体,以节气配合为用。如辛金日主,“辛金软弱,温润而清”,此即为体。生于夏月,“热则喜母”;生于冬月,“寒则喜丁”,此即为用,此亦为“不可一端论也”。至于取用,同样要再考察体用意向。如辛金生于六月,《穷通宝鉴》云:六月辛金,己土当权,滋扶太过,恐污金不耀,专用壬水为妙,次取庚金佐之。。。或只有未中一己,见了壬水,便为湿泥,不可见甲,甲出反作平人,总以一壬一己,见庚无甲,方妙,与五月用己壬同。。。或支成木局,独壬不贵,须得庚金发壬水之源,乃主贵中取富,富中取贵”。此即为“要在扶之、抑之得其宜”。由此可见,格局法也好,调候法也好,只不过是分析命局的着眼点即太极点不同而已。太极不同,体用迥异,取用之法自然大有不同。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再困惑于某些取用法则的争议(如先论扶抑?先论调候?还是先论形象、格局)。
如果再基于“万物皆有一太极”的的原理进行推导,则任何论事的对象皆有体用,如论六亲有六亲的体用,论学历有学历的体用,论事业有事业的体用,论财运有财运的体用......亦各有各的“扶抑”宜忌。明白这一点,或许可以让我们跳出“专执用神,切详喜忌(玉井奥诀)”的框框,其法虽奥,其理至简,一言以蔽之,不过“道有体用,不可一端论也,要在扶之、抑之得其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