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的全部歌曲视频:文化产业必将依靠市场内生动力和消费拉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网【中国社科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57:51
文化产业必将依靠市场内生动力和消费拉动

宏观经济运行从“保增长”向“调结构”的重点转变凸显了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的重要性,对文化产业既是机遇也是压力。中国文化产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结构调整是否有效,发展方式转型是否到位。我们应“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基本原则,关注结构调整问题。

□张晓明  胡惠林  章建刚

面对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逆势增长”的可喜成绩,我们不能忽视文化产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宏观经济运行从“保增长”向“调结构”的重点转变凸显了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的重要性,对文化产业既是机遇也是压力。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必须从转变发展方式中获得新的推动力和增长空间。
中国文化产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结构调整是否有效,发展方式转型是否到位。因此,我们应按照《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的“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这一基本原则,高度关注以下(但不限于)结构调整的问题。

调整产品结构
满足消费、生产需求
  
文化产业既是“消费者服务业”,也是“生产者服务业”,前者是作为消费品满足最终消费需求,后者是作为投资品满足中间产品需求。“中间产品率”是一个产业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一个成熟的产业是与其他产业相关度较高,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密切的产业。从国际经验看,现代文化产业就是从一个主要满足最终消费需求的产业,越来越走向主要满足生产需求的产业,成为与相关产业关联性强、融合度高、相互促进作用大的“大文化产业”。
尽管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远远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文化消费启动比较缓慢。与此同时,由于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步伐,新的市场空间已经由于制造业升级加速而迅速形成,采取措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使我国文化产业在作为最终消费品和作为中间产品之间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将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促进竞争、鼓励创造 
   
2003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文化体制改革的强力推动,以打造市场主体为中心环节,目前,多数文化事业单位回归市场主体的目标接近完成,下一步的发展将依赖于市场化竞争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在提高市场集中度和实现充分竞争之间建立平衡,最大限度地鼓励个人的创造精神。2007年年底,辽宁出版集团掀起了产业界的上市热潮。2008年以来,中国文化产业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势融入资本市场,在兼并重组、融资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文化创意产业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出现了组织形态区域布局的变形,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试图谋求在提高市场集中度和鼓励个人创造精神之间建立平衡。
目前,我国涌现出的一批优秀文化企业承担起了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但是,过度依赖“做大”国有文化企业,而不是进一步开放市场,鼓励创建中小型文化企业,就可能使原有的行政垄断影响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今后几年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来说,既是大企业盘活存量、重新洗牌的机遇期,也是个人创业,建立中小企业的最佳时期。唯有不失时机地大力推动开放市场,拆除一切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障碍,盘活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资源,才能抓住这个机遇。

调整所有制结构 
形成发展的良好格局
    
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文化体制改革的巨大推动。在存量改革方面以“事转企”为中心环节;在增量改革方面以推动扩大准入为主,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投资领域,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国有机构独撑天下的不合理局面,初步调动了全社会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广大人民群众中正在孕育着巨大的文化创造精神,文化权利的落实重点已经从满足个人平等的文化消费需求,走向了满足个人的文化表达和创造愿望。建立起一个国有、民营、外资并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对于解放国民的创造精神,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国家从文化产业竞争性领域的退出还很不充分,国有文化产业机构改革还不彻底,有些行业领域民营文化资本尚未准入,有些行业领域虽有所进入但是发展不足,配套政策还不完善,因此,一个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合理格局还远未形成,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现实潜力的充分发挥。调整所有制结构意味着增加准入领域,扩大准入空间,创造准入条件,意味着解放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积极性。

调整技术结构 
要求合理性、多层次性
   
总体上,我国文化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生产力不够先进,年轻一代消费者喜爱的数字化终端产品还不够丰富。我国文化产业依然要加大对于新技术和新业态的研究,以解决实现产业高端化的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着地区、城乡的不平衡问题。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创意经济报告》数据,我国出口最多的产品是“设计”类产品(类似的还有“工艺美术品”),这些产品往往产自乡村或不发达地区,是艺术作品和工业产品的结合,创意设计投入很高,富含民族文化符号,但是现代科技含量相对不高。且不说这类产品的经济和社会的“正面溢出效应”,仅就其出口产量而言,已经足以成为国家政策的支持对象。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广电和电信消费群体、最多的上网人数,数字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调整技术结构,将会使我国在数字化信息技术有关的新兴文化产业领域赶超发达国家,成为世界领先国家,抓住国际创意产品贸易蓬勃发展的机遇,推动我国民族和民间文化产品走出去,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

调整区域布局结构
合理配置产业资源
   
在很大程度上,我国文化产业是体制转型的产物,原有的文化生产单位都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基本的机构布局和资源布局形成于计划体制时期。十年来,文化生产单位和行政机构初步分离,而且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文化生产单位对行政主管部门还是有较大的依赖性,在地方政府“攀比”作用下,出现了在经济建设领域常见的“投资饥渴症”,甚至在一些地方导致了显而易见的重复建设,浪费了经济文化资源。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已经开始影响到文化产业领域。
所以,从传统区域性资源配置机制的行政体制走向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体制是必然的发展过程,我国文化产业依靠政府政策“投资推动”的阶段必将走向依靠市场内生动力和消费拉动的新阶段,在市场的作用下,以往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将被调整,中国文化产业将面临大规模洗牌和资源重组,并形成新的区域布局结构。对于近年来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完成“事转企”的文化产业机构来说,这轮区域布局结构的大调整和大重组将创造重大的产业发展机会。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网发布时间:2010-5-11 1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