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工作的改过作文:《草書訓練(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03:32
                                    《草書訓練(二)》 [图片]

转载自 欧阳子然 2011年07月18日

欢迎光临  子然  QQ 120717477《胸罗万卷》空间!请转载我文章的朋友别忘留言哦 !为加快网速 请不要贴大图!谢谢合作!

、、

草书第五周:部首变化的练习(二)


单人旁:斜撇的角度不同,竖的长短和出锋有异。

木字旁:一竖或斜或竖或正,一横起笔或顺或逆,钩都未写出。

挑手旁:钩与挑之间有连与不连,横有长短。

示字旁:一点写的刚断而独立,下部则一笔连写。

绞丝旁:全用草法符号代替绞丝写法,第一笔有连与不连。

三点水:上点出锋下挑,下两点一笔而下,折后上挑,三点有连有断,有正有斜。

石字旁:写法有变,下部口字有写成两点,有似画一圆圈回笔向上写右半字。

土字旁:用笔有不同,如“墙”字圆而含蓄,“场”笔方而强劲。

牛字旁:此字难在出勾后接着写挑,钩与挑之间要有转换之笔,但有需连写。

禾字旁:禾字都有左倾之势,是与右半字能遥相呼应。

米字旁:米字先写左右两点,回锋向上写竖钩,在写横画连挑,其势连贯。

月字旁:第一字和第二字的月字旁写法有极大不同。

日字旁:大小宽窄各异,如“晦”字宽。

口字旁:有大小高低,高则有依附只势,如“鸣”字,低则有并列之态。

金字旁:此字写法一笔完成,上部缩小,便于下部连贯。

火字旁:有四笔分明者,有三笔分明省缺一点,如写竖心者。

马字旁:此马字为草法符号,点下似一子字,最后一笔上挑。

双人旁:在草法中最混杂,与单人旁或三点水相仿,全看上下字之间的读句来确定。

草书第六周:部首变化的练习(三)


目字旁:因用笔快速,故中间两点似写一点。

左耳旁:耳朵的弯钩有省略,有与竖画连与不连的不同。

竖心旁:两点写成一短横,竖画有出锋与不出锋。

言字旁:写法上变化很大,“诗”字的言字旁写法较规范。

斜王旁:此字一笔完成,中间有一环转。有依附右半之势。

女字旁:第一笔少一折笔,以作省略,横画写成挑,甚至一点,以与右半连贯。

贝字旁:形态变化复杂,许熟悉草法,不然难以辨认。

食字旁:形态不一,最后一字用笔省之又省。

车字旁:写法迥异,三种写法,用笔、结体都有不同,要熟记。

宝盖头:左边一点都省却,或一横起笔处稍重作代替,其势斜、其钩长。


广字头:一横有长短,一撇有藏锋或连写,其势要斜,有利于下部书写。

雨字头:中间极为简省,竖弯代替一竖和四点。

草字头:写成两点一横略作简化,写法上可大可小,依据下部点画多少而定。

门字头:省成有横钩,其横可平可波折,其钩圆转。

写法上极为简省,“当”字更是省之又省。

戈字头:其势斜而微弯,极有弹性。

走之底:草法作一弧即成,其势都是连接上笔而成。

心字底:心字可写成三点者,也可写成一横者。

草书第七周:同形字、合体字的变化练习


左右同形:左右可分大小,也要变形,如“弱”字、“丝”字。

上下同形:“器”字四个口写成四点,“暑”字下部日字简写成两点。

独体:独体者无所依傍,独立成字,一般点画较少。

独体:“州”字以弧笔一笔写成,“巨”字结体为草法。

长:字形狭长者,长而不能直,故字形有倾斜之势。

短:字形短阔者,以原有字的结构,顺其自然而写。

大:点画多而繁复,字形必大,但点画之来龙去脉仍应写清楚。

小:点画少而简单,字形必小,然小而不散,有紧凑感。


疏:点画疏朗,点画虽小而仍应使字形舒展、大方。

密:点画紧密,甚至写的比楷、行书更复杂。

左低右高:左边旁缩小或写低,以突出右边,有参差之变。

左高右低:左高右低之势都有相向之态,“动”字最为特别,更显字之紧密。

左欹右侧:左半向左倒,右半向右倾,上部分开,下部靠紧。

上欹下侧:上部向左倾,下部向右倒,反之亦可,仍求整字平衡。

相向:左仰右承,左挑右接,相向相依,力聚于中。

相背:左半左倾、左半右倾,相背而仍能相依。

参差:或左缩右伸,或左伸右缩,务使不齐平呆板。

相让:相互谦让,相拒而相呼应,使结字更为舒展、有情。

草书第三阶段 草书章法及其原则(二周)


要点
●得势才能得力,得力才能得气,得气才能得神。
●书法艺术是有其色彩美的。
●在章法上,就是要调配好黑白之间的关系,太黑则墨气一团,气闷而有窒息感;太白则凋疏空旷,气懈而有松感。

草书第八周:草书章法

一. 章法的重要性

章法,又称“布局”或分行布白,是指每——个字以及整幅 作品的构成法则,是字与字、行与行、正文与款识、印章之间组织安排的方法,并体现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表现作品的风格、特征、韵律和气势等等。章法是书法创作中的重要一环,体现出书法艺术的构筑之美。一件作品,能夺人眼目的,首先是它的章法。章法好,能一下子将欣赏者的心抓住,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弘一法师曾说:“写字最要紧是章法。章法七分,书法三分,合成十分,然后可名学书。”

二. 章法的构成

章法是由正文、题款和钤印三部分构成:
(一)正文正文是最主要的。其章法有字字独立而气势相贯者;有字字以笔势相连,牵丝相接者;有字字相属,牵丝、点画难以分辨者;有纵有行,横有列者,如章章,史游《急就章》等;有纵有行、横无列者,如王羲之《十七帖》等;有纵无行,横无列者,如怀素《自叙帖》等。总之,欲如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所说的:“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成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不外散。”
(二)题款
题款是指正文之外的文字。款也称款识,正文诗词名,正文作者、受书人,书写者的姓名、斋号、籍贯,书写的年月、地点、环境、气候以及随感等等。款长者可达数十、上百字,短者仅写书写者名字,此又称“穷款”,完全依据纸的留空大小以及作者审视作品的需要而定。款字应比正文的字小,但也不宜大小过于悬殊。款识又有单款、双款之分。双款就是以上列举内容中包括受书人。受书人称上款,其他文字称下款,故名双款。单款指只有下款,无受书人。在任何情况下,题款只是陪衬,对正文而言,它是处于附属地位,其篇幅不能多于正文,其字不能大于正文,在草书作品中尤其如此,以免喧宾夺主。
(三)钤印
创作一幅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钤印”。印分三种,起首印,压角印和名号、斋号印。起首印多取长方形或椭圆形,形态稍活泼些,内容为作者斋馆名、格言、警句或吉祥祝福之言,压角印与起首印略同,一般盖在右边中间或略高处。名号印、斋号印在下款的最后一个字下。盖两章者多取一章阳文,——章阴文。其距离也应恰当,章与款之间不能太紧或太疏。钤印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印章在整幅作品中除其表达的意思外,主要是起点缀作用。若印章盖得太多,对作品的画面反有破坏作用,至少给人以凌乱、噪杂之感。至于历代留传下来的名作往往印章很多,这是表明时间久远,经收藏的人极多,凡收藏者视为珍宝,都会盖上几枚印章,这样越盖越多,这并非是书写者本人所盖。二,印章的形式、朱文、白文等。若盖两枚以上印章,应该有变化,如名章是正方形的,则起首章,压角章就不宜用正方形的。但若是连着盖一枚名章、一枚斋馆章,则其大小不能悬殊,以免产生不稳定感。三、印章的大小要与正文字的大小相适应,不能正文的字较小而用上十分醒目的大印章,这就会不协调,不和谐,印章冲突了正文。当然,正文的字很大而用的印章很小,也会有虎头蛇尾之感,色彩上也不相称。

书法艺术是有其色彩美的。洁白的宣纸,深湛的黑墨,以及鲜红的印章,红、黑、白是色彩中最为鲜明,最为漂亮,最为基本的颜色,在书法作品中已完全具备。这三种对比度十分强烈的颜色,糅合在同一画面上,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题款和钤印是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丰富色彩,又能在整幅作品中起到对角平衡、长短相应,大小参差的作用,处理得当能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所以历代书画家在这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明清草书大家黄道周、傅山、王铎等作品中在章法处理上都有上佳表现,让人细细品味而击节叹赏。

三. 章法和笔势的关系

草书行笔迅疾,在动势中得字之结体,故字无定势,无定势即无定形,字之结体得迷离、变幻之妙,同一字会有多种写法,各书家之结体又不相同,难以尽言,故其章法也是变化多端。然变化之大难以定规的当属大草,大草犹似人在狂奔,如跃如飞,双腿飞奔,双手飞舞,字字连属,行行不断,忽大忽小,忽疏忽密,忽重忽轻,上字断者,下字连之,上字放者,下字敛之;上字大者,下字小之;上字伸者,—下字屈之;上字正者,下字斜之反之亦然。一切尽在随机应变之中迅速变化,故要论其章法,实是无定规之法,无法中又全守结字之法,平衡之法,乃书法之最为巧妙,最具匠心又最自然洒脱者。正如蔡邕在《九势》中所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草书第八周:名作选临

通过传世经典名作的选临,加深对草书章法的理解。

晋 王羲之《远宦帖》

晋 王献之《鸭头丸帖》

唐 张旭《古诗四帖》


唐 孙过庭《书谱》


唐 怀素《自叙帖》


宋 米芾《论书帖》

草书第九周:草书章法三大原则

一. 草书章法的三大原则
草书之章法虽难以定形,但也有其必应遵循的原则。
(一)气势贯通
蔡邕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要使静止的字活起来,就必须讲“势”。势是发展的、流动的、变化的,所以蔡邕认为笔势应来去自然,不可遏止。这“势”就是“血脉”、“筋脉”,是章法气势形成的根源,也是草书章法形成的原因之——。唐张怀罐在《书断》中说得很透彻:“字之体势—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此言用于小草是最适当的。虽有时点画不作连写而仍需气脉相贯。一字如此。一行也如此。要能上下承接,左右瞻顾,意气相聚,神不外散。字与字之间的贯气,主要靠上下字之间的欹侧斜正的变化,有揖有让,递相映带,有时靠势的露锋承上引下,有时靠急速的回锋以含其气,在静止的纸上表现出动态美。清梁同书说“气须从熟中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下欹正,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所以气势还需从用笔的精熟中来。若用笔滞凝,神情呆板,拘谨不畅,则必无势可言,贯气更谈不上了,所以书法艺术得势才能得力,得力才能得气,得气才能得神,草书之作全在神驰情纵,得心应手之间写出精神和气质来。笔势是多变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崩浪雷奔”、“百钧弩发”,这些在书法中常见的形容词都是在捉摸不定的动态中以物喻情的。正是因为草书章法无固定不变之状,所以见之可以自由想像、思游云天。

(二)错综变化
草书章法之错综变化难以名状,错综者指字之大小错综、疏密错综、用笔轻重错综,欹正错综等,怀素《自叙帖》、张旭《古诗四首》皆极尽错综变化之能事,其章法常以“雨夹雪”喻之。如落叶纷披,令人眼花缭乱,然片片落叶又极规则,规则中有不规则,视觉上是动的。细审之,每一字又静静躺在纸上,并不曾动,这就是因其错综变化所致的艺术效果。形成草书章法的整体效果是:满纸盘旋,飞舞,内气充盈,十分的传情,十分的浪漫,激情不可抑止。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精辟地指出:“就一字观之,真之结构密而大草之结构疏,就全幅观之, 真之结构疏而大草之结构密。”以人求异之心而论,草书之章法最异,最能满足人们求异心理的需要,最能吸引人的视线。

(三)虚实相生
草书章法理应“虚实相生”。“实”指纸上的点画,也即有墨的黑处;“虚”指纸上点画以外的空白,也即无墨的白处。老子日:“知白守黑”,是指哲理上的虚实,是对世间万物矛盾的一种理解和调和的方法。用在书法上,就是要调配好黑白之间的关系,太黑则墨气一团,气闷而有窒息感;太白则凋疏空旷,气懈而有松散感。草书章法中还应有“透光之美”,其作品的雅趣往往在“白”的妙用,也就是在“虚”处来体现书法艺术的韵致和高雅之情。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在草书章法的处理上,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互补互生,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能融为一体,缜密无间。所以刘熙载说:“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空白多反而显其密,妙在线条的粗细强弱的交替,笔势的开合聚散的变化,字形的大小高低的错杂,构成虚实相生的章法效果。字字相插,行行相争,相争相插处互挤互拥,相让相避处又遥相呼应,磊磊落落,洋洋洒洒,体现出草书狂放、瑰奇、纵逸的艺术风格。怀素、徐渭的草书最为典型。虚与实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对任何一方的失控,就会使矛盾突出。太虚则疏,太实则闷。但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没有虚就无所谓实,反之亦然。矛盾双方都得依赖对方而存在而变化。故最终还应有所调和,使矛盾的双方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变而不乱,作品才会有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若能在草书章法处理上使矛盾在又冲突、又调和中指挥若定,胸有成竹,使作品能险而不怪,潇洒畅达,超然入胜,毫无雕饰,变化出于自然,新奇仍能守法,斯乃谓之高手。

草书第九周:名作选临

通过传世经典名作的选临,熟悉草书章法的三大原则,并能在实际创作中逐渐运用之。

宋 赵构《洛神赋卷》

元 鲜于枢《唐人水帘洞诗》

元 康里巙巙《临十七帖册》

明 张瑞图行草书

明 祝允明《前赤壁赋卷》

明 陈淳 草书

草书第四阶段 偏旁替代及字法辨识(四周)

要点

●草法的环绕连绵、要靠笔的旋转、循环,靠牵丝的带动。

●省略一些点画及局部偏旁,形成连贯笔势。

●熟悉草法的变化规律。

●掌握以特有的符号代替一种或多种偏旁,简化用笔和字形。

草书第十周:草法四大要素

一. 草法四大要素——连、省、变、代
草书是一种书写务求简捷明快,线条务求活泼多姿的艺术。 虽称简捷,但书写的萦带、使转、移位,增减,变形等都有严谨的法度,必须“不失其字”。如果为求简捷,任意省减点画,自选偏旁,或以简体字代草法(有些简体字与草法相同,就是从草书中来),使其与原字的结体相去甚远,让人难以辨识,则脱离了草书的本旨。有的为求视觉效果,将草书写得环绕连绵,奇草书的萌生是根源于实用,篆书书写太不方便,求其快捷,便有篆草。隶书仍感书写不便时,便有用笔简快的章草。草书之名虽有潦草,草稿之意,其本意仍在“实用”二字。至于狂草书法的浪漫性和抽象性,成为纯艺术的书体,则是发展到后期 的事。总之,作为书法艺术,首先是让人能认识,然后才能明白字义。所以得要守法度,有分寸。另一方面,有的不同的几个字,在草书写法中完全相同,变成了“混写字”即异字同写,成为识别草书的一大困难。所以学习草书又要有辨异的本领。对“草法”要熟悉其规律,明白其替代, 厂解其符号的意思。草法可归纳为四大要素,即“连”、“省”、“变”、“代”,今举例分述如下:
(一)“连”,就是一个字的点画都连起来写,这在草书中是最为常用的方法,整个字几乎一笔完成。其连的方法主要是靠笔的旋转、循环,靠牵丝的带动,故多用圆笔。转折顿挫处似有非有,不十分明显,有点意思即可。如“步”字的点就成了圆弧笔;“皇”字从上而下,用笔圆转;“庶”字撇处回锋即连横画;“象”字原有十二笔,草法把它连在一起写了。最后的左二撇及右二笔虽其形未连,但左点带出右挑,笔势仍是连的。

二“省”,就是将有些点画及局部偏旁或省略,或变化形态,而又不会使字的外形有太大的影响。如“君”字下部口字省为一点;“起”字原应有一笔长捺,现已完全省去,变成了上挑,使能连右半写;“气”字应有背抛钩,现省为一钩,在用笔上大大省略,而且笔势也能顺,钩后可接着写中间的“米”字,若写成背势钩,其笔势就比较难连,需兜一个大圈子;“良”字省在上部,原须回笔完成的局部,以有耳钩即完成,最后的撇与点,也省成一小点。所以省笔中有许多是因笔势连贯应运而生的。

(三)“变”,在章法上是较难捉摸的,有的字只作了适当小部分的变化,这好容易辨认,但有的变化极大,甚至与原的外形完全不同,简直变成了另外一个字,这就需要熟悉草法才能认识,最好能了解其演变的过程,有的只能强记了。如“事”字,只有最后一竖有一点影子,上部全变了;“知”字左边的矢字以符号代替,右边的口字以一点代替,中间一横稍长,若写段了就成了“去”字;“真”字也只有下两点有点影子,上部全变形了;“旧”字中间佳字仍有其形存在,上下都大大的简化,凡变的字,若不解草法,就无法认识。

(四)“代”,就是以特有的符号代替一种或多种偏旁,简化了用笔和字形。当然,这种“代”是有规矩和原则的,不能混杂。“谈”字以一竖代言旁,“终”字以“子”形代绞丝旁;“躬”字左半的身字以简化的符号代替,右半弓字去了中间一个弯曲;“驰”字左半的马字一符号代替,右半省去了一短竖。

草书第十周:草书偏旁的替代练习(一)

下面列举的是草书偏旁的替代凡例,共分为代左旁、代右旁、代上部、代右上部、代右下部、代中间六个部分,供学书者辩识草法之用。

代左旁

草书第十一周:草书偏旁的替代练习(二)
代右旁

代上部

草书第十一周:草书偏旁的替代练习(三)

代右上部

代下部

代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