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妮独自演唱的歌曲:古人也潮流:看后宫女子为争宠如何打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04:24
 皇帝的后宫美女如云,为了争宠,她们会使出浑身解数,力争在各方面都要胜过别人一筹。如在打扮上,往往会别出心裁。
打扮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化妆,一种是着装。
化妆除了一般常见的涂脂傅粉画眉抹口红以外,还有一些特别的。先拿画眉毛来说吧。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就一改以前妇女多为青黛眉的画法,率先将眉毛画成黑色的,当时被人称为“新妆”,引得宫内女人竞相模仿。有《全唐诗》载徐凝《宫中曲》为证:“一旦新妆批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李隆基好色自不用讲,他还特别喜欢女人们将眉毛画得五花八门,并叫人画出样板,令女人们参照。据唐张泌《妆楼记》记载:“明皇幸蜀,令画工作《十眉图》。”哪十眉图?明杨慎《丹铅续录·十眉图》有详细记载:“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还烟眉,又名涵烟眉;九曰横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
有趣的是,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则叙述了杨玉环之姐虢国夫人明知在打扮手段上拼不过妹妹,就干脆来个以不变应万变,“不施妆粉自有容貌,常淡妆以朝天子”,居然同样获得了李隆基的宠爱。此举有杜甫诗《虢国夫人》为证:“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隋炀帝的宠妃吴绛仙,据明冯梦龙《情史类略情爱类》记载,她把眉毛画成又细又长的蛾眉状,结果让隋炀帝倍感新鲜,经常倚靠着蔽日帘看吴绛仙,许久也不肯离开,还说:“古人说'秀色若可餐',像绛仙这样的真可以治疗饥饿病啊。”吴绛仙此妆也同样引得后宫佳丽争先恐后地效仿。
与生俱来的头发,更是成了后宫女人们用以争宠的工具。最初是因为卫子夫以一头乌黑靓丽的秀发,而得宠于西汉武帝刘彻。《汉武故事》记载:“子夫遂得幸,头解,上见其发美,悦之,纳于宫中。”东汉张衡在他的名作《西京赋》中也有一句:“卫后兴于鬓发。”从此两汉后宫的女人们便在头发上下了许多功夫。《东观汉记》记载:“明德马后美发,为四起大髻,但以发成,尚有余,饶髻三匝。”说的是东汉明帝时的马皇后,头发又长又浓又密,可以挽起高高的发髻,剩下的还可以绕发髻三圈。前汉成帝的宠姬赵合德,很得汉成帝宠爱。汉伶玄《飞燕外传》记载:“合德新沐,膏九回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衣故短绣裙小袖李文袜。”赵合德善于化妆是有名的,不仅在发式上下了功夫,还新创了一种“慵来妆”,就是看上去像刚睡觉起来懒洋洋的样子,惹人怜爱。
明张岱《夜航船容貌部》引《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甄后,姓甄,史书中无名字记载。《三国志·魏书·文昭甄皇后传》记载,她是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县)人,建安中为袁绍中子熙妻,曹操平冀州,将她改嫁曹丕。她进宫后,仿照蛇的样子梳出的一种发式叫“灵蛇髻”,在当时也是很新潮的。
到了唐代,后宫女人的发式更是千奇百怪了。唐段成式在《髻鬟品》中记载:“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明皇帝宫中,双环望仙髻、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有归顺髻,又有闹扫妆髻。长安城中有盘桓髻、惊鹄髻,又抛家髻及倭堕髻”。
一张俏丽的脸,也同样成了后宫女人们的试验田。比如说一种花钿装饰,就是一种创造。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有两种说法,都与宫内女人有关。一种说法,花钿起源于用饰物遮挡脸上因引犯罪被刺的字迹。段成式《西阳杂俎》记载:“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上官昭容名婉儿,原先是武则天的高级秘书,《旧唐书·后妃传上·中宗上官昭容》记载,不知她犯了什么罪,只说是“忤旨当诛”,可能是武后考虑到人才难得,“黥其面而已”,就是在脸上刺字,再涂上颜色,让你没法洗掉。聪明的上官婉儿自然有的是办法,见人的时候在脸上有字的地方贴上几片花瓣。宫内的其他女人不仅没觉得她难看,反而觉得十分漂亮,于是纷纷学样。
还有一种说法,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记载,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这种说法,据《太平御览》引《宋书》有所记载:“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有梅花落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人竞效之,曰梅花妆。”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好看,于是纷纷剪梅花贴于额头,这种梅花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成为当时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五代前蜀牛峤《红蔷薇》诗云:“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即是说的这个典故。


show_item("1914763","iscommend");至宋朝时,梅花妆还在流行,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有一种面靥,和花钿有些类似,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高承《事物纪原》云:“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这种装饰的起源也有两种说法。

《情史类略情爱类》记载,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一位皇帝孙权的第三子吴文帝孙和有一个宠妃邓夫人,孙和最喜欢将她抱在膝上。有一晚,月色明亮,孙和拿着玉如意舞动,一不小心,碰伤了孙夫人的面颊,顿时血流满面。孙和唤来御医,命令他们不得留下任何疤痕。御医说,止血容易,要不留疤,就必须用白獭髓、玉屑和琥珀屑调和在一起,经常涂抹,才能生效。孙和于是悬赏天下,有献白獭髓的,以千金酬谢。富春江上有个老渔翁禀奏说:每年祭鱼的时候,白獭们为争夺配偶将发生厮杀格斗,死去水獭的枯骨藏于石穴之中,虽然里面没有骨髓,但将骨头粉碎,与玉粉调和,可以去疤痕。孙和听了,便命渔翁打捞一些獭骨,玉屑、琥珀粉调和,制成药膏。结果,昂贵的琥珀粉用得太多,邓夫人敷完以后,在脸颊上留下了一个赤红的斑点,看起来却更俏丽了。后宫嫔妃一看,纷纷用丹脂在脸颊上点一小斑,竟成风俗。

另一种说法,最初的面靥并不是妆饰,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某一后妃例假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却又难于启齿时,只要用胭脂在脸颊点上两个小点,女官见之,即不列其名。以后这种作法传到民间,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妆饰。

除了花钿盒和面靥,还有其它的妆饰,如晓霞妆,也叫斜红妆。据唐张泌《妆楼记》记载:“夜来初入魏宫,一夕,文帝在灯下咏,以水晶七尺屏风障之。夜来至,不觉面触屏上,伤处如晓霞将散,自是宫人俱用胭脂仿画,名晓霞妆。”这个“夜来”,原名薛灵芸,是魏文帝曹丕最宠爱的宫人,曹丕给她改名叫薛夜来。传说这个美人缝制衣服的手艺出神入化,号为“针神”,据说文帝从来不穿不是薛美人亲手缝制的衣服。就是这个得宠的薛夜来,脸上的一道淤青,居然也成了其它女人眼中美丽的妆饰,说来令人感概心酸。 

在穿着装戴上面,后宫女人们更是成了引领潮流的时尚一族。据元陶宗仪《元氏掖庭记》记载,古代后宫女子的着装时有规定的,“后妃侍从各有定制。后二百八十人,冠步光泥金帽,衣翻鸿兽锦袍。妃二百人,冠悬梁七曜巾,衣云肩绛缯袍。嫔八十人,冠文谷巾,衣青丝缕金袍。并谓之控鸾昭仪。”规定归规定,为了争宠,后宫女人们照样可以在这方面争奇斗艳,“以求容悦”。

元顺帝有一个叫张阿玄的嫔妃,尤其擅打扮。“乃私制一昆仑巾,上起三层,中有枢转,玉质金枝。纫彩为花,团缀于四面。又制为蜂蝶杂处其中,行则三层磨运,百花自摇,蜂蝶欲飞,皆作钻蕊之状。又置为飞琼流翠之袍,趋步之际,飘渺若月宫仙子。帝见之指谓众嫔曰:'张嫔气宇清越,服帝子云霓之服'。”

明代后宫女子兴穿一种留仙裙,类似今之百褶裙,据伶玄《飞燕外传》记载,这种裙子起源自赵飞燕。赵飞燕是赵合德的姐姐,两姊妹都是大美人,但各有千秋。合德“膏滑,出浴不濡”,飞燕“长而纤便轻细,举止翩然”。一天,在广榭之上,赵飞燕为成帝翩翩起舞,成帝在一旁操作打击乐(用犀牛角敲击玉瓯),同时令侍郎冯无方吹笙伴奏。三个人正玩得起劲,突然一阵大风,几乎要将身体十分轻盈的赵飞燕刮跑了,急得她对成帝大叫:“快点管管我。”成帝就对冯无方喊:“快点帮我抓住皇后。”冯无方急忙丢掉手里的笙,一把抓住赵飞燕的裙子,才没让她被风刮走,可是那件漂亮的裙子却被抓得皱巴巴的。赵飞燕含情脉脉地对成帝说:“你为什么不让我被风刮走算了,只当成了仙,你好再找个新的女人。”成帝说:“你就是成了仙,我也舍不得你!”没想到,过了一阵,宫里一些也渴望得到皇帝宠幸的女人,居然也把自己的裙子故意弄得皱巴巴的,还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留仙裙。

据说杨贵妃最爱穿一种郁金香草染成的黄裙,色泽鲜艳,且发出馥郁的清香。该服装袒露半胸,大袖,对襟衫,长裙,肩披批帛,饰有织纹和绣纹。裙腰高度接近乳部,以大带系结,大胆地夸张了女子的胸部,上有所好,下有所效,这种黄裙逐渐在宫室嫔妃、官宦贵族女子中流行。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折腰多舞郁金裙”说的就是这件事。

后宫女人们极尽态妍修饰妆扮有两个目的,一是打发时间,而是争媚。但也有另外,《南史·后妃下》记载:“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南朝梁元帝萧绎称帝后,一直不愿立妃子徐昭佩为皇后,后位一直空着。因为徐昭佩作风有些问题。有个大臣叫季江的,是个美男子,徐妃当时已半老,仍招引季江与之通奸,季江想拒绝又不敢,只好无奈地叹气道:“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成语“徐娘半老”就是这么来的。萧绎是个独眼龙,一次临幸时,徐妃只化了半面妆,萧绎知道她是有意嘲笑自己,盛怒之下,拂袖而去,一连几年不予理睬,后来还逼她投井自尽。


太史公《报任安书》中云:“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古代后宫女子只能是为帝王这个“悦己者”一人而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