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歌唱家:中国古代玉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55:31


中国古代玺、印通称,印上面有钮,可以穿绳,便于随身携带。从秦代开始,用玉做玺是皇帝的专用,指喻皇位,玉玺世代相传,拥有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清代除传国玉玺和皇帝的宝玺外,后宫之中,皇后的印级别最高,钮为两龙交卧,其次为太皇太后、皇太后的印,钮为一只盘龙,妃子用龟印,但钮并不是龟形,而是龙头龙尾,仅背似龟背,并且妃子的印只可称印,不可以称宝。大清除去二十五宝之外,故宫还有一些很有名气的印玺,拿来展示一下:

1.清太祖高皇帝谥宝,此宝供奉于太庙及钤本

2.皇后之宝,通高10cm,纽高6cm,印面14×14cm,重1800k。金质,交龙纽,附系黄色绶带,满汉文篆书。
清朝对皇后之宝有严格的规定,据《大清会典》载:“皇后金宝,清、汉文玉筯篆,交龙纽,平台,方四
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用三等赤金五百两。宝盝高七寸八分,方八寸;宝色池,高二寸,方四寸八分,均
金制。外椟绘凤文。”制作亦有严格的程序,首先由礼部依据成例奏报皇帝,然后由造办处制成印样,手
写宝文,呈皇帝御览。皇帝钦定后,再由礼部发印样于铸印局,铸印局官会同内务府官于造办处祭炉监
造。铸造完毕后交广储司银库以待镌字。镌字时,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礼部奏报批复,届时把宝印送至内
阁,在内阁大堂行礼后,按内阁翰林院预先撰发的宝文镌刻,竣工后,收存内阁大库,待行礼时提用。最
后再由工部办理制造宝盝、印池等一应物件。皇后之宝作为皇后身份的证据,只有在举行了相应的册封礼
之后才有效。经过册封程序后,宝玺便被置于皇后宫中,以证皇后的身份和地位

3.金“皇后之宝”钤本;

4.皇帝奉天之宝金印;

5.康熙皇帝御用印玺;

6.康熙皇帝佩文斋御用十二组玺;

7.康熙皇帝碧玉御玺;

8.雍正皇帝“敬天尊祖”寿山石印及钤本;

9.雍正皇帝即位后,为表达勤于政务,亲近贤才的治国理念,特制“勤政亲贤”玺及钤本.

10.太上皇帝之宝,通高15cm,纽高7.3cm,印面22.5×22.5cm。碧玉质,交龙纽,满汉文篆书,四周刻乾隆
皇帝《自题太上皇帝之宝》御制诗,盛于雕云龙纹紫檀匣中。这方“太上皇帝之宝”制于乾隆六十年
(1795年)。当年九月三日,乾隆帝颁布了在三十八年(1773年)所写的建储密诏(密建皇储),立皇十
五子颙琰为皇太子,次年新正举行了禅位大典。乾隆帝归政后,仍住在养心殿训政,嘉庆皇帝则只能住皇
子所居的毓庆宫。嗣皇帝年号嘉庆,只对外使用,宫中继续用乾隆年号,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政务
权力仍掌握于乾隆帝手中。这方“太上皇帝之宝”是清宫帝后宝玺中最大的一方,体现了太上皇权力的至
高无上。此宝制成后曾陈设于太上皇宫殿中的皇极殿御案上。此外另有“太上皇帝之宝”数方,皆作汉文
篆书,用于书画鉴赏活动。

11.碧玉“太上皇帝之宝”;

12.碧玉“太上皇帝之宝”侧面;

13.碧玉“太上皇帝之宝”印面;

14.乾隆皇帝碧玉“归政仍训政”玉玺,这是他做太上皇后制作的一方玉玺,显示出他对权力的眷恋;

15.碧玉“归政仍训政”玉玺钤本;

16.乾隆皇帝“稽古右文之宝”玉玺,是他退居太上皇帝位后使用的玉玺之一;

17.“乾隆御赏”玺,用于乾隆皇帝书画鉴赏;

18.“乾隆宸翰”玺,用于乾隆皇帝书画作品及鉴赏;

19.乾隆帝田黄三联玺,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中“乐天”,椭圆形,高1cm,长径
3cm,短径2.3cm;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此联玺是清高宗做太上皇时
所镌。系由一块相当大的 雕刻而成。三方印链连在一起。玺文“惟精惟一”、“乐天”皆出于儒
家经典。以“惟精惟一”为文之玺在乾隆早期即有多方,常与“奉三无私”、“乾隆宸翰”一同使用。
“惟精惟一”出自《·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危则难安,微
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乾隆以此表明其施政思想。“乐天”之义取自《·系辞》:“乐
天知命,故不忧。”义即“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识物始终是自知性命,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
终,自然之理,故不忧也。”这三玺的篆刻方式与玺文布局均有不同。“乾隆宸翰”为篆刻,布局
章法为传统标准格式。“乐天”亦为阳文,两字居中,左右饰以螭纹,使玺面富有动感。这种字、画结
合的形式是汉印的遗风。“惟精惟一”为 篆刻,印文用汉代私印形式,采取 法排列,错开相
同的两个“惟”字与延长两字上端一笔都是为取得整个印面饱满匀称、和谐美观的效果。此三联玺在乾
隆帝上千方的小玺中备受青睐,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清末代 溥仪被逐出宫时携出此印,且随
身不离,至1950年方将其交出,经有关机构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20.乾隆帝田黄三联印;

21.乾隆帝田黄三联印印面;

22.乾隆帝田黄三联印钤本;

23.乾隆皇帝碧玉“古稀天子之宝”玺,长:13公分 宽:12.9公分 高:10.5公分.这方乾隆皇帝玺印的同
类印文,常见于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作品上。清内府所藏同类印文的玺印不只一方,此为其中之
一;

23. 青玉“五经萃室”印,清乾隆印青玉质,长方形,蟠龙钮。印面篆书“五经萃室”。“五经萃室”与
“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印为一组,同贮于一木匣。“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印是乾
隆皇帝晚年经常使用的宝玺。

24. 青玉“五经萃室”印,清乾隆,印面3.2cm×3.4cm,通高7cm。印青玉质,长方形,蟠龙钮。印面篆书
“五经萃室”。“五经萃室”与“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印为一组,同贮于一木匣。“八徵耄
念之宝”、“自强不息”印是乾隆皇帝晚年经常使用的宝玺。为了使用方便乾隆帝下令制造了几十方
“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与不同的宫殿名印合成组印,这是其中的一组。五经萃室位于昭仁
殿内,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昭仁殿,此印有经火烧过的痕迹。

25.乾隆皇帝闲章-“八徵耄念之宝”玉玺,长:13公分 宽:12.9公分 高:10.5公分“八徵”语出《六
韬》,原意是从八个方面检验、识别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列子》一书中,以“八徵”为准则,检视、
评价周穆王。由此,“八徵”成为评定仁君贤帝的标准。乾隆临近八十岁时,有感人入耄老之年,难免
身体衰弱,头脑昏馈,身为皇帝,一日在位,就不可不以“八徵”之准则自警,遂镌“八徵耄念之
宝”,钤印于御笔之上。乾隆于文中提到七十岁时曾借杜甫诗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印玺,又刻“犹日
孜孜”印玺以提醒息不可怠于政事,并感谢上天眷知,得无大损。值此八十岁,特刻“八徵耄念之宝”
印玺以志其高寿及功业。又提到在位满六十年时即当禅位,由于距归政之期还有六年,故仍继续治国,
以万民为念。文中又说未因八十高龄而智衰体弱,幸得天祐而身体康强,能亲躬坛庙之祀、内外政事、
体察民情等,但仍时刻自勉不可松懈,以应“犹日孜孜”及“五福五代堂”二方印玺之含意。文中继而
指出汉唐以来得享八十高龄的天子不外三人,其中以元世祖忽必烈最为贤能,但仍不及乾隆五代同堂之
鸿福。乾隆自知蒙天眷顾,深感应顺天爱民,望子孙能效其榜样。并说继位子孙若有幸得享七十、八十
高寿者可继续用此印玺,望国运永保;

26.乾隆皇帝闲章-“自强不息”御玺;

27.乾隆皇帝白玉圆形“太上皇帝”御玺;

28.乾隆皇帝白玉圆形“太上皇帝”御玺顶端黄色玉皮巧色双夔龙纹;

29.乾隆皇帝白玉圆形“太上皇帝”御玺印面;

30.乾隆皇帝青玉“乾隆宸翰”御玺及印盒;

31.乾隆皇帝白玉交龙钮“纪恩堂”御玺;

32.乾隆皇帝“狮子林”御用宝玺,白玉质地,狮钮,玺文为阳文篆书“狮子林”三字。《狮子林》阳文篆
书印面印面宽:2.3公分;长:3.7公分;通高 :6.1公分.

33.乾隆皇帝碧玉交龙钮“万泉庄宝”御玺;

34.清嘉庆御制白玉交龙钮方形玺;

35.嘉庆皇帝以自己做皇子时的毓庆宫后殿命名的“知不足斋”玺和以毓庆宫后殿东次室命名的“味余书
室”玺,用以自勉.

36.嘉庆皇帝“知不足斋”玺钤本;

37.“三希堂精鉴玺”、“嘉庆鉴赏”玺、“宜子孙”玺,此三玺是嘉庆皇帝鉴赏书画用的套玺.

38.嘉庆皇帝“宝笈三编”和“珠琳三编”玉玺,是嘉庆皇帝为鉴赏书画特制的.

39.道光皇帝“道光御览之宝”玉玺及钤本;

40.道光皇帝孝穆成皇后碧玉双龙钮玉玺。玺印为碧玉质,玉色墨绿,通体带有浅色墨点。宝玺为正方体交
龙形钮。玺印刻汉文、满文篆书,篆刻内容为:“孝穆温厚壮肃端诚恪惠宪浮天裕圣成皇后之宝”。孝
穆成皇后是道光皇帝的第一位皇后,于嘉庆元年被册封为皇太子嫡福晋,嘉庆十三年薨。道光皇帝继位
初年追封她为孝穆成皇后,道光30年和光绪年间先后两次加谥,此印即为光绪年间第二次加谥时宫廷造
办处所刻。

41.道光皇帝“孝穆温厚壮肃端诚恪惠宪浮天裕圣成皇后之宝”碧玉双龙钮玉玺;

42.同道堂玺高8厘米,印面2×2厘米,青田石质;御赏玺高5厘米,印面2×1厘米,寿山石质,两玺光素无
钮,“同道堂”、“御赏”两玺原是咸丰皇帝所用的闲章。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奕詝病
逝于热河避暑山庄,临终前遗诏立6岁的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
辅佐嗣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将“同道堂”、“御赏”两方小玺分别赐给载淳和皇后纽祜禄氏,并规定凡
以后下发谕旨必须钤用此二玺为凭。据《热河密札》记载:“两玺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玺,上
用'同道堂’玺,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由于载淳年幼,“同道堂”玺便
被其生母慈禧控制在自己手中,代子钤印,从而取得了干预朝政的权力。“同道堂”、“御赏”二玺作
为谕旨下发的凭证,其使用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始,约至同治十二年同治帝亲政结束,是晚清政治
的见证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43.咸丰皇帝“同道堂”与“御赏”二玺;

44.“同道堂”与“御赏”二印钤本;

45.同治时以二玺代硃笔作为发布谕旨的凭信;

46.光绪皇帝青玉交龙钮“光绪御笔之宝”御玺;

47.“乾清宫宝”玉玺;

48.“懋勤殿宝”玉玺;

49.“文华殿宝”玉玺及钤本

50.双龙玉玺 清代 碧玉质 宽10.4厘米 高10.8厘米玉料呈碧绿色,局部有褐色沁,质地细腻温润有光泽。
圆雕,双龙背相而伏,张口露齿,神态威武,尾部相互紧紧缠绕,腹部有一对穿圆孔,用以穿绳系挂。
为一正方体纽印,并刻有六个篆体大字。整体造型古朴大气,雕琢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