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先峰极品色:教育学习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41:22

高效课堂“7大问题”解疑

解疑作者:李炳亭

  一、课堂形式虽然变了,桌子换了,黑板多了,但课堂气氛仍显沉闷,如何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二、教学时间不够用,教学任务完不成,老师在课堂上放不开,总觉得学生不行,还在讲,讲得过多。

  三、“五步三查”的流程,掌控起来确实有难度,貌似简单,不易操作,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课堂还是老师在作主。

  四、学生不配合老师,没有动起来,动得慢,不会合作学习,效率低。

  五、老师困惑:放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担心成绩滑坡。

  六、课堂纪律问题,不易维持。

  七、对学生的、小组的、老师的评价问题,现在评价比较单一,评价标准也有待于细化。

三大系统做支撑

   高效课堂是教育概念,有三大系统做支撑,强调“两唯”(唯生、唯学)教学,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现在的教育急需要重建两个关系,即教服务于学,师服务于生。这是由“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拨乱反正,是对课堂乱伦的彻底颠覆。要重视、完善、借助“以学评教”的评价系统,不利用学生来评教,不从学生身上去检验教学效果,不把学生看在眼里,课堂永远不会高效。要让: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渐进化,渐进梯度化。

  要善于利用学习领袖,把任务下放给小组组长,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当组长,都有不同的角色体验。无限放大展示,敢于直面问题。所谓高效,同步开N个窗口,同步展示,及时反馈。老师的作用只是体现在“两头”上,煽风点火,做学情调查,现场做出决策。不要纠结于教学进度,围绕反馈来做,要做好“学生对子”之间的测评,初中要把作业量减下来,当堂的问题当堂毕,课外尽量别留作业。还可以设几条“高压线”,如讲课超过十分钟,就上升到师德问题,一票否决。

  学生不会学是事实——没有培养训练过自学能力学生如何会学,如果纯依赖“喂”,给双“筷子”自然也不会吃。学是核心,案是设计,引导学习的方案就是导学案。导学案就像学步车,能让学生由“学步”到“奔跑”。导学案只是辅助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学生会学。导学案有四个步骤:第一个是出示目标,这节课学什么,一目了然。学生接到导学案,哪个题会哪些不会,学会不会的,OK!二是围绕目标制定的学法指导,以前是备教材,现在是备学情,备学法。编导学案就像老妈做饭,她知道哪个孩子喜欢吃什么东西,所以做的饭菜可口适宜。建议老师用八成精力来编导学案,把一成的精力放在课堂上。导学案要有重点提示,要有具体的学法指导,不“喂”了,连“筷子”都不给,怎么让学生吃呢?导学案的奥妙在“分层”,在因材施教上,老师下再大功夫都不为过。

  第三是学习过程设计,必须设计,必须是自学,展示,反馈。学又分为:独学、对学、群学,一切的好课堂都是这样的流程。利用好黑板,高效课堂神奇就神奇在黑板上,它像超市的货架子,要想实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必须多设置黑板,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的舞台。成人都爱面子,学生更乐于表现。你让学生展示,他哪怕狗屁不会,也会向人请教。无限放大展示,一人一块黑板,我就看你在黑板的展示,不会,抄一遍也是学习。靠讲,永远没希望!要分层教学,给学生具体的学法指导,放大展示,利用好学习小组,互相找问题,老师上课就是看“错号”,研究出现的问题。高效课堂就是学会不会的,围绕问题研究问题。会的不学,都不会也不学,一上课就是处理问题。

  第四是研究达标测评问题,描述我所主张的课堂学习。要求学生有“三宝”:“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把圈出来的问题解决掉,你治好你的“胃病”,我治好我的“鼻炎”。你学你的,我学我的,他学他的,各人忙活自己的事,干吗让一百分的学生还在做基础题?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如何设计学习过程,课堂只有一个任务,“学会不会的”,未来的想法,课堂变成“一个黑板呈现一个题”,上课学生扎堆,不会哪个扎哪个堆,解决完了自己的问题,再去解决其它的问题。那才是真正的高效!

课堂评价如何到位

  课堂评价不到位,任何一个班,在门的后面,设评价栏,分组,按成员喜好起个组名,高中的孩子也看重星,那是面子那是尊严。落实到小组,要负责统计发言次数,要有评价出来,表现最优秀的小组是谁,送给掌声,要有评价,没有评价是不可以的。小组长要公布,表现最优秀的是谁,鼓掌,月优秀,全校最优秀,要建立激励措施,如何持续得让每个人充满激情,必须建立这种评价体系。参评月优秀、季度优秀、年度优秀,全校最优秀。表彰全校最优秀的学生,不一定一个,多搞一些也可以嘛!如此,课堂还会死气沉沉吗?不评价,是不行的,大锅饭出不了干劲,这就是班级文化最重要的东西。

  儿童的心理就是争强好胜的。教育的使命就是发现儿童,研究儿童,只有知道儿童想什么,才会有方案。课堂问题单纯用课堂是解决不了的。文化、等级制、优秀小组、优秀对子……评价的范围要广,评价的尺度要活,评价的激励要强。

  班级是一个社会,是一个国家。班级文化最有做头,班级管理无止境。8个小组,分开,这4个组叫A班,那4个小组叫B班,当权的、在野的,轮流执政,你看班级活不活!班级可以搞货币流通,搞班级货币,一人一万块钱,坐前排和后排,“消费”不同。扫一次地奖多少钱,违一次纪罚多少钱,一年下来,就有了贫富差距,再开展“扶贫工作”——给他“赚钱”机会啊,这样的班级管理,学生不是天天在游戏吗?同理,班里设检察院、法院,按班规进行法庭审理,这样班会不就有内容了吗,太好玩了!用心去建构这样一个“国家”,让学生自我管理,不再厌学,学到传统课堂学不到的东西。

构建学生组织的“三驾马车”

  课改的精髓,就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校园里,让学生动起来,哪个老师还不改变。学生会“双规”你的,你来讲就是侵犯我的权益,是对我的不尊重。

  构建学生组织的“三驾马车”:“学管会”、“学生会”、“团委”。“学管会”任命学生担任校长,严肃、正规、郑重,明确宣布第几任学生校长,发聘书,授权杖,这会让学生终身难忘。举办交接仪式,强化责任意识,训练组织能力。如果每周一轮换,每年将影响40个孩子,这是多大的造化!学校有什么部门,学生就组建相应的组织,这样,学校的活动一下子活了。让孩子们演讲,让孩子们竞标,让孩子们评比,让孩子们测评……这不是替你校长干事吗?有些管理交到学生手里,面貌马上变,学生铁面无私,热情尽职,比职业倦怠的老师强多了。学校门口设大黑板,学生把问题写黑板上,校长组织相关人员开现场会。让每个孩子成为学校的主人,从高效学习到自主管理,这是质变——自治了。

  “学生会”、“团委”也是如此。让学生会管学生自己的事。学校的问题,八成集中在中层领导身上,好事全是他们的,责任全是校长的。校长解决了得罪人,不解决干憋气。怎么办?用学生来解决!把“中层”赶到课堂去,一中56个班,一人四个班,第一责任人,蹲点去,课改承包。围绕课堂改革构建,划片承担所有问题。让“学管会”监督测评,让“中层们”调查处理,你校长就可坐山观虎斗,轻易找到平衡。

  团委,别让老师担任,只有学生担任才会活起来。团委干什么呢?策划一系列的活动,利用两毛钱一张的奖状,每天发,优秀小组、发言积极分子、歌唱之星、书法大师、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每周都发奖,天天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自然会增加快乐指数。

唯有信仰好干事

  我研究毛泽东,发现“红旗”和“号角”特管用!小时看电影,你看仗打到只剩一人了,竟然是丢下机枪去扛旗,视死如归,这就叫“信仰”。管理是一种引领,注入激情、信仰。大家是为信仰而战的。毛主席当年带的部队没有“特级教师”,不都是民师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20年,带的部队出来都是一样的,研究信仰对管理教学非常有帮助。“铁军”,必须得铁质。做教育就是做文化,做信仰。班级的旗子就是班级的象征,有了班级文化,才有学校文化,才会师生一心用事实捍卫学校尊严。除了红旗,就是号角,号角不就是激励吗?一个班级必须寻找到这两样东西,这是精神和文化的化身。班级要有文化,基于这个团队,共同的信仰生发出来的。

  课改是学生的事,要发动学生,不发动学生是不行的,光动老师没用。不能就技术而技术,给马车换发动机,没有用的。观念,评价,都要到位,文化是土壤,环境是氛围,让可能性变成可能,这就是文化。

  我的成果:课改就是一句话,变“二传”为“一传”,二传教师即使会传,也会走样,受心态变化影响,热情不再高昂。当教育依靠教师的时候,一定是失败的。“谁都不可以无限放大老师的作用和功能”——教师决定着课堂效果的时候,完了。如何让普通的老师上出不普通的课,普通的学生学得不普通?要想解决两个“不普通”的问题,必须正视教的功能和教师的作用。教的功能到底有多大?教育现状已经给出了答案。课改说穿了,就是让学生直接和知识对话。变“配给制”为“自助餐”,解决教学成果对教师的依赖性。要牢牢记住: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让他们自己作主。

  利用课堂理念,建构自己的共同体。课改的四步: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观念篇:常抓不懈,观念变方法,围绕方法,具体六步:还是要围绕传统课堂来做,拿出传统课堂最好的一节课,做解剖,很重要的,找问题,开处方。听多少理念都不如解剖课堂有效,找出了问题,人人过关达标。还要敢于树“黑标”(问题课)。

  要求学校,一个校长听课不少于200节,让“长”在课堂上的校长,有利可图。校长当天下午,召开调度会,哪怕十分钟,看课堂有没有营养,哪些是优秀课。要建构课改文化,每个学校必须有自己的课改报,让学生担任主编,凡是学生能干的事,老师不要插手。每个班都要有,学校的课改报必须发给家长。课的阻力不在家长,家长不相信,如果相信他就不会质疑。得学生者得天下,让学生来做家长的工作。利用课改报做家长的工作,这是破局要点。

七大问题的诊断与对策

   7大问题如何解决其实我已经说得很清了,从理念到观念到方法、再到文化,仔细琢磨,我已经开了方子的,现在我再逐条重复一遍。

  第一个:课堂不活是因为教师的激励不够,另外就是这个班级缺少“文化”,没有“旗帜”和“号角”,所以有时候课堂的问题需要从文化找找对策;

  第二个:典型的教师观念问题,不相信学生自然不会放手和还权,依然在鸠占鹊巢。课改实在不是讲多讲少的问题,而是教服务于学的问题,记住:一切的教都必须皈依于学生的学!

  第三个:开始时不熟悉模式很正常,“新手上路,请多包涵”;刘翔也不是从娘胎里跨着栏出来的;

  第四个:不配合?小组建构有问题,另外就是课堂评价有问题。动起来捆绑评价!

  第五个:担心成绩?好的教育从来不会因考试而改变,也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当然,高效课堂从来不会以牺牲升学率为代价的,它的目标首先立足于学会,解决这个困惑很简单,抓达标测评呀!

  第六个:纪律。对不起,如果是为了维护一直专制的尊严而需要纪律,这样的纪律必须打碎!我说高效课堂是动静结合的课堂,动中寓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第七个:以学评教。具体课堂评价另建

不讲,能会吗——与老师们的座谈

作者:李炳亭

    问:教师的角色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答:在传统的教学上,教师的定位是“二传手”,因为这样的定位便决定了教师成为学习成果的决定者,这是错误的。新课改改什么?不仅是改教学方式,重要的是改变教师角色,即变原来的二传手为高效课堂主张的“一传”——让学生和学习直接对话,这就是学习的无缝连接。这时候教师是什么——一个学习者而已,也就是新课改理念里讲的“平等中的首席”。

    如果理解了这个定位,那么课堂则变成了“自助餐”,也就是各取所需,这便是我形容的超市!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要加以影响和干涉!否则,便是不道德的。

    问:教师不讲,学生不会学怎么办?

    答:很简单,设计导学案呀。因此,我把导学案比喻成“学步车”,给他一个起辅助作用的拐杖。

    但仅仅有导学案学生仍然可能不会学,这时候,教师就要设计学习——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导学案三个字很奇妙,导——引导;学——核心;案——设计。

    千万记住:无限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教的功能便是反教育的,也是对教师的极度不尊重!

    问:你鼓励课堂“一传”,那么学习是什么?如何保证学生学会?

答:教育其实就是遵顺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让学生去“经历学习”,甚至准允学生去遭遇困难。

    学习即经历,学习即游戏。“做中学”、“玩中学”,学习即合作、共享,唯有这样才可以把学习上升为一种“情感活动”。年龄较小的儿童更喜于或者说习惯于高效课堂,从天性上讲,每一个孩子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更依赖于“群体生活”,更愿意和同伴交流,因此应该放大“分享”这一环节,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教”。

    要知道,课堂的价值不在于让学生学会知识,而在于获取学会知识的方法,“会学”就是“能力”,而能力需要一个来源?这个来源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它只能来自于导学案,我在前面讲过的,导学案必须能“导”,不能导的只能称为“学案”,如果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会,不需要导学案也没什么的。我一般不建议急于取消导学案。等到学生会走了,再丢掉“学步车”也不迟的,别急,急了会摔跤的。

    但教师编导案,学生编学案,两案相映,则不失其为一种尝试!

问:大班额如何实施小组学习?

答:大班额如何课改,其实这类问题我回答过无数遍了,可能这位网友没看过我的博客。

    我常举例说,班额再大还大得过麻将馆吗?麻将馆是如何组织“学习”的?分组呀,麻将馆不是四人一组吗?

    打麻将很能说明教学问题。打麻将其实就是学习建构,基于自己的基础、认知、思维完成知识的建构。

    如果学习就是打麻将,那教师则不可干涉学生的自主建构。

    因此,我把小组学习称为没有围墙的小班化。

    对教师而言,所谓学习调控,必须是基于学生先学之后遇到的问题,如果小组内部就可解决,教师要敢于放权给小组,如果小组解决不了,才准许教师现身,但现身不是讲授,而是点拨。

问:什么样的才是好课,好课有哪些共性?

答:我以为好课都有共性,有相同的DNA 

◆自学的课:自学即自主学习的简称;

◆动静结合的课,三动:身、心、神俱动;

◆注重展示的课堂:大展示与小展示结合;

◆有这样流程的课:自学、展示、反馈;

◆师生相长的课堂:兵教兵、兵教官;

◆情感的课堂: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问:如何评课,有没有具体的标准?

答:当然有标准,就是我的李炳亭五条,简称“李五条”:

◆状态(看动作、听声音、察表情)

◆参与(教师统计到组、组长统计到人)

◆效果(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

◆流程(自学、展示、反馈)

◆师德(讲超过10分钟师德不达标

问:学生上课发言不积极是什么原因、怎么办?

答:有时候课堂的问题需要换个角度去看待,比如学生不发言,最主要的原因是班级文化出了问题,也就是说这个班,还没捏合在一起,我常这样形容,咱们GCD的队伍从来不可或缺两样东西,一个是旗帜、一个是军号。旗帜和军号是象征,它们分别象征什么?假如每个班级都有这个“象征”存在,他们还会游离于集体之外吗?有了共同的信仰,就有了凝聚力,就会不抛弃、不放弃,就会一个也不能少;其次,就是小组的建构问题,表明你所在的这个班,组内“关系”不明确,组间成员缺乏合作意味,这是教师的责任,强调不够;再其次,你要注意课堂上的“捆绑评价”,从来激发班组荣誉感;第四,那就是要反思学习目标的设置,是不是太过,脱离了这几位学生的基础,导学案的设置一定要分层,要“目中有人”,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的任务;第五,那就是你要想发动汽车,就必须找到点火的那把钥匙,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和学情,他实在不应该一味研究教材,而应该多研究学法,对于所谓的“差生”,恰恰需要多一份耐心,多鼓励,多让他们展示,哪怕他们多认识一个单词,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问:您赞成教师培训学录像课吗?

答:一般情况下,我是不太主张学录像的,学录像和上“电视大学”差不多。

    课堂即情感这句话还可以说成“学习即情感”,一旦离开了“现场”,真实的情感则无法发生,至于所谓的“亲临其境”,那是另外一回事。那么,学录像课就变成了研究一个“历史事件”而已,因为你无法参与其中,无法成为学习现场的一部分,你只是在隔岸观火,欣赏一下而已。因此我怀疑学录像的效果!但我不拒绝让教师学录像,至少可以开拓眼界。

    如果学录像是为了提升教师所谓的专业化,这种方式显然不太好。看既然选择了,我的建议是不妨从一下三个方面仔细观察:1、教师在扮演什么角色?他是一个激励者、合作者还是一个“旧教师”,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人?2、他是否在展现所谓的课堂艺术?如果是,他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的?3、看他的课堂流程,是不是“自学——展示——反馈”,还是上台就讲?4、看他的课堂是不是有学习的狂欢?5、看他是否在利用学习小组,又是如何评价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的?6、至于什么台风、仪表、普通话、讲授的艺术,统统不需要,记住:好老师一定是发动学生自学的人,而能说会道、上串下跳的不是什么好老师,至少不是新课改理念下的好老师。

    我一向以为最好的培训是回到课堂上,要想学会开汽车,最好的方式是“试驾”,可能比背会和研究交规重要得多!

问:我还是觉得教师不讲,学生学不会。

答:罗杰斯名言:没有任何人可以教会别人任何知识。 所有的会都是学会的。

学生“幼稚”,那是他的基础,可如此幼稚的学生有可能是电玩高手,为什么?不动手练,谁都不会从娘胎里出来就带着技艺的!

在此提醒你,高效课堂的核心教育思想就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而对于那些基础很差的学生,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往往更是束手无策的,现在,把学习权益回归,则有可能解决他们的问题。这很像是吃饭,基于自己的需要来自我解决!

问:效益高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吗?

答:不是,有些人的高效课堂是应试教育的变形。要知道六耳猕猴无论怎么变换,最终和孙大圣有着本质的区别。

    目前,有太多的人跟我们喊高效课堂、喊导学案,其实这些东西都不是我所主张的真正高效课堂。我说高效课堂是一个教育概念,不只是为了高效!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有些高效课堂是应试教育的变形!

 

 

    近年来,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案例屡见报端。诸多高校学术剽窃案,说明在利益的诱惑面前对学术真诚的放弃。“范跑跑”事件,体现出对学生缺乏基本的爱心和责任感。前不久“千万教授”、“宝马教授”等,则折射出教师基本价值观的颠覆和对教师基本职责的迷失。大学及其主体“犹海上之灯塔”、“如社会之光”,是“社会的良心”、人类精神的启迪者,但人们对教师的定位和期许与当下教师道德现状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而且师德建设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不得不深思。

    教师职业道德可分为“为人之德”、“治学之德”、“从业之德”三个方面。

    为人之德

   “为人之德”是教师在自身修养方面具有的“为人”、“为师”等美德。师者是人的精神生命的培育者,人文教化的承担者。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人格、修养、形象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正人先正己”,严于律己、加强自身修养,才能为学生作出表率和榜样,所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较高的人格境界是“师者”的必备条件和首要要求。然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曾经最为人敬仰和尊重的教师行业也难逃脱功利化的侵蚀,教师的职业道德面临失守的危机。正人先正己,立言先立身,自己都不正,学术剽窃,诚信失却,如何教育学生具有正直诚实的品德?“师范”作用如何体现?

    启功先生留给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体现出传统师德的核心内容,告诉我们为师者,作为知识的传播、创造与行为的示范者,不仅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成为知识的精英,还要在品德上经得起考验和锤炼,在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以身作则、敢于担当,能够成为社会的楷模。“千万教授”和“宝马教授”着力在学生中推崇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金钱的奴隶,同时也暗含教师是社会财富的引领者,而这恰恰是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曲解。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第一位的,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而上述两位教授则表现出师德低劣化和价值观迷失的倾向,甚至表现出对教师职业的蔑视和对学生的不尊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师德的堕落。

    治学之德

   “治学之德”是教师作为“学人”、“士人”的道德要求和道德体现。师者就是以传授知识为业的人,只有学高才能为师。拥有丰富的知识、追求真理、创造新知识、传承文化应该是教师的基本职业责任。真理和知识具有自足性的价值,它可能成为一种谋利的工具,但真理和道义的价值本身成为人追求的价值目的,也成为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方。“千万教授”以培养学生财富意识为己任,传授的是所谓“有钱意味着成功”的观念,这种论调体现出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在蔡元培时代,这种一心想赚钱的商科是不能入大学的,只能是职业专科学校,因为这只是“术”而非“学”。大学是追求探索真理的地方,而不是培养赚钱机器的地方。大学是道场,而不是市场,更不是官场,如果大学被市场的金钱逻辑、官场的权力逻辑所左右,那么,大学出现乱象就不难想象了。大学如果不能坚守自己对学术和真理的追求,不能保持自己“象牙塔”的特性,要发展学术、传承文化将是不可能的。作为大学主体的大学教师首先应该以追求真理、发展学术、创造并传承文化为己任。

    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传统“士人”勤学苦学的毅力、好学乐学的境界、求实奋进的精神、高度的社会道义责任感,还应该遵守当代社会知识分子所应该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学术活动,所以应遵守学术规范、重视科学规律、具有科学精神,对科学真理、学术成果,真实不欺、客观公正。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教授耐不住寂寞,学术造假、敷衍授课、热衷走穴、追名逐利,足够令世人警戒。教师还应能够传承知识、教授知识、创造知识,交流分享知识,能够独立思考、批判创新,守护、传承一个社会和民族的核心价值,平等、开放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交流,即应具有以一贯之的求道精神、当仁不让的文化担当、天下主义的政治关切与抱道忤时的批判意识。这是当代高校教师作为一个“学人”、一个“知识分子”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其人格精神的体现。

    从业之德

   “从业之德”就是教师的职业美德和“做事”规范。教学、培养人是大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活动,所以爱岗敬业、忠诚于教育事业,正确处理好教学活动与学术活动、社会活动的关系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宝马教授”所谓的“大学教师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公然否认教师的基本职责及其价值,丧失了大学教师起码的职业操守。诚然,我们不能给教师套上沉重的枷锁,因为教师凭借自己的智慧与知识创造一定财富,无可厚非。然而,作为教师,扮演着人类知识传承者和社会责任担当者的角色,教书育人应该是其首要任务。只有教好学生,才意味着给社会创造了更大的财富,而不是把赚钱看作是唯一的追求,否则就本末倒置。遗憾的是,在当今社会,不少教授既是教授,也是商人,而且以此为荣,甚至学生就是其免费的劳动力。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具有尊生、爱生的情感。“教师用不着讨好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不尊重学生;教师开什么样的车,用什么样的手机,那是自己的权利,学生同样有这个权利,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羞辱学生,攻击其人格。教学相长应该是大学师生关系的良好体现,可是在功利主义大浪潮的冲击下,大学教授的“阵地”发生了转移,甚至成为经济和权力的代言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宝教授”的“毁灭论”似乎折射出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如果不从体制上进行规范,恐怕以全心投入教学为“毁灭”的大学教师会越来越多,那就真是我们大学的危险信号。

 

 

 

 

 

 

课堂教学的流程模式   

梁恕俭

笔者在杜郎口中学发现一个现象,无论哪个年级,哪门学科,上展示课时,教师及学生(一般是学生干部)时常提醒一些规则,比如要运用肢体语言,声音要洪亮,板书要清晰,等等。我当时就想,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为什么还要规范得那么严格呢?

  就拿展示规则来说,杜郎口编了这些歌谣: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中想,脱稿不再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外一首:展示发言聚焦点,肢体语言作渲染。口语去除并不难,真心流露情饱满。

  贯彻这些规则有什么好处呢?崔其升校长解释说:第一,有模有样,仪态大方,能提升展示者的自信。第二,自动聚焦,加强吸引,能收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第三,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学习效果。比如,要求脱稿,就避免了照本宣科;声音洪亮,能提振士气,听得清爽;运用肢体语言作渲染,更会让学生全神贯注,防止走神。

  新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学生究竟学什么,怎么学?必须有一个抓手,这个抓手就是模式。“模式”中的“模”就是“法式、规范”的意思,“式”是“招式、样式”的意思。前文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其实就暗示了“模式”的不可轻视。模式可以看作一个框架,它对学与教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有了模式就有了套路,有了依据,就不会漫无章法,顾此失彼。

  模式使新课堂有章可循,更易于操作。它相当于一个流程,规范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强调模式就是为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理念层面的问题流程化。模式即方法、结构、流程。

那么,课堂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流程模式呢?高效课堂培训专家张海晨校长对此这样作答:“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杜郎口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一套具有普适性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对高效课堂理念的最佳呈现。“五步”:指课堂环节5个基本步骤。第一步,独学;第二步,对学、群学;第三步,组内小展示;第四步,班内大展示;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三查”:指课堂上的3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一查:在学生独学时;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概括地讲有6个支撑: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小组合作学习定成败;独学、对学、群学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学情调查是教学起点;展示、反馈、评价是基本手段;达标测评是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教师在运用“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深刻体会到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学,而是教育。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环境里,课堂即社会,蕴含着自主、合作、沟通、竞争、创造、自由、批判、挑战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人一生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刘良华教授认为,新课堂提倡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堂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流程来推行,没有课堂流程的重建与规范,课堂教学改革必将走向形式化。离开了模式,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标准”。强调课堂教学的标准化就是尊重学生,就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就是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在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就是在坚定不移地追求好教育。

本报在《课堂流程与文化》的专题“问道”中,山东省淄博市皇城一中教务主任葛小丽发现,在建设理想、高效、生命化的课堂文化这一总体追求之下,涌现出诸多课堂流程建设模式。例如: “导学式、活动化”成长课堂流程:有效预习——多彩展示——精讲互动——反馈升华。教学流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处处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追求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的参与。发展性生本课堂流程:学——展——点——评。四项课堂评价指标: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使课堂教学保持有效的互动,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环节”理想课堂模式:目标认定——自主预习——展示交流——点拨升华——达标(作业)反馈。

综观这些课堂模式,不难看出:课堂流程各有不同,思维主线却惊人—致:动态学习——情境交流——自由表达——智慧引领。课堂追求也殊途同归: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然课堂文化追求亦不约而同:呵护生命,关照成长,缔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由此可见,自由、多元、灵动的课堂流程是实现生命化课堂文化的最佳平台。

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有人批评模式限制了教师的课堂发挥。教学到底需不需要模式呢?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创立者、郑州市102中学校长崔振喜斩钉截铁地说:需要!模式就是结构。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的道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受制于教师的个体因素,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专业技能的强弱、经验积累的丰欠,以及备课的充分与仓促、现场的掌控与把握、练习的频率与难度,甚至情绪的饱满与低落、态度的严厉与温和,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结构的作用在于“保底”。通过结构,可以对复杂的课堂变量进行适度控制,保证基本质量的稳定实现。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去发挥;稳定的质量,需要结构来保障。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需要模式,艺术不需要,因此,课堂教学仅有模式肯定不够,但没有模式肯定不行。

 

“自然分材” 让生命闪光

——山东省青岛崂山三中“自然分材教学”解读

    教育不应该是个平面,而应该是立体的。 ——摘自崂山三中《校长寄语》

暮春季节,笔者走进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的崂山三中,进行了一次难忘的课堂体验。

    推开教室的门,笔者的眼前不由一亮:同学们的座位和传统的坐法截然不同,六人一组相对而坐,整个教室被整齐地分为六个区域。这是一堂常规数学课,王昌涛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上《船有触礁的危险吗》一课。随着大屏幕打出提示,同学们开始了自主学习。他们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奋笔疾书,还有的热烈讨论。笔者仔细观察,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学生的桌子上都有一个三色显示牌: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凡是有问题的都亮红牌;做完的都亮绿牌;正在做的都亮黄牌。趁学生讨论的时候,笔者悄悄问学生:用这个三色牌有什么优点?同学们告诉笔者——第一,这样很方便,我们做完题了,就翻绿牌,不会的时候就翻红牌,老师就能看到了。第二,就是避免了不好意思举手的尴尬。“真是个好办法!”笔者心里暗自为学校的良苦用心而喝彩!

  惊喜仍然继续着。很快,几位同学就主动到黑板上进行了做题过程的板演,俨然一个个胸有成竹的小老师。难题克服了!接下来,大部分同学继续完成“指导自学书”,但每组各有几个同学一前一后到讲台和王老师交流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笔者一问才知,原来有的是“补读生”,有的是“知者”,老师要分别对这两类学生进行“补读帮困”和“知者加速”。笔者豁然开朗!接下来,“当堂检测”、“自主建网”、“分层作业”这几个环节中,学生由已知知识去探究未知问题,表现出乐学、愿学、能学、活学的状态,课堂效率很高。

  课后,李涛校长向笔者介绍,这堂课便是“自然分材教学”下的典型课堂。那么,“自然分材教学”是一种怎样的教学?它为何能让课堂如此高效呢?

一大亮点:探索差异化课堂教学特色

  谈起课堂教学改革的缘起,李校长告诉笔者,在长时间的听课观察中,他们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教学上的“齐步走”,二是作业设置上的“一刀切”,这一现象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学生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在班级授课制下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成分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得不到切实的帮助,成为了“白读生”;一些接受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永远在等待别人,成为学习的“陪读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满足学生的这种差异,进而探索差异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呢?正当李校长上下求索之时,华东师大熊川武教授的“自然分材教学”理论进入了他的视野,他的心一下子被点亮了!

  自然分材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出了“让教学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的教学思想。这种“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就意味着学习任务是由学生的学力等因素决定,而不是人为分配,因而,就可以让学得快的同学获得更好的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则可以使得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与速度,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因人而异”的差异化教学问题。在“自然分材教学”理论指导下,崂山三中在班级授课的框架内加入了个别化教学的变量,构建了班级授课与个别化教学互补的教学组织形式:

●自然分材——不给学生贴标签

  自然分材教学的首要环节就是“普读求是”。所谓“普读”,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或圈点勾画,或解答问题,或自主探究,或小组互助。在普读的基础上,必然会区分出已掌握当下学习内容的学生(知者),和未能掌握当下学习内容的学生(补读生),这就实现了自然分材。

●补读帮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自然分材教学特别强调对“学困生”的具体指导。要求教师在分出“补读生”与非补读生之后,适时地针对这部分补读生给予补读教学,以确保问题当堂解决,避免积重难返。补读的意义在于尽量不让学生带着“误解或不解”的知识前行,不使一个学生掉队。

●知者加速——为“知者”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让通过“自然分材”暂时领先的“知者”坐等他人。崂山三中的主要做法是: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后面都备有一组练习题,对“知者”布置相应的提高类作业;对个别学习优异的学生,鼓励他们准备两套习题册,一套用于平时作业,另外一套用于自学。

  两种辅助:两册分离与“零作业批改”

  作业可以零批改?不批改作业怎么了解学情?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走进了崂山三中的课堂。上课伊始,在教师的指令下,学生先拿出作业本进行作业交换互批,之后,学生便在“问题记录本”上标记自己的问题。——原来,“零作业批改”并不是不批改作业,而是指教师把作业的批改权归还给学生。在实施“零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自己和学生及时获得关于作业情况的信息反馈,因此,崂山三中帮助学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策略,以便让学生合理地使用作业批阅权。

    首先是两册分离

    两册是指习题册与纠错册。学校规定:无论课堂练习还是课外练习,解题步骤与答案都写在“习题册”上,而“纠错册”只记练习中出现的“重要错题”,使“纠错册”成为重要错题的记录本;学生每天除完成当天的作业之外,还要将一周前和两周前自己出现的重要错题分别加练两次,直至这些错题自己能够完全独立解决为止;学生用自己熟悉的符号在错题的题号前做出“通过”和“未通过”的标记;每位教师要跟踪15名左右(上、中、下各5名)的学生,以掌握学生的做题以及纠错情况。

   其次是档案跟踪

  “档案跟踪”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借助“纠错本”建立自己的“问题档案”,并定期解决自己遗留的学习问题;二是教师借助学生的“纠错本”或作业批改情况建立“学生作业问题档案”,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连续性指导,直到问题彻底解决。

  如此看来,“零作业批改”是把原来用于批改作业的时间,重点研究并记录学生作业中的问题,以使教师的个别指导更有针对性。学校教科室的老师告诉笔者:在实施“零作业批改”之前,学生的学习大多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作业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自实行这种作业批改方式的变革,学生有了作业批阅权,也有了新的责任。在参照教师提供的参考答案互批或自批时,他们不得不努力发现问题、判断是非。经过这几年的实践,“零作业批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将老师从无谓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拉动有效教学新的生长点。

    三个关键词:“自主、互助、跟踪”

  有了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才能真正将其落实到课堂呢?根据“自然分材教学”的三大关键词——自主、互助、跟踪,崂山三中又创新了多种课堂辅助手段,这些可都是他们独具特色的“秘密武器”呢。

  自主——“指导自学书”与“信息沟通牌”。三中的每位同学都有一本“指导自学书”,具体内容包括学什么、怎么学和对学习效果的检测。有了这本“指导自学书”,就如同有了一个指南针,让自主学习成为了教师引导下的高品质学习活动。那么,同学们在自学中遇到困难该如何寻求教师的帮助呢?别担心,他们有“信息沟通牌”。“信息沟通牌”是指“红、黄、绿”三种不同颜色的指示牌,“红色”代表遇到学习困难,需要寻求帮助;“黄色”代表正在完成自学任务;“绿色”代表已经完成学习任务。

   互助——“生生合作制”与“互帮显示板”。互助是“自然分材教学”的重要精神,三中学生的互助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如通过作业互批开展同桌间的生生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开展四人小组间的生生合作;通过“小先生”的培养,使生与生之间形成新型的“师徒结对”关系;建立互助网络,按优、中、弱等不同程度成立学习小组,组长负责督促检查小组成员的课外作业完成情况,也负责对小组成员的释疑解惑……学校每个教室两旁还挂着一些小黑板,这些是“互帮显示板”,便于学生在互助时演示解题的步骤。如今,三中的互助合作效果显著,60%的问题都是生生之间解决的。初二(1)班的马超同学刚入学时英语成绩仅为9分,在教师和同学的“补读帮困”下,现已突破了60分大关。

  跟踪——“错题记录本”与“问题跟踪卷”。在以往的学习中,许多同学对错题不够重视,致使考试时重复出错,“自然分材教学”特别强调“盯着问题走”。三中的学生不仅人手一本“错题记录本”,而且还自己建立“问题跟踪卷”。每当学习一个单元后,学生都要编制“问题跟踪卷”。可以同桌交换“错题记录本”,然后针对对方“记录本”上的错题命制“问题跟踪卷”;也可以全班范围内同一层次的学生相互出题,如优生出题考优生,弱生出题考弱生等。

    四段历程:终身难忘的探索之旅

  在崂山三中的教学楼大厅,笔者看到这样一句话——“在大家都能走而不愿走或走不到底的路上探路,在大家都能做而不愿做或做不下去的事中做事”。这是三中精神的真实写照。5年来,崂山三中不仅建构了体现“自然分材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探索出了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有效学习方式,从改革的启动、发展到完善,他们经历了一段终身难忘的探索之旅。

  全员培训、全员推进(2006.9-2007.5):实验刚刚起步时,华东师大熊川武教授多次亲临学校进行教师培训和课堂指导;作为特级教师的李校长亲自带头举办了《初中各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模式的研究》、《理解教育的基本原理》、《自然分材教学之教学模式初探》等专题理论讲座;中层以上领导坚持深入课堂听课,并以自然分材教学的教学要求来探讨改进授课方法;学校还成立了“自然分材教学”领导小组,并将实施“两册分离、档案跟踪”纳入教学常规检查。

  自然分材,培育典型(2007.5-2008.4):自然分材对于教师也同样适用。当课改有了眉目,学校挑选对课改理解比较到位、又热心实践的老师组成“课题研究骨干小组”,小组成员直接接受熊教授的指导;而对于一些有困难的老师,则让其先参加“课题项目组”,进行“子课题”研究。为了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学校于2007年、2008年两次推出了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王昌涛、陈春华、董秋娟等10位教师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成果。

    部分跟进,扩大战果(2008.4—2009.8):在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下,不少教师看到了“自然分材教学”的实效,他们开始从内心深处认可有效教学的理念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采取了“拉进来,推一把”的策略,扩大实验队伍。所谓“拉进来”,就是在原来“课题实验骨干小组”的基础上,把观念转变明显的部分教师吸纳进实验小组。所谓“推一把”,就是借助教研组的组织平台,促使全员跟进。借助教研组的平台,使教师们参与课题实验的面更宽了,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整体的教学变革。

  改革创新,再上台阶(2009至今)。2009年12月,学校课题成果《初中各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模式的研究》获青岛市教育科学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2009年11月,学校课题成果《实施自然分材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第八届年会上被评为一等奖。2010年3月,学校全面变换座位形式,并提炼出台了《自然分材教学课堂常规》,标志着自然分材教学全面成熟。在2010年12月召开的课题结题鉴定会上,与会专家与同仁都对学校课堂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

  今日的崂山三中,正品尝着“自然分材教学”的累累硕果:学生学会了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品德修养均有提升,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每年青岛二中给崂山区初中的100个报考名额中,学校都有20多名学生被选拔;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课题成果也吸引了不少兄弟学校前来交流……对此,李校长并不满足,他说:“教育不应该是平面的,而应该是立体的。自然分材教学在课堂上为学生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立体的空间,但我们并不能仅限于课堂上的自然分材,还要将这种自然分材的理念引入到德育教育,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孩子们的生命绽放精彩!”

编者按 对于教师来说,阅读应成为其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有了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参透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可见,对广泛涉及教学内容的资源进行专题研读,有利于教师备好课、教好课。教师可以把研读与课堂行为改进紧密结合起来,让这种思考方式潜入生命个体和专业素养中。

 

 

陶行知教育生涯中的细节与精神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储朝晖

编者按:10月19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诞生120周年纪念日。陶行知瞄准人民的幸福办教育,终身不辍地探索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发展教育,创立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一座宝库,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这里选取能体现陶行知精神的若干细节,供读者朋友品味。

    陶行知一生平凡而伟大,他的高尚品格是通过平凡的细节显现出来的,从以下细节中可以体悟到陶行知精神的真实境界。

1.为实现民主共和选择终身从教

    陶行知在人生中选择教育,既是机遇,也是体验与理性选择的结果。他曾学医试图行医济世,广济医学堂对不信教学生的歧视让他改变了想法;他曾参与辛亥革命的地方武装暴动,也任过徽州府议会秘书,当看到共和发生危险的原因在于国民素质不高、“媚民政客”与“选举理事”式的伪领袖存在、乌合之众的多数横暴现象,便得出结论:“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并由此作出了为实现民主共和而从事教育的人生选择。陶行知到美国留学先入伊利诺大学研究院攻读政治学并获得政治学硕士,当他进一步认识到学习政治将来只能做官,而中国最不缺少的就是官员,于是一年后便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专门研究教育。

    1916年2月16日陶行知致罗素院长的信中写道:“余今生之唯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鉴于我中华民国突然诞生所带来之种种严重缺陷,余深信若无真正之公共教育,真正之民国即不能存在。”1917年8月,陶行知在离美回国轮船上和同学们畅谈志愿说:“我的志愿要使全国人民有受教育的机会。”他不仅是这样说,而且毕生不渝朝这个目标去做。

2.实在的教育工作比学位证书重要

    1917年7月26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长保罗·孟禄博士致函哥大哲学博士学位评议委员会主席伍德布里奇博士,说明陶行知已完成了学术性研究工作,并正在撰写一篇题目获得认可的论文,需要回到中国搜集论文资料,鉴于他不可能再返回美国,建议任命一个特别委员会为陶行知取得博士学位安排一次初试,待他回国搜集有关资料完成博士论文后再授予博士学位。陶行知回国后确实收集资料写了博士论文,放在东南大学口字房办公室里。正当他在全国各地推行平民教育时,1923年12月12日晚,口字房失火,房屋被毁,3万册书籍连同陶行知的博士论文及相关资料化为灰烬。有人劝他通过回忆再写,他认为做点实在的教育工作比一纸学位证书更有价值,因而他也就没有得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直到后来因为他为中国科学教育的推进作出了贡献,1929年12月,上海圣约翰大学才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3.“自明,明他,他明”是根本办法

    1922年3月,鉴于1923年即将召开世界教育联合会成立大会、世界成人教育大会,陶行知主张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运动,批评ZF“不早些从事准备,那世界真要以为中国没有教育了。世界以为中国没有教育犹事小,若中国真无教育可说,那就真要惭愧了。”“所以我觉得一方面要有人办教育,一方面还要有人分门别类地观察、调查、研究各种教育之消长和真相,报告国人,使彼此有所参考。”以后的准备是要靠自有的成绩,靠彻底的自明:“第一要自己晓得自己,第二要自己晓得别人,第三要别人晓得自己。自明,明他,他明,是解决二人以上问题的根本办法。”“自己有成绩,才能和他人换,自己明自己,更是和人共同解决问题的初步。”“要想在国际的教育上得到第一流的位置,我们必须在教育上有第一流的贡献”,“所以教育外交的根本的根本,是要全国从事教育的人,分工合作,好好的办教育,把教育好好的办。”陶行知以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名义着手准备材料参会,后来陶因事繁不能与会,郭秉文参会当选世界教育联合会副会长,将中国的新教育运动信息传向世界。

4.男女同学如同桌吃饭

    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主持教务工作后,力主男女同学。1919年12月17日,陶行知依据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最不发达,中等学校毕业后女子几无上进之路的实际,在校务会议上提出《规定女子旁听办法案》,提出南高师的“各科功课,有宜女子旁听者,可否通融办理,容其旁听,遂其志愿”,并提出具体办法。该案1920年1月14日临时校务会议议决组织委员会讨论,4月7日下午南高师第十次校务委员会专门讨论此案,张子高代表招收女生委员会将委员议决案说明理由后由主席郭秉文将原案逐项宣付讨论,陶行知报告了赴京与教育部接洽的情况:“兼收女生问题宜注重三点:一、须规定女生入学资格以期程度相当;二、须备有宿舍使学生起居妥善;三、须有相当女职员负指导责任。如筹划妥当,暂行试办。”报告毕主席请大家表决,多数赞成。尽管当时保守的人斥之为洪水猛兽,北京大学和南高师还是相约试行男女同学,4月21日第11次校务会议决定招收180名女生,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1920年夏南高师正式招收8名女生,成为中国人自己办的高校中第一个招收女生的高校。此后还有保守势力反对中学男女同学,陶行知1923年1月在《新教育》第6卷第1期发表《为反对中学男女同学的进言》,认为在社会无法大量设立女子中学的情况下,中学男女同学势在必行,并以求精神粮食为喻反问那些反对者:“既不能为女子另外开饭,又不许男女同桌吃饭,是不是要看他们饿死呢?”

5.先生不能只管教

    陶行知发现所有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这不是把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都变成书呆子和字纸篓了吗?陶行知认定有改革的必要,在南高师的一次校务会议上阐明道理后,公开提出要用“教学法”代替“教授法”。然而他的提议遭到了全体出席会议人员的抵制和反对。陶行知坚持己见,毫不退让,与这些反对者辩论了两个多小时,但结果还是被校方拒绝。他因此不接受“教育专修科主任”的名义,以示不妥协。

    1919年2月24日,应蒋梦麟之约,陶行知写出《教学合一》一文,批判教学分离、重教太过的流弊。阐述“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因此要教学合一。五四运动后,学校受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和影响,南高师的教授们无暇坚持,5月中旬陶行知排课时将南高师全部课程中的“教授法”均改为“教学法”,为改革旧教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22年,陶行知进一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陶行知于是提出教学做合一,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先生拿做来教,方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

6.办公不能成衙门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当时中国最为前沿的教育家群体展现才干共同合作的舞台,1921年12月23日成立后,陶行知任主任干事。因董事会和董事长不驻会办公,实际上是主任干事陶行知当家。为提高工作效率,陶行知提倡科学工作方法,为改进社确定八点《办公原则》:唯事的,非唯人的;科学的,非墨守陈规的;效率的,非浪费精力与时间的;教育的、进步的,非保守的、倒退的;美术的,办公室布置适宜,文件柜整洁;卫生的,设备合于卫生,工间宜略休息;兴趣的,办公事有兴趣,能增加工作效率;互助的,开诚布公,合作互助。这样就将改进社与官僚办事衙门区分开来。改进社总事务职员们在一起感到是同学,学习的机会多,四年多面向全国干了不少事。

7.平民教育像传教

   1922年陶行知开始重视平民教育,接着以中华教育改进社为舞台,成立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大力推进平民教育。陶行知和朱其慧、晏阳初、朱经农等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发起人声称要以“佛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推行平民教育。他到商店、家庭、旅馆甚至和尚庙、军队、工厂、监狱、济良所里去推广平民教育,还热心向胡适、郭秉文、郑晓沧等多位大学教授以及他们夫人,他所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写信推广连环教学法,附寄《平民千字课》,并给自己定下每天必写一信的任务,让梁启超、胡适、熊希龄都做了平民读书处的处长。他到蒋梦麟家动员他办平民读书处,蒋梦麟忙得很,面露难色,陶问:“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家里可以容得不识字的人吗?”蒋笑笑说:“错是不错。”陶说:“既是不错就要干。你如无暇,我来代你训练助教,只需老兄下一声命令:‘从今天起,家里的人不识字的都要读书,识字的都要教书。’我就有办法。”蒋将自己的世兄蒋仁裕和门房李白华叫进来,陶行知就一五一十地教了他们一回,他们即很高兴地去教老妈子和车夫,蒋仁裕摸摸胡子对陶行知说:“你很有传教的精神。”

8.科学中国需要孩子来创造

    陶行知提倡科学,尤重科学精神与方法。1926年10月10日,他在上海,长子陶宏在北京,陶行知寄给儿子一本《电磁学》,并在书上写了一首《攀知识塔》:“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看谁找得真知识?——与陶宏作科学忘年竞赛。”1931年后,他又倡导科学下嫁运动,将科学教育推向新的高潮,11月6日,陶行知称他的次子陶晓光和三子陶刚为“问真、探真两位小宝宝”,写信希望他们变为科学的孩子,创造科学的中国。祝他们努力向科学树上攀,攀得高高的,把那肥大的果子摘下来给全世界的人吃,不要只顾自己吃得一肚饱,忘了树底下的民众。要做“国家有智慧,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

9.用母亲寿礼为国家创事业

    陶行知想培养乡村幼儿园教师,但手边没有钱,就给妹妹文渼写信,想动用母亲生日亲友送的礼金,办幼儿园,表示“已立志要乘母亲六秩荣庆之年,为国家创一不可磨灭之事业,以作为吾母寿人寿世之纪念……我想要把母亲爱蜜桃的心,本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推而远之,使凡如蜜桃的都能得蜜桃之爱护,享蜜桃的幸福。”并将创设燕子矶幼稚园告诉她,认为中国人民百人中有八十多个住在乡村里,而“照现在的情形,幼稚园下乡好比是骆驼穿针眼。所以我想打破外国的、成见的、费钱的、富贵的幼稚园,而要创造一个省钱的、合理的、平民的、适于国情的幼稚园,使他可以下乡去为农民子弟谋幸福”,与妹妹商量“为全国幼儿教育筹募百年基金,使一切寿礼尽归训练幼儿师资及开设模范乡村幼稚园之用,事为善举,似属可行。尚望代为委婉请示。”

10.民主约法法自尊

    1927年12月,时任河南督军的冯玉祥电约陶行知任河南省教育厅长,陶回电说:“晓庄事业,我要用整个的身子干下去。”冯玉祥便再三邀请陶帮助他规划教育,推行部队识字运动,并答应捐一笔款给学校。当时任河南教育厅长的凌冰和陶是好友,他也要陶先生到河南去一趟,只要陶能够去,就是一天也好,而且允诺为晓庄造一所房子作为报酬。这样诚恳要求陶是不能不去了。但晓庄初创,校务繁忙,事多责重,去否意见不一,他不愿擅专,就召集生活会议讨论,向全体请假,表决结果,多数主张去,但要求限期该月21日前回校,如果过期,就要处罚。当时正值战事,交通随时有可能中断,这是一个过分的苛刻条件。12月5日,陶行知与许士骐启程赴开封、郑州等地考察,襄助冯氏及教育厅长凌冰制定普及军人识字教育计划。12月21日,太阳已经快落山了,大家正在散步,有人正谈论着:“陶先生不回来了,等着看他回来处罚,多有趣!”话声刚了,远远就见陶先生笑容满面在山边出现了,大家欢呼着拥抱上去。当年方与严以学生资格任生活指导部考核股的工作,陶平时离校都要向他请假,如果因事进南京城去偶尔忘了请假,一定在路上请人代他补请假。校长如此守法,学校的法自然尊严起来,没有人敢于玩法弄法了。

11.校长自扫门前雪

    1927年冬,从贵州颠沛到上海的两个热血青年——孙铭勋和戴自俺偶然看到《试验乡村师范答客问》和晓庄的招生简章,感到新奇,便写信给陶校长,大约5天后即收到陶热情欢迎的信,并说学校还没有贵州的同志。于是他们就从上海到南京,在一个大雪初霁的早晨步行到晓庄,入校的马路旁挂着白底黑字的十八信条标语牌,两青年一条条看,一条条思索,感受到点点在心头的神圣感,走不远便遇到一位身着棉袍、腰系布带、头戴罗宋帽的中年人,手执一把大竹扫帚扫雪,两人便上前问道:“请问先生,陶校长的办公室在哪里?”对方反问:“你们找他可有什么事?”于是两位拿出陶写给他们的回信,不料对方把帽子往上一推露出整个脸道:“我就是陶行知——好,我扫完这一段,到办公室去谈。”两位青年人要帮着扫,陶不放手接着扫。这样的人格魅力像磁石一样一下子将两位青年人吸引住了。

12.穷困照样能创造

    1934年12月,陶行知参观了华荣根办的一个小小工学团,他的父母以卖花为业,租得一间亭子间,既是卧室,又是工场、饭厅、还是教室。荣根在这里教八个穷孩子,他自己每天还跑五里路去求学。陶大受感动,写了首《亭子间工学团》的小诗:

    吃饭在这里,睡觉在这里,做工教学在这里,富翁惭愧死。

    爸爸也卖花,妈妈也卖花。字儿识得一大担,字大像冬瓜。

    跑五里路来,跑五里路去。去是教人来求学,风雨无阻。

    学一两点钟,教一两点钟。他有一个大信仰:知识为公。

    1934年10月1日,陶行知要在山海工学团两周年大会上演讲,当时没有扩音设备,他恰好伤风,不便多说话,而露天演讲不容易。露天对小孩子演讲是格外困难,于是他发现了一个新办法,把讲的大意写成小孩高兴听高兴喊的儿歌,然后领着大家背,再略加解释,效果很好。

13.承认小孩有创造力

   1932年,晓庄被封后,几个孩子自动组织起南京佘儿岗儿童自动学校,推举同学做校长、当职员,自己教,自己学,自己办。9月4日,陶行知听到这个消息就写诗祝贺:“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不料第三天这些小朋友回信,除道谢之外,还质问“大孩教小孩,难道小孩不能教大孩吗?大孩能够自动,难道小孩不能自动吗?而且大孩教小孩有什么奇怪呀?”于是陶行知将这句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黄泥腿的小孩改留学生的诗,证明小孩有创造力。

    1933年,陶行知到南通推广小先生,写了一篇一分钟歌谣式的民众教育演讲,其中有一段是:“教人:读了书,不教人,什么人?不是人。”讲过之后,有一个小孩子马上说最好把“不是人”改为“木头人”。因为“不是人”三个字不具体,桌子不是人,椅子也不是人。陶行知说这证明小孩子有创造力,我们要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

14.播下爱心就会收获奇迹

    在家乡广东大埔百侯中学念书的杨应彬曾听到陶行知的名字和他的事业精神,1934年暑假随老师慕名到上海,在静安寺路赫德路口陶行知借住的程家住宅见到陶。杨当时打赤脚走了50里山路离家,到上海还是穿着一件背心,一条短裤,通身晒得黝黑。陶见到后拉着他的胳膊说:“很好!小黑炭,就是要多晒太阳。穷孩子的阳光比少爷小姐的鱼肝油、维他命更有益。”并让他将一路同台风进行九死一生的搏斗经过写出来,答应介绍给儿童书局出版。杨很吃惊,也很受鼓舞,就在亭子间里楼梯拐角处把上一阶梯作“台”,下一阶梯作“凳”写起来,用日记的形式把这次旅行写了出来。陶行知看后,一字没改,还给它取名为《小先生游记》,并亲笔题了封面,半年后真的出版了,还得了五十元光洋的稿费,成了那穷困不堪的杨家的救命钱。但由于书中对不平等社会发出几声控诉,后遭当局的查禁。

15.学校经费不宜动一文

    1940年9月24日,陶行知陪周恩来一行到草街子古圣寺育才学校,在全校师生欢迎会上,周报告当时的形势,并与教师研究应变计划,还在孩子的笔记本上题词:“一代胜似一代。”25日,陶行知写信叮嘱马吕贤:“昨天请客一切费用,连酒菜、饭茶、滑竿、船钱都开在我的暂记账上,并请立即清算,以便照付。学校经费中不宜动用一文。”10月11日,周恩来、邓颖超觉得小孩子们健康有欠,特捐助四百元为小孩们买运动器具之用,陶行知嘱咐“这是指定捐款,请开具正式收据,交下,以便送去致谢。”

16.抱着真理为人类服务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育才中共地下党员教师在一夜之间按组织通知撤离到延安或其他处工作。3月29日,陶行知给肖生写信:“学校要实行传达室办法。有人来必须填明姓名、住址、事由、所会之人,并须通报副校长。遇有便衣警察,必须要求其出示证章,否则拒绝。便衣人检查,亦须由精明负责人陪同察看,以免有人栽诬。……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横逆之来,以慈爱智慧庄严无畏处之。我们追求真理,爱护真理,抱着真理为小孩,为国家,为人类服务,社会必有了解之一日。”

    1941年2月19日,陶行知得悉校中有少数同事和同学精神不振,便写信道:“在平时办学一帆风顺,人人能办。在艰难困苦中不动摇而向前创造,才为难能可贵”。育才全校师生积极响应陶行知提倡的“集体创造月”活动,自己动手造了四个露天讲座,一个舞台,两个游泳池,改造图书馆使它成为现代的文化厨房,建立了自然科学馆、历史地理陈列馆,艺术馆举行了空前的(就本校说)有意义的展览会。8月1日,陶行知在朝会上提出要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

17.民主治校负起大任

    1944年10月13日,陶行知致信就校务会议吩咐:校务会议为校内最重要之会议,希望针对全校应兴应革,依所赋职权,充分发挥宏论,议而决,决而能行,以为全校谋幸福,求进步。校务会议是民主教育之组织,希望列席者不是为会议而会议,而是为民主的学习而会议。一切提案宜有整齐形式,兼提出理由及具体办法。我们要创造的民主,民主的创造,我们不要庸俗的、形式的、空谈的民主,也不要太看重个人的、英雄的、少数人的创造。一方面我们要用创造的生活来充实民主的内容,又一方面要用民主来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把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希望大家相见以诚,各出心得。会议之前,充分准备;会议之时,虚心交流;会议之后,一一实现,皆大欢喜,共同创造新校风、新人才,使能负起民主新世界、民主新中国所赋予之大任。

  细节构筑起真实的陶行知精神,也是学习陶行知的多样性的现实路径。

 

 

高效课堂的15个细节

         于春祥

    有句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高效课堂亦然。那么,仅就高效课堂流程而言,有5各环节,每个环节有3个细节,共计15个细节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

一、关于目标。

先撇开大理论不讲,咱凭心而论,一节课究竟要学生学什么是我们必须首先要厘清的第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用课堂的术语表述出来,叫做“学习目标”。应该说,没有目标的课堂是不存在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标设计有问题的课又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尽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突出三维目标的规定,但是,竟有那么多的教师仍旧我行我素,习惯了大而化之,堂而皇之。有几次听完课之后,跟任课教师攀谈:“请问,这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各是什么?”多数教师会陡然一怔,不知所云。教师更在乎的是教完了这节内容。所以说,课堂最大的失误是目标设计的失误。目标设计的粗疏是课堂效率最大的黑洞。

在我看来,目标设计有三个细节尤其重要。一要恰当,二要具体,三要可测。

所谓恰当,就是要保证学习内容最适合本节课学习。这就需要兼顾时、人、地三方面的因素。在一些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事情,为了满足执教教师的喜好,或者,打着追求真实的幌子,往往会安排学生学习跨年级的教材。过去,文科有这样的嗜好,现在理科居然也有人效仿。当学习内容失却恰当,课堂学习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就会成为强人所难的“被学习”,其效率可想而知。

说到具体,问题就更突出了。正如前文所言,一具体就恍惚。从三维目标的规定来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假如我们把“过程与方法”,融入课堂流程之中,那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包括态度与价值观)”,就成为我们应然的选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分解是为了定位的具体化,绝不意味着对整体的肢解。目标要具体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具体就得研究。没有研究的深入,就不会有目标的具体。诸如,语文的知识要素是什么,答曰,字词句篇、修辞知识、文学常识等等;语文能力指什么,答曰,听、说、读、写。数学的知识要素是什么,答曰,概念、原理、法则以及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等等;数学能力值什么,答曰,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与判断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据处理与数值计算能力、数学语言与符号表达能力等等。我们一定要弄明白,凭借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究竟要让学会哪些知识、哪些能力,培养学生的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不是面面俱到,二是要具体到重点难点。具体是学习的着力点,具体是学习带有助力功能的方向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构建分学科分学段的三维目标体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可测,一节课既然有了明确的目标,那么,目标的的达成度一定要便于测量。我们不能否认,有些目标并不是一节课能够具体测出出来的,但是,我们反对因为某些目标的难以测量,而放弃目标可测的追求。目标一旦没有测量作保障,就会成为形同虚设的幌子。目标不可测,高效无着落。

二、关于预习

如果说高效课堂需要有突破口的话,那么,预习毫无疑问的能够当此重任。应该说,高效课堂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将备受大家轻视的、逐步被边缘化的预习,强化为课堂的一个正式的、举足轻重的环节。恰恰是这个环节的固化,让课堂成就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让预习更有效,有三个细节请大家关注。

一是温故。温故知新是一条学习规律。高效课堂理应承继。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为了节省时间,抑或急功近利的直奔主题,竟然进行“零起点”预习。我们要明白,“革故”其实就是在挖“新”的墙角。任何学习都不会在“零起点”上发生。一切“零起点”的预习操作,都是对学生既有认知基础的漠视和虐杀。因此,作为一个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必须重视在预习新课的过程中,首先,靠“温故”唤醒学生的认知需要。

二是分层。预习尤其需要由浅入深的推进。切忌预习内容的并列推演。必须警惕愈演愈烈的“试题化”预习倾向,要逐步从“试题化”过渡为“问题化”。并且,问题设计要有大问题意识,切忌细碎繁琐。在具体设计和操作中,还要对独学、对学、群学给以规范。要强化独学,培养对学、群学合作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效课堂的核心要素。独学是基础。没有独立学习的合作一定是低效的合作。从时间比值上来分,独学一般应该占6,对学、群学一般占4。忽视独学的倾向,应该得到纠正。

三是方法。大家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教和学是融为一体的,不能分。目前,在高效课堂的实践操作中,普遍不很到位的就是学习方法指导不到位。没有教的指导的预习一定是低效的。在学生预习的时候,尽管教可以“隐身”,但是,却必须“在线”。眼下的情况是,不少老师喜欢以目标代指导,以流程代指导,以要求代指导,就是没有具体的方法作指导。“怎么学”,“怎么指导学生学”,是当下具有空白意义的挑战。我想起了数学证明题的辅助线。当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遭遇沟沟坎坎的时候,我们得为学生搭建“桥梁”,当学生在自主建构过程中,我们得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在学法指导上,安徽泗县灵童学校导学案专设《灵童点金》板块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

三、关于展示

如果说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的话,那么,展示这个环节,简直就是高效课堂最具革命性的课堂独创。“知识超市”的陈列,“生命狂欢”的体验,都是随着这一环节的展开而实现的。大家一再推崇高效课堂的精彩,这在很大气程度上要归功于课堂展示的精彩。那么,如何让展示更更有效、更精彩?有三个细节特别重要。

细节7:先组。先组,就是要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现在组内进行展示,也可以叫做“小展示”。这个环节的价值有三:一是确保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在这个环节中得以落地生根;二是通过小组展示,既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的预习结果,又可以成为班级展示的预演和彩排。三是促成了小组学习的深度合作,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展示自信。不少老师认为“小展示”浪费时间,可有可无。其实不然,我们不妨问一句,“老师,如果你没有备课,走进课堂你会潇洒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学会非常重要。因为能会,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愿展;因为愿展,所以成功;因为成功,所以狂欢;因为狂欢,所以高效。

细节8:后班。后班,就是在小组展示的基础上,进行班级展示,也可以叫做“大展示”。班级展示要树立三个意识:一是媒体资源意识。不管是传统媒体黑板,还是现代媒体白板,都要把它当做学生展示的舞台,要珍视课堂展示资源的价值,树立“浪费媒体资源就是教学事故”的理念。白板、多媒体投影、实物投影仪,都要真正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工具,而不要让教师独用。郑州102中学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黑板,哪怕是你的课堂还没有添加黑板,一块黑板也要使用充分。保证每一个组每节课都至少有一个学生爬黑板展示,应该作为一条课堂常规来执行。课堂不能容忍“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懈怠和浮躁。别拿黑板不当干粮。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条隐形智慧:谁有能耐能把学生的“学”“拿出来”,他就会成为王者。所以,我一直主张开展“资源利用指数”评价。诸如,黑板资源利用指数=(实际展示人数/可容纳展示人数)×100%。二是参与率最大化意识。要争取向杜郎口那样,人人参与展示。黑板不够用,就把地板做黑板,甚至楼梯做黑板,室内黑板不够用,就在教室外面的走廊里外置黑板。所有学习杜郎口的学校,如果说有折扣的话,那么,最大的折扣就是杜郎口人人展示和有些学习学校只能做到代表展示的折扣。课堂太需要学情通览,一目了然了。啥叫高效?啥叫低效?或许就是“一目了然”和“几十目了然”的分野吧。三是随机展示意识。在不能保证全员展示的情况下,究竟确定谁参加班级展示,这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用数学的随机抽样最为科学。我一直主张采用“坐标点对称随机抽样法”(按照小组围坐坐标,随机抽取与之对称的各组对应学生)确定展示人员。我对“同层次展示”并不认同,更主张“差异展示”,因为,惟其“差异”,才更能反映学情的全貌,而且,“差异”本身就具有资源加价值。不要担心某节课的评价不均衡,数学方法总是指向持续均衡的。当然,也不反对教师指定典型问题学生参与展示。

细节9:多样。多样,主要指展示形式的多样。许多实验校的展示形式,基本都停留在板演和讲解上,“生命狂欢”遭遇形式单调的瓶颈。要像杜郎口那样,开发课本剧、三句半、快板、快书、对联、诗歌、歌唱、舞蹈、绘画等喜闻乐见的展示形式。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每一种展示形式的创新,不仅仅是又打通了一条快乐通道,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智慧得以爆发,能力和自信得以升华。我想起了一句广告词:“快乐就是零负担。”

四、关于点拨

面对课堂上大面积的学生展示资源,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展示资源的是非评价上,要思考生成。这是高效课堂对教师教学智慧新的挑战。我们并不一味地反对教师讲,我们提倡教师面对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该讲的不仅要讲,而且,要讲的头头是道,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当然,点拨并不仅仅是教师的专利,学生的积极参与更为提倡。如何点拨更加有效,也有三个细节需要关注。

细节10:互动。恰如上面所言,高效课堂的点拨,不能是教师“一言堂”的“独角戏”,要为生生互动、组间互动、师生互动提供路径与桥梁。要凭借“头脑风暴”般的“群见解”,触动学生主动建构的激情和灵感。让互动成为一种提醒,让智慧在挑战中生成。

细节11:生成。课堂高效看生成。就生成而言可分为横向、纵向、系统三种形态。横向偏重于拓展,指向多元;纵向侧重于深化,指向深刻;系统着眼于全局,指向结构。客观的说,当下课堂的生成并不尽如人意。譬如,语文课多喜欢让学生做题,普遍忽视朗读的生成。其实,语文最基本的生成就是朗读,要引领学生生成情感,生成语感,生成理解,生成多元,生成个性,生成创造,生成深刻。而且,一定要把朗读列入重点展示项目。要善于把情感、理解、个性特色,通过语音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表达出来。再如理科,面对学生展示资源的“对”和“会”,绝不能对了就对了,会了就算了,依然需要生成。要生成结构,生成规律,生成方法。俗话说:“井掏三遍出甜水”。亲爱的老师,请在资源面前多加几层追问,跟学生一起接受课堂智慧的挑战吧。

细节12:示范。高效课堂应该鼓励教师的课堂示范。示范是一种素养,示范是一种责任,示范是一种人格。放弃示范就是放弃修炼,就是放弃责任,就是放弃影响。与传统课堂的示范不同的是,高效课堂的示范不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孤芳自赏,而是学习伙伴的引领与期望。教师示范的精彩,是为了引爆学生的更精彩!

五、关于作业

作业,或者叫达标训练,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一直顽固的认为,如果作业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就谈不上什么高效课堂。但是,在实际课堂操作中,这个环节往往会成为有时间就上,没有时间就放的无奈。在这个地方要提课堂流程时间控制的问题。缺少时间控制的课堂,就会像老牛赶山一样,走到哪里算哪里。另外,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教育的急功近利,正在促使全国中小学纷纷“向缩短课时要效率、要质量”。中学课时,从45分钟,减少到40分钟,小学课时,从40分钟,减少到35分钟,甚至30分钟的,不乏其例。这种做法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课堂作业时间保障被削减掉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不重也难。需要重申的是,高效课堂的实践,最起码也要守住中学45,小学40的课时红线。下面,具体对作业环节的三个细节加以说明。

细节13:精选。作业一定要精心选取和编写。当下,教辅读物满天飞,尽管国家明令控制,但是,学生手头两三种者比比皆是。作业设计有两种倾向应该警惕。一是脱离课本习惯到“碗外边找饭吃”。我们必须明白,所谓“用教材教”,绝不是提倡不顾教材的体系和系统,任意对教材,尤其是作业的滥删。二是量大,课堂上学生往往难以完成。精选需要比较,需要研究,需要有教师做一遍的体验。请铭记孙维刚老师的教导吧:“我给学生出一道题,自己要先做10道题,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

细节14:分层。作业的层次性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只要是有比较就要分先后,成序列。二是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适应差异训练的弹性作业结构。都能学会的课未必是好课,都会做的题未必有效。所有以丧失差异为代价的趋同性操作,都是非人道的。

细节15:限时。根据作业量的大小,设定一定的时间限定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且,做到当堂反馈。课堂的高效,并不一定指向所有学生都学会,而是应该通过作业反馈,及时了解哪些学生会了,哪些学生没有学会,到底是哪里不会。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堂堂清”。及时知道学会了,是对学会者的最好奖赏,及时知道谁不会,是对不会的最好鞭策和提醒。

 

今天,教师应该怎样上课

湖北省咸宁市教育局     黄解放

按语:上好一堂课,是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永恒的话题,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我们的期待相差甚远,那么我们的教师应该怎样上好一堂课呢?读罢此文,感受颇深,现全文转述与大家共享。

我认为,教师主要应具备三种能力,即更新自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这三种能力都会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今天,我们教师应该怎样上课?应该怎样使教师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应该怎样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下面,我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谈谈我的认识,供教育管理者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工作时参考。 

一、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课堂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名教师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有一次,我问一位很优秀的教师:“你上课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什么?”那位教师告诉我:“课堂教学中,当我的心与学生的心融在了一起,教学肯定成功!”这位教师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表现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学上。师生之心相融,才能实实在在地获得教学的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师生心心相融呢?我提倡,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随着我们对课堂教学认识的提高,教师们正在改变过去那种“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的做法,正在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教学怎样面对全体学生,怎样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教育管理者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有教师对我说:“现在的课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了!”这是一种教学观念还未更新的现象。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更新自我,用现代教学理念来构建高效课堂。

一节课上得好不好,课堂教学质量高不高,用什么衡量呢?我提出,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1、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教师上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这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第一,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不是只领着少数几个“优”生围着教师的教学“转”。课上得好不好,先要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有多不多,要看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有没有“差生”发言和参与教学活动。第二,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要看学生能不能向教师提问题,同学之间能不能争论问题。如果一节课上下来,学生都“懂”了(经常有教师在下课前一分钟问学生:“同学们都懂了没有?”学生齐答:“懂了”),这要么呈现出的是教学的假象,要么就是教学没有深度。

2、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心理的调适度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课,教下来效果不好”的现象。有的教师常找的原因是“学生不配合”。其实,任何一次教学的不成功,原因都应在教师自身上找。教师备课,要“备学生”,要备知识技能以外的东西。其中,怎样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心理调适,是教师重点备课的内容之一。课堂上,教师是否激发学生饱满的情绪;是否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紧张的心境;是否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的干扰因素等,是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如教师一句“就你笨!”那么这名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便会就此停滞。相反,如果教师引导激励恰当,学生心境会出现积极兴奋状态,这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都会增强。

3、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度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得训练,从而产生思维共鸣。因此,教师要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出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少提“是什么”的问题(许多事物一见便知,用不着去探讨它的概念);要多提“为什么”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要精提“做什么”的问题,通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智能的积淀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这样的思维才有效度。

4、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三维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能忽视学生情感的培植和内化。专家研究证明:学习的成功,情感因素占80%,智力因素只占20%。这充分表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知识的迷恋,被教学内容所感动,为探索真知而追求......这是学生情感内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创设情境、启迪心智等方式,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和内化。没有情感推动认知的教学、不是真情实感的教学、不能引起师生心灵共鸣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

 5、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语言的鲜活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课堂教学的智能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鲜活度,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课堂上,有的教师只注意学生答问的对、错,而不太注意学生答问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方式的鲜活性。这样的教学,是 “应试”的教学方式,是不完整的教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答问知识的正确性,而且要评价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性、规范性、流畅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倡导学生发言、说话:大声、大方,敢说、敢问、敢争。中小学正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课堂教学千万不能忽视学生语言训练这一重要内容。

6、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能力的形成度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学生能力形成的程度是教学检测的终结指标。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教师长期科学施教、求实训练、充分落实上述五个“度”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能够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看准疑点、突出特点、展示亮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地转换成学生能持续学习的能力。要努力消除学生只能“纸上谈兵”、“高分低能”、成为“考试机器”的现象。我们不排除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如学生考试心理素质、记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言简意赅表达的能力、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的习惯等,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应试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课堂教学的“六度”应成为教育管理者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基本标准。

三、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课堂教学是落实教育内容、落实教育思想、落实教育目标的主阵地。既要“落实”,就不能做“虚功”。我常对校长和教师们说:“教育千万不能搞形象工程,贻误学生,几乎无法挽救。”课堂教学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实。一次,我问一位获竞赛课一等奖的教师:“你平时都能像这样上课吗?”这位教师回答说:“平时教学很难做到这样。”这位教师得回答是真实的。今天,课堂教学要坚持改革的方向,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但是,课堂教学的“实”不能丢。

怎样使课堂教学有实效,怎样的课堂教学能使广大教师都能实施呢?我强调,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1、课堂教学要做到真实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过程,由教育本质所决定,教学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信息源(教材、教辅、音像、补充案例等)的真实,教学过程的真实,检测考评的真实。教师要真实地了解班情、学情,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自己,使教学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学习实际,这样才能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些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展示课、竞赛课,只是为了使教学“好看”,上课成为了一种“表演”,这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容易产生对教师的误导。我听过一些特别“精彩”,特别“顺利”的课,课后,一些教师就提出质疑,这个班的学生怎么这么聪明?”。教育要强化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真知。教师要用自己的真知灼见,去启迪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课堂教学要做到朴实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和基本形式,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必须长期坚持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朴实,更能体现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真实;更能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更能体现教学的实效。我不提倡上“豪华”课。“豪华”课多半只能“看”,不能“用”。特别是在公开课、竞赛课上。一是多种现代化手段都用上,如录像、录音、课件演示、图片道具、师生表演等等,课堂教学使人眼花瞭乱(当然,必要的、能够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现代技术手段,要恰到好处地用),这样的教学反而给人“哗”而不实的感觉。另外,这样的教学成本过高,不利于推广,学校教师也只能是个别课点缀一下。二是在展示课、竞赛课中,教师往往将一课书(一节内容)的最精彩部分都集中在40分钟里拿出来,这样的课平时常规教学不能复制,同样给人不实的感觉。难怪许多教师在观摩学习课后感叹,“课上得很精彩,但我们上不起,学不了。” 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以实效为根本,还是朴实为好。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但不要“画蛇添足”;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但不要“买椟还珠”。

3、课堂教学要做到扎实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掌握学习方法,激发思维活力,提高认知感悟水平,形成再学习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教学,来不得半点虚、空。课堂教学强调全部教学内容,所有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落实”,因此,教学既要以“扎实”为出发点,又要以“扎实”为收获点。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课讲得很好,“有看头”,“有听头”,但学生最后学习成绩不好(当然这里面还有应试的原因);有的教师上公开课、竞赛课“花样”很多,但落实知识、技能、方法不够,课上完后,教师还要给学生重讲一次。这种做法,有违教学规律,容易贻误学生。我们要坚持课堂教学的“扎实”,这种扎实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照搬照抄,不是单纯的复制知识。这种“扎实”应该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有知识技能学习的扎实,要有过程方法训练的扎实,更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的扎实。扎实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不断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扎实课堂,必能真正获得教学的实效。

教育管理者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倡立“三实”导向,注重课堂教学实效。

 

杜郎口中学课堂评价标准的变化

第一阶段:1999年秋,为解决“学生不爱学、学不懂”的问题,杜郎口中学对教师上课、备课、业务学习等方面有了新的规定。上课要求:1.课堂气氛:A微笑授课;B学生积极主动、情绪高涨、勇于自我表现。2.活动形式:形式多样、情趣浓厚、寓教于乐;能体现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3.学生活动量:学生活动35分钟以上(优),30分钟以上(良),29分钟以下(一般);备课要求:杜绝抄袭教学参考及现成的教案,主要把上课的措施显现出来,体现学生为主体,活动的形式多样,反映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业务理论学习要求:笔记每周一篇,不准抄袭,要写上课的心得体会、经验总结,写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了改变传统课堂的面貌,为了使教师们掌握教改的内涵,校领导提出了学生课堂表现:“生龙活虎,欢呼雀跃,争问抢答,喜笑颜开”的课堂评价标准。

第二阶段:2000年8月在各班中悬挂大幅字板对学生要求:举手积极,声音宏量。讨论热烈,辨论激烈。争问抢答,欢呼雀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笑逐颜开,热闹非凡。这时的课堂评价都是以四个字的形式出现。

第三阶段:2002年9月对课堂的要求:1.师生必须使用普通话。2.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3.不集体、集中背答案,做练习题。4.拓展、挖掘、拔高,重视能力培养。5.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有份。6.课堂效率高,效果好,达标率高。

第四阶段:2004年8月对课堂结构要求是:1.预习交流,确定目标(5分钟)。2.分配任务、立体教学(2分钟)。3.完成任务,合作探究(6分钟)。4.展现拔高,师生互动(18分钟)。5.串插巩固,全面掌握(8分钟)。6.达标测评,检查验收(6分钟)。

第五阶段:2005年3月对教改的提升意见: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撞击、智慧火花迸溅、学生灵感的生发,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憧憬、盼望、最美好的、最有诗情画意的东西。

第六阶段:2006年2月新的关于课堂评价标准

一、预习交流(5分钟 )

“代表”、“结对”“笔记展示”等。理清预习内容中要点,准备素材,尤其是小组负责人检查中下学生的把握情况,订正。“说”、“校”、“查”、“览”、“写”关注中下,小组长作用,下桌等。

二、 确定目标(2分钟)

1.提出,学生订正;

2.教师修改,补充;

3.板书到黑板,写小黑板,直接亮小黑板,多媒体演示;

4.检查掌握情况;

三、分组合作(8分钟)

1.师分配任务:细细加工,最好专题化为优。具体明确,提出要求。(1分钟)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代表”(优生),“对子”(优、差)。黑板板示、设计,独立读、写、构思、创意,单人、集体,下桌、出教室,(个体、双人、多人、桌上、桌外、生师、黑板、读、演、画、作、室内、室外、思路、作品、道具、教具、情感等)。(5分钟)

3.小组策划,准备展示的精彩,注意中下学生的参与。(1—2分钟)

四 、展现提升(15——18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解答。黑板前讲解,学生中间分析(显要位置表现者为演员,其他学生为观众,畅谈心得、思路、步骤、体会),还可以有更多形式出现,小品、歌曲、相声、快板、朗读、作画、美文。注意学生参与的面,优中差都要有机会,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鼓掌。

2.同学们表演完后,教师、学生可作点评,有的也可以反问,追问,让同学们深层次探究问题。

3.双质量必须保证,一是对知识的归纳、总结、特征、规律,还有深一步的启示,感悟,联系实际等。二是学生的语言,神态,动作,情感,书写等。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也是艺术设计,享受快乐的一大环节,不管是备课,还是预习,以及课前于学生的沟通,再加上平时上课的精彩积累,以及对学生的场外指导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穿插巩固(5分钟)

1.外组同学的掌握、讲、写、悟。

2.延伸、创新等。

六、达标测评(5分钟)

1.基本问题。

2.拓展问题。

3.注重对待转化生的检查。

2006年9月又制定了关于课堂评价问题的补充说明:

(一)、 对文本的挖掘

1.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深刻:有自己的认识,观点,能够分析,结合事例表述、板演、绘图、感受感悟,艺术形式表达、写作、制作、实验、多媒体、录音、辩论等;

2.寻求方法,发现规律,总结特征,概括重点;

3.举一反三,拓展演绎,深化提升,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流露。

(二)、课堂形式

1.合作学习、兵教兵、兵练兵、兵正兵,弱生是否参与表现,气氛浓厚,人人踊跃;

2.个体展示、分析、表达精辟,语言通达流畅,语言洪亮,无语病,尽可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同学们的演讲,说理、辨析、自信的能力,声情并茂,动人;

3.板面设计精彩、美观、规范、横平竖直、作图科学、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4.点评恰当,突出要点,重在本质规律,被点评的同学要有表示,或口述或板演,要当即纠正其差错;

5.每节要有总结、反思、测评

学生的天真、纯洁、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对未来的渴望,那种纯真,既有知识的创意,又有真情实感的写照。

教育要回归人本,研究人的真谛,掘取人的生命之源,课堂就是研究人。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评价定位就是不看教师看学生。课堂中不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主动。现在每次听课,每次考核,每次公开课、观摩课,杜郎口中学都是从四个方面对课堂进行评价:

第一、是学生的参与,包括学生参与的数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二、教师对文本的挖掘,有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方法;

第三、学生在表达时的精彩度,比如,语言、表情、动作是否规范标准到位,对知识的深化、拓展,包括自己的才艺展示形式等;

第四、生成。生成是每节课最精彩、最宝贵的地方,看课堂上学生能不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杜郎口中学备课十项要求           

   崔其升

一、知识——知识的来龙去脉、重点、难点、要点、结合点、导入、延伸、长度、宽度、密度、骨架突显血肉丰满。

二、解读——知识的相互联系,与现实的结合、意义、价值、作用,剖析、论证、解说。

三、规律——总结、归纳、寻觅内在本质,挖掘其特征、特点、特色,把握其必然性、普遍性。

四、方法——掌握其结构、切入点、步骤、原理、技巧,变无形有形化,抽象具体化,虚幻感知化。

五、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结合实例、标本、模型、实物、热点、焦点、社会现象、人生体验来上下贯通,左右逢源。

六、生成——下水作文、现身说法、感悟体会、创作发明、拓展延伸、手工制作、图案设计、心灵感召、人格魅力。

七、预设——开放课堂,信息倍增,学生主人地位。个性展现精彩,为此,课堂的不可预定性,非常规性增加,教师需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特点、科目特性预设可能出现的现象。尽多设计方案,才能从容应对以不变应万变,有效驾驭课堂。机动、灵活、有的放矢。

八、点评——生动、适时、精彩的点评是教师的课堂点睛之笔,唤醒、激励、鼓励学生,起到催化剂、兴奋助力的作用。教师要从知识、方法、技巧、能力态度、情感上准备课堂用语,为课堂生动,学生精彩助一臂之力。

九、亮点——组织、引导、调控课堂,其中最大的效能就是本节课的亮点呈现,高潮迭起,这样才能激发兴趣,精、气、神焕发,达到欢乐课堂,艺术享受,良性循环,乐此不疲。

十、情感——情感丰富,神采奕奕,喜怒哀乐,言行举止,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内心世界,音容笑貌,身体语言,爱憎分明。丰富动人的情感能够鼓舞人、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教师要以自己的示范来启迪、锻炼学生,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品位、人生观、价值观健康向上,根深叶茂,与时俱进,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