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射猫夜夜说:《人生百字铭》之第四集 和 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5:36:19

《人生百字铭》之第四集 和 谐

默认分类 2008-09-12 08:20:29 阅读78 评论0   字号: 订阅

 

                                                                 31天下之正道    32天下之达道

                                                                 33身修则道立    34中和与中庸

                                                                 35万物和为贵    36君子贵乎和

                                                                 37见贤思齐焉    38仁者安于仁

                                                                 39知耻近乎勇    40不可不学礼

31天下之正道

中庸,以其不偏不倚谓之“中”,以其不差异可常行谓之“庸”①。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②。未有中而不庸者,亦未有庸而不中者③。心正莫不正,心乖莫不乖④。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⑤。君子“文明以健,中正而应”⑥,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⑦。

注释:

①源自宋朝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中庸,只是一个道理,以其不偏不倚,故谓之‘中’,以其不差异可常行,故谓之‘庸’。” 中庸:中,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无不足;庸:常的意思。中庸,即平常的意思。

②宋朝程颐语。定理:确定不移、永恒不变的道理。

③引自宋朝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④引自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思篇八》。乖:乖戾,不协调、差错。

⑤引自《礼记·中庸》。

⑥引自《周易·同人·彖》。文明以健:禀性文明而又刚建。中正而应:行为守中正之道。禀性文明而刚建,行为又能守中正之道,这是君子纯正的美德。

⑦引自《周易·坤·文言》。正位居体:正位即中道,正位居体比喻君子内德之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处事中和、通情达理,应当使自己保持居中的地位,美德就会具备于身体内部,畅于四肢,用于治国、平天下的事业,这样也就可以说是美德的极致了。

 

32天下之达道

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①。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②。然情莫不有偏,故以中正者为则;性未能无僻,故以和平者为度③。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④。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⑤。

注释

①引自《礼记·中庸》。中:不偏不倚。此句意为,喜怒哀乐是人的感情,当这些感情还没有表现出来时,人的内心便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故称为中。中节:中,符合。节,法度,常理。喜怒哀乐等感情的表现,都符合常理,中正和谐,就是和。

②引自《礼记·中庸》。达道:天下共同遵守的道理。

③引自唐朝张九龄《千秋金鉴录》。

④引自《论语·子路》。君子讲有原则的调和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是盲从附和而不讲有原则的调和。

⑤引自清末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春秋微言大义·中和》。

33身修则道立

夫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身修则道立。

注:本文皆取自子思所著《中庸》。

34中和与中庸

中和,中庸,一者以性情言之,一者以礼义言之,其实一也①。以中对和而言,则中者为体,和者为用②。以中对庸而言,则庸是体,中是用③。以中和对中庸而言,则中和又是体,中庸又是用④。中者,天下之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⑤。故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也⑥。

注释

①源自宋朝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以性情言之,谓之中和;以礼义言之,谓之中庸,其实一也。”

②引自宋朝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③源自宋朝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以中对庸而言,则有折转来,庸是体,中是用。”

④引自宋朝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⑤引自清末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春秋微言大义·中和》。

⑥引自清末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春秋微言大义·中和》。

35万物和为贵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①。和者,阴阳调,日夜分②,百物皆化③。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结,乃能成和④。太刚则暴,太柔则懦,太缓则泥,太急则轻⑤。故圣人之道,正在刚柔之间⑥。损其有余,益其不足,抑其太过,举其不及,大要归诸中和而已矣⑦。苟能致中和,则社会平焉、荣焉⑧。

注 释

①引自《淮南子·氾论训》。

②引自《淮南子·氾论训》。

③引自《礼记·乐记》。意为,有了和气,所以万物化生。

④引自《淮南子·氾论训》。

⑤引自《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答李大卿书》。

⑥源自《淮南子·氾论训》:“圣人正在刚柔之间”。

⑦引自《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答李大卿书》。

⑧笔者据上意撰。意为,只要能达到中和,则社会就能和谐、安宁,繁荣、昌盛。

36君子贵乎和

金刚则折,革刚则裂①。刚则不和,不和则不可用②。治人之道,有从性情之内以治之者③。然而,人之情莫不有偏,当以中正者为则;人之性未能无癖,当以和平者为度④。世间万事万物,“有利必有害,有损必有益,相纠相寻,至于无尽⑤。”是故,君子贵乎中也,君子贵乎和也⑥。

注 释

①引自汉朝刘向《说苑·敬慎》。金,金属。革,皮革。刚,过硬。

②引自汉朝刘向《说苑·敬慎》。

③引自唐朝张九龄《千秋金鉴录》。

④源自唐朝张九龄《千秋金鉴录》:“故情莫不有偏,而以中正者为则;┅┅”。

⑤源自清末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思篇八》。“世间万事万物”六字为笔者所加。相纠相寻:相纠,相互纠缠。

⑥源自清末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思篇八》:原是两个“此君子所以贵乎中也,┅┅此君子所以贵乎和也。”

37见贤思齐焉

何谓仁?恭、宽、信、敏、惠五者是也。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人而不仁,如礼何④?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⑤。仁者安仁矣⑥。

注释:

①源自《论语》(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则不侮: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则得众: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信则人任焉: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敏则有功: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惠则足以使人:对人施以恩惠就能使唤人。

②引自《论语》(6.30)。

③引自《论语》(4.21)。见贤思齐焉:见着贤人就想着向他看齐,希望自己也有贤者一样的良好品行。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不贤的人就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没有与他一样的毛病。

④引自《论语》(3。3)。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礼又怎么制约得了他呢?

⑤引自《论语》(4。2)约:简朴,穷困。

⑥引自《论语》(4。2)。仁者安仁:有仁德的人安于仁道。

38仁者安于仁

仁者四德:行己以恭、事上以敬、养民以惠、使民以义①。仁者安于仁,智者利于仁②。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矣③。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④。故君子当志于仁矣。志于仁,斯无恶也⑤。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⑥?志于仁者,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⑦。

注释:

①源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十六:“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恭:谦逊。事上:侍奉君主。敬:谨慎。君子之人应具有四种道德品行:本人的行为要谦逊有礼,侍奉君主要谨慎小心,对待百姓要有恩有惠,使用百姓要合乎道义。

②源自《论语·里仁第四》二:“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意为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知道仁最终会给他带来好处而实行仁。

③引自《论语·里仁第四》三。意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慎重地去喜爱人,也才能够严肃地去批评别人的过失。

④引自《论语·里仁第四》二。意为不仁的人不可能长期处于贫困中,也不可能长久处于安乐中。因为这种人不可能安分守己。

⑤源自《论语·里仁第四》四:“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为倘若能够诚心诚意地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有使人厌恶的事情发生。

⑥引自《论语·里仁第四》五。意为如果君子丢掉了仁,又怎么能称作君子呢?

⑦源自《论语·里仁第四》五,笔者加“志于仁者”四字。志于仁德的君子,即使只是一顿饭的功夫也不会违反仁,仓促之间也总是不忘掉仁,在生活困顿、东奔西走之时也一定在实行仁。

39知耻近乎勇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者一也。

注:本文皆取自子思所著《中庸》。

40不可不学礼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①。行修言道,为礼之质②。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辨讼,非礼不决③。倘人而无礼,不亦禽兽之心乎④?是故,圣人作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而自别于禽兽⑤。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⑥。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⑦。

注释

①引自《礼记·曲礼上》。意为,礼是用来制定人与人关系上的亲疏,判断事情之嫌疑,分辨物类的同异的。

②引自《礼记·曲礼上》。意为,品行修整而言行一致,那就是礼的实质。

③引自《礼记·曲礼上》。意为,像道德仁义、教学和训导、分辨事理等等这些东西,如果没有标准的行为准则,不按照一定的规则行事,就无法规范。

④源自《礼记·曲礼上》,中间省去“虽能言”三字。意为,如果人没有道德仁义规范其行为,不是就跟禽兽一样了吗?

⑤源自《礼记·曲礼上》:“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意为,所以圣人制定一些标准行为教给人们,使得人人的行为有了准则,而知道自己不同于禽兽。

⑥引自《礼记·曲礼上》。意为,有了礼的约束,人与人的关系就能平衡安定;而如果没有礼的约束,就会发生危机。所以说,礼是不可以不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