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哥特式建筑有哪些:“空巢老人”成为社会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5:23:26

(2011-02-07)

韩咏红 报道

北京特派员

  春节是华族传统的家庭团圆日,但是在重视家庭观念的中国社会时中,老人孤独过春节正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官方媒体新华社昨天的报道指出,春节里孤寂的老人已经成为庞大的人群。在中国1.67亿老人中,独居老人超过一半,他们的子女即使在春节也未必回家。

  孤独过节的老人,是中国日益显著的老人独居现象的一个侧面。舆论称他们作“空巢老人”,即不与子女同住的老人。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全国老龄办在2008年发表的报告已警告,空巢老人增加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老人长期空巢又得不到子女关爱,结果引发精神危机,今天已不限于个例。这个情况致使当局研究修订法律,规定子女要经常看望和问候空巢老人,否则老年人可以诉诸法律,将女子控上法庭。

  据早前的国内媒体报道,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在“精神慰藉”一章里,就拟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尤其强调要看望与问候老人。

不少老人求助法院

  事实上在该法律修订之前,此时已有不少老人向法院求助,他们求索的不是物质赡养,而是精神慰籍。  新华社昨天引述北京市密云县法院资料说,近年来,包含精神赡养诉求的案件明显上升,一些独居老人只是因为子女不回家看看,便到法院起诉。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约三分之二的老人反映子女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求。 中国地域辽阔,又处在快速转型与发展阶段,年轻人离家求学,或者从农村或小城镇转入大城市谋求发展,这是必然趋势。但是子女常年不归或者连春节都不回家,就让老人难以接受。

出现春节“恐归族”

  而在另一方面,子女不回家的苦衷也有一箩筐。

  近年来开始在媒体中出现的春节“恐归族”中,就有成员在网上将不愿回家的理由归纳为各种各样的“怕”:一怕饭局车轮战,太累;二怕春运压力大,太惧;三怕父母逼婚事,太窘;四怕往来人情债,太烦;五怕节后综合征,太愁。

  春运买票、挤火车的痛苦,回家送礼与面对家人期盼的经济兼人情压力,让越来越多年轻人视回家为负担。

  最近几天,不少网民到网上晒账单,申诉过节回家一次动辄花上一两万元(人民币,约2000至4000新元),回家过年是荷包大流血,足以让他们在外打工一年的积蓄所剩无几。

  此外,近年出现女士征租“临时男朋友”回家的新闻,也将年轻人面对的催婚、逼婚压力反映得十分透彻。有网民说,平日父母只是一对一催婚,遇到春节期,亲朋好友聚到一起,逼婚压力就成了大规模的“集体围攻”。

  为了逃避这场“逼婚乱箭”,有些人于是躲避回家。 面对社会老龄化,传统三代同堂家庭解体、以及老人空巢的问题,国内媒体更频密地发表文章讨论老龄化问题,并鼓励年轻人春节一定要鼓起勇气回家。

  《羊城晚报》1月底撰文讨论恐归空巢现象时,就引用网友的话说:亲情面前没什么克服不了的。  该文呼吁家长少给子女一些压力,也避免为儿女安排多场相亲,或者七天长假需要走访哪些亲戚;同时子女也要丢下脆弱的自尊,一定都要回家去。  新华社昨天的报道,则更多将老人空巢的原因集中在社会变迁、城市化进程加快,才造成年轻人无暇顾及年老父母。由于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421”(4:是指夫妻双方的父母 2:是指夫妻双方 1:是指一个孩子)逐渐成为主要的家庭结构,很多独生子女为生计、工作忙,这就加剧了老人独守空巢的现象。 该文引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的观点说,当下社会因教育、财富等资源分配不均使得人口过于集中在城市,都市整体出现物质、浮躁、虚华的气息,但青年人不应以名利作为衡量自己的重要或者唯一标准。

  不过,如果从网友的各种抱怨看,除了经济因素外,中国传统家庭给后辈的压力,也是一些年轻人回家路上步履蹒跚的原因。要解决老人春节空巢、年轻人恐归,各方还需要找到一条钱、情、理三者相结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