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金新鼎邦房价:历史上有那些帝王骑过“汗血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46:06

[文字] 历史上有那些帝王骑过“汗血马”?

本帖最后由 寒暑 于 2011-11-12 16:18 编辑 # P5 U4 {3 d+ S, Z0 Q9 V' Y1 {
4 v, d! ~* b" w) b/ J7 ?( v

) X/ D5 h3 G/ T7 B+ ]: Y" k+ l

         历史上有那些帝王骑过“汗血马”?

自张骞从西域回到长安,向武帝刘彻描述了他在大宛见到的“大宛马”之后,武帝遂派使者赴大宛欲购“汗血马”。遭拒,既而毅然出兵西伐,终于抢回“汗血马”。此后大宛等数国具称臣,年年进贡,岁岁来朝,贡品中都有汗血马。

班固所撰的 [汉书] 中这样记载:“······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益种蒲陶、目宿离宫馆旁,极望焉。这个“…天子以天马多,…”是多少呢?据考汉武帝在长安城外养了三大群马,当时叫做“围”,最多的一群,数至两千余匹。

而早于[汉书]的【史记】里这样记载:“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这个天马就是“汗血马”吗?如果是,刘彻养的这三群“天马”,数量真个了得。故而他在城外种植了一眼望不到边的葡萄、苜蓿来喂马,可谓“极望焉”。

从【汉书】中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经常在外巡视,有时竟距离与匈奴交战的地区很近。刘彻出巡,出城时乘车,后即改骑马。刘彻是承袭皇位,虽不像有些朝代的皇帝是战将出身,对马匹有独到的见解,但他对良马的喜爱可用“疯狂”一词来形容。汉书上说,凡有良马到,他一定亲临观察,“朕其御焉或乘骑或驾车。大宛汗血马是刘彻开疆扩土的几大心结之一,焉有不“御”之理。

从汉武帝开始,无论中原的政治格局有怎样的变化,西域诸国或从属,或仰慕,确是不断来华朝贡,供品中多有西域良马,凡是有汗血马的,史书上常用“大宛马”“大宛种”一词来记载。

从两晋到隋唐,史料中都有西域“汗血马”到中原的记载,虽只言片语,却也有据可查。

唐太宗李世民是位带兵打仗的天子。著名的“昭陵六骏”雕刻,记录了他一生中伴随他征战沙场的六匹战马。据考,这六匹马当中,至少有“什伐赤”和“特勒骠”两匹马是来自西域的汗血马。

“什伐赤”是一匹纯赤色骏马是李世民在洛阳城外、武牢关前和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一匹坐骑。在惨烈的战斗中,“什伐赤”身中五箭,而且都在臀部,其中一箭是从背后射来的。石刻“什伐赤”呈带箭飞奔的形象。 李世民为其题赞语日:“瀍(瀍河,水名,在河南省洛阳)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关于 “什伐赤”的名称,日本学者原田淑人认为:“什伐”或译作“叱拨”,是波斯语“阿湿婆”的缩译,即汉语“马”的意思。按原田淑人的说法,这匹马是用波斯语命名,那么“什伐赤”和桃花叱拨价最殊”(岑参诗句)“紫陌乱嘶红叱拨(韦庄诗句)中的“叱拨” 马,都应是来自西域波斯的名马。蔡鸿生在《唐代汗血马“叱拨”考》中认为“叱拨”或“什伐赤”均为大宛的汗血马。

而“特勒骠”是一匹马毛色黄里透白,喙微黑色的骏马,故称""。从石刻上看 “特勒骠”体形健壮,腹小腿长,应该是突厥名马。这种马是典型的锡尔河流域的大宛马。

“特勒”是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之一,突厥多以王室子弟为“特勒”,“特勒骠”很可能是突厥可汗的一个子弟进献的。故李世民称这匹大宛马为“特勒骠”。 李世民骑着“特勒骠”,曾一昼夜间急追二百多里地,交战数十次。在雀鼠谷(今山西介休县西南)* a' ^6 }, C. |6 Z# o/ a* c
西原,一天连打八次硬仗。李世民曾一连两天水米未进,三天人没解甲,马没卸鞍。足见“特勒骠”的耐力。

李世民不但善骑善战,相马也颇具眼光。[唐会要]中记录了贞观二十一年他对进贡的突厥马的评价:

 "观其骨大丛粗,鬣高意阔,眼如悬镜,头若侧砖,腿象鹿而差圆,颈比凤而增细,后桥之下,促骨起而成峰,侧鞯之间,长筋密而如瓣,耳根铁勒,杉材难方,尾本高丽,掘砖非拟,腹平肷小,自劲驱驰之方,鼻大喘疏,不乏往来之气。"

隋、唐、宋时,即称:“大宛马”作“突厥马”。[马可波罗游记]里就这样纪录:“土库曼人完全以动物的肉类维持生活。这里出产一种名马叫突厥马,同时此处还出产一种体态优美的骡子,售价很高,….。”

我们试着将这李世民这段对突厥马“伯乐”式的评语转写成白话文:看它骨骼粗大紧凑,鬣毛长而不细密,眼睛鼓并象镜子样明亮,头型长方而面窄,有象鹿一样的腿却不似那样丰满,一付扩大了的凤样的脖子,尻的下面,荐骨长且突起,肚下血管密布四处,耳根细,象杉木样高直,尾根靠上,好似人力翘起,肚子小,似有使不完的劲,鼻孔大而喘息慢,肯定呼吸极佳。

可以说这是迄今最早对“汗血马”外貌精彩的描述。

南宋后期,蒙古人在入主中原,建立大元朝前,已雄霸欧洲多年。此前曾大败阿拉伯人,一次就在巴格达屠城80万人,从西亚至阿拉伯湾无不臣服。有传成吉思汗曾骑汗血马,却不知此传出于何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产汗血马的地方在成吉思汗活着的时侯,已是蒙古人的属地。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从里海回转后,在攻打西夏时大汗才殒命。可以想象,西域的突厥马难道会不被蒙古军俘获,而以马上夺天下的蒙古大汗会不曾见过汗血马?不曾骑过汗血马?!

明成祖朱棣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也是一位“战神”天子,也是多次带兵打仗。朱棣竟是在第六次伐漠北蒙古人时病死的。这两位天子的生母都是少数民族。李世民的生母、祖母都是鲜卑人。而朱棣的生母竟然是蒙古官吏的女儿“碽氏”。

整个明朝,从永乐帝开始都在引进西域良马,试图改造中原的马种。朱棣十分爱马,十分看重献马的藩国和官吏。明初战事频多,国家需要大量的马匹,对良马更是求之若渴。朝廷除派人去西域各地市马外,对来朝进贡良马的外国使节更是多加鼓励,赏赐优厚。

1452年受帖木儿王朝管理的失刺思被土库曼人所破,故其向大明朝进贡的波斯马中有一种叫“阿鲁骨”的马。有学者研究认为,这个“阿鲁骨”是突厥语Arghamak之译音,是撒马儿罕土库曼马的名称。这个发音语与俄语的“阿哈儿-捷金”的发音几乎一致。可以认为在进贡的大量波斯马中,有“汗血马”。“…帝喜,策之。….。”

[明史] 成祖纪里这样载:“….失刺思入贡。麻林及诸番进麒麟、天马、神鹿”

『明史』载:永乐十三年,帖木儿王朝来使进贡后,当永乐帝派中国使首次来聘之时,沙哈鲁遣送之还朝,携灰白色马以献。帝喜此马,故第二次遣使,多赍赐品以报。

灰白色的马,古人称之为“骢”。这种毛色,恰是汗血马的高品质毛色。

永乐帝在赐给来使赏赐后,还希望帖木儿朝各地使臣多贡些骏马来。他对帖木儿朝使臣说:“朕仅赐给予你们之中为朕带来骏马的人。”

永乐帝平时骑马的地方就在今北京阜成门外,现在属海淀区白堆子往西的去处,后来官府在此为朱棣建一大型的“马神庙”,今天这个地方的公交站名仍叫做“马神庙”。朱棣为了巩固它“篡位”得来的帝位,喜欢到处立碑见庙,北京朝阳、通州交界处有一地名叫“高碑店”就是记录燕王“勤王”出兵南京,讨伐侄子建文帝在通州打的第一仗。出北京刚入河北也有一个地名叫“高碑店”,现在叫“高碑店”市,记录的也是朱棣的“靖难”军打得的又一个大胜仗。两仗皆胜安有不歌之理?

明史上载,朱棣曾多次亲自过问引进西域良马,改良明朝马业之事。还制定过对一些州县养马户免收一年的税赋的政策。但由于饲养问题,西域(波斯)良马竟没有在内地繁衍起来。已故著名专家谢成侠教授在他的[中国养马史]一书中认为,内地养马多喂谷草,因不适,西域马时常肠结死亡,因而使得西域良马没能在中原有效地繁殖起来。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