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宝宝晚上睡觉不安稳:周孜仁序黄肇炎回忆录《沧海一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54:41

周孜仁序黄肇炎回忆录《沧海一滴》

 (2006-07-23 11:00:29)

  

 

                    冰心犹在玉壶间

 

   这是一本由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写的回忆录,诚如书中所说,写的是“在下层某个角度看见的社会风貌和生活见闻”。但我以为,正是因为它的平常——书稿内容的平常和作者的平常——才凸现出了非常可贵的品格。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由无数普通人组成的。世界的命运及其历史,也从来是由无数普通人的命运组成的。可惜,遍翻古往今来的历史典籍,我们只能看到帝王将相匆匆忙忙的身影。而那个时代、那种环境下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他们最为平常、恰恰又最为真实的悲欢、期待和追逐,我们只能去断碣残碑和古铜旧器上进行猜度,到民间话本、戏剧和文学作品——这些已被某种意识形态、甚至某种偏见加工过的文本中去浮想连翩。近代历史当然好得多了,清、民以来的社会沿革、军阀混战、北伐、抗日,解放战争……等等,老人们的回忆已经能为我们填补一些伸手可触的历史空缺。即使如此,更多人的认识常常也只能停留在电影、电视连续剧所告知的水准。而更为丰富、更为完整的百姓生活图景,我们还是无从稽考——总而言之,光有英雄豪杰的故事,是残缺不全的故事;光有帝王将相的历史,是不完整的历史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以为这部书稿便体现了它极为重要的普世价值。

 

   本书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从作者孩提时代对故乡最初的记忆开始,到小学、中学、大学、“四清”运动,到后来误入“文革”雷区,到云南的“小三线”国防厂从事20年技术工作,最后,从昆明一个大型国有企业退休……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对过去历程进行的反思和总结,甚至包括严厉的自责。都是些最平常的人、最平常的生活、工作、成功、遗憾和最平常的喜怒哀乐。但它,恰恰就是一代人的真实信史——和共和国同步生存过的一代人真实信史。我敢断言,任何一个经历过这一难忘时代的人读了本书,都能从这些最平常事件的摹写中,感受到自己曾有过的追求、奉献和人生艰辛。从20世纪中后期时代血脉的每一次跳跃和搏动,找到刻骨铭心的同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从书中的许多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一位天生的工程师,从小就对玩具、机械之类的结构有极大的探索兴趣和思维敏捷。而且,为人为事都极端认真,这样,经过学生时代科学技术的系统学习和严格的专业训练,以后在工作单位的长期实践,使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为社会作出并不特别辉煌的,却是他人难以替代的贡献。除此之外,他还富有生活情趣,多才多艺。在山区工作的时候,他画领袖像、写新闻稿,踢足球;为生活所迫打家具,当裁缝,种蔬菜,样样搞得有声有色——所有这些,我们都能够从这部书稿里感受得到。

 

   黄肇炎是我大学不同系的前后同窗,“文革”动乱让我们相识并且相知,后来先后发配云南。他的性格正直、善良、率真、急公好义,甚至有着某些书生气。正是他的这些特点使得我们保持了整整几十年的友谊。我们彼此之间是无所不谈的,包括最隐秘的个人生活和感情折难。书稿中的很多故事甚至细节,原来我都听他讲过,因此阅读此书,除了把我已经熟悉的故事重新“过了一回电影”,同时也把我们的友谊也“过了一次电影”。坦率地说,我感到很亲切,很温暖。

 

   由此,我必须再说说从阅读本书的引发的一点感想。

 

   作为同样由工科大学半路出身的“作家”(如果我也能算得作家的话),我从来有这样一个观点:在文明时代,写作不应该是某些人(以堆码文字产品为生并赢利的所谓“作家”)的专利,而应该是所有文明人都能自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传媒不发达的时代,人想通过媒体向社会倾诉是很受限制的,就那么一些报纸和刊物,就那么一点儿出版能力,更何况因为可以理解的原因,还有一层层并不宽松的审查环节,要想让更多的人听到你的倾诉,实在不是一件易事。现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把传播空间大大地拓宽了——应该说,作家,和任何一个愿意写作的人之间的鸿沟,已经大大弥合,由少数人垄断文学领域的时代正在终结。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向全社会倾吐的权利,而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享受这一权利最便捷的手段。黄肇炎先生的这部书稿,正是在如此背景下,用自己心灵的沉思锻造出的一件凝重而多彩的文字精品。

 

   同样勿庸讳言的是,由于长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所要求的严肃、严格和严密,在本书的叙述中留下来较为深厚的投影,使得作者对事情的描写常常精准有余而生动不足,客观有余而联想不足,这就容易冲淡读者的阅读兴趣——写作作为一门技巧,当然是和长期训练和积累有关的,也是我们不能苛求于作者的了。

 

   我还必须提到:黄肇炎和他的同时代人,现在都陆续从为社会服务的岗位上退了下来,面临一种全新的、甚至让人感到有些陌生的安逸和闲散。正如一辆速度极快的汽车突然来了个急刹车,他们可能会有暂时的不习惯,不适应,甚至惆怅和失落。值得庆幸的是,黄肇炎先生在退休之后很快就找到了让自己惬意的生活方式:在对历史进行负责的回忆,和向社会的倾吐中找到自己的快乐。他退休前后才开始用电脑进行写作,短短的时间便敲出了洋洋洒洒的几十万字,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他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之认真刻苦——即便退休之后仍然如此,在同辈人中当属十分难得。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尤其是退休老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更值得尊重。但恕我直言,很多同代人在退休后视延年益寿为唯一的最高准则,甚至不惜放弃坚持过一生的,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关注和责任,却不能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正出于此,我对黄肇炎先生的选择表示更多的敬意。

 

   在这本回忆录中,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生信念——不管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年代,还是物欲横流的经济年代,他都尽力做到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那份人的本真。当然,这似乎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无数的普通人尽管跟随着社会在不断前进,但人性的真谛在他们身上始终焕发着光彩。我以为,这是超出回忆录本身的意义之所在。

 

   写了几句诗,以表示我读完书稿的感慨:

 

   人生四望路漫漫,

 

   国难童趣文一篇。

 

   掩卷抚膺还咨嗟,

 

   冰心犹在玉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