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287的参数:(转)由数理化自学丛书想到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7:35:16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曾经出版过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计有《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物理》、《化学》六大分册。这套丛书经过精心的编纂,充分考虑了读者自学的需要,内容充实,通俗易懂,讲解详细,贴近生活,并配有相当多的例题,对于含有实践环节的科目(如物理、化学等),还给出了相应的实验指导。不仅适用于在校学生作为教学参考书,也可满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需要。丛书的出版,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建国以前,旧中国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建国以后,面对百废待举的国内形势,新中国迫切需要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种背景下,数理化自学丛书应运而生,丛书的出版,为提高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套丛书被扣上了指引青年走“白专”道路的帽子,被禁止出版。与此同时,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遭到迫害,使中国的科技力量遭到严重打击。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数理化自学丛书恢复出版,并进行了修订,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科技的发展情况,为与世隔绝多年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带来了来自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讯息。加之高考制度的恢复,许多考生在这套丛书的帮助下,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学习,他们之中大部分毕业后成长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骨干力量。丛书的恢复出版,对恢复被文化大革命破坏了的中国科技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数理化自学丛书没有修订再版,内容对于现今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而言,已经有些过时。但在今天看来,这套丛书仍有许多现实的指导意义。首先,这套丛书在内容编排上,非常贴近生活,不仅讲解了理论,还给出了所讲解的理论的一些应用,而这些应用都在当时的生产生活中被广泛采用。其好处在于,不仅避免了理论教材的单调乏味,使学习充满乐趣,有利于培养读者对于工程技术的兴趣。而且可以使读者了到解理论的实践运用,防止出现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的情况,使读者可以迅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由于丛书的许多读者都是在工厂工作的青年工人,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丛书借助他们身边活生生的实例来讲解复杂的理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反观今天的中学教材,往往偏重理论,多少显得枯燥无味,使得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中学生甚至连理化生实验都无法独立完成,更不要说学以致用了。记得新中国早期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有这样的镜头,高中毕业生已经可以带领全村人搞电气化,并按照图纸制造出水轮机叶轮。与今天的现实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中国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的应试教育体制和在这种体制下产生的填鸭式的题海战术,也使得学生在中学这个人生观正在形成的时期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种教育模式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限制他们自身兴趣的个性化发展,从而导致了学生理想和人生规划的缺失。在高考指挥棒下,学生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便是考大学。至于为什么要考大学,选择什么专业、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等一系列问题则很少有人做出明确的规划。

  其次,由于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成长的道路和今天有所不同。今天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往往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而改革开放以前,许多人则是通过自学考上大学的,这种情况造就了他们非常强的自学能力,为大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自学能力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自学是学校教育的较高层次(学士学位教育及以上)和学校教育结束以后,人们终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保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避免被时代所淘汰的有力工具。今天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必须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统揽科技发展的方向。而这种更新过程主要靠自学来完成。今天的中学教育,往往不在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为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对应试所需知识讲解均比较详细,唯恐有所疏漏,需要学生自学的内容不多;同样因为应试教育模式的缘故,繁重的课业负担是学生更无暇自学课外内容。在这种背景下,高中毕业生普遍缺乏自学能力,为进入大学初期的不适应埋下了隐患。

  上面两个问题造就了这样一批大学生,他们在进入大学以前,对自己报考的专业知之甚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目标没有明确的规划。进入大学后,很多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加之理想缺失,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动力。又由于习惯了中学阶段教师面面俱到的填鸭式教学法,缺乏自学能力,在面对大学中较高的课程密度时,难以跟上学习进度。于是,这些人在大学中自甘堕落,苟且偷生,整日怨天尤人,不思进取。虽然他们是目前中国不完备的教育体制的牺牲品,但却没有人让他们自甘堕落。笔者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大学四年中居然没有自己安装过一次操作系统,编写的程序代码也屈指可数。这种学生在中国高校中普遍存在,而且数量不在少数,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原本就不丰富的大学教育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同时也加剧了用人单位对大学本科毕业生素质的担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由于中国大学的考核制度不甚严格,他们之中很多人都能顺利拿到学位证书,但当他们走出校园,面对竞争压力的时候,能说是社会抛弃了他们么?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的本质进行一下探讨。大学是如何培养人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目前大学生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毕本科业生在招聘会上,面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往往觉得自己相距甚远。很多人抱怨自己大学四年没学到多少东西,另一些人虽能说出自己争我的一些技能,但却没有一项可以满足用人单位“熟练掌握”的要求,仅仅是一知半解。而且这种现象在大学毕业生中不占少数,从而导致目前的人才市场上畸形的供需状况,一方面是人才缺口不断扩大,而另一方面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用人单位的担心外,还有以下两点。首先,大学连年扩招带导致人才的高消费。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每年都花大力气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使得毕业生人数猛增。用人单位面选择上的困难,一部分单位就用学历标准压制本科毕业生。其次,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本科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工程经验,不能迅速胜任本职工作。而用人单位往往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而不愿意在培训上投入。更有甚者是因为担心本科毕业生把第一份工作当作跳板,对他们进行培训,无异于给竞争对手输送人才。

  持上面态度的用人单位应该想一想,你们从事的工作有多少技术含量,非要硕士博士来完成。难道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连初级程序员都无法胜任?难道国家每年花大力气扩大高校招生人数,就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失业么?

  现在我们继续对大学本质的探讨。造成社会普遍认为大学本科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工程经验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没有认清大学教育的本质。

  时下很多学生都抱怨自己在大学所学的知识过于陈旧,许多课程都是“无用”的,从而没有对这些课程加以重视,导致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无法转化为实践能力。其实,这些看似陈旧的理论,都是非常经典的理论。举个简单的实例,虽然《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中讲授的Intel早期接口芯片,今天已经很少使用。但是学完这门课程,我们应该认识到,纵使再复杂的先进接口芯片,也仅仅可以用一张时序图和一张结构图(包括内部寄存器、各种信号的连接和管脚功能)就可以描述的。如果细致的观察身边的事物,就可以发现,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与那些在看似无用的课程中讲授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认为物理是没有用处的,但是,这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笔者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师曾在那场“计算机专业是否应该保留物理课”的讨论中质询笔者,电容的两个极板间是开路,为何交流电流可以通过?如果你也觉得物理无用,那么请尝试着解释下面的问题:为什么使用磁性天线的收音机具有方向性?为什么使用无线电发送信号时,要进行调制,把信号频谱搬移到较高的频率范围上?可见光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极限是多少?数码相机的分辨能力一般用光学传感器(CMOS、CCD)的可感受的像素数来表示,那么光学相机的分辨能力如何?为何光学相机拍摄的照片在放大后比数码相机清晰?为什么制冷机(如电冰箱)需要消耗能量?

  这些看似陈旧的理论,确是我们自学先进理论的基础,它们教会了我们掌握先进理论的方法。先进的理论的创新之处,只不过是把陈旧的理论重新组合一下,或加以改进。而那些“无用”的理论,却让我们在看到表面现象的同时,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与只经过短期培训的程序员相比,优势就在于他们学习过这些陈旧、“无用”的理论,对计算机的结构有更借深入的理解,从而可以写出质量更高的程序代码。

  有了这些陈旧、“无用”的理论,还可以使我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正如学习了一门高级语言(例如C++),则其他面向对象语言(例如JAVA)就可以无师自通一样。大学的意义就在于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先进的技术发展是很快的,大学教育很难跟的上技术发展的脚步,而那些经典的理论,却使我们拥有了迅速掌握任何先进技术的能力,大学教育相对于技术发展的前沿而言总是相对滞后的,而先进的技术,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自我培养来掌握。

  至此,我们可以把大学的本质概括为八个字,即授人以渔和自我培养。

  此外,用人单位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实践能力和工程经验是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的,有多少学生在大学期间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进行工程实践呢?如果进行这方面的统计,结果恐怕并不乐观。你们又如何要求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本科毕业生就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呢?笔者是一家软件公司的程序员,主要的工作是基于COM+的组件开发和ActiveX控件开发,同时运用ATL、STL、WTL等技术。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前,笔者也只是听说过其中一些的名字而已,对其中的细节一无所知,更有一些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如果在大学学习的你,至少掌握了其中一项,那么毕业的时候完全可以取代笔者的位置。本科毕业生虽然欠缺工程实践经验,但经过大学的培养,已经具备了迅速掌握这些技术的潜力,如果适当的加以指导,他们进步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时下用人单位宁可选择有2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也不要刚毕业的研究生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最后,还要有一些话写给年轻的朋友们。今天的科学技术领域,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日本之所以在战后发展迅速,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二战末期,其宁可派出娃娃兵,也不让数万工科大学生上战场!这人在战后成了支撑日本科技腾飞的骨干力量。中国拥有数量数十倍于日本的工科大学生,但中国目前只是个科技大国,距离科技强国的目标还很遥远。另一种说法则是中国目前只是科学强国,但不是技术强国,很多辉煌的成果只停留在图纸上,没有变成产品。等待我们做的事情还很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操作系统、通用微处理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高速互联网络核心路由器、大型客机、高速列车、超临界蒸汽轮机组……这些关乎国家信息主权和人民生活的产品正等待着我们去设计与实现。只有如此,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才能摆脱目前在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窘境,才能打赢保卫国家信息主权的战争,才能在未来战场上拥有先进的数字化指挥和情报支援系统,才能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而这些都需要中国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不懈的努力。历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青年人做出的。年轻是激情飞扬的时刻,应该把飞扬的激情投身到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中去。科技工作是非常艰苦的,没有坚强的意志与必胜的信心,就无法在这一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在当前追求物质和浮躁的社会背景下,这样一种精神更显得尤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