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的网作者介绍19字:10-2-25袁世凯:从练兵武夫一跃成为封疆大吏之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2:48:04

【核心提示】午战争的失败导致了戊戌变法,而镇压戊戌变法又导致了守旧派的反扑,整个国家在1899年前后陷入到了保守和排外的漩涡当中。山东蜂起的义和团正好和时局合拍,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围攻使馆教堂,使清政府和列强的关系迅速恶化。义和团愤怒的拳民们,将垂垂老矣的中华帝国一步一步的拖入了灾难的漩涡。

凤凰卫视2月2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历史因果的链条总是环环相扣,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了戊戌变法,而镇压戊戌变法又导致了守旧派的反扑,整个国家在1899年前后陷入到了保守和排外的漩涡当中。山东蜂起的义和团正好和时局合拍,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围攻使馆教堂,使清政府和列强的关系迅速恶化。义和团愤怒的拳民们,将垂垂老矣的中华帝国一步一步的拖入了灾难的漩涡。

解说: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当月侵略军攻陷天津,1900年8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直隶全境遭受史无前例的兵灾战火,史称庚子之乱。

1901年冬天,庚子之乱刚刚平息后不久,保定直隶总督府内走进了这样一个官员,他五短身材,声音洪亮,一派军人作风,他就是新任的直隶总督袁世凯。

李丹(直隶总督府讲解员):袁世凯是1901年在这里就是直隶总督,其中大堂就是当时他办公的一个地方,大堂的主要职责是总督举行重大活动,比方说迎接圣旨、颁发奏折、秋审,都会在这里举行。其中直隶当时的管辖范围也是比较辽阔的,包括有今天河北省的全部,北京、天津两市,山东、山西、河南、内蒙、辽宁等周围接壤的部分都归他管,所以说直隶总督会被称为封疆大吏,八督之首。

解说:直隶总督,总管直隶、河南和山东的军民政务,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而由于直隶省地处京机要地,因此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晚清时节,直隶总督还兼任北洋大臣,统领北方地区的外交、通商,还负责训练北洋海陆军及兴办洋务企业,分掌了军事、外交、洋务大权,一个小站练兵出身的武夫,缘何能够一跃成为封疆大吏之首呢?

刘敬忠(河北大学历史系教授):袁世凯当直督,这任命一下来立刻引起全国震动,因为什么?袁世凯当年太年轻了,才42岁,而且他当巡抚的资历很短,当时资历老的比他有的是,你比如说张之洞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岑春煊,都没当上直督,为什么给袁世凯呢?这和背景有关系。因为当时八国联军占着北京,津京是个乱摊子,外国人得需要一个自己的驯服工具啊,打交道能够替他们办事,他早就看中袁世凯了,袁世凯是在这个背景下才当上直督。

解说:在出任直隶总督之前,袁世凯曾经当过一年的山东巡抚,但是就在这短暂的任期内,他坚决地镇压了山东境内的义和团,既使是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袁世凯也坚持在自己所辖境内和列强修好,因此他的表现得到了列强的认可。而袁世凯能够顺利的当上直隶总督,还离不开前人总督李鸿章的鼎立扶植。1 

袁腾飞(民间学者):李鸿章临死的时候,就推荐袁世凯做直隶总督,可见李鸿章对于袁世凯的才干,是完全赞同的,荣禄临死的时候也是给太后上折子,只有袁世凯能接我的班,袁世凯当时才40几岁呢。

解说:在中外势力的共同推举之下,袁世凯最终出任直隶总督,而这一年他刚满四十二岁。但是袁世凯马上要面对的并不是拱卫京师的首善之区,而是刚刚被八国联军蹂躏过的百业凋敝,盗匪横行的重灾区。

刘敬忠:混乱之极呀,保定乱套了,八国联军占到保定,法国占到保定之后,把当时护理的直督就是廷雍杀了,外国人公开杀中国地方的一个最高行政首长,他们简直是无法无天。当时残余的义和团也是四处抗击外国人,有的就变成了土匪横行,社会治安非常混乱。

解说:在盗匪横行,太后西逃的中华帝国直隶省,袁世凯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必须尽快恢复社会秩序,这个时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吏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人就是赵秉钧,袁世凯的河南老乡。

刘敬忠:赵秉钧很聪明,很会来事,很快受到了袁世凯的垂青。

张华腾(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一个是雷厉风行,一个是非常敬业的,因为他长期以来办案干什么,搞维护治安有一定的传统的治理社会的经验。

解说:赵秉钧铁腕的手法,颇得袁世凯的赏识,以杀止乱是袁世凯早在治理山东时就信赖的不二法门。经此乱世,赵秉钧的横空出世,让袁世凯非常受用,赵秉钧更是心领神会,凡是直隶等地的土匪、恶霸,也都按照义和团的匪患,尽皆诛杀,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迅速恢复了直隶的秩序。

经此之后,赵秉钧这个酷吏式的人物,在袁家班底里迅速蹿红。与此同时,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袁世凯的面前。太后、皇帝马上就要还都北京,但是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作为战败国的中国,不能在天津市及京津铁路沿线驻兵,作为京师门户的天津,一直无人驻守,这是不可想像的。

袁腾飞:袁世凯他就是说根据《辛丑条约》,天津不能驻兵,就是天津还给了中国,但是你不能驻兵,联军就说你要驻兵我不给你交回来,但是天津不能一直让联军霸占,你联军霸占了,天津跟京师近在咫尺的话,这个皇上、太后他也不安心回来。

刘敬忠:袁世凯就从他武卫右军挑了3000人,赶紧弄套警察衣服穿上,神头鬼脸的去天津当警察接收天津去。

袁腾飞:你说不让我的兵进去没问题,你没说不让我的警察进去,我警察进去维持地面去嘛,所以他最早建立了中国的警察制度。

解说:袁世凯这临时拼凑出的三千警察,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批现代化的警察队伍,一支强悍的警察部队,理直气壮地走进了天津城,变相收回了京津沿线主权,而从此以后,警察开始正式的进入到中国人的城市生活。

张华腾:那个时候巡警他的职责是非常宽泛的,城市的秩序,卫生统统的由警察来管理,比如说大小便这个事,警察职责,人家不能让你大小便。比如倒垃圾,警察不能让你随便倒,还有城市该泼水的泼水,你门前的卫生,这都是警察要承担的责任。

解说:这支有着拘留所、备差所、军乐队等一整套完备机构的警察队伍,为服务与管理群众而设,以防患未然,排解纠纷而作,他们的警员必须性情温和、朴实,举止端方,做事严正,保卫民众,不得索谢。

张华腾:这时候赵秉钧制订了严格的警察管理制度,就使直隶的警察办得非常好。我做一个比方,直隶警察就和我们前几年山东交警大体差不多,声誉就那么高,所以直隶的警察办得好,作为袁世凯的新政办其他措施,稳定社会秩序,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解说:仅用了半年时间,天津就被外国人描绘成世界上拥有最好的警察制度的城市,经过袁世凯的铁腕治理,在一年之后,直隶各处的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在天津、保定等地更是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景象。

陈晓楠:袁世凯虽然长的五短身材,相貌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是据说他历来的女人缘都很不错,年轻时候众多的风流往事,我们在之前的几集当中有过些许介绍。其实,不为人知的是袁世凯呢,还特别善于和老太太们相处,当然这首先得益于他生长的家庭,袁世凯对自己的母亲非常的孝顺,每天早晚都要去请安,如逢母亲有病,还亲自侍奉汤药。而他还有一个二姐,一生未嫁,脾气相当古怪,一直和袁世凯一家住在一起。据说袁世凯就是当了总统之后,每日向姐姐请安的时候,都不敢擅自坐下。

恐怕正是得益于对于这些老太太们心理上的把握,袁世凯从一开始和慈禧太后的相处就十分融洽,再加上荣禄等重臣的极力保举,因此,慈禧一直对于袁世凯是宠爱有加。

解说:1902年,慈禧、光绪还朝回京。袁世凯亲率部队护驾迎接。

方兆麟(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当时袁世凯把她从西安接回来,这一段吧,把她坐火车送进北京,又弄音乐,又什么军乐队欢迎她,那弄的慈禧太后还是蛮高兴的,觉得袁世凯这人办事得力,不管怎么说还是很器重袁世凯的,所以她觉得袁世凯还是可以重用的。

解说:这一年刚刚位居封疆大吏的袁世凯,在官场上行走的十分小心,为了祝贺慈禧六十六岁寿辰,袁世凯特意花了一万两白银从香港买了一辆汽车送给慈禧,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辆汽车。

侯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世凯和慈禧太后,其实这个关系里边应该是多重的,一个就是君臣这个关系,那么这个君臣关系是他们关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说慈禧太后作为最高统治者,她的予取予夺,一言九鼎,包括袁世凯在内所有的臣子们,望之生畏的,伴君如伴虎,所以他对慈禧太后,其实是谨小慎微,极力地讨好,因为他非常清楚谁都可以得罪,唯独这个女人不能得罪。

解说:就在袁世凯小心经营着自己的仕途的时候,中国社会却走向崩溃的边缘,因为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旧的体制和官僚系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方兆麟:八国联军打入中国以后,整个朝廷这套东西,中国基本上封建制度这个这套东西,基本上就算给打破了,不能说打败了、打没了,但是基本上打破了,特别很多地方的官员,这个东西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何去何从?在当时的思想界也好,在当时的官场也好,都有很多不同的议论,中国到底走哪条路。

郭凤歧(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教授):清朝政府也看出你不改革不行了,它不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它没有出路了,清朝的统治,统治不下去了。2 3

解说:在这个时候,革新变法成为了延缓灭亡必须的手段,而八国联军入侵的战乱之后,保守势力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陈克(天津市博物馆原馆长):因为《辛丑条约》里规定,当时支持杀外国人的,支持义和团的一些保守的顽固派,有一个名单,有些是要杀掉的,有一些自杀了,有些顽固派一看就自杀了,有些被贬到新疆或者是贬职了,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就是刚才我讲的。

在很大程度上,《辛丑条约》以后,原来戊戌变法时期那些个反对派,就是反对改革那些人从肉体上消失了、不见了,就是在政坛上这批人极大地削弱了,所以改革的这些人能够发挥了。

刘敬忠:慈禧在八国联军占了北京之后,整个清政府就要垮了,她回来之后,慈禧不得不改弦更张,她要维护自己的权势,他就开始下令搞新政,这个新政啊,她必须得洗刷一下,她的新政和原来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他们那种有什么不同,她说我的新政和康梁等人不一样,康梁等人是乱政,我这才是新的。

解说: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等问题详细奏议,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这个时候,就在其他老迈的重臣还在观望的时候,一份洋洋万字共计十条的变法方针,已经递交到太后的手中。

郭凤歧:因为因循因革这个是太后提出来的,那么他上奏的十条就应着太后的因循因革上奏的,他按照这个来做然后朝廷批准了,他实际上直接对着太后,应着太后的关系,原来他对太后就巴结,已经有好印象了,他真正做出成绩,为他后来进一步的晋升打下一个基础。

解说:少壮派官僚袁世凯,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他意识到这次新政变法,是慈禧太后倡导的,全力参加不会有任何危险,因此他提出了自己多年设想的十条变法主张,其中涵盖了吏治、财政、军政、教育等各个方面。

侯杰:其实慈禧太后实行新政,一方面刚才讲是要维护自己的权力,另外一各方面也是一个自保的行为,她对于袁世凯其实是比较器重,在整个推行新政过程当中有很多行为,因为袁世凯做得也是比较出色,所以常常被慈禧太后拿来当成样板,让各地来参观来学习,那么这样对于整个新政的推广,他们两个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利益共同体。

解说:随后很快,袁世凯成为了新政先锋,被委任在直隶范围内试点推行他的新政,他随后也增补进入督办政务处,向最高权力中枢进一步靠近。

陈晓楠:1902年的元旦,在京城的各位重要官员都意外地收到了来自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大宗炭敬,所谓炭敬,就像逢年过节发的红包一样,一般是年节里,外地官员送给京官和上司的礼物钱财,当时经过八国联军的入侵之后,百业调零,其他地方的官员们都是囊中羞涩,无力再行贿,这个时候袁世凯的炭敬无疑如雪里送炭,博得了京官们一致的好评。从此以后袁世凯的执政之路,就平顺了很多。

解说:1903年一封重要的奏折递交到慈禧太后的手中,它的分量足以改变全中国读书人的命运,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端方,一起联合上奏折,奏请清政府废除科举,结束八股考试。

侯杰:他就觉得科举制度是造成中国社会很多问题的关键,因为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知,作为社会力量的急剧增长的一个社会群体,整天都埋头在古代的经典,或者说一些文辞当中,不能够对社会现实有所关注的话,那么这种社会力量就不能够发挥它的作用,所以他就特别主张进行改变。

解说:其实很久以来,袁世凯对于科举制度都没有好感,早在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的时候,就已经独自提出过废止科举的奏议。

张华腾:袁世凯这个人,我们说他自己可能早年受科举制度的影响,自己当年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虽然没有走到这条路,但是他对弊端认识是很清楚的,我觉得他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刘敬忠:所以袁世凯仇视科举,因为他不是三榜正读科举起家的,明清时代当官只有科举起家才是正途,袁世凯不是正途,让人瞧不起,所以始终有个短,就好像现在人没上过大学。

侯杰:所以他对这科举制度,可能从内心里边有一个心结,他自己可能就觉得科举制度不利于像他这样的人才的成长,所以他就比较倾向于怎么样去对科举制度进行一些改变。

解说:科举制度在中国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是万千儒生安身立命的基础,废除科举无疑是砸掉了这些人赖以生存的饭碗,袁世凯面对的反对力量之强大可想而知。3 4

陈克:1903年先废除了武科举,就是举盾射箭选军人那个,你上军校去吧,军队已经有一个办法,传统那种考武举人那个办法,已经给废除了。

侯杰:那么废科举之后就使得很多传统士人失去了谋生手段,就没有出路了,那么这些人对新式教育应该有一种本能的反抗,那么在他的思考里边,就把这些人怎么样由反对者变成赞成者和拥护者和参与者,所以他就请这些人到海外,到日本去游学,经过短暂的速成教育,回来之后成为新式教育的领导者或者组织者或者经营者,所以这样的话,由反对者变成了一个领导着。

解说:1905年,清朝政府最终接受了袁世凯他们的奏议,废除了科举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尤其是明清以来六百年的这种人才选择模式彻底废除,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侯杰:那表现就在知识分子,由原来的埋头于科举考试,开始发生很大的改变,所以开始有很多人投身商业,甚至包括投身新军,从事各种各样的文化教育活动等等,所以这样就使得新型知识分子得以孕育和成长。所以科举制度在新政时期,所发生的改变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这种结构的变化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解说:有破还需有立,随后在直隶境内,大量新式学校,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兴建起来,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显现出活力。

侯杰:比如说经费是很大的问题,办学需要钱,而钱从哪来,所以他就从经费方面做了很多的考虑,比如说他提倡公立,就是由政府出钱办学校,也由民间来办学,提倡民间办学,那就是所谓的民立或者私立,那这样的话就解决了经费方面的问题。

张华腾:但是袁世凯在直隶兴学的这个高潮中,严修捐了三千两银子办了一所民办小学,袁世凯抓住这个事情大肆进行表彰,又是亲自给严修题字送匾,不仅如此还向清政府进行推荐,进行表彰。

他这样一来带领着整个直隶的官绅来捐钱,办学形成了高潮,所以直隶的民办学堂、官办学堂用一个词来说,如雨后春笋起来了。

侯杰:另外校舍也是有问题,这些新式学校需要一些场地,怎么解决呢?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庙改学堂,他就把一些废弃的寺庙变成了学校。

解说:新式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袁世凯在直隶全面倡导发展实业。

陈克:袁世凯在天津我想仅就这两件事情,是功德无量的,一个是办教育,一个是办实业、办工业,他搞了很多展览会,搞了很多我们现在叫论坛,当时叫讲演,来推广这个东西,开启民智,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当时天津是直隶最发达的一个城市,最开化的一个城市,而且是整个河北省地区的一个中心。

郭凤歧:他同时也叫周学熙来开办学堂,搞工厂、展览馆、券业场,对工商业的发展有好处,它可以稳定市面,特别天津是个商业城市,大商埠破坏得很严重。所以你要恢复工商业这个基础,对稳定当时天津社会的情况,是很有好处的。

解说:袁世凯在直隶的新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当年维新派的施政理想,但是和维新派不同,维新派是自上而下的说服光绪皇帝,采取一种决绝的雷霆万钧的近似于革命的方式进行改革,但是袁世凯的改革却是自下而上的,采用试点的办法,缓慢的推进,尽量不触及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了维新派的梦想,也许维新派不会想到曾经那个出卖他们首鼠两端的袁世凯,却成为了维新新政最忠实的推行者。

就在袁世凯的新政在直隶开展得有声有色的时候,在中国的东北,日、俄战争突然爆发,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满洲和朝鲜的利益,在中国的领土上开战。离东北不远的北京城内,一时间人心惶惶,甚至一度传出太后再走西安的传言,但是这个时候,袁世凯却没有慌乱,他难得地想出了丰满自己羽翼的借口,他奏请朝廷,强敌环伺,拱卫京师,北洋军需要扩军。

张华腾:到1905年的时候,他在直隶这个地方编练出六个镇,另加一个协的新式军队,就是北洋六镇,一个镇足额是1万2千人,到1911年为止的时候,袁世凯的北洋清军起码要占全国新军的几乎一半以上。

解说:在清末的政治改革中,不管是军事、经济还是文化和教育,袁世凯在各个方面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从1901年开始到1907年,袁世凯的直隶总督任内,他完成了对实业、人事以及军政的双重把控,而北洋的扩军更是进一步强化了袁世凯在军界的势力。七年直隶总督结束,袁世凯已成气侯,北洋班底正式形成。

陈晓楠:1908年入秋,北京城内,一个重要人物的寿宴即将举办,满朝文武都再为此准备,当时的中堂大人那桐,甚至亲自摆架到戏园子里面,去请谭鑫培谭老板。按照老规矩,谭鑫培一场只唱一出,但是那桐恳请他无论如何再唱一出,谭鑫培信口说道,只要中堂大人给我请个安,一切都好说。话音未落,那桐早已经一躬到地了,肯让中堂那桐如此上心的寿星,就是袁世凯。

这一年的袁世凯虚岁五十,刚刚从直隶总督上调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这时候的袁世凯可以说是权倾朝野,如日中天,多年的官场经历,已经让他暗熟为官之道,而在直隶总督任上的六年里,他更是获得了满朝文武的交口称赞。在晚清这个夕阳政局下,五十岁的袁世凯就已经成为朝廷的首辅大臣,可谓是位极人臣。但是他的危机也在此刻悄悄降临,明天敬请各位继续收看《凤凰大视野》,“袁氏当国”之“宦海浮沉”。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主持人:吴小莉 曾子墨 许戈辉 窦文涛 胡一虎 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9:0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