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依德:穿过千年的尘埃之十:苏东坡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15:41






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

说起来,平生最早接触东坡先生的文字居然是从一幅字画开始的,家兄酷爱书法,幼时曾狂草了一幅“大江东去”贴于老屋的墙壁之上,那一年实则年龄尚小,也就十二三岁的样子,可是,几乎打第一眼起,就无限欢喜这首激昂澎湃的诗,并且很刻意的在心底里记住了它,却被家兄取笑,就因为那个“纶”字,一直误读成了“lún”,怎么改也改不掉,老是读错。直到今天要是让我朗诵的话,到这个字时,仍然会心有余悸。

长大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曾经不下七八次坐船往返于长江三峡,沿途经过兵书宝剑峡时,总会无缘由想起旧时三国赤壁。虽说这儿并非古战场之赤壁,然则兵书宝剑峡亦即是传说中当初诸葛亮藏匿兵书宝剑之地。两岸青山耸立,云雾缠绕,悬崖陡峭,乱石嶙峋,水流十分急湍,简直一泻千里,每每穿山过峡,浪涛惊急,冷风嗖嗖,一时间,还真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仿佛卷起千堆雪。

那儿与赤壁不远。而苏东坡一生与赤壁结缘深厚,几乎可以这么说,赤壁之所以如此出名,与苏东坡的那些传唱经久的诗词文章是分不开的。当然,也许正是因了黄州赤壁这块充满了英雄豪杰气概的贬谪之地,反倒铸就了东坡先生一生旷达豪迈的气质风范,而恰恰是这种难能可贵的达观风范,终究奠定了他在中国古典文学之中的崇高地位。

陈寅恪先生曾评价说:“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现在网上有许多专家非专家们仿佛一直对中国宋朝时期,那种崇文抑武的政治风气耿耿于怀,在他们看来,恰恰是这种文人主政的错误国策大大削弱了宋朝抵抗外侵的军事力量,最终导致了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域,丢失北方大片土地不说,还得向外族忍受庞大的经济负担以及长久的政治屈辱。文人参政的利与弊,见仁见智。孔子曰: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一度在魏晋名士之风盛行的年代颇遭垢病。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每一个有能力又兼具才学的士子文人,难道不应该把社稷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不应该把福祉于国民当成知识最崇高的本份?!

虽说文人当官多少有些书生意气,然每个学生士子都来襟怀天下,一展抱负,于国于民,又何偿不是一件幸事?

史书载,苏东坡(1037.1.8~1101.7.28.),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于四川眉山,家境殷实,书香门第,父亲苏洵,以及弟弟子由,苏门三父子,均系北宋散文大家,中学课本里一定要背诵的唐宋八大家,苏家一席占了三位。与三国时期的曹家父子一样,苏氏父子同样一门三杰,可谓各领风骚,占尽文坛钟灵毓气。

苏轼年轻时候已然胆识过人,文风大气。弱冠之年苏轼前往会考,堂而皇之的在考题之上杜撰圣人典故引为论据,愁得一众考官判题时一头雾水,抓头搔耳,之后考官与之面试,当面咨询,始知原系“想当然耳!”哈,萌死。。。不过,也幸得北宋政治风气还算开明,对于苏轼这样的狂妄考生,非但不予以抑止,反而愈加重视。

那年殿试,听闻本次皇帝“制科”面试,考生中就因为有苏家二子,全京城有一半考生吓得不敢踏入殿堂了。哈,由此可见苏门二子,名气之大,才华之高,实在是冠盖满京华也。

东坡初试,巧的是遇上了北宋以来比较知人善用的好皇帝仁宗皇帝,仁宗皇帝亦即是那位传说中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主角,当然那是野史,这儿不作考究。我之所以说这位仁宗皇宗还算好皇帝,是因为他足够尊重人才,足够尊重知识份子,起码在他手上,起用了一大批对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人。比如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等等,当然也包括对苏轼兄弟的爱惜。

不过如果看官恰好是热爱柳三变(柳永)同学的话,那么大概是不会赞同我说他是好皇帝了,因为传说中柳永先生的“奉旨填词”,其实就是奉他的旨,而他,就是指这位老仁宗皇帝。但是总的来说,仁宗对苏子瞻兄弟还算器重,即使东坡初见仁宗,恣肆狂放,言辞尖锐,然老仁宗皇帝非但不恼,反而私下感慨,朕为后世之君终于觅得两位清平宰相矣。足见,当时的帝王多么地胸怀广阔,平易近人。

以子瞻之渊博,同时以子瞻有别于荆公之沉着,区别于温国公之开明,倘若能任之于宰辅之位,北宋的历史会不会改写,也是未为可知。可惜苏子瞻先生终其一生终究也未能坐上宰相之职。。。这简直就是历史之憾事,亦是东坡一生之憾事。

但有时候转念仔细想一想,所谓政坛的失利,又何尝不是文坛的幸事?如果东坡先生果真在政坛一帆风顺,效王安石般做上了宰相之职,终日与奸佞及政客们营营苟苟呕心沥血,全部心血及付出,却最终被后世全盘否定。。。那么他又如何能腾出他那曾经因 “贪恋君恩退未能”的志满意得的赤子之心,去接受恶劣艰苦环境的冶炼,去经受世事沧桑的锤打,最终为他的满腹经纶,铸炼出一腔练达豪迈之从容品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这是我至爱的一首东坡词。东坡先生一生的作品卷帙浩繁,题材广阔,穷极变幻,内容又多数极具豪放气派的浪漫主义色彩。无论是先生的婉约小诗,还是豪放词作,现刊印传诵者,几乎首首精品。古文散文著述,亦多行云流水,豪放奇丽。难怪,后世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所谓集大成者非东坡先生莫属也,东坡先生不愧为一代文坛领袖,同时代者,除先师欧阳修,无论诗词及人格魅力,几乎再难有能望其项背者。


先生几乎大半生都是坎坷挫折的,然而究文学成就来说,他的一生,何尝不是最灿烂一生。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于黄州。其意境之深邃,炼字之精准,景物之凄绝与唯美,简直堪称抒怀诗词之中绝顶精品。与之同美的尤有那首悼夫人王弗的《江城子》,那也是被誉为悼亡词之千古第一,精品之中的绝世作品。一千年以来,也不知道曾经到底打动过多少代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据说苏东坡一生的精神偶像是东晋时期的陶潜渊明先生,为此,东坡先生甚至和了不少陶渊明的诗文。虽然本人不才,根本不配站在历史的高度之上,去评品两位先贤古人的谁更高低,然则若纯论个人喜好的话,虽然我也敬佩渊明先生的隐逸态度以及对山川美物的灵毓体会。如果就我个人来说,我会更向往东坡人生态度的旷达与积极。

宦海沉浮,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东坡先生宦海沉浮数十年,几乎辗转大半个中国,无论是黄州,杭州,惠州,儋州。。。所到之处,成就非凡,屡屡建树,惠泽百姓。至今杭州西湖仍有以东坡命名的苏堤,苏堤春晓乃西湖十景之一,之所以千年不绝,便是为了纪念苏子为官杭州时治理西湖的卓越功绩。

所谓“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这种老庄似的宝贵思想,几乎涵盖于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不透视出一股乐天知命豁达畅意的生命哲思。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每次阅读《前赤壁赋》,内心之中总有一股雄视古今藐视沧海的豪壮气魄油然而生。什么羽化登仙,什么得道成佛,其实上下五千年,由始至终,终究东坡先生才是最深谙生命本质之人,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即便是耆耋之年仍被贬谪于瘴毒荒蛮之地,先生一样是天地之间,那个拈花微笑之人。仍然秉一颗童子般的真心,慈悲着,以微笑,俯瞰这苦厄红尘,以及沧桑命运。这才是我们当应最叹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