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签证查询:假说思考法,让你事半功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6:57:42
解决问题不必从头开始
假说思考法,让你事半功倍
停止「从资料中找答案」的模式,培养从结论开始思考的习惯,能够帮助你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做出最适化的决策。
假说思考法──以结论为起点的思考方式,让你3倍速解决问题!
内田和成(Kazunari Uchida)著
职场工作者每天都在解决不同问题。「如何改善获利?」「如何提高研发生产力?」「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克敌致胜?」「如何活化企业组织」等等,企业所需面对课题不一而足。
信息够多,就能确保决策正确?
职场工作者普遍相信信息愈多,愈有助于做出好的决策,正确无误的决策。因此,他们得要竭尽所能去搜集信息以判断事情本质,而随之浮现的问题为求得解答,又必须再次搜集信息,上述工作就这样周而复始进行。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和计算机棋局(computer chess)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先推算对局内所有可能变化,再从中选择最优棋步。即使是计算机善于演算所有可能变化,但是,机器终究还是赢不了血肉之躯的棋王。棋王从丰富经验累积而来的直觉与灵感是计算机望尘莫及的优点。就算计算机可以推算对局内所有可能变化,以目前计算机的演算能力来说,如果每下一步棋就重新推算所有变化,则终究无法在时间内完成推算,最后,机器败给人类的直觉与灵感。商业实务也是同样道理,如果人类采取和计算机一样的策略,用那种凡事调查完备的方法做事,绝对不可能让工作顺利进行。
及早建立假说,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具体来说,一般常发生的情况是:广泛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时间迅速流失,导致最重要的决策往往迫于期限将至,而在「就这样吧」的状况下草草定案;或是正要进行决策时,才发现需要的资料不够完整。
因此,在有限的时间或资源限制之下,必须搜集到许多信息然后才找出答案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事实上,精明干练的人通常比别人早一步提出答案。
他们在信息尚不充足或是分析未及完成的阶段,就有自己的一套解答。这种暂时性的答案,我们一般称为假说。愈早建立假说,后续工作愈能顺利进行。说得更明白一点,工作效率高的人拥有与众不同的思考模式,那就是即使信息有限,但是能比别人更迅速而准确地看出问题点并提出解决方案。
反观,效率不彰的工作者的共同点,就是没头没脑地拚命搜集资料。至于何者为因、何者为果,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总之,他们只要信息不够多,就没办法进行决策。
当下时点「最接近答案」的解答
所谓假说,顾名思义就是「假设的说法」,在企管顾问界来说,是「未经证明而最接近答案的解答」。
说是解答,其实严格来说有时是指解决方案,有时则是指问题。商业实务不比学校,因为在学校,通常能够清楚界定问题进而找出解答。但是,商业实务中,经常得从「确认究竟什么是问题所在」做起。这个问题设定的步骤一旦出错,就算所提出的解答再怎么精辟,仍然无法解决问题。
这么说或许让人感到浑身紧绷起来,其实也没什么。对于「假说」感觉陌生的人,日常生活之中,也不时会运用到假说。
就拿雨天的例子来说,很多人或许有过这种经验吧,「下雨天一般人懒得出门,所以餐厅应该没什么人才对」,于是一家人出外上馆子用餐。如果到了餐厅一看,店内生意冷清,那就代表自己的假说正确无误,于是,下回就以「下雨天餐厅门可罗雀」这个前提做为行动依据。
反之,去到餐厅,看到的也可能是完全有别于想象的高朋满座景象。这种情况就证明原先的假说──「下雨天餐厅门可罗雀」是错的,或许人同此心反而导致「下雨天餐厅门庭若市」,又或者「天候与餐厅生意无关」。这就是假说思考。
为何需要假说思考?
所谓假说思考,是指凡事以答案为起点的思考模式,也可说是在最短时间内找出最适解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速度倍增
我们在工作上,每天都得面对林林总总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当下,要彻底清查所有可能原因,并一一拟出对策,现实上极其困难。
当解决问题的时间受到限制时,采用上述方式处理工作,结果往往在未能达成成果的情况下,就已面临最后期限。因此,预先将答案缩小范围,亦即建立假说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工作进行的方式,最重要的是以答案为起点。意思是先提出答案,而后透过分析加以证明;而不是将问题点分析过后,才得到答案。
企管顾问被公认为工作效率高超,事实上也是如此。不过,那并不是因为企管顾问天生拥有金头脑,也不是因为他们脑筋转得比别人快。
企管顾问的养成过程中,后天培养的假说思考方法,使他们解决问题的速度大幅提高。企管顾问被严格要求必须「拥有自己的假说」,同时也不断面临旁人质问:「你的假说是什么」。那是因为经验告诉我们,以假说为基础的具体行动,是以最短时间有效达成目标的方法。具体来说,建立假说让该做什么事情变得一清二楚,更能深入思考自己的论点。换句话说,企管顾问之所以拥有高度工作效率,是出于对工作进行方式的了解。
我刚踏入职场时,被评为「小处着眼的男人」,善于分析细节,脑筋动得也很快,不时有好点子。但是,我却始终无法有效掌握大方向与问题核心,例如,分不清楚重要问题的整体结构,什么才是问题症结,该从何着手以解决问题等我都束手无策,很容易陷入「见树不见林」的状况。那时候的我总是把所有想象得到的问题点列出来,倾注全力一个个查证,从各种角度加以分析,并且广泛搜集所有相关资料,导致在厘清事情的本质上耗费了无数时间,却又看不到成效。甚至有时候在切入问题核心之前,就将时间耗费殆尽。我才深刻体会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做事方式必须有所改变。于是向资深企管顾问学习,随着我学会假说思考的方法,遇到问题才开始能够顺利得解。
解决问题不是企管顾问的专利,企业人士每天都有不同问题等待解决。如果遇到问题都得先彻底调查所有可能状况之后提出解答,无论时间或资源都不允许。因此,「假说思考」对于所有企业人士而言,都是一项重要技能。如果能在有限时间之内,凭借为数不多的信息求得最适解,工作得以顺利推展的机率一定会大幅提升。
一看就知道答案是什么
以下是企管顾问透过经验累积,有效提升假说思考能力,达到在短时间内提出解答的例子。
假设有一个个案,企业领导人为业绩低迷所苦,于是向企管顾问求救,希望能为业绩低迷提出建议方案。关于业绩低迷,往往可以想到许多理由,例如:产品力不如竞争对手、失去消费者的支持,或是质量发生问题导致失信于客户、消费者,或是价格过高失去竞争力、广告企宣出问题、业务体系有待检讨……等。除此以外,问题也可能出在企业领导者本身,或是产业整体的景气衰退等。
对一个初出茅庐的顾问而言,对于没能彻底检视所有可能性,厘清真正原因,往往引以为憾。然而,随着经验的累积,要应付诸如此类问题,只要和经营者聊过,到产销第一线看过之后,对于问题所在大概就能掌握七至八成。事实上,往往在项目正式开始之前,就知道答案是什么。
例如,我们对于产业现阶段处于成长期抑或迈入成熟期,全球化带来什么潮流趋势等,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因此对于业绩差是否受到产业整体变化的影响,就无需重新检视。至于其他可能问题,究竟哪个才是真正元凶,则需视个别企业的状况而定,通常必须经过一番详细检验才能厘清。不过,随着诊断个案的不断累积,往往可以从一些细微之处当中,一眼看出问题的症结。
结合得自第一线的刺激与过往经验
只是,凡事很难论定唯一的原因究竟为何。即便如此,凭借多年经验还是能让企管顾问一眼就看出问题症结。当然,这绝不是毫无根据的凭空臆测,而是脑中原有的各个不同「抽屉」,在和企业主访谈、实地走访企业的过程中,受到刺激而开启了。换句话说,是经验的累积与眼前所见所闻互相结合、得到答案,绝对不是单凭经验法则或灵光一现。更正确地说,是现场的刺激与过往的经验两者交互作用之下,才得以找到答案。当然,这些答案未必百分之百正确,出错的可能性也不在话下。或成功、或失败的种种经验全部加总起来,让我们的直觉变得更加敏锐,这可说是「假说思考」日积月累的成果。
前景不明的情况下,职场工作者需要哪些特质?
职场工作者必备的工作能力当中,首重前瞻力(意指洞烛机先、察知未来的能力)、决断力与执行力等三大能力。
尤其企业领导者,处于能见度有限的经营环境当中,往往某种程度必须靠着预测未来的能力,日复一日从事决策、执行作业。尽管前景不明,难以察知自家企业的未来,延至结果明朗时才进行决策,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这么做将导致企业被竞争对手远抛在后,员工对企业前景感到不安。从而,以现有信息预测未来的能力,亦即前瞻力,可说是领导人所需具备的首要特质。
即使具有预测未来的「前瞻力」,能否从事决策则是考验人的勇气,因为风险如影随形。尤其当未来能见度愈低时,人愈惶惶不安。尽管如此,还是得自己做出最终决策,决断力就是身为领导人的第二要件。
尽管决策权在于企业领导者,但是,组织若不跟着动起来,企业不会有所改变,遑论向前迈进。因此,动员组织的能力,亦即执行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与今日同样处于前景浑沌不明,对领导学需求甚殷的乱世之中,当时的普鲁士(现在的德国)将军卡尔.冯.克劳塞维茨(Karl Von Clausewitz)对于领导论的阐释也与此如出一辙。他从普鲁士与拿破仑交手的败战原因、拿破仑的没落分析起,研究战争的克敌制胜之道,与以政治目的为出发点的战争,其研究成果就是他过世之后,一八三二年所出版的《战争论》被称为「西方军事参谋必读经典」。
克劳塞维茨书中对于不确定环境之下,组织领导人应有的作为,做了如下阐述:「如果想要以精神战胜战胜无法预料的状况,并且在绵延不断的战事中获胜,必须拥有两大特质。一是身处黑暗之中仍保有一线光明,持续探究真相的知性;二是朝此一线曙光向前迈进的勇气。」
这两项特质如果换个说法,就是前瞻力、决断力与执行力。这三大能力当中,以前瞻力和决断力两者,与「假说思考」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必须培养即使状况不明,依然能够前瞻未来、进而做出决策的习惯。
欧夫特魔法源于假说思考
说到以前瞻力著称的领导人物,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九九三年时,在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预赛担任担任日本代表队总教练的韩斯.欧夫特(Hans Ooft)。欧夫特用兵素有「欧夫特魔法」美名。话说他每每在开赛之前,对选手、众家记者发表他对当天比赛过程与结果的预测,结果竟然每每一语中的。
关于「欧夫特魔法」的祕密,他曾在著作《日本足球的挑战》(讲谈社出版)中提到。一九九二年皇朝杯足球赛对中国一战,这场比赛对日本队而言,是在对手主场的北京举行。当时欧夫特对选手做了这样的指示:「比赛开始之后,中国队会发动一轮猛攻。我们可能会落居下风,不过这段时间一定要撑过去。接下来,中国队的攻势就会趋缓。你们在上半场三十分钟过后展开反击、得分,让上半场以一比零告终。到了下半场,中国队会企图扳回颓势。因此,下半场的前十五分钟你们也要紧紧守住。十五分钟过后,直到下半场结束之前,你们要再攻下一分,结果以二比零获胜。」
欧夫特的预测准确与否,几个小时之后,得到所有在场人士的证明。欧夫特神准的预测让众人叹为观止,然而,欧夫特说这并非预测,而是科学。
其实,欧夫特事前已密切观察过中国队的出赛情况,对中国选手的特性了如指掌。他们各个体型优异,因此一旦让中国队打出气势,就很难力挽狂澜。可是,只要能守住攻势,则中国队的气焰就会逐渐消灭。欧夫特就是根据这种特性加以判断,才会假设比赛将以二比零获胜。
天才棋士羽生善治,下手决定于一瞬间
职业棋士羽生善治是众所公认的绝世天才棋士,假设他投身商业领域,也极可能会大放异彩。
那是因为羽生善治是个善于假说思考的人。
羽生善治认为下棋首重决断力,也就是决策能力。尽管决策必然伴随风险,还是要以「见招拆招」的态度果决落子。每一个当下,赖以决策的根据就是假说思考。
将棋(日本象棋)的棋局中,每一着棋都存在不下八十种的步法。然而,落子之前重点不在巨细靡遗检视所有可能性,而是首先舍去其中的绝大部分。要凭过去经验在剎那间凭直觉排除八十种当中的七十七至七十八种,而保留剩下的两、三种「看似不赖」的可能性。
这就是所谓的「假说思考」──从八十个可能性当中,筛选出三个还不错的答案。随即将这三种步法套在脑中的模拟棋局进行检验。亦即,大胆建立假说,「看似不赖」就出手,而非滴水不漏确认所有可能性之后才做决策。
羽生善治也说过:「直觉有七○%的准确度」。他认为直觉是过去的对奕经验累积,使潜意识产生「面临这种情况时,应该这样下」的念头。他同时提到:「为了做出最好判断,信息最好是多多益善?恐怕未必尽然。我认为这固然是棋局的迷人之处,可是随着经验的累积,可供参考的信息也愈多,反而让自己产生犹豫、担心、害怕的情绪,使得思路陷入死胡同。下象棋如此,所谓思考力应该也是同一回事吧!」
面对信息,舍弃重于搜集
职场工作者(businessperson)若能养成假说思考的习惯,并且善加运用,则对于日常业务的运作至少会有三大助益。其一,免于身陷信息洪流不可自拔;其二,有助于解决问题;其三,能以全盘思考处理事务。总之,能藉此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之效。
首先,试着想想避免身陷信息洪流一事。
工作上最攸关紧要的事莫过于决策。无论总经理、经理、组织领导人或业务承办人,都必须面临进行决策的关卡。决策之际,要掌握什么重点?针对这个问题,多数人的回答是「信息」。
其实,那是错觉。确实,某种程度你会需要信息,然而,信息愈多愈能做出万无一失的决策,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信息论的领域,通常以「熵值」(entropy,「熵」音「ㄉㄧ」)高,表示不确定性高的情况。换言之,当新信息的增加降低了不确定性时,则熵值变小。
例如,宴请客户时为了该选择日本料理或法国菜而举棋不定。这时候,假设你获知「客户老板喜欢法国菜」或是「对方隔天已排定日本料理的行程,再选日本料理的话,将连续两天吃同样口味」之类的消息。由于,这类信息有助于在日式与法式料理中删除其一,因而决策将变得简单。这是熵值明显变小的一个例子。
反之,倘若和人讨论之下得到的讯息是:「现在不流行吃寿司、天妇罗之类炸物了。推荐你一家意大利餐厅。」则熵值变大,决策变得更为困难。
换句话说,进行决策之际,唯有能帮助你缩小目前选择范围的信息,才算是有用的信息。企业决策也是同样的道理。例如,制定新产品的营销策略时,假设你要从电视、报纸、杂志等广告媒体当中,从各种角度进行筛选,最后你在报纸、杂志广告之间举棋不定,不知该选哪一种。这时候,「或者,还是选电视广告?」之类的意见将使策略重回原点,造成策略执行上的延误、混乱。亦即所谓的熵值上升。
相形之下,「这项商品的主要使用者是二十至二十九岁男性,他们几乎不看报纸,但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则是认真到买杂志来仔细拜读的程度」,这种意见就有助于剔除报纸媒体的选项。换句话说,从熵值降低,确定性增加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有用的讯息。
企业进行决策之际,漫无边际的搜集信息是明显的错误。
随着企业营运活动的进行,信息不断大量产生。以自家公司的相关信息为例,就有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各分店的业绩报表、月营收变动表、成本分析表等林林总总的报表。此外,还有竞争对手的业绩、市场占有率等相关信息、业界团体出版刊物、学术论文所提及的相关信息等。甚至与客户、消费者的访谈报告等,信息亦是多如牛毛。
然而,这些信息若以定量信息用Excel处理,定性信息用Word处理,再分别编制为厚重的报告,光是写报告就足以人仰马翻,何况结果往往没有连结到实际行动,而流于毫无意义的报告。更有甚者,还可能成为延误决策的元凶。
一般来说,企业通常倾向尽可能大量搜集信息,再进入决策层面。于是,上至经营阶层、下至小职员,一个个都成了「信息雷达」(比喻随时随地搜集信息)。遗憾的是,这些企业的决策多半枉费时日,等到展开必要对策时出手已晚。要不就是搜集新信息的过程发现更多选项、发现过去所不知道的新事实,而拖拖拉拉无法做出决策,这种情况也颇为常见。
为了加速决策之进行,搜集信息时,应抱持筛选现有选项的态度去做。决策时间有其限制,即使企业想把决策点延后到无懈可击的答案现身那一刻,竞争对手早已先发制人。因此,关键就取决于企业如何凭借有限信息进行最适决策。(摘录整理自序章以及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