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panyoung girl:《从炮兵独立到核弹袭击——300年西方战史百将传》——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15:52

 第三十六集:恶魔司令——谢尔曼(美国陆军上将)
  美国在二战中有一种特著名的坦克,名曰“M4谢尔曼”(《兄弟连》等二战大片中经常出现,呵呵),二战名将蒙哥马利、巴顿指挥的部队中就配备了大量“谢尔曼”。这种坦克的名字来自于美国内战名将威廉•谢尔曼。此君堪称南北战争中最凶狠的家伙(您看他的照片,长得就很凶),虽说他对北军打败南军、重新统一美国贡献巨大,但是他对南方的手段可是太恐怖了,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和日本鬼子进中国差不多——杀光、烧光、抢光!谢尔曼被誉为“美国第一个现代将军”,但曾饱受他摧残的美国南方至今仍然对他恨得牙根痒痒,咒骂他是“屠夫”、“恶魔”!

  和李、格兰特一样,谢尔曼也毕业于西点军校。内战前开过公司,当过律师,做过军校校长。内战初期,谢尔曼成为北军第一名将“酒鬼”格兰特的部下,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深得格兰特赏识,后来林肯总统也看上他了,他成为地位仅次于格兰特的北军重要将领。
  谢尔曼这个人多谋善断,冷酷无情,进取心极强,想象力丰富,用兵手段甚是狠毒,他是北军中最主张狠揍南方的将军,把南方变成地狱、让南方人痛苦哀嚎是他最大的快乐。他曾给林肯写信说:“吾军必须征服南方……任何妥协都会遭到这帮南方叛贼的嘲笑!我可不愿去哄他们,更不愿去迎合他们,只有让他们饱尝战争之苦,让他们从此世世代代再也不敢胡闹!”他还说:“我们应该派军官警察法庭深入到南方每一个角落,清除和摧毁一切障碍!杀死每一个人,夺走每一寸土地,没收每一件财物,破坏我们认为应该破坏的所有东西!”谢尔曼认为,内战初期为啥北军老打败仗,就是因为北军不够狠不够毒,没给南方留下点“永恒纪念。”怎么样,够狠吧?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上,如此“凶残成性”的将军还真不多见,而且还是对“自己同胞”。

  1864年3月,林肯总统任命42岁的格兰特为联邦军(北军)总司令、44岁的谢尔曼为西战区最高司令,这俩将军一个是邋里邋遢的“酒鬼”,一个残酷凶狠的“恶魔”,真乃一对“奇妙”的搭档,他们成为林肯砍向南方的两把锋锐战刀——格兰特在东线“砍”,谢尔曼在西线“砍”,打到最后“双刀合璧”,誓将整个南军置于死地!同年5月,谢尔曼率领10万大军杀向南方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去摧毁南方的战争潜力、灭掉南军约翰斯顿的重兵集团。这是美国历史上极其著名的一次大进军,沿途一百英里的进军路上,山高沟深,防线层层,处处碉堡,但谢尔曼毕竟手段了得,他声东击西、穿插迂回,大破南军,9月胜利攻克亚特兰大。这座南方最繁华的城市落入谢尔曼之手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谢尔曼一声令下,北军放火焚城,当时不少南方的老人和妇女都很“爱国”,拒绝离开亚特兰大,他们以为只要他们待在城里,北军就不敢放火了,可谢尔曼才不管呢,爱走不走,照样点火,死了活该!结果这些可怜的南方平民葬身火海,亚特兰大被烧成废墟!

  毁灭了亚特兰大后,谢尔曼特兴奋,他向格兰特和林肯建议要兵分两路,深入南方,虽说这次深入虎穴的行动虽然有点冒险,但林肯和格兰特还是同意了,他们相信谢尔曼的能力。出发前谢尔曼轻装上阵,只带了内衣、地图、一瓶威士忌和一捆雪茄。缺什么不用愁,反正南方有的是,抢呗!谢尔曼开始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向海洋进军”,一路上摧毁沿途所有的车站和铁路,扫荡所有的庄园和农场,烧杀抢掠,鸡犬不留。谢尔曼深入敌境后曾有两个星期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您想想,那时一无电话二无手机三无电脑,谢尔曼音讯全无,这总统能不担心嘛,林肯一连好几天都吃不下睡不安,格兰特得知此事后赶紧安慰总统说:“我向您保证,吾军有谢尔曼指挥,万无一失!”12月,谢尔曼果然大获全胜,迅速攻克了南方沿海重镇萨凡纳。时值圣诞,谢尔曼给林肯写信说把萨凡纳作为圣诞礼物献给他,林肯总统差点没激动得哭了。接着谢尔曼就发扬他的一贯风格——把萨凡纳给烧了。谢尔曼指挥的“向海洋进军”被誉为美国军事史上的超级奇迹!其实在他出征时,欧洲各国对这个勇闯虎穴的“大冒险”也挺关注,欧洲舆论界觉得谢尔曼一无支援二无掩护,如此孤军深入很可能完蛋。但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谢尔曼竟然赢了!欧洲各国惊叹不已,伦敦《泰晤士报》称赞谢尔曼的远征“在军事史上是亘古未有的最独特的奇迹!”

  1865年,谢尔曼离开萨凡纳,开始了他的第三次远征——任务是先踹掉北卡罗来纳州首府罗利,再与格兰特将军在弗吉尼亚会师,彻底灭掉南军。虽然天气极差,道路极烂,但天生虎胆的谢尔曼就是狠,他指挥远征军在冰水里搭桥、在深坑里拉炮车,一路猛冲猛打、所向无敌,吓得南军名将约翰斯顿惊呼:“我敢发誓,自从恺撒大帝以来,世界上还没有过这样的军队!”同时,谢尔曼继续他擅长的毁灭政策:拆毁铁路、破坏桥梁、焚烧工厂、砸烂仓库、夷平庄园、卷走财产(南军统帅“战神”李将军存储在这里的军需品全部完蛋),实在拿不走的大物件就留给黑人,黑人一高兴就给北军带路或者直接加入北军作战。1865年2月,谢尔曼连续夺占哥伦比亚城和查尔斯顿,3月杀入北卡罗来纳境内,北卡首府罗利落入谢尔曼之手。第三次进军大功告成后,谢尔曼与林肯和格兰特商讨了对南方最后一战的计划,北军开始了总攻!已经被北军折磨得如同乞丐的南军瞬间全线倒塌,格兰特与谢尔曼胜利汇合,南方首都里士满陷落,李将军向格兰特投降,约翰斯顿向谢尔曼投降,南北战争终于结束,美国重获统一。

 谢尔曼以其残酷的战争手段成为内战中仅次于格兰特的英雄,战后担任美国陆军司令达14年之久,期间曾对美军进行了不少改革。但他对从政不感兴趣,拒绝竞选总统。1880年,他在俄亥俄州发表了一次经典的演讲,这次演讲内容实在是太符合他的一贯风格了,演讲题目是《战争即地狱》。1891年,这位“恶魔司令”在纽约去世,终年71岁。

  谢尔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现代“全面战争”(使用全部人力物力,不惜一切代价打击敌人)概念的将军,他用兵灵活大胆、进军神速、凶猛毒辣,对内战胜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担任美国陆军司令时,他又为提高美军的战斗训练和技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有不少人因为他的战争暴行而痛骂他仇恨他,您知道他自己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么?他说:“本将军没有任何地方需要忏悔和道歉,我对于我的所作所为问心无愧!”(南方人民继续恨他吧)

  ——————————————————————
  【名将小传】威廉·特库姆塞·谢尔曼(William Tecumseh Sherman,1820—1891年)美国陆军上将。生于俄亥俄州兰开斯特。毕业于西点军校。参加过1841—1842年讨伐印第安人作战和1846—1848年美墨战争。后退役。曾经营银行和主持法律事务所。1859年再入军界。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后,历任北方联邦军团长、旅长、师长,战功卓著。1864年任西战区最高司令,发动对南方的进军,攻占亚特兰大。不久发动第二次深入南方的远征(即“向海洋进军”),攻占南方重镇萨凡纳。1865年开始第三次进军,攻入北卡罗来纳,与格兰特率领的部队汇合,迫使南军全部投降,胜利结束内战。战时以残酷手段对付南方,被称为第一个使用现代“全面战争”概念的将军。1869—1883年任美国陆军司令,晋升上将,推动美军发展。1884年退役。1891年2月14日去世。著有《1861—1865年美国内战回忆录》。


日期:2008-4-8 16:29:23

  第三十七集:“水雷算个鸟?!继续往前冲!”——法拉格特(美国海军上将)
  明知前面是大片水雷区,还豁出命来带着部下们愣是开船往前闯,结果还把仗给打赢了。估计这样的将军估计在历史上不多见吧?!今儿给您说一个将军,他干得就是这事,这位仁兄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海军将官、南北战争时期的第一海战高手——法拉格特。
  法拉格特是个苦命娃,7岁的时候老妈就病死了,他被海军上校戴维•波特收养,也是戴维·波特把他领进了海军,所以法拉格特对养父的大恩大德很感激,就把自己原来的名字“詹姆士”改成了“戴维”,这就好比一个叫李明明的中国小孩为了感激养父张亮亮的养育之恩,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亮亮”。
  法格拉特是个儿童水兵,他第一次出海时才8岁,第一次参加战斗时11岁,第一次押运战利品回国时12岁,第一次落水被敌人俘虏时13岁。还没发育完整呢,法拉格特就是个航海高手了。想想现在那些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小P孩,就知道看卡通打游戏吃肯德基,和人家法拉格特同学一比简直是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啊!
  由于法拉格特从小就在海上混,所以他的航海技术比一般海军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都要强,这道理就和从小生活在美国的人比一辈子没出过国的外语学院毕业生的口语更强差不多。但凡航海高手,都特有冒险精神,法拉格特亦是如此。您看过美国大片《加勒比海盗》没?法拉格特年轻时就参加过在加勒比海的反海盗行动,所以说虽然海上生活很艰辛很危险,但也是很刺激很精彩的哦。

  法拉格特虽是童年出海,少年参战,但他在战舰上混了半辈子一直没获得真正指挥战役的机会,直到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机会才到来。此时的法拉格特早已不是小男生喽,其实连年轻人都算不上了,因为他已经60岁了!老头被北方政府任命为北军西海湾舰队司令,奉命夺取南军驻守的重要港口城市新奥尔良(写到这里时俺突然想起了“新奥尔良烤翅”,晕)。老头很兴奋,活了大半辈子今个儿可算是获得指挥大权了。

  从西海岸到新奥尔良之间有个碍手碍脚的东西——南军要塞杰克逊港。如果先攻杰克逊港再拿新奥尔良实在是太麻烦了。法拉格特脑筋一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神不知鬼不觉地率领舰队绕过了杰克逊港,直接进攻新奥尔良,守卫新奥尔良的南方舰队还没反应过来呢就被法拉格特给灭了,新奥尔良的南军很无奈,只好打出了白旗。杰克逊港的南军看新奥尔良已然投降,干脆配合一下吧——也投降了。

  新奥尔良之战的胜利使法拉格特人气飙升,美国国会专门新设一个军衔——海军少将授予他,他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海军将官。接着法拉格特率领舰队去攻打南军在密西西河流域的战略要地——维克斯堡,他花了一年时间把所有通往维克斯堡的水路全部严密封锁,甚至连个鸟都飞不进来。同时,格兰特将军的部队也在陆上把维克斯堡围了个水泄不通。维克斯堡的南军守将彭贝尔顿一开始信誓旦旦的表示要死守到底,但时间一长他们受不了了,城里的食物全都吃光,甚至连最后一匹马、最后一条狗和最后一粒玉米也被吃没了,饿得发疯的南军士兵开始到处抓老鼠、剥树皮吃,就差没吃人了。彭贝尔顿眼看前途无望,只好投降。密西西河流域落入北军之手。

  法拉格特在内战中指挥的最后一战也是最艰难的一战是1864年8月进军亚拉巴马州的莫比尔海湾。这个海湾乃南军苦心经营的军事要地,出口入口全是水雷,海湾岸边都是火炮,旁边还有南方的铁甲舰在溜达,一幅谁来谁死的架势!法拉格特可是8岁就开始在船上混的海上牛人,什么世面没见过啊,南军的这点东西岂能把他吓到?!他斗志昂扬地坐在旗舰“哈特福德”号上,率领四艘浅水炮舰和十四艘木船杀入莫比尔海湾,准备先把南方铁甲舰给报销了。然而就在这时,出大事了!只听“轰隆”一声,法拉格特冲在最前的“特库姆塞”号军舰和南军的水雷接吻了,舰上多数官兵壮烈,整个舰队陷入混乱!这种时刻最能体现统帅才能,只见法拉格特纹丝不动,大喝一声:“管他什么鸟水雷!给我全速前进!”舰队官兵们一看司令既然不怕死,咱也都豁出去了,于是全都往前冲,终于穿越雷区,击败了南军铁甲舰,赢得了莫比尔海湾战役的胜利。

  说到这有人要问了,南军的水雷全都傻了啊?怎么关键时刻没再爆炸呢?那俺告诉您吧,当时的水雷可没现代水雷那么牛叉,莫比尔海湾的好多水雷都因为在含盐的海水里泡时间长了,失效了。一开始那个爆炸的碰巧是个没失效的。而法拉格特也早已预料到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所以他才下令全速前进。否则明知前面是水雷还一个劲地往前冲,不是找死吗!当然话又说回来了,即便如此,身为统帅还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超凡的镇静,毕竟前方是吉是凶,谁也不敢肯定。

  美国内战后,法拉格特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海军上将,也成为与格兰特、谢尔曼齐名的最闪亮的美国将星。虽然此时他的身体健康已大大受损,但仍然率领舰队访问欧洲,欧洲各国都对这位来自西半球的海战英雄钦佩不已,纷纷欢迎祝贺。1870年,刚返回美国不久的法拉格特就因病去世,终年69岁。
  虽然19世纪的联邦海军很原始很落后,但法拉格特还是率领这支并不发达的舰队取得了南北战争中最辉煌的海战胜利,为美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法拉格特海军的有力配合(尤其是封锁和扫荡),全凭格兰特和谢尔曼的陆军出击,北方要打败南方也是难上加难。作为美利坚合众国海军的老前辈,法拉格特的智慧、勇敢、冷静和忠诚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海军将士,他们都将法拉格特奉为楷模。他的精神影响美国海军直到今日。

 【名将小传】戴维·格拉斯哥·法拉格特(David Glasgow Farragut,1801—1870年)美国海军上将。生于田纳西州的斯托尼波因特。1812年入海军服役。参加过1812—1814年美英战争和1846—1848年美墨战争。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后加入北方联邦海军部队对南军作战。指挥西墨西哥湾封锁舰队,奉命开入密西西比河。1862年率分舰队战胜南方联盟舰队,支援陆军攻占新奥尔良。1863年肃清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的南军,支援陆军攻占维克斯堡要塞。1864年率舰队直逼莫比尔海湾,攻占了南军最后一个海上据点。1866年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军上将。1870年8月14日去世。


日期:2008-4-9 9:52:58

  第三十八集:红衣大侠——加里波第(意大利将军,民族英雄)
  世界近代以来,群雄逐鹿,列强争锋,欧洲各强国都冒出一大批能征惯战的沙场将星,可同为列强之一的意大利却是名将奇缺,细细思来,唯一一位名震天下的军事明星便是加里波第了。这位出身水手、造型另类的将军和欧洲其他国家名将不同,他打得不是“正规战”,而是游击战。他也比其他欧洲名将更具传奇色彩,他不但为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独立和自由而战,还曾为巴西而战、为乌拉圭而战、为法国而战……甚至连美国的林肯总统都听说了他的大名,想请他到美国当将军。加里波第真可谓是典型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与其说他像个驰骋沙场的将军,不如他更像一个纵横江湖的侠客。

  加里波第的老爸是个水手,他十来岁时也当了水手,扬帆远航,乘风破浪,用一段歌词来形容他少年时的状态就是--“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当时加里波第的祖国意大利特可怜,不但自身分裂得跟碎镜子似的,还长期饱受法国、奥地利和西班牙的欺负,唯一自由独立的地方只有北边的撒丁王国(首都都灵)。所以很多意大利的爱国志士就拔刀而起,救国救民,有个擅长革命密谋的律师叫马志尼(此人被后世与加里波第和意大利王国开国首相加富尔伯爵并列为“意大利统一三杰”),搞了个叫“青年意大利党”的秘密组织,加里波第也被吸引进来。无奈他们斗志很高,力量太小,起义玩砸了,马志尼逃到了伦敦,加里波第仗着自己多年的水手本事,跑得更远——南美。

  加里波第是一个特爱冒险特爱燃烧激情的人,到了南美后他一想,亲爱的祖国是一时半会回不去了,暂时就在别人国家折腾折腾吧。1835年,他跑到巴西,搞了一个当地意大利移民组成的游击队,帮助巴西的乌戈兰德共和国和把巴西帝国的中央政府军干仗(有点干涉别人内乱的味道,呵呵),1843年又跑到乌拉圭帮助乌拉圭和阿根廷干仗。

  在南美的这段行侠仗义传奇生活中,加里波第练出了相当高明的游击战水平,他的游击队来如闪电,去如疾风,神出鬼没,貌似幽灵,好几次都把多于自己的敌人打得昏头转向。加里波第还给他的游击队员们整了一套肉食品加工厂员工的工作服,作为统一军装,您还别说,这套红色的衣服还真好看,一下子就成了加里波第游击队的标志,“红衫军”名震南美,以后又开始享誉欧洲,最后永载史册了。

  在闯荡江湖的同时,加里波第还结识了一位颇有侠女风范的巴西女郎阿妮达,二人狂热爱恋,携手战斗,真情无限,传为千古美谈。怎么样?加里波第更像一侠客了吧,小说里的大侠们不都是有红颜相伴嘛。
  1848年,意大利革命又开始了,身在南美加里波第听说后特兴奋,赶紧返回欧洲,招募了几百名志愿兵组成“红杉军”参加战斗。在1849年保卫“罗马共和国”时,加里波第把他在南美学的那些游击战招数全都用上了,他先击败了占据优势的法国干涉军,接着又以两千多人打败了另一路来犯的那不勒斯王国军(受西班牙波旁王朝控制)的六千人。后来法军集中兵力猛攻罗马,加里波第与之血战,杀得满身血污,衣服稀烂,连军刀都砍得弯成了“蛇矛”,无奈还是寡不敌众(说实话,加里波第手里的军队和人家法国军队比,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加里波第被迫撤出罗马。这时意大利中部的奥地利军与法军联手,对加里波第实施围追堵截,势必将其置于死地,加里波第的人越战越少,他只好再次发挥水手的本事,漂洋过海逃到美国。这段日子里,他在纽约当了一阵子工人,又到秘鲁当了一阵子船长,直到1854年才回到意大利。

  1859年,意大利民族独立战争风云再起,撒丁王国打算在意大利统一大业中充当“老大”,老谋深算的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伯爵深知加里波第的军事才能,他准备利用一下这个天真的英雄,让他帮着撒丁王国打仗。加里波第可没想那么多,他唯一的念头就是为祖国而战,很快就组织了一支号称“阿尔卑斯射手”的志愿军深入敌后,使用他最擅长的游击战术打得奥地利军队滴溜乱转、节节败退。同年6月,奥地利军队被逐出伦巴第,撒丁王国军队占领了伦巴第首府米兰。

  第二年4月,意大利西西里岛爆发了反抗那不勒斯王国统治的起义,但起义者力量太弱,随时可能被王国军队彻底剿灭,“大侠”加里波第见此不平之事,岂能坐视不管?他立即于5月带领志愿军战士们背着刀枪,揣着淡水、饼干和干酪,乘船远征西西里,援助起义者!游击队登陆后一路前行,神出鬼没,加里波第身先士卒,挥刀血战,在卡拉塔菲米之战中大败两倍于己的敌军,直抵西西里首府巴勒莫城下。此时敌军有两万多,加里波第只有八千人,但加里波第可是“忽悠”敌人的老手,他来了一招调虎离山,把一万名敌军骗到城外,接着指挥主力对巴勒莫发动猛攻,当地老百姓见加里波第到来,全都兴奋异常,他们端起开水、捧起花盆甚至从楼顶摔下钢琴与王国军队拼命,配合加里波第一起战斗,当被骗出城的敌军反应过来时,巴勒莫早就被加里波第搞到手了。7月,西西里全境解放。

  8月,加里波第又带领志愿军战士们渡海进军那不勒斯,那不勒斯王国政府慌忙派兵阻挡,没想到这些士兵一遇到志愿军就跳起来高呼“加里波第万岁!”虽然王国军队是加里波第兵力的数倍,但他们斗志全无,失魂落魄,加里波第只要“一声怒喝”,他们就赶紧扔下兵器,举起白旗,好不容易有几个小规模的抵抗也都是“象征性的”,就连王国的将军也是装病不出。见自己的军队如此饭桶,那不勒斯王国的头头们个个精神崩溃。9月,加里波第没费多大功夫就进入那不勒斯。不过那不勒斯国王弗朗西斯科二世还有点“勇敢精神”,他逃出那不勒斯后又纠集残部于10月反扑。加里波第部队与多自己一倍的王国军队在圣玛丽亚展开激战。这次王国军队有点豁出去的意思,所以甚是猖狂,加里波第与其血战两日才将其击败,至此整个南意大利获得解放。就在加里波第大获全胜之时,撒丁王国军队开入南意大利,“天真单纯”的加里波第把打下来的地盘全都送给了撒丁国王,而自己谢绝了国王的一切赏赐,带着一袋蔬菜种子退隐江湖,回老家种地去了。由此也可看出,加里波第真乃顾全大局、大公无私之超级英雄也。

  此后加里波第又重出江湖,曾两次试图解放罗马,虽然都失败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声誉,因为不管在欧洲还是在美洲,他都成了人们心中一个神话般的“大侠”,林肯总统还想让他来参加南北战争,英国伦敦人民曾组织集会向他狂热欢呼。普法战争爆发后,加里波第再次拔剑而起,组织志愿军帮助法国对付普鲁士军队,把普鲁士的“铁血首相”俾斯麦气得直吹胡子。1882年,这位大英雄在卡普里岛去世,结束了他传奇、神奇、惊奇的一生。

  加里波第是19世纪最富有侠客风格和传奇色彩的军事家,他酷爱冒险,热情似火,爱国救民,以弱胜强,功勋卓著,游击战水平登峰造极,被誉为“现代游击战之父”。他是意大利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世界近代战争史上最出色的游击战统帅,他的名字已经成为意大利民族的象征。20世纪有个和他相似的传奇游击战高手,名曰切·格瓦拉,他就被人称赞为“南美洲的加里波第”。

【名将小传】朱塞佩·加里波第(Giuseppe Garibaldi,1807—1882年)意大利将军,民族英雄。生于法国尼斯。1833年加入“青年意大利党”,投入民族解放斗争。1834年起义失败后逃往南美。1835年到巴西后组织游击队为里乌格兰德共和国的独立而战。后又率意大利游击队为乌拉圭共和国的独立而战。1848年回国,招募志愿军参加反奥战争。1849年参加保卫罗马共和国的战斗,失败后被迫流亡纽约。1854年重返意大利。1859年指挥志愿军多次击败奥地利军队,解放伦巴第大片领土。1860年率义勇军支援西西里人民武装起义,在卡拉塔菲米之战胜利后,解放了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为意大利统一奠定基础。1862年率军试图解放罗马,但失利。1866年率志愿军参加收复威尼斯的奥意战争。次年再次进攻罗马,又未成功。1870年应法国共和派请求,同入侵的普鲁士军队作战。1882年6月2日在卡普里岛去世。著有《加里波第回忆录》。他对意大利民族独立和统一事业贡献巨大,成为意大利民族的象征。


日期:2008-4-9 10:32:16

  第三十九集:高手亮剑——毛奇(德国陆军元帅)
  19世纪60-70年代,普鲁士王国“剑挑”群雄,丹麦、奥地利、法国纷纷落马,长期分裂的德意志获得一统,普鲁士王国也“升级”成了德意志帝国。德国统一政治上的头号功臣乃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是也,而军事上的头号功臣非“持剑者”毛奇元帅莫属。别看这位元帅身体瘦弱、不爱说话,一生经历也没啥传奇色彩,但他可是西方军史上了不起的人物,不但被历代德国军人奉若泰山北斗,也被其他欧洲各国军界乃至日本军界看作一代宗师。

  毛奇是一个特沉默的“闷人”,从来不喜张扬不爱显摆,甚至不爱多说话,加上他骨瘦如柴,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所以说有人觉得他更像一搞古典哲学的,而不像一位威震欧洲的军事统帅。他喜欢静静地听莫扎特、静静地看书、静静地品烟,静静地写作(人家不光写军事方面的东西,还写过小说呢)、静静地散步(其实,这样不动声色的沉默者才是真正的盖世高手,对他的敌人来说,也最为可怕!)

  毛奇早年曾在丹麦军队服役,后来感觉丹麦太小,没啥混头,就参加了普鲁士军队。这个瘦如铅笔杆(这是他的“主子”威廉一世对他的形象比喻)的军官在普军中一直默默无闻地干了三十年,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无怨无悔。直到有一天,威廉亲王发现了他,觉得这个小瘦子不一般。威廉亲王当上普鲁士摄政王之后(不久又当上了普鲁士国王,即后来德意志帝国的创建者威廉一世)的第一件事就是提拔毛奇担任总参谋长,这一年,毛奇已经58岁了。

  虽说荣获要职,但能不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还要看自己的能力和机遇了。毛奇继续不声不响地工作。他觉得,像拿破仑那样光靠个人能力指挥战争的时代已经过时了,今后的战争得靠“总参”精英们的“集体智慧”来策划。在他的努力下,“普鲁士总参”这个由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泽瑙创建的强力军事机构被发扬光大。他重新改组了普军,配备了新式武器(如来福枪等),建立了强大快捷的铁路系统(以便日后能在战争中迅速集结军队)。经过一番努力,普鲁士军队实力飙升,堪称欧洲一流,毛奇也成为和内阁首相俾斯麦、陆军大臣(即国防部长)罗恩并称的威廉一世手下三大重臣。

  不久,考验毛奇军事才能的机会到来了,俾斯麦要用“铁”和“血”来统一长期分裂的德意志,而要完成统一大业必须收拾三个“挡道”的国家,第一个就是毛奇曾经待过的丹麦王国,因为丹麦“占据”了德意志的地盘(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
  1864年,在毛奇的策划指挥下,普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趴下了丹麦,占领整个日德兰半岛,丹麦失去了一切反抗能力。此乃毛奇的牛刀小试。其实话又说回来了,这丹麦的也实在太菜,别说一个丹麦,就算五个丹麦加起来,也未必是毛奇的对手。
  俾斯麦第二个要收拾的国家是奥地利,因为奥地利历来与普鲁士并为“双雄”,势不两立,它总认为自己才是德意志的“老大”,不打它打谁?1866年6月,在俾斯麦的一手策划下,普奥交锋。毛奇制定了“分进合击”的作战计划,普军连战连捷,迅速席卷德意志中部、北部各邦,7月萨多瓦决战(也称“克尼格雷茨战役”)重创奥军主力,奥军挂掉四万多,普军直逼维也纳!奥地利傻眼了,只能议和。就这样,倒霉的奥地利被踢出了德意志,普鲁士扩大了地盘,在统一之路又进了一大步!

  俾斯麦第三个要收拾的国家就是傲视欧洲的法国,因为法国为了保住自己欧洲“老大”的地位,死活不让德意志统一。1870年7月,俾斯麦用“损招”惹恼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战神拿破仑一世的侄子,但和拿破仑比差了十万八千里),引诱法国首先宣战。毛奇向皇帝和首相保证,法国必败无疑!
  在毛奇的精心操作下,普军的行动如钟表般准确!毛奇大搞铁路运输,普军迅速集结,兵分三路杀向法军。法军刚发起进攻就被普军暴打了一顿,法军正纳闷呢,毛奇立刻抓住战机,迅速将整个法军斩为两段,一支法军主力被困在色当,另一支被困在梅茨,他们彼此隔绝,无法呼应。9月色当会战,毛奇大破法军,这次法国败得可真叫一个超惨!堂堂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三世、法军司令麦克马洪元帅、39名将军以及10万法军向普军投降,普军直捣巴黎!10月,被困梅茨的巴赞元帅率领17万法军也投降了,法国被迫停战求和。普鲁士终于统一了德意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德意志帝国是在巴黎的凡尔赛宫宣告成立的,此真乃拿破仑的子民之奇耻大辱也!

  普法战争是毛奇军事生涯的巅峰,若拿咱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和其对比一番,那么毛奇之于德意志帝国,就相当于白起之于秦帝国、韩信之于汉帝国、李靖之于唐帝国,可谓功高盖世的“帝国第一将”。已从普鲁士国王“升级”成“德意志皇帝”的威廉一世在宴会上大夸功臣(颇似刘邦开国后夸赞“汉初三杰”的那段典故)——“您,陆军大臣罗恩将军,曾磨亮了宝剑;您,毛奇将军,曾使用了宝剑;您,俾斯麦伯爵,曾凭借政策指导使普鲁士达到最高顶点!每当朕感谢军队时,就特别想到三位的功勋!”

  其实毛奇和俾斯麦这对将相的个人关系并非亲密融洽,两人性格迥异,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大大不同。俾斯麦认为毛奇只顾打仗而不考虑政治大局,毛奇则认为俾斯麦胡乱干涉他的军事战略。不过总的来说,在俾斯麦面前,毛奇还是“听话”的(别说毛奇,就连威廉一世都很听俾斯麦的话),因为毛奇本性和善,并非专横暴烈之辈,而且他也十分清楚,“军事”总归是为“政治”服务的,“将相和”才能“国家兴”嘛。所以毛奇和俾斯麦的配合非常成功。一个超级政治家和一个超级军事家完美合作,连战连胜,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不但在德国历史上仅此一例,在世界其他国家历史上也不多见。

  德意志统一后的毛奇获得了军人的最高荣誉和地位,他被封为伯爵,晋升为元帅,并继续担任总参谋长,直到88岁时退役。他担任总参谋长达30年之久,这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毛奇这人看似索然无味,其实情感生活挺有“味道”。他40岁才结婚,娶了一个年龄足以当他女儿的英国女人,二人婚后甜蜜非常,恩爱无限。然而毛奇68岁时,夫人先他而去,老帅悲痛欲绝,从此内心寂寞,晚景孤独。1891年,91岁高龄的老帅在家中去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目光停留他夫人的照片上。毛奇没有儿女,对侄子非常疼爱,视如己出。这个侄子就是日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大将,此人也算是德军的一位明星,只是才能和影响力比他老叔逊了许多。

  毛奇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家,也是欧洲战史上最出色的总参谋长,他不但用自己出神入化的军事才能完成了德国的统一,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而且创造了一套影响后世的战略思想,他强调先发制人,迅速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分进合击,还特别注重铁路在战争中的作用。他在军事思想、制订计划和指挥作战三个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也就是说他能写、能想、又能打历史上这样的军人并不多。俺认为,在整个19世纪,两位才能最高和影响力最强的军事家(不包括海军名将和理论高手)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毛奇。

 【名将小传】赫尔莫特·卡尔·伯恩哈德·毛奇(Helmuth Carl Bernhard Moltke,1800—1891年)普鲁士-德国陆军元帅。伯爵。生于梅克伦堡的帕尔希姆。毕业于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军事学校。1819年开始在丹麦军队中服役。1822年加入普鲁士军队。后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1828年入总参谋部工作。1835年被派往土耳其军队中任军事顾问。1855年任弗里德里希•威廉亲王(即后来的普鲁士国王和德意志皇帝)的副官。1858年任普鲁士总参谋长。扩充总参的体制的职权,更新武器装备,加强军事训练,为未来战争制定作战计划。1864年丹麦战争期间指挥普军迅速击败丹麦军队。1866年普奥战争中指挥普军重创奥地利军队,将奥地利逐出德意志邦联,统一德意志北部和中部。1870年普法战争期中指挥普军经色当会战,迫使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率10万法军投降,继而直逼巴黎,促成了德意志统一和帝国建立。战后受封伯爵。1871年晋升元帅,任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长。1888年退役。1891年4月24日去世。著有《毛奇军事论文集》、《军事教训(交战的准备)》等。对德国军事思想影响巨大。


日期:2008-4-9 10:36:47

  第四十集:“准备好了就开火!”——乔治·杜威(美国海军特级上将)
  乔治·杜威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海军名将,此君在亚洲只用几个小时就搞定了西班牙舰队,自己未损一兵一卒,从而人气飙升,成为被美国人狂热欢呼崇拜的大英雄,也成为美国建国以来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个)获得“海军特级上将”这一至高军衔的战将。“让乔治去干吧!”——成了美国人流行的口头禅。
  杜威生于医生家庭,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美国内战时,他作为海军下级军官参加了好几次战役,他心里有一个偶像,这就是前面咱们说过的在美国内战中率领北方舰队力挫南军的英雄法拉格特海军上将,他特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法拉格特那样的海军牛人。虽然杜威也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海军军官,对现代化战列舰作战技巧也算精通,但美国海军界比他强的军官也大有人在,他要想成为偶像法拉格特那样的海军巨星还是挺难的(这就好比现在咱中国流行乐坛某些不出名的歌手,虽说实力也挺强,但真要想和周杰伦平起平坐,就是难于登天了)。不过杜威有个一般军人不太擅长的本事,就是会混官场、拉关系,结交了好多有权有势的朋友,比如后来成为美国海军部助理部长和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二战期间那位坐轮椅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堂叔)。混官场的本事使杜威的官运一路发达(“有熟人好办事”的不变定律,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啊),60岁时终于主掌了一支舰队——美国亚洲舰队,驻扎香港。

  当时美国的实力在内战结束后已蹿升得很快,野心也跟着越来越大了,它也盼着能和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一样,在世界上搞点殖民地尝尝。而昔日的殖民大帝国西班牙却是日薄西山、越来越菜,美国就一直盯着西班牙的两块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眼馋流口水,不过一直没啥机会。1898年,美国“缅因”号战舰在古巴哈瓦那港突然爆炸,美国总统麦金莱可算是找到好借口了,美国对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爆发!正在香港的杜威很快就接到了在菲律宾群岛对西班牙舰队发动进攻的命令,其实好斗的杜威早就盼着能痛快地打一仗了,接到命令后他乐坏了,立即命令他的舰队进入战备状态,全速驶入马尼拉湾!

  杜威手里有四艘巡洋舰、两艘炮舰和一艘缉私船,而西班牙舰队太寒碜了,只有七艘又老又破的战舰,简直就是一叫花子舰队。发动攻击时,杜威特兴奋,他并未全副武装,而是戴了一个高尔夫球帽,在旗舰上看着乱七八糟的西班牙舰队,感觉此战必胜无疑!他对格里德利舰长喊道:“伙计!准备好了就开火!”这句话后来成为美国海军史上的经典名言。

  这次海战几个小时就搞定了,西班牙战舰全部被摧毁,西军挂掉167人,伤了214人,而美军只有8人受伤(想当年,西班牙那支特唬人的“无敌舰队”都落了个惨败的下场,何况如今这支近乎破烂的舰队呢)。接着杜威宣布对马尼拉海湾进行全面封锁,等待美国陆军的到来,因为仅凭他手里的舰队,还不足以吞掉整个菲律宾。在这段时间里还发生一个小插曲,一支德国舰队突然闯进了马尼拉湾,估计是想趁火打劫的,他们没把美军当回事,还在海岸堂而皇之地搞演习,这可惹火了杜威,“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管他什么舰队,想打仗?!我奉陪!”杜威下令摆开了战斗队形,德国舰队见此情景,吓了一跳,干脆三十六计走为上,跑了!没过多久,美国的陆军部队终于来到了,在杜威舰队的配合下顺利地进入马尼拉,海陆双出击,立刻控制了整个菲律宾,星条旗开始在亚洲土地上傲慢的招摇飘扬……

  杜威一战成名,上到总统,下到平民,都乐疯了,杜威一下子就成了巨星中的巨星,国会中有人吹道:“杜威军舰上的炮声,像是太平洋上的一种新的照会,它向全世界宣告:我们来到太平洋,就要留下来!”现在的杜威终于可以和他的偶像法拉格特海军上将相媲美了,甚至还比偶像强上一些,因为偶像是内战的英雄,打的是自己人(南军),而杜威是外战的英雄,打的是欧洲人!为了表彰杜威的“丰功伟绩”,美国国会专门给他设立了一个之前从未有过的军衔——海军特级上将(比日后的海军五星上将还要高上一级),直到1917年去世之前,杜威一直是美国海军界的头牌大腕!

  杜威是一个谨慎认真又凶猛好斗的海军将领,他取得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手太弱,如果让他去攻击一支强大的舰队,他还能打胜么?这就不得而知了。虽然杜威一生仅此一战,规模也不大,对手也不强,但就是这短短几个小时的海战(被誉为“一场漂亮的小小战争”)改变了世界历史!从政治上说,它结束了西班牙在亚洲的殖民时代,美国摇身一变成了帝国主义列强之一,同时向世界海军强国的位子迅速挺进,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影响了。从军事上说,马尼拉湾海战是史上第一次完全没有木质军舰参战的海上厮杀,也是史上第一次全钢战舰出击的经典海战,其军事意义不可小觑。从这几点来看,杜威虽仅此一战、对手不强,但他仍是世界近代军事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海军名将。

  ——————————————————————
  【名将小传】乔治·杜威(George Dewey,1837—1917年)美国海军特级上将。生于佛蒙特州蒙彼利埃。毕业于海军学院。南北战争爆发后在联邦海军中作战,参加了新奥尔良战役以及哈德逊港和唐纳尔逊堡战役。1864—1865年调到北大西洋封锁海军中队。1897年任美国亚洲舰队司令,驻扎香港,潜心研究西属菲律宾群岛沿海情况。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后,从香港驶往菲律宾,在马尼拉湾海战击败西班牙舰队,使美国夺取了菲律宾,把势力扩大到西太平洋。1899年被授予唯一的海军特级上将军衔。后任美国海军总署署长。1917年1月16日去世。


日期:2008-4-9 15:37:08

  第四十一集:“皇军”大“BOSS”——山县有朋(日本陆军元帅)
  提起“日本皇军”(其实还是叫“日本鬼子”更顺耳),中国人绝对是恨得牙根痒痒,想当年这帮疯狂凶残的强盗可是把咱们中国给祸害惨了(当然,也包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诸国)。那么这支军队到底
  是哪个“混蛋”搞起来的呢?答曰:山县有朋!对一般中国老百姓来说,此人好像没有东条英机、山本五十六这些家伙出名,其实不然,他可是日本历史上一个几乎有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的超级巨头,是明治时代日本军界最强势的家伙,也是日后所有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老前辈”,堪称“皇军”的一个大“BOSS”。
  山县有朋有一特雅致特优美的名号叫“含雪”,但他一辈子干得那些事儿和“雅致优美”没一点关系。他自幼习武,什么剑术、柔道、枪法,都挺拿手。年轻时山县英勇地参加了讨伐幕府的战争,为明治天皇政府立了大功。日本历史上最大的“全新改版””——明治维新开始后,山县被明治政府派到欧美各国考察军事,这一考察可不得了,山县受刺激了,原来西方的军事力量是如此强大如此发达,而他们“东洋军”和“西洋兵军一比,简直就是一原始部队。回国后山县逐渐掌握了明治政府的军队大权,开始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能力都用在了改革军制上,他要把日本军队也打造成欧美国家那样的强兵劲旅(唉,可怜当时日本的邻居大清国还在做天朝大梦呢)。

  山县仔细琢磨了一下他在欧美各国看到的军事制度,认为日本陆军应该向诞生过陆战第一牛人拿破仑的法国学习,日本海军应该向诞生过海战第一牛人纳尔逊的英国学习,后来他又觉得战略天才毛奇领导下的德国(普鲁士)陆军更牛,连不可一世的法国也被德国(普鲁士)打翻了,于是乎,他干脆把日本陆军军制改成德国式的,一时间,日本军界冒出了一大批“德粉”。

 当时日本的士兵多是职业武士组成的藩兵,这帮家伙没见过啥世面,相当落后,还自以为是,山县早就想废他们了。在山县的主张下,明治政府搞了个《征兵令》,在全国老百姓中征兵,士兵终于不再像原来那样只能由武士来当了。近代兵制一实施,日军的实力马上壮大起来。
  为了让新建的军队“老实听话”,山县又搞了诸如《军人“读法”七条》、《军人训诫》、《军人敕谕》之类的东西,规定士兵们最最重要的就是效忠天皇,为天皇而战是最大荣誉,为天皇而死是最大幸福。山县一天到晚鼓足了劲给日本士兵灌输武士道精神,就这样,日本军队成了“皇军”,为了“天皇”,他们干什么都行。
  有了新军队,旧日的武士就不值钱了,山县又建议政府颁布《废刀令》,强迫武士摘掉了象征地位身份的武士刀(当然,山县他们那帮“皇军”头头们还是整天配着东洋刀的)。武士们对新政府干得这些事很愤怒,于是一连串的武士叛乱爆发了,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昔日“维新三杰”之一、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西乡隆盛领导的1877年的鹿儿岛叛乱(即“西南战争”)。山县对“叛贼们”毫不手软,他被任命为“皇军”的征讨参军(相当于“军师”),一手制定了作战计划,很快就摆平了叛军,西乡隆盛连连败退,最终绝望剖腹。此战乃明治政府建立以来面临的最严峻考验,山县成了赢家,从此他更为天皇所倚重,其权势和影响力和与日俱增。

  西南战争后,山县继续他的改革大业。1878年他设立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军事部门——参谋本部,这可是日本军事史上的大事,“参谋本部”这个东西权力极大,直属天皇,可以直接指挥陆军,负责所有陆军作战计划的制定。对参谋本部来说,政府和议会算个鸟,不仅政府无权管它,它还可以操纵政府。后来日本怎么就变成了军人当政的军国主义国家去四处杀人放火?就这个“军部独立”给闹得,山县这厮“功不可没”!

  山县那么卖力地改革军制为了啥呢?肯定是“强国”!那强了国之后干啥呢?明眼人都知道:侵略扩张!
  山县这个人对军制改革万分痴迷十分投入,对侵略扩张也是情有独钟竭尽所能。1889年他当上了内阁首相后就叫嚣“伸张国势”是最要紧的事,说白了就是日本得抓紧时间搞侵略,否则就能活活憋死。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身为陆军元老的山县兴奋极了,他亲自挥刀上阵,担任第一军司令官,指挥日军击败清军,攻占平壤。由于日军连连得手,清军节节败退,山县是越打越亢奋,甚至打算杀入中国内地与清军主力决战,全然不顾补给问题和西方列强有可能干涉,若非首相伊藤博文(日本第一届内阁首相,明治后期第一文臣)鼓动明治天皇把他召回国“养病”,他还不定把战火烧到哪儿呢。

  四年后,山县有朋第二次当组阁拜相,虽然仅执政两年,但“坏事”没少干,其中有两件最轰动。第一件是为了对付伊藤博文那帮文人政客,他制定了“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规定担任陆军大臣或海军大臣的人必须是现役大将或中将。反正是恨不得全日本的官儿都由“皇军”来担任他才高兴;第二件是派遣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强盗匪徒组合”——八国联军,合伙欺负大清。匪徒们在北京一番烧杀奸掠后,山县很是欣慰——“皇军”在“卑鄙邪恶”的道路上终于可以和欧美列强平起平坐了!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山县又一次激动得欢呼雀跃,他出任日军参谋总长和兵站总监,亲自制定了对沙皇俄国的作战计划,日军在陆上狠扁了沙俄陆军,在海上报废了沙俄舰队,取得了近现代史上第一次“黄克白”(黄种人打败白种人)战争的胜利,中国东北的父老乡亲被祸害得不轻,“皇军”则“威震世界”,从此在疯癫的道路上一路疾驰。

  通过几次战争,山县在日本军政界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大,当时能与他匹敌的只有政界牛人伊藤博文公爵了,后来伊藤被一韩国刺客给搞死了,山县终于成了日本军政界的头号巨头,俨然一独裁者,简直可以说是一手遮天。明治天皇在位时他还老实点,到了大正天皇时期他就无所顾忌了,就连皇太子裕仁选妃他都得管一管(其实是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所以大正天皇特烦他,见到他那副老脸就腻味得茶饭不香。1922年,这位对近代日本历史影响至深的“皇军”大头目在小田原去世,终年84岁。他培养的那些“皇军”后辈们继续在日本军政界活跃着、疯癫着……

  山县有朋是一个严厉、阴沉、专横的家伙,他对日本军事发展贡献巨大,地位显要,权倾朝野,但并不讨人喜欢(日本国内不待见他的人极多)。他一手打造了现代化的日本“皇军”,开创了日本军部干涉政治的先例,直接参与策划和指挥了对中国清王朝和沙皇俄国的战争并取得胜利。他对日本迅速蹿升为世界军事强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一路狂奔,再不回头,直到毁灭。

  ——————————————————————
  【名将小传】山县有朋(YamagataAritomo,1838—1922年)日本陆军大将(元帅称号)。首相。公爵。生于长州藩(今山口县)。早年曾参加倒幕战争。1869年赴欧洲考察各国军制。回国后历任兵部少辅、兵部大辅、陆军大辅。1873年任陆军卿。积极推进军制改革,是日军现代陆军体系的创始者之一。1877年指挥政府军镇压萨摩暴动(即“西南战争”)。1878年创立陆军参谋本部,并任第一任部长,对军部干涉政务起到重要作用。1885年任内务相。1889年第一次组阁,任首相兼内务相。1890年晋升大将。中日甲午战争时历任第一军司令官、大本营监军兼陆相,指挥对清战争。1898年第二次组阁,获陆军元帅称号。1900年派遣日军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制定“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日俄战争期间任参谋总长,全面指挥对俄战争直至获胜。1905年起任枢密院议长。1907年封为公爵。1922年2月1日去世。


日期:2008-4-9 15:40:58

  第四十二集:皇上欣赏俺“迟钝”——大山岩(日本陆军元帅)
  话说20世纪还没过几年,扩张成性的俄国熊就和野心勃勃的日本狼为争夺远东霸权撕咬了起来。为了统一指挥对俄作战,日军大本营成立了满洲军司令部,于是乎,这满洲军总司令官的位子成了一个令“皇军”将领们望之眼红的“肥差”。按照军中的资历和名望,这个差事的热门人选首推当时日本陆军头号强人山县有朋元帅,不过身为“皇军大元帅”的明治天皇却看上了另一位军人——大山岩元帅。这大山岩就纳闷了,他问天皇说:“为啥陛下选择俺来当总司令呢?山县元帅可比俺牛多了。”天皇曰:“山县这个人吧,为人太苛细了,不少将领对他都敬而远之。”大山岩想了半天说:“原来这样啊。莫非陛下欣赏俺,是因为俺迟钝啦?”天皇微微一笑默许之。就这样,“迟钝”的大山岩成了日俄战争中日本陆军的前线总指挥,他果然没有辜负天皇的厚望,在数次会战中把俄军打得跟孙子似的,自己也成为明治时代日本军界首屈一指的名将。

  其实大山岩在明治时代的日本军界,也是一位了不得的重量级人物,对明治维新中的军制改革作用极大,其地位和威望虽比山县有朋要差上一些,但比起其他日军将领,还是高出许多。这位将军从表面上看还真有点“迟钝”,长得呆呼呼的,毫无军人威风,若没有那一身戎装和那把武士刀,怎么也看不出他是一个帝国军人。不过人不可貌相,这大山岩可谓大智若愚。他虽为日本武士,脑子却不迂(比他那个疯癫的属下乃木希典大将强多啦),性格也不狂(比那个喜欢对政治指手画脚的山县有朋强多啦),他推崇欧洲军事,精通炮兵战术,是德国战略家老毛奇元帅的铁杆粉丝,极力推崇“进攻战术”,为“皇军”迈入现代化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里顺便说一下,大山岩家还有两个牛人,他的姐夫乃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将军(美国影片《最后的武士》就是以他为原型的),可惜最终大山和西乡分道扬镳,一个成了“叛逆”,一个继续为帝国效忠。大山岩家的另一个牛人就是他老婆,这位大山夫人可是当时日本少有的“新女性”,冰雪聪明,才华横溢,在美国留学时和咱们中国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是同学,成绩超一流(功课她几乎都是第一,第二就是詹天佑,汗),怎么样,够厉害吧!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爆发,大山岩全面展示自我的机会来临了。他被明治天皇任命为第二军司令官,指挥日军登陆花园口,一路烧杀,占金州,屠旅顺,屡屡得手,相比之下,无能的清军一触即溃,纷纷败逃,连日本军官都吓了一跳——这清兵逃跑的速度咋那么神速呢?第二年,在东北逞够淫威的大山岩又被派到山东半岛指挥作战,清军还是老样子,败得一塌糊涂,威海卫陷落。当时日军遇到一个挺郁闷的事——严重流行感冒,为了不影响战斗力,大山岩想了个狠招——八格牙鲁!凡是不能上战场的病号,全都送去焚烧!——这可把病号们吓坏了,他们全都不顾体弱,争先恐后地冲向了前线。

  十年后,不知天高地厚的日本挑战另一个对手——沙皇俄国,这俄罗斯帝国可比大清帝国难对付多了,所以日本军政界的头头们都很紧张,就连明治天皇本人也是提心吊胆、寝食不安。不过还好,俄国军队貌似强大,其实烂得不行,俄国舰队在海上遭遇了日本海军“军神”东乡平八郎,活该倒霉;俄国陆军在中国东北遭遇了“迟钝”的大山岩,也是厄运难逃。狂妄的俄国人在战前还是很鄙视日本人的,他们觉得日本人不过是一群猴子,收拾一群猴子简直不费吹灰之力。而大山岩不骄不躁,以事实说话,他指挥日军与俄军展开了四轮厮杀,让俄国人尝到了“猴子”的厉害。

  第一轮厮杀是辽阳会战(1904年8—9月)。占尽数量和防御上优势的俄军总司令库罗帕特金上将扬言“誓死不从辽阳后撤”,结果如何呢?俄军被大山岩的避实击虚战法打出了辽阳!库洛特帕特金被沙皇臭骂了一顿!
  第二轮厮杀是沙河会战(1904年10月)。库罗帕特金打算反攻日军,收复辽阳并解救旅顺,他对部下慷慨陈词:“咱人多装备强,打败小日本没商量!”结果又如何呢?大山岩以劣势兵力挡住了俄军的进攻,日军死了两万多,俄军死了四万多。
  第三轮厮杀是旅顺口攻坚战(1904年8月—1905年1月),大山岩手下那个疯魔一样的猛将乃木希典大搞“肉弹战术”,用武士道精神和大口径榴弹炮猛攻俄军阵地,打得困守旅顺的俄军“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最终日军以损失六万人的惨重代价(包括乃木的两个儿子)攻克了旅顺。此战轰动了欧洲!
  第四轮厮杀就是日俄战争中最大最惨烈的陆上决战--奉天(沈阳)会战(1905年2—3月),大山岩以27万日军对抗库罗帕特金30万俄军,崇拜毛奇的他准备打一次“色当式的战役”,一举灭掉俄军!大山岩玩起了“声东击西”,打乱了库罗帕特金所有的作战计划,折腾得俄军奔来跑去,晕头转向。虽然大山岩发动总攻后,俄军进行了拼死抵抗,但俄军指挥官连连犯傻,致使日军突破成功、迂回成功,俄军被打得连滚带爬,争相逃命。此战俄军损失了12万,沙皇尼古拉二世终于忍无可忍,把不争气的库罗帕特金炒了鱿鱼。不过大山岩损失也挺大,挂掉七万,由此可见此战的规模和惨烈。

  日本最终取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俄国舰队已经在海上被东乡平八郎给报销了),从此大山岩成为“大日本帝国”的超级英雄,他的大名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虽然大山岩在“皇军”中大权在握,威望崇高,但他并不像他的同事山县有朋那样对政治着迷,而是老老实实的搞军事(或许是因为他“迟钝”?呵呵)。1912年,这位“迟钝”的元帅退出现役,4年后在东京去世,终年74岁。

  客观来说,大山岩是日本现代历史上罕有的几位有大脑的陆军将领(日本帝国陆军将领多数疯而无脑),也是明治时代日本陆军最出色的战将和20世纪初第一场大规模国际战争中的头号名将。他能把德国战略战术和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对日本迈入世界强国之列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沉稳持重,为人低调,对政治不感兴趣,只为军队服务,很可惜他的这种“优良作风”没有被后代的多数日本军人继承。

  ——————————————————
  【名将小传】大山岩(Oyama Iwao,1842—1916年)日本陆军大将(元帅称号)。公爵。生于萨摩藩鹿儿岛。西乡隆盛的内弟。早年参加倒幕战争。1870—1874年赴欧洲学习军事。回国后致力于陆军建设。1877年参加西南战争。1878年任参谋本部次长。1880年任陆军卿。1882年任参议兼参谋本部长。1885年任陆军大臣。1891年晋升大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任第二军司令官,指挥攻占金州、旅顺等战役。1898年获元帅称号。1899年任参谋总长。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任满洲军总司令官,指挥日军在辽阳会战、沙河会战、旅顺围攻战和奉天(沈阳)会战中连续击败俄军,为最终获得战争胜利奠定基础。1907年封为公爵。1912年退役。1916年12月10日去世。


日期:2008-4-9 15:43:25

  第四十三集:为天皇疯癫到底——乃木希典(日本陆军大将)
  1912年,被日本人视为“神”的明治天皇真的见神去了,身为天皇爱将和皇孙老师(“皇孙”即未来的昭和天皇裕仁)的乃木希典大将悲痛欲绝,跟丢了魂似的。天皇葬礼那天,乃木大将与夫人静子穿着白色和服,跪在天皇照片前,先后剖腹殉葬,追随恩主而去了。从此,这位“超级忠君”、把武士道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大将就被尊为日本陆军的“军神”,一代又一代的日本“皇军”都把他奉为精神偶像,其中就包括给亚太诸国带来腥风血雨的东条英机之流。

  其实乃木希典的“变态疯举”不止为天皇殉葬这一次,殉葬只是最高潮而已。在这之前,他已经疯了好几次了。乃木打小就被他爸精心培训武士道精神,话说有一个冬天的早晨,小乃木随便说了一句天很冷啊,他爸听后马上说那我给你暖和暖和,说完他爸就把他衣服扒光,往他身上连浇了好几捅冷水。够变态吧?“大日本帝国”的武士就是这样炼成的!

  长大后乃木光荣地当上了天皇的亲兵,参加了明治政府镇压叛乱武士的西南战争,在攻打熊本城的激战中,乃木他们团的军旗被敌军夺走,这可了不得了!乃木认为这是他平生遇到的最严重的奇耻大辱,太对不起天皇了,太对不起自己的武士身份了,于是哭着喊着要剖腹自杀来洗刷耻辱,后来别人都来劝阻,天皇也没怪罪他,他也没死成,但他心里还是郁闷,每每想起此事,总是倍受煎熬。从那时起,他对天皇更忠心了,发誓为天皇赴汤蹈火,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乃木在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岩麾下担任第一旅团长,出征前他先挥笔写诗一首抒发情怀(不要以为乃木只是一个粗蛮凶悍的武夫,其实他特爱搞点文学创作),诗曰:“肥马大刀无所酬,皇恩空浴几春秋。斗瓢倾尽醉余梦,踏破支那四百州!”而后他扔了笔,拿起刀,杀入辽东,参加了攻占金州和旅顺的战役,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旅顺城被日军屠成了人间地狱!

  十年后,乃木又获得了报答皇恩的机会,日俄战争爆发,他担任第三军司令官,又一次来到了他熟悉的辽东战场。当时乃木的俩儿子也都在军中,出征前乃木搞了三口棺材,准备爷仨一起为天皇捐躯!
  1904年,无比惨烈的旅顺攻坚战打响了。乃木率第三军对俄军203高地发动第一轮猛攻,但俄军火力太猛,日军举步维艰,进一步就死一堆!六天内死伤一万五千多人!
  乃木急了,又发动了第二次强攻,在血肉横飞中又葬送了数千日军,依然未能成功!

 乃木郁闷得病倒了,国内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弱智,不会打仗,只会残害士兵,让他干脆死了算了,他家窗户也被人给砸了!不过明治天皇对这位爱将还是相当信任,天皇和参谋总长山县有朋、满洲军总司令官大山岩对乃木又激励又安慰,于是乃木又树立起了继续玩命的信心,发动了第三次强攻。乃木组成了一支敢死队,每个队员都斜挎两条白带子,乃木亲自为他们送行。日军杀得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又赔进去一万多人,整个战场尸臭熏天!日军终于攻克了203高地,乃木的俩儿子全部战死!乃木感慨万千,又挥毫写诗一首:“尔灵山巅岂险攀,男儿功名期克艰。铁血覆山山形改,万人同仰尔灵山”(203高地被乃木改名为尔灵山,借此祭奠战死的亡魂。)

  1905年1月,旅顺要塞的俄军到底是撑不住了,打出了白旗,乃木终于以伤亡六万多的惨重代价攻克了旅顺!接着乃木又率军参加了奉天会战,他顺利迂回,再次击败了俄军。回国前乃木再次心潮澎湃,又来了一首诗:“皇师百万征骄虏,野战攻城尸成山。愧我何颜见父老,凯歌今日几人还!”
  乃木归国后受到了天皇最大的赞赏和信赖,还当上了皇孙裕仁的老师。裕仁更是对乃木崇拜得五体投地,老师的话简直比他爷爷的圣旨还管用!1912年,明治天皇驾崩,乃木感觉天塌地陷,连续几日精神恍惚,对乃木来说,明治天皇简直就是他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如今支柱倒下,他的生命毫无意义。9月13日,天皇葬礼的第一天,人们在乃木希典的卧室里发现了乃木夫妇的血溅满地的尸体,他们集体剖腹殉葬了。乃木临死前写下了最后一首诗——

  人生匆匆兮,
  主君仙游去不归,
  翘首空悲戚!
  紧趋銮驾去未远,
  我愿跟来伴驾随。
  有其夫必有其妻,乃木夫人静子在陪同剖腹前也写诗一首——

  圣驾已去矣,
  闻听此去无归期,
  伤心泣不已!
  惟愿今日得面君,
  报效皇恩了心意。
  这对“精神无比高尚”的夫妻最后一次报答了皇恩……
  对中国人来说,乃木希典是血腥残酷的屠夫;对俄国人来说,乃木希典是凶猛可怖的敌人,对日本人来说,乃木是刚毅顽强的英雄。从纯军事角度来看,这位天皇的爱将是20世纪第一场大规模要塞攻坚战的指挥者,为后世类似的战役提供了不少经验,虽然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没脑子的蛮夫,但当时的情况恐怕换谁指挥也不会太好。从对日本历史的影响来说,乃木的“精神感召力”实在是太坏了,一批又一批的“皇军”官兵们都来学习这位“军神”,为天皇去葬送自己、去葬送别人!

  ——————————————
  【名将小传】乃木希典(Nogi Maresuke,1843—1912年)日本陆军大将。伯爵。生于江户(东京)。早年参加倒幕战争。1877年参加西南战争。1886年赴德国学习军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任第一步兵旅团长,次年任第二师师长,参加旅顺之战和营口之战。1896年任台湾总督。1904年任第三军司令官,参加日俄战争。以“肉弹战术”攻克旅顺要塞,击败俄军。后又率军参加奉天(沈阳)会战,迂回俄军阵地成功。1905年晋升大将。1907年任学习院院长。同年封为伯爵。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葬礼时,与妻子剖腹自杀殉葬。被日本军国主义封为“军神”。


日期:2008-4-9 15:45:31

  第四十四集:日本海军的实力派偶像巨星——东乡平八郎(日本海军元帅)
  20世纪初,日俄争霸,虎狼之争,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狂扁沙皇俄国海军,震惊全球!从此,这位海军大将可就不是人了,而是“神”!整个日本海军界乃至日本平民都对他顶礼膜拜,奉其为无敌军神!他的粉丝中不但包括日后继承他衣钵的二战日本海军名将山本五十六,还有日本海军的敌手--美国海军名将尼米兹。连美国人都钦佩他,看来这东乡的影响力真是不可小觑。

  话说东乡自幼习武,天天练剑,10岁时,小东乡英勇地劈死了数十条鲫鱼,受到很多人的夸赞,得意的他回到家后就对老妈吹开了,没想到老妈劈头就是一顿臭骂:“武士在战场上破大敌才是荣耀,你小子砍了几条小鱼有啥显摆的?将来有啥出息?”小东乡听后惭愧得要死,从此把老妈这句话铭记心中,终生未忘,以为激励。东乡老妈的这种教育方式要是被现代那些主张多夸孩子的教育学家们看到,肯定是大加反对,但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一个影响历史的军事牛人。

  明治天皇登基后,日本开始鼓足了劲学习西方,为了创建强大的海军,天皇派遣一些年轻人去英国学习,东乡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他在英国不但熟练学会了驾船技术和海军战术,还很幸运的随船来个环球旅游,回国后,东乡就作为“海归派”的精英人才得到重用,官运亨通。
  其实当时咱们的大清国也在很努力得建设海军,北洋水师逐渐成为牛气轰轰的亚洲第一舰队(不过这说法目前在网上被质疑了)。当北洋水师访问日本时,很多日本人都被“定远”号的威势惊得目瞪口呆,东乡也吓了一跳,但他却不是被清军战舰的威势吓得,而是他发现“定远”号的大炮管上竟然晾晒着清军士兵们的内衣和内裤!清兵的纪律和素质令东乡大跌眼镜,也让东乡看透了这支貌似强大的舰队,接着他嘴里蹦出了几个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久,东乡就和他鄙视的清朝军队打了起来。当时是1894年甲午战争,东乡指挥“浪速”号战舰在丰岛海面发现了清军的运兵船“高升”号,其实这艘船是清朝雇佣人家英国佬的,但东乡可没因为自己曾在英国学习而手软,当即就打沉了“高升”号,中国官兵惨遭毒手,七百多人殉难!东乡此举把日本政府吓得够呛,好在英国人急着与日本结盟,才没怪罪下来。这是东乡海军生涯中的第一次发威。

  55岁时,东乡被任命为日本海军的主力——联合舰队的司令长官,着手制定对俄国的作战计划。当时俄国有两支强大的舰队——远东的太平洋舰队和欧洲的波罗的海舰队,如果两支舰队合殴日本舰队,日本就架不住了,于是东乡决定一个一个灭——在波罗的海舰队还没到达亚洲之前先把太平洋舰队给报销了。
  1904年2月,东乡先发制人,偷袭了停泊在中国旅顺港内的俄军太平洋舰队(日后山本五十六也管用偷袭这招),以此揭开了日俄战争的序幕。那当时俄军舰队的军官们都在干啥呢?他们啊,都在岸上出席盛大的晚宴,搂着美女尽情跳舞呢。当日本舰队向他们驶来的时候,俄国舰队参谋长还乐呵呵地认为“战争嘛,是根本打不起来滴!”

  偷袭得手后,东乡立即把旅顺港给封锁起来,还在港外布置了大量的水雷(够狠啊!)。这时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司令斯塔尔克海军中将由于无能,被沙皇尼古拉二世给撤了,换上了新司令--马卡罗夫海军上将,此人是当时俄国最牛的海战专家,深通韬略,才华出众。其实东乡对这位强敌很了解,他早就钻研过马卡罗夫的著作和为人,真可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马卡罗夫上任后立即加强防范,下令舰队主动出击,重振俄军官兵们的信心,大有狂灭小日本之势。然而这位马司令虽然厉害,但命太衰,刚当上司令一个月,他乘坐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战列舰就与东乡布下的水雷来了个亲密接触,结果这位俄国第一海战高手带着遗憾葬身鱼腹!

  接替马卡罗夫的是维特赫夫特少将,这厮水平比马卡罗夫差远了,他想得挺美,要率领舰队突围开往海参崴,结果被东乡给逮到了,经一番激战,维特赫夫特也被东乡给送上天国,见马卡罗夫去了。
  沙皇尼古拉二世很生气,立即派遣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海军上将率领波罗的海舰队(后改称“太平洋第二舰队”)杀向远东。这个罗司令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啊,脾气暴躁,军事才能不怎么样,却极其擅长打架骂人,经常把老婆打得嗷嗷叫。
  1905年5月27日,日俄两国舰队在对马海峡的冲岛附近遭遇,震惊世界的对马海战打响!东乡一挥手,发出了日本历史上那个非常著名的信号——“皇国兴废,在此一战!全体将士,务必奋发努力!”接着,东乡在俄军舰队前大大的冒险了一把——也就是日本史书引以为豪的“敌前大转弯”,抢占最佳攻击位置,不能让俄军舰队逃了!这招可谓典型的“风险投资”,搞不好就能被俄军舰队趁机给灭了,好在俄国舰队比较“弱智”,他们队形混乱,加上距离太远,未能给日本舰队以致命打击,从而丧失了最好的战机。东乡转弯成功后以“T型阵法”(有点像模特走台)的密集火力狂扁俄国舰队,几个小时内把俄国舰队打成了破铜烂铁!

 人家俄国舰队已经如此倒霉了,东乡还不罢休,晚上他又对残余的俄国舰队实施了鱼雷攻击。第二天凌晨,他又把俄国舰队“残余的残余”给扫荡了。对马海战最终以日本的全胜、俄国的惨败而结束,俄国在整个日俄战争中也彻底失败(俄军的陆上部队已经被大山岩率领的“满洲军”给灭了)。在这次海战中,38艘俄舰被击沉19艘、被俘5艘,俄军死了五千,被俘六千,日舰仅赔进去三艘鱼雷艇,死了不过一百多人。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司令比马卡罗夫和维特赫夫特的命好,没战死,受伤被俘了。明治天皇龙颜大悦,称赞此战为日本军史上“空前之丰功伟绩。”

  东乡由于成功地指挥了世界历史上的经典海战,一下子成日本军界的偶像级巨星,无论皇族重臣还是平民百姓,乃至妇女儿童都把他看作神一般的人物,数不清的赏赐和荣誉扑向了东乡。1905年,他被天皇任命为日本海军的最高首脑——海军军令部长,1913年获得了海军最高荣耀称号——海军元帅(海军大将是最高军衔,元帅是荣耀称号),1934年又被晋封为侯爵。东乡86岁去世时,日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日本政府一般是不给平民出身的人举行国葬的)。

  东乡平八郎元帅是日本历史上最出色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海军名将,甚至被西方军史家推崇为整个日本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将军。他行动隐秘,部署精妙,出招迅疾,用兵奇诡,能将冒险与谨慎完美结合,海战才能出神入化。他不但对日本击败俄国立下了赫赫功勋,也对日本迅速成为世界海军强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东乡去世后不到10年,日本联合舰队就在“东乡精神”的鼓舞下在太平洋上兴风作浪,挑战美英,又一次震惊了世界!

  ————————————————————
  【名将小传】东乡平八郎(Togo Heihachiro,1848—1934年)日本海军大将(元帅称号)。侯爵。生于萨摩藩鹿儿岛。明治维新后成为海军军官。曾赴英国学习海军。1878年回国后,历任副舰长和舰长等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任“浪速”号舰长,击沉清军运兵船“高升”号。1895年任常备舰队司令官。1896年任海军大学校长。1903年任任舞鹤镇守府长官,后改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兼第一舰队司令官。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偷袭旅顺口俄国舰队,并在对马海峡之战中大败俄国海军,胜利结束日俄战争。被誉为日本海军的“军神”。1905年任海军军令部总长。1913年获海军元帅称号。1921年退役。1934年封为侯爵。同年5月30日去世。


日期:2008-4-9 15:47:37

  第四十五集:“海洋之心”——马汉(美国海军少将,海权论创立者)
  近代西方海军史上有两大最具影响力的超强牛人,一个是咱们前面侃过的打废了拿破仑舰队的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另一个就是现在咱现在要侃的美国海军少将马汉。这位老兄一次海战都没指挥过,人家不动枪,只动笔,但就是他写的那几本书,在全世界炸开了锅,美国总统、英国首相、德国皇帝、日本天皇,都把马汉视为“百年不遇的高人”,把他的大作奉为海军“圣经”,各国海军部门都开始按照马汉书里说的东东扩建自己的舰队。直到今天,马汉仍被全世界海军界人士奉为巨擘。如果说克劳塞维茨是西方的陆军“兵圣”,那马汉就是西方的海军“兵圣”。

  马汉他爸是美国一个挺了不起的陆军军官,西点军校的教授,一手培养了一大把将军,当他也想把儿子培养一下时,马汉却瞧不上老爸的陆军,而是选择了海军,搞得他爸相当郁闷。19岁时,马汉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别看马汉那么痴迷海军,但是他倒不是那种喜欢开着军舰去打海战的人,而是更喜欢纸上谈兵。他自己就说过:“这年头已经不是出海上英雄的时代了,仅凭勇敢就成英雄那是很困难的,还不如搞点海军理论研究呢。”说到这儿,您可能觉得马汉这家伙是不是胆小鬼啊,有种就到海上和敌人舰队拼啊,躲在书房里读读写写算啥本事?您要这样想可就错了。告诉您吧,当时那年头,还真就缺搞理论的海军高手,尤其是能影响世界海军的高手,而且马汉还真就适合搞这个,这就是“各有所长,不能强求”的道理。

  43岁时,马汉写了一本研究美国内战海军的书,这本书被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世界上第一所海战学院)的院长鲁斯给看到了,鲁院长看完此书,大脑一震,拍案叫绝,马上邀请马汉到他的学院来当教书。马汉这时正郁闷着呢——40多岁还没啥成就能不郁闷嘛——一听说有人聘他当讲师,乐坏了,赶紧夹书带本跑到了学院。马汉的讲课水平还真不错,学生们挺喜欢他。他就把讲课时的教案编成了一本书《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没想到这本书一出版就火了,先是在国内,后是在国外,马汉一下子就成了大名人。1902年,他成为美国海军历史学会的主席,俨然美国海军理论的头号权威。在1914年去世之前,马汉一直笔耕不辍,越写越上瘾,简直一个海军理论狂人。他的大作包括除了前面咱说的那本外,还有《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海权的影响和1812年战争的关系》、《海军战略》以及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和美国海军名将法拉格特的传记,等等。直到现在,他的这些大作仍旧一版再版,长盛不衰。

  那么马汉在他的大作里都说啥了呢?怎么就能那么火呢?
  简单说来,马汉书里的基本意思是这样的:一个国家为啥能强大、商业为啥能繁荣?就是因为控制了海洋。您看人家大英帝国,牛吧?人家是海上霸主,好多陆上强国都打不过它。所以说,咱美国也得吸取下教训,也得在海洋上闹腾闹腾。怎么闹腾呢?那就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美国政府就得使劲砸钱来发展海军,要多造一些战列舰。只要一个国家有了一支强大的战列舰舰队,那它还不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马汉提出的这些想法还正对当时西方各国的口味,它们哪个不想称雄争霸啊?看看各大国对马汉思想的反应您就知道马汉的影响有多大了。先说英国,这英国已经是世界第一海上强国了,皇家海军甚是无敌,但一直没啥海战理论来牛一把,而马汉的书让他们惊讶不已,他们对这个美国军官甚为钦佩。当马汉来到英国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专门接见了他,首相和海军大臣等内阁要员也都把他奉为上宾,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抢着给他授予荣誉学位。

  再看看德国,当时疯狂好战的德皇威廉二世正琢磨德意志帝国怎么才能称霸世界呢,他一看到马汉的书就着魔了,感觉这辈子都没看过那么经典的书,威廉二世随即下令德国所有的军舰都要配有此书,同时开始让海军大臣蒂尔皮茨元帅拼命发展德国海军力量。
  东方的日本也被马汉的书给震得不得了,崇尚武力的明治天皇下令日本帝国海军每人都要阅读此书,读懂了就使劲发展日本联合舰队,以便能打垮中国,力挑欧美。
  在马汉的祖国美国,更是不得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说马汉的书是他所知道的所有海军著作中最强的作品,美国媒体声称马汉的书“给美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美国政府也开始努力发展他们的海军力量,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海军强国了,而到20世纪的时候,美国的庞大舰队几乎无敌了。
  您看到了吧?马汉的“制海权理论”对世界海军的影响就是如此之大,甚至远不止这些。从20世纪初日俄两国在远东的舰队大厮杀,到一战前英德两国的海军扩军竞赛,再到二战太平洋战场的美日较量,都能看到马汉思想的影子。直到今天,马汉的影响依然不灭,哪个大国会轻视“制海权”呢?哪个大国不重视海军力量的发展呢? 马汉也因此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海军理论家。

【名将小传】艾尔弗雷德·泰尔·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年)美国海军少将。“海权论”创立者。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美国内战时在北军供职。1886—1889年和1892—1893年两度出任纽波特海军军事学院院长,讲授海军历史和海军战略理论。美西战争爆发后于1898年出任美国海军战略委员会成员。1899年参加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1902年起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1906年晋升海军少将(非现役)。1908年任海军委员会主席。1914年在纽约去世。一生致力于海军理论研究和著述,提出“海权论”思想,对世界各国海军战略影响巨大。著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军战略》、《纳尔逊传》等。


日期:2008-4-10 10:56:54

  第四十六集:“空战时代即将到来!”——杜黑(意大利将军,“制空权论”创始者)
  杜黑原来是个炮兵,但他“不务正业”,狂热地爱上了飞机,飞机这个东西刚出世没多久的时候,杜黑就发出了一个超震撼的预言:“不得了啦!在不久的将来,打仗就要打到天上去啦,控制蓝天比控制大海更重要啊!”虽然没人在乎他,虽然人微言轻,但他依然很执着,为了他的“空军梦”奋斗不息,怎么个奋斗法呢?写书!就是这些纸上谈兵的理论,大大影响了世界各国空军的建设与发展。于是乎,这位一辈子也没打过仗的“飞机迷”也成了享誉世界的一代名将和世界空军第一人。

  杜黑生于意大利一个叫卡塞塔的小镇,自幼聪颖过人,智商甚高,23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都灵军事工程学院,成为一名炮兵军官。正好这个时候,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杜黑听说后马上对地面枪炮之类的东西没兴趣了,被飞机这种能在天上晃悠的东西强烈吸引。1909年,杜黑发出了一个极牛的预言——未来的战争要有三个战场,不仅仅限于陆上和海上了。一个新的军种要出现了,一种新的作战样式要出现了!那就是——空军!空战!战机将赢得战争,空战将改变历史!

  杜黑的这番言论是不是要惊天动地了呢?没有。陆军和海军的头头们没人搭理他,他们觉得,什么空军啦、空战啦,完全是痴人说梦!那个刚出生没多久的能在天上飞的怪玩意岂能与枪炮和军舰相提并论?!不过也有部分人觉得,不妨试一试吧。
  1911年,意大利和土耳其爆发了战争,意大利军界试着搞了一次历史上第一次航空轰炸(世界历史上的首次飞机轰炸却是力量并不强大的意大利军队搞的,呵呵),由于那时飞机特原始,也没啥经验,所以轰炸基本没给敌军造成啥大损失,但是其威势却把敌军吓得够呛,这冷不丁突然从天上冒出来的轰轰作响的怪物能不震撼心里嘛?!于是乎,意大利军界的头头们感觉飞机这玩意还真不错,杜黑说得有点道理,1912年他们建立了一个航空营,让杜黑担任营长。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已担任步兵师参谋长的杜黑开始劝意大利军界的头头们,让他们赶紧组织一支500架轰炸机的航空队,对奥地利军队展开大范围的空中密集型轰炸。他让陆军和海军老老实实搞好防守就行了,只要派航空队去出击,就能摆平敌军!不过当时意大利军界都是步兵爱好者(尤其是意军总参谋长卡多纳,是个狂热的拿破仑军事思想的粉丝——人家拿破仑没有飞机还不是照胜利,汗),不听他的,杜黑急了,直接大骂领导,说军界的头头们都是一帮屡犯错误的无能之辈,结果杜黑倒霉了,落了个了锒铛入狱、被炒鱿鱼的下场。

  杜黑在监狱里也没闲着,继续搞他的空战研究,别管醒着还是睡着满脑子都是飞机。1917年,意大利军队在卡波雷托被德军打得一败涂地,意大利军界的头头们自尊大大受损,他们一反思,觉得杜黑当初的批评是对的,就赶紧把他放了出来。结果杜黑重见天日,被恢复名誉,晋升为少将,还当上了国防部航空署的署长。意大利政府和军队开始慢慢接受他的思想了,一开始还特烦他的陆军帮他出版他的憾世经典大作——《制空权》。

  1922年,梦想成为“新恺撒大帝”的法西斯“领袖”墨索里尼成了意大利的独裁者,为了重振古罗马雄风,他大力扩军备战,搞起了独立的空军,杜黑也受到重用,出任中央航空管理局局长(老墨时代的意大利军队菜得要命,名将奇缺,杜黑算是罕有的军事人才了)。虽然墨索里尼还算是重视空军,但是他更喜欢陆军和海军,而且意大利的经济也不行,没那么多钱去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所以杜黑的很多设想在意大利没能实现,而意大利的空军也只能欺负一下埃塞俄比亚这样的“原始国家”,若和纳粹德国空军和英国皇家空军相比,那就压根不在一个档次上。杜黑在老墨政府里只当了一年官儿就退役了,此后更是全身心投入空战研究,直到1930年去世。他没能看到二战期间德苏英美日等国的空中大搏杀,也没能看到他的祖国在二战中的弱智表现。

  杜黑去世后,他的《制空权》被世界各国广为研究,欧美各国都建立了强大的空军力量。英国“皇家空军之父”特伦查德元帅和美国空军先驱米切尔将军都对杜黑的大作非常熟悉(他俩后来和杜黑一起被誉为“世界空战三大先驱”)。《制空权》里讲的啥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空军相当重要!杜黑认为,空军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夺去制空权,空军和陆军海军不一样,它不是防御的,而是出动进攻的,它对战争的胜负起选定性作用!我方的空军一定要把敌人的飞机干掉在机场和工厂里,对此他的比喻特经典——与其消灭正在空中飞的小鸟,不如直接捣毁鸟巢和鸟蛋!杜黑觉得,夺得制空权后,我方空军就要对敌国的行政、经济中心和城市大规模集中轰炸,轰炸不但可以破坏他们的经济,还能摧毁他们人民的意志,完全可以赢得战争!后来世界战争史的发展证明,杜黑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英盟军对德国和日本的战略轰炸,到战后美国对伊拉克、南联盟等国进行的大规模空袭,杜黑的灵魂在改变着历史。纵观世界空军百年史,杜黑当为开天辟地第一人!

  ——————————————————
  【名将小传】朱里奥·杜黑(Giulio Douhet,1869—1930年)意大利将军,“制空权论”创立者。生于意大利卡塞塔。毕业于都灵军事工程学院。1912年起任意大利陆军第一个航空兵营营长。1815年意大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步兵师参谋长,因力主建立专门的轰炸机部队参战,并对意大利武装力量统帅部的建军与作战指导方针提出激烈抨击,于1916年被判监禁一年。1918年被恢复名誉,任国防部航空处主任。1921年晋升为少将。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后,任中央航空管理局局长。1923年退役,潜心于制空权理论的研究与著述。1930年2月15日在罗马去世。著有《制空权》、《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等。在世界上最早提出飞机的军事价值和制空权的重要性。对世界各国的空军建设和发展影响深远。


日期:2008-4-10 11:04:28

  第四十七集:“轰隆”大帅——特伦查德(英国空军元帅,皇家空军创始人)
  绰号“轰隆”的特伦查德子爵是和意大利的杜黑将军(“制空权论”创始者)和美国的米切尔将军(美国空军的先驱)并称的“世界空军三大超级牛人”。不过与杜黑和米切尔相比,特伦查德有些不同。杜黑光写空军方面的论著去了,没机会实践;米切尔呢,实践倒是实践了,但老是混得不顺,老是被鄙视。而特伦查德最幸运,他成功地一手打造了与英国陆军、皇家海军平起平坐的独立的皇家空军,而且把这支空军力量发展的日益强大。就是这支名闻天下的空军力量,在二次大战中大显神威,令纳粹德国吃尽了苦头!

  话说特伦查德性情直爽,声若巨雷,行事凌厉,人送绰号“轰隆”(有点水浒好汉“霹雳火”秦明的味道),此君早年的军事生涯甚是不顺。他原先的梦想是参加海军,可惜天不遂人愿,后来他又想参加民兵,无奈两次考试全都考砸,第三次才顺利通过。英布战争期间,他在战场上英勇中弹,肺被打穿,脊柱也受了伤。战后十来年,他继续在部队一文不名地混,总也没混出啥大名堂。

 39岁那年,时来运转了。特伦查德看到人家年轻人玩飞机,自己也被强烈吸引,他决定学习飞行,不少人就纳闷了:“您都40岁的人了,还冒啥险?”但他可不管这些,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认准了一件事就非得去干,而且还一定要干好才舒服。特伦查德开始自费学习飞行,仅四天就把“驾照”搞到手了。虽然在专业飞行人士眼里,特伦查德据对算不上是一个优秀飞行员,但他的精神确实令人钦佩。未来的事实证明,特伦查德这辈子当王牌飞行员是没希望了,但是他成了一位享誉全球的空军领袖。

  特伦查德和同时代的另一位空军牛人意大利的杜黑将军一样,认为空军一定能够改变战争,改变历史。不过他比杜黑幸运多了,杜黑在意大利一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特伦查德在英国得到了好多军界大腕的支持,比如陆军大臣基钦纳元帅、海军大臣丘吉尔、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黑格元帅等,他们都觉得飞机确实是个好东西,值得大力开发、重磅推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特伦查德担任了英国皇家航空队的司令(注意,当时叫“航空队”,还不叫“空军”),开始指挥飞机执行一些侦查和巡逻的军事任务,不过特伦查德觉得,这飞机光用在侦查和巡逻上可不行,这不是大材小用嘛,飞机还应该去夺取制空权、去轰炸敌军和敌国!后来特伦查德指挥航空队出动出击,轰炸了德国的铁路、机场和工业目标,给德国造成很大损失。这时,一帮反对者就站出来骂特伦查德了,说他让飞行员去送死,而特伦查德回答:“打仗哪有不死人的?不死人怎么赢得胜利?!”其实特伦查德说的太对了,这一战期间地面上堑壕战死亡的人数比在空战中死亡的人数多了去了。

  在一战中,特伦查德不光只搞英国的航空队,还帮助盟友法国和美国组训空军,指导他们空战,毕竟他是协约国空战的头牌权威嘛,所以法国和美国的空军界人士都特崇拜特伦查德。美国空军的先驱米切尔将军就曾受过特伦查德的“谆谆教导”。
  英国皇家航空队在特伦查德的强力领导和使劲发展下,实力越来越牛了。1914年这支航空队还只有军官一百多人、士兵一千多人,派去法国的飞机也只有63架。而四年过去后,航空队已经有官兵29万多人和两万两千架飞机了(其中三千三百架在第一线!),成为当时全球最强大的一支空战力量。1918年,英国终于建立了全世界第一支独立的空军——英国皇家空军,劳苦功高的特伦查德自然当上了首任空军参谋长。1927年他又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家空军元帅。

  一战结束后,特伦查德生怕英国军界削弱空军的力量,也担心好不容易独立的空军被陆军和海军破坏,他继续为了维护和发展空军不懈奋斗,还建立了不少空军学校,为皇家空军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被特伦查德培养出来的人才中有一个特厉害,他就是未来的二战英国空军名将、欧洲盟军最高副统帅、诺曼底战役空战的总指挥——特德元帅(连姓都和特伦查德有点像,汗)。

  1929年,特伦查德退役。这位“皇家空军的祖师爷”一直活过了二战,亲眼目睹了他缔造的皇家空军在二战中搏杀蓝天,屡立奇功。1956年,这位“轰隆”元帅在伦敦病逝,终年83岁。
  特伦查德不但是英国空军的先驱,也是全球空军的先驱和建设战略空军的先行者,还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空军名将之一。他以其敏锐的眼光、非凡的统帅和组织能力,缔造了强大的英国皇家空军,改写了世界空军的历史,被誉为“皇家空军之父”,也受到法国和美国空军人士的崇敬。他在一战期间对德国实施的轰炸行动为未来世界各国的空战创造了开拓性的经验,他的大作《关于战争中的空中力量原则》也为欧美各国空军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名将小传】休·蒙塔古·特伦查德(Hugh Montangue Trenchard,1873—1956年)英国空军元帅。子爵。生于英国萨默塞特郡的汤顿。1893年入伍。长期在南非和西非殖民地服役。1913—1814年任中央飞行学校校长助理。1915年任英国远征军皇家飞行队司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指挥对德作战,极力促成空军成为独立军种。1918年皇家空军建立后,成为第一任参谋长。不久任协约国空军司令。1919—1929年再次出任皇家空军参谋长。1927年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空军元帅。1929年退役。1936年被封为子爵。1956年2月10日在伦敦去世。被誉为“皇家空军之父”。


日期:2008-4-10 11:14:05

  第四十八集:“我要飞得更高!”——米切尔(美国将军,美国空军先驱)
  当全世界的飞机还都处于“原始版”的时候,米切尔这个美国的“飞机狂”就一天到晚不停地叫喊“空军第一、空军最好、空军无敌”,结果导致海军讨厌他,陆军鄙视他,政府也惩罚他,他被降职,被判刑,被抛弃……不过值得他欣慰的是,美国军方最终还是认识到了空军的重要性,在二战前后建立了一支强大的空军力量。米切尔去世的10年后,美国国会向这位空军领袖追授了特殊勋章,他也被尊为世界空军三大先驱之一(另两位是咱前面说过的“制空权论”创始者杜黑和“英国皇家空军之父”特伦查德)。

  米切尔原来是个陆军通信兵,但对地上的活兴趣不大,整天琢磨着往天上跑。37岁时,他自己花了一千多美元到航空学院接受飞行训练,终于成了一名合格的飞行员。米切尔的这段经历和“英国皇家空军之父”特伦查德何其相似也,特伦查德也是快40岁的时候自费受训成为飞行员的,所以说英雄都是很有远见的,也都是很执着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军方打算派个人到欧洲去瞅瞅英法等国的航空兵是啥样的,米切尔有幸被派去了。在欧洲他大开眼界,英法的航空兵果然了得!而且他还结识了一高人,此人便是特伦查德,米切尔乐坏啦,整天跑去和特伦查德聊天,聊天时米切尔就想着法套特伦查德的话,套啥话呢?航空兵的技术装备和战略战术的绝招呗!人家毕竟比自己有经验嘛!(这里俺得感叹一下,看看当时美国人在英国人面前多谦虚啊,跟小学生似的,而如今……世道变的快啊)后来米切尔又亲眼看到人家英国航空队去轰炸德国,心里更痒痒了,于是他就和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将军商量开了——

  米切尔:潘总啊,咱能不能也搞一个航空队啊,你看人家英国航空队多牛?!
  潘兴:小米中校这个建议很不错嘛,我也觉得飞机这玩意不错,搞个战场侦察啥的用的着。
  米切尔:晕,战场侦察?您这不是大材小用嘛,咱得用飞机去夺取制空权,去轰炸敌军!制空权,您懂不?
  潘兴:恩……这个……好吧。
  就这样,美国远征军建立了航空队,米切尔当上了航空队的指挥官,而且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飞越敌军防线的美国军官,他开始大干一场了。在1918年潘兴将军指挥的圣米耶尔战役(一战期间美军的首次大规模进攻战役)中,米切尔率领1500架美法两国飞机组成的超级大机群(这在现代化武器刚新鲜出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何等壮观也!)作战,随后的默兹-阿尔贡战役中,他又用两百架飞机轰炸了敌军目标。

  由于在一战中飞得过瘾、炸得痛快,米切尔对空军事业越来越痴迷了,开始“得寸进尺”。战后他当上了空军副司令,一天到晚马不停蹄地到处游说要建立独立的美国空军,让空军与海军、陆军平起平坐。这样一来,陆军和海军很生气:“俺们多少年历史了,你那小破飞机才几天历史?还想和我们一样?!”米切尔很不服气,继续宣传,说战列舰已经不行了,飞机就能灭它。为此,他还搞了两次实验,把缴获的德国战舰和退役的美国战舰在海面摆开,用飞机炸着玩,让陆军海军的人都来亲眼看看,飞机到底有多强大!

  但让米切尔郁闷的是,不管他怎么实验,怎么宣传,美国军方就是不答应建立独立空军,他们的观点是:空军可以存在,但必须归陆军或海军领导,想独立没门!米切尔憋了一肚子火,继续与军方抗争,军方实在受不了他了,干脆把他从准将降为上校,发配到地方部队。

后来米切尔又因为海军飞艇失事事件,公开大骂陆军部和海军部无能透顶,结果被送上了军事法庭,判了一个不服从上级罪,停职五年!倒霉后的米切尔仍然禀性不改,他到处演讲、撰写文章,不惜一切代价宣传他的空军思想,直到1936年去世。当时美国军界有一个人对米切尔的思想极为赞赏,坚决力挺米切尔,米切尔死后,他继承了米切尔的事业,继续为空军的独立和壮大而奋斗不息。此人便是日后二战期间的美国航空兵总司令、美国史上唯一的空军五星上将——阿诺德(此人的故事咱们暂且不表,后面再说)。

  米切尔是美国军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对美国空军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说他生前不得志,遭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但去世后他的很多思想都变成了现实。二战期间,美国终于建立了一支强大无比的空中力量,在与纳粹德国和军国日本的交战中屡显神威。战后,美国空军正式独立,与海军、陆军鼎足三分,而且在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中,美国空军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米切尔当初的先见和奋斗。

  ——————————————————————
  【名将小传】威廉·米切尔(William Mitchell,1879—1936年)美国将军,美国空军先驱。生于法国尼斯。毕业于美国陆军参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空军指挥官。1918年指挥美法两国由近1500架飞机组成的大机群作战,在默兹-阿尔贡战役中,用200架飞机的大编队轰炸敌军目标。战后任美国空副司令,主张空军独立和统一指挥,遭到陆海军的反对。由于直言不讳批评军方高层,1925年被调到南方德克萨斯州任职。不久,因“飞艇失事事件”公开指责陆军部和海军部无能,被军事法庭判处停止军职五年。1926年自动辞职。1936年2月19日去世。1946年美国国会批准向他追授特殊勋章。


日期:2008-4-11 11:50:38

  第五十集:巨舰出击——费希尔(英国海军元帅)
  英国皇家海军一直是世界上一支巨牛的海上力量。20世紀初,以天才和冷酷著称的费希尔男爵成了这支海军力量的老总,他给皇家海军来了个大更新大升级,这下可了不得,英国舰队摇身一变,全新亮相,俨然世界海军“武林”中的“西方不败”,其他国家看得眼馋,也纷纷模仿,于是乎,世界海军界都掀起了一场革新风暴,世界海军史上的“巨舰大炮时代”来临了!

  费希尔生于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锡兰(即斯里兰卡),他爸乃一种植园主。费希尔13岁时就加入了皇家海军,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埃及战争,极其喜欢也极其擅长用军舰上的大炮狂轰敌军,堪称皇家海军中一流的武器高手。费希尔这个人给别人的感觉总是冷冰冰的,好像除了海军工作之外他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自加入皇家海军以来,费希尔就把自己连人带魂地都奉送给了军舰,几乎天天板着脸琢磨海军武器,张口重炮射击,闭口鱼雷发射,外人看来还以为他走火入魔了。其实人家这才叫一超级敬业呢。

  63岁时,费希尔成为皇家海军的首脑——第一海务大臣(第一海务大臣相当于海军参谋长,在海军大臣领导下统帅海军,战时比海军大臣更有实权)。这时大英帝国有个巨大的威胁,那就是欧洲列强中的后起之秀——德意志帝国,德皇威廉二世受美国海军牛人马汉少将“制海权思想”的“毒害”,一天到晚发了疯似的要把德国海军建成世界第一,德国海军大臣蒂尔皮茨海军元帅也是个和费希尔差不多的“军舰狂魔”,他卯足了劲狂造战舰,大有挑战英国海军地位之势。而英国海军好多舰队都有点过时了,有些舰只在费希尔看来,压根就是废材一堆!所以,目前皇家海军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大更新、大升级!

  为了搞好这项超难度的工作,费希尔在海军中强行推销他的“三R原则”,啥叫“三R原则”呢?说出来很吓人,就是——ruthless(无情)、relentless(残酷)、remorseless(残忍)。怎么样?在费总手底下干活不容易吧?搞不好轻者挨骂,重者下岗!
  下面咱看看费总具体是怎么更新如何升级的。
  英国除了本土舰队,还有不少海外分舰队,费希尔把这些海外舰队调回来不少,调回来干啥?一个字:拆!反正都是老旧之物,全拆了,释放资源嘛。这样能省不少钱呢(费总不是那种为了更新升级乱花银子的主,人家可会节省了)。
  省下来的钱,建造新的战舰——体积庞大的、外壳超厚超硬的、配备统一大口径主炮的、可以以密集火力轰击远距离目标的——“无畏号”战列舰。这种无畏舰一诞生,就轰动了全世界海军界,其他国家都觉得这种战舰太强大了,所以纷纷模仿建造,尤其是野心勃勃的德皇威廉二世和德国海军大臣蒂尔皮茨,他俩见英国海军发展地如此迅猛,简直嫉妒得要喷血,于是也加紧造舰,英德海军竞赛进入白热化状态。不过竞争来竞争去,蒂尔皮茨还是没能干过费希尔(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原因,钱啊!不管啥时都是相当重要的!),到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海军拥有战列舰(无畏舰)21艘,德国海军只有15艘;英国拥有战列巡洋舰9艘,德国海军只有5艘。蒂尔皮茨真是欲哭无泪!

  不到十年时间,费希尔设计的新战舰就已经取代了皇家海军中的大部分老战舰。别看费希尔特喜欢搞大口径重炮,其实他也挺重视战舰速度的,他觉得,速度和进攻本身就能提供不错的防护,所以他又设计了“高速涡轮机”作为战舰的推进系统,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出招的力量自然很重要,但出招的速度也很重要。
  前面咱说了,费希尔在皇家海军的升级更新是以冷酷无情的手段进行的,所以海军界甚至政府里的不少人很不待见他,觉得这个人相当讨厌,他的同事和部下也觉得他是一个专横苛刻的独裁者。1910年,69岁的费希尔在上上下下一片反对声中辞职了。第二年,另一个英国历史上的牛人——暴躁激情的雪茄爱好者丘吉尔成为英国海军大臣,他是个海军外行,所以对费希尔的才能甚为钦佩,常在海军问题上请教费希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丘吉尔干脆直接把费希尔召回来担任第一海务大臣。当丘吉尔做出这一决定时,很多海军将领都强烈反对,因为他们认为丘吉尔和费希尔都属于个性太强烈的人,一个暴烈冲动,一个冷酷专横,这俩“尔”凑到一起搞不好能打起来。不过丘吉尔认准的事,谁也挡不住。就这样,费希尔重返皇家海军,领导他的军舰们进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厮杀之中。

  一开始的时候,费希尔和丘吉尔合作得还真不错。1914年11月,英国在南美的舰队被德国舰队狠扁了一顿,丘吉尔和费希尔马上派出两艘主力战列巡洋舰出击,结果在福克兰群岛大获全胜,连续干沉了四艘德国战舰。1915年1月,费希尔手下年轻的海军名将贝蒂又打沉了赫赫有名的德国重火力高航速巡洋舰“布吕歇尔”号。皇家海军威名大振!然而没过多久,费希尔和丘吉尔的蜜月就结束了(正如人们所预言的那样,这俩“不合适”),在攻击达达尼尔海峡的作战中,两人战略对立,争论不休,费希尔对丘吉尔的自以为是忍无可忍,愤而辞职。此后这位海军强人再未发挥任何作用,直到1920年79岁时在伦敦病逝。

  费希尔是世界海军史上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他冷酷无情、严厉苛刻的个性令人生畏,他那独一无二的海军统帅和管理才能又令人钦佩。两次海军首脑任内,他都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英国皇家海军震惊了世界。他一手掀起的海军革新风暴不但使英国皇家海军实力大增,也直接影响了德、美、日等国舰队的发展,开创了世界海军史上的“巨舰大炮时代”。由他领导设计建造的“无畏舰”在航空母舰出现之前,一直是海洋上的霸主、海战中的巨星。

【名将小传】约翰·阿伯斯诺特·费希尔(John Arbuthnot Fisher,1841—1920年)英国海军元帅。男爵。生于锡兰(今斯里兰卡)。1854年加入皇家海军,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埃及战争。1885—1890年任海军火炮和鱼雷教官。1892—1897年任第三海务大臣。1899—1902年任地中海舰队司令。1902—1903年任第二海务大臣。1904年任第一海务大臣,为皇家海军对德国的战争积极工作,对皇家海军进行改革,大力发展“无畏号”战列舰,使英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持领先地位。1910年退休。1914年被海军大臣丘吉尔重新召回,再次出任第一海务大臣,派出军舰与德军作战。不久在达达尼尔海峡作战中与丘吉尔发生分歧而辞职。1920年7月10日在伦敦去世。


日期:2008-4-12 10:55:13

  第五十一集:“护国之神”唉睡觉——兴登堡(德国陆军元帅)
  兴登堡曾经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受狂热崇拜的巨星,被誉为“护国之神”,不过这位元帅在战争中有个最大的特点——爱睡觉,德国军官霍夫曼曾对参观司令部的记者说:“这里是战前元帅睡觉的地方,这里是战时元帅睡觉的地方,这里是战后元帅睡觉的地方。”那么就是这么一个“爱睡觉”的元帅,怎么就被德国人捧为“护国之神”了呢?难道德国人昏头了?难道兴登堡是个被炒作出来的名不副实的名将吗?

  一战时的兴登堡给人的表面印象是肥胖慵懒,迷迷瞪瞪,像个大笨熊似的,其实这位老元帅早年间可不这样。他出身贵族家庭,自幼尚武,年轻时特有激情,浑身是胆,打起仗来比谁都玩命,在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他的表现绝对猛男,德皇威廉一世曾亲自授予他铁十字勋章,当时他还只是一个20多岁的小上尉。战后的兴登堡很郁闷,虽然一些军界头头对他很欣赏,但一直无仗可打。他就等啊盼啊,希望战争再次降临,他好再立战功。没想到这德国一直和平了40年,英姿勃发的小伙子熬成了白发苍苍的小老头,64岁的兴登堡见前途无望,干脆退伍回家享受田园生活去了。

  1914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67岁的兴登堡当时正在闺女家避暑,老头子一听说战争来了,兴奋得差点没蹦起来,赶紧跑到柏林跟总参谋部的人说要参战。总参的人一看是个胖老头,就对他说:“老同志啊,您的精神太伟大了,您的心情俺们也理解,但是您年事已高,还是在家好好的颐养天年吧,您保重身体就是对战争最大的支持。”虽然这话说得挺客气,但兴登堡还是郁闷得不行,差点没哭了。

  就在兴登堡特失望的时候,前线出事了:东线德军被俄军给打了,形势很糟。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大将决定派出曾在比利时列日战役立下赫赫战功的猛将鲁登道夫去东线对付俄军,但鲁登道夫资历太浅,性格专断,难以服众,所以还得选一个威望高、会处事、脾气好的老将和鲁登道夫配合才成,正巧这时兴登堡又向总参请战,于是,小毛奇马上任命为兴登堡为东线德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后又升为东线德军总司令),鲁登道夫当他的参谋长。这是这对“一战黄金搭档”的首次合作,从此他俩的名字就紧密相联了,成为一战德军的象征。

  也是从时开始,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形成了他们合作指挥的风格,一般都是鲁登道夫制定作战计划,然后问兴登堡如何,兴登堡几乎每次都是同样的话:“恩,恩,不错,不错,就按你说的去打吧。”然后一伸懒腰,翻身上床呼呼大睡,雷打不动。估计看到这有人要说了,这兴登堡是一什么统帅啊,他是不是一个没啥本事的庸才啊?您要是这样想,可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这正是兴登堡独特的统帅风格和大智慧的表现!您想想,鲁登道夫乃是当时德军头号军事天才,他制定的作战计划肯定错不了,兴登堡对此也是相当了解,既然身边有个如此厉害的参谋长,那就让他好好发挥呗,何必还要再指手画脚呢?这就叫“无为而治”。而且这鲁登道夫在每次重要战役之前,都紧张得不行,坐卧不安,头脑发晕,而兴登堡却是心理素质好的出奇,别管前线多残酷多艰险,他也是美梦香甜,呼噜阵阵,真可谓“稳如泰山”。正因为兴登堡的“无为而治”和“稳如泰山”,才使得德军统帅部能有条不紊地高速运转,鲁登道夫才能全面发挥自己的才智,指挥德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亲密合作,在东线打得俄军几近崩溃。他们在坦能堡战役歼灭俄军12万、马祖里湖冬季之战重创俄国第一集团军,并将其逐出东普鲁士。在整个1915年,俄军被德军灭掉170多万,可谓典型的“血流成河,尸堆如山”,以至于德军士兵不得不把堑壕前大批大批的俄军尸体搬走,否则连开枪扫射的地方都没有。
  兴登堡在东线连战连捷,德国人全都兴奋的发了疯,德国各大媒体开始对这位将军疯狂炒作,吹捧他是无敌的“英明统帅”和“护国之神”,以“兴登堡”命名的街道、广场、公园和纪念碑数不胜数,甚至某种商品只要说是“兴登堡”牌的,就一定热销。在首都柏林,老百姓为兴登堡搞了一座巨大的木雕像,成千上万的粉丝们叫着喊着争着抢着把铁钉钉入雕像以表示自己对偶像的崇拜(这股可怕的偶像崇拜热远胜过现在的年轻人的追星,因为它是全民性的)。兴登堡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了德皇威廉二世,1916年他成为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成为军需总监,他们很快就掌握了德国所有的军政大权,架空了威廉二世(帝国宰相在他们眼里更是一文不值),成为德意志帝国实际上的独裁者。

  虽然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指挥德军取得了不少胜利,占领了不少地盘,打死了不少协约国士兵,但德军的这些所谓的成功几乎没一个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没能突破协约国阵地上的任何一个要地,自己反而付出了极大的伤亡。所以说德军的这些进攻貌似凶猛,实则徒劳!随着战争的持续和扩大,兴登堡这位“护国之神”和他聪明的参谋长鲁登道夫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打到1918年,德国经济几乎崩溃,德军士气一落千丈,德国百姓集体绝望,英法美等协约国军队狠命群殴,以兴登堡命名的、号称易守难攻的“兴登堡防线”也被协约国军队突破了,兴登堡见德国大势已去,只好劝德皇威廉二世退位,自己也退隐江湖。

  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惨败,但兴登堡还是被不少德国人看作英雄。1925年,这位78岁的老元帅重出江湖,被选为魏玛共和国(1919——1933年的德国共和政体)的总统。此时的兴登堡虽然威望极高,但已近似痴呆,老迈昏聩,再无昔日名将风采。他在总统任内干的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任命了一个当过流浪汉的奥地利小胡子出任内阁总理。1934年兴登堡去世后,这个奥地利小胡子自任“元首”,迅速把德国变成了20世纪最恐怖的战争机器,并把全世界带入了恐怖的深渊……

  兴登堡是德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首脑之一,也是一战期间最被国民狂热崇拜的军事偶像,他的言行直接影响了德国军队在一战后期的命运,而德军的行动又直接影响了整个欧洲形势的发展。他那大智若愚的统帅风格和鲁登道夫锋芒毕露的指挥特色相得益彰,成为20世纪军事史上经典的名将默契配合、克敌制胜的典范。一战后的兴登堡又成了主宰德国命运的政治人物,他把德国的命运交给了一个亘古未见的邪恶天才,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祸。

  ————————————————————
  【名将小传】保罗·冯·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1847—1934年)德国陆军元帅。总统。生于东普鲁士波兹南市。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曾任皇家禁卫。参加过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历任军参谋长、师长、军长等职。1911年退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重入军界,任德军第八集团军司令,率军击败俄军对东普鲁士的进攻,取得坦能堡战役的胜利。同年晋升元帅,任东线德军司令。至1915年又率军取得马祖里湖等战役的胜利,重创俄军。1916年任德军总参谋长,逐渐成为德国军政的独裁者,负责德军东西两线的战略指挥,并在西线构筑了“兴登堡防线”(即“齐格非防线”)。1918年底德国战败后再次退出军界。1925年当选为魏玛共和国总统。1933年任命希特勒为总理。1934年8月2日去世。著有《兴登堡回忆录》。


日期:2008-4-12 18:23:20

  第五十二集:将“总体战”进行到底——鲁登道夫(德国步兵上将)
啥叫“总体战”呢?简单说就是如果要打起仗来,国家的政治也好、经济也好、文化也好、一切的一切也好,都应该腾出手来全部地、彻底地、完全地为战争服务;只要能打胜仗,可以不择手段,哪怕再残酷、再野蛮、再变态也行!这套理论的创立者就是被誉为“一战奇才”的鲁登道夫将军,他不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富实力的陆军战将,也是德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

  咱上篇侃兴登堡的时候就已提到这位鲁登道夫将军了,他和兴登堡是一对超强的“军事黄金搭档”,是一战期间德军的象征。不过这俩老头的个性很不一样,兴老头宽宏大度,随和沉稳,老成持重,像头大象;鲁老头思维敏捷,激情热血,暴烈凶悍,像只老虎。这一象一虎联手出击,威力可想而知!
  鲁登道夫自打生下来就和军事有缘,他老爸乃炮兵军官,老妈乃瑞典军事贵族之女,加上当时德国军国主义思想的“精心培养”,鲁登道夫打小就渴望扛枪持剑,杀敌灭寇,扬威天下。他在柏林军事学院上学时教官梅克尔将军给他写的评语是:“头脑明晰,足智多能,待人接物,尊仪守本。”
  鲁登道夫的“成名曲”是列日之战。当时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爆发,按照“施里芬计划”,德军打算通过比利时干倒法国,但比利时有一特牛的要塞,名曰“列日”,整个要塞跟个恐怖大怪兽似的,拥有大炮、机枪等武器400件,张牙舞爪,坚不可摧,谁来谁死!德军数次冲锋,数度被扁,挂掉几千人!鲁登道夫却对这个“大怪兽”毫不畏惧,他接替指挥职位后,调来了大口径的重型榴弹炮对着“大怪兽”玩命地猛轰,终于把这个比利时人苦心经营20多年的无敌要塞给砸翻了!鲁登道夫一战成名,从此发达。当德军在东线情况不妙时,他马上被德军头头们想起,派到东线给第八集团军司令兴登堡当参谋长,和兴登堡一起对付俄国军队。

  上篇咱说了,兴登堡的指挥风格就是“无为而治”,具体作战任务都交给鲁参谋长负责。鲁登道夫特高兴,每当“兴司令”呼呼大睡的时候,他就忙着指挥德军发动猛攻。在坦能堡战役中,鲁登道夫诱敌深入,干掉十二万俄军,逼得俄军司令萨索洛夫将军绝望自杀。不久鲁登道夫在马祖里湖战役中再次狠揍了俄军,愁得沙皇尼古拉二世茶饭不香,头脑发蒙。遥想五百多年前,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曾在坦能堡地区被俄国、波兰和立陶宛联军痛扁,而今,德国军队在同一地点痛扁了俄军,德国的“九世之仇”就这样被鲁登道夫给报了。

  鲁登道夫和兴登堡成了被万众欢呼的无敌英雄,虽然鲁参谋长没能像兴司令那样成为“全民超级偶像”,但明眼人都知道,这第一功臣还是鲁参谋长(不知把“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成功合作比作“周杰伦和方文山”的成功合作是否形象?呵呵)。此后,鲁登道夫继续在东线发动进攻,打得俄军满地找牙,毫无招架之力,俄军不仅被赶出了东普鲁士,还被迫放弃了波兰等地。1916年,威望日隆的兴登堡当上了德军总参谋长(相当于德军最高统帅),鲁登道夫成了军需总监(相当于德军最高副统帅兼“军师”),从此他们俩就成了德国的军事独裁者,他们架空了德国皇帝,踢开了帝国宰相,全面领导德国对协约国军队作战。昔日不可一世的德皇威廉二世如今彻底变成了一个任人摆布的木偶,禀性温和的兴登堡对他还好,最起码还有点“君君臣臣”的样子, 而冲动暴烈的鲁登道夫就没那么善良了,他对待皇帝简直就和老板对员工似的。您一定知道曹操对汉献帝啥样吧?对,鲁登道夫对德皇差不多就那样。

  在战争期间,鲁登道夫除了在陆地上与英法俄等协约国军队血拼外,还在海上大打出手。他在大西洋上玩起了“无限制潜艇战”,搞了大量潜艇四处出击,瞧见协约国舰船也打,瞅见中立国舰船也揍,把整个大西洋搅得恐怖兮兮的。本来鲁登道夫想用此招玩死大英帝国,可是到头来非但没玩死英国,还把美国给惹火了。鲁登道夫见“无限制潜艇战”玩砸了,赶紧把失败的屎盆子一点不剩地全扣在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身上,强迫德皇威廉二世撤掉贝特曼。威廉二世只好同意。接着,鲁登道夫又提名一个叫米歇尔斯的人来当首相,皇帝压根就不知道这人是谁?无奈鲁登道夫太吓人,皇帝只能应允。

  为了打赢一次大战,鲁登道夫近乎疯狂,除了大玩“无限制潜艇战”外,他还要求把整个德国经济全都转入军需生产,把所有胳膊腿能动的德国人都用于战争,把所有节假日全部取消用以生产武器和食品,反正是能豁出去的全都豁出去了。在前线,鲁登道夫打算趁美军还没到达欧洲之前先把英法军队打废,他用上了包括毒气在内所有的武器在西线与英法血拼,数次重创英法联军。无奈德国力量有限,越打越吃不消,而英法军有源源不断的美军支持,越发壮大。当“德军最黑暗的日子”(1918年8月8日,英法美军队灭掉德军两万八千人,德军全线崩溃)来临后,鲁登道夫也绝望了,他郁闷之下干脆撂挑子不干了,把战败的烂摊子丢给了别人。但他并不认为德国战败是统帅或军队的错,而是被人“从背后捅了一刀。”

  战后的鲁登道夫并没有闲着,没机会在战场伤发挥激情的他又开始在政界发挥激情。1923年,刚出道没多久的纳粹党首领希特勒把“德高望重”的鲁登道夫请来,搞了一次“啤酒店暴动”,当他们带领一帮纳粹党徒“英勇进军”时,遭遇了警察的镇压,纳粹党徒们被警察打得或伤或逃,只有鲁登道夫身着笔挺的猎装,以检阅部队的将军姿态大踏步迈向警察的枪口,并向警察投以鄙视的目光。警察一开始还以为这老头是精神病呢,后来才知道他原来竟是一战中大名鼎鼎的鲁登道夫将军,所以没向他开枪,也没抓他入狱。

  啤酒店政变失败后,鲁登道夫的生活还是“丰富多彩”,他先是参加总统大选败给了昔日的老搭档兴登堡元帅,后又与被誉为“绝世美女”的老婆离婚,取了一个号称“神经学家和大众哲学家”的女人,两口子搞了一个叫“坦能堡同盟”的组织,狂反犹太人和基督教,还写了不少书。后来老鲁将军又和希特勒的纳粹党大吵一翻,一口拒绝了希特勒授予他的元帅军衔。不过希特勒对这位老将军还是蛮尊敬的,当1937年老将军去世时,“元首”参加了他的葬礼。

  鲁登道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有名将中军事才能最强的一位。在陆地上,东线的俄军和西线的英法军都曾在他手上吃过苦头;在大海上,他的“无限制潜艇战”给协约国海上运输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他性格顽强,狡诈多谋,出手凶狠,经常以弱胜强,打得对手处于窒息状态,虽最终战败,但并无损于其名将地位。他死后,他创立的“总体战”理论直接影响了希特勒德国在二战中的军事战略,从而改变了世界历史。

  ————————————————————
  【名将小传】埃里希·鲁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1865—1937年)德国步兵上将。生于东普鲁士波兹南市。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柏林军事学院。1908年人总参谋部作战处处长。1913年任步兵第八十五旅旅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敌军第二集团军参谋次长,指挥夺取比利时列日要塞。不久任第八集团军参谋长,协助兴登堡指挥坦能堡战役获胜。升任东线德军参谋长。在一系列战役中重创俄军。1916年出任德军最高统帅部第一军需总监,和总参谋长兴登堡成为德军最高主宰,指挥整个德军在一战中的行动。1917年策划实行“无限制潜艇战”。1918年指挥德军在西线发动数次猛攻,重创协约国军队,但德国自身已力量枯竭。不久逃亡瑞典。1919年返回德国。1923年支持希特勒发动“啤酒店暴动”。1937年12月20日去世。著有《总体战》等。是总体战理论的创立者,对德军在二战中的战略影响巨大。


日期:2008-4-13 15:27:13

  第五十三集:“给的船越多,他的胆越大!”——戴维·贝蒂(英国海军元帅)
  这位总喜欢歪戴军帽摆酷的帅哥被誉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闪亮的海军将星。此君酷爱冒险,勇冠三军,冲劲十足,只要发现敌舰,他就像猛兽捕猎似的,一旦咬住绝不松口!他的上司杰利科海军元帅对他有一句相当经典的评价:给他的船越多,他的胆子就越大!

 贝蒂他爸是个船长,所以他的冒险和勇气十有八九来自遗传。加入皇家海军后,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他早年间到中国镇压义和团时就特“奋勇”,还挂了彩),领导们对这样的下属总是很欣赏,所以贝蒂的军职升得特别快,39岁时,他成为继纳尔逊之后英国最年轻的海军少将(当然,国王或女王的亲戚不算,他们就算整天屁事不干也能获得很高的军衔),但能不能真正成为纳尔逊那样的世界级海军牛人,还要看贝蒂日后的表现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贝蒂正担任战列巡洋舰分舰队的司令,他的上司也是海军史上的一位名将,即英国大舰队总司令杰利科,杰利科的性格和贝蒂截然相反,他属于那种特别谨小慎微的人,虽然他很欣赏贝蒂的才干,但他也非常担心贝蒂的“疯劲”万一上来,会坏了大事,所以他交给贝蒂的任务就是巡逻侦察,而不是与敌舰拼命。用一个不大恰当的比方来说,这就和唐僧很欣赏孙猴子但也总担心猴子会惹事差不多。

  虽然有个谨慎的上司管着,但贝蒂依然本性难移,刚开战不到一个月,贝蒂就发了威,一口气干掉了德军三艘巡洋舰和一艘驱逐舰!
  别看杰利科总是嫌贝蒂太鲁莽,其实他自己也有兔子急了还咬人的时候。由于德国军舰总是乱炸英国海岸,弄死了不少英国平民,杰利科忍无可忍了,立即派遣贝蒂去截击希佩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巡洋舰队。
  1915年,贝蒂与希佩尔在多格尔沙洲遭遇,真个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贝蒂仗着英舰的火炮优势,在距德舰两万米的距离就开了火,赫赫有名的德国第一艘重火力高航速的巡洋舰“布吕歇尔”号首先挨揍,这可把希佩尔急坏了(德舰火炮攻击力也挺强,但打不了那么远,只有靠近英舰才行),他赶紧指挥德舰向英舰逼近后开火,这德舰的火力也挺猛,贝蒂的旗舰“雄狮”号被揍得不轻,摇摇晃晃貌似要沉!贝蒂火了,他让受伤的“雄狮”号暂时休息,下令其他英国战舰对德舰发动更凶猛的攻击,结果负伤累累的“布吕歇尔”号壮烈牺牲,还有两艘德舰也被打得遍体鳞伤。后来,贝蒂误以为发现了德国潜艇,加上指挥的旗语又出了差错,所以让德国军舰成功逃脱了。此役虽没能灭掉德国舰队,但贝蒂还是声名大振,搞得视海军如宝贝儿的德皇威廉二世郁闷不已。

  1916年5月,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开打。有意思的是,德英两国舰队都美滋滋地想引诱对方靠近自己的主力,然后再歼灭之:德国公海舰队总司令舍尔海军上将派希佩尔去勾引英舰,而杰利科则派贝蒂去勾引德舰。两支肩负“勾引重任”的先遣队在海上同时发现了对方!贝蒂和希佩尔都特开心,立刻交火!德舰这次表现得够狠,不但打沉了英舰“不屈”号和“玛丽皇后”号,还把贝蒂的“雄狮”号旗舰打得半死!好在贝蒂天生就不知道怕字,他继续歪戴着军帽,在浓烟滚滚的“雄狮”号上沉着指挥,还对舰长说:“今个儿咱们这些该死的船有点毛病哈?!”

  打着打着,贝蒂发现德舰原来是想勾引他,于是贝蒂赶紧来了个“反勾引”,掉头就窜,和杰利科的主力舰队汇合,舍尔的德国主力舰队果然追来,英德双方两百多艘战舰展开了史无前例的海上大厮杀!此战英舰损失14艘,挂掉官兵六千多人,德舰损失11艘,挂掉官兵两千多,由于杰利科过于谨慎,没有追击撤退的德国舰队,致使德国舰队成功撤回。此战表面上看是英败德胜,其实倒霉的是德国。这是为啥呢?因为英国海军的总体实力远胜于德国,损失十来艘战舰无所谓,而德国就玩不起了,这就好比一富豪和一穷人比砸钱,富豪砸掉一百万都是毛毛雨,而穷人砸掉一千块就够受的了。日德兰海战后,德国舰队再也不敢和英国大舰队直接对抗了。

  贝蒂由于在历次海战中的出色表现,被委派接替杰利科担任大舰队总司令,战后又当上了海军部首席大臣,升为元帅,封为伯爵。1927年这位歪戴军帽的海战明星退出军界。1936年在伦敦病逝,终年65岁。
  生活中的贝蒂乃一个浪荡风流男,他曾与一个富豪美女路易丝大玩婚外情,绯闻满天飞。这个女人可非同一般,乃17世纪英国“护国主”克伦威尔的后代,据说“浑身都散发着性的挑逗”。和她上过床的男人数不胜数。除了和贝蒂“瞎搞”外,她还与另一位一战明星、美国的潘兴将军有一腿,后来她又嫁给了美国二战名将麦克阿瑟。现在的人们都说娱乐圈乱,看来这欧美军界也是够乱的。

  贝蒂海军元帅是一位敢于冒险而又机智多谋、头脑灵活的海军将领,在皇家海军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一战中重创了德国海军,战后担任海军大臣时他又坚决维护海军航空力量的独立,为日后二战期间的英国舰队奠定了基础。相比谨慎保守的杰利科,活力四射的贝蒂更受公众的欢迎,人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英国最伟大海军统帅纳尔逊的风格,加上贝蒂相貌英俊,风流倜傥,所以他的人气更加旺盛了。

  ————————————————
  【名将小传】戴维•贝蒂(David Beatty,1871—1936年)英国海军元帅,伯爵。生于爱尔兰。1884年加入皇家海军。1896—1898年参加镇压埃及和苏丹的民族解放运动。1900年参加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1911年任海务次官。1913年任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司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黑尔格兰湾之战中击沉四艘德国军舰。1915年在多格尔沙洲之战中击沉德军巡洋舰“布吕歇尔”号。1916年参加日德兰海战,成功引诱了德军主力舰队,同年底任英国大舰队总司令。1919年任海军部首席大臣,晋升海军元帅,封为北海和布鲁克斯比的贝蒂第一伯爵。坚决保持海军力量,为二战英国海军奠定了基础。1927年退役。1936年3月12日病逝于伦敦。


日期:2008-4-13 15:32:47

  第五十四集:西线“屠夫”——黑格(英国陆军元帅)
  英国陆军元帅黑格伯爵是一战期间欧洲战场的英军总司令,此人有个不太好听的绰号——“屠夫”。他得此“美誉”并非是因为他“屠”了别人,而是“屠”了自己,因为他打仗有一特点,就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所以就有人认为这厮是个半呆不傻的二愣子,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在少数,其中就包括当时的英国战时首相劳合•乔治。

  其实“屠夫”兼“二愣子”黑格在某些方面还是挺优秀的,他是英军中一位极其出色的骑兵战将,意志坚如铁,勇气似虎狼,组织和训练士兵的本事也挺厉害,在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时,人家可是第一名的成绩!不过对骑兵的狂热钟爱使黑格对其他兵种甚为冷淡,他一直认定骑兵是最无敌的,可以搞定一切,为此还专门出版了一本叫《骑兵研究》的书。您想想,当时世界各国军界都有“搞飞机”的了(如前面咱们说过的杜黑、特伦查德、米切尔三大空军先驱),这位将军还一门心思钻研骑兵,看来其军事思想还真有点“老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黑格在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弗伦奇元帅麾下作战,后来弗伦奇的表现让军界头头们感到不爽,被炒了,黑格取代他成为新的总司令(1915年底)。别看黑格已成为一支现代化大军的老总了,但他“不厌旧”,依然保持着对骑兵的一片痴情,无论走到哪里都穿着黑亮亮的带着马刺的长筒战靴,怎么样?够专一的吧?!

  当上总司令没多久,黑格就面对着一个严酷的考验:盟友法军在凡尔登打得有点衰,法军要求英军在索姆河地区给德军来一铁拳,以减轻法军的压力。于是, 黑格就指挥英军发动了著名的索姆河战役。黑格下令先用大炮对德军阵地玩命地猛轰(连发炮弹170万枚!),打得德军都没动静了。黑格乐坏了,他琢磨着德军肯定死得差不多了,就命令步兵发动进攻。但他得意得太早了,其实德军压根就没被炸死,他们都躲得好好的。当英军进攻时,德军开始用机枪狂扫,一天之内英军就挂掉六万!如此惨重的伤亡不但在英国军史上罕见,在世界战史上也实在难寻!后来双方血拼了五个月才结束了索姆河战役。虽然此战英军确实牵制并重创了德军(德军损失65万!),但英军自己损失得也太夸张了--42万!从此黑格得了一个伴其终生的“美誉”--屠夫。

 值得一提的是,黑格在索姆河战役中干了一件足以影响整个世界战争发展史的大事,他在“超级装甲迷”富勒的鼓动下,把刚出世没多久的坦克送上了战场,此乃史上坦克第一次上阵冲杀,揭开了装甲战时代的序幕。要知道,像黑格这样的“骑兵迂人”能使用坦克,简直和“太阳从西边出来”差不多,平时他可是连机枪都瞧不上眼的(说机枪是多余的武器)。看来黑格的脑子有时也能开放一把嘛!当然话又说回来了,虽然黑格觉得坦克这玩意还不错,但他认为坦克只配给步兵和骑兵打打下手,要成为战场上的主角绝对不可能,因为这玩意太笨重太缓慢,实在靠不住。

  索姆河战役后,黑格又搞了一次极其吓人的帕斯尚代尔攻势(1917年7-11月),开打前他想的挺美——利用他可爱的骑兵把德国兵狠狠教训一顿,不料英军打起来后就没那么顺了,德军防御极强,英军第一天就伤亡三万多,打到最后只夺到一块几平方英里价值不大的沼泽地。英国战时首相劳合·乔治差点被黑格这位二愣子将军给气哭了,他悲伤的说此战“和索姆河和凡尔登的战斗,将列为战史上所曾进行过的最残忍、最无益和最血腥的战斗”。其实首相大人一直对黑格烦得要命,整天琢磨着削弱黑格的权利甚至炒了黑格,无奈英国国王和其他军政界要人都力挺黑格,所以劳合·乔治动不了他,只能继续痛苦地忍受二愣子将军在前线“胡作非为”。其实黑格心里也清楚首相大人不待见他,所以他力挺法国元帅福煦担任协约国军队总司令来统一指挥英法美各军,因为这样一来,他黑格就成了福煦的人了,首相就是再烦他也管不住他了。

  1918年4月,协约国军总司令部正式成立,法国的福煦元帅成为总司令,黑格与法军总司令贝当元帅及美军总司令潘兴将军成为福煦麾下三大主将,这四位军界大腕凑到一起开始谋划对德决战。福煦打算先干掉德军的三个突出部,即:埃纳-马恩、亚眠和圣米耶尔。其中亚眠突出部由黑格的英军主打。黑格很兴奋,于8月趁着大雾对亚眠的德军发动了猛攻,德军毫无准备,匆忙招架,但为时已晚,仅一天内就损失了两万多人和四百多门火炮,黑格成功地搞定了亚眠地区。9月,福煦发动了全线总攻,黑格指挥60个英国师和贝当指挥的102个法国师及潘兴指挥的42个美国师迅速突破了德军防线,德国大势已去,德皇威廉二世退位逃亡,德国举起了白旗。历时四年的无比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

  战后的黑格作为赢得一战的英雄,被封为“黑格第一伯爵”,政府还奖励了他十万英镑。虽然很多人认为他冷酷无情,但他也确实做了不少“善举”,比如全国各地跑来跑去四处筹款,用以复员军人的福利与救济工作。1926年,这位号称“屠夫”的一战名将在伦敦去世,终年65岁。
  虽然黑格被很多人看成是半呆不傻的二愣子,被咒骂为冷酷、自大、愚蠢、僵化,但他依然是20世纪军事史上的重要战将。他能将坦克第一次用于战场,能成功统领60个师的超大兵力,能在人类史无前例的残酷大战中坚定指挥并最终获胜,也实属不易。要知道,“堑壕战”的残酷与血腥绝对超出吾等想象,若换成别人指挥,也未必做得比黑格更好。所以对于这样一位饱受争议的名将,咱可不能一味否定,还得客观看待、公正评价才是。

  ————————————————————
  【名将小传】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1861——1928年)英国陆军元帅。伯爵。生于苏格兰爱丁堡。1885年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898年参加苏丹战争。1899年参加英布战争。1906年任陆军部军事训练局局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率军前往法国北部。1915年初任第一集团军司令,同年底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1916年指挥索姆河战役,重创德军,但英军亦伤亡惨重,同年晋升元帅。1917年先后指挥阿腊斯战役和伊普雷攻势。1918年在利斯河地区阻止德军,随后指挥亚眠战役,击败德军,并参与协约国军队对德最后大反攻。战后于1919年被封为伯爵。1926年1月29日病逝于伦敦。著有《骑兵研究》。


日期:2008-4-14 10:03:11

  第五十五集:大漠“公牛”——艾伦比(英国陆军元帅)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去后,喜欢搞“名将排行榜”的军史家们开始评选“一战中最出色的英国陆军将领”,结果在欧洲主战场与德军拼命的英军司令弗伦奇、黑格等人纷纷下马,而在次要的中东战场与土耳其人干仗的艾伦比却光荣当选。这位绰号“公牛”的将军为啥人气那么高呢?
  话说艾伦比生得魁梧健壮,脾气暴躁,动辄发怒,所以江湖人送绰号“公牛”。要知道,这暴怒的公牛一旦发起攻击,那威力恐怕连狮子老虎都要怵上三分!当然了,艾伦比是一头特聪明的公牛,而是不是那种少脑子的莽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艾伦比率领骑兵在西线对德军作战,虽然他在1917年的阿拉斯战役中表现得不错,但他的上级——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黑格并不喜欢他,这倒不是因为艾伦比的“公牛”风格,而是因为黑格是个出了名的“二愣子”将军,打起仗来顽固保守,不顾自身伤亡,艾伦比则属于那种战术灵活、随机应变、特有想象力的人,所以黑格就不喜欢艾伦比,这就好比现代一些不聪明的领导总是很讨厌比他聪明的下属差不多。

  正巧这个时候,英国军队在中东战场老是被土耳其人打败,于是黑格趁机对英国战时首相劳合·乔治说:“首相先生不是需要一位有能力的中东战区指挥官嘛?艾伦比就不错,派他去吧。”劳合·乔治也觉得艾伦比是最合适的人选,就把摆平中东的重任交给他了。艾伦比出征前,首相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希望你能拿下耶路撒冷,作为献给咱们大英帝国的圣诞节礼物。”就这样,艾伦比从西线战场调到了中东战场,这真是造化弄人,正是在中东战场,艾伦比才创造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业绩,使自己成为一战中最了不起的英国陆军名将。

  艾伦比来到中东后,马上改变作风,全新登场。在他之前的中东战区英军司令总在待在埃及开罗的司令部里,喝着咖啡,品着小酒,不受风吹雨打,舒服得很。而艾伦比绝对不待在司令部,他和全体作战人员搬到了前线附近的帐篷里,这样一来,士兵们对他就特有好感。艾伦比在中东战场仔细一看,发现这与欧洲战场真是天壤之别,在欧洲打仗可以躲在堑壕里,而中东大漠压根就没有能躲的地方,不过艾伦比挺高兴,因为广阔的沙漠地带正好可以尽情发挥他擅长的骑兵作战。既然是在沙漠打仗,光有战马还不行,还需要一种更强力的动物,所以艾伦比搞了好多骆驼,组建了一只骆驼特遣队,又把骆驼特遣队与骑兵合体,变成了“沙漠战马骆驼军团”。

  一切准备好后,艾伦比于1917年10月发动了进攻。他派出一支军队佯攻加沙,其实自己率领步兵和“沙漠战马骆驼军团”突袭了土耳其军队在比尔谢巴的防御工事。拿下比尔谢巴可是至关重要,因为这是水源所在——在沙漠作战,没水也就惨了。接着艾伦比乘胜追击,攻占了加沙,圣诞节之前就拿下了圣城耶路撒冷,这让劳合·乔治首相兴奋不已,真是打心眼里喜欢这位“公牛”战将。

  1918年,琢磨最后总攻的艾伦比大摆迷魂阵,他在土耳其军队防御战线的西部搞了大量假帐篷假阵地,还扔在此处不少战马,土军果然中招,把防御重点全都摆到了西部,而艾伦比却在东边对土军发动了强攻,步兵在前冲杀,炮兵和航空兵猛轰狂炸,战马狂奔,骆驼猛冲,土军一败涂地。艾伦比决不允许土军有时间重新集结,他一路穷追猛打,连续攻占大马士革、霍姆斯和阿勒颇,土耳其实在是受不了了,被迫停战,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场决战中,艾伦比灭掉八万多敌军,而自己仅战死不到九百,受伤不到五千。

  在英军击败土耳其的战争中,除了艾伦比外还有一位功臣,此人便是艾伦比的得力属下、大名鼎鼎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此人是个情报高手,一天到晚穿一身阿拉伯人服装,带领阿拉伯游击队神出鬼没、屡建战功,为击败土耳其立下汗马功劳,从而名震中东。后来英国拍了一部经典的史诗电影,就叫《阿拉伯的劳伦斯》,一举摘得奥斯卡七项大奖,媒体的炒作反而使这位属下比他的领导艾伦比还要著名了。

 艾伦比由于在中东战场功勋显赫,回国后受到大力嘉奖,封为子爵,晋升元帅,还获得了五万英镑的赏赐。接着艾伦比当了六年的驻埃及总督,总督任内他又干了一件大事——督促英国政府于1922年承认埃及独立。1936年,这位“公牛”名将在伦敦病逝,终年75岁。
  艾伦比是一位严厉的军官,“公牛”一发怒,他的属下就吓得半死,不过他与士兵同甘共苦的风格又让他获得官兵们的尊重。他不但是一战期间最出色的英国陆军将领,也是史上最后一次成功的大规模骑兵战的指挥官,还是20世纪最出色的沙漠战高手之一(二战德国名将隆美尔绰号“沙漠之狐”,不知艾伦比称之为“沙漠之牛”乎?),他以最少的伤亡赢得了最大的胜利。生活中的艾伦比是一位鸟类学和植物学的狂热爱好者,可爱的鸟儿和花草比枪炮声更能滋润他的心灵。

  ——————————————————
  【名将小传】埃德蒙·亨利·海因曼·艾伦比(Edmund Genry Hynman Allenby,1861—1936年)英国陆军元帅。子爵。生于英国诺丁汉郡。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884—1885年在非洲参加贝专纳战役。1888年参加南非祖鲁兰战役。1899—1902年在英布战争中任英军骑兵指挥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任骑兵团指挥、第三军军长。1917年任埃及远征军司令,击败土耳其军队,攻占耶路撒冷。1918年连续攻占大马士革和阿颇勒等地,迫使土耳其退出战争。封子爵。1919年晋升元帅。1919—1925年任英国驻埃及总督,促成埃及独立。1936年5月14日去世。


日期:2008-4-14 10:18:48

  第五十六集:铁甲怪物滚滚来——富勒(英国将军,装甲战理论创始者)
  坦克、战舰和飞机是现代战争中陆海空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武器,最早提出来用强大舰队去夺得制海权的牛人是美国的马汉将军,最早提出来把飞机用于大规模轰炸的牛人是意大利的杜黑将军,这俩咱们前面都侃过了。那最早提出来大打坦克战的牛人是谁呢?现在咱侃得就是他——英国的富勒将军,江湖人送美誉 “装甲兵之父”。
  富勒生于牧师家庭,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此君身材瘦小,个性锋芒,属于那种为了捍卫自己思想不惜与别人拼命的主。他的大脑里储存了太多太多的奇思妙想,堪称一位超级天才,但他一天到晚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所以尽管他很聪明很能干,却在军界并不讨人喜欢(所以说有时就算很聪明也得低调点哦)。早年间的时候,富勒对步兵战术最感兴趣,天天闷头琢磨步兵怎么个打法才能达到最好效果。后来一种铁甲怪物——坦克诞生了,富勒马上被这个新奇的东西吸引,从此把一腔热血都用于研究装甲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建立了坦克军团,38岁的富勒当上了军团的参谋长。富勒坚信,这种铁甲怪物将会给战争带来惊天巨变;如果一支军队能有数千辆坦克一起出击,那么战争必定胜利!不过很多英国军界的头头们都是骑兵迷,对坦克这个新产品很怀疑——就那么一个笨重怪异的玩意儿能比战马还管用嘛?后来头头们听了富勒的苦心劝告,准备试试看,一开始的效果还挺好,但后来却出事了——在帕斯尚尔战役中,两百多辆坦克“严重堵车”,严重失败!但富勒觉得,这也不能冤枉人家坦克,因为地形不好,坦克应该在平坦、干燥的地域作战,您硬是让他去跑沟壑不平的烂泥地,能不出事嘛。后来富勒想了个办法,让坦克背着一些棍子树枝作战,遇到堑壕时就把它们扔到里面,这样坦克就能顺利开过去了。

  在1917年著名的康布雷战役中,富勒成功地进行了坦克战,当时英军出动了378辆坦克,对绵延9.6公里的德军防线发动了大规模突击,连续突破四层堑壕障碍,纵深6.5公里,缴获100门火炮,俘虏四千名德军。英军只损失了一千五百人。后来有人算了,如果不用坦克,按传统的步兵进攻,最起码得死伤四十万!这次战役标志着装甲坦克战争时代的到来。

  富勒特别高兴,他早就说过坦克的潜能是无限的。接着他鼓捣出来个“1919计划”,提议用四千两坦克突破敌军防线,直逼德国本土,空中则用飞机来轰炸配合地面部队作战。没想到,这个计划刚搞出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富勒很郁闷,他的伟大计划成了永远的遗憾。但是这个计划却被其他国家使用了,坦克冲锋,飞机轰炸配合,二战中很多国家都是这种打法,尤其是纳粹德国,把这种打法发挥到了极致!

  一战后的富勒继续搞他的坦克战,但战争结束了,军界的头头们就不会用坦克了,没有人相信坦克会成为陆战的主角。一战时的英军司令黑格元帅就说,坦克仅仅是人和马匹的辅助工具而已。富勒很气愤,为了他的坦克,天天和那帮反对者吵架、抗争,还开始写书撰文使劲宣传,这是一个人和一群人的斗争!富勒奋笔疾呼:坦克将成为陆战主角,能赢得大的战争!堑壕战过时了!像法国的马奇诺防线貌似很强大,但早晚有一天会成为法国军队的坟墓(这一天才预见在二战中果然被言中了)……军界头头们实在无法忍受这个猖狂的家伙,富勒在陆军中也混不下去了,最终于1933年以少将军衔退役。

  退役后的富勒依然执着,继续大力宣传他的装甲战理论,虽然还是没人搭理他。他也只有在文章里做做他的“装甲战之梦”。如果真的有人让他指挥一支大规模的装甲部队去冲锋陷阵,那他简直能乐疯了。遗憾的是直到1966年去世,他也没能“披甲上阵”。
  富勒的装甲战思想在当时的英国不受重视,但很多大脑前卫的军官还是窥见了坦克的巨大威力,诸如法国的戴高乐、美国的巴顿、俄国的朱可夫等。尤其是德国的古德里安,后来在希特勒的支持下,一手打造了威震世界的德国装甲部队。二战期间,富勒的思想被古德里安实现,德国坦克横扫欧洲,碾碎了英法的帝国旧梦!闪电战威震世界!

  富勒将军堪称世界装甲战历史上开天辟地式的人物,他提出的思想虽然一开始不被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国越来越看重装甲战了,争相开发了大量先进的坦克。二战期间一些著名的坦克诸如苏军的T-34、德军的“虎”式和“豹”式、美军的“谢尔曼”等都是顶呱呱的陆战明星,富勒提出的“装甲战法”也在战争中获得了实践。到了战后,世界各军事强国又陆续推出了多种威力极大的主战坦克,可谓“群雄荟萃”。富勒装甲战理论的影响可见一斑。富勒还是一位优秀的战史大师 ,三卷本的《西洋世界军事史》是他最经典的军史著作,此书内容上启远古,下到现代,翻译成中文有150多万字,堪称20世纪最出色的军史巨著。(在下这这部百将传的时候,就参考了富勒的这部大作,呵呵。)

  ————————————————
  【名将小传】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1876—1956年)英国将军,军事历史学家,军事理论家。装甲战理论的创始者之一。生于英格兰奇切斯特。1899年开始服役。参加过英布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于1916年任坦克军参谋长。1917年在康布雷之战中使用坦克取得成功。1918年拟制《1919年计划》,提出了建立和使用机械化军队的新观点。1922年任英国坎伯利参谋学院主任教官。1926年任英帝国总参谋长军事助理。1930年晋升少将。1933年退役。1935—1939年任伦敦《每日邮报》记者。此后一直从事军事历史研究和军事理论著述。1966年2月10日去世。著有《1914—1918年大战中的坦克》、《战争改革》、《战争科学的基础》、《机械化战争论》、《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洋世界军事史》、《战争指导:1798—1961》等。对西方军事历史和军事理论以及装甲战理论的发展影响巨大。


日期:2008-4-15 10:21:14

  第四十九集:冷酷孤僻的工作狂和他那超炫的战争计划——施利芬(德国陆军元帅)

 这位军人自从心爱的老婆去世后,就深受打击,从此性格变异,成了一个与世隔绝、冷酷孤僻的工作机器,一天到晚发了狂似的研究军事问题,对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丝毫兴趣。研究了十好几年,他终于鼓捣出了一个巨牛的战争计划。于是乎,这位一辈子也没有指挥过一次战役的工作狂就成了享誉世界的一代名将,这样的名将在世界战史中可是太另类了。

  施利芬生于柏林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学过法律,后来从军入伍。由于高度近视,所以他双眼无神,近乎呆滞,乍一看没啥威严神武的气质。他们家人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欠债,他爸就经常为钱愁得睡不着觉,他哥曾因欠债太多被踢出军队,他自己也经常被欠债的问题困扰,一题钱字就大脑发晕。32岁时,施利芬被调到总参谋部工作,从此几乎在这个“德军大脑”里干了一辈子。老毛奇元帅当总参谋长时他就跟老毛奇混,瓦德西元帅(就是那个打入北京的八国联军总司令)当总参谋长后他又跟着瓦德西混,深得两位总长的真传(尤其是老毛奇)。1891年,德皇威廉二世告诉施利芬说:“你接替瓦德西来当总参谋长吧。”施利芬吓了一跳,自己能当好这个总长么?他怀着特别复杂的心情接受了这个任命。从此,德国军界就多了一个冰冷孤僻的军队领导。那么施利芬为啥是这么一个性格呢?这得从他的爱情说起。

  施利芬35岁才结婚,老婆是他表妹,他和老婆感情极好,美满甜蜜,没想到小日子过了不到五年,老婆就死了,施利芬的脑子被严重刺激了一下,从此除了军事他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了。在德军总参的办公室里,经常能看到这位丧妻的男人忘我发疯般工作的身影。他常常板着脸从早上六点就开始工作,一直鼓捣到到半夜,要命的是,他要求他的属下们和他一样都变成工作狂,必须加班到半夜。所以总参的一些人对他很不喜欢,还特怕他,部下们每次看到一脸严肃的施总长就都会很紧张地想:“完了完了,今天老板又会怎么折磨我们呢?!”相比施利芬,他的前辈老毛奇元帅在总参要受欢迎多了,因为老毛奇为人宽容和善,对谁都是好脾气,心理也不变态。

  施利芬在总参那么玩命地工作,取得了不少成就,比如,他加强了一些军官军事指挥的训练,用一些更强大更精锐的装备来武装部队等。但很可惜的是施利芬从来没像前辈老毛奇元帅那样指挥战争,因为当时“天下太平”,无仗可打,施利芬也就只能摊上了坐办公室的命。所以说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不过,这个坐办公室的总长最终还是名扬天下,因为他领导总参鼓捣出一个直至今日都闻名世界的战争计划,这个计划可了不得,就是靠着这个计划,施利芬这个从未指挥过战争的元帅成了德国军人心目中的神人!这是个什么样的计划呢?

  施利芬是“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的忠实信徒,也是老毛奇的铁杆粉丝,对先发制人的闪电出击特别钟爱,他觉得最好的自卫就是进攻,而最好的进攻就是“侧翼进攻”!所以他制定的计划就是:如果将来欧洲发生了大战,俄国肯定不好对付,所以咱们德国先别管它,而是派出强大兵力以闪电速度通过比利时去摆平法国(倒霉的比利时啊),同时留下一部分兵力监视俄国。等拿下巴黎摆平法国后,再全力击败俄国。计划中还一条至关重要的部署,就是——一定一定要增加德军的右翼,右翼一定一定要有强大的兵力才行!

  虽然施利芬一直没有把这个计划亲自付诸实践,但他仍然对这个计划极为痴迷,几乎走火入魔(估计把他对老婆的爱全都转化到计划里来了,呵呵),1906年他退役后仍然不忘对这个计划修来改去,1913年去世前他还迷迷瞪瞪地说“加强右翼,加强右翼!”
  施利芬去世后的一年,世界风云乍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施利芬的继承者就是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大将,小毛奇确实是按照“施利芬计划”来打的,但他却把计划给改了(不去加强右翼,反而减弱右翼,加强左翼),不但改了,而且这个计划还在执行时老出错,结果非但没有干掉法国,反而把德国自己给赔进去了。于是乎,后人就有疑问了,是不是如果不改,完全按照“施利芬计划”执行,或者施利芬活到这一天,由他来亲自指挥,是不是德军就无敌了呢?这个假设专家们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俺就更不好瞎意淫了。

  虽然“施利芬计划”破产了,但施利芬依然是德国军事史上的重要人物,“施利芬计划”被后世研究不断,直到今天,堪称西方军事史上最经典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战争计划之一。为未来的一场大战预先制定一个伟大的计划,这样的名将在世界历史上极其罕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对“施利芬计划”计划也极为欣赏,他麾下的名将、和施利芬一样的战略天才——曼斯坦因也制定了一个和“施利芬计划”相似的战争计划,即“曼斯坦因计划”,德军按照“曼斯坦因计划”迅速击败英法联军,横扫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攻占巴黎,降伏法国。老施若在天有灵,肯定对小曼欣赏有加,不愧是我总参培养出来的人才啊!

  ————————————————————————————
  【名将小传】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Alfred von Schlieffen,1833—1913年)德国陆军元帅。伯爵。生于柏林。毕业于军事学院。1853年参加普鲁士军队。参加过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长期担任参谋军官职务。1891年任德国总参谋长,虽从未指挥过战争,但经10多年研究酝酿,制定了指导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完整战争计划(“施利芬计划”),该计划后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军战略(但有修改),对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交战各方均有重要影响。1906年退役。1911年晋升陆军元帅。1913年1月14日在柏林去世。著有《坎尼之战》、《现代战争》、《统帅》等。


日期:2008-4-15 12:57:03

  第五十七集:圣诞老人挥铁拳——霞飞(法国元帅)
  这个长得和圣诞老人似的可爱胖老头就是被称为“老爹”的霞飞元帅,此君肚子圆圆,一脸祥和,慈眉善目,天真可爱,不管做什么事都是慢吞吞的,哪怕天塌地陷,乾坤倒转,他也是不慌不忙,迷迷瞪瞪,能活活把人急死。这位慢性子老元帅是一战中两大经典战役——马恩河会战和凡尔登战役和指挥者,他在民族危亡时刻拯救了法兰西,但也把法兰西“祸害”得不轻。

  霞飞生于一个啤酒桶工匠家庭,幼时对老爸的制桶技艺十分钦佩,因为制桶是“慢工出细活”,所以霞飞的性格也深受影响。霞飞20岁时毕业于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此后常去亚洲和非洲活动(来过台湾),59岁时当上了法军总参谋长。其实在此之前,他没受过任何参谋训练,对参谋业务一窍不通,您要让他搞个“图上作业”啥的,他肯定摸不到头脑,但您要让他修筑个防御工事,那他肯定手到擒来,因为他本来就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嘛。他之所以能当上总参谋长,多半是由于法国军界看好他的性格——“一种明白而略显迟缓的智慧,一种虽然并不太快但却坚决的力量。”还有一说法是,法国总参之所以选择霞飞,正是因为他傻乎乎慢吞吞的“无知”样子,这样总参的军官们就能不受约束,想干啥就干啥了。

  霞飞当上总长后不久就干了一件大事,他领导总参的工作人员鼓捣出一个应对德军的作战计划——第十七号计划,这个计划可不得了,那是要多烂有多烂,又混乱又含糊,又落后又弱智。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德两国再度过招时,这个计划的“威力”立刻显现无疑。德军在总参谋长小毛奇大将的指挥下按照“施里芬计划”(但有修改)穿越比利时,攻入法国。而法军按照霞飞的“第十七号计划”对德作战,打得一塌糊涂,十天内法军伤亡三十万,前线几乎崩溃,巴黎全城一片混乱,八天内50多万人匆忙逃离首都,可怜巴黎再美丽再浪漫再时尚也留不住她的居民了。法国形势万分危急!

 此时身为法军统帅的霞飞,照样不紧不慢,就跟啥事都没发生一样,您猜他老人家怎么想?他觉得巴黎无所谓,他慢吞吞地说:“首都丢了又不代表整个法国完了。再说了,德军也不是几天时间就能到巴黎的。”当巴黎卫戍司令加里埃尼将军向他要救兵的时候,霞飞说啥也不给,他说他还要集中兵力在前线与德军进行决战呢,一兵一卒也调不出。霞飞的行为让整个法国军政界差点集体喷血,一些怒不可遏的内阁部长和国会议员们纷纷要求炒了霞飞这个白痴,还有的直接主张把霞飞一枪崩了。法国内阁思考一番后,最终给霞飞发下一道命令--坚决不能放弃巴黎,否则炒鱿鱼!于是,霞飞很不情愿的放弃了他那糟糕透顶的“第17号计划”,腾出手来拯救巴黎。

  霞飞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然后坐着由法国赛车冠军当司机的汽车到各个军部转悠(这点倒不符合他的慢性子,呵呵),一口气炒了33个将军,接着又亲自跑到不帮法军忙的英军总司令弗伦奇元帅那里,以慷慨陈词说哭了弗伦奇从而让英军与法军好好配合。一切搞定后,霞飞下令发起反攻。在这场超过150万人参加的大会战中,法军获胜,德军被迫撤退,巴黎得到拯救,法国转危为安,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完蛋了,小毛奇被德皇免去了职位。霞飞获得了“法国拯救者”的美誉!

  在会战期间,霞飞风格依旧,哪怕前线再惨烈,他也要慢慢地品味美餐,晚上十点准时睡觉,任何人不得打扰,他的“没心没肺”简直快把那些等待命令的将领们给气疯了。所以很多人认为马恩河战役的最大功臣并非霞飞这个“反应迟钝”的家伙,而是前面咱们说过的巴黎卫戍司令加里埃尼,这位儒雅博学的将军在战时征用了包括出租车在内的巴黎所有的机动车辆,组建了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支摩托化部队,对战役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抬加贬霞”的人,霞飞也不予反击,他的回答相当经典:“我不知道战役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但我知道如果此战失败谁将为之负责。”

  马恩河会战后,霞飞对德军发动多次攻势,非但没啥效果,反而损失惨重。接替小毛奇任德军总参谋长的法金汉上将则琢磨使“法国流干最后一滴血”,于1916年调集重兵猛攻法军要塞凡尔登,德国皇太子亲自上阵指挥,而霞飞一开始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德军要进攻凡尔登,等反应过来时法军已万分危险!霞飞进入状态后马上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阵地!”接着派出爱将贝当火速前往凡尔登与德军血拼。同时,霞飞还和英军在索姆河地区向德军发动强大攻势,打算重创德军并减轻凡尔登的压力。

  法军最终守住了凡尔登,也确实重创了德军,但法军付出的代价太夸张了——凡尔登损失54万余人,索姆河损失34万余人!这场残酷血腥、震撼历史的“绞肉机”大战不但绞死了大量士兵,也绞掉了霞飞的军职——他由于在凡尔登战役前的迟钝和索姆河战役没啥战略意义以及在战役中遭到惨重损失,几乎被全体法国军政界人士群殴,早就看他不顺眼的白里安总理将其免职,老元帅无官一身轻,享受晚年去了,从此他再慢性子再“迟钝”,也没人跟着着急了。1931年,这位毁誉参半的老元帅在被他拯救过巴黎病逝,享年79岁。

  平心而论,霞飞元帅确实算不得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他头脑顽固、用兵迟缓、刚愎自用,失误不少,把法国害得不清,但他依然是20世纪一位颇有影响的重要将领,他依靠他的沉着、冷静、坚强和勇气使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避免了昔日普法战争的悲惨境遇;他指挥的凡尔登战役虽然损失惨重,但仍被欧洲许多国家借鉴,也被誉为世界战争史上“以阵地战阻止并消耗敌军最终使敌人战略破产”的经典战例。两次会战都直接影响了法德两国的命运,也影响整个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
  【名将小传】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JosephJacques Cesaire Joffre,1852—1931年)法国元帅。生于法国里夫萨尔特。毕业于巴黎综合工科学校。参加过普法战争、侵略印度支那和非洲的殖民战争及中法战争。多次主持建筑军事工程。1901—1911年历任旅长、师长、军长、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等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法军总司令。1914年指挥马恩河会战,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军事计划,使西线从机动战转入持久的阵地战。1916年指挥凡尔登战役,消耗德军主力,使德军战略计划彻底破产。但自身亦伤亡惨重,辞去法军总司令之职。同年晋升元帅。1917—1918年任法国驻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后任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1918年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922年任法国国防委员会主席。1931年1月3日去世。著有《霞飞元帅回忆录》。


日期:2008-4-15 13:08:13

  第五十八集:六十岁威震天下 八十岁稀里哗啦——贝当(法国元帅)
  老头活了大半辈子也没啥成就,快到60岁时突然遭遇世界大战,老头狠揍了敌人,成了民族英雄;80多岁时,老头又遭遇了一场世界大战,这次老头投降了敌人,结果成了民族叛徒。经历如此另类奇特的历史人物,恐怕在世界历史上也难找第二个了。
  贝当虽出身农民,但气质极好,无论是眼神谈吐,还是仪表举止,都很有派,谁看谁说他像贵族(所以说有的人气质和出身是不能划等号的)。贝当20岁从军,虽然他很勤奋很努力,但在部队混了30多年一直默默无闻,前途渺茫,58岁了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步兵上校团长。事实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仅凭努力奋斗而无机遇来临是难混出头的。贝当就是个典型例子,何况他走的不是“流行路线”。啥叫“流行路线”呢?当时法国军界特别流行福煦的“全面进攻论”。福煦说战争中防御不重要,进攻最重要,当时几乎所有法国军政头头都觉得福煦说得很经典,于是力挺福煦。渐渐地,福煦的“进攻论”成为法国军界最流行的路线,而贝当呢?他觉得战争中防御最重要,只要防守到位,比啥都强。这下完了,他不是明摆着和“流行趋势”背道而驰嘛,所以贝当就成了当时法国军界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可怜虫。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机遇终于到来。虽说年近六旬,但贝当依然很勇猛很投入地参加了战争,在一系列战役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一步一步从团长成为军团司令,而且得到了法军总司令霞飞的赏识。当1916年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上将调集重兵猛攻法军主要枢纽凡尔登要塞的危急时刻,64岁的霞飞想到了60岁的贝当,认为贝当是守卫凡尔登的最佳人选,就这样贝当肩负着总司令的重托和全国人民的希望奔赴凡尔登前线。

  贝当来到前线后立即进入最佳状态,他前面划了一道线,后面搞了一条路,就靠着这一线一路来对付德军。线的作用是让官兵们英勇抵抗,不得往线后退缩半步,否则一枪崩掉;路的作用就是给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补给,每14秒钟就能跑来一辆汽车,后来被誉为“神圣之路”。贝当指挥法军打退了德军一次又一次的猛攻,最终保住了凡尔登要塞(凡尔登战役后期由尼维尔取代贝当指挥,但整个战役中还是贝当发挥的作用最大)。

  在这场被称为“绞肉机”的残酷血战中,有一个法军上尉表现异常奋勇,负伤晕倒,被德军俘虏。贝当还以为这位英勇的年轻人已经壮烈殉国,甚为惋惜,雨水追授他一枚最高荣誉十字勋章。此人就是深得贝当赏识但最终与贝当分道扬镳的戴高乐。
  贝当决胜凡尔登,力挫德军,这一下可不得了,法国媒体使劲宣传,疯狂热捧,贝当从一个并不为人所知的小军官成为被全国狂热欢呼崇拜的民族英雄。1917年,自信过度的法军总司令尼韦尔(霞飞的继任者)发动第二次埃纳河战役,没想到一下挂掉12万人,法国大兵们火了——这不是拿咱们弟兄们的命不当回事嘛!老子们不干啦!于是大量的士兵开始闹事,再发展下去,估计法军也不用再打自己就能完蛋,关键时刻,法国军政界头头又把贝当派出来了,让他接替尼韦尔担任总司令。贝当上任后马上恩威并施,处决了一些带头闹事的,然后用改善伙食和调整休假日来息事宁人,接着打了一个不算重要但很能重振士气的小仗,于是,快要垮掉的法国军队被贝当给拯救了,贝当再一次成了英雄。

  1918年,另一位法国军界明星福煦担任了协约国军队的总司令,统一指挥法英美军队,身为法军总司令的贝当与西线英军总司令黑格元帅及美军总司令潘兴将军成为福煦麾下三员得力主将,他们与筋疲力尽的德军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最终突破兴登堡防线,逼迫德国停战,法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一战的胜利使贝当成为法国人气超高的大腕,但老元帅的脑子总停留在他的辉煌当中,一不更新二不升级,满脑子一战的保守战术。他不是喜欢防御战嘛,所以“防御战”成了一战后法军的流行思想。在他的建议下,法国于30年代修筑了著名的马奇诺防线,后来证明,这条防线根本挡不住德军的闪电进攻,反而成为勒死法国的夺命索。

  1939年,一场比20多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恐怖更惨烈更血腥的灾祸——第二次世界大战降临欧洲,次年希特勒德军对西线发动闪击战,英法军队被打得跟兔子似的乱窜,号称陆军第一牛叉的法国瞬间崩坍。当时84岁的老元帅贝当正在西班牙当大使,他执意回国,西班牙元首佛朗哥对他说:“老元帅啊,您没必要把自己的名字和一场本该由别人负责的失败联系起来吧?”老元帅答曰:“我知道,但是我的祖国在召唤我,我责无旁贷。也许,这是我最后一次为国效劳了。”

  贝当回国后不久就当上了总理,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了法兰西命运也是自己命运的举动——全体法军放下武器,与德国议和!其实贝当也并非心甘情愿去当一个遗臭万年的卖国贼,他见法国大势已去,万念俱灰,想以自己的威望来充当一个战败国的保护人,让希特勒“善待”法国。就这样,他成了亲纳粹的“维希傀儡政府”的“元首”,在希特勒的淫威下屈辱地管理着法国,而他的得意弟子戴高乐则跑到英国成立了“自由法国”,与德军奋战到底。1945年战争结束后,遭人唾骂的老元帅被法国最高法院判处死刑,戴高乐念其年事已高,又是昔日英雄,便把死刑改成了终身监禁。身心憔悴的贝当在监狱里度过了暮年残生,95岁高龄时病逝。一切荣辱化为云烟,英雄叛贼后世评说……

  贝当是法国历史上一位扭转乾坤的元帅,他在一战中两次拯救了法国军队,并指挥法军取得了一战的最后胜利。他不是军事天才,但性情温和,镇静坚毅,有着高超的组织才能,能使官兵们乐意为其效命。他本可以和拿破仑和戴高乐一样,成为法兰西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大英雄,但他在二战中的表现却让他晚节不保,声名狼藉。不过对于贝当向纳粹德国的妥协,史家也有不同观点,部分人认为这是他又一次“拯救”了法国,只不过拯救的方式比较“另类”而已。贝当大起大落、毁誉参半的一生注定使他成为20世纪最有争议的法国历史人物。

  ——————————————————
  【名将小传】亨利·菲利普·贝当(Henri Philippe Petain,1856—1951年)法国元帅。生于加莱海峡省。毕业于圣西尔军校。曾任军事学校战术教官,积极主张防御作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加马恩河、香槟等战役,历任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1916年德军集中兵力进攻法国重镇凡尔登时,他被紧急任命为凡尔登要塞司令,固守要塞,挫败德军进攻,以“凡尔登英雄”而闻名全国。1917年任法军总司令,扭转法军不利局面,全力对德作战。1918年晋升元帅,指挥法军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胜利。战后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陆军总监。极力主张修筑马奇诺防线。1939年任驻西班牙大使。1940年德军大举入侵法国后,应召回国,出任内阁总理,下令法军停火,同德国签订停战协定。后任亲纳粹的法国维系政府首脑。1945年向戴高乐为首的法国临时政府自首,被最高法院判处死刑,后改判无期徒刑。1951年7月23日去世。


日期:2008-4-16 10:15:36

  第五十九集:“终结者”——福煦(法国元帅)
  福煦元帅打仗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顾一切地命令他的部队进攻进攻再进攻,所以他的部队就算打了胜仗自己也是伤亡惨重,他也因此遭到很多人的批评。不过即便如此,他还是享受了很多名将不曾有过的巨大荣誉,他被称赞为“20世纪法国最好的战士”,他是世界历史上极其稀有的“三国元帅”(法国元帅、英国陆军元帅、波兰元帅),他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结者”。

  福煦乃法兰西一代战神拿破仑的旁系后裔,他对这个老祖宗极其崇拜,但自从普法战争中法国被普鲁士(德国)痛扁后,福煦觉得老祖宗的军事思想过时了,转而迷上德国军事,偶像也改成了普鲁士兵学大师克劳塞维茨。历史告诉我们,要成为牛人光崇拜别人不行,还要让别人崇拜自己。所以在饱读大量兵书后,福煦也开始写书出书。在书里,福煦大侃他自己的战争论,他觉得军队的精神很重要,只要不怕死,相信自己胜利,那战争就能胜利(汗!);战争防御无所谓,最重要的就是拼命地不停地发疯地进攻进攻再进攻(此才乃“进攻极限论”也)!正巧当时法国全国上下都很“愤青”,无数法国人叫着喊着要向德国复仇,看到福煦的“进攻极限论”后觉得特对胃口,于是福煦一下子就成了法国军事理论的权威。后来,著名的火爆老头,号称“老虎”的克列孟梭当政,这个老头仇德心理很严重,恨不得食德肉饮德血,他觉得福煦太有才了,福煦也觉得“老虎”太可爱了,两人相见恨晚,有政坛巨头相助,福煦的官运也就越来越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福煦开始把他的“进攻极限”变成现实。在1914年马恩河战役中,德军向他的第九集团军发动猛攻,人家福司令根本就不抵挡,而是也发动进攻,和德军对着拼!其实第九集团军已经严重消耗,官兵们累得快吐血了,但福煦还是命令将士们继续玩命,不停地往死里狠揍德军,最终德军实在受不了了,被迫停止进攻(福煦的“极限攻击”战术让俺想到了隋唐评书里程咬金的三斧头,敌将的兵器来打老程脑袋,老程不用自己的兵器遮拦,而是也用斧头劈敌将脑袋,敌将才不想同归于尽呢,要保命也只有撤回自己的兵器了,呵呵)。福司令在给法军总司令霞飞的电报中兴奋地说道:“吾左军崩之,吾右军溃之,吾中军退之,形势妙哉!吾正继续猛攻也!”怎么样?够狠吧?这段话成了法国军事史上经典名言。

  福煦勇拼德军,受到法英比等协约国军政头头们的一致看好,皆认为他乃欧战第一军事家。英军总司令弗伦奇元帅整天傲气十足,一般人根本瞧不上眼,但一遇到福煦,马上就像小弟见老大似的对他言听计从,看来这就是个人魅力啊。
  1918年,协约国军队的头头们决定选出一个牛人来统一指挥英法比军队以及新加入的美国军队,这个人必须威望极高,战功极强,魅力极大,法国的“老虎”总理克列孟梭自然力挺福煦,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思之再三也同意了。英军总司令黑格元帅(此时弗伦奇已被炒)更是支持福煦,因为黑格清楚劳合·乔治首相不待见他,如果福煦统一指挥,那他就不归首相管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黑格和法军总司令贝当(此时霞飞已被炒)不合,老觉得贝当不与他配合,如果福煦来压一压贝当,他就爽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和美军总司令潘兴将军也支持福煦。于是协约国总司令部就这样成立了,众望所归的福煦成为总司令,带着三员大将贝当、黑格、潘兴,全面对付鲁登道夫指挥的德军,福煦成了世界大战历史上第一位多国联军的大帅。

  不过福煦协调能力虽强,但和麾下三位大将也有矛盾,尤其是和美军总司令潘兴将军。有一次福煦非要把人家美军拆开分给英军和法军,气得潘兴火冒三丈,二人大吵一架,福煦把他的计划往桌上一丢,说完就拂袖而去。后来潘兴曾对别人说,那一刻他恨不得一巴掌把福煦抽死!幸亏贝当与潘兴关系不错,在贝当的努力下,福帅和潘帅才达成共识——美军和英军法军平起平坐。

矛盾是有的,但总体来说,四位名将配合得还不错。福大帅带领贝、黑、潘三大将连续对德军发动了三次战役、打算灭掉三个“特烦人”的德军突出部。这三大战役是:由法军主打的第二次马恩河战役、由英军主打的亚眠战役、由美军主打的圣米耶尔战役。德军在这三次战役全都惨败,接近崩溃边缘。削平了仨突出部后,福煦率领102个法国师、60个英国师,42个美国师、12个比利时师以及两个意大利师和两个葡萄牙师对德国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全线总攻,福煦高呼“人人作战”,协约国军队一鼓作气,突破了德军防线,德军统帅兴登堡元帅和鲁登道夫将军回天无力,兴登堡郁闷地对德皇威廉二世说:“陛下,咱实在是打不下去了,赶快停战吧,要不德国就完蛋了。”不久德皇被迫下台,德国宣布停战。

  1918年11月8日,在法国东北部的贡比涅森林,福煦元帅作为协约国谈判首席代表在行军列车里接受了德国的停战谈判。福煦傲气凌人地对德国人说:“汝等来此作甚?”德国谈判代表团团长答道:“想听贵方停战建议。”福煦答:“停战建议?我们没有。我们愿意继续打。”德国人差点郁闷而死——“您老人家说啥就是啥吧。让俺们怎么样都行,这对于俺们已经无关紧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福煦以“大战终结者”载入史册。不过福煦可能想不到,22年后,在同一地点,他麾下的大将贝当率领法国向希特勒德国投降了,当然此乃后话,这里不表。

  战后的福煦成为欧洲军界第一红人,当上了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的主席。他不但被法国捧为巨星,还获得了欧美各国军界的尊敬,英国和波兰也授予他元帅军衔,他成了世界历史上罕有的三国元帅。1929年,福煦元帅在巴黎病逝。
  福煦是20世纪法国最具影响的军事家,虽说他指挥的战役多是死伤惨重、代价极高,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基本就是那样,换是谁指挥也避免不了重大的伤亡,堑壕战总是如此残酷,并非福煦一人之过。福煦具有超凡的军事协同组织能力,他成功地指挥英法美等协约国部队取得了对德国最后决战的胜利,也为未来战争中多国联合部队的统率、组织和作战提供了重要的经验。福煦还是一位超强的“军事预言家”,当他在战后1919年认真看了战胜国与德国签订的《凡尔赛合约》后,他说出了一句极其经典的“名话”——“此非和平,乃二十年之休战也。”当时全世界谁也没有太在意福煦的这句话,直到20年后(1939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才恍然大悟、惊叹不已——福煦元帅真神人也!

  ——————————————
  【名将小传】斐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1851—1929年)法国元帅。生于法国塔布。毕业于综合工科学校和高等军事学院。1896年任高等军事学院副教授,主讲战略课程。1908年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对法国战略战术理论的形成颇有影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第九集团军司令,参加马恩河战役。1915年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17年任法军总参谋长,战功卓著。1918年任协约国军队总司令,统一指挥英、法、美、比等国军队,对德军发起最后攻势,屡挫德军,突破兴登堡防线,迫使德国求和,结束一战,代表协约国接受德国停战。同年晋升法国元帅,并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919年任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并被授予英国陆军元帅军衔。1923年被授予波兰元帅军衔。1929年3月20日在巴黎病逝。著有《战争原理》、《战争指南》、《论交战前的机动》和《1914—1918年战争回忆录》等。


日期:2008-4-16 10:45:39

  第六十集:一次大攻袭毁了仨皇帝——勃鲁西洛夫(俄国骑兵上将)
  熟悉西方战史的朋友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军队的表现确实不咋地,远不如日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那么牛叉。别看一战中的老毛子人多势众、骑兵第一(俄军是一战中骑兵最多的军队,有20万)、咋咋呼呼,貌似凶悍,但实际战绩却很不堪,在东线打了不少丢人现眼的烂仗,也没几个值得称道的名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俄国军队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曾在1916年搞了一次惊天动地的超震撼军事行动,不但严重影响了一战战局,而且还被后世兵家所借鉴,被誉为经典之战。这次超震撼军事行动的总导演就是勃鲁西洛夫将军——一俄罗斯在一战中唯一的名将——他的成功可是间接毁掉了三个皇帝和他们的帝国,您说牛不牛?

  勃鲁西洛夫是一位出色的沙皇骑兵战将,大鼻子下蓄着俄式大胡子(当时一战名将留大胡子是种流行时尚,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属于“德式”、霞飞和福煦属于“法式”、勃鲁西洛夫就是“俄式”)、一身戎装,腰悬佩剑,战靴铮亮,虽然这套行头看上去挺威猛,但若仔细观察,会发现他长得其实并不威猛,和一般的俄罗斯壮汉相比,他显得非常瘦小,甚至有些文弱(其实,好多俄国牛人都非彼得大帝那样的壮汉,如列宁、普京等都属于瘦小者,但极其精悍)。

  勃鲁西洛夫的脾气和他们国家的特产伏特加一样,那叫一个烈!又刚直又倔强,凡是他认准的事谁都无法阻止。他的脑子和其他多数俄国将军不太一样,当时俄国将军的战略战术头脑基本都“锈”掉了,打起仗来只知道让大批大批的士兵去送死却无法赢得胜利,而勃鲁西洛夫思维敏捷,很有战略眼光,从不打那些没意义的战役。有时候聪明人站在傻瓜堆里就会被排斥,勃鲁西洛夫就这样,加上他秉性太烈,所以很多俄国将军特烦他。不过幸运的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看上他了。

  话说俄国自加入协约国(英法美等)参加一战以来,基本没打过什么漂亮仗,反而被德国的两位名将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打得损失惨重,俄国大兵是上万上万的壮烈,东线形势一塌糊涂!1916年,德国总参谋长法金汉上将猛攻法国的凡尔登要塞,法军请求俄军赶快发动攻势牵制一下德军,否则法军就撑不住了。而德国的盟友奥匈帝国对意大利阵地也发动了猛攻,意大利急了,也让俄军发动对奥攻势来帮帮忙。

  几乎所有的俄国将军都坚决抵制这个要求——咱们死的人够多的了,那些可恶的盟友们还让咱们帮忙,万一再打败了咋办,咱可不能为别人卖命!沙皇尼古拉二世很犹豫,怎么办呢?这时身为军团司令的勃鲁西洛夫跳出来了——陛下,这仗交给臣来打吧。沙皇很高兴,就命令他指挥西南方面军对奥军发动进攻。其他俄国将军不高兴了——我们都说不能打,你凭什么能打?显得你比我们都强啊?于是他们拒绝给勃鲁西洛夫提供任何支援和武器。

  别看勃鲁西洛夫缺武器、少支援,但人家智商高,他想出了一个妙招——“一点主打,多点同打”。啥意思呢?就是说在一条宽广战线上用一拨军队集中兵力实施主要突击,再让其他好几拨军队各自选好地点同时实行突破,这样就能把敌军“忽悠”得神志混乱,搞不清到底哪是主攻,以此分散他们的兵力!
  奥军果然中招,很快就招架不住了。到这时俄国那些混蛋将军还是不帮勃鲁西洛夫的忙,反而更嫉妒他,他们拒绝按照命令进攻德军阵地。这帮混人的龌龊行为致使德军腾出手来帮助奥军,勃鲁西洛夫的部队虽然累得快吐血了,但还是坚持与德军血拼,直到彻底精疲力竭,再也无力进攻。俄军在这次攻势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挂掉100万!不过德奥军的损失更惨重——挂掉150万(其中被俘41万)!协约国的压力减轻了,意大利的战局也稳定了,德国被迫转入防御。最戏剧的是,这场战役在欧洲各国引发了一连串超轰动的连锁反应:

  德国——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由于调兵援助东线的奥军,所以没有更多的兵力在西线进攻凡尔登要塞,结果德军受挫,他被德皇威廉二世炒了。随后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上台,他们很快就架空了德皇,成为德国的主宰,威廉二世完蛋了。
  奥匈帝国——奥军由于惨遭重创,帝国一片悲哀,君主制摇摇欲坠,奥皇约瑟夫·弗兰茨一世心情郁闷,撒手归天。不久,这个帝国就坍塌了。
  俄罗斯帝国——虽然勃罗希洛夫很成功,但毕竟俄军死伤惨重,而且在此之前,俄军已经损失了五百万,再加上这次的损失,俄国君主制已千疮百孔。不久俄国爆发了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也完蛋了。
  怎么样?够狠吧?这就是“一次大攻击,毁了仨皇帝!”

 勃鲁西洛夫由于本领了得、威名极高,所以历任俄国领导人都很看重他。他也属于那种脑子比较“开化”的将军,谁能重振俄罗斯,他就跟谁混。所以当沙皇倒台、克伦斯基临时政府上台后,他马上站在临时政府一边;而临时政府垮台、列宁的布尔什维克上台后,他又转而为红军服务。人家可不是“三姓家奴”,此乃“识时务者为俊杰也”。1924年,这位“毁掉仨皇帝”的俄国名将退役,两年后在莫斯科去世。

  勃鲁西洛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出色的俄国将军,也是拿破仑战争之后到苏俄建立之前这段时间最具影响力的俄军名将。他制定计划时极严谨,发动进攻时极迅猛,他实施的那场以他名字载入史册的攻势对一次大战的进程和结局乃至整个欧洲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创的“一点为主,多点同时突破”的新战法也对后世军事家影响极大。二战苏联名将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曾说这次攻势“对我作战观点的形成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在进攻期间得到的锻炼,对我后来很有帮助,在各种分队范围内组织战斗行动的经验,在卫国战争时都派上了用场。”

  ————————————————————
  【名将小传】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勃鲁西洛夫(Aleksei Alekseevich Brusilov,1853—1926年)俄国骑兵上将。生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毕业于俄罗斯帝国贵胄军官学校。参加过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第八集团军司令。1916年任西南方面军司令,在东线发动“勃鲁西洛夫攻势”,重创奥匈帝国军队,极大地减轻了意大利军队和西线英法军队的压力,削弱了奥匈和德国的君主制。是一战中最出色的俄军名将。1917年任俄军最高司令。十月革命后转而为苏维埃政权服务,任红军总司令下属的特别会议主席。1921—1924年任工农红军骑兵总监。1924年退役。1926年3月17日在莫斯科去世。著有《我的回忆》。


日期:2008-4-17 14:48:58

  第六十一集:“黑杰克”——潘兴(美国陆军特级上将)
  绰号“黑杰克”的潘兴将军可谓20世纪美国军界第一超级大腕,是所有二战美军名将的老大(如马歇尔、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巴顿等),美军将士提起潘兴大名,无不如雷贯耳、敬畏非常。这个“黑杰克”是个严厉得过分的家伙,经常一副铁面凶神的面孔,腰板笔直,造型冷酷,所以有人评论说,他虽然很威严,但“更像是舞台上的将军,而不是现实中的将军。”

  潘兴为啥是这种性格呢?俺琢磨可能跟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关系,那年他还是一个4岁小屁孩,美国南北战争打得正欢,南军跑到他家乡密苏里州杀人放火,结果潘兴幼小的心灵被严重刺激了。教育学家告诉我们,人在童年时代遇到的某些大事足以影响他的一生。
  潘兴是一个特别幸运的军人,早在率领美军赴欧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他就已经“身经百战”了:打过印第安人(在美国西南部作战)、打过西班牙人(美西战争,在古巴作战)、打过菲律宾人(镇压菲律宾莫罗族起义)、打过墨西哥人(讨伐墨西哥游击队)……由于他指挥过有不少黑人组成的第十骑兵团,所以他得了一个“黑杰克”的绰号,这个绰号随着他人气的飙升逐渐叫响了整个美国军界,以至于提起“黑杰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像《水浒》里黑道上提起“及时雨”几乎无人不知道是宋江一样。

  美国两任总统都对潘兴恩宠有加,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由于对潘兴喜欢得不行了,干脆把潘兴从一个小小的上尉直接提升为准将,这一下可不得了,潘兴一夜之间成了八百多名军官的上司,而这八百多名军官一夜之前还是潘兴的上司,您想想,这八百多位军官心理是啥滋味啊?到了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当政时,潘兴更受抬爱,总统一遇到军事上的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潘兴(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威尔逊总统对军事不感兴趣,呵呵),正是威尔逊总统的重用,才使潘兴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指挥现代化军队的将军。这是咋回事呢?因为1916年威尔逊派潘兴去和墨西哥大盗潘丘·维拉(游击队领导人)打仗,在潘兴的部队里,出现了很多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第一次使用汽车运输、第一次使用飞机侦察、第一次使用战地电台……于是乎,潘兴因为那么多历史上的“第一次”而成了历史上的“第一位”。

  也许是上天看潘兴太幸运了,有点嫉妒,就给潘兴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在潘兴和墨西哥大盗作战的时候,他在旧金山的住所突发大火,潘兴的老婆和三个女儿都被烧死了,唯一幸存的是他的儿子。这件事对潘兴的刺激太大了,使本来就严厉冷酷的他变得更加严厉冷酷,越来越像是“铁面凶神”了。不过在以后的日子里,潘兴的个人生活倒也不寂寞,常搞一夜情,绯闻满天飞,其中一个和他上过床的女人露易丝还是17世纪英国军政牛人、“护国主”克伦威尔的后代,不过潘兴没有娶她,因为他十分清楚,露易丝属于那种换男人比换衣服还频繁的女人(此女还曾和英国海军名将贝蒂元帅有一腿,前面咱侃贝蒂时已经说过了),娶了她就等于“买本书给别人翻看”,后来这个露易丝嫁给了潘兴的老部下、日后的美军二战名将——麦克阿瑟(这段咱在以后专门侃麦克阿瑟时再细说吧,呵呵)。

  1917年,潘兴接到了新任务,这也是他一生中最重大最艰巨的任务——威尔逊总统让他率领美国远征军去欧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盟友英法一起联手对付德军!此时英法军队在西线与德军打得非常艰难,士兵的命就跟不要钱似的越死越多,英法两国急切盼望美国人能来帮一把。潘兴的到来让英法的头头们喜出望外,他们打算把美国军队拆开,一半归英军统率,一半归法军指挥,别看他们想得挺美,但潘兴可是说啥也不答应——俺们美国人大老远跑来难道是给你们英法军队打下手啊?绝对不行!俺们帮助你们打德国人可以,但俺们得独立作战,和你们英法军队平起平坐!要是不答应,老子就不伺候了!由于潘兴的强烈坚持,协约国军队总司令福煦元帅最终同意保证美军的独立性。

  来到欧洲后,潘兴并没有马上投入战斗,他要对美军进行严格的组训,因为美国大兵们还从来没有参加过如此超强规模的大战呢,这德国兵可比“墨西哥大盗”难对付一万倍!潘兴的训兵手法极其严厉,要求他的士兵们人人完美、个个无敌,甚至一颗扣子、一根头发和一点灰尘都不能轻视,所以美国大兵们背后都称呼他们的将军为“凶狠的黑杰克”(后来潘兴的这套训兵方法被他的铁杆粉丝巴顿将军学会了)!

  战前准备做得差不多了,潘兴指挥美军冲上了前线(此时来到欧洲的美军已经超过了两百万!)。1918年9月圣米耶尔一战,潘兴指挥55万美军和11万法军在坦克的支援下对德军的圣米耶尔突出部率先发动猛攻,美军兵分两路玩起了“钳形突进”,德军节节败退。此战潘兴灭掉德军五千多,俘虏德军一万六,缴获火炮四百五十门,美军自身伤亡七千;接着潘兴又打响了默兹-阿尔贡战役,美军顺利攻陷了德军防线,连战连捷,最终与黑格元帅指挥英军和贝当元帅指挥的法军一起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胜利,德国被迫签署了停战协定!不过潘兴并不赞成所谓的“停战”,他觉得这样太便宜德国了,他很希望能继续狠揍德国,直到把德国打到无条件投降为止。

  美国大兵们在一战中的出色表现不但令德国人颇为震撼,也让英法盟友们刮目相看。有一个法国军官还不服气呢,他找借口说:“美国兵之所以行动比我们法国兵快速,是因为他们腿比我们长,脚丫子比我们大。”值得一提的是,潘兴麾下有三名美国军官在一战中的表现也相当完美,他们日后都成了享誉全球的美军名将,即:马歇尔、麦克阿瑟、巴顿。

  凯旋归国后的潘兴成了美国最伟大的军人,获得了“陆军特级上将”这一至高军衔(并非某些作品里翻译的“五星上将”),还担任了4年美国陆军参谋长。这位长寿的名将一直活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8年88岁时病逝)。虽然二战时,他已躺在病榻上,但毕竟还是看到了昔日曾在他麾下效力的军官们如今在打败德意日法西斯的大战中运筹帷幄、披坚执锐!

“黑杰克”潘兴将军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军事家之一,也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局起到重大作用的协约国名将。他把昔日只能“小打小闹”的美国军队建成了一支可以适应任何现代战争的现代化强兵,受到所有美国军人的尊敬。他在一战期间坚持美军的独立、采用参谋体制来管理部队,也给未来的美国军队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战后美军有一种战术导弹,即以“潘兴”命名,一是为了纪念这位名将,二是表明这种导弹也像潘兴一样凶狠冷酷、无往不胜!

  ————————————————————
  【名将小传】约翰·约瑟夫·潘兴(John Joseph Pershing,1860—1948年)美国陆军特级上将。生于密苏里州莱克利德。1886年西点军校毕业后在骑兵部队服役,绰号“黑杰克”或“凶狠的杰克”。1890—1891年参加讨伐印第安人的作战。1897年任西点军校战术教官。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后,赴古巴作战。1899—1903年参加镇压菲律宾莫罗族起义。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任美方军事观察员。1906年从上尉破格提升为准将。1916年率美军与墨西哥游击队作战。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任美国欧洲远征军司令,赴法国前线组训部队。一战末期,率领美军单独进行圣米耶尔等战役,并指挥美军同英法军对德国实施总攻,突破德军防线,迫使德国投降。1919年晋升陆军特级上将。1921年任美国陆军参谋长。1924年退役。1948年7月15日病逝于华盛顿。著有《我在世界大战中的经历》。


日期:2008-4-18 10:03:41

  第六十二集:“完美”风暴——凯末尔(土耳其元帅,总统)
  土耳其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特牛的大帝国,其实力强大得令人恐惧,几乎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其地盘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当时称“奥斯曼帝国”)。但到了近代,土耳其实力跟倒霉股票似的一路下跌,越来越菜,新兴的欧洲强国都来欺负它。进入20世纪,一个名为“完美”的土耳其军人横空出世,不但以非凡的军事才能使自己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唯一的亚洲名将,还结束了土耳其的帝国时代,打跑了侵略军,建立了共和国,又通过改革风暴使号称“西亚病夫”的土耳其迅速成为现代化国家。他在土耳其的历史地位就相当于法国的拿破仑、美国的华盛顿和中国的毛泽东。此君便是被誉为“土耳其国父”和“无敌英雄”的凯末尔元帅。

  凯末尔生于一个木材商家庭,原名“穆斯塔法·里兹”,由于他在军校上学时数学成绩特好,老师一高兴就给他取了个新名字——“凯末尔”,意思是“完美”(要是现在的家长们,绝对不会允许学校的老师随便给自己家的宝贝乱起名字,呵呵),这名字取的还真形象,日后这凯末尔叱咤风云大显神威,又是元帅又是总统,在军事和政治上皆有盖世业绩,其表现还真挺“完美”的。

  按说这凯末尔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的职业军人,应该是对帝国苏丹(皇帝)忠心耿耿才是,但他可不。他非但不忠心,还挺“反动”,一天到晚琢磨要闹革命,把帝国苏丹给掀翻了才高兴呢。年轻时他加入了一个叫CUP的“反动组织”(青年土耳其党),没事就与一帮热血青年谋划造反。其实这造反也没错,当时的土耳其帝国也太垃圾了,又专制又落后,实在是没什么前途。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土耳其作为德国的盟友(同盟国)与英法俄等协约国打了起来。凯末尔作为土军师长驻守加利波利半岛,现在的他先把“革命造反”的想法放在一边,专心对抗外国军队要紧。1915年,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突发奇想,打算远征达达尼尔海峡,攻占加利波利半岛,狠揍一下土耳其。以大英帝国斗士自居的丘吉尔一向看不起穷国弱国,他认为只要强大的英国舰队一出现,垃圾的土耳其军队就会吓得屁滚尿流,但是这位骄傲自大的“雪茄迷”想错了,凯末尔亲自指挥土耳其军团在登陆地点严阵以待,对滩头阵地和俯瞰登陆场的制高点都进行了仔细勘察,大大加强了防守。英国远征军上来一波就被灭掉一波,他们无论如何奋战也无法突破凯末尔的阵地。双方激战数月,英军伤亡惨重,最后实在是折腾不起了,被迫撤退。一个英国士兵在写给丘吉尔的信中愤恨地说道:“该死的加利波利——我们的坟墓!”不久丘吉尔就在巨大的压力下辞去了海军大臣的职务,而凯末尔由于在这次防御战中的出色表现,声威大振,成为名满国内外的英雄,被誉为“伊斯坦布尔救星”。加利波利半岛之战是丘吉尔一生中极其丢人的一次失败,也是凯末尔一生中极其辉煌的一次胜利。

  1916年,凯末尔被派到高加索战区与俄军作战,他挥师挺进、连连得手,成为一战中唯一击败过俄国人的土耳其军官。35岁时,他成为土耳其帝国军队中最年轻的将军。凯末尔个人军事才能虽然了得,但土耳其帝国军队整体力量太差,土耳其帝国的军事部长对凯末尔还挺嫉妒挺厌烦,如此国家,岂能不败?最终土耳其帝国在一战中混成了个战败国,整个帝国一片混乱,摇摇欲坠,英法等协约国开心了,他们占领了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抓紧时间谋划瓜分土耳其。

  土耳其苏丹政府急哭了,他们见凯末尔是战时唯一的威名远扬的名将,便想利用他来稳固自己的统治,还打算把帝国公主下嫁给凯末尔。要说这土耳其公主,还真是个大美人,不但姿色非凡,而且才华横溢,但凯末尔愣是没答应这门婚事,他可不想当什么驸马爷,何况帝国政府如此垃圾,他才不会为其卖命呢。他有他的打算。当苏丹政府命令凯末尔去安纳托利亚执行军事任务时,他趁机和一帮爱国志士闹起了革命——单干了!他向全国宣布,凡是爱国者都到我这儿来汇合,不要再跟苏丹帝国政府混了,咱们单干,为民族独立而战!苏丹政府气得半死,要求凯末尔赶快滚回京城伊斯坦布尔,凯末尔全当没听见,苏丹政府一怒之下撤了他的军职,宣布他是叛逆,判处他死刑。凯末尔也不示弱,他于1920年在安卡拉(今土耳其共和国首都)成立了新政府,自任主席和国民军总司令,既反对无能的帝国苏丹政府,也对付嚣张的外国侵略军。

  凯末尔要对付的外国侵略军是谁呢?主要是在英国支持下的希腊军队。希腊军队自认为有英国撑腰,牛气轰轰,根本就不把土耳其国民军看在眼里,甚至打仗的时候希腊军总司令都不在前线,而在风景区悠哉游哉地度假。而凯末尔呢?人家亲自制定作战计划,亲自指挥(即使在战场上肋骨被子弹打断,还是继续指挥)。1921年夏,希腊军队兵临安卡拉城下,凯末尔指挥土耳其国民军集中兵力,迅猛出击,在萨卡里亚河之战中大破希腊军。此战改变了土耳其的历史进程,震惊了西方列强,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授予凯末尔“加兹”之称(意为“圣战胜利者”)和元帅军衔。

  1922年,凯末尔指挥国民军发动了全线反击。土军行动神速、所向披靡,而希腊军反应迟钝、大意轻敌,很快就被打得彻底崩溃,希军总司令也被生擒,凯末尔先后从敌军手里夺取了士麦拿和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境内的希腊军终于全部被灭,英、法、意等其他协约国侵略军也全被凯末尔扫地出门!土耳其民族解放战争最终胜利,凯末尔彻底踢翻了帝国苏丹政府,终结了奥斯曼帝国六百多年的统治。协约国见凯末尔实在太强,也被迫签订和约,承认土耳其独立。1923年10月,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凯末尔当选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统,直到1938年57岁时病逝。

  凯末尔执政十五年,业绩显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沙场上战功卓著的他在政治上也甚是了得,他几乎把整个土耳其都彻底更新了一遍:拆除庙宇、废除了多妻制、用拉丁字母取代阿拉伯字母,规定妇女无需再带面纱,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他把这个落后混乱的“病夫国家”带入了自强发展之路,使土耳其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成为“现代国家”的穆斯林国度。由于他对土耳其做出的贡献无与伦比,1934年他被授予“阿塔图尔克”的头衔,意为“土耳其国父”。

 凯末尔被西方史家誉为“伟大的将军”、“热情和忠诚的导师”,具有“勇敢而又富有灵感”的领导才能。其实早在领导土耳其革命之前,凯末尔就已经很伟大了,他在一战期间指挥落后的土耳其军队以弱胜强击败协约国军队的辉煌战绩足以使他名列20世纪世界名将之林。他在战后再创辉煌,发动了一场震惊世界的革命风暴,取得了一次国家独立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缔造了一个现代土耳其,这样,他就不仅仅是20世纪最出色的军事统帅之一,也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革命和政治领袖之一(凯末尔在20世纪的个人魅力和政治影响力足以与列宁、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毛泽东等人并驾齐驱)。直到现在,由他缔造的土耳其共和国依然是一个颇有影响的地区性军事强国,其综合实力不可小觑。

  ——————————————————————————
  【名将小传】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Mustafa Kemal Ataturk,1881——1938年)土耳其元帅,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和第一任总统。生于希腊萨洛尼卡。毕业于伊斯坦布尔军官学校。1906年加入青年土耳其党,反对苏丹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于1915年指挥一个师参加达达尼尔海峡防御战,阻击了英军的进攻。1917年起先后任步兵第十六军军长、高加索战线第二集团军司令和叙利亚-巴勒斯坦战线第七集团军司令,屡立战功,成为土军在一战中最出色的将领。1919年辞去军职,领导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即“凯末尔革命”)。1920年在安卡拉建立反对帝国苏丹和外国侵略的临时政府。1921年任国民军总司令,指挥土军在萨卡里亚河战役中击败希腊侵略军。获元帅军衔。1922年指挥土军发动反攻,将英国支持下的希腊侵略军全部赶出国土,宣布结束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923年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当选为首任总统。任内实行一系列改革,使土耳其成为现代化国家。1934年被授予“阿塔图尔克”(土耳其国父)之称。1938年11月10日去世。著有《新土耳其之路》等。


日期:2008-4-18 10:52:14

  第六十三集:渐被遗忘的赤色巨擘——托洛茨基(苏俄红军创建者和统帅)
  1940年8月20日,墨西哥城郊的一栋别墅里发生了一起命案——一个老头被人用冰锄给砸死了。这位死者非是常人,乃20世纪极具传奇色彩也极具悲剧色彩的红色巨擘——“苏俄红军之父”托洛茨基。
  如今提起前苏联,大伙都知道列宁、斯大林的大名,而知道托洛茨基的却并不多,就算知道的也多认为托洛茨基是个“大匪徒、大坏蛋”(俺父母那辈就这样认为,一提“托派”,皆认为罪恶滔天,那时都是这样教育的,没办法)。其实苏俄创建时,托洛茨基是与列宁并列的两大红色巨星,斯大林那时还没混出头呢。托洛茨基后来之所以被丑化、被糟践、被暗杀、被遗忘,全是拜斯大林所赐。

  托洛茨基出身犹太农民,表面上看就是一文弱书生,其实他骨子里特不安分,一天到晚脑子里琢磨的都是“邪恶思想”,当他决定踏上革命之路义无反顾的时候,也就注定了惊险电影般生活的来临。在俄国革命成功前,托洛茨基的经历基本就是:被抓、被关、被流放、逃跑、流亡国外;再被抓、再被关、再被流放、再逃跑、再流亡国外……(写到这,俺想起了风靡一时的美国电视剧《越狱》,托洛茨基的经历和这颇为类似)坐牢和流放对托洛茨基来说,就和咱们普通人上学上班一样是家常便饭,人家连婚礼都是在监狱里举行的。而N次流亡国外的经历使托洛茨基成了一个环球旅游者,他去过的国家有:法国、芬兰、英国、奥地利、瑞士、西班牙、美国、加拿大……所以说托洛茨基在革命岁月中不但要经常密谋、四处避难,还得学习外语。别看托洛茨基天天跑天天闹的,其实他身体并不好,他妈给他遗传了一种病,只要身体不爽或过度疲劳就会突然晕倒。您瞧,人家多不容易,这种的精神太值得咱学习了!

  话说1917年,时机已到,行动开始!列宁和托洛茨基都从国外回到了俄国,他们在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的斯莫尔尼宫里亲自指挥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两位领袖一声令下,红色武装迅猛出击,阿芙乐尔巡洋舰炮轰冬宫,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这样诞生了。夺权成功后,两位领袖都被劳累加紧张给折腾得两眼发红、脸色发白,列宁对托洛茨基说:“您看,咱们从被迫害、地下活动,一下子就掌权了……真是够晕啊。”二人相视而笑,接着就又忙活开了:建立新政府、与德国和谈退出一战、创建军队保家卫国……

  当了三个月的外长(外交人民委员)后,托洛茨基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兼陆海军人民委员(即苏俄军队总司令),负责创建红军。要说军事,托洛茨基还真没啥经验,对他来说,军营还不如监狱熟悉呢(虽然他当过战地记者,但毕竟不是兵)。写文章搞演讲他挺拿手,这冷不丁从玩笔杆子向耍枪杆子转移,是挺难。但不管怎么说,兵者,国之大事也,不会也得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托洛茨基搞起军事来,还真不得了,一年之内就迅速打造出一支红色队伍——1918年初夏,红军人数超过30多万,秋天猛增到80万,年底迅速超过100万!不过这红军战士都是工农兄弟,虽说革命热情挺高,也挺勇敢,但毕竟没受过军事训练,怎么和敌人正规军打呢?于是乎,托洛茨基想了个法子,用一些沙皇时代的俄国军官来指挥和训练红军,他们有经验嘛。您要问了,那沙俄军官能答应给红军工作嘛?别急,人家托洛茨基有手段,他把这帮“旧军事专家”的爹妈老婆孩子全扣为人质,这下他们全老实了,为革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虽说这招挺损,但为了革命大业也就顾不得那么多啦。

  这创建了红军要和谁打仗呢?“红军”嘛,当然打的是“白军”,白军就是一帮沙俄时代的将军诸如高尔察克海军上将、尤登尼奇步兵上将、邓尼金将军、弗兰格尔男爵等人指挥的“反红武装”,他们在仇视苏俄的英法美等协约国的支持下(协约国出钱出枪),四处出击,试图“灭红”。
  托洛茨基对付的就是他们。
  这位从没打过仗的红军统帅乘坐一列配有机枪的装甲火车,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有时敌军飞机就在火车上晃悠,甚至还丢炸弹,但托洛茨基仍旧镇定自若,丝毫不惧。在战争中托洛茨基麾下聚集了一批特年轻的超强战将:文武双全的伏龙芝、大胡子骑兵猛将布琼尼和“大纵深作战理论”的首倡者叶戈罗夫都才30多岁,而威震远东的布柳赫尔和号称“红色拿破仑”的图哈切夫斯基才20多岁。在白军老将眼中,这帮年纪轻轻的红军将领都是些没经验的娃娃,但就是这帮娃娃在“文人”托洛茨基的统领下,把白军全灭了!

  1919年3月,自命“俄国救星”的高尔察克率领25万大军在西伯利亚发动猛攻,就在他大做入主克里姆林宫的美梦时,托洛茨基指挥红军于4月转入反攻,几个月后就把高尔察克的老巢鄂木斯克给端了(第二年高尔察克被处决)。这年5月,尤登尼奇率领的另一波白军大举进攻彼得格勒,兵临城下,形势危急,彼得格勒的主席季诺维也夫吓得神经错乱,而托洛茨基异常镇定,他骑着战马亲自摆平了城里的混乱,他的传令兵奔跑狂呼:“不要怕!小伙子们!托洛茨基同志在指挥我们……”保卫彼得格勒的红军被托洛茨基重整了一番,与尤登尼奇拼死血战,最终将其击败,尤登尼奇逃亡。这年10月,邓尼金在西方14个国家的支援下,席卷乌克兰,直逼莫斯科,托洛茨基指挥红军浴血南线,再次获胜,第二年3月端掉了邓尼金的最后据点,邓尼金逃亡。11月,红军横扫克里米亚,自认防守无敌的弗兰格尔男爵也完蛋了。1920年,波兰军队也跟着裹乱,出兵侵占乌克兰,托洛茨基又赶紧指挥红军将其打跑,但列宁革命热情实在太高,他打算直接把波兰拿下,托洛茨基力阻无效,只好派图哈切夫斯基等将领进攻华沙,结果被波兰军队痛扁了一顿。当然,此战失利怪不到托洛茨基的头上,人家本来就不想打。

  和革命战争相比,托洛茨基不大擅长玩政坛阴谋,最起码不是斯大林的对手。列宁对托洛茨基的评价是:“能力最强,但过于自信。”列宁去世后,苏俄党内风云乍起,斯大林用尽各种手段,将托洛茨基糟践得一钱不值,于是“红军之父”被踢出了红军、“苏联缔造者”被赶出了苏联,托洛茨基又过上了颠沛流离的日子。即便如此,斯大林仍不罢休,派出特工四处追杀。1940年,“苏俄红军之父”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厄运……

 将托洛茨基列入《百将传》,也许有很多人不解,因为托洛茨基并非职业军人,在国际上更以出色的革命家和政治家闻名,不过在下却认为,他的统帅才华和军事影响力丝毫不亚于他的革命与政治业绩,也不亚于20世纪任何一位名将。他不但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支共产党军队的创建者和统帅,并亲自指挥这支初建的红色军队赢得了一场决定俄国命运甚至欧洲命运的战争的胜利。如果没有他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苏俄政权实在是前途堪忧,估计更无日后影响全球的强大苏联。托洛茨基在国际共运史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他写的大量政治论著对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影响深远,只不过本文主要写他作为一位军事统帅的成就和影响力,对他的其他业绩就不再多述了。

  ——————————————————————————
  【名将小传】列昂·托洛茨基(Leon Trotzky,1879—1940年)苏联革命领袖,苏联红军的创建者和统帅。生于基洛夫格勒,犹太人。早年投身革命,多次被捕、流放、流亡国外。1917年与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任外交人民委员,负责与德国谈判,主张“不战、不和”。1918年任陆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主席,负责组建、装备和训练红军。指挥红军先后击败了高尔察克、邓尼金、弗兰格尔等“白军”武装,取得苏俄国内战争的胜利,但在进攻波兰时受挫(尽管他本人反对这次行动)。1924年列宁逝世后,被解职。1927年被斯大林以所谓“反党行为”驱逐出苏共。1929年被驱逐出国。1938年在巴黎组建“第四国际”。1940年8月20日在墨西哥城被暗杀。著有《不断革命》等。


日期:2008-4-21 10:24:54

  第六十四集:书剑定乾坤——伏龙芝(苏俄红军统帅)
  这俄国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可谓大名鼎鼎,威名远播,纵观全球名牌军校,除了美国“西点”,就属这“伏龙芝”最牛了,一些战功煊赫的苏联名将如朱可夫元帅、科涅夫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崔可夫元帅、瓦杜丁大将,都是“伏龙芝”给培养出来的。而咱们中国的“独眼军神”刘伯承元帅、抗战中八路军牺牲的最高级指挥官左权将军、“新中国空军之父”刘亚楼上将,也都曾在“伏龙芝”深造。说到这估计不熟悉苏军历史的朋友要问啦,这所巨牛军校为啥叫“伏龙芝”呢?“伏龙芝”是个啥呢?告诉您,这“伏龙芝”和“西点”不一样,“西点”是地名,“伏龙芝”是人名,此君乃苏联红军历史上一位了不得的牛人,一个没有军衔的超级名将,堪称几乎所有苏军元帅的老前辈。

  别看伏龙芝军事学院培养了那么多名将,但伏龙芝自己却不是军校毕业的,人家是工业学院经济系的大学生,后来看到俄国遍地都是闹布尔什维克(俄共)的,他也按耐不住了,立即把一腔激情奉献给红色大业。伏龙芝当时也就二十来岁,但搞密谋、坐牢、越狱、与警察打架,已经很拿手了,有时一次能指挥好几百人的工人战斗队与当局拼命,革命本领甚是了得。小时候老师曾告诉俺们“地下党在革命时代是很危险的”,而伏龙芝正是如此。有一次他被一个哥萨克探子给抓起来了,惨遭虐待,结果左腿被虐成残疾,从此伏龙芝只要用力过度,左腿膝关节就会脱臼,只要脱臼,伏龙芝就忍痛自己“接骨”(传说中的武侠?)

  正因为伏龙芝闹革命时组织能力甚强,所以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就把很多极其复杂极其重要的事交给他来搞。当时俄国形势一塌糊涂其烂无比,新生的红色政权把欧洲各国气得发疯,他们纷纷插足干涉,俄国国内一些前沙皇时代的将军如高尔察克、邓尼金、弗兰格尔等辈也争先恐后地造反闹事,个个恨不得掐死列宁,真个是刀兵四起,遍地狼烟。苏维埃政权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灭了这些“叛贼”。从1919年起,伏龙芝开始担任红军集团军和方面军的老总(历任东方面军第四集团军司令、东方面军司令、南方面军司令等职),正式成为一员战将。其实此时的伏龙芝还不到35岁,又非职业军人出身,且手里的兵力装备也不行,要对付那些彪悍的“白军”还真不容易。不过伏龙芝多少有点军事“底子”,比如人家自幼喜爱打猎,所以马术和枪法极强,他脑子也特好使,精通英法德三门外语,还读了不少兵书,怎么说也算是文武双全吧。当上司令后他就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逐渐成为一代名将。

  话说1919年5-6月,伏龙芝率领近五万步兵和骑兵强渡白河,进攻高尔察克军队的战略要地乌法市,高尔察克乃前沙俄时代的海军上将,乃一沙场老手,他在乌法市以重兵把守,建立了强大的防御工事。伏龙芝全然不惧,他端着步枪亲自冲杀,士兵们见老总来了,顿时热血沸腾,全都高呼“伏龙芝跟我们在一起!”奋不顾身冲向敌军。不过前线毕竟是玩命的,敌机投下的炸弹在伏龙芝身边爆炸,伏龙芝的坐骑当场壮烈,伏龙芝也被震伤,但他还是坚持留在部队,伏龙芝麾下的头号猛将夏伯阳师长(恰巴耶夫)也中弹受伤,但和他老总一样,坚持不下火线。在伏龙芝的鼓舞和指挥下,红军终于渡过白河,攻占乌法。

  伏龙芝一生最经典的一战是1920年和盘踞在乌克兰南部及克里米亚半岛的弗兰格尔男爵的大战,这弗兰格尔手里有一支超强的“新型骑兵”,武器小到战刀、步枪、机枪、火炮,大到快速装甲车、武装载重汽车和轰炸机,真个是煞气腾腾!刚开打时伏龙芝手里没啥高科技武器,所以先防守,与弗兰格尔死掐,待到一些战车飞机和大胡子猛将布琼尼率领的精锐骑兵到手后,伏龙芝立马把弗兰格尔给合围了。不过这弗兰格尔也是一沙场猛人,虽然损失惨重,但困兽犹斗,最终竟突破了包围,退守克里米亚半岛。

  弗兰格尔在克里米亚半岛感觉极爽,这里不但有天险,他还设置了层层防御,火力极强,他扬言克里米亚对敌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精通兵法的伏龙芝沉静得很,他把历史上所有攻占克里米亚的著名战例全都在大脑里转了一遍,制定了灭敌之策。在一个寒风凛冽、迷雾腾腾的黑夜,伏龙芝指挥红军强度锡瓦什湖,登上了敌军防守相对薄弱的立托夫半岛。弗兰格尔吓了一跳,赶紧反击,但为时已晚。几天后,伏龙芝又搞了一次夜里突击,接着两翼突破,迅速穿插,弗兰格尔被迫撤到半岛港口。伏龙芝乘胜追击,弗兰格尔彻底玩完,带领60多个人逃亡国外。此乃苏俄红军史上的首次攻坚战,乐得列宁眉开眼笑,狂赞此战“乃红军建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伏龙芝被授予精美战刀一把,上刻“赠给人民英雄”。

  这伏龙芝不但统帅才能一流,个人功夫也甚是了得。有一次他骑马在某村庄溜达,发现一拨士兵坐着休息,他以为是自己人便上去打招呼,走近后才发现竟是“马赫诺匪帮”(乌克兰境内的反共武装)。“匪帮”一看伏龙芝的行头就知道是一大人物,于是纷纷开枪。伏龙芝纵马就跑,三个“匪徒”紧紧跟随,伏龙芝大怒,拔出毛瑟枪“啪啪”几响,把这仨全都撂倒,胜利脱险。

  和平年代里,伏龙芝成为红军首脑,1925年取代被斯大林整倒的“红军之父”托洛茨基,担任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陆海军人民委员。他对苏联军事体制进行了不少改革,还写了一大堆军事论著,是当时苏军第一理论高手,苏军应该如何训练、如何管理,如何发展,如何作战,他都有一整套经典大论。苏军日后能变成一支威震世界的强大武装,伏龙芝功不可没。不过这位名将一直没有军衔,只因他40岁就病逝了(也有史料说他是被斯大林害死的),没活到苏军授衔那一年(1935年),否则元帅他是当定了。由于他生前对工农红军总参学院(1918年创办)做了大量工作,所以他去世后苏联就把该军校命名为伏龙芝军事学院。

  伏龙芝乃20世纪初世界军事领域的年轻俊杰,刚勇顽强,博览群书,才兼文武,功勋显赫,惜大器早陨,令人惋惜。他是20世纪俄罗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之一,为苏俄红军的组建和发展、苏俄国内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军事指挥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中主力,攻敌弱部;机动兵力,迂回包抄”。在军事理论上他准确地预测了未来战争中陆海空武器装备的重要性,对苏军的迅速崛起和壮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他参与创建的军事学院体系为苏军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指挥人才。

【名将小传】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Mikhail Vasilyevich Frunze,1885—1925年)苏联红军统帅。生于俄国皮什佩克城。就学于圣彼得堡工业学院。后加入布尔什维克,参加俄国革命,曾数次被捕。1917年历任明斯克和维尔诺省农民代表苏维埃主席、明斯克区革命军参谋长、舒亚县党委和苏维埃主席等职,积极组织武装起义和创建红军。1918年任省党委主席、省军事委员和雅罗斯拉夫尔军区政治委员等职。1919年任东方面军第四集团军司令,多次击败高尔察克白军。同年开始指挥东方面军,解放乌拉尔北部和中部。1920年任南方面军司令,指挥彼列科普-琼加尔战役,彻底击败弗兰格尔白军。1920—1924年任驻乌克兰特派员。1924年出任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副陆海军人民委员,并兼任工农红军参谋长和军事学院院长。1925年任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陆海军人民委员。同年10月31日在莫斯科去世。著有《统一的军事学说和红军》、《红军的军事政治教育》等。对苏联红军的发展影响巨大。


日期:2008-4-21 16:16:42

  第六十五集:迷人俊男才华高,千古悲剧泣英豪——图哈切夫斯基(苏联元帅)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大开杀戒,诸将帅集体遭殃。其中最令人悲叹也是最震惊世界的就是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之死。这位年轻元帅可谓当时苏联最富才华亦最富魅力的军界明星,此君英俊潇洒,勇武睿智,多才多艺,20多岁就担当军团司令统兵征杀,战功煊赫,42岁就获得了元帅军衔,被誉为“红色拿破仑”和“苏联机械化战争的鼻祖”。可叹如此英才含冤惨死,实为苏俄一巨大损失也(写到此,不由地想起了咱们的岳武穆和袁督师)!

  苏联元帅多是劳苦大众出身,但图哈切夫斯基不同,他出身贵族,从未受苦,打小就是一人见人爱的帅哥公子,长大后更是迷倒万千女子的美男,不过人家图帅哥可不是现在电视上那些徒有其表的所谓俊男,他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军事界的“超男”:先说外语,人家精通法语、德语和拉丁文,经常阅读原版的外文书;再说音乐,人家不仅能演奏小提琴(专业水平)还会自己动手制作小提琴,而且跳舞水平也挺高;论文采,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妙笔生花,著作等身,年轻时曾和大文豪托尔斯泰一起坐车神侃;论武功,他纵马奔驰、舞刀打枪、冲锋陷阵、胆略非凡。他的大脑思维也挺超前,当时好多将帅还都沉迷于骑兵战步兵战的时候,人家就开始琢磨装甲战和空战了。怎么样,如此近乎完美的军人确实魅力无阻挡吧?!

  图哈切夫斯基21岁时从军校毕业,成为沙皇俄国军队的士兵,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在一次和德军作战时被俘虏。据说在战俘营里小图结识了一位同被德军俘虏的高个大鼻子法军上尉,他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法兰西英雄戴高乐将军,两人挺投缘,天天谋划怎么越狱。这段历史是真是假还有待考证,但有一件事确是真的,小图在战俘里也不知从哪儿看到一篇列宁的文章,看后他的脑子就被震了——“列宁真是太有才了!”于是,这位出身贵族的军官立志加入红色阵营,跟着列宁闹革命。

  从战俘营出来回国后,图哈切夫斯基马上加入了俄共和红军。对于军人来说,图哈切夫斯基算是赶上好时候了(虽然对老百姓来说,是灾难),苏俄国内狼烟四起,高尔察克、邓尼金、弗兰格尔等前沙俄将军纷纷举兵作乱,群殴列宁。列宁紧急征兵,到处“招聘”军事人才,才华横溢、英姿勃发的图哈切夫斯基自然没逃过列宁的慧眼,被授予重要指挥权。1918年,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陷落,莫斯科危险,东线告急!年仅26岁的图哈切夫斯基被任命为东方面军第一集团军司令,率军杀向东线,几天之内就把辛比尔斯克夺回。这辛比尔斯克可是列宁同志的家乡,小图把领袖的家乡给“解放”了,莫斯科也踏实了,这列宁能不开心嘛。

  1919年,高尔察克武装甚是嚣张,在乌拉尔和伏尔加河地区蹦跶得极欢,列宁很愤怒,任命图哈切夫斯基为第五集团军司令(属伏龙芝麾下)与高尔察克对阵。这高尔察克乃沙俄时代的海军上将,用兵才能甚是了得,还曾在北极探险,甚是彪悍。他足足比图哈切夫斯基大20岁,他早期征战沙场时,小图还没发育完整呢。不过在这场毛头娃娃与前辈老手的对决中,毛头娃娃胜了!图司令灵活出击,将“速度”与“协同”发挥得淋漓尽致,打得老高将军连连败退,红军连续攻克车里亚宾斯克和鄂木斯克等西伯利亚重镇。同年底,图司令因卓越战功被授予“荣誉金剑”一柄(可以想象本就英武的图司令又配上金光闪闪的宝剑简直帅极)。第二年初,图哈切夫斯基出任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对付邓尼金武装。这老邓亦是沙俄时代的老将,也比小图大20多岁,他仗着自己兵强马壮,在高加索地区牛气轰轰。不过图司令一到,老邓也和老伙计高尔察克一样霉运降临。图司令指挥红军神速突击,连战连捷,再次上演了“娃娃打败前辈”的好戏——看来这图司令还真像咱三国时代的“美周郎”和“陆书生”(其实小图指挥这些大战时比火烧赤壁时的周瑜和火烧连营时的陆逊还要年轻,不到30岁呢!),真可谓只要水平高,管他是小还是老。

  虽然图哈切夫斯基战绩辉煌,但他并非百战无敌,他打过一次极郁闷极糟糕的战役——即苏波华沙之战,打败他的牛人也是个“斯基”——老谋深算、手段高强的波兰元帅毕苏斯基。话说1920年,在历史上饱受俄国摧残的波兰雄起了一把,在毕苏斯基指挥下迅速侵占乌克兰首府基辅,虽然图哈切夫斯基指挥西方方面军很快就把他们打跑了,但列宁革命热情高涨,不顾众人反对,坚持要拿下波兰首都华沙。于是图司令继续进军,不料竟在华沙城下被毕苏斯基海扁了一顿,苏军损失惨重,被迫撤退。此战小图为何如此倒运?原因多多,诸如列宁同志过于激动、苏军将领过于轻敌、战线太长后勤补给跟不上、苏俄各军配合太差而波兰军队却万众一心,等等。总之,此战乃小图军事生涯中永远的伤痛。

  虽说受挫华沙,但咱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一个人的全部。总体来说,图哈切夫斯基还是一员本领超凡的闪亮将星。斯大林执政后,他相继担任了红军参谋长、军械装备部部长、副国防人民委员等要职。1935年成为首批苏联元帅,时年42岁(是苏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元帅)。和平岁月里,图哈切夫斯基同样才华大展,他是当时苏军将领中的“前卫一族“,主张使劲发展装甲兵和航空兵,由于他和其他“前卫”将领的共同努力,苏军在1932年的坦克数量超过了号称”欧洲第一强”的法国陆军,而苏军飞机到1935年已经达到了五千架(空降兵也迅速发展起来),如此成就,令世人震惊!

  就在图帅满腔热情地要把苏军打造成一支世界超强武装的时候,一个巨大的阴谋向他袭来,自古功高盖主过于张扬的名将结局多为悲剧,而“谋反”则是最好的杀人理由。1937年,专横多疑的斯大林以“与德国秘密勾结图谋叛逆”的借口把图帅以及其母亲、夫人、兄弟姐妹还有未成年的女儿全都抓了起来。随即苏联政府对图帅进行秘密审判后以所谓的“叛国间谍罪”将他枪决。一代将星含冤陨落(也是苏军“大清洗”灾难的开始),直到24年后才被平反昭雪……

  图哈切夫斯基英俊潇洒,多才多艺,战功卓绝,魅力非凡,思想前卫,实乃世界军事史上一大奇才,可怜英雄良将遭逢大难,含冤惨死,英年早逝,实为军队之悲,国家之悲,亦为人性之悲!他是苏联历史上最有才华的元帅,也是现代战争史上唯一一位20多岁就担任军团司令指挥大规模战役的名将。他不但为打赢国内战争立下赫赫战功,而且对苏联红军发展成为一支现代化装备精良的强大武装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军事思想也很惊人——主张突破敌军防线时应以机械化步兵和装甲兵、炮兵和轰炸机配合出击,然后再发动大规模的坦克进攻——该思想在二次大战中得到了实现。

 【名将小传】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Mikhail Nikolaevich Tukhachevsky,1893—1937年)苏联元帅。生于斯摩棱斯克。毕业于亚历山大军事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参加红军和俄共。国内战争期间历任南方面军第八集团军司令、第五集团军司令、高加索方面均司令、西方面军司令、第七集团军司令等职。指挥红军与高尔察克、邓尼金等白军作战,屡立战功,表现出极强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艺术。但在1920年华沙之战中被波兰军队击败。1925年任工农红军参谋长。1928年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1931年任苏联陆海军副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任工农红军军械装备部部长。1935年晋升为首批苏联元帅。1936年任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兼军训部部长。1937年6月12日因苏联肃反扩大化而遇害,年仅44岁。著有《图哈切夫斯基论文集》。其军事理论和实践对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日期:2008-4-22 10:38:33

  第六十六集:踹掉希特勒的老巢!——朱可夫(苏联元帅)
  略懂二战史的朋友都知道朱可夫的大名,这位“贫困打工仔”出身的元帅是“红色帝国”里最“红”的将星,就算在整个俄罗斯历史上,也堪称一位超级名将。在二战苏军中,除了斯大林,可就算他最牛了。他痛打过日本“皇军”,狠揍过纳粹德军,数次力挽狂澜、扭转乾坤,最后直接端掉了希特勒的老巢。他的盖世军功威震世界,也“威震”了他的“老大”斯大林和赫鲁晓夫……

  朱可夫是个苦命娃,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年轻时一直衰运不断。小朱同学上小学时成绩挺好,但家里没钱,小学毕业后被迫挑着包袱到莫斯科打工去了。在一家毛皮作坊当学徒时他苦中作乐,谈了个女朋友,但后来女友结婚了,新郎不是他。一战爆发后,小朱很开心地被编入骑兵,他觉得当骑兵特浪漫,但还没等他享受浪漫呢,他就在侦察中踩了地雷,炸成重伤,好长一段时间耳朵都不好使。俄国革命爆发后,小朱别提多可兴奋了——这回咱穷人当家作主啦——他斗志昂扬地准备参加赤卫队,没想到突染重病,连续几个月躺在床上爬不起来。病愈后他好不容易参加了俄共和红军,在国内战争中英勇奋战,但在战斗中又被手榴弹给炸伤了。看来这真是应了咱们孟老师的那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朱可夫正儿八经开始发达是他24岁当上红军排长后,从此他就青云直上:26岁当上团长,34岁当上旅长,41岁当上军长,44岁成为大将司令。在苏军的年轻精英中,朱可夫算不得智商最高的,但却是最有毅力最踏实苦干的,这一点几乎无人可比。朱可夫早已看出装甲坦克兵的重要性,别看他自己挺爱骑兵,但他很清楚,战马这玩意在军事发展中绝对竞争不过坦克,所以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以近乎狂热的劲头来研究坦克战,这一点他可比他那位老上级——一辈子迂在骑兵里出不来的“骑兵战神”布琼尼元帅强上太多了。

  朱可夫治军也堪称一流,他要求坦克演习回来后必须立即擦洗得一尘不染,每位官兵也必须把自己的皮鞋擦得亮能照人。曾有一次朱可夫亲自给士兵擦皮鞋来教育士兵,在军中传为佳话。别看朱可夫这事干得挺“和蔼可亲”的,其实他脾气臭得很,尤其在战争期间,怒火升腾时他经常把下属骂得跟三孙子似的——“妈的!混蛋!再搞不好我就枪毙你!”——很多朱可夫的部将都遭遇过这样的恐怖境况(想起《亮剑》里的李云龙),所以一些欧美军事学者都认为朱可夫是个“粗鲁、无情的名将”。

  朱可夫一生最辉煌的业绩是击败希特勒,不过他教训的第一个敌手却是亚洲的军队——日本“皇军”。“狂”极生疯的日本人于1939年很自信地出兵七万五千人进攻蒙古边境,不知天高地厚地“调戏”苏联,他们碰到了手握五万七千人的朱可夫,结果“七万五”被“五万七”给打废了,六万多“皇军”报销,“日本陆军航空兵有点本事的飞行员几乎全被干死,大批日军军官争相剖腹。打这以后,“皇军”再也不敢招惹苏联了,而朱可夫也更得斯大林赏识。

  1941年6月,朱可夫一生最大的挑战到来!希特勒出动150个师突袭苏联,朱可夫摇身一变成为斯大林的“救火队长”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副统帅”,哪里战况最危急,他就被派到哪里。比如德军围攻列宁格勒,朱可夫就飞奔列宁格勒,加强防守,使德军美梦破碎,郁闷至极;希特勒出动百万德军猛攻莫斯科,朱可夫马上来到首都,在风雪严寒中设置道道防线与德军死耗,等德军撑不住时就发动反攻,一举干掉德军五十余万,使希特勒的“闪击战”再也玩不转了;极不甘心的希特勒又调集重兵猛攻斯大林格勒,朱可夫立即奔往斯大林格勒,下令苏军死守城池,与德军展开空前惨烈的巷战,待德军进攻无力时他和“智多星”——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一起制定了反攻计划,打得德军弹尽粮绝,歼灭德军150万,生擒德军元帅保卢斯,扭转乾坤;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又发动“堡垒”作战,打算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狠揍苏军,朱可夫连忙赶到库尔斯克部署,先防守再反攻,双方展开有史以来空前壮观的坦克大PK,德军悍将曼斯坦因元帅严重受挫,朱可夫歼敌五十余万,干掉德军坦克一千五百辆、飞机三千七百架。

  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就越来越衰了,战略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苏军手里。1944年,朱可夫指挥苏军(相继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和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发动强力反攻,T-34坦克势不可挡,喀秋莎火箭炮令敌胆寒,苏军连续解放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兰等地,希特勒的心灵一次次被苏军的猛攻无情的摧残,第三帝国败局已定!1945年4-5月,朱可夫对德国展开最后决战——柏林战役。他搞起数百架超大功率的探照灯照得德军头晕眼花,接着指挥苏军坦克渡过奥德河,艰难地突破德军层层防线,最终突入柏林市区,把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元首”和他新婚的妻子爱娃双双自杀,纳粹德国投降。柏林一战,几乎残酷得无法描述,苏军歼敌48万,自己也挂掉30多万。但不管怎么说,第三帝国还是被摧毁了,朱可夫作为“战场上胜利的永恒象征”成为人气最高的苏联名将,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就对朱可夫十分欣赏,德国投降后两位名将第一次见面,艾克拉着朱可夫的双手紧盯着他看了半天说道:“啊,元帅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战后的朱可夫威望如日中天,甚至老百姓向他高呼“乌拉”,他也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这下坏了,斯大林能高兴嘛?所以战后没多久朱可夫就被斯大林贬出莫斯科,搞得他心中十分不爽。后来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赫鲁晓夫利用朱可夫在军中的威望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任命他为国防部长。在一次赫鲁晓夫和政敌的较量中,朱可夫调动飞机愣是把全国三百多名中央委员全都搞到莫斯科,力挺赫鲁晓夫。朱可夫又开始觉得自己了不起了,虚荣心极度膨胀。其实他哪里晓得,他不过是赫鲁晓夫的一枚棋子,当赫鲁晓夫认为他是威胁时,很轻易地就把他炒了并纠集一批反对者(如科涅夫元帅)对他进行言论群殴。可叹朱可夫在战场上能横扫千军,在政坛上死也玩不过政客。老元帅晚年极度郁闷,好在这时他娶了一个比他小25岁的太太,还生了个女儿,家庭的温馨还能让老元帅的心灵有点慰藉。赫鲁晓夫被勃列日涅夫搞下台后,朱可夫终于被恢复了名誉,不过此时的老元帅已是风烛残年,长卧病榻了。1974年,老元帅与世长辞,终年78岁。1995年,为了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立起了一尊朱可夫元帅的骑马雕像。

  朱可夫是二战期间最具影响力的苏联名将,他的历史功绩和军事才华丝毫不亚于俄国历史上的超级名将苏沃洛夫大元帅和库图佐夫元帅。他在苏德战争期间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不但拯救了俄罗斯,而且给德军以毁灭性打击,大大削弱了纳粹德国的军事力量,加速了希特勒帝国的灭亡,直接改变了二战的进程、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他头脑冷静,坚毅果敢,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才能炉火纯青。虽然他在指挥中也有过失误(如“火星行动”受挫,见“莫德尔篇”),个人身上也有不少毛病(如骄傲自夸),但这些瑕疵都无法改变他在俄罗斯历史和世界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美国史学家钱尼博士乃是西方研究朱可夫生平的一位高手,他对朱可夫最经典的一句赞誉就是——朱可夫是战场上胜利的永恒的象征。

 【名将小传】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Georgi Konstantinovich Zhukov,1896——1974年)苏联元帅。生于俄国卡卢加州斯特列尔科夫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俄国内战争。1918年参加红军,1919年加入俄共。1930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1939年任驻蒙苏军第一集团军级集群司令,率军在哈勒欣河围歼日军取胜。1941年初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挫败德军夺取列宁格勒的企图。后任西方方面军司令,指挥莫斯科会战获胜,粉碎德军闪击战。1942年任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和苏军最高副统帅,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获胜,扭转战局。1943年晋升苏联元帅,指挥库尔斯克会战,重创德军。1944年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指挥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进攻战役。1945年任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解放华沙,攻克柏林,接受纳粹德国投降。战后初期任驻德苏军总司令和苏占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1955——1957年任国防部长。后被解职。1974年6月18日在莫斯科去世。著有《回忆与思考》。


日期:2008-4-22 10:53:33

  第六十七集:“智多星”兼“百胜将”——华西列夫斯基(苏联元帅)
  熟悉《水浒》的朋友都知道,梁山108将里有个“智多星”吴用,还有个“百胜将”韩韬。这俩绰号都挺牛。在二战苏军名将中,有一位性格温柔的元帅,既是“智多星”,也是“百胜将”。他当过总参谋长,也就是“军师”,“运筹帷幄妙如神,决胜千里定乾坤(似张良)”;他也当过总司令,也就是“大帅”,“驰骋疆场谁敢当,力催强虏神威扬(似韩信)”!

  华西列夫斯基他爸是个乡村教堂的神父,他爸觉得当神父比当农民有出息多了,就把小华送到神学校去研究“上帝”,希望儿子将来和自己一样也成为一个神父。可是小华根本就不想在教堂里呆一辈子,他有个美好的梦想——告诉您,不是从军,而是当一名农学家,土壤、栽培、果树、蔬菜、农药……这些东西对幼年的华西列夫斯基来说,简直太美好了。19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碎了小华的梦想,别说农学家,就是神父也当不成了,他成了一名沙皇的士兵,奔赴前线“保家卫国”去了。小华本想战争结束后继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考农业大学,没想到俄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红色革命席卷全国,小华被编入红军,他当农学家的希望彻底没戏了。不过事实证明,军队太适合华西列夫斯基了,也比当农学家更有前途。

  华西列夫斯基打小就是一个性格特别温柔的男生,几乎没脾气,说话声儿不大,也不爱多说话,长大后也是如此,当上将军和元帅后更是如此,这一点比他那臭脾气的亲密战友兼亲家朱可夫(华帅的儿子娶了朱帅的女儿)强多啦。如果遇到实在让他气得忍无可忍的事儿时,他就握紧拳头,但仍沉默不言,直到手指头握得酸疼。斯大林曾对他开玩笑说:“您指挥那么一大批部队,而且干得不坏,但您自己估计连苍蝇都没欺负过吧。”华西列夫斯基除了温柔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谦虚,不爱显摆,别管立了多大的战功,总是保持低调,这一点不但也比朱可夫强,还比其他二战名将如隆美尔、巴顿、蒙哥马利、麦克阿瑟等人都强上太多,这些爷哪个不是恨不得全世界人民都崇拜自己的主啊。不过不张扬就显得“没个性”,“没个性”就很难吸引媒体,所以朱可夫、隆美尔、巴顿他们都被媒体疯狂宣传炒作,于是声名大振,享誉全球,而低调的华西列夫斯基相比他们,名气就差了一些。

  华西列夫斯基是个有真才实学的军人,如果光温柔、谦虚,那他也能不了一代名将。此君大脑转速奇快,不管接到啥活,都能立即进入最佳状态,很快做出准确判断,然后制定出相应的决策和计划,几乎从无败招,百战百胜。您想想,这又能干又低调又温柔又谦虚,身为领导的斯大林能不喜欢他嘛。斯大林对华氏的晋升可就和华氏的大脑运转一样——奇快。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华西列夫斯基仅是个少将,几个月后就被升为中将,第二年就蹿升为上将,第三年就当上了元帅,这时他才47岁。战争期间,他担任了4年红军总参谋长,几乎与副最高统帅朱可夫平起平坐,在“苏军统帅排行榜”名列第三,仅次于斯大林和朱可夫,也是战争期间仅有的三位两次获得“胜利勋章”(苏军最高级别勋章)的苏军统帅(另两位是斯大林、朱可夫)。

  华帅虽身为“军师”,但他可不是那种天天坐在办公室里指手画脚的角色(所以说“运筹帷幄”对他来说并不是很贴切),而是经常往前线跑,看清楚前线具体是怎么回事才制定计划,还要亲自协调好几个方面军一起打。所以对他来说,连续几天不睡觉极为正常,而且还经常遇险(如负伤、撞车啥的)。有一次华帅在前线负伤,可把斯大林急坏了,他让医生使劲检查华帅的大脑,生怕华帅脑子坏掉,如果总参谋长脑子毁了,这仗可怎么打啊。

  整个战争期间,华帅的大脑神经都是绷得紧紧的,要是一般人,恐怕都断了好几次了。就是在如此紧张环境中,华西列夫斯基主持策划、制定和实施了N多计划: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灭德军150万,生擒德军元帅保卢斯,扭转战局;库尔斯克会战,灭德军50万,夺得战略主动权;顿巴斯战役,毁德军13个师,解放顿巴斯;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战役,灭德军10个师,毁德军59个师;克里米亚战役,灭德军近15万,解放克里米亚半岛;白俄罗斯战役,灭德军17个师,毁德军50个师,解放白俄罗斯全境,攻入波兰;波罗的海沿岸战役,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大部分地区……

  1945年,华帅不当“军师”当“主帅”,以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的身份指挥了东普鲁士战役,力克东普鲁士,灭掉德军东普鲁士集团。苏德战争的最后一战柏林战役他没参加,当时他忙别的了——被调任远东苏军总司令,负责收拾日本。华帅一声令下,百万苏军如暴风雷霆般直扑中国东北,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本想发挥武士精神好好拼一下,无奈大势已去,苏联大兵纷纷出现在沈阳、长春、哈尔滨、吉林、旅顺、大连、朝鲜平壤……华帅麾下的猛人阿尔乔缅科上校端着枪就冲到了山田大将在长春的司令部,惊得“皇军”众将哑口无言,全当了俘虏,“满洲国”皇帝溥仪也被华帅手下的战士们俘虏了。此战华帅毙日军8.4万,俘日军近60万,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彻底完蛋。远东一战论规模论速度论影响,都堪称经典的大手笔。华西列夫斯基的军事统帅生涯达到顶峰!

  战后的华帅继续担任苏军要职,为苏军的改革和训练出了不少力,是50——60年代苏联军政界的大腕。华帅在战后的岁月里依然温柔低调,所以没有像他那自以为是的亲密战友兼亲家朱可夫那样霉运不断。1977年,华帅在莫斯科去世,终年82岁。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是二战期间亲自组织指挥大规模战役最多的总参谋长,也是二战期间极其稀少的在50岁之前就把一生的漂亮仗都打完了的名将。他沉着坚定,胆大心细,思维敏捷,判断准确,计划周密,组织、指挥和协调大规模战役时得心应手,丝毫不乱,对彻底击败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起到了重大作用,堪称世界军事史上最出色的总参谋长之一,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

  ————————————————————
  【名将小传】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Aleksander Mikhailovich Vasilevski,1895——1977年)苏联元帅。生于俄国基什涅马县新戈利哈。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俄国内战争。1919年参加红军。1937年总参军事学院毕业后入总参谋部工作。1938年加入苏共。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任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1942年任总参谋长,主持制定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顿巴斯、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克里米亚、白俄罗斯及波罗的海沿岸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的作战计划,并负责组织和部署兵力、后勤供应和准备预备队,还曾多次被派往前线协调各方面军的作战行动。1943年晋升苏联元帅。1945年改任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指挥东普鲁士战役,重创德军;后调任远东苏军总司令,指挥远东战役,进军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击败日本关东军。战后历任总参谋长、武装力量部部长、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国防部总监组总监等职。1977年12月5日在莫斯科去世。著有《毕生的事业》。


日期:2008-4-23 23:44:08

  第六十八集:沙场情场尽风流——罗科索夫斯基(苏联元帅)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堪称二战苏联名将中的第一英俊小生,这位波兰人身材魁梧(一米八三),仪表堂堂,风度潇洒,魅力四射。他在沙场上力拼德军,所向披靡;在情场上征服美女,尽显风流。真可谓“战时挥戈灭强虏,闲时把酒戏美人”也。

 

 罗科索夫斯基他爸是波兰人,他妈是俄国人,和多数苏联名将一样,罗科索夫斯基小时候也是个苦命秧子,幼年父母双亡,无钱上学,只好去打工赚钱,或给人家工厂做丝袜,或帮人家砸石头,小小年龄就饱尝世间苦楚。18岁时,罗科索夫斯基参加了俄国军队,十月革命后又加入了俄共和红军骑兵部队。在国内战争期间,这位小帅哥挥刀纵马,英姿勃发,智勇兼备,屡立战功。34岁时他就当上了骑兵师长,40岁又升为军长。别看小罗乃骑兵出身,但思想很前卫,坦克刚出世没多久,他就一眼看出装甲战在未来战争中将大显神威,于是全力研究坦克战,逐渐成为苏军中最早的也是最年轻的机械化作战高手之一。

  虽说小罗年轻有为,但他在30年代遭了一次大劫,险些英年早逝,壮志未酬。时值斯大林发动恐怖清洗,大批军官被活活整死,小罗也稀里糊涂地锒铛入狱,被打得死去活来,牙落肋折,满身血污,还被好几次带到刑场,但一直没被枪毙。后来斯大林难得地发了一次“慈悲”,准备放出一批军官,小罗极其幸运地重获自由。倘若小罗在当时被一枪毙掉,那未来的二战中斯大林麾下就缺了员得力悍将,希特勒德军就少了位强硬敌手也。

  1941年,希特勒突袭苏联,一场“黑卐”与“红星”的残酷大战揭开序幕!德军猛攻莫斯科的时候,罗科索夫斯基奉朱可夫之命率领第十六集团军拼死防御沃洛克拉姆斯一带,可怜罗将军手里连坦克都没有,只好用大炮和手榴弹对付德军坦克,但罗将军就是狠,人家愣是把德军给挡住了。后来罗将军好不容易有了坦克,但数量太少,他脑子一转,干脆搞了一次反常规作战——把坦克和步兵揉在一起对付德军,这招还不错,始终未让德军占得便宜。

  1942年,震惊全球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打响,罗科索夫斯基任顿河方面军司令,他和西南方面军一起对德激战20天,把三十多万德军全部围歼,生擒了德军的“倒霉元帅”保卢斯。第二年,希特勒发动“堡垒作战”,史上最大的坦克对决——库尔斯克会战打响,罗科索夫斯基率领中央方面军参加了这次大战。他又玩了一把反常规作战——把大量兵力兵器都搞到特别狭窄的地方,而且在德军进攻前把德军的指挥和通信系统打得稀烂,最终罗司令与沃罗涅日方面军一起取得了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希特勒苦心打造的“堡垒”彻底倒塌。

  1944年,罗科索夫斯基终于获得了苏联元帅军衔,并担任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参加代号“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罗斯战役。他再次大玩反常规作战——原先苏军作战基本都是搞一次突击就差不多了,而这次罗帅同时搞了两次向心突击,而且两个突击都很强大很震撼,打得德军全面崩溃。接着罗帅调任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司令,率领部队参加了1945年对德国的最后决战。当战争胜利后,罗帅极其光荣地担任了莫斯科胜利大阅兵的总指挥,那真教一个“英姿飒爽,夺目闪亮”,此乃罗帅一生中最激动的时刻。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横扫千军,扬威四方,按说这位波兰血统的英雄应该是波兰人的骄傲。那么他的辉煌与成功能给他的波兰父老乡亲带来点啥好处不?告诉您吧,非但没好处,反而有坏处!这是咋回事呢?话说还是在1945年的时侯,华沙爆发了反德大起义,罗帅当时就率领大军在附近,虽然离得那么近,但他愣是袖手旁观,眼巴巴地看着波兰起义被德国人扼杀、无数波兰人被德国人弄死。而到了战后,苏联为了控制“社会主义小弟”波兰,就把罗帅派到华沙担任波兰人民共和国的部长会议副主席(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他还获得了波兰元帅的军衔。在掌管波兰军事的几年里,罗帅秉承苏联领导人的意愿,镇压逮捕了无数反苏的波兰人;波兰爆发示威活动时,他还鼓动赫鲁晓夫武力收拾波兰。后来多亏苏波两国政治领导人“和为贵”,才没酿成大祸,罗帅也被召回苏联。看来罗帅早把自己当成了苏联利益的铁杆维护者,对波兰人民没一点感情,那个金光闪闪的波兰元帅肩章对他来说真有点讽刺味道啊。

  开头咱说了,罗科索夫斯基元帅乃一俊男,估计是继图哈切夫斯基之后苏军又一位帅哥元帅,此君用兵风流,生活也风流(通俗点说就是好色),虽已有妻室,但情人不断,其中最著名的情人是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的老婆谢罗娃,谢美女貌若天仙,性感无双,罗帅见到她后简直神魂颠倒不可自拔,谢美女见到威风凛凛潇洒浪漫的罗帅也是痴心不改,二人爱得一塌糊涂,大演战地情缘。于是乎,有人就指责罗帅作风不好,战争时玩女人成何体统,还把这事报告给了斯大林,没想到斯大林听后根本没当回事——反正元帅在前线只要能打好仗、多立功就行,玩女人就玩呗!打小报告的人差点晕死。

  风流倜傥的罗科索夫斯基是二战期间苏联军队中最具影响力的四位元帅之一(另三位是朱可夫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科涅夫元帅),他多谋善断,用兵大胆,经常反常规作战,在冒险中取胜,在极其复杂和艰难的形势中击败敌军,他所指挥的几场大规模战役极其漂亮,对彻底摧毁纳粹德国的军事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军事才能丝毫不逊于被誉为二战苏军第一名将的朱可夫元帅。甚至不少德国将领都认为罗科索夫斯基才是“苏联战时最出色的战地指挥官”,而美国人也评价罗科索夫斯基“天才而能干,具有非凡的个人勇气”。

  ——————————————————————————————
  【名将小传】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 Konstantinovich Rokossovski,1896——1968年)苏联元帅。生于俄国大卢基市(一说波兰华沙)。波兰人。1914年加入沙俄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加入红军,翌年加入俄共。参加过国内战争。1929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任第十六集团军司令,参加过斯摩棱斯克战役和莫斯科会战。1942年任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和顿河方面军司令,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围歼德军获胜。1943年任中央方面军司令,与沃罗涅日方面军协同在库尔斯克会战中重创德军。1944年晋升苏联元帅,任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参与指挥白俄罗斯战役,以两次强大的向心突击击败德军。后调任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司令,参加东普鲁士战役、东波美拉尼亚战役和柏林战役。1945年主持莫斯科胜利阅兵式。战后于1949—1956年任波兰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获波兰元帅军衔。回苏联后任国防部副部长兼总监察长等职。1968年8月3日在莫斯科去世。著有《军人的天职》。


日期:2008-4-24 10:38:26

  第六十九集:“朱可夫算老几?!”——科涅夫(苏联元帅)
  朱可夫元帅是公认的二战苏军头号将星,但有一个人就不服气,他就是科涅夫元帅,此君在苏德战争中也称得上是才能不凡、战功赫赫,可总也不如朱可夫那么风光,所以肚子里一直憋着一股怨气,在攻克柏林时科涅夫发了狂似的与朱可夫争功,战后更是不断地往朱可夫头上扣屎盆子。当然话又说回来了,别管科涅夫的行为有多“可恶”,但他依然是苏联历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名将,战后苏联为了对抗美国为首的“北约”,就搞了个“华约”,这“华约”武装的第一位老总正是科帅——这可是“八国联军”的总司令噢。

  话说科涅夫出身贫农,22岁时参加红军,当了好长一阵子军队政委,所以他觉得这党对军队的领导相当重要,脱离了党的正确领导,这军队怎么能打胜仗呢?而他的战友兼宿敌朱可夫则对军队里的政工干部瞧不上眼,他觉得打胜仗靠的是司令员的天才统帅(比如他自己),关政委啥事!这是科涅夫与朱可夫产生矛盾的原因之一。科涅夫心中一直暗想:好小子,你朱可夫敢鄙视俺们政工干部,简直是不听党的话嘛!你以为你是谁啊,有啥了不起的,走着瞧!

 苏德战争爆发后,科涅夫已不是政委了,是西方方面军司令。当时正是德军“闪电战”极其嚣张之时,苏军败得那叫一个惨,前线将领几乎没一个能挡住德军攻势,“飞毛腿”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横冲直撞,简直和《三国演义》描写的吕布冲阵一般——如入无人之境。科涅夫虽然很努力得抵挡,但无济于事,手下的兵越打越少,丢的地盘却越来越多。后来斯大林火了——这家伙打得什么破仗啊。在此前不久,斯大林刚毙了一个打败仗的司令巴甫洛夫大将,这回又想把科涅夫也收拾了,幸好朱可夫站出来对斯大林说,科涅夫这人还是挺有能力的,和巴甫洛夫不一样,还是饶了他让他戴罪立功吧。斯大林同意了。这可是朱可夫救了科涅夫一命。看看后来科涅夫对朱可夫干得那点事,还真是不厚道啊。

  莫斯科会战时,科涅夫开始找到感觉了。身为加里宁方面军司令的他虽然兵力兵器都很菜,但仍然顽强阻击德军,牵制了德国中央集团集群13个师的兵力,使他们无法到达莫斯科参加决战,这样就减轻了保卫莫斯科的朱可夫的压力(算是报恩否?)。不久莫斯科反攻开始,科涅夫率军解放了加里宁,狠揍了德军第九集团军,算是挽回了面子。

  1943年,科涅夫当上了草原方面军司令,他和被誉为“闪电将军”的另一位苏军名将——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瓦杜丁大将参加了盛况空前的坦克大PK——库尔斯克会战,解放了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痛扁了德军15个师。此战为科涅夫赢得了大将军衔。第二年,科涅夫又来了一次更精彩的表演(这时草原方面军已改成第二乌克兰方面军)——他成功把德军科尔孙-舍普琴科夫斯基集团给合围了,这是一次激烈的冰上厮杀,德军指挥官被苏军炮弹送上西天,德军士兵们被苏军T-34坦克打得和兔子似的乱窜,多数掉到冰冷的河水里挂掉,好不容易爬到岸上的还被苏军大炮给轰死了。斯大林乐坏了,他觉得这次胜利和俄国中世纪名将涅夫斯基公爵在冰上痛扁条顿骑士差不多,而科涅夫正是另一个涅夫斯基(名字里都带“涅夫”,呵呵),于是科涅夫晋升为苏联元帅,终于和朱可夫一个档次了。几个月后,满心欢喜的科涅夫又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中重创了德军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1945年,最后的决战到来了,科涅夫此时已改任乌克兰第一方面司令,和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杀向希特勒的老巢——柏林。其实斯大林心理偏袒朱可夫,想把柏林这块大餐留给朱可夫一人独享,科涅夫也就是一辅助型的配角,科涅夫心里不爽啊,他和朱可夫都属于那种特刚烈特坚毅而且自尊心和虚荣心都特强的主(两人还都是结过两次婚,两人的第二位太太还都比自己小25岁,汗!),于是在柏林决战中,两人都憋足了劲竞争,指挥各自的部队不顾一切地往死里打。当朱可夫在赛洛高地被德军挡住时,科涅夫却进展神速。不过最终还是朱可夫的部队把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虽然朱可夫成为攻克柏林的第一功臣,但科涅夫也不示弱,他的部队在攻克柏林后又进军捷克斯洛伐克,扫平了捷克境内的德军,解放了捷克首都布拉格。

  战后的科涅夫和朱可夫一样,成为苏联军界最闪亮的巨星,但始终不如朱可夫那么风光,一直没当上他梦寐以求的国防部长。当朱可夫被赫鲁晓夫狂贬的时候,科涅夫对朱可夫的积怨也全部爆发,他不停地糟践朱可夫,几乎把朱可夫说得全身是错、一钱不值。但科涅夫这样也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赫鲁晓夫也就一直没把国防部长的位子给他。不过值得科帅欣慰的是,他于1955年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的第一位武装部队总司令,肩负着与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抗的重任,也算挺风光的。这“华约”是由“老大”苏联带着七个社会主义“小弟”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东德、匈牙利组成的,其军事力量甚了得,最多时兵力超过350人,坦克近6万辆,战术导弹1600多枚,舰艇2000余艘,新型飞机1.1万余架,对“冷战”中的世界风云影响甚大,东欧诸国对华约首任老总科帅无不敬畏。

  科涅夫堪称二战期间苏联军队中最具影响力的四位元帅之一,虽然此君过于自私、无情、虚荣,但他刚毅勇武,意志顽强,指挥大兵团的才能堪称一流,极擅装甲突击及各兵种协同作战,为苏联彻底击溃纳粹德国立下显赫功勋。连美国学者亦称赞“若无科涅夫和其他苏军领导人在东线努力奋战,我们很难相信西线的美英盟军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一美国史家甚至认为科涅夫在战后的影响力要胜过朱可夫,因为他“组织和领导的‘华约’武装在超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成为美国和‘北约’的主要对手。”

  ————————————————————————————
  【名将小传】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Ivan Stepanovich Konev,1897——1973年)苏联元帅。生于基辅区洛代诺林。1916年加入沙俄军队。1918年加入俄共和红军。国内战争期间任政委。1934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苏德战争爆发后任西方方面军司令和加里宁方面军司令。莫斯科会战中以反突击掩护首都,解放加里宁市。1942年实施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钳制了可能增援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1943年任草原方面军司令,参与攻占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后改任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司令,解放基洛夫格勒。1944年实施科尔松-舍普琴科夫斯基战役,围歼德军。同年晋升苏联元帅,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不久在利沃夫-桑多每日战役中击溃德军。1945年参加柏林战役,并解放布拉格。战后初期任驻奥地利苏联最高代表。1955年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1955—1960年任华沙条约组织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后任国防部总监组总监等职。1973年5月21日在莫斯科去世。著有《方面军司令员笔记》等。


日期:2008-4-25 10:36:49

  第七十集:“红色闪电”——瓦杜丁(苏联大将)
  话说二战期间有位坦克战高手,此人用兵奇速,出招凶悍,猛如雷霆,快似暴风,人送美誉“闪电将军”。您猜他是哪国的名将?估计您以为这是一德国名将吧?德国名将不就是行动如此凌厉的闪电战高手嘛。告诉您,您还真猜错了。此君不是德国的,反而是打德国的,他就是堪与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等人相媲美的苏联名将——瓦杜丁(也有译“瓦图京”)。号称纳粹德国第一战略家的曼斯坦因元帅就曾是他的手下败将。

  这瓦杜丁和多数苏联名将一样,也是劳苦大众出身,爹妈是农民,幼时家里穷,上学上不起,19岁时就参加了红军。虽然幼年失学,但瓦杜丁堪称一位“圣手书生”,写得“一手罕见的优美而整齐的书法”(朱可夫语),战时很多重要的命令、指令和报告都是他亲手所写,绝对乃俄文书法中的精品也。瓦杜丁还是苏联名将中长得最“天真可爱”的一位,娃娃脸,胖乎乎,圆墩墩,小嘴唇,短脖子,特面善,长得极像我的一个小学同学,一般人还真看不出他是一横扫千军的猛将。

  瓦杜丁的第一次上好表现是1941年苏德战争刚爆发后保卫列宁格勒的时候。当时面对德军几乎无敌的凶猛攻势,不少苏军将领都吓得不敢接招,而瓦杜丁天生乐观、勇猛、自信,他当时正担任西北方面军参谋长,这个方面军曾被德军打得惨极,官兵们个个崩溃,甚至连司令部的工作能力也废了,瓦杜丁抓紧整顿,重振士气,接着亲自率军在诺夫哥罗德与德军拼命,此战对保卫列宁格勒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德军毕竟强悍,瓦杜丁手里的苏军也挺惨,挂掉甚多。顺便说一下,此战瓦杜丁的对手便是纳粹德国三大名将之一的曼斯坦因,这是两位高手的第一次过招。

  1942年,已改任西南方面军司令的瓦杜丁参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的倒霉元帅保卢斯被苏军围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希特勒赶紧派出悍将曼斯坦因率领顿河集团军群营救保卢斯,瓦杜丁与沃罗涅日方面军搞了一次“小土星”战役,这“小土星”可把德军整惨了——红军侧翼迅猛强攻,曼斯坦因营救失败,保罗斯绝望投降!不久,年仅42岁的瓦杜丁就被斯大林晋升为大将。

 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碰得头破血流,气得七窍生烟,1943年他在库尔斯克一带发动了“堡垒”行动,一场亘古未有的坦克大对决揭开序幕。瓦杜丁此时正担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对手还是德军悍将曼斯坦因元帅。瓦杜丁大脑一转,对德军进行了精密分析,接着制定出了对敌之策。在德军刚要发动总攻前,他就先发制人,对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发动了猛攻,这曼斯坦因毕竟是一代名将,他指挥德军与苏军死扛,狠命推进,瓦杜丁也是豁出去了,鼓足了劲硬顶。在普罗霍夫卡地区,德苏两军开始血拼坦克,成百上千辆苏军的T-34和德军的“虎”式、“豹”式杀作一团,那场面壮观得简直令吾等不敢想象。最终,德军近四百两坦克“英勇壮烈”,不可一世的德国装甲部队再也牛不起来了,瓦杜丁再此获得胜利,曼斯坦因又一次被这位小他14岁的对手给挫败了。德国的头号坦克战高手古德里安将军沮丧的说:“我们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从现在起,战争的主动权毫无疑问的已经掌握在敌人的手里。”

  瓦杜丁在库尔斯克会战大败曼斯坦因后,率领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改名了)乘胜前进,强度第聂伯河成功,在苏俄十月革命26周年前夕解放了乌克兰首府基辅。1944年他又和另一位苏军名将科涅夫(乌克兰第二方面司令)一起在科尔松-舍普琴科夫斯基战役中迅速合围了德军重兵集团。此战使得科涅夫获得了苏联元帅军衔。而在此期间,另两位苏联名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也被斯大林提升为元帅。瓦杜丁的战功完全可以和他们媲美,不过他却以大将军衔了此一生。这是咋回事呢?因为这位猛将没机会了。就在科尔松-舍普琴科夫斯基战役胜利后没多久,他英勇壮烈了,最郁闷的是他还不是被德国人打死的。

  当时是1944年2月,瓦杜丁坐车到第六十集团军检查工作,路经一个村庄时,大将看到一帮人吵吵嚷嚷,而且还有枪声,瓦杜丁下令停车查明情况,突然一排子弹扫来,瓦杜丁刚跳下车就被打中腿部,血流不止,三名战士把大将抬到车上送进医院。谋害大将的是一群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他们既反对希特勒也反对斯大林。莫斯科得知大将受伤,赶紧派来最好的医生,无奈医治无效,大将壮烈殉国,年仅43岁。他被安葬在被他解放的基辅,基辅军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莫斯科鸣放礼炮二十响以示哀悼。瓦杜丁再也没有机会获得元帅军衔了,也没有机会和朱可夫他们一样参加对德国的最后决战。

  瓦杜丁大将是二战期间苏联红军中一位才能卓著的年轻将领,也是二战期间罕有的几位死于战场的名将。他虽然没有朱可夫那么显赫,没有华西列夫斯基那么儒雅,没有罗科索夫斯基那么帅气,没有科涅夫那么威严,但他年轻有为,用兵高超,指挥艺术和赫赫战功丝毫不亚于元帅们,堪称苏军“第一大将”。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曾如此称赞瓦杜丁大将——他善于坚决地把兵力和兵器集中到主要方向上,善于积聚力量,出其不意地对敌军集团的侧翼和后方实施有力的突击,巧妙地使用大量坦克向战役纵身发展进攻,组织各兵种和军种的紧密协同动作,稳妥地对军队进行不间断而且果断的指挥。瓦杜丁将军当之无愧地享有大家的憧憬和全民的爱戴……

  ——————————————————————
  【名将小传】尼古拉·费奥多罗维奇·瓦杜丁(Nikolai Fyodorovich Vatutin,1901——1944年)苏联大将。生于俄国沃罗涅日州瓦卢基区。1920年参加红军,翌年加入俄共,参加过国内战争。1929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任西方方面军参谋长,率军在诺夫哥罗德地域实施反突击,对保卫列宁格勒起了重要作用。1942年任副总参谋长。后改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西南方面军司令。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时率军实施“小土星”战役,击败了企图解救斯大林格勒被围德军的曼斯坦因部队。同年晋升大将。后参与指挥库尔斯克会战,重创德军。不久指挥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由沃罗涅日方面军改编),强渡第聂伯河,解放基辅。1944年率军参与科尔松-舍普琴科夫斯基战役,合围德军。同年2月遭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枪击,4月15日医治无效在基辅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