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 video在线播放:世界图书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26:37
世界著名图书馆一览 2007-05-15 下午 08:31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
2200多年前,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以“收集全世界的书”为己任,成就了人类早期历史上最伟大的图书馆。然而,它却屡遭劫难,最终被毁。2001年,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埃及政府的多年努力,新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重获新生。
建成后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主体建筑为圆柱体,顶部是半圆形穹顶,会议厅是金字塔形。在外围的花岗岩质的文化墙上,镌刻着包括汉字在内的世界上50种最古老语言的文字、字母和符号,凸显了文明蕴藏与文化氛围的构思和创意。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藏800万册书、1500种期刊,还有大量的世界各国的古币,以及20多万卷微型电影和光盘类的视听资料。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获世界建筑大奖
图书馆外景                                                                                       图书馆内部一角
                        
瑞典皇家图书馆
美丽的北欧水城斯德哥尔摩,是一座文化名城,而建于17世纪的世界最大图书馆之一的瑞典皇家图书馆,无疑是这个城市中最辉煌的一座文明之塔。
瑞典皇家图书馆建成于1977年,现已成为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历史里程碑,具有很高的建筑水平和文化价值。为了适应图书馆发展的需要,1997年,皇家图书馆完成了老馆的扩建和修复工程,在大楼下开挖了地下室,用于存放不断增加的图书,这些书架已经长达七八十公里,目前馆藏图书达到200多万册。
大英图书馆
作为世界上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大英图书馆于1998年对外开放,占地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可同时接待1277位读者。
大英图书馆收藏图书、期刊1500万册,专利3300万件、手稿30万件、邮票800万枚、照片20万张……其中,大英图书馆东方部的中文馆藏是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包括著名的敦煌石窟的佛像、壁画手卷,道教、摩尼教的经典珍贵资料。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海外汉学研究资料宝库。
法国国家图书馆
法国国家图书馆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图书馆,前身是建立于14世纪的皇家图书馆,1720年向公众开放。
图书馆继承法国王室收藏,经280多年的成长,藏书丰富,达1200多万册,期刊达35万册,只供阅读或复制。
法国国家图书馆自建的数字图书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免费数字图书馆之一,收藏了图书馆从中世纪到20世纪初的珍贵藏品,包括86000多种书刊资料和30万幅静态影像。数字图书馆免费向全世界读者提供法国文化精品,博得很高的声誉。
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称为国会国书馆
这座图书馆是约翰·亚当斯总统在1800年为国会议员们建立的。他想让议员们阅读到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首批740本藏书是从英国购进的,这些书被随便放在国会开会的地方。后来汤姆·杰斐逊把自己许多藏书卖给了国会,他认为国会应有各类书籍,不应该仅收藏一点法学书籍,这种观点给国会藏书带来永久性的变化。
国会图书馆越变越大,现在它已占地数英亩。收藏了2千多万册书。除此之外,还收藏了好多图片、影片、地球仪和机器。每一个学科的专家在这儿都有一席之地。每天有好几百人打电话查询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中有许多从电话中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这座图书馆是一个巨大的收藏室。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的第一部电影和霍迪尼的魔术书都收藏在这里。值得骄傲的是:它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喜剧书籍拥有者。中国十大图书馆
(1) 北京图书馆
(2) 上海图书馆
(3) 南京图书馆
(4) 科学图书馆(北京)
(5) 北京大学图书馆
(6) 重庆图书馆
(7) 山东省图书馆
(8) 四川省图书馆
(9) 天津人民图书馆
(10) 中山图书馆(广州)
本文来自:榜文网(www.bwenw.cn)
原文地址:http://www.bwenw.cn/jiaoyubangwen/20090512/jybw2449.html
1.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http://www.nlc.gov.cn)
中国国家图书馆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南长河畔,紫竹院公园旁。总馆占地7.24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地上书库19层,地下书库3层,总共可容纳2000万册藏书。该建筑荣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包括北海之滨的文津街分馆,馆舍面积共17万平方米,设有三十余个阅览室,日均可接待读者六、七千人次。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综合性研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履行搜集、加工、存储、研究、利用 总馆和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国家图书馆是全国书目中心、图书馆信息网络中心。研究和采用现代技术,在全国图书馆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网 络化建设中起骨干作用。承担着为中央国家领导机关,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和社会公众服务的任务。负责全国图书馆业务辅导,开展图书馆学研究。代表国家执行有关对外文化协定,开展与国内外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
世纪回眸 国图日新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建于清代的京师图书馆。20世纪初,在变法图强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有识之士力奏清政府兴办图书馆和学堂,以承扬民族文化,吸收先进科学。 1909年(清宣统元年)9月9日宣统皇帝御批兴建京师图书馆,四品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首任监督,馆舍设在北京广化寺。
册府恢弘 知识宝库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宏富,品类齐全,古今中外,集精撷萃。截止1998年底,馆藏文献已达2160万册(件),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五位,并以每年60-70万册(件)的速度增长。
加工整理 书目中心
中国国家图书馆履行全国书目中心职责,编辑出版国家书目、联合目录和馆藏目录。
国家图书馆编辑全国书刊联合目录始于1927年,1957年以后此项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和完善。1997年10月正式成立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与管理图书馆计算机联合编目工作,共建网上联合目录,共享书目数据资源和文献资源。
网络化建设 数字化发展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自动化工作起步于70年代中期。1989年大型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启动,进行图书馆自动化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实践。从1995年开始,按照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思路,制定了《国家图书馆网络建设发展规划(1997-2000)》,集中力量,在网络建设、软件开发、数据加工等方面开展攻关。
国内辅导 国际交流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家重要的文化机构。代表国家执行有关对外文化协定;接待外国政府首脑和高级代表团的参观访问;致力于增进与世界各国图书馆界、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参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学术活动。目前,与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家图书馆、学术研究机构建立并保持着书刊交换关系。通过设在馆内的ISSN中国国家中心,使中国连续出版物的书目信息参加世界范围内情报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与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等图书馆界开展人员交换、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等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合作,成功地举办了各类以中国文化典籍为主的展览。
中国国家图书馆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高粱河畔,是一座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主楼气势恢宏、庄重典雅,它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再配以汉白玉栏杆,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被誉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每年大约要接待海内外读者400多万人次。截至到2005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容量达2500多万册,其中价值连城的古籍善本就有200余万册,著名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赵城金藏》等举不胜举。
[ 本帖最后由 nidaichuan 于 2007-9-27 15:48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UID 42  帖子 4182  精华77  积分 9909  阅读权限 120  在线时间 174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21  最后登录 2010-3-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nidaichuan
专家组
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9-27 15:21 只看该作者
2.上海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创建于1952年7月22日,旧址位于南京西路325号,馆名由陈毅市长亲笔题写。1958年10月,上海图书馆、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上海市报刊图书馆四馆合并。
1995年10月,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并,成为全国第一个省市级图书情报联合体。馆所坚持图情并重的工作方针和图情并茂的工作目标,发挥图情合并的优势,积极推进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996年12月20日,上海图书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大型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跻身于世界十大图书馆之列。新馆占地面积为3.1公顷,建筑面积为8.3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呈多维台阶式块体结构,知识广场和智慧广场与大楼融为一体,象征着历史文化积淀的坚实基础和人类向知识高峰的不断攀登。
上海图书馆拥有设施完善的阅览室、研究室、展览厅、报告厅、学术会议室以及音乐欣赏室和影视观摩室,为读者提供了宽敞、舒适的学习环境。全年接待到馆读者190万人次,流通图书约180万余册。馆藏文献达到5095万册(件),以历史文献最具特色,包括古籍170万册(件),碑帖拓片15万件,名人手札约10万件。古籍中包括善本2.5万余种,17万册,其中宋元刻本300余种,唐、五代以前写经224余种。在专类收藏方面,有1949年以前编纂的历代地方志约5400种、家谱1.8万余种(342个姓氏),朱卷(包括会试卷、乡试卷及贡卷)8000余种。在这些珍贵的馆藏中,有国家一级文物700种,二级文物1300种。最早的藏品《维摩诘经》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中国名人手稿馆还收藏了清末以来的文化名人信函、日记、题词、图片、珍稀文献等5万多件,其中巴金等文化名人的手稿正被逐步数字化。
新馆采用先进的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进行文献采访、编目、流通、书目查询等现代化管理。读者可通过计算机iPac查询系统,查询馆藏文献资料,检索上海及海外的文献信息资源。电脑控制的自走小车送书系统使读者在5-20分钟之内便可获得所需的图书资料。
上海图书馆是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总馆所在地,现拥有37家区(县)公共分馆、高校分馆、专业分馆,街道乡镇基层服务点正不断向社区延伸,与上海的高校、科研机构、区县和企业集团的图书馆、情报机构联手,积极开展上海地区文献资料协调采购工作。
上海图书馆与全球在线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以及国内外65家图书馆和信息机构建立了馆际互借协作关系,实现了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
由境内外资深馆员组成的“知识导航站”,利用网络平台,为读者提供各类参考咨询服务。信息咨询、科技查新、战略信息研究部门,为社会大众、企事业单位、决策机关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图书文献和信息咨询服务。
上海图书馆在全球六大洲22个国家和地区的30家图书馆开设了“上海之窗”。作为国务院新闻办主办的“中国图书推广计划”子项目之一,目前已向境外图书馆赠书达1万多册,成为上海对外交流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对外宣传活动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上海图书馆举办内容丰富多彩的系列“上图讲座”和文化艺术类展览,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满足社会的文化信息需求。
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成效,上海图典、上海文典、古籍善本、点曲台、科技会议录、中国报刊、西文期刊目次、民国图书、科技百花园、图书馆杂志等资源库,可供世界各地的读者在网上访问阅览。
上海图书馆以积淀文化、致力于卓越的知识服务作为组织使命,以“精致服务、至诚合作、引领学习、激扬智慧”作为核心价值观,正向着“世界级城市图书馆”的目标迈进。
地址:淮海中路1555号 邮编:200031
电话:64455555转     传真:64455001
网址:http://www.library.sh.cn
[ 本帖最后由 nidaichuan 于 2007-9-27 15:25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UID 42  帖子 4182  精华77  积分 9909  阅读权限 120  在线时间 174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21  最后登录 2010-3-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nidaichuan
专家组
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3#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9-27 15:44 只看该作者
3.首都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http://www.clcn.net.cn/)
首都图书馆是北京市属公共图书馆的中心馆,自建馆至今,已历90春秋。自从2001年北京市政府投巨资建设的新馆投入运行后,首图的事业跨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将北京建城学习型的进程中,首图立志将图书馆办成北京市民的第二起居室、公共课堂和信息交流中心;在建设“数字北京”的进程中,首图努力开发信息资源,针对各类社会需求,编制、提供并发布各种形式的信息产品;在信息科学研究的进程中,首图申报并承接了越来越多的科研课题和科研项目。
附件:
翰墨图书皆凤彩  往来谈笑有鸿儒
一   从失学者天堂到圜桥教泽
     
过去的一个世纪,风云变幻,波澜壮阔,首都图书馆伴着历史的进程,从开创之初简陋狭小的馆舍到现在的高屋广厦,从产生、发展,到一步步走向藻文富丽、溢彩飞华,可说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图书馆事业的兴衰是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经济、科学技术、文化、乃至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首图的今昔,就是一个极好的见证。
首都图书馆的前身是京师图书分馆、京师通俗图书馆、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三者分别创建于1913年6月、1913年10月、1917年8月。三馆的创建,都有鲁迅先生的关怀和指导,鲁迅先生还亲自参加了京师通俗图书馆的开馆典礼,这是辛亥革命后我国第一个面向普通民众的图书馆。而三馆建立的宗旨,也都是“以引起国民读书之爱感并藉副大部振兴社会教育之至意”。当时的京师各图书馆被蔡元培先生称为“失学者天堂”。鲁迅、夏曾佑、梁漱溟、沈从文等一些文化名人经常光顾,成千上万的学子在首都图书馆自学成才,步入社会,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可以说,首都图书馆自建立之初,就确立了为广大民众服务的方向。
1913年--1926年,时局动荡,财政不利,图书馆境遇维艰,三馆居无定所。1924年,通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分馆均迁至宣内头发胡同前翰林院讲习馆旧址,同属北京政府教育部管辖,合署办公,分治馆务。1925年,教育部令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改称京师第三普通图书馆,1926年又令京师图书分馆改称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通俗图书馆改称京师第二普通图书馆。其藏书以大众通俗读物为主,尤其是通俗图书馆所藏的一千多种戏曲、小说,在当时甚至超过了京师图书馆该方面的入藏,这与鲁迅先生的办馆初衷有密切关系,他说:“通俗教育以启发一般人民普通必须之知识为主,故通俗图书馆之设,实关紧要,其中采集之图书,以人民所必需且易晓者为宜。”他在撰写《中国小说史略》时曾多次到馆查阅小说资料。鲁迅的思想为首都图书馆后来入藏极富特色的戏曲、小说藏书奠定了基础。
北伐革命后,国民政府改京师为北平特别市,后改北平市,原三个图书馆几经更名、迁址、合并,改为北京市市立第一图书馆。从开创之初的几名工作人员发展到几十人,藏书由开始的二千册发展到十余万册,为民众服务的宗旨始终在几代图书馆人中间延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当时还极富创意地设立了专一的儿童阅览室,并配备儿童休息、娱乐设施,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日伪沦陷的8年间,图书馆进步书刊被烧,业务停顿。
1949年北京解放,图书馆事业获得新生。1953年,更名北京市图书馆,迁址至西华门大街35号,馆舍面积有所扩大,并在头发胡同增设西单分馆。 1956年10月,蒙周恩来总理关怀眷顾,市图书馆又迁入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国子监,并正式定名首都图书馆,郭沫若先生亲题馆名,昔日国子监辟雍大殿前的圜桥教泽成了普通民众的课外大学堂。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指导下,首都图书馆发展迅速,仅仅七、八年间藏书已达99.2万册、职工122人、馆舍万余平方米,进入全国大型公共图书馆行列。北京市文化局当时按市政府指示精神,又拨专款建设部分区级分馆和阅览室,统一由首都图书馆进行业务上的指导,为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丰富民众的业余生活起了积极的作用。
1949年后的首都图书馆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由于原孔德学校和法文图书馆的藏书归藏首图,加之一些社会名流及学者也纷纷向首图捐赠孤本秘籍,首图的中外文藏书大大充实,并在原有的戏曲、小说藏品丰富的基础上更具特色。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市文化局的关怀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首图不仅逐渐奠定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业界的龙头地位,更日益发展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文献资源建设中心。
二   东南形胜,再创辉煌
     
2001年,北京市政府斥巨资兴建的首图新馆正式启用。新馆踞北京城东南一隅,籍先进的设备设施和一流的服务环境,首图不断地创新进取,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从古老的国子监到现代化的智能图书馆,首图完成了跨世纪的飞跃。
在新馆开馆之初,首图就提出了“大开放,大服务”的办馆方针,而“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更充分体现出首图的人文关怀:康复文献阅览首开国内专为残障读者服务的先河,被誉为“爱心无限、功德无量”的一大善举;全面实行借阅合一的服务模式,消除图书和读者的距离;无限制办理读者卡,人人都可以享受读书的权利;积极探索动态的服务模式,拓展服务的外延,诸多的创新服务举措不胜枚举。
“三个层次并举,五种服务结合”。开馆近三年来,首图的发展可谓今非昔比。截止2003年,首图藏书突破350万册,文献采购加工量跃至每年近30万册(件),年接待到馆读者达150万余人次,文献借阅量逾百万册。遍及北京地域的首图分馆和星罗棋布的基层送书点,使首图的服务领域得以无限延伸。此外,每年200余场次的各种讲座展览、报告会异彩纷呈,特别是举办世界各国艺术展,吸引了大量市民参加。
在惠及大众、传播知识的同时,首图加大了科学研究的力度,申报成功国家级、省部级及局级科研课题共11项;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学术研究委员会中,首图有7人分别在7个专业分委员会担任职务,1人担任中图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人担任秘书处副秘书长;将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培养点引进图书馆,首图有3人被北京师范大学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此为国内公共图书馆之先;与北京联合大学合办北京史研究所,加强横向合作与交流;多次参加国外学术交流,在国际讲坛上代表中国作学术报告,塑造首图的国际形象。应该说,首图的综合学术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不仅在首图历史上堪称创举,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中,首图亦是众目所望的焦点。
2002年在市文化局领导下,首图完成了北京市政府对北京市民承诺的60件实事之一,实现了与11个区县图书馆、33个乡镇街道图书馆的联合检索、网上阅览、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构建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作为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北京分中心,首图已开通了数十个基层分中心,借助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身处山区的人也可以安享丰富的文化大餐。首图全力打造的“北京记忆”等数字化精品项目即将登陆互联网,独具社会影响力的服务品牌“首图讲坛”已经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能够惠及更多市民的知识型品牌“首图读书时间” 等众多项目正在详密筹划。
三   同心锐意进取  共创美好明天
2002年11月,随着《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的正式实施,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首图在北京市图书馆界的地位、任务和作用,这为首图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既定目标和今后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以及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证。
九十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蕴是首图生命的源泉,文化创新则是维系首图稳健发展的动力。首图以革新、发展、务实、开拓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服务层次、拓宽服务领域、推新服务项目,以品牌带服务,以服务创品牌。在面向社会的文化服务中,首图无形与有形渠道并进,一方面继续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把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传送到社区、街道、乡村和学校;一方面首图锐意求新,通过基层服务、展览服务、活动服务、讲座服务、特殊及个别服务等多种模式,使读者享受到无限乐趣,体会到“上帝”的感觉。首图正在策划筹建“世界走廊”、“神州巡礼”、及“北京市情基本知识”等项目的建设,通过有形的、文字的、声音的、图像的等多种途径,让读者了解世界、知道中国、熟悉北京。此外,首图正在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北京记忆”网站,使之成为北京的网站、中国的网站、世界的网站。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营造“新北京、新奥运”的文化氛围,首图将进行系列文化活动,加强“奥运文献数据库”建设。首图正通过不断优化服务网络结构,使先进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把北京建成一个学习型城市的进程中,全面地发挥着作用。与此同时,首图以强劲的步伐迈向国际,保持与国际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同步,并积极与各驻华使馆取得联系,向国际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粹,向国民介绍世界各民族文化之精华,实现首图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与枢纽作用,为把北京建设成为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做出应有贡献。
首都图书馆馆长
倪晓建《首都图书馆同人文选》序
2003年11月
[ 本帖最后由 nidaichuan 于 2007-9-27 15:5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UID 42  帖子 4182  精华77  积分 9909  阅读权限 120  在线时间 174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21  最后登录 2010-3-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反弹琵琶
金牌会员

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4#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9-27 15:54 只看该作者
开眼界啊。做一个衣食无忧的读书人是很幸福的。
UID 221  帖子 743  精华0  积分 2434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8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13  最后登录 2010-3-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nidaichuan
专家组
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5#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9-27 16:16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反弹琵琶 的帖子
好一个衣食无忧,那可是诸多读书人的梦寐以求的精神境界啊!
UID 42  帖子 4182  精华77  积分 9909  阅读权限 120  在线时间 174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21  最后登录 2010-3-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nidaichuan
专家组
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6#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9-27 16:28 只看该作者
4.苏州独墅湖图书馆
苏州独墅湖图书馆:
【基本概况】
图书馆是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体现知识交互理念、融合传统图书馆功能的现代城市图书馆。图书馆工作的总目标是: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目标相适应,建设一个集传统文献资源和现代网络资源为一体、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交融的图书馆,成为园区乃至苏州市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区域图书网络中心、大众教育活动中心和专题文献研究中心,在馆舍、设备、队伍、管理、服务等方面争创一流。
【数字化的服务平台】
以人为本的读者服务系统
一站式服务方式,首问负责制服务理念,使每一位馆员都成为读者服务的入口。
会员制管理模式,采用实名制分级管理方式和客户经理服务方式。
智能化场馆
一卡通智能管理,采用城市一卡通技术,融合身份验证、消费、门禁,电子商务等功能。实现了单点认证,一卡通用。
智能设施自助服务,自动排队、电子公告,电子阅览室自动管理,自助打印复印,POS机自动还书、一卡通自动转帐等服务功能。实现图书馆常规业务无人化管理。
数字馆员虚拟服务,读者服务自由定制、即时互动,远程服务。
捷入互联的信息环境
多种宽带互联,采用宽带互联、卫星通讯、W-Lan等技术建设优良的网络环境。
多种媒体汇聚,多媒体阅读、网络电视、视频会议、E-leaning等技术的成熟应用,与图书馆传统阅读,艺术展览等结合,形成多种媒体汇聚的知识服务环境。
【无限扩展的馆藏资源】
网络化的实物馆藏
基础馆藏设计容量60万册。
合作建设专业馆藏。与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建设专业明确、技术一流的专业资源。
充分共享资源:与国内外著名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建设完备的图书资源网络。
合理使用出版资源,提供最新图书信息和样本展示。
虚拟化的数字馆藏
丰富的数字图书,设计馆藏数字图书150万册。
全面的网络数据,覆盖所有中文数字期刊,国家标准等,现有数字期刊3万余种,科研论文百万篇,各种文献索引1000多万条;采用文献目录数据库和文献传递系统结合,覆盖大部分专业外文数据资源。
卓越的特色资源
定制信息资源:各种产业新闻、专题报告、定题研究、特色频道等信息定制服务。
地方特色资源:立足丰富的吴文化,开拓传统文化的数字化研究,逐步建设地方特色的数字资源。
网络会议资源:与国家图书馆,国家文化共享工程中心,央视国际,上海图书馆及各高校合作,引进国际一流的学术讲座资源。
【不断延伸的服务功能】
全方位的服务
和书店合作,提供图书购买和电子图书下载服务;
用数字出版技术,提供个人电子作品和音像制品的制作;
推动书友会、俱乐部活动,增进读者沟通,提供读书研讨,推广活动。
专业的服务
和国家级图书馆和咨询机构合作,提供专业的参考咨询服务;
提供专业科技查新,查证信息定制服务;
和专业培训机构合作,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和远程教育服务。
个性的服务 我的图书馆  俱乐部管理  个人工作室  跨越时空的服务  24/7   即时互动   网络会议   国际化服务模式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典雅的氛围】
怡静写意的阅读空间
空间的组合融合;电子阅览和图书阅览相结合;图书阅览和无线网络相统一;休闲和学习相融合。
空间的错位延伸;向公共区域延伸,大厅、公共走廊都成为阅览空间;向户外延伸,户外绿地设置阅览交流设施,成为空间的进一步延伸;无线网络全面覆盖。
【温馨诗意的交流空间】
休闲书吧  咖啡厅  画廊,沙龙,音像视听  会议展览   私密舒适的研究空间   研究室,课题  研讨室  研究小间
【完善的设施】
商务中心  餐厅  书店  超市  电子商店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UID 42  帖子 4182  精华77  积分 9909  阅读权限 120  在线时间 174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21  最后登录 2010-3-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沧海一粟
版主

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7#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9-27 20:07 只看该作者
不可不看的精美帖子,顶一下!
UID 72  帖子 14204  精华13  积分 27474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28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24  最后登录 2010-3-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liwj1997
中级会员

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8#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9-28 08:20 只看该作者
大开眼界呀!
UID 213  帖子 201  精华0  积分 709  阅读权限 30  在线时间 3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6  最后登录 2009-6-4
查看详细资料
TOP
nidaichuan
专家组
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9#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9-28 15:54 只看该作者
5.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位于广州市文明路,是我国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之一。馆址闹中含静、交通便捷;位于广州市文德路的孙中山文献分馆雍容恬静、古色古香。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是服务性、学术性文化机构,是广东省的总书库,是全省文献编目中心、图书馆信息网络中心。履行搜集、加工、存储、研究、利用和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研究和采用现代技术,在全省图书馆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中起骨干作用。承担着为党政军领导机关,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和社会公众服务的任务;负责全省图书馆业务辅导,开展图书馆学研究。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九十五年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馆特色:一、丰富的馆藏典籍,以富藏地方文献为特征;二、优质的读者服务,以大面积开架、多元化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为标志;三、先进的技术设备,以检索自动化、文献电子化、传输网络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四、积极的文献开发,以建立区域文献信息中心为方向;五、活跃的公共关系,以创造文化品牌、增值无形资产为宗旨。
目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书520多万册件,其中新旧平装书410万册;古籍善本40余万册;外文图书20万 册;中外文期刊2.6万种40万册;中外文报纸2400种,13万册。2006年接待读者1265万人次;主页访问读者135万人次;流通书刊1,425万册次;外借书刊1195万册次。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图书采选、编目和读者服务等领域,实现了自动化管理;目前已建成共享工程广东省分中心以及“广东数字文化网”1个,市级基层中心21个,县区图书馆、乡镇图书馆、文化站等基层中心300多个;建成拥有120万种电子图书,2200万篇期刊论文,35万篇博硕士学位论文,20万篇学术会议论文,数十个事实型数据库的数字化资源库群;建立了联合参考咨询网,2006年解答读者咨询26万例,远程传递文献86.8万篇大力开展网上信息服务,积极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的文献检索和免费远程文献传递服务。
广东流动图书馆经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自2003年起开始启动,截止2006年已建成39个广东流动图书馆分馆。它形成了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龙头带动和中心辐射的图书物流和信息虚拟物流的服务网络,开创了广东省文献信息服务的新机制,提高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能力。2006年广东流动图书馆作为构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三大网络之一,荣获文化部第二届创新奖特等奖。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于1991年创办的《决策内参》系列内部刊物,迄今出版16年编印800期,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界开发利用海外华文文献为党政军高层决策机关提供智囊性服务先河。《决策内参》进入广东省政府“省、市长信息服务网络”为全省100多个省市县党委政府服务,《决策内参》除为我省高层服务外,已被广东省机要交通局列入内参征订目录,跻身于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等内部刊物行列,为兄弟省高层和文化部服务。刊物受到广东历届省委、省政府普遍欢迎并给予高度评价。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近年来分别获得“全国文明图书馆”、“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读者喜爱的图书馆”、“广东省先进集体”、“广东省热爱儿童先进集体”、“广东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图书馆”、“广东省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先进单位”“1994年—2004年连续11年文明单位”、“文化部首届创新奖”、“广州地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示范单位”和“省文化厅系统部门排头兵”等光荣称号。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项目工程由广东省政府立项。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6.8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3,599平方米;是广东省“十. 五”规划三大重点文化设施之一。馆址北枕孔庙,西峙学宫,东涵贡院。未来的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将是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岭南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组群,是我国典藏文化载体的现代演绎,是广东文化大省文脉传承的文化象征。
UID 42  帖子 4182  精华77  积分 9909  阅读权限 120  在线时间 174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21  最后登录 2010-3-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nidaichuan
专家组
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0#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9-28 16:07 只看该作者
6.天津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天图简史
天津图书馆是中国创建较早、历史悠久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创建直隶图书馆至今,已近一个世纪。这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世纪,也是中国近现代公共图书馆蓬勃发展的一个世纪。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在变法维新和洋务运动的影响下,津邑官绅纷纷兴办学堂。促使对新知旧学各种典籍的大量需求,一些有识之士共识:“近世各国文化日近,莫不以设立学校与图书馆相辅而行。”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长江以北最早的近代公共图书馆——直隶图书馆诞生了。

清宣统二年八月为提学使卢靖等筹
建图书馆请功奏文及御批(抄件)
(图一)
清光绪三十三年十月(1907年11月)直隶提学使卢靖(木斋)以“保存国粹,宣传文化,辅助学校教育,增长社会知识”为宗旨,开始筹建直隶图书馆。(图一) 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十一日(1908年6月9日)正式开馆。馆址初设在河北大经路(今河北区中山路)直隶学务公所内。藏书以严范孙先生原陈列在天津教育品陈列馆的1342部、直隶督署下发的1万余卷图书和提学使司请款专购的12万卷图书为基础,继之,严范孙先生又捐赠图书1200余部,又有奉天总督徐世昌等捐赠图书。(图二)开馆初期藏书近20万卷(册)。所编《直隶图书馆书目》32卷,全面反映了建馆初期馆藏。(图三)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任奉天总督
徐世昌向直隶图书馆赠书(图二)

1912年编印的书目(图三)
民国二年(1913年),馆址迁至中山公园北部一幢楼房,始有独立馆舍。(图四)1914年9月又附设通俗图书馆于东马路。在当时被誉为大江南北第三位的图书馆。   1918年9月,馆名改称“直隶省立第一图书馆”。任命严侗(台孙)为图书馆主任。1928年又更名“河北省立第一图书馆”。1937年7月天津沦陷后,馆舍被日本侵略军强占,更名为“天津特别市立第二图书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更名为“河北省立天津图书馆”。经清点,仅有中文书十万余册,外文书四千余册。此后,直至天津解放,由于经费拮据,馆业处于停滞状态。

原直隶图书馆(图四)

原天津市市立图书馆
(图五)
1929年春,天津特别市创办市立图书馆,颁布“市立图书馆计划大纲”,市绅王贤宾热心赞助图书馆事业,廉价出让南开杨家花园住房一所共114间作为馆舍,1931年6月20 日举行开馆典礼。(图五)1937年天津沦陷后,曾更名为“天津特别市立第一图书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原称“天津市市立图书馆”。(图六)

原天津图书馆章程(图八)

1935年编印的《天津市市立图书馆概况》(图六)
抗战胜利后,天津市热心文化事业的各界人士倡议建立一座规模宏大之图书馆。1947年组成建馆筹备委员会。1948年4月,市政府将原法租界公议大楼拨交天津图书馆作为馆舍,于1948年4月局部开馆。(图七)(图八)至天津解放前夕,全市公共图书馆仅存下濒临关闭的省、市图书馆各一所和1948年新建的天津图书馆,1949年天津解放后,逐步合并为“天津市人民图书馆”。馆址为承德道12号。(图九)

原天津图书馆(图七)
1952年1月,经天津市人民政府决定,由时任市文化局副局长的李霁野兼任馆长。同年7月,任命南开大学教授黄钰生为馆长。
合并后的天津图书馆藏书约计40余万册,经逐步增长至今已达320万册。成为我国馆藏较为丰富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解放以来,在采购新书的同时,注意征集地方文献,陆续接受社会各界人士、藏书家捐赠图书,如任凤苞、周叔弢、张叔诚、叶石甫、顾维钧、石景宜等捐赠的大量中外文图书。
天津著名藏书家周叔弢、任凤苞 捐赠书目(图十)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综合阅览室(图九)
1982年“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更名为“天津图书馆”。1991年,座落于复康路15号,由天津市政府投资兴建,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可容纳藏书500万册(件)的天津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 。(图十一)
从1949年起至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从而使图书馆事业逐步得到恢复、调整和发展。这期间虽然也曾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津图书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尤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    天津图书馆新馆(图十一)
开放的年代,出现了图书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1989年和1994年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图书馆,1995年被文化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在1994、1998年文化部组织的第一、二次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科学评估工作中,天津图书馆均荣获全国第二名。1999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藏书概况
天津图书馆现有藏书321万册,其中中文普通图书210万册,外文图书40万册,古籍线装图书40万册,中外文报刊合订本30万册。
比较珍贵的藏书包括:
1、善本图书8000余种。其中列入全国善本总目的有2563种。如岳飞之孙岳柯著,南宋临安陈家书籍铺刻本《棠湖诗稿》(图1)为国内仅有。同时还有以著名藏书家周叔弢捐赠为主的活字版图书700余种。
2、地方志资料3600余种。主要以藏书家任凤苞捐赠的“天春园”藏志为基础,后经不断搜集、扩充,逐渐形成特色。其中如明嘉靖年间的《辽东志》(图2),万历年间的《徐州志》(图3)等为国内孤本。

(图1)《棠湖诗稿》

(图2)《辽东志》

(图3)《徐州志》

(图4)《大同书》手稿
3、中国近现代史资料和天津地方史料。如天津的《益世报》(自创刊至停刊)、《京津泰晤士报》(英文版,自1890年至1948年),还有袁世凯的《养寿园奏议》、康有为的《大同书》手稿(图4)等,均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4、革命文献资料,如毛泽东、朱德著作、博古译著的早期版本,周恩来早期著作(《警厅拘留记》(图5)、《西欧的“赤”况》)等
7.重庆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是中国大型综合性的公共图书馆,是重庆市主要的文献信息收集交流和服务中心,也是重庆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创建于1947年的重庆图书馆,经过60年风雨历程,现已拥有馆藏300余万册,并形成了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三大特色馆藏:民国时期出版物、古籍线装书、联合国资料。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出版物收集最全、保藏最多和最完整的图书馆,我国西南地区古籍线装书收藏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图书馆,我国两个最早的联合国文献寄存馆之一。
1945年5月,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议案,为纪念同年4月12日逝世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对反法西斯作战和促进世界和平的功绩,决议筹设“国立罗斯福图书馆”以永垂纪念。1946年9月,蒋介石明令国立罗斯福图书馆设在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国立罗斯福图书馆”即是重庆图书馆的前身。1947年5月1日,“国立罗斯福图书馆”对外开放阅览,时有藏书10万余册。其第一任馆长严文郁在“国立罗斯福图书馆”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馆舍布置、图书接收和收集方面不辞辛苦,收集到了一些珍本、善本图书。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西南文教部指示“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更名为“国立西南人民图书馆”,并指出今后的服务方向应面向工农兵群众。1955年5月,原国立西南人民图书馆、原重庆市人民图书馆、原重庆市北碚区图书馆三馆合并,组成“重庆市图书馆”。此后,重庆市图书馆贯彻党和政府提出的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科研生产服务、为政治中心服务的方针政策,努力延伸服务阵地,将图书馆的业务推广到工厂、学校、机关等地。
“文化大革命”的10年浩劫,使重庆图书馆各项工作受挫,事业受阻。然而,重图人始终坚守岗位,尽力保护图书。重庆图书馆馆藏三大特色即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让重庆图书馆焕发出新的活力,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基础业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恢复和加强,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进一步改善;成功研制出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C-S图书自动传送系统”;开展各种图书馆员知识、技能培训及学历教育,为图书馆人才的培养创建平台;参与国家重点科研课题以及全国性图书馆专业书籍的编撰,并编辑出版各类图书;积极建立馆际协调机制,推动全市图书馆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1987年,重庆市图书馆更名为“重庆图书馆”。
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迅猛发展,然而重庆图书馆的状况却不尽人意,令重图人尴尬。据1997年文化部全国第二次省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检查的结果显示:重庆图书馆已由“六五”计划前,全国排名前几位的知名图书馆之一,几乎退到了最后一名。阅览座位、阅览室面积等十多项硬件指标达不到评估的最低标准,得分为“0”。
1997年春,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通过议案,把重庆推上直辖市的历史舞台。1997年6月18日,新的直辖市在中国西部正式挂牌成立,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重庆直辖后,中共重庆市委、市府把加快社会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2000年制定“十五规划”时,即规划了新的图书馆、美术馆、艺术馆等5个文化建设项目。2000年1月,党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既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也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大发展,为重庆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2003年7月4日,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中共重庆市委常委会决定:集中财力,投资45亿元建设重庆图书馆等10个具有功能性、标志性的社会文化事业基础设施。这10个项目的建设,均为建国以来重庆社会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规模最大、投资金额最集中的一次。2003年10月,重庆图书馆重建项目在市计委正式立项。2004年12月29日重庆图书馆新馆在洋溢着热烈气氛的冬日寒风中奠基。
直辖10年为重庆图书馆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0年来重庆图书馆面貌日新月异:实现办公自动化,图书馆管理自动化,书目检索网络化;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内容由传统的借书还书发展到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政府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年购书经费从1997年的90万元增至2007年的800万元;整合全市文化信息资源,成立共享工程重庆分中心,并推动基层中心的建设,加快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步伐;启动民国文献数字化工程,拯救珍贵历史文献;加强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开设各种教育形式的培训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为提升自身形象,努力实施品牌战略,星期日知识讲座、系列学术研讨会、创办学术刊物《重庆图情研究》、成立君合读书屋、史迪威阅览室、爱丁堡社区图书馆等,以其特有的吸引力体现着重庆图书馆的社会作用和社会价值。
2007年6月18日,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凤天大道106号的重庆图书馆新馆开门迎接市民。
这里,文化氛围浓郁,有着稳定的文化消费能力和巨大的阅读潜在人群,在文化传统、知识人口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这里,交通方便快捷,外界干扰少,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览环境。
由美国PEA公司设计的重庆图书馆新馆极具时代感与感召力,是在传统的中国建筑形式上的一种创新。新馆有三个主要构成要素:开放的公共阅览区域、安全的公共区域、私密区域,三者围绕着一个景观庭院,透过临近的阅览室和休闲区可以看到庭院里美丽的景色。新馆外墙使用玻璃和石头两种设计元素,用以区分图书馆的公共区域和安全区域。玻璃外墙的公共区域面对凤天大道,对室内的读者及路上的行人都是通透的。一条宽阔的通道,将图书馆的公共广场与公共阅览区连接起来。石头砌成的书库和服务区,给图书馆的收藏以足够的安全保障。
为了传达重庆图书馆的文化内涵,利于新馆的形象建设,重庆图书馆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馆徽标识设计方案。由四川目标企业形象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馆徽,从300余个方案中脱颖而出。该方案把中国文字的“重”字左半边与“?D”字右半边巧妙结合,犹如“重庆图书馆”缩写的一枚古印。该方案整体造型层次分明,像一本一本重叠的书籍;线条错落,又像知识的迷宫。馆徽由红色和黑色两部分组成,“?D”字右边外的“”与重庆图书馆新馆的建筑造型相似,达到了形似的效果。“重”字的左半边与“?D”字右半边中间部分相连,似网络并延伸出图书馆,象征着信息时代,知识载体的多样化,也意味着图书馆的服务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纸质文献信息服务,还有非纸质文献信息,特别是数字文献信息服务。
新馆藏书量可达500万册,每天能为5000人次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有6大功能区:行政服务区、业务加工区、读者服务区、会展培训区(含一个408人的学术报告厅,可容纳200人的多功能厅及培训中心、展览厅、读者餐厅、招待所)、共享服务区(含检索、咨询、接待、读者服务部等)、车库设备区。
重庆图书馆60年的风雨历程,折射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凝聚着几代重图人的心血与奋斗。重庆图书馆新馆的开馆,标志着重庆市公共图书馆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和谐重庆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图书馆新馆必将成为集教育、文化及社会功能于一体的重要的文献信息中心,成为重庆城市一道崭新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8.深圳市科技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
深圳市科技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
深圳市科技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建立于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基础之上。2006年6月,深圳市政府批准成立深圳市科技图书馆,原深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整体并入。图书馆隶属深圳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接受市科技信息局、市文化局的业务指导,与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的管理模式,为市政府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深圳市科技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作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和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拥有的图书馆,面向深圳市民开放,是国内第一家兼具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双重功能的图书馆;是以“一切为人的发展,为一切人的发展”为服务宗旨,以大学城师生、企业和科研人员以及深圳市民为服务对象的专业性、研究型、数字化、全开放的新型图书馆;是深圳市重要的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基地、科技文献和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科学教育基地和为市场、产业、研发提供社会化公共信息资源的交流服务平台。
图书馆位于大学城西校区的核心地带,由罗麦庄马香港有限公司(RMJM HongKong Ltd.)公司设计,总投资近2.3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高4层。设计藏书150万册,网络节点1700个(全馆无线网络覆盖),近2500个阅览座位,日可接待读者8000人次。2005年1月1日主体工程动工兴建,2006年10月15日落成,同年12月31日对大学城师生开放。
图书馆建筑外观设计灵动、飘逸、流畅、现代,形同“如意”,是大学城的标志性建筑。室内采用大开间设计,开敞通透,同层高、同柱距、同荷载,以冷灰和白色为主色调,淡雅简约,白色的金属吊顶、白色乳胶漆圆柱、金属灰窗框、冷灰与深灰交错的地面、橙色的核心标点,打破大空间片色的单调,加之绿色植物的衬托,宁静而不乏生气,沉静而富有激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平静与专注的阅读环境。
在功能布局方面,按照读者流、文献流和业务流的划分采取网络化布局,实行大开间藏借阅一体,集中借还与信息服务;强调布局的灵活性,在大开间中预留休闲区域,满足将来业务发展的需要。本馆共设有综合服务台(2个)、OPAC检索区(80台检索终端)、中文报刊阅览区、中文图书阅览区、多媒体阅览区、企业交流区(咖啡厅)、工商企业图书馆、外文阅览区、信息检索区(120台计算机)、个人研究与小组讨论区(29个独立房间)、学术交流与会议区(报告厅258个座位、展览厅300多平方米)、用户教育培训区(2间教室)和业务工作区等13个功能区。
图书馆本着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并重、纸本馆藏与数字化馆藏兼顾的原则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突出科技文献、外文文献和电子资源的入藏,逐步形成以电子信息、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物流工程与管理、城市与环境为重点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同时充分利用大学城各研究生院校本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与国内外许多大型图书馆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截止2006年底,馆藏中文图书23万册、外文图书6万册、中文期刊3262种、外文期刊1003种、报纸360种、中文数据库24种、外文数据库72种、中文电子图书53175种182233册、外文电子图书9097种、大学城硕(博)士学位论文1293篇。其中中宏产业数据库、SPIE、IWA、Gale: Business & Company Resource Center、Gale: Biograohy Resource Center、CSA、SciFinder Scholar、DII、Factiva、SCIE等10种数据库为本馆特有的电子资源。
图书馆秉承公益性原则,提供免费、平等、开放的服务。在提供文献借阅、VOD点播、个性化视频资料制作、学术研讨与交流等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强化信息情报和企业服务功能,为社会各界提供原文传递、文献代查代检、科技查新、专利检索与咨询、专题情报调研、定题情报推送、竞争情报咨询、用户信息素质教育、文献代译等全方位的信息情报服务。
.南京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是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国家一级馆,是江苏省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南京图书馆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现收藏各种文献700万余册(件),仅次于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位居全国第三。
南京图书馆是我省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南京图书馆作为全省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与服务中心和重要枢纽,在服务经济建设、普及文化知识、传播科学信息等方面,其职能和作用日显突出。为适应全省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江苏省政府正在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南图新馆。
南京图书馆把握住新世纪的发展机遇,正在全面推进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努力推动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知识创新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向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迈进。
馆史略览江南图书馆
1907年由清两江总督端方创办。地址南京龙蟠里惜阴书院旧址。总办缪荃孙。辛亥革命后,曾多次变更馆名。
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
1927年,因实行大学区制,易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国学图书馆。1928年5月,复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馆长柳诒徽。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
1929年10月,大学区制取消,定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直属江苏省教育厅。建国初期仍沿用此名。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1952年10月并入国立南京图书馆。
国立中央图书馆
1933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托蒋复璁筹建,地址成贤街。1937年西迁重庆,1946年返都南京。1948年底,蒋复璁等奉命携馆藏珍籍13万册去台湾。1949年5月,由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去接管。
国立南京图书馆
1950年3月19日,中央图书馆奉中央文化部令,正名为国立南京图书馆,由文化部文物局和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双重领导,馆长贺昌群。
南京图书馆
1954年,大行政区已撤消,同时江苏已经建省,需要一个省级馆,为此,文化部于是在7月将国立南京图书馆改名为南京图书馆,直属江苏省文化厅领导至今。1955年起,汪长炳任副馆长、馆长17年。
  缪荃孙  江南图书馆总办
       柳诒徵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
     蒋复璁  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
       贺昌群    国立南京图书馆第一任馆长
     汪长炳    南京图书馆馆长

UID 42  帖子 4182  精华77  积分 9909  阅读权限 120  在线时间 174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21  最后登录 2010-3-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nidaichuan
专家组
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8#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10-3 10:45 只看该作者
10.苏州图书馆
苏州图书馆

苏州市图书馆始建于1914年,是在清末正谊书院学古堂基础上建立的,曾为“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是我国创办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时藏书七万余卷,二万六千余册。馆址在城南宋代名园沧浪亭对面的可园。1925年曾迁馆东北街拙政园西侧。1929年改名为“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到1949年,藏书近十万册。1956年改名为“苏州市图书馆”,隶苏州市文化局。1958年迁公园路,1972年与1982年两次扩建,1990年在相王弄建造古籍馆,两地总建筑面积6350平方米。现有藏书110万册,其中古籍30万册,尤以2万余册善本书及地方文献而闻名全国。
1998年9月5日市委、市政府正式决定建设图书馆新馆,地址选在人民路原市人大、市政府大院。该地块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交通便捷,闹中取静,院内有近代园林建筑“天香小筑”,粉墙壁瓦,古树葱笼,鸟语花香,是一处建造园林式图书馆的理想场所。新馆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左右,建设总投资为1.12亿元。于1999年6月18日奠基,2001年6月竣工,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建设充分体现出现代化图书馆智能化的设施管理系统,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与古城风貌相协调的建筑风格。建筑造型简洁、明快、庄重、楼宇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使原有“天香小筑”的庭园布局与新馆建筑融为一体,成为古城区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园林风格的文化标志性工程。
新馆总体布局分为北、中、南三大区域。北区的主楼为文献阅览区,建筑面积约15000多平方米。主楼西侧沿人民路有一个供读者集散的小型广场。进入主楼是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厅。主楼中设置各种阅览室、计算机信息中心、科技情报中心、书库、行政办公区、机房等。中区为以“天香小筑”和古籍馆为主题的贵宾楼和古文献阅览区。古籍部的建筑风格,与“天香小筑”相一致,融为一个整体。回廊曲栏,与北区主楼及南区知识广场连接。沿人民路一侧为长约60米的空透式长廊与车水马龙的繁荣街景隔离的绿化带动静结合。廊内陈列苏州籍两院院士格言录。东部沿张思良巷一侧是古典园林式的长廊,陈列苏州历代名人书画,是充分体现苏州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文化繁荣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区为教育培训区,有2400多平方米的叠石为山、凿石为水的书山学海的知识广场。环列着学术报告厅、展览厅、社会教育培训中心、少儿馆等,是开展学术活动、读书学习、健身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整个新馆掩映在翠绿丛中,草坪如织、繁花似锦,为苏州古城增添了一个赏心悦目、文化气息浓厚的新景观。
整个新馆设计藏书量为200万册(件),1000多个阅览座位。
苏州市图书馆新馆是苏州历史文化名城跨入21世纪的重要标志性工程,是苏州图书馆历史上一次跨越式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息息相关,将对全市两个文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产生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UID 42  帖子 4182  精华77  积分 9909  阅读权限 120  在线时间 174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21  最后登录 2010-3-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eqnwork
天之水

版主

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9#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10-29 01:13 只看该作者
可惜免费的数字资源还是少!
路遥知马力!
UID 96  帖子 4022  精华3  积分 6189  阅读权限 100  来自 陇之东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24  最后登录 2010-3-9
查看详细资料
TOP
nidaichuan
专家组
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0#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3-6 08:57 只看该作者
11.深圳图书馆
11.深圳图书馆

深圳图书馆的前身是宝安县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新馆是深圳市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型现代文化设施,位于深圳市行政文化中心区内、风景秀美的莲花山前。新馆占地2961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589平方米,设计藏书容量400万册、读者座席2000个、网络节点3000个,日均可接待读者8000人次。
深圳图书馆建筑造型独特,构思精巧,极富现代感。建筑模式也从传统模式变为全开放、大开间、无间隔的“模数式”布局。它的落成为深圳这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增添了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深圳图书馆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将在全国率先采用DILAS系统和RFID技术。ILAS是由本馆主持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被文化部评为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全国拥有近三千家用户;DILAS(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研究和应用平台开发项目)是国家计委下达的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将在深圳图书馆投入使用。深圳图书馆也将是全国第一家采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RFID(无线射频技术)的采用将引起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的全面变革,也将为读者高效利用图书馆和图书的防盗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作为深圳市图书文献收藏和利用中心及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中心,全馆现有书刊180余万册,各类电子、网络文献近百万件,每年接待读者300万人次。新馆落成后,将继续发挥深圳市文献信息中心和区域图书馆网络中心的职能,并将建设成集大众化、研究型及数字化于一身的大型现代化公共图书馆,达到国内一流图书馆的水平,位居世界先进图书馆的行列。
根据深圳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深圳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上,以高新技术、商贸、时装、法律等专题资源及深圳地方文献、台港澳文献资源等为特色资源。
深圳图书馆阅览区内所有书刊实行开架式服务。全馆分为六层服务区,首层是报刊服务区,以中文报刊阅览、外借为主,并开设单独的视障人阅览室;二、三层为图书借阅区,提供中外文图书的借阅服务;四层为信息服务区,提供多媒体视听、电子阅览、信息咨询服务、网络服务等;五层为专题服务区,按专题类型分为商贸、法律、时装、东盟信息资料中心及外文报刊区,主要针对研究型读者提供专题文献阅览及咨询服务;六楼为特藏服务区,提供深圳地方文献阅览、台港澳文献阅览、保障本图书、缩微资料和古籍文献阅览。
深圳图书馆将秉承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的公益服务宗旨,为广大读者提供简便、快捷的服务,除周一闭馆外,每天9:00—21:00连续开放,每周对外开放72小时。在服务方式上实行“全面开放、免证进馆、分层管理、一卡通行”,面向所有公民开放,普通阅览无需任何证件,一般性服务全部免费,打印、复印等仅收取成本费。
作为城市最基本的文化设施,深圳图书馆将一方面作为市民终身教育的知识殿堂,另一方面也是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重要象征;同时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参考功能,为深圳的政府决策、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学术研究等活动提供高层次的知识支撑和信息服务;实施深圳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文化战略,成为全市图书馆网络中心。
深圳图书馆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福中一路
网址:http://www.szlib.gov.cn
电子邮箱:reference@szlib.gov.cn 12.广州图书馆
12.广州图书馆
广州图书馆是广州市政府主办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国家一级图书馆,是一座集学习阅读、信息交流、展览讲座等综合文化教育功能和数字化网络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公共图书馆。
1982年1月2日开馆,坐落在中山四路42号,交通便利,环境优雅。馆舍建筑面积1.77万平方米,阅览座位1,726多个。每周开放72小时,节假日照常开放。设12个阅览室、8个外借处,搭建形成由分馆、图书流通站、汽车图书馆等三个层次共70个服务点构成的馆外社区服务网络。在全国较早建立盲人电子阅览室。
提供书刊外借、阅览、信息咨询、课题检索、决策参考、远程教育等服务。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经常举办展览、讲座和读书咨询,形成“广州文化讲坛”等活动品牌。2006年接待读者273万人次,文献流通920万册次。网站提供读者指南、书目查询、预约续借、电子图书借阅、参考咨询、信息导航等全方位服务。负责建设和维护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州市分中心“广州数字文化网”。
截至2006年底,馆藏图书80多万种361多万册,其中四分之三对外开放,形成了广州地方文献、港台版近代历史文献、艺术设计资料、音像资料等资源特色。引进电子图书、报纸、期刊、标准、专利、法律法规、商贸等丰富的数字资源,自建广州人物、地方法规规章等特色资源库。
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参与举办“中法文化年”活动,与法国里昂、日本福冈等友好城市图书馆开展图书交换、馆员交流、互办展览等活动,通过香港歌德学院定期与德国图书馆界开展业务、学术交流。
广州新图书馆于2006年2月20日奠基。新馆位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上的珠江新城,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9.8万平方米,工程投资总概算约9.24亿元,预计2008年完工。
UID 42  帖子 4182  精华77  积分 9909  阅读权限 120  在线时间 174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21  最后登录 2010-3-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nidaichuan
专家组
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0-19 14:19 只看该作者
朝圣者之路——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
朝圣者之路——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
发布时间:2008-06-24
来源: 出版人·图书馆与阅读
剑桥大学图书馆
从铁路剑桥车站乘公共汽车到市中心只要五、六分钟。从熙熙攘攘的摊贩市场和垂直的哥特式建筑物——圣玛利亚大教堂(剑桥大学教堂)旁边穿过,便来到了特里尼蒂大街。在这条繁华大街的一角,矗立着剑桥大学最早的图书馆。此次到剑桥大学的“朝圣”之旅,便是始于这座图书馆。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成立于1209年,是由一批躲避殴斗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学者建立的。1231年,亨利三世授予剑桥教学垄断权。从此,剑桥和牛津在英国大学排名榜上并驾齐驱。每年的皮划艇赛场上,两所学校的学生都憋着一鼓劲儿你争我夺。
剑桥其实是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英格兰小镇,这个小镇有一条河流穿过,名为“剑河”(也译“康河”),绝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在这个镇上,此外还有20多所教堂。同学列举剑桥名人时如数家珍:73位诺贝尔学奖得主;三一学院的学生——科学家牛顿;基督学院的学生——《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哲学家——怀特海、罗素、维特根斯坦;经济学家——凯因斯;诗人——邓恩、拜伦、丁尼生、沃兹沃斯以及无数政治家和首相。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是浪漫诗人徐志摩和他那篇充满依依惜别之情的《再别康桥》吧。
镇上的许多地方都保留着中世纪建筑的风貌,随处可见几百年来不断按原样精心维修的古城建筑,许多建筑的门廊、墙壁仍然装饰着古朴庄严的塑像和印章,高大的染色印花玻璃窗像一幅幅瑰丽的画面。剑桥大学目前有31座学院,每个学院独立招生、自负盈亏,均有各自的图书馆。我们的寻访便始于这座剑桥史上最古老的图书馆——大学图书馆。

剑桥大学图书馆位于这个风景如画的小镇上。
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424年,外表看上去有些突兀,有点像碉堡炮楼,粗瓦陋砖地矗立在青翠之中。褐黄色的建筑物视野开阔,正面是高大的塔状建筑物和拱形大厅。整个建筑物呈“日”字形。这种低矮却匀称的结构使人感到一种宗教的气氛。不过一踏入图书馆大门,却是另一番景象。
厚重的旋转门仿佛隔着历史的暗道,带着纸张与木质混合的幽香,带我们滑入曾经辉煌的中世纪。头顶上悬挂着都铎王朝时期的华丽吊灯,柜台后站着神情肃穆的管理员先生。他绅士地颔首,要求来访者出示通行证。走进大厅;就如深陷书海。四翼九层的双层书架满满地都是书。物理、化学、机械、电子、医药、哲学、历史、艺术、宗教、各国文学等等,年代久远的书籍还单归人珍本阅览室,只可在馆内阅读,不能借出。把每块空间单划出来,都称得上是一座独立的图书馆。
据说,图书馆创建之初仅有藏书76卷,主要是社会各界的捐赠或者贫苦学生为抵押借款留下的书籍。根据1709年的政府法令,剑桥大学图书馆成为有版权保护的图书馆。其后藏书量不断增多,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又另建了一幢藏书楼。1715年,英王乔治一世将多年搜集的3万卷书全部赠送该馆。由于馆藏日益丰富,它在18~19世纪曾起到国家文献贮存中心的作用。现在的馆舍实际上建于1934年,只是为了保留历史的记忆,特意保留了中世纪的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中文收藏部。建馆600余年,藏书600余万册,中文藏书约10种。中文部所藏包括商代甲骨文、宋元明及清代各类版刻书籍、抄本、绘画、拓本以及其他文物。其中有明版《丹溪心法》的零册,孤本清初抄本《明实录》,清抄本满文《养正图解》,明刊孤本《异域图志》以及非常罕见的太平天国出版物等。馆内还藏有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典》原稿二册。
第一次游览大学图书馆,对我来说更像是某种仪式。和朋友走在狭窄幽暗的书架之间,书脊上寂静的尘埃让我的呼吸也随之沉淀,“恐惊书中人”。柔和的光线从密密匝匝的书架间散落下来,夹杂着浓重的纸张气味,就是这股不那么好闻的味道,让我印象深刻。
在大学里,与上课的教室相比,图书馆倒更像是课堂。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借书还书、复印打字的时间,比课堂上的时光更多。在剑桥也是如此。所以,面对浩瀚的书海,如何更好地使用图书馆也是一门大学问,这对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业提出了挑战。
大楼中心从作用上说也是这个图书馆的中心。读者可以使用电子查询查找所需书号,之后交给综合目录室的研究人员,他们参照目录和书号,能够在几分钟之内找到需要的图书。如果不清楚书名或者作者的准确信息,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助于馆员。他们每个人都训练有素、精明能干,且待人热情。只要告知一点线索,他们几乎都能准确找到具体书号。朋友有一次在大英图书馆的政府出版物阅览室里和两名管理员一起花了一个多小时还未找到的英国教育部的特别报告书,在大学图书馆只花了十几分钟便借到手,实在让人钦佩不已。图书馆还提供各种复印、缩微胶卷拷贝服务,最迟在第二天就能拿到资料。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具体事情的考虑。比如,自助存包服务把随身物品放进寄存橱后,投进五便士硬币,寄存橱就会自动锁上,打开锁取出东西后,它会自动关闭。为了使读者当场能记下正确的书号,在查阅处左右的桌子旁,每隔一定距离就挂着一支铅笔和笔记用纸。在各个主要场所都贴有图书分布表和现刊目录,开架式书库的各排书架上标有图书号码指南,并装有定时自动开关的照明灯。楼内装有四部小型自动电梯,可以方便地往返于各层之间。如有尚未看完的图书,只要在书中夹上一张预定卡片,放在桌子上,便可以连续借用三天,册书限定在5册之内。馆内的一切设施和制度都是为了使读者更有效而迅速地在馆内活动。一楼南面设有茶室,那里供应午餐和自动售货的饮料。
可能意识到如此丰富的图书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大学图书馆每学期初都会义务举办各类主题的图书馆使用讲座,从基本概况起,到具体至某一专业的资料查阅、电子阅览的辅导,细致入微、用心良苦。漫步在图书馆的书墙间,我愈发觉得迷宫的博大和个体的渺小。较之普通图书馆,我觉得大学图书馆有着更为神圣和诗意的象征意义,它更贴近剑桥精神的内质、更贴近纯净的学术信仰。
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往往比院系图书馆破旧。同样一部书,系里收藏的是最新、最近的版本,而大学图书馆里的则是最早的那个版本。一册书从书架上抽出来,手指经常就黑了,浮尘浸蚀到书皮的纹理之中,再怎么擦拭也褪不去暗淡。灰尘是大学图书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猜那些伟大的灵魂——写书人的灵魂和读书人的灵魂——也许就寄居其中。所以,灰尘对于剑桥的学生来讲也是有意义的吧。很多学生往往不去院系图书馆,而是喜欢泡在大学图书馆里。据说牛顿当年学习废寝忘食,每天在图书馆泡17—18个小时,以至于剑桥大学图书馆馆长说牛顿“是一个神经不很正常的家伙”。而现在,“神经不很正常的家伙”在大学图书馆里也有不少。
大学图书馆主要向剑桥的教授、研究生和外来的研究人员开放。外来研究人员想利用这个图书馆的话,一定要预先向图书管理员去函说明使用目的,请求准许。外国留学生最好在去英国之前去信,预先得到图书管理员同意借用的回复。然后带着图书管理员的回信到图书馆正门的传达室,他们会让你在一份誓约书上签名,然后根据你的身份、来馆目的、逗留时间发给不同的入馆证。
漫步在剑桥大街上,往往可以看到古老的学生宿舍后那些先锋设计的建筑,让人觉得这所大学古朴中透露着生机。大学图书馆里也是如此。后来我也去了牛津大学,觉得实在是风格迥异。牛津雍容富丽,具有王者气派;剑桥幽雅出尘,宛若诗人风骨。从伦敦往剑桥,剑桥大学仿佛一幅西洋水彩画舒展眼前,精雕细绘、线条秀美的建筑群,不失脱俗的韵味;大片的草坪、满目的绿阴,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眷爱。剑河两岸,清清河水汩汩而去;一叶扁舟,斜插长篙,弯靠在草坡入水的岸边,粗大的巨柳把婆娑的枝条撒向河面,在水上拂起微微涟漪……一切色泽都似水彩般淡淡地化开。大学图书馆就和这些至纯至美联系在一起。
前往大学图书馆,可以选择宽阔的皇后大道,可以静静走进这绿色小径,沿途都可以看到一座青铜塑像。一个身着军装、扛着长枪的青年,这是纪念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打击侵略者而投笔从戎的剑桥人的集体形象,他在出征之前,向剑桥依依回望。在两条通往大学图书馆的路上,我这个陌生的异域来客,胸中怀着的,是一颗朝圣者的心。
我想,用“朝圣者”来形容这些在知识阶梯上攀登的人们,再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