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广场怎么经营: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主题报告200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12:42
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主题报告
发稿时间 10月 20th, 2008
由 编辑部关闭作者: 编辑部 姓名:
Email: itbook@foxmail.com
网站: http://www.epuber.com
关于: 查看作者的文章: (977) 发稿 于 TOP 栏目
  金秋十月,“2008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在满山红叶、层林尽染的香山脚下开幕。这是继2006年之后的第二届年会,也是自2005年总署确定数字出版博览会与数字出版年会轮流举办以来的第四次大型活动。自首届年会以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2007年,被业内称为“数字出版年”;本届年会“从规划到方案,从认识到落实”的主题也表明,数字出版已经进入从理念到实践,从点到面,从环节到产业链的全方位、立体化推进阶段。在此,我想就两年来我国数字出版的情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谈几点看法。 一、我国数字出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两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IT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水平的持续提高,国民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的逐步变化,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并凸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数字出版产业增速迅猛。
与传统出版物市场增长缓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字出版产业增速迅猛。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的统计,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比2006年的200亿元增长了70.15%。其中,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收入7.6亿元,电子图书收入2亿元,数字报纸(含网络报和手机报) 收入10亿元,博客收入9.75亿元,在线音乐收入1.52亿元,手机出版(含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收入150亿元,网络游戏收入105.7亿元,互联网广告收入75.6亿元。到今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规模将达到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49.13%,比2007年增长46.42%。
 
2.手机出版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
 
在数字出版诸业态中,手机出版最为引人瞩目。移动通讯成熟的收费模式的形成,为手机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刚刚起步的新兴业态,手机出版的发展速度令人注目。根据《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对2006年、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的分类比较,手机出版是成长最快的数字出版业务。几年前还以纯粹的手机通讯和增值服务为业务范围的移动通讯企业,现今已经涉足内容生产领域:2007 年5月,中国移动宣布与原创文学网站、原创文学写手、服务提供商合作,打造“梦网书城”。用户每看一本书收取2元信息费,在阅读电子书时所产生的流量费,还将另行收取。今年,中国移动又借奥运东风推出了奥运手机报。可以预计,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将会从单纯的通讯工具向移动媒体终端发展,手机读物、手机视频等都有较大增幅,数字出版向无线移动、个性化按需定制和跨媒体出版发展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
 
3.数字化阅读方式获得广泛普及。
 
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信息获得渠道,打破了以往报纸、图书、广播、电视、杂志五大媒体的市场垄断地位,“读屏”消费日增,“读书”消费趋缓,多元化和数字化阅读渐成趋势。截至2007年,我国市场上流通的电子书已达40余万种,居全球首位。截至200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53亿人,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9 100万人,网民规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提高至19.1%。其中宽带网民2.14亿人,手机网民7 305万人。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调查,2007年国民网络阅读率为44.9%,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17.1个百分点。以网络阅读为主的数字化阅读的持续走高,反映出国民阅读方式向网络和数字化阅读的转变。
 
4.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加快向内容提供商转型。
 
在数字出版产业和数字化阅读的大趋势下,最早涉足数字出版的技术提供商,加快了向内容提供商转型的步伐。“北大方正”从帮助出版社做电子书业务,到推出电子书30万种、报纸200多份的爱读爱看网;“清华同方”从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开发者和提供者,到推出博硕士论文数据库;“谷歌”和“百度”从查找信息的搜索引擎,到进军简体中文图书的搜索业务,向读者提供博客等写作和发表的平台;维普资讯更以“全球最大中文知识社区”相标榜。这些技术提供商在内容服务方面的业务拓展,提升了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水平。
 
如果说方正、同方等技术提供商在向内容提供商转型过程中,还把传统的出版单位作为原创者看待,把自己定位为内容加工者和技术提供者的话;那么,原创网站等新兴技术提供商从起步开始就涉足内容生产,他们的技术实际上是与内容完全捆绑在一起的,他们也并不把传统出版单位当成原创者,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原创的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向用户提供内容。随着网络原创涉足出版,纸质出版单位向网络出版商要内容的角色转换,先有网络版、后有纸版的出版方式已成声势。
 
5.传统出版商加快向数字出版转型并逐步占据主动地位。
 
在技术提供商涉足内容开发和服务的同时,传统出版商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出版的产业大势,由消极观望转而主动进军数字出版领域。与上届年会时“曲高和寡”不同的是,万马奔腾的局面正在形成。一方面,出版社、杂志社、报社三大传统媒体的网站数量较之一年半以前分别增长了86.0%、78.3%、141.9%,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等一大批名社及出版集团纷纷涉足数字出版。如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专门成立了数字出版部;山西出版集团专门成立电子书出版中心;等等。今年4月,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宣告成立。7月中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科学出版集团、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安徽出版集团、吉林出版集团、广东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河北出版集团、陕西出版集团等9家出版集团在北戴河召开研讨会,共同探讨建设一个拥有先进技术标准和完善数字化出版解决方案的数字网络出版平台。这标志着传统出版商进军数字出版的合纵连横之势已然形成。
 
与此同时,传统出版单位与数字技术公司的合作也走出了“委托与代理”关系,向着价值统一体方向发展。其标志性事件就是中华医学会所属系列期刊与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于今年2月正式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联手打造中国的STM在线出版业务。这一合作,结束了资源多头授权、重复出版的局面,开辟了传统出版单位与数字技术提供商的独家合作阶段。可以预测,传统出版商在内容资源方面与技术提供商的合作会朝着重组与整合方向发展,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6.电子商务和数码印刷开辟全新的营销模式。
 
当传统出版商与技术提供商还在内容资源方面探索重组与整合之时,印刷发行领域的数字化也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
 
发行领域,一方面,网络书店模式发展稳定,当当、卓越、淘宝等大型网络书店闻名遐迩,在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另一方面,上海发行集团、浙江新华发行集团等大型发行集团建立的专业性销售网站纷纷涌现。伴随着网络书店的发展,网络书店的销售码洋不断增长。目前,绝大多数出版社的网络销售都已经超过销售总码洋的6%。2007年民间渠道的网上销售码洋增长率更高达30%以上。网络书店的普及,还使得99%的图书都有机会进行销售,市场曲线中那条长长的尾部(所谓的利基产品)也咸鱼翻身,成为我们可以寄予厚望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印刷领域,曾被预言为将彻底颠覆传统出版业发行模式的技术之一的按需印刷(POD),于2007年全面进入出版业。商务印书馆、中国标准出版社、石油出版社、冶金出版社、气象出版社等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在按需印刷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不俗进展。目前,除了施乐、奥西、惠普等国外按需印刷(POD)设备外,我国自主研发的方正印捷POD系统也为业界广泛采用,其印刷速度为每分钟几百页,完成一本书的印刷、装订和切边,仅仅需要5至15分钟。
 
1999年到2005年,全国图书库存码洋从241.63亿元增加到482.92亿元,以平均每年12.28%的速度增长。至2007年,全国图书库存码洋达到524.97亿元,成为出版业利润增长的主要症结。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大力发展按需印刷和按需出版,有助于克服传统印刷大量库存产品积压的痼疾,使零库存成为可能,对于出版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希望按需印刷得到更多出版单位的重视。
 
7.数字出版技术取得长足进步。
 
产业的发展,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的。这在数字出版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近一年来,搜索引擎、移动终端、电子纸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成为推动数字出版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搜索引擎方面,整合搜索已成为搜索产品开发的主要理念,即依托搜索技术和信息聚合技术,在用户进行网页搜索的结果中,同时融入其他类型的搜索结果,把分散在各类搜索中的结果信息即时整合,一并提供给用户。作为未来搜索引擎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整合搜索能够使用户在最少关键词输入的基础上获得较好的用户体验,整合搜索的普及,也将为搜索营销提供新的思路。
 
在移动终端方面,智能手机、GPS手机以及围绕它们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基于Web的服务,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Symbian(赛班)、Windows Mobile(WM)和Linux等三大移动操作系统,和谷歌推出的基于新型移动操作系统的手机,备受世界主要手机制造商和移动运营商关注。
 
在电子纸方面,汉王科技出品的“电纸书宇航版”于今年9月伴随“神七”航天员完成了伟大的太空之旅。这一产品的核心就是电子纸。与传统纸张相比,电子纸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轻松携带和浏览大量内容,最大优点是随意存取,反复使用。与PDA相比,电子纸更轻便,可以随意折叠;与个人电脑相比,电子纸更便于携带,操作更加简单。电子纸一旦与互联网融合,人们只需要一张电子纸,无论在什么地方,就能像电脑上网那样,通过网络下载数据,查阅大量信息,享受阅读的快乐。
 
    上述这些技术上的发展与突破,为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支撑。
 
8.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数字出版建设格局初步形成。
 
数字出版产业之所以取得上述规模化发展,是社会各界群策群力的结果。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产业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各界日益认识到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数字技术提供商和传统出版单位积极参与、各高等院校提供后备人才、科研单位深入研究、积极推动的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格局。
 
政府是改革的第一推动力,是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也始终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主要推动力。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等三个重要的规划中把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出版印刷、复制和发展新媒体列入了科技创新的重点。总署也在制订自己的“十一五”规划时,将数字出版列为重要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数字出版的支持力度。按照数字出版的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我们进行了四项重大数字出版工程的立项论证并已着手组织实施,通过举办有关数字出版的大型的研讨活动,普及了数字出版的理念,推动了数字出版技术的研发创新和国民阅读方式向数字化阅读的转变。
 
数字技术企业以其引领出版业数字化的主体的天然本色,不仅将传统出版单位拖入数字化的浪潮中来,而且以其技术优势,在数字出版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品牌和示范效应;传统出版单位则逐渐变被动为主动,致力于打造主流媒体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强势地位,加快了向数字化转型的力度。
 
科研机构在为数字出版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创新成果方面,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每年一度的《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网络动漫游戏产业报告》在数字出版业界和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数字出版博览会、数字出版年会等由科研单位牵头组织召开的各类以数字出版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对于推动数字出版产业、技术及管理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不可低估的作用。
 
高等院校逐步担负起了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重任。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有关数字出版的专业方向或相关课程。近40所高校在传播学、印刷工程、编辑出版学、计算机等专业目录下开设了电子出版、数字传媒、数字印刷、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软件工程(新媒体)等数字出版教育专业方向,形成了一定的教育规模。30多所高校在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硕士学位点下设立数字出版方向,培养硕士研究生;5所高校在传播学、图书情报等学位点下设立数字出版方向,开展了数字出版方面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二、我国数字出版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数字出版领域就取得以上这些喜人的成绩,令人振奋。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国内出版业的内在要求相比,与国际出版业竞争的外在压力相比,我们在数字出版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于数字出版的认识依然有待深化。
 
近年来,许多传统出版单位开始认识到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但是对于数字出版的理解还远没有到位。其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将数字出版简单地理解为企业发展或者产业升级的环节,没有认识到在新技术背景下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出版技术对于推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意义,没有将数字化转型与出版业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联系起来;二是将数字出版简单地理解为技术创新与技术变革,停留在建网站、或与运营商签订这样那样的委托数字化协议阶段,对数字出版的本质缺乏认真研究,没有认识到数字出版所引起的传播革命和生产力的变革,因而没有认识到向数字化转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三是将数字出版简单地理解为纸质出版物的电子化或网络化复制,即“媒体搬家”,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传播途径的巨大优势彰显新闻报道、知识传播的及时性,甚至因担心纸质出版物的发行量受到影响,有意推迟其多媒体数字出版物的更新时间,使其沦为传统媒体的点缀或附属品。这是在数字出版方面存在的压力。
 
2.数字出版的管理模式有待完善与创新。
 
新闻出版战线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担负着巩固思想阵地、引导社会舆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责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改进和做好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数字出版物作为网上电子文化产品,与其他文化产品一样,具有社会导向功能,其内容影响着受众的政治、道德、文化、价值取向。由于利益的驱使和监管的困难,一些错误思潮、陈腐观念、精神垃圾借助网络等新媒体表现自己,影响社会。对此,我们一直在探索有效的、符合技术特点的管理手段,建立并启动“24小时网络出版内容实时动态审读监管”机制;我们一直在探索建设有效的监管体系,以保证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但许多工作还刚刚起步,处于摸索阶段,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政策法规方面,由于相应的法规建设滞后,内容管理在海量信息面前按传统出版管理模式几乎不可能。网络安全、信息传播规范、著作权保护、电子商务、域名管理、虚拟财产、网络犯罪等涉及数字出版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有的从传统法律转来,发挥了一定效能。但与数字技术特点结合不紧密,执行起来有较大难度。2007年 “七位知名作家状告书生”和 “400位学者状告超星盗版” 一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数字版权问题也成为了业界的热点话题。由于缺乏法律的有效保护和畅通的版权授权途径,初期培育了市场的技术支持商的地位日显尴尬,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准入和资质方面,目前从事数字出版活动的机构非常多,但绝大多数并未取得相应的资质。而基于互联网和手机等新技术的博客、播客等高度交互空间,又使得广大读者在信息消费的同时,也参与到信息制作和发布等数字出版流程。这两个方面的准入和资质问题,也是数字出版管理亟需填补的真空。
 
3.数字出版的产业化瓶颈亟待突破。
 
理念、管理上的问题,归根结底都从产业发展上表现出来。目前,数字出版面临的产业化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从产业链角度看,传统出版单位过度集中在内容源头一端,离内容价值最终实现端的距离较远,在整合整个产业链的过程中处于劣势。与此同时,掌握着新媒体技术的公司虽然拥有技术和平台上的优势,却缺乏出版资源的支持。
 
二是在商业模式上,以传统出版单位为主的数字出版尚未形成能够盈利并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还处于投入大于产出阶段。2008年6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国家级多媒体数字出版实验室”的调查结果显示,在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中,需要付费浏览的仅有14份,占全部被测试对象的4%;免费浏览的321份,占96%;出版社的数字出版物销售收入正在逐年增加,甚至已成为少数出版社销售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但目前大多数出版社销售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纸质出版物。
 
三是在资金投入上,由于现行体制中的传统出版单位受惠于国家的保护性政策,传统出版单位的负责人也大多是上级主管单位任命,缺乏研发和实现转型的紧迫感和求新、求变、求突破的创新意识和内在动力,投入不足,资金匮乏。
 
四是人才的培养没有跟上产业的发展。数字出版不仅需要优秀的编辑人才,更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市场开拓和营销等复合型人才,这些都是一般传统出版单位所不具备的。
 
4.数字出版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尚需加大。
 
数字出版的发展,不仅需要业界不断提高认识,而且需要掌握和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具备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这些,正是传统出版单位所欠缺的。同时,数字出版标准和规范、版权保护等问题,也是产业发展亟待克服的技术性障碍。
 
关于标准化,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业界对数字出版标准化的认识还存在盲目性,认为数字出版标准化与传统出版标准化完全没有关系。事实上,数字出版依然以基本信息的标准化为基础,只是载体发生了变化。由于目前我国出版物标识标准、字符集标准、信息分类、词表分类等基础性标准和传统出版标准还很薄弱和不健全,因而影响到数字出版的发展。二是数字出版领域涉及多头管理,数字出版标准化工作在多个领域出现交叉,标准制定协调难度很大。三是上下游环节各自为战,有待协调一致。目前,技术提供商根据需求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标准,数字图书馆也制定了自己的一套元数据、唯一标识等规范,数字出版标准与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互不相通、互不兼容。可以想见,如果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上下游不密切合作,形不成上下贯通的标准规范,必将形成新的资源浪费和新的信息孤岛。
 
关于数字版权保护,由于数字出版是以技术开发与版权增值为核心的产业,版权保护是其发展的核心问题。在美国,版权产业是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和信息经济的驱动力,可以说,没有版权保护,就没有好莱坞的全球市场。在我国,由于数字技术对传统版权保护带来的冲击,数字作品的版权不能得到充分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每每受到伤害,再加上为数相当多的网民缺乏良好的版权保护意识以及正确的数字消费观等,导致数字出版产业链不完善,无法进行正常的产业循环,数字出版业难以得到健康发展。以上是我们在数字出版领域之间还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三、提高认识,创新管理,推动数字出版更快更好地发展
 
近年来,数字出版加快进入我国出版业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其势头锐不可当。数字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其成就令人振奋,其困境也有目共睹。为了推动这一出版业具有革命性的历史进程,我们有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对数字出版的认识。
 
当前数字出版领域的一系列问题,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
 
第一,应充分认识出版业面临的形势。进入21世纪以来,出版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转型期。教材出版的改革和教材发行机制的变化、网络的发展、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出版物连锁经营的发展等等,对传统的图书出版发展方式提出了严重挑战,图书出版出现了增长乏力。2006年,图书总定价的增长率降低到2.67%,比2005年降低了4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表明,图书出版的赢利能力有趋于停滞的倾向。与此同时,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文化信息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出版技术、出版载体、传播形式和阅读方式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转型,为出版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产业增长点,这是传统出版单位必须把握和争取的历史机遇。对于这一点,我们的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和出版企业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应准确把握国际数字出版的大趋势。当前,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全球出版传媒产业一致的发展方向,我国与国际同行面临着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创新、数字出版全流程技术成熟度、数字内容网络盗版加剧等许多共同的问题,未来我国出版业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关键在于能否尽快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抓住数字出版的先机。去年7月,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17届国际数字出版会议上,澳大利亚学者提交了题为“出版在发展中:数字出版的潜能”的有关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今年6月举办的2008年美国书展上,数字出版新产品层出不穷,亚马逊开发的kindle手持电子书阅读器有望成为国际性的数字阅读平台;今年9月2日第1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业界与国际同行专家在进一步加强交流、实现经验和成果共享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在这些多层面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准确把握国际数字出版发展的大趋势,加快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速度。
 
其三,应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识数字出版的重要性。出版业是文化产业,承载着文化传播与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出版业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肩负着政策和舆论导向的政治责任。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业的转型,不仅关系到出版业在产业竞争和国际竞争中的前途和命运,而且还关系到主流媒体的强势地位的确立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弘扬。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对于打造主流媒体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强势地位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借助数字出版技术推广民族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性。
 
2.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数字出版的支持力度。
 
解放思想,是新闻出版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基础。而思想的解放,是以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体现出来的。只有进一步深化传统出版单位体制和机制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和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才能实现出版业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又一次跨越式发展。
 
根据十七大的有关精神和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要求,新闻出版总署在今年7月进行了职能和机构调整,设立了科技与数字出版管理部门,这是国家赋予我署推动传统出版实现转型和加快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职责,也充分体现了总署对数字出版的高度重视,并从组织机构上保障了对数字出版的管理和服务。同时,新成立的出版产业发展司在拟订各项方针政策和调控措施方面也将对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参照总署机构整合及职能调整情况,各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正在加强这方面的管理、服务机构与队伍的建设。目前,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已经成立了数字出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率先设立数字出版推进工作办公室,从事数字出版基地建设推进工作。他们将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作为上海现阶段推动上海传统出版成功实现转型的一个重要抓手,通过部市合作机制,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张江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数字出版基地。此外,广东率先在新闻出版局设立并增加了数字出版管理处的编制,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还专门召开广东数字出版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广东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已选定多个试点单位开展出版流程再造试点工作;江苏省每年从宣传文化发展资金中拿出3000多万元用于支持数字出版项目。这些举措,都为本地乃至全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各地可以参照总署的三定方案,借鉴其他地区已有的做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尽快完成对于数字出版的组织建设。
 
在组织保障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加大对数字出版重大攻关项目的资金投入,完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步伐,积极营造发展数字出版的良好环境。
 
3.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推动数字出版的产业化。
 
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同时,针对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现状,总署初步讨论了推进数字出版工作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加强调研工作,摸清数字出版业的实际状况,深入分析制约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的瓶颈,准备提出“以出版单位和企业为发展主体,以新技术和市场需求为发展主导,政府充分发挥因势利导作用”的推动数字出版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发展战略上,对传统出版单位,针对产业规模小、占国民经济比重低的问题,重点是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推动出台吸纳各种社会资本进入的政策措施,增大对数字出版转型的扶持力度;对从事数字出版活动的新媒体公司等机构,重点是研究有效管理的措施和办法,将其出版活动纳入合法的管理范围,规范其出版行为和市场秩序,增强其事业的归属感。与此同时,根据全国各地发展条件不同的实际情况,对数字出版产业采取不均衡发展策略,进行分类管理和指导。对东部等沿海发达地区有实力的出版单位和企业,要扶持其尽快做大做强,产生示范效应、参与国际竞争;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要引导其按照各自优势,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避免一哄而上形成资源浪费。
 
在产业规划上,一方面,由产业发展司牵头,大力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拟定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组织研究数字出版标准体系表,制订和发布事关数字出版业发展的一系列基础标准。另一方面,加强横向联合,争取财政部、发改委、工业与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标委会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数字出版产业给与更多的财税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
 
4.以工程、基地建设引领出版业,提升行业整体的数字化水平。
 
上届年会柳斌杰署长的报告中讲到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由新闻出版总署牵头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中华字库、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平台等4项重点数字出版工程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立项论证,正在制定完善实施方案的最后时刻。这四大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重大文化产业推进项目,如旨在全面整理汉字资源(包括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在内)的“中华字库”工程,和能够实现跨库跨平台一站式检索应用的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另一类是重大文化创新工程,如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该工程将重点研发国家统一标准的新型数字复合出版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平台工程项目,则是从技术上防止数字内容的非法复制,或在一定程度上使复制很困难,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创新能力。这四大数字出版工程的建设,不仅会从根本上扫除目前困扰新闻出版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也会从技术、管理和服务层面给数字出版业带来极大的便利,还将对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起到推动作用。作为我国新闻出版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标志性工程,这4大工程的建设对于我国出版业的现代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意义。我们期待着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关注这四大工程的建设,同时也期待着各位专家学者参与到这些工程建设中来。
 
在开展重大数字出版工程建设的同时,新闻出版总署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部市合作的全国首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也正式挂牌成立。该基地将力求实现打造中国数字出版知名品牌、拥有数字出版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成为出版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典范、吸纳世界数字出版最新技术等4个目标。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建立,一方面充当着“试验田”的角色,为我国数字出版探路,一方面也可以形成集聚效应,吸引企业,壮大基地,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在此之外,杭州等城市已开始申报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提出了比较符合实际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总署将继续支持全国其他有条件的城市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建设,在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坚持成熟一个,批准一个的原则,坚决防止过滥,克服泡沫,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5.传统出版业要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不仅是政府的政策导向,更是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传统出版单位而言,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制定自己的数字化发展战略。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重要的不是做出一两件产品,而是有一个正确的思路,制定出一个科学发展的战略。由于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内容资源、数字内容信息作者、复合型数字内容编辑和技术人才、数字内容信息复合出版技术、数字产品服务技术、数字产品消费群体、数字内容信息传播、运营模式、数字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储备,因此,应充分发挥自己的长项优势,在内容加工的数字环境、加工技术、工艺流程、质量控制下足功夫,解决资源再造和产品转型的问题。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运作模式,真正完成从内容出版商——内容制作商——内容生产商——产品提供商的转换,最短距离地贴近市场和用户,从而实现产业增值的发展。
 
其次,积极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与数字技术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数字出版产业链建立的前提是重塑角色定位。传统出版单位必须加大和其他各种产品、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并学会在合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培生教育、兰登书屋等西方同业的经验,采用与技术提供商合作或并购的方式进行。当前,我们的出版单位和数字技术公司在合作方式上更多地停留在委托数字加工和委托数字分销的阶段,这就使拥有丰富内容资源的出版单位难以与拥有技术实力的数字公司结盟或互相融投资、参股等。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出版单位与数字技术公司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充分利用外部的资金进行新业务模式的探索,甚至与数字技术企业而不仅仅是签订委托加工的资料组成合资公司,互利共赢地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以期形成新的赢利模式。
 
第三,积极探索新的赢利模式,加强投入产出的规划。我国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否能最终取得成功,取决于是否能找到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我国出版业特点的赢利模式。目前,传统出版单位习惯于用已经成功的传统出版的思维方式和赢利模式经营数字出版产业。其结果往往是把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简单地放在互联网上或手机平台上,往往不能给出版单位带来真正的收益。对此,我们将加大数字出版赢利模式的调研工作。
 
第四,出版业务流程要全面数字化。数字出版本质上是出版流程的再造。数字化以后,传统出版流程中的许多环节将被跳过或将被改造。流程再造不仅涉及到出版业,而且是整个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过程中的必然发展阶段。在西方,它被喻为“从毛毛虫变蝴蝶”的革命,也被认为是继全面质量管理运动后的第二次管理革命。2008年上半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我国图书出版社跨媒体出版状况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目前,大多数出版社都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数字化解决方案。不过,出版社数字化建设仍处于信息孤岛式的应用阶段,只有少数出版社开始按照总体发展和市场导向的目标,重组业务流程实施出版社资源的集成化运营,同时将自有版权资源全部数字化,为开展基于数据库管理的数字出版做好基础建设。因此,从业务流程数字化入手,开展出版单位的数字化战略应该是一种有效的切入点。
 
6.数字出版企业及技术提供商应加大探索内容创新模式的步伐。
 
自首届年会以来,数字出版的技术提供商逐渐认识到,单纯地将纸质图书数字化形成的电子书远不能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开始加大了探索内容创新模式的步伐。2006年,以Web2.0模式为标志的互动图书原创平台(UGC)开始崛起。中文在线收购了17k原创文学网,书生推出2.0版,并力推原创作品。加上已有的起点中文、幻剑书盟、红袖添香及几大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可谓竞争激烈。在产品丰富、形势喜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诸如粗制滥造甚至内容违规等问题,造成与传统出版机构间的对立。对此,我们一方面希望数字出版企业和技术提供商,充分吸取传统单位在内容及编辑管理方面的经验,规范内容,规范编辑,规范经营;另一方面,我们也将加大管理力度,加快实行资质审核,定期进行培训和检查,提高这些企业对于内容审核的重视程度,从而抓住行业的管理关键点。
 
7.出版集团要成为数字出版的主力军。
 
作为大资本、大资源、大市场的产业化主体,出版集团应该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除少数几个省市外,大多数省市都基本已经或正准备成立出版集团。从出版集团拥有的市场规模看,2004年有5家出版集团达到国内500强企业规模。多数出版集团都拥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并成为当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如2004年,河南出版集团经营总规模62.8亿元,资产总额51亿元;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实现销售总额62亿元,总资产50亿元;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销售收入53.1亿元,资产总额达到52.6亿元;长江出版集团资产总额为21.5亿元、净资产15.3亿元;广东省出版集团总资产达到40多亿元。 此外,2004年,中国出版集团等15家出版集团拥有下属图书出版社118家,占全国576家出版社的20%左右。其中拥有出版社数量最多的出版集团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拥有15家出版单位。从出版图书品种数量看,2004年15家集团的118家出版社共出版了54541种图书,占全国出版图书总品种的26.18%。
 
拥有如此大的资源优势和资金实力,各地出版集团理应成为数字出版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希望各出版集团加大数字出版的投入,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更可以借这次改企转制的机会,完成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过渡,实现集团的战略性转移。
 
8.以数字化传播技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作为总署实施的一项长期战略,“走出去”战略不仅对于增强我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广中华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数字出版物在这一方面有着传统出版物难以替代的优势,以网络游戏出版为例,以创新为产业支撑,将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网游作品推向海外,无疑将是绿色网游时代的一个新亮点。2006年,我们就有8家企业的14款网络游戏销往1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收入超过了2000万美元。今年,仅上海一地就有网络游戏公司50余家,原创网络游戏70多款,其中不少具有中华特色的网络游戏先后出口美国、加拿大、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这些“中国创造”的网游日渐成为海外市场的新宠。今后,我们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争取对数字出版产品的专项资金支持和出口优惠政策,以此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力度,让更多的数字出版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同志们、朋友们,数字出版产业在中华大地正蓬勃兴起,出版业变革的时机已经到来,这场变革从本质上讲,是一场传播革命,是一场生产力的巨大变革。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全面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我们期待着传统出版的资源优势和数字出版的技术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技术、网络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快车道。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发展之路。
 最后,祝本届年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来源 :中国出版网 该文章出自 《数字出版在线》 ,原文链接:http://www.epuber.com/?p=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