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体育中心:阮公墩,需要“变回荒岛”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8:14:55
转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1d4b70100gj0n.html

阮公墩,需要“变回荒岛”吗?

       2009年2月19日的钱江晚报第3版上,刊发过一篇题为《阮公墩请变回荒岛》的头条报道,其导语如此写道:

    “还鸬鹚野鸭蛙蜍一个生存的天堂。”杭州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杭州市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上交提案,希望能将阮公墩恢复为荒岛。

[见:http://search.zjol.com.cn/wse/cgwse/showHtml.jsp?searchNo=2&dbid=D0&recordNos=1&isDocNo=false&pdidbid=]

     一年之后,也就是2010年2月3日,杭州出版的青年时报上,又见到了内容相近的一篇报道,题为《百年后子孙能去阮公墩探险  倔强朱炳仁五提西湖荒岛提案》,其导语如下:

      “今年,杭州市政协委员、浙江朱炳仁铜雕博物馆馆长朱炳仁先生,第5次向市两会交出一个《关于将阮公墩恢复为荒岛的提案》。”

[见:http://www.qnsb.com/space-247-do-blog-id-129459.html]

     从网络上搜索的结果显示,包括新浪、腾讯、浙江在线等大型网站在内的众多网络媒体,均转发了上面来自杭州的不同报纸的报道,可见,舆论对这个话题,是颇为关注的。

      上述提案的作者朱炳仁先生(为精简行文篇幅,下文简称“朱先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杭州市政协委员。他连续5年在杭州市的政协会议上提交同一主题的提案。媒体相关报道称他这么做是着眼于西湖“申遗”的成功,可谓用心良苦,值得赞许。不过,从西湖景观变迁史和景观科学的角度加以观照,笔者对朱先生这项提案的合理性和实践意义,疑窦丛生,不能苟同。兹列述看法如下,敬请朱先生和各界朋友指正、赐教。

 1、阮公墩是一个人工岛,其“人为”要素与生俱来。

     阮公墩位于杭州西湖外湖湖面,200多年来,与同在外湖的小瀛洲(三潭印月)、湖心亭(湖心平眺)并称“湖中三岛”,它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浙江巡抚阮元组织实施西湖疏浚后,效仿北宋苏轼以浚湖淤泥堆筑成湖上长堤(苏堤)的做法而堆叠成岛的。阮元在《〈西泠怀古集〉序中说:“又因北山至南山相距十里,湖面空旷,三潭以南遇风作,无停泊处,适浚湖,因仿坡公筑堤之法,积封为墩,为游人舣舟之所”。参见《阮元年谱》即《雷塘庵主弟子书》。因此,阮公墩纯属人工岛而非自然形成的岛屿,它“天生”就姓“人工”而非自然产物。

 2、阮公墩岛成后,岛上早就有过人工兴建。

     例如,清胡敬《崇雅堂诗钞》卷十《西湖纪事诗十首》其四记阮公墩岛上在道光年间(1821-1850)即有所兴建,其句云:“阮相旧墩遗爱戴阮公墩经钱伯瑜方伯捐廉筑亭建□,为一名胜(原注),钱王崇祠妥英灵。”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1494册,246页)。朱先生“提案”中,所谓阮公墩自建成后近200年,阮公墩上从无建筑物,荒草滋生,候鸟任栖,杭州人一直称其为湖中荒岛(见钱江晚报2009年2月19日的报道)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3、阮公墩在长时期内罕见景观建筑,是岛上物质条件和时势变迁两大因素所决定的

     阮公墩之所以在清道光朝以后罕见景观建筑,与该岛的物质条件有关。阮公墩以浚湖淤泥堆积而成,土质松软,不宜承载重物,若欲有所兴建,难度很大。史籍中有一则相当为人所熟知的“阮公墩”真“软公墩”的掌故,很能说明这一点。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载:“阮公墩,在湖心亭迤西,去年彭雪琴侍郎谋筑屋于其上,亲履行之。而泥土甚松,以篙刺之,应手而入,始知其不可屋。笑语余曰:‘此真软公墩也。’”

     再者,自道光年间岛上建园亭而被目为名胜景观以后,至咸丰年间(1851—1861),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乱的发生,时势动荡不安,国计民生凋弊,西湖上的名胜大多毁圯损坏而不可能有像样的修复,遑论兴建。即使在号称“同光中兴”的后太平天国战乱时期,尽管有杭城乡绅丁丙等人士的锐意兴复重建,也只能是择要就重而为,加以所需资金多仗民间捐资,人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即如孤山康乾行宫、文澜阁的重修,也只能是量力而为。像阮公墩那样的湖上小岛,自然难免沦为“荒岛”的命运。但即便如此,岛上仍有人工所造植被出现,这从西湖存世老照片上,不难一见。朱先生提案所谓“荒草滋生,候鸟任栖”的情状,只不过要到抗日战争前后才出现,而且,为时也不过二三十年,并不太长久。

 4、阮公墩的景观建筑,对于丰富和提升西湖名胜景观内涵和品位,功不可没。

     朱先生在其提案中认为:直至1982年,为了发展旅游,园林部门对岛上进行设计布局,营建了青竹结构的亭、轩、阁。并于每年夏季举办仿古夜游,从此荒岛一词从人们眼中淡出。但实际上旅游的开发仅仅热闹一时,人们也并不认同这种营造出来的古雅氛围,因此,游客寥寥无几,夜游项目草草收场。(据钱江晚报2009年2月19日报道)

     笔者以为,对上面这样不顾客观史实而有失偏颇的看法,大有必要依据一定社会和时代背景下发生过的事实和事理,加以商榷和辨驳。

      众所周知,1980年代前期,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西湖的旅游业得到了有史以来少有的高速发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年年云集杭城。西湖上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文革以前期间在“山光湖塞”烂摊子上,经几代园林系统的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杭州各界人民群众辛勤劳动、艰基奋斗才得以兴复和辟建并逐渐形成规模的名胜古迹和景点,已经不能适应旅游大发展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需求下,许多从中央到省、市的各级领导人,都发出过指示,要求在数量和质量上进一步发展西湖风景名胜事业,增加景点设施。同时,从政策层面包括法规订立、财政支持等等诸多方面,给予实质性的投入和改善。阮公墩,这才得与曲院、云栖、龙井、玉皇山、满觉陇、吴山等一大批景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护和建设,从而为西湖当代旅游业赢得了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在内的良好效益和进一步发展的后劲。

      从1984年起,岛上举办“环碧庄”仿古旅游,在西湖夜游活动中多年颇受欢迎。 阮墩环碧的庭园设计,荣获1985年国家城乡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浙江省优秀设计一等奖(设计人,为曾任杭州市园文局总工程师的杭州市政协前副主席卜昭晖先生)。在1985年进行的“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中,“阮墩环碧”因其独特的景观内涵和游赏魅力,荣登新十景之列。

      下面,不完全摘录一批见于1981年到2004年期间,杭州日报刊发的与阮公墩直接相关的消息和游记的篇目。仅此一报所发,就足以回答,阮公墩究竟是“实际上旅游的开发仅仅热闹一时,人们也并不认同这种营造出来的古雅氛围,因此,游客寥寥无几,夜游项目草草收场”呢,还是曾经造大快乐于海内外游客、有大贡献于西湖风景名胜的发展和提升!

序号/日期/版次/标题/作者/专栏/专题

1/1981.12.30/003/说“阮公墩”/刘焜/西泠纵横    

2/1982.2.12/ 001/阮公墩将辟建为“武林幽处”              

3/1982.9.25/003/阮公墩美姿初展(附3图)/乌鹏廷     

4/1982.9.25/003/阮公墩示意图(附1图)            

5/1982.9.25/003/阮公墩垂钓区国庆开放/陈汉民        

6/1982.9.25/003/阮公墩和阮元(附1图)/张涤云          

7/1982.11.13/ 003/阮公墩/异北    

8/1983.1.31/ 001/不钓鱼也可游览阮公墩 /斯武     

9/1984.6.17/003/阮公墩垂钓乐 /孙庆龙       

10 /1984.7.2 /001/阮公墩夜游别有情趣/宋一舟     

11/1984.7.8/003/阮公墩环碧庄接待国内游客(附1图)/刘延捷 

13/1984.8.26/003/  徐玉兰夜游阮公墩(附1图) /陈汉民     

14/ 1984.10.18/001/阮公墩夜游延期到月底/俞成浩/快讯     

15/ 1984.11.4/003/阮公墩夜游继续举办/方徐 

16/1984.11.21/001/阮公墩夜游暂停/文中/快讯     

18/1985.3.1/001//阮公墩环碧庄将重开庄门/姜青青         

19/1985.6.23/001/阮公墩仿古夜游不日开始/青青    

20/1986.5.26/001/阮公墩发生打人事件/万润龙          

21/1986.7.2/001/游阮公墩皇后翩翩起舞观名特产团长声声赞美/慈宏

22/1986.8.13/001/阮公墩提高演出接待质量/王群力       

23/1986.8.19/001/阮公墩园容变样/朱文林        

24/1986.10.9/001/  阮公墩新增古典音乐茶座/朱文林/快讯 

25/1986.10.18/001/离退休教师喜游阮公墩/万润龙/快讯     

26/1986.11.2 0/01/阮公墩夜游今起停止/朱文林/快讯      

27/1987.3.18/004/阮公墩演出的启示/陈文锦/百家言     

28/1988.5.11/002/阮公墩宝庄重开环碧庄龙凤呈祥(附1图)/青青、正麟

30/1988.9.16/004/未能抛得西湖去台胞三游阮公墩/徐兵 

31/1989.6.16/002/阮公墩再演新歌舞环碧庄重开仿古园/姜青青/旅游线上 

32/1989.6.25/002/阮公墩仿古园开始接客/刘燕/简明新闻   

33/1990.4.30/002/阮公墩仿古夜游节目翻新/姜青青        

34/1990.11.21/004/阮公墩云水居(速写)(附1图)/西湖副刊 

35/1991.4.30/002/阮公墩上东坡庆华诞湖畔乐园众人选歌王/胡水/旅游线上 

37/1993.4.30/002/阮公墩仿古夜游明起开始                

38/1993. 6.6/006/阮公墩老外争入赘/姜青青/西湖副刊 

39/1994.5.25/002/又访阮公墩/欧阳薇荪    

40/1994.9.2/008/为阮公墩添“游”兴/易卫平/杭州旅游大家谈/西湖副刊 

41/1995.8.20/003/动静有序阮公墩(附1图) /仲向平/消暑纳凉 

42/ 1997.2.3/008/阮公墩/胡蔚中/西湖副刊 

43/1997.5.23/002/阮公墩仿古游今起开放/骆东华    

44/1998.4.29/002/阮公墩夜游5月1日开放/薛球、小骆 

45/2004.5.14/005/阮公墩新面孔迎客(附1图)/周春燕、陈春美         

                              (资料来源:杭州日报图文光盘)

5、阮公墩若成“荒岛”,会与西湖景观的审美风貌格格不入。        

    《青年时报》的相关报道中有一段话是这讲的:

     在朱炳仁看来,将阮公墩恢复成荒岛,没有经济损失、没有科技损失、没有管理损失。“一点损失都没有的建议,为什么就是不肯让出阮公墩?相关部门怎么想的?”朱炳仁皱着眉,“我很不懂!”

    说到“损失”,笔者以为,阮公墩若“变回荒岛”,景观的损失会很大!

     阮公墩南北长34米,东西宽33米,面积0.57公顷。作为一座人工岛,它位于西湖外湖另一座人工岛湖心亭西北侧水面,相距不过约三四百米,加上位处上述二岛南侧偏西湖面较远位置的小瀛洲(三潭印月)岛,共同形成三足鼎立但又并非等距分布之势,故有形同中国 “海外仙山”古老传说中的“蓬莱三岛”之誉。

     再则,阮公墩距外湖以北的孤山亦仅约二三百米,相互具有隔水相望的对景之功。而从历史看,自五代到两宋尤其是南宋以来,西湖沿湖岸线和湖面岛屿,虽迭经人工妆点,但基本上都能无损西湖的自然风貌,所谓天工造化与人工匠心珠联璧合,“淡妆浓抹总相宜”也。西湖山水风光与园林名胜相互映发大格局的形成,是千百年历史变迁和发展的结果,是在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观、审美观和景观游赏品味主导下,经过历代能工巧匠和有识之士的共同呵护并且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产物,其审美意蕴与价值,岂容、也不可能以什么“罕无天趣”(钱江晚报报道语)之谈就能随便加以否定和抹煞的。

     现在,西湖风景名胜核心景观集中所在的西湖周边湖岸和湖面的格局与风格,已经基本定形,其代表景观是“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和“三评西湖十景”。这30景,几乎每一处都是既具备自然山水风光的生态美,又蕴涵人工巧造的人文美的经典景观,大可不必一定去要求它们只能有“返朴归真”的“生态美”,实际上也无法做到对它们的“零干预”。而作为“新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水景”、“岛景”的“阮墩环碧”,其品位和名声的营造,凝聚了人们大量的心血和情感投入,已经是西湖胜景中的一个珍贵品牌景观。

     至于说到阮公墩“变回荒岛”与西湖“申遗”成功的利害关系,须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核心价值,或曰衡量评定标准,恰恰就在于景观自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很显然,阮公墩若“变回荒岛”,并不合乎其真实性(见本文前述1、2),当然也就无从谈其完整性了。有鉴于此,阮公墩不宜随随便便就“变脸”,成为一座与其所处大环境以及附近诸名胜景观在情韵格调上既难以协调、在游赏功能上也无法和谐统一的“荒岛”。事实上,近十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施以后,特别是西湖水域向西恢复、拓展以来,湖西水面上已经出现了数以十计的很有自然原生风韵的大大小小的绿岛,西湖水域的生态内涵,已经并且仍然在不断得到强化和扩展。一个阮公墩,还是让它与小瀛洲、湖心亭一起,在西湖外湖的水面上,娉婷玉立,仿佛江南女子一家三“姐妹”那般,常相妩媚,楚楚动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