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宝马会娱乐会所:塔院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24:57

                                  塔院寺

塔院寺,寺庙名称,比较著名的有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和甘肃金塔县塔院寺。  

山西五台山塔院寺

简介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则,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做为五台山的标志。此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塔基为正

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顶中装铜顶一枚,高约五米,覆盘二十一米多,饰有垂檐三十六块,长两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三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个。风欢铃动,叮铛作响。

地理位置

  在金塔县城东南2.5公里处有一座古塔,“不省何年缔构功,一峰突兀白云中。南临北极天光迥,低压南山地势雄。”婷婷玉立在田园村舍环绕之中,它以“风送铃声来碧落,雨收虹影入晴空。何当平地丹梯上,尽日徘徊兴莫穷”的风姿和造型,吸引着无数游人,这座塔叫金塔。此塔已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塔县由这座“金塔”而得名。举目仰望宝金塔,璀灿夺目,高耸入云。金墨铜顶,上锐下圆,“塔势巍然若建瓴,晴云一抹接遥青,夕阳映作擎天柱,碧落高撑注月瓶”。

粉白的塔壁,洁净壮严,塔顶犄角做铎铃,迎风而鸣,好象一阙弹唱不尽的《边塞曲》 。“萧间古寺映苍穹,细听松风响铎铃”。塔的周围,山水相依,流水潺潺,麦浪滚滚,瓜果飘香,林海无际,景色十分宜人。

概况

  

塔院寺位於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大白塔处,寺以塔名,颇为得体。该寺原为大华严寺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庙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其传承法系既有显密,亦有藏密。塔院寺藏密。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周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一百三十馀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在五台山众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其他诸塔犹如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它。大白塔始建於何时,目前已难以稽考。 《清凉山志》载,此塔在汉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黄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於大千世界中。

中国有十九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据说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摩腾就是看到五台山台怀之地似佛祖说之灵鹭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汉明帝在五台山修筑寺院的。由此可知,佛舍利塔,建造於五台山兴建佛寺之初。北魏时显通寺称“大浮图寺”,意即大塔寺,可见大白塔至迟在北魏时期已耸立於五台山了。现在的大白塔,据专家研究,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俗称“大白塔”,将以前的慈寿塔置於大塔腹中。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之冠。建成後,最初作为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命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并独立起寺。明神宗万历(579年),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将塔院寺修旧一新。

传说

  很早以前,塔院寺每年春三月,都要设一个“无遮大会斋”,就是不分僧人和百姓,不分穷人和富人,也不分男女老少,凡来者都分给一样的饮食。

  有一年设无遮大会斋,斋饭的钟声响过,人们向塔院寺涌来,有一个叫化子模样的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身边拖着一个孩子,身后跟着一条狗,也随着人群涌入寺内。她挤上前,对分饭食的库头和尚说:“我有急事,请先分给我吃吧!”库头和尚给了她三份饭食,连两个孩子的也有了。这个贫女又说:“狗有生命,也该给一份。”和尚又勉强给了一份。谁料贫女又说:“我腹内有子,尚须分食。”库头和尚发怒道:“肚里的孩子还没出生,就要分食,你真是贪得无厌!”贫女进而分辩道:“众生平等,肚里的孩子也是有生命的。”随后,从袖子里取出一把剪子来,剪下一把头发,放在案桌上,用偈语唱道:“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吾越三界,却被阿师嫌。说罢,就跃身腾空,变成文殊菩萨,引着的狗变成了神狮,两个孩子变成了天童。库头和尚惭愧不已。后来,在文殊菩萨显圣处建了座塔,把菩萨留下的头发放在里面供养起来。《清凉山志》记载:“在大塔东侧,昔文殊化为贫女,遗发藏此,万历间,圆广道人重修,见发若金,随人视之不一。”

建筑结构

  在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五台山五大禅处一。原是显通寺的塔院,

明代重修舍利塔时独立为寺,改用今名。寺前有木牌坊三间,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所筑。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舍利塔位居其中,周设廊屋,东列禅院,布局完整。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二十层,各层满放藏经。供信士礼拜与僧侣颂诵。寺内以舍利塔为主,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全部用米浆拦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刹,露盘,宝珠皆为铜铸,塔腰及露盘四周各悬风铎,风来叮当作响,极富古刹风趣。台怀诸寺,群山环峙,塔院寺位居在前,高大的白引人神往,人们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标志。  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塔院寺的建筑,以雄伟壮阔为特点,比起布局匀称严谨的显通寺来,要开朗得多。中轴线上有影壁、牌坊、石阶、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气势雄伟。

景点

  大白塔位於殿阁之间,旌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

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75.3米。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精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之上,盖铜板八块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地位安置,拼成圆盘形状,其上为风磨铜宝瓶。圆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5米多,从铜顶到铜盘边缘有铜钮固定,望去似北方草帽,南方斗笠。圆盘边缘,还吊装36瑰铜质垂檐,每块长2米馀,宽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挂风铃三个,连同塔腰风铃在内,共有252个。每逢风和日丽,鸟雀围翔,风吹铃响,悠然成韵。明朝镇澄法师,曾有诗先赞曰:“浮图何漂缈,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铎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大白塔是中国建塔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是中国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和孤例,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经历地震和风雨雷电侵袭而不衰的实物资料。大白塔也是朝圣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或叩头,一边抚转法轮。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  塔院寺位於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大白塔处,寺以塔名,颇为得体。该寺原为大华严寺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庙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金国重点寺院。其传承法系既有显密,亦有藏密。塔院寺藏密

。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周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一百三十馀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在五台山众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其他诸塔犹如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它。大白塔始建於何时,目前已难以稽考。《清凉山志》载,此塔在汉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黄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於大千世界中。中国有十九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据说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摩腾就是看到五台山台怀之地似佛祖说之灵鹭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汉明帝在五台山修筑寺院的。由此可知,佛舍利塔,建造於五台山兴建佛寺之初。北魏时显通寺称“大浮图寺”,意即大塔寺,可见大白塔至迟在北魏时期已耸立於五台山了。现在的大白塔,据专家研究,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俗称“大白塔”,将以前的慈寿塔置於大塔腹中。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之冠。建成後,最初作为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命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并独立起寺。明神宗万历(579年),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将塔院寺修旧一新。

  大白塔位於殿阁之间,旌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75.3米。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精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之上,盖铜板八块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地位安置,拼成圆盘形状,其上为风磨铜宝瓶。圆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5米多,从铜顶到铜盘边缘有铜钮固定,望去似北方草帽,南方斗笠。圆盘边缘,还吊装36瑰铜质垂檐,每块长2米馀,宽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挂风铃三个,连同塔腰风铃在内,共有252个。每逢风和日丽,鸟雀围翔,风吹铃响,悠然成韵。明朝镇澄法师;曾有诗先赞曰:“浮图何漂缈,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铎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大白塔是中国建塔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是中国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和孤例,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经历地震和风雨雷电侵袭而不衰的实物资料。大白塔也是朝圣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或叩头,一边抚转法轮。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

  在大白搭东侧,还有一座高两丈余砖构文殊发塔,外抹白灰,通体白净,状如宝葫芦。相传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就藏其中。大白塔底坐碹洞里有佛足碑。石碑上所刻佛足足印长1.6尺,宽6寸,足心有千幅轮相和宝瓶鱼剑图,十个足趾有华纹字。据下部碑文解释,释迦去世前站在一块大石上,对弟子阿难说:“我最後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见到此足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唐玄奘取经时,把这佛足印也拓下带回,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於祖庙。明万历王午年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养在大白塔下。寺内现存其它蒙、藏、汉文各类碑记数十通。  五台山塔院寺还与中国革命的领袖们结下不解之缘。寺内方丈院中,至今还设有毛泽东路居陈列馆。室内按原样陈设,炕上铺一床军被,地上摆一张木桌,桌上放有一方砚台,桌子前面有一把木椅,木桌和炕沿中间方台上放有大盒,上架一只铜茶壶。後院东跨三间,左右两间分别是周恩来、任弼时当年路居住室。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党中央机关离开延安,路经晋西北,开赴河北省西柏坡。4月9日傍晚时分,来至台怀镇塔院寺。第二天早晨,毛泽弃、周恩来分别由地方干部陪同,观看了寺院文物。毛泽东视察了塔院寺、十方堂寺和蒙藏合作社等处,一路上他亲切地与僧人交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佛事活动,并勉励地方干部一定要保护好文物,要忠实地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团结爱国僧人,把五台山建设好。周恩来视察了菩萨顶、显通寺、罗喉寺、万佛阁,观看了量墨殿、铜殿、铜塔、“开花献佛”等文物古迹。毛泽东在五台山路居,虽仅有一宿,但在五台山的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春到五台”的美好回忆。

历史沿革

  塔院寺原名金塔寺。据民国《金塔县志》记载,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金塔营游击将军孙一贵(甘州人,今张掖)驻守其地。每当夜深人静,时常听到一种鱼鼓、 诵经之音,此起彼落。说也巧

,一天孙一贵正好梦见了一座寺院,众和尚正在诵经,发出的声音和他每天听到的一模一样。当他从梦中惊醒后,那声音仍在耳旁回响,寺院的梦境仍浮现在眼前。孙一贵在民间查访中,男女老少皆要求重修金塔寺。据说,自金塔寺被毁后,边塞不安,天时不顺,十年九旱,民不聊生。于是孙一贵决心复修金塔寺。在施工中,他亲自督修,并选派专人到西域学习建筑技术,铸造铜佛、塔顶。就这样整三年,一座崭新的金塔寺修复起来了。“金塔”塔围7丈,高5丈,塔顶高5尺,围1丈2尺。相传塔围7丈,意示每年7个大月份,高5丈意示每年5个小月份, 刚好占卜了一年;另则12生肖中盘龙意示5个,卧虎意示7个,塔顶高5尺,围1丈2尺意示“我”占“十二生肖”,是塔基的补释。  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有贡生陈豫纳督修,募化石料等,建筑大殿三楹,上供释迦佛。其后又有商民芦德、贡生刘怀基曾先后两次修葺之。民国5年(公元1916年), 有英国博士哈佛游历来金,将塔顶金佛窃去,县长永格转请省长批示“禀悉该地方古佛安危攸关,理应归还”等语。哈佛由甘州西上,路经酒泉,省长令镇守使吴某,追还古佛。民国21年(1932年)秋的一个夜晚,窃而复归的古佛,又被贼人盗去。次日凌晨,住庙的道人拜过佛,到后面的观音殿,看到塔上搭着两架梯子,才发现塔中的金佛被盗。有一位姓钟的先生在塔上留言道:“金塔现在无有金,故因贼人盗它身,奉劝乡人莫后悔,金塔遍地都是金”。  塔南建造寺院一座,院内有大殿三楹,中殿三楹,前殿三楹,左右廊房、山门、乐台俱备。山门前,有两个石狮子,进了山门,步入前殿,两侧供四大天王,有手拿宝伞的多闻天王、怀抱琵琶的持国天王、手持宝剑的军长天王和手掌宝塔的托塔天王,四位神像脚下都踩小妖魔。出了前殿,东侧为东岳天齐殿,内塑地藏菩萨、东岳天子两位神像,左右两侧上墙画有穷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通称十大阎罗王,并画有18层地狱壁画;两侧为三霄娘娘殿,塑有云霄、碧霄、琼霄三位神像。中殿上顶有子牙楼,殿内正面上方塑有弥勒佛、韦陀菩萨神像,左右两边塑有18罗汉坐像。走出中殿,两旁有约两米多高的大理石石碑,前后都满刻着碑文。跨过院内松柏、花园,就是大殿,大殿为塔院寺的主殿,大殿二梁上,悬挂着清朝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的八块大匾。墙壁两旁最上面画有风神、雨伯、雷公、电母神像。大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像,头顶大鹏,陪站两善两恶4位菩萨, 右面塑有骑象的普贤菩萨,左面塑有骑狮子的文殊菩萨,最后一个神像叫观音菩萨,面向金塔倒坐着。虽然寺院从人物雕塑、壁画艺术、碑文、匾文记叙看,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它反映了历史,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金塔”座落在塔院寺大殿后院中间,是塔院寺的主建筑,顺着麻子石(花岗石)石条台阶上去,是用方砖和麻子石条镶成的塔座,四周有一人多高的围墙。塔的造型优美,工艺精细,套转图案设计巧妙,并有独特风格。从酒泉乘车穿过了金塔夹山,翻上了大坡梁,就可看到塔的形体,在青翠的松柏簇拥下,耸入蓝天,引人注目。塔顶有木质的8个角,每个角上吊着一个风铃,一刮大风塔角风铃声和寺院庙角风铃声汇合在一齐,声音清脆悦耳,仿佛是一首节奏匀称、美妙动听的乐曲。塔上的铜顶有5尺高,据民间传说,1946年秋的一天,塔顶上落着一群鸽子,“啪”地随着一声枪响,掉下一只鸽子,塔顶随之而落,铜顶和内装的表黄色纸印的经文,都被4个头戴青天白日帽子的军人背走了。  塔院寺内,有生长百年的榆树、杨树,还有数棵挺拔翠绿的松柏和两架水葡萄。木兰花池里栽有红、黄玫瑰、芍药、兰草等花。特别是玫瑰花开放季节,香味扑鼻,使人觉得格外清爽愉快。巍巍宝塔在花、树、草的映衬下四季各有它不同的神采。塔后有农田和花果园,每到春夏这里景色迷人,五彩缤纷,使塔院寺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塔院寺中,还有分别吊在娘娘殿和上殿钟架上,铸着正、草、隶、篆体字的两口大钟,钟的两个耳子各有不同的音响,钟声清脆悦耳,后音长,只要僧人敲钟,方园一公里左右的庄户人家均可听到。1944年,金塔县县长阎重义,为了引起众人保护古迹的意识,在寺院山门正中,以个人署名悬了“金塔寺”红堂金字大匾一块。山门前百米远还有一个戏台,在清朝和民国初年农历三月十八、四月八,过庙会、唱大戏,这里热闹非凡。每年正月村里办的社火、“地蹦子”、“旱船、龙灯”也在这里排练,尔后串庄子,进城拜年。

餐饮

  莜面窝窝:莜面,是由莜麦加工磨制而成的,是忻州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莜面的营养价值很高,含的钙、磷、铁、核黄素都相当多。莜面窝窝的做法是,将莜面加一倍开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个,食指卷一个,做成如‘猫耳朵’似的筒状形,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做好后,挨个站立并排在笼内酷似蜂窝。熟时即香味扑鼻,吃时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汤调和,使人闻之垂涎,胃口顿开,食之香醇异常,回味无穷。

住宿

  鑫隆贵宾楼:于二零零六年四月重新装璜开业,二零零七年加入佛教五台山网络,总经理蓝居士携全体员工热忱欢迎八方宾客,整体配置具备三星级标准,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一支较强的服务队伍。 位于五台山风景区明清街上段2号,左邻汇宾楼,右毗紫府贵宾楼,前视五爷庙。环境优雅地理位置无与伦比,距离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大白塔只需五分钟路程。备有套间、标间、单人间,可接待80余人住宿,配备有可容纳100余人的生态园餐厅,并提供优质的导游服务,欢迎您的光临。

交通

  火车::北京有直达五台山的空调专线,硬座价格是70元,一夜即到,南方的朋友可先到太原,再乘从太原到五台山的车,大概两个小时,票价在25左右。车很多,交通方便。  公路::由于到五台山的交通不是很方便,所以公路就成为通往五台山的唯一交通设施。从外地来五台的游客可以先到太原,从太原汽车站有车可直达五台山风景区,在台怀镇和太原之间每日有班车往返。五台山六月大会期间(农历六月初至七月初十),是游人最多的时候,此间五台山周边县镇都加开到五台山风景区的旅游车。

乐在景区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则,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做为五台山的标志。此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  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顶中装铜顶一枚,高约五米,覆盘二十一米多,饰有垂檐三十六块,长两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三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个。风欢铃动,叮铛作响。

小贴士

  山西省五台山的塔院寺,是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五台山整个地区气候特殊,属高寒地区,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是盛夏避暑的好地方,夏季旅游,也要多着些单衣,春秋需带毛衣塔院  山西省五台山的塔院寺,是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五台山整个地区气候特殊,属高寒地区,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是盛夏避暑的好地方,夏季旅游,也要多着些单衣,春秋需带毛衣,尤其上台顶观日出,更需要穿棉大衣。五台山最适宜旅游的季节是六月至九月,但七八月雨天较多,尤其上台顶观日出,更需要穿棉大衣。五台山最适宜旅游的季节是六月至九月,但七八月雨天较多。  塔院寺购物  金莲花::属旱金莲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高寒高海拔的五台山向阳山坡上。一般六月开花,七月榭落,花呈金黄色,有香味。其花、茎、叶均可入药,有清热、凉血、清肺、降压、防癌、消炎之功效。泡茶饮用,口感滑润,具有清热败火之功效,杯中但见金花绽放,使人神思怡然。

修建

  塔院寺是金塔的名胜古迹之一。1986年金塔县十届二次人代会做出维修古塔的议案,县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古塔进行加固维修,立碑保护,并搬迁修复文昌阁庙宇一座。近年来,县政协多方调查,精心勘察论证和有关方面取得联系,制定方案,经县政府同意后付诸实施。社会各界及一些有识之仕、迁客骚人、僧师道徒亦纷纷倾囊捐助,大雄宝殿等宇室庙阁陆续新建,来此观光旅游的人们络绎不绝。一次赶庙会时,一年轻妇女喜感于宝塔之壮严,在塔前留影,待取到照片时,发现塔中俨然有一中年妇女,脸圆身腴,手托一瓶,与佛教中的观音菩萨无二。此照片冲洗后,曾满城风雨,传为佳话。远乡近邻,闻此消息,广为传说。而今来金塔者总带着一种好奇和神秘,愿意在这里留下人生美丽的一刻,把菩萨显灵与靓亮的景观亦当作一种美好企盼。

附近景区

  黛螺顶 ;代州文庙; 代县边靖楼; 翠岩峰; 碧山寺; 般若泉; 白求恩模范病室; 五台山;白云寺; 平遥文庙; 秀容书院;公孙杵臼墓 ;雁门关; 元好问墓 ;北城门楼; 阎锡山旧居;忻口战役遗址;杨家祠堂; 真武庙(亦即玄武庙); 千佛寺摩崖造像;

甘肃金塔县塔院寺

  位于金塔县城东南2.5公里处,明清时期列为肃州八景之一,被称为金塔凌虚

,明朝诗人戴弁曾为此塔题诗,诗云“不省何年缔构功,一峰突兀白云中。高临北极天光迥,低压南山城势雄。风送铃声来碧落,雨收虹影入晴空。何当平地丹梯上,尽日徘徊兴莫穷”。诗中对塔院寺的高大、雄伟、秀丽、神秘做了准确生动的描述。根据此诗推算塔的始建年代应在元明之间,但由于考证不实,至今尚无定论。清雍正至光绪年间,寺庙弟子和地方善士对塔院寺进行了多次扩建维修,使其规模不断扩大,有大殿、中殿、前殿各三楹,廊房、山门、乐台等建筑齐全,寺内殿宇层叠,松柏参天,暮鼓晨钟,香火日盛,寺外田园阡陌,林海以涛,吸引多方信徒,成为了当时河西地区著名的佛事活动集散地。塔院寺于1986年加固修缮,宝塔上锐下圆,金墨铜顶,塔身以土制成,高5丈,外表用纸筋、白灰等物粉饰,塔顶用铜铸成,高5尺,围1丈2尺,塔内供奉有金面铜佛一尊。宝塔东边是文昌阁,里面供奉着孔圣人神像。塔南是大雄宝殿,大殿幔帘高悬,香火燎绕,东西两侧各有斋堂,僧宅15间。塔北有用于游客休息、食住的塔院寺别院,周围是高科技农业范区,为清修、观光之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