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urjois口红:不能忘却大陆的海洋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48:28
 

 人们问我是哪里人时,我总是觉得难以回答,我的成长、求学、工作阶段,在东南和南部的几个城市间流连。这些地方的文化在我身上都有印记,而关于海洋文化的争鸣,也促使我思考这一文化在中国语境下的意义。

  不能忘却大陆的海洋文化

  中国东部,世博会在上海火热上市,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上海是新海上丝绸之路的龙头。与此同时,中国西疆,国家提出让新疆跨越式发展,为东部的发展建好稳定的后方战略基地,承接陆路丝绸之路的历史铭记。这东西向的呼应,凸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继承和新时代的创造。纵观历史,可见中国的海洋文化深深打上了中国大陆文化的烙印。

  中原的大陆文化形塑了中国的海洋文化

  自西欧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使得海途重要性日显,西方学者把这一背后的文化类型归结为海洋文化。当我们引进这一概念时,不是以放之于四海的标准套用这个名词,而要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下理解,中国式海洋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延伸。

  中国式海洋文化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中国版图的扩张和稳固,也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而在当今更蕴含了东西部交流,以及南北部对话的议题。

  中华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当炎黄部落联盟开始,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文明已达百越之地,而地处江南的吴越则最先感受先进文化的沐涤。越国的先王出自夏朝,和越族人共建越国,勾践时和中原诸国互动,成为春秋霸主之一。越国被楚国灭后,越国王族在现温州地方建立了东瓯,在福建地方建立了闽越等国。中原文化借助越国苗裔向百越地扩散。

  秦朝时,修建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命50万大军经略百越,在岭南设郡,中原先进文化进入,按中原模式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并推行汉字。在闽越设置闽中郡。汉朝开始,这里更被中原王朝直接统治,典章制度和中原一体,一部分中原人士进入百越和百越混住,形成当今本地汉族的前身,一部分百越人士迁入临近的中原地区。实现了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的交融。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衣冠南渡,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唐高宗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上万人入闽,巩固统治。以后南宋时期的北方战乱,都促使大批北方民众到达南方海边,进一步和南方民众融合。南部民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而在一系列大规模人口迁移中,中原文化带来了语言、制度、技术、生活方式。由此百越文化和中原文化进一步结合,形成了当今的独具特色的南方文化的雏形。包括,江浙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以及闽南文化。

  背靠中原文化的海洋文化也成了中原文化的桥头堡垒,近之台湾、海南等岛屿。并向更远的地方传播。南部沿海沿海绵延千年的通商口岸,向中西亚交流了器物。在东南亚,越南成了儒家文化圈的一员,而沿海侨民背井离乡向东南亚的岛国迁移,并带去了中国的生产方式,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

  海洋文化对大陆文化的反哺

  当地大物博的中原文明扩展的时候,海洋文明也对大陆文明有着巨大的贡献。其实大陆文化本身也在吸纳中成长,北方各民族进入中原后,带来了语言,以及北方民族的生活模式,为中原文化增加了新的内容。南方的海洋文化也是对这个文化体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海洋文化是大陆文化的桥头堡,不但是桥头,还是堡垒。

  当北方陷入中原大战的时候,中原的古老文化可以在南方沿海得到相应保存,至今在客家话,闽南话、粤语中还保留了一系列古汉语的词汇。

  相对于北方的战乱,隔海所面对的岛国民族,多能和平相处,而培养了包容的心态。海外华人在商业上的成功,以及和母体的连带性,使得他们在经济上回馈祖国,并带回了海外见闻。

  有人说,海洋文化有着趋利性的特点,其实,古老的丝绸之路恰恰说明,陆上文化也不乏商业性动力。海上和陆上最大的不同,是随着造船技术的开展,海运比陆路运输的能力大很多。由于明清两朝开始的海禁,“片板不得下海”。中央政权从政权角度,对海洋的不支持,求稳的心态,使得中国的海洋文化缺少商业的动力,与刺激造船技术的进步。

  但海洋文化在近现代依然对中华文化发挥了巨大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中国文明在思想和器物层面的输入。而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中国的海洋文化本身原创的,而是因为其地理位置,成为了跳板,使得外在文明通过中国的海洋文化进入了中国。

  海洋文化还是个海洋式的生活,而交通的便利,让沿海民众看到了海的另外一边,如果说,在郑和下西洋的年代,沿途所见的还是文化比中国落后的国度,那么在经历了若干年后,分布于欧亚大陆部的海洋文化则在南洋和中国的海洋文化相遇。

  官方的政策对海洋文化有限制。但政策也有两面性。由于中原王朝对于南方的轻视。这也导致了南方对于北方的反作用。由于远离京畿,发生事变对首都的政治影响力较小。所以,一些改革和实验,都是现在南方进行。

  如广州在清朝的一个历史时期,是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

  英国用炮舰打开国门的时候,最早的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都在东南、南部的沿海。这不但一直成为窗口,也是向北方内陆输送货物的重要节点。更使得南方沿海的人也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得风气之先。

  南部沿海更成了思想交汇的大本营。如康有为建立的万木草堂,培养了一批学人成为了维新派的干部力量。而南方来到海外的侨民更心系本土,支持革命,孙中山的资金支持者大都是由南部出海的侨民。民国时,国共的第一次合作也是在南方的基础山建立,发动了针对北方军阀北伐。

  改革开发始发的四大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都在南部沿海。因为海洋文化积累的地缘优势,使得这一地区更容易吸纳港澳台以及东南亚的资金融入,使局部的实验更容易成功。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则成了改革开放新一轮发展的号角。

  当今时代,互助下的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曾经掀起中国文明模式的争论,中国式样的大陆文明----黄土文明被看做保守和封闭的代名词,而海洋文明则代表了开放,这在上个世纪末,中国改革冲关的时候,为改革的造势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如今,我们心平气和的看待文明类型的时候,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发挥地缘优势和内陆相辅相成,以腹地为依托,面向更广阔的外部世界。

  今天,由于地理位置的使然,航空业的发展,以及欧亚大陆桥的开通,沿海的交通优势被削弱。而随着改革的纵深开展,南方发展的政策上的优势变小。南北方人在跨地域交往的时候,乡土观念相对减少。各地文化进一步在整个中华范围内交流。大众流行文化,以及各地方言通过大众媒体得到快速的传播。

  但是,海上交通依然是目前世界上大宗货物最便利的交通方式。拥有出海口,无疑是具有很大优势。而东部沿海先期的发展优势,使得具有先期的优势资金积累。为西部内陆的建设发挥自己支持作用,并建立连接东西部的交通渠道。南部沿海的海外侨民也使得他们更具备广泛联系的商业人脉。 

  我们今天再来看待海洋文明或者是大陆文明,不是仅仅看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而是在多元一体的框架下,实现全民族的互动。当我们考察东南沿海的文化的时候,不是仅仅考察一些别样的人群、风俗或者是文物,而是要善待我们历史上留下的文化遗产,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并使这些精神资源在国家文化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