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有线分公司招聘:话说闽西 闽南支系文化的源流和表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32:22
话说闽西 闽南支系文化的源流和表征

●张惟

  现代龙岩市的行政区域,为汀州府和龙岩州故地,在黄河流域文明南播与百越文化的交融中,产生了两个分支:一是越鄱阳湖进入汀江孕育的客家文明;一是自晋江漫向九龙江发展穿越漳平龙岩达到广东潮州的闽南文化。
  龙岩属闽越故地,汉代已有中原流人迁入,三国时吴建苦草镇,晋太康三年(282)在扬州属下的晋安郡设立新罗县,县治初设上杭杂罗口后移长汀,管辖闽西全境和闽南部分地区。今龙岩地为苦草镇,漳平为九龙乡均属之。南朝梁大同六年(540)苦草镇隶新设的龙溪县(今漳州地)。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置汀州,将新罗县治迁苦草镇,辖今龙岩、漳平、永定、上杭县地。当地士人以新罗山属长汀境,而邑有胜景龙岩洞,遂奏请改名龙岩县。属汀州约41年,至唐大历十二年(777)改隶漳州,融入并共同创造了九龙江流域文明。经历了近千年,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龙岩县升格为直隶州,并领漳平、宁洋二县。
  古龙岩州城已发展为今天龙岩中心城市,漳平成为龙岩市代管的省辖市,其社会经济发展居闽西地区的前列,与闽南金三角的发展程度最为接近,这里有地理区位的优越,也有海洋文化的因素。
  晋代八王之乱,继而五胡乱华,中原土庶纷走南疆。东海之滨一条无名的河流,竟因骤涌晋人衣冠而名晋江,百越故地的土著,称这些操河南洛阳口音的人为“河洛人”,极尽一时之盛。
  更南边的九龙江流域开发稍迟,唐总章二年(669),高宗派唐太宗时期的大将陈政率府兵3600名入闽,后其子陈元光续领五十八姓将校来援,以绥安(今漳浦县)为基地,开拓了九龙江流域直连潮州的广大地区。
  唐垂拱二年(686)设置漳州,青年将军陈元光首任漳州刺史,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北方汉人随其沿九龙江西向开发。从谱牒中发现,如龙岩陈氏《渭滨公家谱》录有“岩邑城西虎岭山东麓建祠塑像奉祀入闽始祖陈元光”条文。再如随同陈元光征漳,以威武协应上将军任漳浦县令兼主州邑事的张伯纪,望出清河,被奉为张氏入漳始祖,远比南宋自宁化石壁入闽的张化孙早几百年。最近于漳州龙海县郭坑扶摇村发现唐定远将军李伯瑶族谱及墓位。李伯瑶(612—672)系唐卫国公李靖之孙,总章二年(669)随陈政入闽逾3年逝世,其十三子分镇龙岩、漳平等地。这些资料证实,龙岩、漳平所处九龙江上游地带,是在陈政、陈元光父子之后得到开发的。
  龙岩于唐代建县后不久即属漳州。漳平是于明成化七年(1471)由龙岩县划出居仁里、和睦里、感化里、永福里、聚贤里置漳平县,县署设居仁里小菁社。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又于龙岩县集贤里撤东西洋巡检司,设立宁洋县。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撤宁洋县,辖区大部分并入漳平县,小部分划归龙岩县及永安县。因之,今龙岩市新罗区和漳平市,同属于河洛文化(闽南文化),是流域走向和社会经济文化的长期发展所形成和决定的。
  龙岩话属闽南语系的西片口音,河洛古语在这一地区的巩固与发展,又与唐末王审知入闽有很大关系。
  王审知经汀州入闽,长汀建有白马庙(王审知号白马三郎),连城建有蛤蝴庙(溪河弯道地名)祀之。至今连城父老相传,祖先有一支是随王审知到此。建于河源十三坊的王 合 瑚庙(后人为尊敬王审知而从王旁),殿堂巍峨,香火最盛。
  在闽西地域,客家先民是沿汀江南下,龙岩、漳平的先民是进入九龙江流域的河洛人溯江而上,由于两江未能交汇,交通阻塞,在农业社会里自给自足,自行发展,形成了各自的语言系统和风俗,分属客家文明和闽南文化。在闽南文化体系内,潮州(含汕头、汕尾)称潮文化,龙岩、漳平系自漳州府分出,谦称闽南支系文化。
  龙岩(新罗区)、漳平虽属闽南语系,不过处于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撞击、交融的前沿,互有影响,自然也产生了自己的特质。
  龙岩、漳平的先民源自黄河流域迁徙入闽开拓晋江、九龙江流域与潮汕平原的北方汉人,重大节日习俗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等均与中原无异,大致与漳泉潮俗同。但由于所处漳、汀两州之间的环境,也略有小异。譬如闽南盛行的普渡(鬼节),到了上游的漳平、龙岩就逐渐减弱以至消失了,而部分乡村受客家影响也重视重阳节。再如七月七夕乞巧节,龙岩、漳平均风炽胜似闽南,隔邻的客地却较平淡。岩、漳族姓多追远晋、唐入闽,如龙岩“三槐堂”王姓入闽祖祠在泉州,又如漳平的郑姓,据郑超麟自考“远祖是唐末僖宗光启年间随从(固始)同县人王审知入闽的”。也有宋、元时自客家迁移龙岩的姓氏,如东肖、董邦、铁山张姓自永定孔夫迁入,邱姓自上杭迁入,罗姓自连城迁入,其语言风俗已早融入闽南文化。
  民间信仰和宗教,总的也显泛神论和多元化。除了普遍供奉的土地公、财神爷、陈真祖师爷、佛祖、观音娘娘,龙岩、漳平建造最多的是“姑婆宫”,也即妈祖,带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影响和痕迹。至于崇拜先祖英雄,岩、漳多建有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威惠庙等,都体现了对开拓和保卫九龙江流域文明的先贤的崇仰。
  龙岩的建筑风格承袭河洛遗风,融入闽南特色,造型典雅、精巧、亮丽。目前尚存的建于明代的龙岩连氏十八堂,以中轴线连结两厢72套房间,既便聚族而居,又保有单家独院的雅静。龙门赤水天后宫的宋式建筑,其精致反映了海洋文化的追求。发展至漳平永福花乡的田园格调,更是体现亚热带高山风光的奇秀。
  反映在文化艺术上,舞龙舞狮不以雄大见长,趋向于精悍多变。著名的龙岩“采茶扑蝶舞”,表现山区青年女子的采茶劳动,却是采用优美的音调,轻盈的舞步,使人恍如置身南国美丽的田园。龙岩静板音乐的悦耳悠扬,也令人联想起闽南南音、锦歌的韵味无穷。
  辛亥革命建立民国,废除府州制,将汀州府、漳州府、龙岩州联结在同一政域,设立西路道后改汀漳道,治所设在龙岩。后来改为行政专区,长汀、龙溪、龙岩又分领三个专区,直到1947年,以龙岩、长汀、永定、上杭、武平、连城、漳平7县组成第七专区,公署设在龙岩,建置沿袭至今。
  在闽西,这就使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产生了急剧的碰撞和融合。进入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出现一场革命,铸就了闽西红土地上特有的革命精神。
  在新文化思潮的推动下,一大批闽西学子,追求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了闽西的第一批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驱战士和爱国者。他们回到故乡,与1927年的土地革命运动相结合,加以朱(德)毛(泽东)红军入闽,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使这时的闽西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从文化的角度上看,客家文化、闽南文化都服膺并融入于老区特色文化之中。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整合和创新,奠定了后来闽西整个文化的基调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