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苏州分公司是干嘛:第十一篇:砥柱中流逐浪高(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1:12:49






山环水抱,是武汉独具魅力的自然禀赋。据此,武汉正大手笔启动一项“生态武汉”行动,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个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人与生物圈(MBA)计划”中提出的。它强调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
武汉人为追寻这种和谐,充分利用滨江滨湖、山水自然相宜的优势,实施“江湖连通”,打造“梦里水乡”;“显山透绿”,建设“绿色屏障”;延伸江滩,实施景观改造。向世人勾勒出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态武汉”蓝图。
“梦里水乡”
新近出炉的《武汉市水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显示,到2020年前,武汉拟在“净水”上投入224亿元,打通4片水网,勾勒“梦里水乡”。
通过新建75.9公里渠道、改造191.1公里渠道,新建15座水闸及一个橡胶坝等,依托长江、汉江、府河实现江湖连通,形成4片特色水网:在武昌与江夏一带,让东湖向东扩拓,使东沙湖水系“引江入湖”,巡司河“引水造流”改善水质;汉阳一带实现龙阳湖、三角湖、墨水湖与南太子湖4湖连通;汉口一带将引汉江之水连通汉口与东西湖区内的河流、湖泊;黄陂、新洲一带,则以府河、滠水连通辖区后湖、马家湖及盘龙湖。
规划投资18.7亿元实施水体生态修复工程,让部分湖泊的“水下森林”重现。包括底泥疏浚、湖滨生态、水生植被重建、生态渔业、控藻及原位修复等6类工程,运用过滤沟、拦沙植物带、湿地控制、湖汊净化、氧化塘控制等多种技术手段,全面治理主城区所有湖泊污染。15年后,武汉主城区污水处理率将由目前的21%提高到85%。还将在汉口江滩三期、汉江两岸、墨水湖景区、沙湖、黄孝河明渠、巡司河明渠和青山地区加建6个滨水公园带。
2001年,武汉市正式把“以水治水、引江入湖”列为重要课题。众多中外规划专家以“两江四岸”为背景,绘就一幅国际开放式的“水城”风景画:以长江、汉江为主轴,把“引江入湖”与改造老城、新区开发相结合,充分舒展“两江四岸”和“三镇三片湖区”的“东方水都”骨架,通过明渠、箱涵、河湖、景观带等生态隔离带,连接汉阳、武昌、汉口三片湖泊群。
2005年伊始,总投资达10亿元的汉阳六大湖泊“引江入湖”工程先期启动,从琴断口汉江闸每秒引进20立方米的汉江水进入龙阳湖,分两路流经墨水湖、三角湖,最后从南太子湖导出汇入长江。在上述4湖水质得以改善后,2006年再开挖米粮渠、明珠河等,连通后官湖和北太子湖,两年后即可完成“六湖连通”工程。武汉市还按照“环湖一条路,沿路一片绿,依湖一片景,连湖活水系,靠湖聚财富”的设想,通过在江滩、湖泊与沟渠的两岸广种花草乔灌,装饰景观灯具,形成层次错落有致、集休闲和观赏功能于一体的风光带。届时,游客可乘船荡漾在汉阳6湖之间,欣赏两岸美不胜收的景观,“一条船游遍汉阳”,感受“梦里水乡
”的无穷魅力。
“显山透绿”
不久前,武汉市敲定“十一五”规划总体框架,其中一项重点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环境”。未来5年,该市将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启动五大工程:整合九峰山等重点景观及森林公园,让市民感受“林在城中”;重点建设外环、中环、天河机场路以及进出口7条通道,让市民体味“城在林中”;绿化江河湖滩,营造10亩防护林、速生林护堤固岸;改造500个自然村湾,建设绿色生态村;山体复绿,恢复景观。
重点实施龟山、蛇山“显山透绿”工程,逐步拆除环山的违法建筑,对山体进行绿化,让龟山、蛇山、洪山、九峰山等变成城市的绿色“背景”。龟蛇两山头倚长江,夹江对峙,重现“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奇特景色,再造“千年名山”、“城市脊梁”的美誉。其天然植被,葱郁如茵,是难得的城市“绿肺”。龟蛇两山综合整治后,将形成两大特色景区:以琴台月湖为中心的龟山景区,以黄鹤楼、首义文化园为核心的蛇山景区。两大景区,隔江相望,山水秀美,人文荟萃,构成诗情画意般的“龟蛇玄武”图景。
凸显“山水主题”,延伸两江四岸“绿色长廊”,为大小湖泊“镶”上绿边。对市内长江、汉江、府河等8条主要河流和162个湖泊岸、滩进行大规模的绿化,实施一批绿化重点工程:以“两江四岸”绿色观光带建设为重点,完善长江一桥和二桥之间的江滩绿带建设,启动汉水(南岸嘴—江汉二桥)两岸的绿带建设,再现“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的景观;建设月湖文化主题公园和首义文化区,扩建东湖风景区落雁景区,启动南湖风景区和墨水湖风景区建设;新建后襄河、沙湖、白沙洲等一批城市绿化公园;启动九峰山和马鞍山森林公园改造工程。推进城市“小森林”景观建设。结合城区拆违,每个城区每年都将建设两个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小森林。
“绿色项链”
“生态武汉”行动启动最早的是一道武汉的“绿色屏障”,这条长188公里、号称“中华第一环”的武汉环城森林生态绿带,历经三年建设而成,被武汉人形象地称为“绿色项链”。
2002年,启动“绿色武汉·城在林中”行动计划,确定以植树为主的绿化战略,计划4年植树1亿株。时至今日,188公里长的武汉外环两侧,百米宽的环带已是绿树成荫,在城市外围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保护圈。外环江夏片,是武汉环城森林生态绿带的“样板段”。三年前,这里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如今,葱郁的樟叶迎风舞动。
驱车沿武汉绕城公路行进,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紫红杜英,苍劲竹海,葱绿樟林……一片片绿色海洋;鸟语花香,湖塘相连,沟渠纵横……一幅幅生态画卷;绕城公路,环城绿带,城市氧吧……一幕幕宜人景象。走进林间,但见小鸟在果树上嬉闹,蝴蝶在花丛中轻舞,自然和谐的美好景象,令人流连忘返。这道“绿色屏障”为武汉新增生态公益林4万余亩,提高森林覆盖率2.1个百分点,全市人均增加绿地3.5平方米。
为强化绿化带的生态支撑能力,武汉市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降低污染、净化空气等方面,对数十种树木进行重组,因地制宜地栽种。同时,为保持沿线的原生态性,对沿线地形、地貌未予任何整平,排排绿林见山翻山、见水越水。
这条“绿色项链”的生态效益无疑是巨大的。据有关专家科学计算,绿带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2万吨,生产氧气57万吨,这些氧气可供200万人呼吸一年;每年可吸收粉尘20万吨,以武汉市800万人口计算,相当于每人每年减少吸入粉尘25公斤;100米的树木和防护林,可降低30%的汽车噪声和25%的摩托车噪声;高温季节,造林区增加降水量5%—10%,增加蒸腾量10%,让城区降低温度0.7摄氏度以上,有效降低“热岛效应”;每年减少泥沙流失11余万吨,相当于500亩良田,还能保肥约0.8万吨;形成一座天然绿色水库,常年涵养水源114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减少风沙危害面积17000公顷,沿线公路、河堤岸得到有效保护,为外环线周边地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让10万只以上的鸟类有了栖息的空间,绿色生态保护圈将成为巨大的生物资源库,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持起到重要作用。
塑造“魅力武汉”
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城市被塑造成“千城一面”;在全球化的格局下,全方位的接轨似乎容不下任何的不同。面对现代化与全球化构成的时空背景,武汉人则发出“中国只有一个武汉,世界只有一个武汉”的声音。因为他们认为“与众不同才能魅力独具”。将个性魅力的内涵赋予一座城市,是武汉人的又一新探索。
曾几何时,提起一座城市,首先想到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尤其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城市,人们所追求的那些摩天大楼,往往冲淡了城市的独特个性,处处景色似曾相识,想脱颖而出却又流于平庸。
综观世界10座最佳商业城市,除拥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之外,几乎都有着令人神往的个性魅力。新加坡、旧金山、伦敦、纽约、法兰克福、香港、亚特兰大、多伦多、巴黎和东京,均以其独具的人文环境与城市风格,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与众不同才能出类拔萃。在第七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过程中,研究塑造武汉城市个性魅力的实施策略,成为九大前期课题之一。
事实上,越是行走世界的人,越能感受到武汉的“无与伦比”。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城市,都是跨江、跨河发展。国外有伦敦跨泰晤士河,巴黎跨塞纳河,纽约跨哈得孙河和东河,维也纳和布达佩斯跨多瑙河,汉城跨汉江等等。国内有天津跨海河、广州跨珠江、兰州跨黄河、上海跨黄浦江……但是惟独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此外,还有百余个湖泊星罗棋布,几十座山峰高低错落,大小1200多座桥梁各具神韵。
从自然条件看,武汉在世界城市之林中,可谓独树一帜。如果放眼历史,3500年的历史积淀,使武汉更独具人文魅力与历史遗韵。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相交融,
形成武汉独特的个性魅力。曾有人形容武汉说“浓郁的历史和文化,在长江、汉
江中流淌”。
今天的武汉人,正在着力彰显这种魅力,并试图让其成为发展的资源,城市的一大竞争优势。
用山水与人文塑造城市魅力,武汉正在构筑一座“秉承文脉、记录时代、象征未来”的“人文宝塔”。2004年底,武汉出台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与未来任务。总的思路是:实施“四大工程”,推进“五个一批”,培育“六大品牌”,把武汉率先建成中西部地区文化强市和现代化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四大工程”即精品工程、名人工程、基础工程、特色工程;“五个一批”即一批标志文化设施,一批特色文化功能区,一批文化产业集团,一批文化骨干项目,一批文化市场;“六大品牌”即打造盘龙殷商文化、琴台知音文化、白云黄鹤文化、辛亥首义文化、汉口商贸文化、武昌科教文化等文化品牌。
展望未来,武汉将在山水相映间耸起一座“人文宝塔”。这座宝塔的“塔尖”即“精品工程”,培育全国一流的文化精品;“塔柱”即“名人工程”,形成汉派文化名人概念;其“塔基”即“基础工程”,建一流人文设施,繁荣大众文化;“塔形”即“特色工程”,彰显独具魅力的汉派文化风格。
武汉正依照突出“文化品位、时代气息、世界眼光”的结合,勾画以“两带、三城、九区”为主体的城市文化功能区。
两带,即两江四岸滨江文化带、环城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带。两江四岸滨江文化带,是武汉的核心文化功能区。主要以南岸嘴(似乎更名为“朝宗门”更切合自然与人文寓意)为中心,构建两江四岸特色景观带,集中展示“两江交汇、三镇鼎立、龟蛇相望、楼阁相对、长桥飞架、山水相映”的总体城市形象,既传承历史文化脉络,又彰显现代都市风情,使之成为武汉的“城市名片”。环城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带,主要依托绕城公路及周边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新洲道观河风景区、江夏龙泉山风景游览区、蔡甸南湖度假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形成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田园风情、生态休闲等于一体的文化带。
三城,即依据武汉三镇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的自然和人文格局,整合现有文化元素,突出三镇的文化主体功能特色。
武昌科教文化城,着力彰显武昌历史和现代文化。利用高校资源,按“一校一景、同城共景”的思路,创新科教之都文化新景象。利用“武汉·中国光谷”,打造武汉现代科技文化品牌。发掘辛亥首义文化资源,展示“首义之都”形象。
汉口商贸文化城,着力彰显依江而兴、以商为主的商贸文化。保护开发汉正街、老汉口租界区,展示近现代城市发展足迹。利用大商业圈和现代服务业,展示“商贸之都”形象。
汉阳旅游文化城,着力彰显山环水抱、自然人文相宜之旅游文化。利用琴台知音、归元佛教及丰富的山水资源,结合汉江开发,形成“一山一画,一湖一景”,
展示汉阳“旅游之都”形象。
九区,即根据武汉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九个特色文化功能区。主要包括黄鹤楼—红楼历史文化功能区、东湖综合文化功能区、光谷现代科技文化功能区、琴台—月湖文化功能区、归元宗教民俗文化旅游区、老汉口历史文化街区、盘龙殷商文化功能区、金银湖生态旅游文化功能区等。
武汉正大做“江湖”文章。让独具优势的水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文化、旅游优势,业已创造出一批特色名牌。
昔日“汉水未消江水涨,人家百万水中萍”的防汛险点龙王庙,如今已变成崭新的亲水景点:往日的紧张已烟消云散,玩童在尽情地追逐嬉戏,老人在悠闲地观景聊天,情侣们在道旁依偎细语,所有的人都享受着安祥宁静。
白云、黄鹤、大江、名山,构成武汉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意境。曾经草木丛生的汉口江滩如今成了全国最大的滨江景观,其面积相当于上海外滩的8倍。夏夜,迷人的江滩密布着纳凉的市民,25米亲水平台让人倍感凉爽,一幅壮观而惬意的“江城夜景”图。伴随汉江的综合开发,即将形成气势磅礴、魅力独具的滨江文化带,与黄鹤楼、龟蛇二山相得益彰,为江城增添几分灵秀,千古流韵得到进一步释放。
两江交汇处的南岸嘴将耸立起世界第四大标志性建筑,使朝宗之地成为凸显城市特色的核心景观区,与规划建设中的月湖—琴台综合文化功能区遥相呼应。“江汉朝宗”、“高山流水”,处处彰显诗情画意。
市内大小湖泊均建立了档案制度,保护湖泊资源正蔚然成风。东湖正在山环水抱之间增添文化之底蕴,以图兼太湖之浩淼,西湖之秀丽,让朱德元帅“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的寄语成为现实。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渐成共识,而城市的积淀与发展如何实现有机统一,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武汉正在进行一系列备受瞩目的探索。
加快制定历史街区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严格控制汉口旧租界区、武昌昙华林历史街区等地段的开发建设。完成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档和保护规划,对革命遗址、历史遗址、名人故居、优秀建筑、古树名木统一挂牌、树碑。围绕盘龙城遗址、湖北新政与近代武汉对外开放、辛亥武昌首义等历史文化资源,一批系列丛书和重点影视作品正在扩大其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汉阳琴台被称为武汉文化的点睛之地,凝结着人类最古老、最圣洁的情感亲和。今天,设施一流的琴台大剧院正在动工建设之中,这标志着知音故里将再续高山流水的千古佳音。
“首义之城”的地位,使武汉在海内外拥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一个总面积8万平方米的首义广场正在规划之中:利用现存的辛亥历史遗迹,由蛇山——红楼——广场——紫阳湖公园——起义门等形成首义景观轴。
百年老街昙华林将分别建成书院文化街区、中西文化街区与市井文化街区。规划中的中西文化街区长约280米,将修缮仁济医院、瑞典教区、徐源泉、夏斗寅公馆,展现中西合璧的历史街区风貌。市井文化街区长约300米,将建成青石板路的步行街,两旁间杂江夏民居、名人老宅,形成特色独具的市井老街。
让盘龙城再现殷商文明之辉煌;让老汉口和昙华林历史街区成为连接古今、融合中西文明之导线;让山水相映间既充盈历史文明之积淀,又展示现代文化之辉煌。武汉的城市个性和魅力抑或正在其中。
营造一座中西部地区“最具文化品位、最具人文魅力、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并非遥远之梦!
迈向“超级城市”
1999年,美国著名学者麦金利·康韦发表题为《未来的超级城市》一文,预言武汉将进入“21世纪全球十大超级城市”之列,并将“淡水资源丰富、腹地市场广阔、科教实力雄厚”的武汉列为未来世界“第二超级城市”。
世界超级城市应具备下列三大特征:人口超过1000万;能持续满足居民对食物、住所、安全、医疗、保健、交通及教育在内等物质与社会的需求;拥有健康与充满活力的经济环境,能够创造、吸引与培育可产生足够就业机会与财政收入的经济环境。
未来超级城市还应具备必不可少的10个因素:水源、国际机场、与腹地的交通联络、圆顶体育场、技术中心、通信中心、公共交通、垃圾处理、绿色基础设施、新的机制。
麦金利·康韦预言的未来十大超级城市是:班加罗尔(印度)、武汉(中国)、上海(中国)、曼谷(泰国)、丹佛(美国)、亚特兰大(美国)、昆坎—图卢姆地区(墨西哥)、马德里(西班牙)、温哥华(加拿大)。
武汉入选未来世界超级城市,绝非偶然。与太平洋彼岸的康韦相呼应,国内经济学界也纷纷看好武汉,对武汉的未来前景充满信心。中科院财贸研究所倪鹏飞博士主持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评价武汉是“商品市场集散功能强,腹地市场广阔,淡水资源丰富,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这是武汉在全世界大城市中所独有的亮点。
中科院院士叶大年认为,武汉有条件也有必要建设成一个超级大城市。他运用经济地理学对称理论,判断未来以武汉为中心,800—1000公里半径将形成中国的特大城市圈,圈内分布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深圳、香港、台北、重庆、成都、西安等大都市。作为这样一个特大城市圈的中心,武汉应按人口中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经济实力中国第四(仅次于香港、上海、北京)的实力规划未来。
迈向未来超级城市,武汉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从区位优势看,武汉居中独优。在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无论是采取T型战略还是采取H型战略,武汉都将起到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战略大支点作用。在促进中西部资金、信息、技术、商品、人才等资源要素配置方面,具有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已呈现出靶形分布状。武汉与特大城市西安、重庆、广州、上海的距离是650—800公里,这是武汉城市影响力半径的极限,它与莫斯科的靶圈最外环的半径相当。武汉的政治影响力虽不及莫斯科,但武汉作为特大城市的架构已经形成,无愧于“九省通衢”的称号。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的靶形外圈与内圈都将更加完整,因而武汉的城市架构不只是一个特大城市,而应是一个人口千万的超级城市。
从交通优势看,翻开现今的武汉交通地图,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九省通衢”已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长江、汉水与京广、京九铁路及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沿江铁路、汉广快速铁路等将开工建设,将使武汉辐射八方,通达全国。65条空中航线,使武汉可直飞国内外60多个大中城市,旅客年吞吐量已超过330万人次。武汉已获得航空口岸落地签证权,目前已开通5条国际或地区航线,天河机场二期建设,定位为年吞吐量1200万人次。
武汉铁路局已重新恢复,铁道部的规划显示,到2010年之前,武汉将成为中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四大枢纽城市之一,届时武汉到广州只要4个小时,而经合肥到上海时间也将缩短2/3。原京广线、汉广快速线与原沪蓉线、沪蓉快速线,在武汉形成井字交叉,这在中国铁路线格局中史无前例。
顺应重工业时代的来临,交通部一项复兴长江“黄金水道”的计划正在启动,位于沪、渝之间的武汉将“春风又绿”。武汉港作为中国内河第一大港,长年可进出5000吨级货轮,水运可直达临近国家和地区。利用天然水运良港,建设大型集装箱转运基地,无疑能为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形成构建一条水上大通道。
现代的通衢功能不仅体现出立体交通的迅捷,更体现出现代通信和现代物流的畅达。国家八纵八横“信息高速公路”有“三纵三横”连接武汉,为武汉的现代通信业插上了遒劲的翅膀。借助高水平的现代物流体系,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更好地彰显“货到武汉活”,武汉的通衢功能必将全面提升。
交通、信息、现代物流等“快速通道”的建立,必将让武汉乃至整个中西部实现畅达八方,连接五洲。
从科教优势看,武汉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其教化传统,从来不甘落后。时至今日,“惟楚有才”仍在传承中延续。目前,武汉拥有高校52所,20多万在校大学生,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国第三科教大市。武汉拥有两院院士48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18个,科研设计单位452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万人。获得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居全国大城市的前列。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
东湖地区是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在通讯、生物工程、激光与新材料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各类科技园中,更是集聚着来自五洲四海的精英人才。在高校、研究所和科技园里,年轻的知识精英们正在寻找成就比尔·盖茨那样的土壤。华中科技开发的开目软件项目实施后,累计新增产值过千亿元。一套挖掘传统经典《孙子兵法》的管理理念,竟售至300万元的天价。
在武汉东湖创业中心进进出出的创业者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孵化出三特索道、楚天激光、凯迪电力、华工安鼎这样业绩辉煌的企业。这里看不到高高的烟囱,听不到机器的轰鸣,但当初骑着自行车来创业的人们,最后大都开着汽车出去。
科教与人才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不仅是经济起飞的助推器,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无形资产。匹兹堡是美国传统的煤炭、钢铁中心,20世纪80年代的衰落,使其产业优势丧失殆尽。但以匹兹堡大学等三所大学为主,建立起来的一个国际商务中心使之迅速赶上了知识经济的大潮。
如果说20世纪是马达运转、机器轰鸣,创造着工业文明的巨大财富,那么21世纪将是知识在资本增值的舞台上扮演主角。武汉的科教优势将是迈向未来超级城市中的巨大创新资源。
从环境优势看,武汉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淡水资源富足,周边地区农业、矿产、水电资源富集,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其投资“洼地效应”已经显现。
目前实际利用外资65亿美元,居中西部大城市之首,全球500强中,已有50多家在汉投资,300多家在汉设立办事处。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美国沃尔玛、泰国正大等世界商界巨擘纷纷抢滩武汉大商埠。晨鸣纸业悄然进汉,短短几年,便由山东一家民营企业一跃成为中国纸业数一数二的巨头;蜚声海外的海尔集团,经受不住华中市场的巨大吸引,以工业园的规模投入,挺进大武汉;普天集团也不甘落后,同样在汉建起自身的工业园,意欲大展鸿图。健力宝、格力、科龙、长虹、创维、五粮液以及山东、陕西等地企业,几乎都把登陆武汉作为抢占先机、辐射全国的捷径。它们纷纷与武汉合资合作,建立制造基地和营销中心,乃至把总部迁至武汉。
面对优势与机遇,有学者建议武汉应将未来发展定位为:中国内陆最大的现代化、国际性超级城市,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重要发展极,内陆最大的经济、贸易、金融、交通信息、科教文化中心。先用5年时间,提升区域经济中心功能,加快光电子信息产业、现代制造业、钢材、医药、环保等五大基地建设,把武汉建成华中地区经济中心;再用10—15年的时间,把武汉建成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发展极,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社会系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最后用30年左右的时间,把武汉初步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进而向未来世界超级城市迈进。
武汉正在面向未来,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按照“圈层+轴向式”的城市空间拓展模式,构建未来“超级城市”的5条空间发展主轴,由“一个中心”的大城市模式向“大城市多中心”转向。
西南向,以沌口现代制造业、常福至军山物流为主导功能,建成后官湖滨湖旅游区、四新现代新区与驻汉企业、机构总部集中区,形成国家级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与重要的物流中心。区域发展空间约450平方公里。
西向,以吴家山至走马岭的国家级食品工业区和金银湖地区大型城市居住区为主导,发展舵落口物流园区。区域发展空间约250平方公里。
北向,以木兰生态旅游与宋家岗大型居住为主导功能,建设武汉天河航空城、滠口—横店仓储物流基地、前川—祁家湾华中物流基地与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地。区域发展空间约600平方公里。
东向,以阳逻、北湖、武湖等地的港埠服务、建材化工、电力能源、示范农业为主导,发展汪集—邾城一线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与道观河生态旅游。区域发展空间约560平方公里。
南向,依托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智力优势,以关东、关南、庙山等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功能,发展郑店物流基地。区域发展空间约360平方公里。
看今朝,武汉已是“四城”、“一谷”雄踞大江南北:青山钢铁城、沌口汽车城、汉口金融商贸城、东湖科教城、“中国光谷”,充满勃勃生机。
望未来,武汉将成为中国重要的钢铁、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第四极”的引擎,中部地区的经济、贸易、金融、交通信息、科教文化五大中心,乃至未来世界的超级大城市。
阿基米德曾放言:给我一个近地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给武汉一个支点吧,或许它能舞起那条“长江巨龙”,乃至托起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