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娱乐场所管理办法: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讨-论文-考试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1:31:21

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讨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09-10-9 8:42:00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论文大全-

              作者:刘俊和 张金榜 陈建国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以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和谐社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价值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导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
  创建和谐社会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继承,也是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是动态中的和谐,是有序中的和谐,更是民主法制保障下的和谐。
  在整个社会中,广大青年学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尤其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间,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许多旧的东西被打碎,而新的东西尚未确立,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导致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各种思想大量涌现、多样并存、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党和国家的治国策略与指导方针有所调整,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概念的提出和被广泛地贯彻表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已经过去。对资源、环境持续可发展利用战略的号召,对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号召,对文化等软环境的重视等一系列新的理念陆续出台,和谐二字深入人心。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在大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也从总体上体现出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坚定鲜明,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和发展态势、价值取向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同时,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特别是随着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大学生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理想、价值等概念退居幕后,呈隐性状态,理想目标世俗化;主体上热爱祖国和人民,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强烈,但社会公德意识、行为不容乐观,道德追求不强烈,道德修养不完善;择业观上主动性增强,努力将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存在利益至上、个人中心的不良倾向较严重;人际交往环境虚拟与真实交错的二维空间促进当代大学生交往便捷性的同时,也造就很多后遗症,减弱了大学生实际交往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等。上述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坚持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成果,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正确把握和人类历史发展阶段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大学生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他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高校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要注重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教育、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新的理论视野、新的理论框架、新的理论面貌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核心内容。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中国经过近现代的曲折徘徊与浴血奋战,经过近几十年来的积极探索与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能有效发挥本国优势且取得了辉煌成就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是发展中国的成功之路。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共同为之奋斗,能够最大限度地统一社会意志、集中社会智慧、激发社会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如果说共产主义启蒙时期形成理想信念需要思想上的睿智与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的话,目前已经积累的辉煌的历史成就使新的一代人更容易形成更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但新的一代人又是没有苦难记忆的一代人,他们生活在一个思想多元化的开放社会,所以主旋律的高扬更显的必要,尤其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已经进入转型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深入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有助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正确认识改革过程中出现与积累的矛盾,并树立解决矛盾的信心。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充分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充分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和谐精神的文化成果,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全体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使他们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又看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使大学生真正懂得:只有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自觉运用社会主义的道德和纪律来约束自己;要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理想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本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结合起来,从现实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不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振奋大学生精神、鼓舞大学生进取,激励大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早日成才。  3.坚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主旋律。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拼搏奋进、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既是激励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发展壮大弥足珍贵的强大精神支柱,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培养,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应有之义,一种理想信念,如果不能体现为某种精神,如果不能表现为某种状态,就不能发挥推动力的作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体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全民族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建立在非常广泛的基础之上的,历史自豪感、文化自豪感、民族自豪感和对共同理想的认同感,等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当历史以及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方方面面取得的成就,都足以培育这种自豪感。高等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平台,包括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学术讲座等各种方式传播这些成就,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占有校园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排除民族怀疑、民族自卑等不良情绪和思潮的干扰,不断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培育则是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的,新一代年轻人在意识上大都具有较好的潜质,关键在于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是分析与归纳,分析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方法与视野,归纳的高度则建立在分析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要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时,积极帮助大力学生克服狭隘学科视野的限制,留出时间、创造环境,为大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创造优良的土壤。
  4.坚持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关键。就其内涵而言,荣辱观即价值观。“八荣八耻”是中国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在当代的体现和发展,是为应对商品时代社会成员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和价值观念迷失而提出的道德和价值理念导向,它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价值标准,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倡导了高尚的思想情操,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与价值规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国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延续了几千年,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绝对的优势话语权,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近代和现代社会,中国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持续面对西方道德与价值观念的深刻质疑与挑战,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广泛文化交流大背景下商品化基础上的多元社会也使得道德与价值观念的界限更加模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事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败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及其教育方法、渠道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使其从对社会主义道德与核心价值观念标语口号层面上的抽象诠释变为大学生内心衡量是非黑白的具体尺度,自觉应用到具体问题的实际分析与价值判断中,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道德支撑与价值引导作用,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动力、把握人生航向的行动指南和抵御各种不良思潮侵袭的强大盾牌。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借鉴了近现代社会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蕴含着几千年人类文明曲折发展历史的精华积淀和深刻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科学哲理,引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是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构建社会共同理想,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价值理想整合与精神激励作用,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以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共同担负起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自觉把“育人”贯穿于“教书”的全过程,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要求,坚持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上下工夫,在深入和普及上下功夫,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润入学生的心田,自觉为共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许瑞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价值关系重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2,(4).
  张佩珍.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