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楠参加的节目:中华英才网创始人张杰贤回首不曾为外人道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4:20:30

TOM科技讯 当互联网以“润物细无声”的态势改变着生活时,我们发现在internet上几乎无所不能,比如阅读网上新闻、比如网上找工作。中华英才网的创始人张杰贤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改变了中国人找工作的习惯。而改变又岂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张杰贤有着十多年做人才猎头的经历, 当他1994年创办自己的公司时也遭遇了招聘员工的“滑铁卢”。2004年当他宣布退出中华英才网时,媒体纷纷揣测因为他和投资人关系破裂而被迫提前离场。当年,他选择用沉默来面对种种猜疑。三年后,在《互联网红色记忆》中他首次聊起了那许多不曾为外人道的故事。

访谈时间:2007年6月13日

访谈嘉宾:张杰贤(中华英才网创始人,现为紫页114网www.ziye114.com总裁)

访谈主持:TOM科技 张原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为客户曾一天面试20个人 自己招来的人干一天就跑了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TOM访谈室,在第五期的时候我们请来了特殊的嘉宾,他是中华英才网的创始人张杰贤先生,同时他是紫页114的总裁。

张杰贤: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张总,您进入互联网已经有十年历史了。

张杰贤:对,今年正好是十年。

主持人:两年前您创办紫页114,和十年前创办中华英才网,是不是现在更加得心应手呢?

张杰贤:最重要的是没有那么紧张了,我所说的紧张是自己心里的压力,之所以我从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想重复自己,我做了十多年的人力资源,然后我就换了一个新的(领域),我就是想从这个新的方面去寻找能够对自己有所、让自己能够激动的这种业务。所以我觉得从压力来说,和十年前有很大的不同。另外一个就是做中华英才网八、九年的时候,所以也知道未来这个东西怎么规划,包括从融资和公司发展,公司战略阿、管理方面应该更从容一些,我想这可能是当时,或者是我再次创业的最大感受。

主持人:是不是第二次创业的时候资金的压力小一些?

张杰贤:我十年前创业的时候资金上的压力也没有,因为十年前,因为我们那时候做公司,不是像现在都要去拿风险投资。当时我们做一个公司,希望这个公司两个月,三个月就开始有收入,可能这个收入就能够把公司所有的开销都能够持平,所以基本上那个时候从公司的现金流来说,我们没有这种压力的——没有风险投资,没有想过找风险投资,只能靠自己赚钱来养活公司,所以从资金来讲十年前没有太大压力。现在来讲这个压力也小一点,从公司的发展资金上没有这种压力,因为我们知道,在什么时间我们应该拿钱,或者找风险投资介入到公司的发展过程当中,资金投入进来,那时候是我们赚钱养活自己,所以这是两个不太一样的感受。

主持人:其实您在当时做中华英才网的时候,我知道当时国内的网上人才招聘的网站也有很多。

张杰贤:我们刚推出来的时候还不多,但是过了一两年就多起来了,尤其是在99年,网络泡沫时期特别多。我们当时有一个平面媒体报纸报道过,他们在网上搜索,大概是有279家,或者276家人才网站,也算是相当多的。

主持人: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回倒,倒到十年以前,您当时怎么想到做一个网上的人才招聘网站呢?

张杰贤:那个时候我创业跟现在不同。现在讲到创业,你先要有一个主意,然后你再做这个事情,把这个主意实现,我们那时候不是,我们那时候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我从91年开始做人力资源,我到95年做猎头。到九六年,我在大街上看到国内的网站,当时叫世纪互联,有一个人才频道,有一个申请表,网友来填申请表,他拿回去放在网上,也可以讲那是一个主意,但是毫无疑问那是顺理成章。我发现这个很好,可以让我们收到简历,然后同时我会想到,我做猎头的时候,我们也面试了很多人,很多人也不错,我推荐了五个人,单位就要一个人,那剩下四个人怎么办?我可以拿去放在网上,只是我把四个人的简历放在网上,我们卖得更便宜点就可以了。我们猎头是收年薪的30%,当时是33%的服务费,如果把这些人的简历放在网上,另外有公司来要我推荐的人,我只要他一个月的工资不是很好嘛。这样一个已有业务的很强的一个支持,这种功能,所以当时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应该说是比较顺理成章吧。

主持人:其实您说到顺理成章,可能很多网友不是很了解,在您的简历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做人力资源管理,而且为多家大型的外资企业服务。

张杰贤:对,主要是外资企业。

主持人:包括像康柏啊,还有英特尔,当时为他们做人力资源管理的服务,您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张杰贤:我做得最多的,其实讲到人力资源管理最多的是人力资源管理里面的其中一个部分——就是招聘。我当时做猎头的时候,当时我在公司任职的时候,做得最多的也是招聘。在中国,如果你在一个大型的公司里面服务,在目前阶段人力资源部做的很重要一部分工作就是招聘。说到感受,所有这些公司都面临一个找人困难,而且要快速的找到人。我跟很多朋友讲,如果你在人力资源部门做招聘工作,往往可能是最困难的工作,因为你做招聘,意味着你永远不能百分之百的deliver(传递)你的结果——如果一个部门,你的公司如果招这么多人,但是你往往不能百分之百都招到。(如果你把人力资源管理做好了),那么除了人力资源里面的其他的(工作),除招聘其他的工作,你就都可以做好了,而只有招聘你往往做不出来。通常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讲到招聘,我个人认为这是蛮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管我给客户招聘也好,还是给自己公司招聘也好,都是这样。如何快速招到人,如何招到这个人能留住人,很多方面。

主持人:您还记得那一段时间,您大概面试了多少人吗?

张杰贤:我面试最多的时间其实是我在,我们公司和英特尔签了一个和约,我在替英特尔工作的时候。两年多,三年下来,我可能面试了两千多个人,从我九一年开始在公司做招聘来讲,可能到2000年的时候,我自己粗略算了一下,有四千人。

主持人:我想如果管您叫“面试张”应该是可以的。

张杰贤:现在有很多做人力资源的,做招聘人的有很多可以达到这个数字。我不了解啊,但是那个时候确实满多的。我那个时候一天最多面试20个人。

张杰贤:我们20个人其实是这样做的,我们是一个前期做简历的筛选,那个不算在这里面,筛选完了简历之后做电话沟通,我们见面的时候,就只谈我电话上没有谈到的问题,所以每个人控制在20分钟,15分钟到20分钟,我留出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记录,谈的时候没有办法记录,否则就会忘掉。所以那个时候谈得最多的,比如说上午,我谈到最后一个的时候,可能第一个我都忘掉了,这一天谈下来,可能只剩下最后两个人我还有印象,那怎么能保持这个,谈完了之后能记住,毫无疑问就是看我当时的记录,只能看那个东西,那个时候我记得,我们约候选人都约得很紧张,不想再谈了,然后候选人没有来的时候,我们是在酒店房间里面,是套间嘛,然后赶快躺在床上,呆五分钟,然后马上又是下一场,下一位候选人又过来了,就是这样的。

主持人:在您面试的四千人中间,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

张杰贤:也有,我面谈比较深刻的其实是,我忘了是替哪个公司招聘的,是北京大学的我忘了是哪个系的,反正是金融方面的研究生,那个我印象最深刻。

主持人:为什么?

张杰贤:特别优秀的女孩子,她在整个面试过程中,她展示得很充分,而且所有问题她都回答得真的很好,她完全都是根据她在学校里面的经历来讲的。比如说我问她,你在大学这几年,你做得最成功的哪个案子?她会说她组织的活动,然后她讲组织活动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不好。比如没有钱,她就征集整个宿舍里面的女生宿舍里面的装饰来做布置,因为来了很多人,结果把这个东西可能丢失了,怎么去赔偿人家,因为女生很心爱的物品拿出来作装饰,最后丢失了,她有责任。她把整个过程讲得很生动。我忘了是哪个公司招聘的,确实是很优秀的一个人。

主持人:其实说到招聘,我们不得不提您当年创建中华英才网时的一个小细节。很多报纸,文章都会提到这样一段,说您创建中华英才网的时候手头只有五个人,其中还有两个人是临时工。这五个人怎么招来的?

张杰贤:这个话不是我讲的。我们最初创业的时候,确实是只有两个人——我们两个创始人。那时在一个招待所——在团结湖南门那边的一个招待所。(原来)是招待所里面的三张床,我们把东西搬出去了就开始办公。我们招来的第一个员工来了一天就走了,因为他看这个公司就两个人。

主持人:他走的时候没有说服他留下来吗?

张杰贤:无法说服,不像现在创业时我们讲一个宏伟的蓝图,你会吸引人家。现在,我可以和员工说,我给他画一个大饼,你够得着就来。我们当时不会,那么讲为了生存,我们为了企业的生存——其实,我当时在外企工资还不错,现在自己出来做公司,从个人来讲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自己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自己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喜欢的事做出来,但是从公司的角度来说就是为了生存。不能跟员工讲我们为了生存,所以一起做吧,不可能的。而且那个时候没有期权的概念,没有股份的概念。所以我们做了三个月以后,公司开始有收入,能够搬到更大的房间,我们马上搬到另外一个招待所——更大,三间房,一下我们就招了20多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