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京平台线上网址:课改反思二:别丢掉语文课的味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06:33

者简介:

    龚志华,绵竹中学高级教师,德阳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四川省特级教师。2003至2008年为绵竹中学科研室主任。四川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性课程进修结业。曾为全国中语会教学改革研究中心学术部学术委员。德阳市中语会会员。

    龚老师从教26年,已教七届高三,成绩斐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务实”、“务本”“务用”的教学风格,形成了龚老师“语文教学诗意化、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实效化”的“三化”特色。2004年所授班学生高考语文平均分名列德阳市第一,最高分134分。其中应届班有一人考入清华,两人考入北大,其语文高考成绩均在125分以上。2004年也因此被德阳市教科所评为“高考教学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所授班学生高考语文平均分名列德阳前列,最高分134分。2009年所授两个普通文科班语文成绩在全年级均名列前茅,其中一名学生获全校语文最高分117分,当年被德阳市教科所评为“2009级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语文学科年教学工作先进个人”。

 

叶圣陶在谈到小学语文时曾说:“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它是儿童学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语文教育。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自然科学之类的课,而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时至今日,全国语文课改搞得轰轰烈烈,但在不少地区、不少学校还存在如下不把语文课当语文课上的现象:

一是打着人文旗号,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

这类课关注的是文章的思想与情感,对语言文字不加重视,岂不知没有语文课上的“咬文嚼字”,哪能真正体察出文章的味道。

二是借学科整合,把语文课上成了“杂烩课”

这类课从内容上,似乎极全面,天文历史、地理政治、科学文化无所不包。表面是综合拓展,实际上成了什么都不像的怪课;从形式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可又与文本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是老师才艺的展现。还有一些好像是语文活动的东西也塞进了课堂,耽误了教学时间。比如举办记者招待会、电视访谈、实话实说等等。

三是借信息技术,把语文课上成了“声光电课”

这类课,只有影像、声音、文本,没有教师的范读、板书,也没有学生的自我品读、体验与想象。这类课成了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展示课。

四是把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

如学习《<宽容>序言》,则让学生远离对语言文字的探究和感悟,为演而演,把表演作为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实践活动。这样的表演课,能让学生有多少收获呢?

以上课,可以说是丢掉了语文课的味道。

什么是语文课的味道,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先生有过定义。在他看来,“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具体有如下一些含义:(1)“语文味”是一种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味是“语文味”的重要元素。(2)“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给人的一种感觉或体验,具有令人欢愉的、吸引人的魅力。(3)具有“语文味”的教学渗透了师生生命体验的教学。(4)“语文味”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5)“语文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获得。(6)“语文味”是文本、教师、学生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7)“语文味”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笔者认为“语文味”离不开语文的核心能力,这就是听说读写能力。诚如著名学者朱自清先生在《文心·序》中有一段话:“(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词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只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甚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只有从语文的核心能力出发,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转化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才能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才能让学生获得语文味。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如何不丢掉语文课堂的味道呢?

首先要带领学生读,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用纯真的心灵拥抱语言,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在思维与情感的强烈碰撞中,体会作者的伟大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读中感受语言的节奏美与音韵美。

其次要带领学生含英咀华,咬文嚼字,让学生在“涵泳”中品出文章的趣味、情味、意味。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美的细节,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再次,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要重视学生的兴趣激发,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幸福感和快乐感。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看等活动中,学会探究,获得认知的理趣,要让学生在想象与体验活动中充满意趣。

最后,要去除泛语文现象(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思维训练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程少堂先生的话)让语文课回归本位,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让学生会听善听,能规范地、优雅地口头表达,能披文入情地“读”,能“入”能“出”地“读”。能写出有主题、有构思、有选材,讲究语言风格的文章。

用程少堂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具体要做到:(1)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2)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教学的氛围美,教与学的个性美,教学的幽默美);(3)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4)积淀民族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