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wd 762迅雷下载:博尔赫斯:独特而怪异地预言了万维网的存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00:07
大预言家博尔赫斯 作者:诺姆•科恩,译文:康慨 刊发时间:2008-02-08 08:56:20 中华读书报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约1982年

  《纽约时报》1月6日刊出诺姆·科恩(Noam Cohen)的文章《博尔赫斯与可预知的未来》(Borges and the Foreseeable Future),指出,如今互联网2.0时代的多种关键特征,早已在博尔赫斯60多年前的小说中一一呈现。

  文章全译如下:

  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未必会被视作“发现了互联网的人”。在20世纪30到50年代,大部分时间里,博尔赫斯(1899-1986)都是位老式的图书馆长,他将印刷版图书奉为圣物,认为其价值不独存于书中的文字。他经常将其小说置于前技术时代的过去,且轻易迷醉于古代文本的权威之中。

  然而,越来越多的当代评论家——无论是文学教授,还是翁贝托·艾柯这样的文化批评家——均已认定,博尔赫斯独特而怪异地预言了万维网的存在。最近有本书,珀拉·萨松-亨利(Perla Sassón- Henry)所著的《博尔赫斯2.0:从文本到虚拟世界》(Borges 2.0: From Text to Virtual Worlds),探讨的便是疏散化互联网,如You Tube、Blog、维基百科(Wikipedia)等与博尔赫斯小说之间的联系,而正是后者,“使读者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萨松-亨利女士乃美国海军学院(USNA)语言研究系的副教授,她形容博尔赫斯“来自旧世界,却有着未来派的眼界”。另一本出自巴克奈尔(Bucknell)大学出版社的同主题文集,则起了个非常夺人耳目的书名《赛-博尔赫斯》(Cy-Borges,译注:Cyber[赛博]有数字和电脑之意),有望于今年出版。

  纵观博尔赫斯的小说,其名篇——如《博闻强记的富内斯》、《通天塔图书馆》、《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首次出版时,集于《迷宫》(Labyrinths)一书。这些小说(包括《阿莱夫》等其他几部)写到了无穷大的图书馆、不会遗忘的人、集体编写的百科全书,以及书页中浮现的虚拟世界,和通览整个星球的入口,它们已经成了那些处在新技术与文学交汇点之人士们的经典。

  《迷宫》的出版商“新方向”(New Directions)在2007年5月重新发行了此书,这是40多年来的第一次。博尔赫斯在其诗作《关于天赐的诗》中,描述了他的困境(也是数字时代的困境),即面对着浩繁的信息,却无所措手足,他写道:“上帝同时给我书籍和黑夜,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我这样形容他的精心杰作,且莫当成是抱怨或者指斥。”(译注:见《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下文系博尔赫斯短篇小说的节选,及其预言成真的范例。(译注:英文引文据企鹅版安德鲁·赫利译《博尔赫斯小说集》,中译引自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王永年、陈泉译)

无限的百科全书

  昔日:“谁发明了特隆?肯定不止一个人,大家一致排除了只有一个发明者的假设——像莱布尼茨那样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暗中摸索是不可能的。据猜测,这个勇敢的新世界应该是一个秘密的集体创作,由一个不可捉摸的天才人物领导的一批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工程师、玄学家、诗人、化学家、代数学家、画家、几何学家等等。精通那些学科的人有的是,但不是个个都能发明,更不是个个都能把发明纳入一个严格的系统规划。那个规划庞大无比,每一个作者的贡献相比之下显得微乎其微。”——《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1940)

  如今:在线百科全书维基项目始于2001年,目前已有以250余种语言写成的总计900余万篇文章。它有75000多名“活跃的词条编撰者”,包括许多匿名人士。在它成长壮大,并且变得更富影响力的同时,其运行逻辑却仍然是个迷。有个出自维基百科编撰者们的说法,为人津津乐道:“维基百科的问题在于,它只能在实际中运行。而在理论上,它完全是不可行的。”

生活就像个Blog

  昔日:“他曾经两三次再现一整天的情况;从不含糊,但每次都需要一整天时间。他对我说:我一个人的回忆抵得上开天辟地以来所有人回忆的总和。……天将亮时,他说,我的记忆正如垃圾倾倒场。”——《博闻强记的富内斯》(1942)

  如今:从日记到Blog,再到更新频繁的“microblog”(“微博”)的发展轨迹,现已繁衍成了“生活志”(life-logging)。其内容记录的,不只是生活志作者们的想法或日常活动,而是记录和保留下他们当天看到、听到、说出,以及读到的一切。世界公认的早期实践者乃73岁的电脑程序员戈登·贝尔(Gordon Bell),他带着一台录音机,还有一个微型照相机,每隔60秒就拍一张照片。Fast公司2006年的一份记录描述道,贝尔先生曾经“很为自己的硬盘空间太快就装满了而发愁”。他每个月都会多添1GB的信息量,照此算来,一个人活到72岁,平均算来,大概需要1到3TB的空间,这是个“相当大的存储量”。

点滴皆不忘

  昔日:“我认为我的每一句话(我的每一个手势)将永远保存在他的毫发不爽的记忆里;我不敢做无用的手势,因此十分拘谨。”——《博闻强记的富内斯》(1942)

  如今:曾经有位诗人声称“革命是不会上电视的”。但是今天,就连某位政治家非正式的寒暄也会被记录下来,传诸后世。2006年,弗吉尼亚州参议员乔治·艾伦就领教了这一点,当时他称对手的电视制作人为“猴儿”(macaca),这是个带有种族色彩的称呼,相关录像如同病毒一样传遍全州,很快又传遍世界。他谋求竞选连任时,终告失败。

环宇图书馆

  昔日:“根据这些不容置疑的前提,他推断说图书馆包罗万象……所有文字可能表现的一切……当人们听说图书馆已经收集齐全所有的书籍时,首先得到的是一种奇特的幸福感。人们都觉得自己是一座完整无缺的秘密宝库的主人。任何个人或世界的问题都可以在某个六角形里找到有说服力的答案。”——《通天塔图书馆》(1941)

  如今:一项雄心勃勃的、旨在将多家大学所藏图书数字化的跨国项目,已经越过了150万册的标志线,其组织者之一,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拉伊·莱蒂(Raj Reddy)2007年11月宣布:“这一项目令我们距环宇图书馆的理想更进一步:它将使所有已出版的作品能够在任何时间,以任何语言,为任何人所得。”对其他人而言,互联网本身便是环宇图书馆,读者可在其中搜索菜谱、医疗方案、杂物琐事,甚至还能Google一下他们自己呢。

  《博尔赫斯2.0:从文本到虚拟世界》,珀拉·萨松-亨利著,PeterLang出版社,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