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老葡京官网:松博伊:学殇的一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49:14
松博伊:学殇的一代时间:2010-09-26 10:53 作者:松博伊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607次
  2010年的自然灾害真不少,,地震、水灾、泥石流。灾害损坏不少校舍,国家在积极挽救生命的同时,又优先修理校舍,积极复课。每当我看到这些场面,就热泪盈眶,想到了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
  巩固改革需要思想启蒙——写给五十岁到七十岁这一代人
  1966年一场浩劫中止了整整一代人(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五年级,即十七个就学年级,大约是当今50到70岁之间)的校园学习生涯,可谓“学殇”的一代。当时从城市到农村,全国天南地北,所有大、中学校基本上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没有上课!这在世界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相信今后全世界所有民族、国家的执政者再蔑视文明,再昏庸腐败,也做不出这等浩劫!
  这一代人是在社会激烈动荡之后,革命政权基本上稳定之后,开始受教育的,但在上学的十几年中,正好是各种政治运动接连不断的时期,在上课期间,教育受政治干扰比较大,各种政治运动始终左右着教育,直接提出教育为政治服务。受干扰最大的是人文教育,使这代人在校既没有受到系统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也更谈不上接受了世界公认的先进文明教育。可以讲是接受混乱思想的一代人,头脑中有太多的“垃圾”,同时又有严重的“营养不良”。这代人中不少必然要去做教师,又可以推理,人文教育的教学,文化中最重要一部分内容的传承,在中国学校教育中被严重削弱了。连锁反应的效应使这种现象延续到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所受的教育。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有一个滞后作用,今天社会的现实,正是这一代人所左右的结果。社会的无序,民众思想的迷茫,迷信的泛滥,道德的失落,诚信的丧失,文化上的“三俗”……,都是这学殇的一代人缺少受到良好人文教育的结果!
  人文教育的内容比较复杂,有基本道德、认识自己、思想方法、人与社会、公民权利和责任、政治制度、宪政民主等等重要的知识。其中有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个社会,有些直接和一些人的工作、生活有关。当今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各级领导,大中小学校的教师,各级公务员,总之是左右我们这个社会的“精英”,事实上都是在学校没有受到良好人文教育的“知识分子”,这为我们这个社会继续前进埋下了极大的隐患。人文知识的正常传播离不开思想解放,禁锢思想就是阻碍人文教育的“教”与“学”的直接原因。所以思想解放和启蒙,是现今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追根溯源,造成今天后果的这“学殇的一代”人有首先“受”启蒙和“去”启蒙的责任。
  光阴荏苒,这学殇的一代人小的也到了准退休的年纪,大的已经步入老年,回想走过的路,真可谓“不堪回首”。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三不朽”,今天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立德”是独立思考,修身养性;“立功”是“成家立业”,获得生存的物质基础;“立言”是人生肉体生存和精神追求的目的,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然而渐入垂暮之年,如何得此“不朽”呢?这代人在精神世界中是贫乏的,但在物质世界上,赶上了可以和蒸汽机、电力媲美的新的产业革命——家用电脑和互联网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的革命)。这些新技术正是获得“精神食粮”的最好“工具”,是破除思想禁锢的“利器”。同时这代人也赶上了“市场经济”的时代,社会的需求总可以引起市场的注意,人文教育的“教”与“学”也将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一方面,如同当前外语教学的火热。这两个条件的存在,使得学殇的一代人无论得到“启蒙”,还是去“启蒙”,都是可以做到的,所需要的是自身的努力。
  无论是启蒙,还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教”与“学”,我们只能在思想已经混乱的环境中进行,容易引起争论,为了避免激化,我们应当注意遵守一些原则,避免极端现象的发生。这就是:多谈问题,少谈“主义”;对历史事件多谈真伪,少谈评论;多谈学术,少谈政治。这样做也是希望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这学殇的一代人都是退休年龄左右的人,虽然年迈,但也有可贵的优势,这就是可以摆脱“名利”之束缚,摆脱“文人相轻”之陋习,直谈“真言”。 文化传承不止是只有“上学”一条路,人类优秀的文化是必然要在世界渗透,这批人中也不乏“先知先觉者”,也有不少背负了“专家”、“学者”、“教授”的头衔,可以作为“首批”“教师”。下面谈点具体的设想。
  积极创办文化产业。中国传统不屑于追求物质利益,总是讲在精神文化方面不要有“功利”思想,错误认为文化的不昌盛是追求“功利”的原因,这实际上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极有害的,也是中国文化不昌的主要原因。人首先要解决物质生活,才有可能从事文化。而且要保持独立思考,必须在经济上是自由的。以当前学校去行政化为例,谁都知道学校“行政化”是当前中国教育症结所在,但又反对产业化(实际上就是市场化),殊不知“行政化”、“产业化”只能也必须二者居其一!得到“启蒙”和去做“启蒙”都是人的精神需求,文化产业应当满足人的这些正当需求。一个社会能花钱买到吃喝玩乐,但买不到受教育,买不到文化追求,这绝不是正常的社会!
  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将引起相当多的文化现象的革命,有些已经显现,更多的是在进行中,作为直接从事文化产业的人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这样不仅可以免除被淘汰,也很容易抢得先机。中央电视台的《商道》节目提到一句话“像卖牙膏一样卖书”,当前出版业的确面临大变革的前夜。出版书报不过是“复制”(抄写)文字,“印刷术”实现了“抄写”的机械化,因为排版等工序使得必须“抄写”较大的数量才有商业价值,如此才有了“出版业”。而今天“复制”文稿变得出奇简单,可以实现免去排版、制版的工序,少量(包括单本)也能做到低成本出“书”。也就是现在已经面临着人人都可以出“书”的局面。“书”和“出版业”的概念都在面临改变。“成立个出版社不过是开个豆腐坊”,这方面有生命力的说不定就是街边不起眼的一个打印社。可以肯定的是“书、刊、报”在后信息化时代和今天是不一样的,能顺时代变化者则“昌”,墨守成规不会有大成就。这也可能为文化的自由发展带来空间,这也为“学殇的一代”追寻失去的“教育”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可能。当然,这方面的新技术也使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信息管理都面临不少新问题。
  办一个学殇一代人的“启蒙网站”。这代人办的网站很多,多以“知青”、“老三届”、“中老年”等为网站名称。随着时间流逝,这些网站越来越失去了吸引力,面临整合的需要。这代人中比较有影响的学者李零在评价孔子时说:“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这一代人中的“丧家狗”一定是出奇的多,他们需要一个“精神家园”,而一个理想的网站就可以充当他们的“精神家园”。希望这些网站的主办者和版主们,能相互联系,共同协商来创办这样的网站。保留原有网站资源,使每个网站各有侧重,突出人文学术,再续学缘。
  办一个学殇一代人的图书馆。美国总统卸职后政府常给建一所图书馆,这也是符合“立言”之不朽。这种待遇对普通文化人来讲过去是不可想的,而信息科技发达的今天这并不是“奢想”,网络上的博客就有这个意思。一个社会里图书馆的多少直接反映了文明程度,而且办图书馆绝不是政府的专利,这个图书馆将是有影响力的民间图书馆。这里将保存这一代中每个人希望保存的文字档案,包括电子书和个人自己“出版”的“书”,为任何一个渴望“立言”的独立思考者提供服务。“图书馆”主要是占据一些“房产”,我们可以通过收取“保管费”来得到资金。这个费用摊到个人头上是可以接受的,关键是这个图书馆的影响力。同时这个图书馆的建立,可以派生出不少具体的文化工作。
  成立一个打印社,最好和图书馆合为一,替承接个人或单位“出书”。这实际上已经有“公司”这样做了,我们可以在装帧上有自己的特色,顺便宣传自己的“品牌”。所谓的“书”不就是装订很好的“文稿”吗?在出书这方面贯彻薄利多销原则十分重要,个人费尽心机写本书,“印刷”太贵,一定会却步。要重视电子书刊的“出版”,“书”淘汰纸已经初见端倪,但完全淘汰也不现实。书刊大量印刷肯定是没有必要。今后出一本书可以有不同的版本,有繁、简本,有突出某部分内容的版本等等。灵活的出“书”现象绝对是充满商机的。写书,并使之传播,是一个人接受知识后的“反馈”,无论是本人得到“启蒙”,还是去“启蒙”,都是重要环节,当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
  出版定期刊物“网言”。人们渴望看到好文章,也希望写出文章去交流,互联网的论坛功能可以讲基本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也有它的缺点,一是太乱、太杂、太多,实际上是需要有人来做编辑工作;二是在“网上”,难免有不方便观看的地方,也有些“虚”的感觉。我们可以出版这样一份“杂志”,编辑打印出网上的有值得反复看的言论,实现“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互动,大大提高人们对思想文化的需求。贴在网上的文章,都是希望看的人越多越好,而且也是作者放弃收取“版费”的做法,编辑这样一份杂志按理成本可以做得比较低,如果把握得好,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可以考虑主动给作者一定的稿费。这份杂志的出现,将大大加强“网络言论”的影响力。如果不能公开出版发行,这项工作也希望前面提到的“图书馆”来做,也就是及时把网络言论汇集成册,以内部文件的形式录以备考。
  建立“文革史”文档收集馆。历史所能告诉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及时把事件“记载下来”,文革过去40多年了,建文革博物馆时下也只是一种梦想,再过一、二十年,当事人也成了“稀罕物”。现在文字、图片信息只要电子化,保存几乎不用成本,只是需要整理、收集。前面提到的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做这方面的工作。通过征集“文革亲历记”,海量收集有关这方面的文稿,主要以电子文稿形式保存,比较有价值的印出纸质文集。如果这代人中有百分之一的出来记录自己所在学校文革中的事件,整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文革史不就是水到渠成吗?
  注意做好建“搜索引擎”的工作。今后的信息浩如烟海,及时做好归纳整理的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电子文稿的整理可以靠软件来完成,但对“纸质”信息,以及纸质文稿和电子文稿的互动,也要通盘考虑,这项工作有点专业技术含量。众多文稿被归纳整理后才会有生命力,否则保存再多也和没有一样。这是开始建图书馆就应考虑的工作。
  办民间学术研究所。学术研究水平代表了一个社会的“软实力”,而学术研究一定要脱离政治,也就是在脱离政府直接插手的情况下才能正常进行,而多年来为了历次政治运动的需要,政党直接管理了这方面的机构。这种情况下,不会有正常的学术研究,以致“摸着石头过河”成了最有道理的“理论”,“黑猫白猫论”成了“真理”。这种现象是地道的文化上的倒退现象。历史上所有政治运动几乎可以讲都是在搅乱人们思维的基础上发生的,思想上的混乱要能得到“拨乱反正”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一点一滴的去更正。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声音是微弱的,所以成立一个民间学术思想研究所是十分需要的。这项工作也需要资金投入,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利用这代人的民间智力资源,降低研究成本。要坚信“真”的学术成果也是“物质资源”,“软实力”是更有价值的东西。
  这代人中一定有不少人不愿讲什么“启蒙”了,只是希望身体好,过一个幸福晚年。岂不知,这就是一种觉悟,能对“政治”说出“不”字。这代人中不少是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者,出现了普遍存在的一个“如何养老”的新问题。这代人中不少有固定的养老金,数量可能很少,但也会给“养老”产业带来不少商机。“启蒙”文化产业可以和这方面结合,相互推动发展,例如开展“文化养老”产业。更多的内容超出文章的主题。
  巩固改革的成果,必须有思想解放和启蒙,而这工作应当由民间来完成,应当由这学殇的一代人首先承当。
 来源:作者赐稿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gsbh/article_20100926200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