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号吉凶查询:为离退休职工服务的一段难忘经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17:34

在为离退休职工工作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离退处的前身退委会这个由退休工人自发的组织成立于80年代初,因大批的退休职工从岗位上退下来,一时间在全国成为一种新事物,如何管理没有样板可考,老同志们便自发地汇集在一起,党员3至5人按居住地组成党小组,自选组长开展活动,因组织体系尚未建立,管理呈现断档,为了使退下来的老同志有一个好的归宿,使其组织有序,得到统一管理。工厂党委派来了干部,就这样退委会成立了。并建立起党支部,实现党员有组织,有活动。刚成立之初,离退处的职责还不是很明确,组织也不够细化,属于摸着石头过河,但随着组织机构的不断完善,职责作用就迅速明朗起来,一是加强管理,把退休职工的基本情况建立起来,即劳保卡片,退休职工登记卡片、及工伤、劳模、复转干部、伤残军人、病退、退职以及职工供养关系等卡片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同时,按照中央及劳动部门下达的文件及时执行、维护好老同志的切身利益。二是组织活动,通过提供场所,组织老同志根据自己的喜好参加娱乐活动。党组织及时组织党员学习,开展活动,使老同志政治上得到关怀生活上得到关注,使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三是开展宣传,把不同时期的党和国家以及工厂的方针政策贯彻到退休职工、同时激发老同志积极性,关注工厂、支持工厂的发展,发挥余热,协助子女搞好后勤,让子女安心工作发挥作用。

离退处成立之初正是改革开放初始阶段,人民群众生活物资还比较匮乏,一些付食品还凭号和供应证,粮食还凭粮票供应,在这特殊的时期,为了进一步改善老同志的生活,当时的离退处推出了行之有效的办法,即适时采购一些蔬菜,如:白菜、土豆、带鱼、红枣、小米、大米等,为离退休职工提供生活上的帮助。这项工作让退休职工感到了组织的温暖,由此对离退处的信任度空前增强,离退处成了离退休职工信任的家园。作为年轻的我赶上了这个时期,每当为老同志发一次物品,我们仅有的几位工作人员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每个退休职工30斤大米,我们那60平方米的活动室就要堆的满满的,而且拉运搬扛都是我们,我们的老主任梁建玺扛起200斤的麻袋就跑,我们这些年轻人也不逊色,每人5斤带鱼,我们就要拉两卡车,而每次分发带鱼的时候也就是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刻,家中一切都靠不上,望着冒者严寒排着大队的退休老同志,我们只有一个信念快些把鱼摔开,每包鱼40斤,那可都是冰圪瘩,我们这些青壮年,每天摔下来,腰酸背困,两手不时被那尖利的牙齿划破。为了快速摔开鱼,我们在地上垫起了100×100木方,那木方经过一次分鱼,会被砸得四分五裂,那可是黄花松的材料,这其中的甘苦有谁知晓。由于物资的缺乏,每逢冬季来临我们都要为老同志越冬储存蔬菜提供方便,我们适时采购土豆、白菜、粉条等,上静乐、神池,下运城、陕西、河北,一路艰辛不必说。当我们拉回蔬菜,老同志按量分配,会迅速一扫而光,同样的价格老人绝不买外面的,可想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度,因为离退处是退休职工之家,我们是他们信赖的服务员。

笔者也就是有了这样的经历,对老同志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的老职工他们为了工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我们能通过我们的劳动为他生活提供一些便捷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记得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未分到退委会发的5斤蒜苔而和子女大发光火,可知离退处在他老人家心中的地位。那时候,我们每年为老同志分发的物品都在数以百吨,工作人员的辛苦可想而知,如今回首住事,感慨万千。时代在发展,那个岁月也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物资极大的丰富,这都是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果。但回首往事我们的青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贡献给了这个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评语:离退休职工工作千头万绪,要实现管理服务目标,使老同志政治上得到关心,生活上得到关怀,落实“五个老有”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老年特殊作用,关心企业发展,老年工作者需要有较强的素质,还要有吃苦奉献精神。要把平凡的岗位与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把温暖送到离退休职工心坎上

 

“李师傅不要送了,天要下雨了,您这腿脚又不方便,就送到这里,快请回吧。”“不,你们千里迢迢来看我,我哪有不送之理。”这是我们探望退休职工的一个对白,象这样的事情每个离退管处的工作人员都能讲上几件。

离退管处管理着近3000名离退休职工,这些离退休职工当中有的退休后返回原藉居住,分布六省市,为了使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离退管处开展了定期走访慰问工作,这是落实管理的重要步骤。赴外地离退休职工家中去慰问、探望坚持两年一次。每次出访之前,工作人员都要精心准备,把要走访的离退休职工情况摸清弄明,把路线选定,制定一个详细的走访计划。因为每次至少要走访30人左右,这就要求必须弄清路线,尽可能不走弯路。走访途中,他们一路颠簸、风餐露宿,有时还要面对突变的天气和道路的崎岖与险恶,要面对车辆的故障,总之是一路艰辛,但他们都不惧怕这些,唯有一个信念,就是完成好走访任务,去看看那些熟悉的面孔,把工厂的信息传达给他们,把组织的关怀送到他们身边。为达到这一目标,大家精诚团结,互相鼓励,克服未知的困难,翻山越岭,播撒着温暖,一趟走访有时会途径几省,行程数千公里以上,所到之处,老同志都十分喜悦和自豪,深深感受到了工厂对他们的关心,当地人称工作人员是播撒温暖之人。被访的离退休职工虽然年事已高,但心系工厂的真情却丝毫未减,他们见到工作人员像见着了久别的亲人,紧紧握着同志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问这、问那,真想把工厂的情况了解个透,是啊,老人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工厂的发展建设中,往日工作的情景如数家珍,如何夜以继日苦战,如何向党献礼,历历在目,他们怎么能不关心工厂的发展呢。

走访中,每到一处,我们的工作人员不忘看看老同志的生活质量,看看老人的居所,看看老人的铺盖、衣着。如果遇到老人生活较苦、子女不孝等情况,我们工作人员就通过细心询问、了解,弄清其生活困难的原因,属于子女不孝的,就教育其子女,要求他们迅速改变老人的生活质量,不能忘本,老人辛辛苦苦在工厂劳作了几十年,忍受着两地生活的痛苦,还要省吃俭用把钱寄回哺育儿女,如今老了,回来了,你们不思好好报答,却这样对待老人,实属不义,我们要求其子女要善待父母,行孝道是为人之本,也是为了自己的将来,并告诉他们,我们随时会来看老人,通过这一番说教,对其子女促动很大,他们纷纷表示要善待老人,我们工作人员就是这样不仅要送温暖,而且要把温暖留住,让老人实实在在安度晚年,这才是我们的管理目的。

一趟走访下来,因无生活规律可言,饥一顿、饱一顿,走访的工作人员往往又黑又瘦,可是他们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心里感到了十分的愉悦,这就是离退管工作人员的一次例行走访,也是一次架设连心桥之旅。

评语:外出走访是离退休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走访送出的是工厂对离退休职工的关心和关爱,得到的是离退休职工的肯定,架设的是一座工厂与离退休职工的连心桥。

 

 

 

怀念

 父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他虽渐行渐远,可是怀念之情在我胸中,却与日俱增,使我不禁想起了那难忘的岁月。

在我七、八岁时,我父开始抓我写毛笔字,他老人家那股劲可谓持之以恒。我当时很反感写字,看到小伙伴们在开心地玩耍,我却被他拉到小炕桌前,看我一笔一划写字,我感觉十分无奈,可父亲的威严使我不得不顺从。在那个年代“文革”刚刚开始,学校一度停课,称其谓“停课闹革命”,我闲在家里。父亲为了不让我荒废时间,每日上班前必给我留作业,或写仿,或写当时的老三篇,不拘格式,不拘纸的好坏,只要在他下班回来炕桌上有字就行,便可轻松过关,如若不然那是不行的。虽然如此,我却从未因写字挨过打,但常常是在他老人家下班回来时,我才伏案写字,有时并未写几个字,可是父亲并未责骂,而是坐在一旁看我写字。当我停下来以后,父亲很认真地看我写的字,我的心惴惴不安,生怕父亲嫌我贪玩责怪,然而父亲并未那样,只见他拿起红笔,在我写的字上划起圈来,有的字上一个圈,有的字上两个圈,有的能划四个圈,我的心甭提有多高兴了。可有时因为我贪玩,忘了写字就睡了,工作到很晚才回来的父亲一看桌上没字,父亲将我的被子一撩,我睡眼朦胧,爬起来就开始研墨,父亲为我披好衣服,然后饭也不吃,就看我写字,然后再端详。这往往是深夜时分,万籁俱寂,当时,我为此很不安,觉得是一种负担,不像小伙伴那样轻松自然,有些压抑。但今天回忆当年,我感觉那时的我是多么的幸福呀,父亲没上几年学,可他对学习是那样的执著,从不浪费时光,一本书他不知要看多少遍,翻得稀烂,直至烂熟于胸。记得他很喜欢地理,一本《中国行政地图册》他就是这样看的,直到他去世前,仍记忆深刻,每个省的面积、山川水系都能说个八九不离十,让人感到惊诧,(世界地理亦如此)。在老人的影响下,我也深受感染,可谓上行下效。父亲对国粹京剧、地方戏都十分喜爱,他不仅看、听,还收集唱片、录音带,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贯穿中化民族五千年文明,由此,激发起父亲对历史的兴趣,每一出戏,他都能解释产生的年代,背景,给我讲起,感到是那样的动听且深受感动。这就是我的父亲。记得我十八岁那年在武钢工地上,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到了父亲点播的戏曲,身在异乡的我认认真真地听起了父亲点播的曲段,并且不止一次。

在我童年那个艰苦的年代,我的母亲身体时好时坏,常常住院,不是厂医院,就是铁路医院,我们姊妹们常常奔波其间。当时家属医药费是50%,父亲的月工资是62.60元,记得他的同事对我讲,你爸原来是车工,可是从前机械调动到货车系统时,因钻床工五级封顶,无人干,在这种情形下,你的父亲说,没有人干我来干,他一干就到头了,几十年就是62.60元,当时的我还未理解父亲,我长大后我深深地为父亲的义举而自豪,牺牲自我,无私奉献是父亲的品德,也是父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70年2月6日(农历大年初一)我的母亲病情危重被推进了手术室,第二天清晨,我渴望见到术后的的母亲,当我一路跑步赶到市中心医院时,母亲却已去世了。那时我12岁,我感觉时间仿佛凝固了似的。在那里发楞,任凭医务人员将母亲推走,直到邻居问起时,我的情感才像打开的闸门唏嘘不止。那时我的父亲49岁,望着神情凝重的父亲,我感到心中阵阵酸楚,从此父亲既当爹又当娘,拉扯着我们姊妹五人,然而,更可怕的是母亲治病的医药费虽然报销了一半,但仍然有1700余元,这在当时如同天文数字啊,父亲微薄的工资中每月要扣除一半,虽然工厂给予了很多的关怀,但这个重负压了我们八年之久。记的七四年我插队时一次回家,身无分文的我临走时想跟父亲要些伙食费,可父亲沉默不语,当我赌气扬长而去时,妹妹却追了出来,给了我一元五角钱。几天后我随车回家,看到父亲和妹妹的伙食竟然比我乡下还差,那一元五角钱是全家仅有的,至今想起不禁潸然泪下,父亲就是在这样的重负下,怀着一颗感恩心踏实地工作自己的岗位上,他待人随和乐观向上,从未在困难面前低头,这就是我的父亲。

2007年8月身患重病的父亲自知来日无多,虽然病痛折磨着他,但是,他却是尽可能地把笑脸留给我们,无论那个子女回来,他都要紧握你的手问这问那,关心着你,仿佛他不是病人似的,现在回想,那其实是在和我们诀别,他就是这样怀着一颗深沉的爱心走到岁生命的尽头,为我们留下无尽的思念。

评语:人生是短暂的,一个人能以自己的品行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十分可贵的,这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更是责任。这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根。

 

                                      郭士豪

                                     20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