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团武汉家博会:河南农民 用“一支笔”测地震 工具箱 环球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38:06
河南范县的豫01号地震观测井,忠实地记录了地震所产生的水震波情况。而守候在监测仪器旁边的,是当地的两位村民,一位叫陈继存,一位叫黄秀杰,他们都是“义务”观测员。近日,河南商报记者赶赴范县,实地感受基层地震观测员的工作情况。

日本9级地震 范县的记录笔被打飞

“发生在东海的地震,咱这也监测到了,你看,11点10分时,水位上下波动了18毫米。”11月10日,豫01号地震观测站院内,陈继存指着11月8日的水位升降图告诉商报记者。

陈继存是范县颜村铺乡榆林头村村民,同时也是地震“义务”观测员。他口中的地震,指的是11月8日10时59分零6秒,发生在东海海域(北纬27.2度,东经125.9度)的7.0级地震。由于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20千米,地处内陆的河南人均未感觉到。

地上的河南人感觉不到,地下的中原水却受到冲击。11点10分,观测井水位的波动范围在10.466米~10.484米之间。

水位波动观测的就是水震波,濮阳市地震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地震波引起的井孔水位震荡现象。“就好比你往湖中扔一个石子,所形成的水波一样。”

豫01号井记录到的最大的一次水震波,是今年3月发生在日本的9.0级地震。“浮漂波动太大,把记录笔都打飞了。”据濮阳市地震局工作人员介绍,记录笔是由浮漂直接带动,地震造成的水波竟然造成记录仪器脱轮,这是非常罕见的。即便是汶川地震时,豫01号井的记录笔仍然正常工作。

一位农民,“义务”监测地震33年

守候在豫01号地震观测井旁的陈继存,已经做了33年的“义务”观测员。

“我是1953年生的,从1978年开始,一直在这里搞观测。”陈继存告诉记者,最初的报酬是每月10元。1998年起到现在,每月拿300元,“其中包括县里的补助100元。”

而陈继存的身份,依然是榆林头村农民。村里有他的责任田,以及宅基地。最初的时候,陈继存和另一位村民陈文柱搭档,两人一替一天。1997年,陈文柱外出,将工作交给了儿媳黄秀杰打理。“现在我们是一轮一个月。”黄秀杰聊起地震观测,略显腼腆。

观测员的工作时间是固定的:早晨7点30分,取下记录笔自动记录的水位升降图,将水位、气压的各24个数据抄下来,再记下当天的天气、气温。大约1个半小时的时间,整个观测工作基本也就完成了,然后再把相关数据报到省、市、县。

记数据是个细致活儿,技术含量不高,需要的就是细心和耐心。

河南商报记者试着算出11月8日水位的平均值,先找出23个数据,相加之后除以23,因为涉及小数点,一个一个地加起来非常麻烦,大约花了半个小时才算出来。而陈继存用算盘计算,比记者的手机计算器还要快。

掉到雪坑里爬了一小时才爬出来

“现在是用电话报数据,省劲多了。”陈继存介绍,在1997年之前,每天要赶到县里报,骑车15里路,碰上雨雪天,就只好步行。

9点左右结束在站里的工作,10点赶到县里。报完数据,早已是午饭时间,再骑车跑回家吃饭。

早几年,范县县城在观测站的西北处,每次报材料都要经过十字坡,这是《水浒》中孙二娘开店的地方,武松在此差点成了孙二娘的包子馅儿。而陈继存也在这条道上,遇到过不少小麻烦。1988年冬至,范县大雪,农村的小道,几乎分不清路在哪里。“一不小心掉到了雪坑里。”陈继存回忆,当时爬了一个多小时才爬出来,又急急忙忙地往县城赶,衣服湿了都不知道。

“这个工作是半义务性质的,有少许的报酬,但没有编制,也没有劳动合同。”一位地震系统的工作人员称。

“义工”的工作,辛苦自不必说,甚至连节假日都没法休息。数据是每天中午之前必须向上级报告的。“大年初一,我们俩不管轮到谁,都是正常值班,正常报告。”什么春节、元宵节、元旦、五一、十一,在陈继存眼里,都只是正常的工作时间。

小知识

豫01号地震观测井

1978年,河南省地震局选择范县境内油田勘探废井龙骨2号作为地震观测井,建立地震观测站,井深2230.0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