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哪里可以看:秋风:慈善公益机构当划清两条界限(南方都市报 2011-6-2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50:30
秋风专栏:慈善公益机构当划清两条界限类别:时事评论   浏览量:254   版次:AA03   版名:主页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6-29
作者:秋风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公民议题之秋风专栏

    针对近来网上热议的“郭美美事件”,6月28日下午,中国红十字会召开记者通气会。该会常务副会长指出,中国红十字会并没有所谓的“红十字商会”机构,也未设有“商业总经理”职位,更没有“郭美美”其人。这样的澄清能否消除公众的疑虑,尚待观察。但红十字会以及其他公益慈善机构,或可从这一事件中汲取教训,从制度上、从行动上,更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社会属性。

    如很多观察家已经指出的,人们对于相关机构的信任本来就非常脆弱,而郭美美及她背后影影绰绰的人物、故事,完全可以装入这个想象图景,人们当然也就信之不疑。

    毫无疑问,这一事件对本来就比较孱弱的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具有严重负面影响。而这样扭转公众的想象,恢复人们对慈善公益事业的信任,恐怕需要深刻的反思与有效的措施。关键是慈善公益机构要十分坚定地明确自己的社会属性。

    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慈善公益机构都属于社会自治性组织。这句话的含义是,慈善公益机构既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商业营利性机构。为了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慈善公益机构确实需要获取资源,包括人力、金钱和物资。但是,它获得这些资源的方式与政府完全不同,它不会使用强制力。它的运作也绝不同于商业组织,不会把慈善公益活动当成生意来做。

    当然,在现实中,它会与政府发生关系,与企业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但是,它始终会在自己与两者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它会在两者之间的空间中活动,它的运作完全依赖于人们的“怵惕恻隐之心”,依赖于人们的自愿奉献。而只有在左右两边同时划清这两条界限,它才能够赢得人们的信任,才能够获得人们的自愿奉献。

    但在中国,过去几十年来,慈善公益组织始终没有完全划清这两条界限。一方面,受制于法律的约束,几乎所有的慈善公益组织都与政府部门之间有着过分密切的关系,有的时候,甚至成为行政部门的附属机构。它们可能借助行政体系募集资源,违反了获取资源的自愿性原则,而令人反感。它们可能把民众捐助的资金交给地方政府支配,民众无从了解自己捐助的资金的具体去向。当然,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是,由于慈善公益机构与众多行政部门之间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公众对于行政部门效率低下甚至腐败的怀疑,自然也会波及慈善公益组织。

    另一方面,慈善公益组织与营利性商业组织、活动之间的关系,也普遍过于密切。由于缺乏相对于行政部门的独立性,慈善公益组织难以获得民众的信任,难以广泛募集小额捐助。为筹集资源,它们便把注意力转向大型商业组织。为此,各个慈善公益组织都花费不少精力,构建了不少渠道。比如,大量现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深度介入慈善公益组织的管理,其活动的性质相当暧昧。权威的慈善公益机构热衷于评选慈善企业、慈善人物,而所有这些评选都有变相广告的嫌疑。

    上述两种现象,让公众不能不对中国式慈善公益组织的属性产生困惑。人们无法确定,这些慈善组织是否真正独立、自治。是否会被权力操纵,被金钱败坏。这样的困惑和怀疑,当然也就侵蚀了人们对慈善公益组织的信任,人们不愿意痛痛快快地向它们奉献资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郭美美不经意的一次炫富行为,酿成一次针对最权威的慈善公益机构的严重信任危机。

    恢复公众信任的唯一办法,慈善公益组织应该从左右两个方向划清界限,厘定自己的角色:一方面,与行政部门划清界限,真正独立地运作。另一方面,抵制商业化的诱惑,决不卷入任何商业性活动。透过划清这两个界限,慈善公益机构才能完整地恢复自己作为社会自治性组织的角色。一旦具有这样的角色意识,慈善公益组织或可调整自己的治理结构。其中的关键是“去官僚化”,引入更多公众人物参与管理。在机构运作上更为开放,具有更高透明度。

    而慈善公益组织的这种角色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提升,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变化,也是至关重要的。当人们对权力和金钱的怀疑变成一种习惯之后,自治性社会领域的良性变化,也许是解套的唯一出路。(作者系北京学者)

http://gcontent.oeeee.com/d/88/d8847be3f7cc1b14/Blog/cfa/9f4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