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不是金60:恩师吴晓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19:10

            恩师吴晓耕  1908.10.1

    我的母校安顺一中在贵州省是一所办学历史最长的中学之一。一九零七年创

办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清朝时她是科举考试举行乡试的考棚。民国时期改为

官学,是贵州西部最有影响的学校之一,历年为贵州培养了不少人材。解放后定

名为安顺中学。五八年安顺市创办了另一所完全高中,她便更名为一中。母校的

师资力量很强,在教育战线上有许多极有名气的老师。抗日时期西南联大迁到安

顺,也有部分教师留在安中任教 ,所以,当时能在安中读书的学生都觉得很幸

运。我家就住在安中门口,小时,见到那些穿整齐校服的中学生,非常羡慕。考

进一中后,我们初中生又非常羡慕高中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因为他们能得到那

些知名的老师们上课。一九五四年我升入高中后,终于盼得极有名气的两位老师

上课。一位是上物理的黄深焕老师,另一位则是上语文的吴晓耕老师。

高中的第一节语文课的铃声一响,同学们便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两眼瞪

着教室门口,这时一位身穿中山装,个头不高的干瘦老头匆匆走上讲台,带着和

霭可亲的笑容,用那双清亮有神的眼睛往教窒里一扫,便慈祥地,声音不高地向

大家作自我介绍:“本人姓吴,名晓耕,早年从政,抗战结束从教,至今已十个年头。希望大家记住我的名字:“晓耕”,早早起来为自已和国家的前程而辛勤耕耘。接着,便用他那声音不高,却抑扬顿挫地为我们朗读起鲁迅先生的《孔乙已》来。虽然是用安顺本地话读,但我们已陶醉于课文的情节中了。吴老师讲述课文是那样生动,分析是那样透辟,同学们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课间,大家议论纷纷,说从来没有得上过这样精彩的语文课,实在是太幸运了。从此,每上语文课,几乎没有任何人缺过课。

上吴老师的语文课,大家都有一种切身感受,就是目不转睛地盯住吴老师的眼睛,听他娓娓动听的讲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吴老师的那双眼睛是我见过的最会说话的眼睛。他看你时,你会觉得他是那样亲切,值得信赖。当同学们间或思想开了小差,一旦发现吴老在看自已了,你会立即打住,深感惭愧。从他的眼神里,你读懂了关怀,信任和鼓励,你获取了温暖,自信和力量。那双深遂的

眼睛炯炯有神,充满了智慧。可以说,我们每个学生都爱恋上了吴老师那一双慧眼。当然也希望自已也能象吴老师那样拥有这样一双神奇的慧眼,只不过这是一种奢望罢了。吴老师知识渊博,脑子里装的故事多极了。我们几个爱好文学的学生常去他家向他请教问题。,他很高兴,有求必应。他也非常健谈,经常询问我们的家庭情况,了解同学们的思想感情。有时他还出意料地说出我们家人的姓名和家事,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我们既十分惊奇,又十分感动。说实在的,我们报考文科主要是受了他的影响。

大学四年的寒暑假及工作以后,只要回家,我都要买点礼物去看望他老人家,向他汇报自已的学习和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我回家才听家长提到吴老师不幸过世的消息,我十分悲痛,痛惜我们失去了一位值得崇敬的长辈和朋友。吴老师那时已六十多岁,因他教书很受学生欢迎,学校延聘他老人家继续上毕业班的语文课。文化大革命一爆发,红卫兵说他是反革命,旧社会当过贵州岑龙县的县长,于是拉他上街游行,大会小会批斗。六十多岁的瘦弱老人,怎么经受得了这一番摧残折磨呢?不久,我们敬爱的吴晓耕老师便含冤离开了人世。据说吴老上山的那天,他的许多学生和学生家长都自发去送葬,送葬的队伍长达两公里,大约有好几千人吧。吴晓耕老师是优秀的人民教师,是我的恩师,永远值得后人尊敬和怀念的知识分子。我将永远把他老人家的优秀品德作为我立身行事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