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博洋图片:道德回归,从给予信任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57:27

道德回归,从给予信任开始

 

 

2011-11-8  张洋 中华人才思想道德网 
 

    最近,不断出现的有关道德的新闻事件令人们对社会道德的关注度陡然提升。道德,本身就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行为关系总和。而近期,在媒体、网络上有关社会道德问题的大讨论,便是一次社会舆论对道德回归的呼唤。

从小悦悦事件、彭宇扶老人事件到“无人售卖馒头摊”、“中国版一碗'阳春面’”,新闻事件的色调由冷变暖。人们在一股脑地厉声讨伐社会公德沦丧、诚信缺失的种种发指行为之后,转而开始理性地发现普通人中能够温暖人心的好人好事,褒扬真善美地良心品质,沉淀人性美好的一面,探讨道德回归的路径。

综合这些好人好事的共通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之所以发现我们的社会缺失了道德,人与人之间缺少了温暖,正是因为我们似乎已经丧失了“信任”的能力。18个路人眼睁睁看着小悦悦躺在路上而不施救,无非就是害怕遇到彭宇扶起的那种“忘恩负义”的老人;当我们在火车站遇到祈求施舍几元“回家路费”的老乡时却无动于衷,无非就是害怕下次来到火车站再次遇到这些“老乡”;当我们面对各种慈善基金会的捐款箱而不愿再慷慨解囊的时候,不是我们的怜悯心丢了,而是我们害怕自己的一片火热地爱心变为他人手中的名牌箱包……我们突然发现,站在熙攘的大街上,我们不会再只是因为善良,因为赤诚,再去相信,我们的爱心,是真的伤不起了。

诚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就业难、高房价、贫富差异等社会问题,客观上让整天奔波忙碌的人心变得麻木而冷漠。我们以为,我们不再愿意花时间去关心别人的冷暖喜忧,顾不及体会别人带给我们的善良温情。但是,对馒头摊子“不管不顾”的大妈和面馆里对乞丐老人递给的游戏币“不闻不问”的老板夫妻给我们心灵带来的触动再次告诉我们,其实我们还是渴求那种相互信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环境,我们对道德的渴望,依然还在。

其实,在乡间邻里,像“自动售卖馒头”大妈与顾客之间互信任的现象并不稀奇,因为在那样一个人际范围相对较小,人际关系相对单纯的熟人社会,建立起这样的相互信任并不困难。而常常为需要帮助的乞讨者送上一碗热面条的老板,我想,现实中也绝对不在少数。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了救起小悦悦的“最美奶奶”陈贤妹,扶起老人的彭宇,用双臂接住邻家坠楼女童的“最美妈妈” 吴菊萍……在助人前的一闪念间,他们来不及产生被“卸磨杀驴”的忧虑,他们想到的,只是尽自己所能,解他人燃眉之急,只是对他人给予了信任,只是相信这个社会还有真情。

信任,是建立起社会公共道德的支架,是连接起心与心的纽带。有信任,首先要有责任,只有每个人都以助人为乐为己任,以令人信任为追求和荣耀,社会公德的骨架才得以健硕强壮。

许多人都非常怀念中国七八十年代的民风,单位宿舍大院、四合院里,邻里之间仿佛一家人,把别人的难事当做自己的事情来管;工厂、学校民风纯朴,大家端着饭盆在食堂里吃着并不太可口饭菜,嘴里却叨叨着生活越来越好了。那个时候,人们互信互爱,相互支撑,互帮互助,“缺德”的事情少有发生。今天,商品房把陌生人聚在了一起,却不应隔开人们的心。心与心之间的距离,靠信任拉近,靠真情温暖。在我们口诛笔伐,滔滔不绝呼唤道德回归的时候,请从自己做起,学会重新给予他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