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教室门百度云在线:苏联元帅一览(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08:05

28蘇聯元帥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克雷洛夫
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Крылов
1903/4/29-1972/2/9
1938年2月17日晉升上校軍銜
1941年12月27日晉升少將軍銜
1943年9月9日晉升中將軍銜
1944年7月15日晉升上將軍銜
1953年9月18日晉升大將軍銜
1962年5月28日晉升蘇聯元帥軍銜
.
.
.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克雷洛夫(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Крылов1903 -1972) 1944年上將,1953年大將,1962年蘇聯元帥。在俄羅斯軍事學院2002年評定中,在衛國戰爭33個上榜的集團軍司令裏面排第5位。
1903年4月16日出生於蘇聯奔薩州加裏亞耶夫卡鎮,1919年參加蘇聯紅軍,1920年畢業於紅色指揮員步兵機槍訓練班,蘇聯國內戰爭期間在南線參加戰鬥時為列兵,在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作戰時任排長、連長,後任外貝加爾第2師直屬營營長,參加了解放海參崴的戰鬥。
國內戰爭後的1927年,克雷洛夫加入了蘇聯共產黨,1928年從高級步兵學校畢業,先後在西伯利亞軍區和紅旗遠東特別集團軍所屬兵團擔任指揮和參謀職務,後來任多瑙河築壘地域參謀長。
蘇德戰爭爆發後,克雷洛夫在濱海集團軍擔任作戰處處長、參謀長,參與指揮了敖德薩保衛戰和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其中濱海集團軍從敖德薩撤往塞瓦斯托波爾的行動是克雷洛夫獨立指揮的,這顯示了克雷洛夫過人的指揮才能。
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後,有著豐富的街壘巷戰指揮經驗的克雷洛夫被蘇軍最高統帥部派往正在斯大林格勒苦戰的蘇軍第62集團軍擔任參謀長,在原集團軍司令員魯帕丁被調走而新司令員未到任期間,克雷洛夫獨自承擔起整個集團軍的作戰指揮任務。9月12日,新任第62集團軍司令員崔可夫前來報到,從這一天到1943年初,克雷洛夫始終和崔可夫一起率領第62集團軍指揮所在斯大林格勒市區指揮所屬部隊頑強作戰,建立了卓越功勳。
  1943年4月,在斯大林格勒立下赫赫戰功的第62集團軍改變番號為近衛第八集團軍,克雷洛夫仍然為參謀長,但是他在斯大林格勒優異的指揮才能得到了崔可夫以及方面軍指揮員的高度評價,1943年7月,克雷洛夫不負眾望,被蘇軍最高統帥部任命為蘇軍第21集團軍司令員。10月又改任為第5集團軍司令員。在白俄羅斯戰役中,克雷洛夫指揮第5集團軍在蘇軍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北部突擊集群中,保障了騎兵機械化集群和羅特米斯特洛夫的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先後進入突破口,獲得了極大戰果,第5集團軍第一個強渡別列津納河解放了伯裏索夫市。在東普魯士戰役中,克雷洛夫指揮的第5集團軍肅清了德軍澤姆蘭集團,克雷洛夫因此在1945年4月19日獲得了蘇聯英雄稱號。歐洲戰事結束後,克雷洛夫和他的第5集團軍來到遠東,被編入遠東第1方面軍,第5集團軍被配屬到主要攻擊方向上,戰鬥開始後,該集團軍迅速突破了日軍永備防禦工事的築壘地帶,成為遠東紅軍進展最迅速的部隊之一,克雷洛夫由於此次高超的指揮於1945年9月8日第二次獲得蘇聯英雄稱號。
二戰大戰後,克雷洛夫在1945年-1947年間擔任濱海軍區副司令員,1947年到1953年擔任遠東軍區司令員,1953年到-1956年擔任遠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1956年-1957年擔任烏拉爾軍區司令員,1957年到1960年擔任列寧格勒軍區司令員。1962年,59歲的克雷洛夫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1963年3月擔任蘇聯國防部副部長兼戰略火箭軍總司令。克雷洛夫在冷戰,尤其是美蘇之間進行核武器競賽期間出任蘇聯軍隊最重要的兵種-戰略火箭軍的總司令,可見其在當時蘇軍中的地位。克雷洛夫從1961年起成為蘇共中央委員。蘇聯第三到第八屆最高蘇維埃代表。
獲得列寧勳章4枚,十月革命勳章1枚,紅旗勳章4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和一級庫圖佐夫勳章各1枚,獎章及外國勳章多枚,榮譽武器1件。1972年2月9日在莫斯科逝世後被安葬在莫斯科紅場克裏姆林宮墻下。
[ 此帖被朕本南蛮在2011-01-13 18:59重新编辑 ]  

29蘇聯元帥 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夫斯基
Иван Игнатьевич Якубовский
1912/1/7-1976/11/30
1942年11月30日晉升上校軍銜
1945年4月20日晉升裝甲兵少將軍銜
1953年8月3日晉升裝甲兵中將軍銜
1958年2月18日晉升上將軍銜
1962年2月27日晉升大將軍銜
1967年4月12日晉升蘇聯元帥軍銜
.
.
.
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夫斯基(Иван Игнатьевич Якубовский 1911.12.25-1976.11.30)
蘇聯元帥(1967),兩次蘇聯英雄(1944.1.10,1944.9.23)。
1937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32年參加蘇軍。畢業於白俄羅斯聯合軍事學校(1934)、列寧格勒裝甲坦克兵指揮人員進修班(1935)和總參軍事學院(1948)。1934年起歷任排長、炮兵連長、坦克連長、獨立坦克營參謀長、普霍維奇步兵學校教員、坦克教導營營長等職。參加過1939年西白俄羅斯解放進軍和1939-1940年蘇芬戰爭。
衛國戰爭時期,在西方面軍、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頓河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中央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內參加作戰,始任坦克營營長,1941年7月任坦克團團長,1942年1月任坦克第91旅副旅長,3月升任旅長。曾率坦克部隊參加了巴爾文科沃-洛佐瓦亞戰役和頓巴斯戰役、斯大林格勒會戰、奧廖爾戰役、第聶伯河會戰,以及基輔、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戰役、普羅斯庫羅夫-切爾諾維策戰役。在強渡第聶伯河和解放法斯托夫城作戰中,因指揮該旅有方,作戰英勇,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1944年6月任近衛坦克第6軍副軍長。1945年4月至戰爭結束任近衛坦立第7軍副軍長。該兩軍參加了利沃夫-桑多梅日、桑多梅日-西裏西亞、上西裏西亞、柏林和布拉格等戰役。在強渡維斯瓦河、堅守和擴大河左岸桑多梅日登陸場的作戰中,因對坦克軍先遣部隊指揮得力,再次榮膺“金星”獎章。戰爭期間,在同德國法西斯侵略者作戰中表現了指揮員的高超作戰技能和組織才幹,素以驍勇和必勝的堅強毅力著稱。
戰後歷任坦克師師長、列寧格勒軍區和喀爾巴阡軍區裝甲坦克和機械化兵司令、坦克集團軍司令、蘇軍駐德軍隊集群第一副總司令(1957.7-1960.4,1963.8-1962.4)、總司令(1960.4-1961.8,1962.4-1965.1)、基輔軍區司令(1965.1起)。發達社會主義時期,雅庫鮑夫斯基的軍事統帥才能繼續得到發揮,1967年4月起任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7月起兼任華沙條約締約國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對全面發展兄弟社會主義國家聯合武裝部隊的友誼和戰鬥合作極為重視。1961年起為蘇共中央委員。蘇聯第六-九屆最高蘇維埃代表。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英雄(1970)。獲列寧勳章4枚,紅旗勳章4枚,二級蘇沃洛夫勳章2枚,一級衛國戰爭勳章、紅星勳章和三級“在蘇聯武裝力量中為祖國服務” 勳章各1枚,榮譽武器l件,獎章及外國勳章、獎章多枚。葬於紅場克裏姆林宮墻下。
[ 此帖被朕本南蛮在2011-01-13 19:00重新编辑 ]  
30蘇聯元帥 巴維爾.費多羅維奇.巴季茨基
Павел Федорович Батицкий
1910/6/27-1984/2/17
1941年12月27日晉升上校軍銜
1943年9月25日晉升少將軍銜
1949年5月11日晉升中將軍銜
1953年8月3日晉升上將軍銜
1961年5月5日晉升大將軍銜
1968年4月15日晉升蘇聯元帥軍銜
.
.
.
  巴維爾.費多羅維奇.巴季茨基(Павел Фёдорович Батицкий1910-1984)。蘇聯元帥Маршалу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1968),蘇聯英雄(1965.5.7)。
1910年6月14(27)出生於烏克蘭的在哈爾科夫。1924年參加蘇軍。1924-1927年經哈爾科夫市“鐮刀和錘子”工廠保送,在烏克蘭軍事預備學校學習。後畢業於騎兵學校(1929)、伏龍芝軍事學院(1938)和總參軍事學院(1948)。1938年加入蘇聯共產黨。衛國戰爭前,歷任排長、騎兵連連長、總參謀部特別事務協理軍官、摩托化旅參謀長和師參謀長等職。
衛國戰爭初期,巴季茨基任摩托化師參謀長。1941年11月-1943年7月任西北方面軍步兵第254師師長,率領該師於1942年1-3月在傑米揚斯克地域進行了勝利作戰。自1942年春起,該師在德軍占領的舊魯薩與“拉穆舍沃走廊”之間,處於被德軍合圍的威脅之下近1年之久,其間多次擊退了德軍的猛烈沖擊,使德軍始終未能利用由舊魯薩通往被圍的傑米揚斯克集團的唯一公路。1943年7月—1945年5月先後在沃羅涅日方面軍、草原方面軍、烏克蘭第1、第2方面軍和白俄羅斯第1、第3方面軍內,任步兵第73軍、第50軍和第128軍軍長,參加了解放烏克蘭、摩爾達維亞和白俄羅斯的作戰。
巴季茨基在擔任師長和軍長期間,表現出自己是一位能幹的合同戰鬥的組織者。1943年9-10月任步兵第73軍軍長時,巧妙地組織了該軍在澤尼科夫市地域的戰鬥行動,在卡涅夫以南強渡第聶伯河後,搶占了該河右岸的登陸場。9月25日因功晉升少將。1943年11月,該軍在切爾卡瑟市地域再次強渡第聶伯河,旋於1943年12月在其他兵團協同下解放該市,勝利完成了復雜的戰鬥任務。1944年1-2月,該軍在圍殲敵科爾孫-舍甫琴柯夫斯基集團、解放烏曼市和別利齊市的作戰中,起了重要作用(參見科爾孫-舍夫琴科夫斯基戰役,德方稱為切爾卡瑟鋼鐵合圍戰)。1944年3月26日,所屬部隊和兵團在科涅夫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編成內,首先越過蘇羅邊境,在斯庫利亞內地域強渡普魯特河。
1944年6-8月在白俄羅斯戰役中,巴季茨基任步兵第128軍軍長,以迅猛突擊,突破了博布魯伊斯克以南地域的德軍防禦,與其他兵團共同參加了解放巴拉諾維奇市和布列斯特市的作戰,然後從行進間強渡西布格河。衛國戰爭結束階段,該軍在其指揮下參加了執行蘇軍解放歐洲的使命,在解放波蘭、粉碎東普魯士和巴魯特地域的德軍重兵集團、攻克柏林和解放布拉格的作戰中,建樹了卓著戰功。
1945年夏天,巴季茨基年滿35歲。那些在艱苦的戰爭年代擔任過師、軍一級領導職務、經過殘酷的戰爭考驗後不僅幸存下來、而且保持了良好體魄和精力的將軍和軍官們,毫無疑問成了蘇聯武裝力量最寶貴的幹部,他們在戰後逐步走上更高一級的軍事領導職務。1946年3月,巴季茨基少將進入總參軍事學院進修,1948年畢業並獲得金質獎章。他被派往蘇聯當時最年輕的軍種-防空軍任職。當時的防空軍司令員是蘇聯元帥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羅維奇•戈沃羅夫。西北防空區被改為莫斯科防空地域,其司令員是另一位著名英雄基裏爾•謝苗諾維奇•莫斯卡連科上將,而參謀長就是巴季茨基少將。 時間在緊張的工作中飛逝。
  1949年5月巴季茨基晉升為中將,不久他接到了一項特殊的任務,這就是幫助中華人民共和國組建防空部隊。巴季茨基成了被派往中國的戰鬥航空兵部隊、無線電技術部隊和探照燈部隊指揮組的領導人。這些部隊都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它們將與掌握了蘇聯裝備的中國高射炮兵部隊一道保衛上海免遭退守臺灣的國民黨的空中襲擊。1950年9月,完成了援外任務後,巴季茨基中將擔任了空軍總司令部的參謀長-空軍總司令的第一副手。
  巴季茨基的生活中曾經有過非常特殊的一頁。1953年,他參與了逮捕貝利亞,並親自執行了對他的死刑判決。1953年12月23日一份簽字的文件寫道:“本日19時50分,根據蘇聯最高法院特別法庭1953年12月23日的第3號命令,在有蘇聯最高檢察院檢察長、國家特級司法參事Р.А.魯堅科和К.С.莫斯卡連科大將在場的情況下,由我,特別法庭警備長П.Ф.巴季茨基中將,執行了特別法庭對被告人拉夫連季•巴夫洛維奇•貝利亞處以最高刑事處罰-死刑的判決。”執行書上有巴季茨基中將、莫斯卡連科大將、蘇聯最高檢察院檢察長魯堅科的簽名。
1953年8月3日晉升上將,擔任莫斯科軍區第一副司令,1954年5月,蘇聯建立了對整個國土防空系統實施集中指揮的系統,經批準,設立了防空軍總司令一職,以取代防空軍司令員的職務,而部隊則完全納入了防空軍建制,與此同時重新建立防空區和防空集團軍,撤消了防空地域。1954年8月,莫斯科防空地幅被改組為莫斯科防空區,巴季茨基上將擔任該防空區司令員。 在指揮莫斯科防空區的11年時間裏,巴季茨基為了視察地處偏僻的部隊,在飛機上度過了數百小時,乘車走過了數萬公裏,有時甚至長途步行。他熟知防空區內的每一個部隊、機場、指揮所,了解許多陣地的人員和裝備 ,期間在1961年5月5日晉升大將。65年5月7日獲得蘇聯英雄的金星勛章,並擔任任蘇聯武裝力量第一副總參謀長。1966年7月任蘇聯國防部副部長兼國土防空軍總司令,同時任華沙條約締約國聯合武裝力量副總司令兼聯合武裝力量防空部隊司令。1968年4月15日成為蘇聯元帥。
作為總司令,他要為整個遼闊的國土上的防空狀況負責。此外,他還是蘇聯國防部副部長和華約國家聯合武裝力量負責防空問題的副總司令,肩上責任更加重大。在他的領導下,制定了一系列關於軍隊最重要問題的命令、訓令和教令,全面概括和分析了可能之敵在武器和戰術方面的新動向,采取了許多針鋒相對的措施,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土防空事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巴季茨基擔任防空軍總司令時,開始了S-300地空導彈系統的研制工作。他高度評價這個武器系統的前瞻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積極幫助研制人員克服各種障礙和困難。S-300系統被蘇聯軍隊列裝並被國外大量訂購,贏得了世界級的聲譽。巴季茨基在研制蘇-27戰鬥機,以及許多其他新型武器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巴季茨基認真研究了國外空天進攻兵器的發展及其在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中以及在北約和其他軍事集團的大型演習中的使用情況。正是對這些信息的仔細分析以及對己方實力近乎挑剔的審視,形成了他對組織戰鬥訓練、評估武器質量的嚴格態度和對武器裝備研制人員的嚴格要求。 蘇式裝備有機會在越南戰爭的環境中接受檢驗。蘇聯的地空導彈系統成了越南民主共和國對空防禦的基礎。越南防空部隊開始給中高空的美國飛機造成了重大損失,此後美國空軍司令部開始改變戰術,轉而從低空發動襲擊。然而,這種戰術並未能取得明顯效果,因為越南導彈兵們很快就開始有效地摧毀低空飛行的目標。這主要歸功於巴季茨基總司令在美國人改用新戰術之前半年就果斷地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他及時地將有關信息傳達給了導彈系統的總設計師彼得•德米特裏耶維奇•格魯申。系統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了改進,可以用來消滅低空目標。
巴季茨基帶著一幫將軍和軍官不止一次地飛到有我們的戰鬥裝備和軍事專家的戰區。越南和中東之行使他獲得了許多寶貴的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現代戰爭的發展趨勢。在軍事沖突過程中出現的新戰術被仔細研究,然後在靶場上和專門的演習中加以檢驗,之後才能被應用到蘇聯部隊的戰鬥訓練實踐之中。 巴季茨基把與國防工業領域的領導人、設計局和企業的緊密聯系當作自己活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例如,在S-300地空導彈系統研制期間,巴季茨基到過許多部件的生產廠,去過進行系統試驗、包括進行第一次
  在總司令職位上的最後幾年,巴季茨基由於對防空未來發展的看法與當時的國家軍事領導人嚴重分歧而心情抑郁。國防部一群有影響力的領導人員堅持要將國土防空軍的很大一部分部隊並入邊防軍區的編制。這不可避免地會嚴重破壞已經確立的部隊指揮系統,削弱國土防空。 巴季茨基堅決反對這種傾向。他多次向國防部長闡明了自己的立場,在部務會議上陳情,並向蘇共中央委員會寫了專門報告。然而他的報告沒有得到黨和國家最高領導層的重視。當時的蘇聯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支持重組防空軍。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巴季茨基努力尋求親自向勃列日涅夫匯報的機會,但列昂尼德•伊裏奇•勃列日涅夫 卻不願接見他。1978年夏天防空軍部隊重組不久巴季茨基遞交了辭職報告,報告很快就得到了批准。1978年7月28日,巴季茨基告別了總司令部和各部門的工作人員。
巴季茨基被任命為總監察小組的成員,但從來沒有得到過任何與他的學識和能力相符的任務,因而再也沒有發揮過作用。然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巴季茨基仍然繼續為了與他血肉相連的防空軍的前途而奔走。勃列日涅夫去世、安德羅波夫成為國家最高領導人以後,巴季茨基決定向他匯報防空軍中所進行的重組的危險性。1984年1月下旬,安德羅波夫在自己的辦公室接見了元帥,聽取了他的意見,並表示要研究這個問題。但此後不久安德羅波夫去世了。不幸的是1984年2月17日,巴季茨基在克裏姆林宮參加蘇聯最高蘇維埃會議時突然感覺不適。隨行的副官將他送到中央軍事醫院,經過緊急會診後,醫生們決定動手術,但終告不治。巴季茨基被安葬在新聖女公墓。許許多多的人-前線老戰士,戰後在他手下工作過的人,以及所有了解他的人,心中一直珍藏著對他的懷念。
1961年起為蘇共中央候補委員,1966年起為中央委員。是蘇聯第六-九屆最高蘇維埃代表。獲列寧勳章4枚,十月革命勳章1枚,紅旗勳章5枚,一級庫圖佐夫勳章、二級蘇沃洛夫勳章、二級庫圖佐夫勳章和三級“在蘇聯武裝力量中為祖國服務” 勳章各1枚,外國勳章、獎章多枚。
[ 此帖被朕本南蛮在2011-01-13 19:02重新编辑 ]  
 

31蘇聯元帥 彼得.基里洛維奇.科舍沃伊
Петр Кириллович Кошевой
1904/12/21-1976/8/30
1940年2月29日晉升上校軍銜
1942年10月1日晉升少將軍銜
1944年5月17日晉升中將軍銜
1954年5月31日晉升上將軍銜
1964年4月13日晉升大將軍銜
1968年4月15日晉升蘇聯元帥軍銜
.
.
.
彼得.基里洛維奇.科舍沃伊(Пётр Кириллович Кошевой1904-1976.8.30)。蘇聯元帥,兩次蘇聯英雄稱號(1944,1945)
1920年加入紅軍,參加了國內戰爭。1923年起歷任騎兵排長、騎兵連長。1927年畢業於布瓊尼騎兵學校,1932一1935年任騎兵團屬學校校長和騎兵團參謀長。1939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後任貝加爾軍區騎兵第十五師參謀長,次年任步兵第六十五師師長。偉大衛國戰爭開始後,1941年11月參加提赫文戰役。1942年7月起擔任第24近衛步兵師師長(沃爾霍夫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編成)。1943年8月起,任第63步兵軍軍長(烏克蘭第4方面軍編成),在克裏米亞戰功卓著。率軍解放塞瓦斯托波爾,因此第一次獲得蘇聯英雄稱號(1944.8.16)。1944年5月起,任第71步兵軍(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編成,1945年1月為第36近衛步兵軍)軍長,由於率軍在東普魯士,由於在柯尼斯堡戰役的出色表現,對敵側面實施了決定性突擊,奪取了該城大部地區。他指揮兵團的勝利,受到最高統帥15次通令嘉獎,第二次獲得蘇聯英雄稱號(1945.4.19)
1948年完成在總參軍事學院的學習。任集團司令。1955年任駐德蘇軍第一副總司令。1957—1960年任西伯利亞軍區司令員,1960—1965年任基輔軍區司令員,1964年晉升大將,1965—1969年任駐德軍隊集群總司令,在這些重要的崗位在積極工作,直至1968年4月15日晉升蘇聯元帥軍銜。後來任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蘇共22大23大時任中央候補委員。
1976年8月30日在莫斯科逝世,葬於紅場克裏姆林宮墻下。
曾獲列寧勳章5枚,十月革命勳章1枚,紅旗勳章3枚,一級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勳章1枚,蘇沃洛夫2級勳章1枚,庫圖佐夫2級勳章2枚,多枚外國勳章、獎章。
   
32蘇聯元帥 德米特里.費多洛維奇.烏斯季諾夫
Дмитрий Федорович Устинов
1908/10/30-1984/12/20
1944年1月24日授予炮兵中將工程師軍銜
1944年10月18日晉升炮兵上將工程師軍銜
1976年4月29日晉升大將軍銜
1976年7月30日晉升蘇聯元帥軍銜
.
.
.
德米特里.費多洛維奇.烏斯季諾夫(Устинов Дмитрий Федорович)(1908.10.17~1984.12.20),1927年加入蘇聯共產黨。蘇聯黨務和國務活動家,軍事家,蘇聯元帥,蘇聯英雄,兩次社會主義勞動英雄(1942,1961)。
  畢業於馬卡里耶夫市職業技術學校(1927)和列寧格勒軍事機械學院(1934)。1927-1929年先後在高爾基州巴拉赫納造紙聯合工廠和伊萬諾沃-沃茲涅先斯克市扎里亞季耶工廠當鉗工。1934-1941年歷任海軍炮兵科學研究所工程師、工廠應用和試驗室主任、副主任設計師、布爾什維克工廠廠長。1941-1946年任蘇聯武器裝備人民委員。
  偉大衛國戰爭時期,在執行聯共(布)中央和國防委員會的任務中,對該人民委員部所屬企業領導有方,為發展槍炮生產和解決新式武器制造過程中的復雜科學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戰爭年代武器裝備人民委員部所屬企業生產了大批武器,並且成功地制造出一大批蘇聯陸海軍所必需的各種新式的、更加完善的武器裝備。 1946-1953年任蘇聯武器裝備部部長。1953-1957年任蘇聯國防工業部部長。這一時期,他卓有成效地完成了蘇共中央和蘇聯政府賦予的關於制造和生產現代化武裝鬥爭工具、全力發展火箭技術的任務。鑒於帝國主義侵略者經常不斷的軍事威脅,這樣做對於加強國防力量是極端必要的。 1957-1963年任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1963-1965年任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主席。1965-1976年任蘇共中央書記。
編輯本段成就
  他負責協調和指導各學術機構、設計局和工業企業的工作,以圓滿完成黨和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防威力的任務;並且積極參加研究和開發宇宙空間應用技術發展方而的組織工作。1976年4月起任國防部長。任此職後,全力以赴進行工作,為進一步加強蘇聯陸海軍,提高蘇聯武裝力量和各軍、兵種的戰鬥力,加強陸海軍全體指戰員的政治、道德心理鍛煉和提高技戰備水平,做出了重大貢獻。
1952年起為蘇共中央委員,1965-1976年為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1966年4月起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76年3月起為政治局委員。他為完成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的任務,繼續貢獻自己的淵博知識和黨務及國務工作的豐富經驗。他參與制定黨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各個領域中的路線,積極貫徹蘇聯黨和政府制定的建設共產主義社會、鞏固社會主義國防和蘇聯武裝力量建設的綱領,並且極為重視加強各社會主義國家軍隊間的戰鬥團結。為出版多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史(1939一1945)》總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蘇聯第二屆和第四-十屆最高蘇維埃代表。1953年榮獲蘇聯國家獎金。
獲列寧勳章11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和一級庫圖佐夫勳章各1枚,獎章多枚。榮獲外國獎章勳章多次。死後葬於克裏姆林宮墻下。
   
33蘇聯元帥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
1906/12/19-1982/11/10
1942年12月15日授予上校軍銜
1944年11月2日晉升少將軍銜
1953年8月4日晉升中將軍銜
1974年3月22日晉升大將軍銜
1976年5月7日晉升蘇聯元帥軍銜
1964-1982年為蘇共中央總書記
.
.
.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ЛеонидИльичБрежнев,英:Leonid Brezhnev Doe Ridge,1906.12.19-1982.11.10),1906年12月19日出生於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蘇聯政治家,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後為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和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
早年在當地進行工農業管理,表現優異。1931年加入蘇聯共產黨,二戰時是烏克蘭第4方面軍政治部主任。1952年任蘇共中央書記。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改任蘇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任哈薩克黨中央第一書記,積極推行赫魯曉夫的墾荒政策。1956年再次當選為黨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和中央書記。 1957年開除馬林科夫集團後,升任主席團正式委員。1960年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64年10月14日參與推翻赫魯曉夫的政變,任蘇共第一書記。在結束了赫魯曉夫的無序而帶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後,他堅持斯大林主義,停止對於斯大林的批判。但他不具備斯大林的鋼鐵性格,無力實行斯大林的強力指導。對外關系上,否定了赫魯曉夫的“和平過渡、和平競賽、和平共處”的“三和路線”,對外實行強硬路線,在他任期間,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核武器的數量超過美國,成為軍事上的超級大國,蘇聯實體經濟也達到美國的2/3,(美國認為只有1/2),國內的福利也有很大的發展。對社會主義國家,他推行“有限主權論”,聲稱當華沙條約成員國的社會主義政權受到威脅時,蘇聯可以進行武力幹涉,此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義。他1968年派軍隊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為蘇聯元帥。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1979年,由於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親蘇聯的政策,他發動了阿富汗戰爭,成為導致蘇聯衰落和最終解體的重要因素之一。任內蘇聯與中國關系長期沒有改善。但勃列日涅夫死前發表的1982年“塔什幹講話”,被認為是中蘇解凍的早期訊號。
在他統治後期,由於老人政治的盛行,地方諸侯的強大,超高的軍費開支和無力指導的計劃經濟,蘇聯經濟已經逐漸停滯。尤其是農業生產連年下降,蘇聯對東歐國家的控制力也迅速削弱,蘇聯變得外強中幹。勃列日涅夫的政策總體趨向於保守和僵化,其領導期間腐化和裙帶風盛行。黨內腐敗愈演愈烈,高級幹部成了特權階層。他曾有句經典名言:“靠工資誰也活不了”,在其這種暗示的影響下,腐敗像癌細胞在蘇聯共產黨內擴散,埋下了蘇聯共產黨瓦解的危機。
1906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於今烏克蘭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一個冶金工人家庭,他9歲時考上本鎮男子古典中學預備班。少年時代的勃列日涅夫性格孤僻,沈靜好思,天資並不聰穎,學習還算勤奮。1921年夏中學畢業,年僅15歲的勃列日涅夫便開始了勞動生涯,在他父親所在的冶金工廠裏當鉗工。 1921年至1922年,烏克蘭發生了嚴重的早災和隨之而來的大饑荒,再加連年內戰造成的破壞,工廠被迫停工。他一家為了尋找生活出路,不得不遷返故鄉庫爾斯克務農。1923年,他考取庫爾斯克土地規劃、土壤改良中等技術學校。同年加入共青團。4年學業期滿畢業,正值蘇聯進入農業集體化時期。他先後在庫爾斯克省、白俄羅斯和烏拉爾從事土地規劃工作,被推選為烏拉爾州比謝爾特區勞動人民代表蘇維埃代表。此後,他擔任過土地部主任,區蘇維埃執委會副主席和烏拉爾州土地管理局副局長等職。 1931年6月,蘇聯農業集體化有了很大進展,而工業發展緩慢,聯共(布)中央決定“用一切辦法發展重工業, 加快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 他這時回到了第聶伯冶金工廠,同時考入卡緬斯科耶冶金學院夜校部,攻讀熱動力學專業。同年10月,他加入蘇聯共產黨(布)。1935年,他畢業時,被授予學士學位和冶金工程師職稱。同年應征入伍。在後貝加爾軍區裝甲學校學習了一段時間,被派遣到連隊,先任排長,旋即擔任坦克連政治指導員。1936年復員回冶金工廠當工程師,並繼續做黨的工作,曾任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市蘇維埃執委會副主席。
1937年初,烏克蘭開始肅反運動。他沒有受到牽連,又年輕能幹。在1938年5月,由烏克蘭部長會議主席科羅特欽科推薦,擔任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黨委商業部長,次年2月被擢升為主管宣傳工作的州委書記。
1939年9月1日,德國法西斯進攻波蘭, 蘇聯處於臨戰狀態,急需大批武器裝備。1940年,聯共(布)中央給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委下達一項任務,要他們把州裏的一部分企業轉為生產軍事設備的兵工廠,由一位州委書記主管國防工業。勃列日涅夫組織能力較強,熟諳冶金專業,被選中主管這一工作。
  勃列日涅夫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委工作期間,深得烏克蘭黨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的信任。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他被赫魯曉夫作為“具有豐富的政治工作和組織工作經驗的工作者”推薦到軍隊。同年7月,他被任命為南方面軍(後改為黑海集團軍群)政治部主任,他先後參加了羅斯托夫、諾沃俄羅斯克等地的保衛戰和烏克蘭地區的作戰,後來又轉戰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匈牙利等國家。戰時,他一直從事政治工作,曾獲兩枚紅旗勛章、一枚紅星勛章和一枚波格丹•赫麥裏尼茨基勛章。 1944年升為少將。
衛國戰爭勝利後,勃列日涅夫被任命為喀爾巴阡軍區政治部主任,1946年8月復員任烏克蘭紮波羅熱州委第一書記。他在該州的主要使命是重建在戰時遭到破壞的水電站和煉鋼廠。第聶伯列寧水電站用了半年時間便重新發電。然而紮波羅熱巨型煉鋼廠恢復速度緩慢,州委受到了《真理報》的點名批評。勃列日涅夫總結了經驗教訓,加快了建設步伐,並在全州開展了斯達漢諾夫工作者運動。1947年秋,紮波羅熱巨型煉鋼廠第一期工程,
5個大型車間首先投入生產, 斯大林寫信祝賀他們“取得偉大的生產勝利。”
1947年11月,勃列日涅夫任烏克蘭共產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委第一書記,任職期間,該州的大部分企業和住宅進行了重建和擴建,彼得羅夫卡、捷爾任斯基和其他許多大工廠超過了戰前的生產水平,土地播種面積也超過戰前,糧食產量有較大的增長。全州順利地完成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四個五年計劃。
1950年夏,勃列日涅夫調任摩爾達維亞黨中央第一書記。他到任後,首先領導制定了一項全面發展農業的計劃。一年時間內摩爾達維亞的農業取得了可觀的進展。1951年財政收入比1950年增長25%。同年秋,他兩次在《真理報》頭版致斯大林的信中,報告了摩爾達維亞果農和葡萄栽培制酒者的成績。
1952年10月,勃列日涅夫在蘇共十九大當選為蘇共中央委員、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和中央書記。1953年斯大林逝世,他在蘇共改組中央主席團和書記處時落選,改任蘇聯陸海軍總政治部副主任。
五十年代中期,蘇聯開展了墾荒運動。他於1954年1月被派到哈薩克斯坦執行墾荒任務,初任哈薩克黨中央第二書記,翌年8月任第一書記。哈薩克共和國兩年內共開荒1,800萬公頃,糧食產量增加9倍以上。他被授予列寧勛章。 1956年2月,勃列日涅夫出席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重新當選為蘇共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和中央書記。1957年6月,他支持赫魯曉夫,指責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反對列寧主義”。不久,他被遞補為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1960年5月,勃列日涅夫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成為繼加裏寧、什維爾尼克、伏羅希洛夫之後第四任蘇聯國家元首。同年7月起,他不再兼任中央書記職務。1963年6月,弗•羅•科茲洛夫患病之後兩個月,勃列日涅夫重又擔任中央書記。1964年7月,他卸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職務,專門致力於黨務工作。
蘇聯領袖(10張)在勃列日涅夫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壓根沒有人會把這位性格溫和、“身材魁梧的美男子”(斯大林語)同蘇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職位聯系起來。勃列日涅夫在青年時代並沒有顯示出什麽過人之處,但其升遷之路卻異常順利。1939年,年僅33歲的勃氏就擔任了州黨委書記,並在衛國戰爭中先後擔任了第18集團軍和烏克蘭第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被授予少將軍銜。
戰爭結束後,勃氏連升三級,從1952年起擔任蘇共中央書記,並深得斯大林賞識。在當時的蘇共中央委員會中,勃列日涅夫是被公認為能力較弱的人,對誰都構不成威脅。他本人也曾多次“謙虛”地表示過:自己沒有領袖的才能,更沒有那樣的野心。因此,在險象環生的權力場中,勃氏反倒躲過了無數災禍。
1964年10月,蘇共中央書記蘇斯洛夫和克格勃負責人謝列平密謀把赫魯曉夫趕下臺。當時,有人要勃氏給正在度假的赫魯曉夫打電話,他竟“害怕得差一點昏厥過去,後來被別人強拉硬扯到電話機前”。當聽說赫魯曉夫知道了政變的消息時,勃氏一下子撲到朋友的懷裏,驚恐不安地說:“全完了,赫魯曉夫會把我們統統槍斃的。” 赫魯曉夫下臺後,蘇斯洛夫和謝列平為爭奪大位陷入僵持,為避免兩敗俱傷,只好於10月14日舉行的蘇共中央全會上推舉勃氏為蘇聯最高領導人。 11月和12月又擔任了赫魯曉夫的另外兩個職務; 蘇共中央俄羅斯聯邦局主席和蘇聯憲法委員會主席當時,在許多人眼中,勃氏不過是個過渡性人物。每當政治局開會討論重大問題時,勃氏的許多提議經常被否決,本人也多次受到其他成員的批評。為了自己的“威信”,勃列日涅夫甚至不惜向同僚們乞求說:“領導人需要威信,你們幫幫忙吧!”他還曾要求同事:當自己在群眾大會上講話講到某一處時,請帶頭站起來鼓掌,以帶動群眾喝彩。然而就是這個看似平庸的勃列日涅夫,在幾年內不動聲色地剪除了謝列平等人的黨羽,牢牢坐穩了蘇共中央總書記的大位。
勃列日涅夫上臺最初幾年,比較強調集體領導,領導核心相對穩定。從七十年代起,他逐步把自己所信任的人提拔上來,成立了由“總書記助理”組成的私人秘書班子,經常插手政府事務和過問外交工作。1971年,他參加蘇聯部長會議討論第九個五年計劃指標,並打破先例由他個人簽署公布。他的名字、照片、語錄充斥蘇聯各種報刊。據人們統計,1971年以後,他的名字在報刊上出現的次數已超過列寧。這時,他已改變了過去與柯西金、波德戈爾內共同參加重大活動的做法,獨自一人觀看蘇軍舉行的“德維納”軍事演習,檢閱演習部隊,作總結講話,擴大他在軍隊中的影響。1976年,勃列日涅夫70歲生日那天,從未指揮過一場戰役的他任蘇聯國防會議主席,領蘇聯元帥銜。那天勃列日涅夫穿著元帥服,指著自己的元帥肩章,對等候祝賀的親友們興高采烈地說:“夥計們,瞧,我熬到了這一天!”勃列日涅夫這句話是意味深長的:在此之前,他挫敗了野心勃勃的謝列平,排擠了向他發出挑戰的波德戈爾內,架空了柯西金,還獲得了“蘇聯元帥”這一崇高榮譽。經過長達12年的“集體領導”, 他終於獨攬黨、政、軍大權,終於可以甩開膀子大幹一場了。蘇共中央馬列主義研究院出版了《勃列日涅夫傳略》。1977年6月,他兼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已經徒有虛名的集體領導最終解體。至此,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黨政軍的最高首腦。
勃列日涅夫上臺伊始,宣稱繼續執行蘇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路線,說這一路線“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對內對外政策的唯一的、不可動搖的路線。”同時他對赫魯曉夫的“個人迷信和唯意誌論”進行了不指名的批判, 說“凡是以主觀主義和隨心所欲的決定來偷換對事情應采取的科學態度的地方,挫折和錯誤都是不可避免的”,“在農業生產的領導中只憑意誌行動越來越占上風,次數很多的、有時是臆想出來的改組造成了神經過敏狀況。”他逐步對赫魯曉夫時期一些不得人心的作法進行修補,重新確立黨高於一切的原則。1964年11月,他將兩年前改組的工農業黨組織合並,建立了統一的州、邊疆區黨委會。1965年6月,他取消了經濟行政區各級國民經濟委員會和部門性國家委員會,成立了全蘇和加盟共和國各部。采取穩定幹部隊伍的方針,不再搞大換班和頻繁調動。對斯大林的評價逐漸肯定一些,允許在宣傳和文藝作品中正面提到斯大林,並在斯大林的墓前設置了半身胸像。他本人曾稱頌“斯大林為首的國防委員會領導了反擊敵人的一切行動”,“在動員蘇聯所有力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時仍允許繼續攻擊斯大林,1966年把一些反斯大林的作品列入“列寧文藝獎金”候選名單。
勃列日涅夫收起了赫魯曉夫“全面展開共產主義建設”的口號,代之以建成“發達社會主義”的提法。1967年11月,他首次提出“發達社會主義”的概念,宣稱,蘇聯已“建成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即“各盡所能,按勞付酬的原則占統治地位的社會”。1977年,他進一步闡述說,“成熟的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 是從資本主義走向共產主義道路上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階段”,這個社會的宗旨是“依靠強大的先進工業, 依靠大規模的高度機械化農業, 把越來越充分地滿足公民的多方面需要作為社會發展的直接的主要目標。”
勃列日涅夫任職期間,蘇聯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有所增強。1965年至1981年期間,蘇聯國民經濟固定生產基金增長2.42倍,社會生產總值增長1.46倍,國民收入增長1.44倍,工業產值增長1.77倍,農業平均產值“十五”計劃期間比“七五”計劃期間增長50%。勃列日涅夫認為“發展重工業,過去和現在都是蘇聯經濟政策的不變原則”,是完成一切國民經濟任務的前提。為此,他把85%以上的工業投資用於發展重工業。他尤其重視發展軍事工業,強調發展戰略核武器和遠洋海軍。這使蘇聯軍費開支不斷增大,從1965年的326億美元到1981年增至1,550億美元,即增長了3.75倍,占蘇聯財政支出的1/3。
1965年,秋明地區的薩莫特洛爾油井投產,第二年,烏連戈伊天然氣田投產,龐大的秋明油田已具備全力發展的規模。僅這烏連戈伊的儲量經查明就占世界總儲量的40%!這是一筆大得、多得難以想像的財富。於是,蘇聯經濟的發展立即卷進了一道勃列日涅夫意想不到的軌道。 這時,勃列日涅夫六十來歲,身體健壯,精力充沛,又具有一番救國家於危亡的幹勁和理想,再加上他的身邊有一批能幹的實幹家輔佐-柯西金掌管經濟,安德羅波夫致力內政,葛羅米柯主持外交,幾朝理論元老蘇斯洛夫給他出謀劃策,一時間國家呈現出熱氣騰騰的發展趨勢。他們把目光投在石油上,一切以油氣為重點來決策國內外大事。很快就又有了蘇爾古特等大油氣田,1974年蘇聯的第二條西伯利亞大鐵路-貝阿鐵路有3100公裏通車,油氣可以沿這條鐵路線西去俄羅斯歐洲部分、東歐國家和西歐,東去太平洋。自此,西西伯利亞的石油和天然氣成了在蘇聯創造奇跡的神:大量的石油運到國際市場,贏得了滾滾的財源,可以進口大量的糧食、食品和日用工業品了。於是,勃列日涅夫可以理直氣壯地宣布降低物價,可以歡宴飲樂、歌舞升平。
這種普通勞動者的沖天幹勁和輝煌業績,這種蘇聯歷史上少有的歡樂和繁榮氣氛使勃列日涅夫興奮得忘乎所以了。一些身旁的人和那些他提拔起來的官僚開始吹捧他是當今的“伊裏奇”〔列寧和勃列日涅夫的父名都是伊裏奇,“兩個伊裏奇”就是指勃列日涅夫是當代的列寧”。〕,他執政的歲月是“從伊裏奇到伊裏奇”的時代。勃列日涅夫再也沒有那麽多的、那麽大的幹勁了,他沈湎於美麗的幻想之中,想把數代領導人幹而未竟的事業在他的手中全部完成。於是,就有了“發達共產主義”之說。
勃列日涅夫時期也遇到不少經濟難題,比較突出的是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降。蘇聯“八五”、“九五”、“十五”計劃期間,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1%、6%和3.8%,工業產值平均增長率分別為8.5%、3.4%和3.4%。由於片面強調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比例失調。從1979年開始農業連年減產。農業產值1979、1980和1981年分別下降3.1%、2.5%和1.9%。農業不振嚴重地影響國民經濟,特別是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的發展,造成市場供應緊張。此外,現行經濟管理體制的許多弊端仍未消除,如經濟決策權過多地集中於領導機關;企業本來就不多的自主權仍不斷受到侵害;現行的經濟體制不適應集約化方針的推行;價格的制定不利於采用新技術和生產新產品;官僚主義、平均主義、資金浪費和貪汙盜竊嚴重,等等。
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的蘇聯,國民經濟增長率長期保持兩位數,經濟規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其主要的消費品卻長期短缺;蘇聯擁有當時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糧食卻連年歉收,不得不花大筆外匯進口糧食;蘇聯的宇宙飛船可以到達月球和火星,汽車卻故障頻出且耗油驚人;許多蘇聯百姓家裏的家用電器陳舊不堪,電視機爆炸事件經常發生,很多人經常開玩笑說,蘇聯生產的電視機應當送給敵人。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卻開始深入蘇聯普通公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心靈深處。迪斯科、爵士樂等西方文化成為年輕人的時尚,一度根絕的吸毒現象開始風靡一時,社會治安狀況大大惡化。據統計,在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大約形成了2400個黑手黨組織,並且這些黑手黨大都有官僚背景。上世紀80年代初,莫斯科已和紐約一樣,成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大城市之一。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經濟改革沒有間斷過。改革涉及的面比較廣泛,使蘇聯的經濟管理體制發生了許多變化。這個時期的改革主要是減少中央的指令性計劃指標,改革管理體制、改進管理方法和擴大企業自主權,強調利潤對企業領導和工人的物質刺激作用。其實質是在計劃經濟的框架內,有限地利用市場機制;以行政手段為主輔之以經濟手段管理經濟。這個改革在當時曾一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促進了蘇聯經濟的發展,使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都達到了鼎盛期。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經濟改革對蘇聯長期以來實行的高度集中的計劃命令式的經濟管理體制沒有根本的觸動,沒有解決蘇聯經濟如何持續增長這一實質性問題,到70年代後半期,蘇聯的經濟增長速度慢了下來,蘇聯的經濟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究其原因:其一,理論上對於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機制調節經濟的作用缺乏認識,在勃列日涅夫執政後期還組織了對東歐國家“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批判,從而阻遏了對社會主義新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探索。其二,實踐上由於“新經濟體制”的實行,面對所出現的片面追求利潤、忽視產品質量、盲目濫發獎金,不顧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等等問題,沒能找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害怕改革會引發新的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定,動搖其權力基礎,因而改革逐步收縮,出臺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經濟體制改革半途而廢。
在勃日列涅夫的領導下,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逐漸演變成霸權主義。蘇聯不但把自己推行社會主義的模式強加給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和中國,幹涉別國內政,還不惜動用軍事手段來推行這種幹涉。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鎮壓布拉格之春,不久勃列日涅夫就推出了其有限主權論,為其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暴行作辯護。:“……當出現對整個社會主義大家庭威脅的時候,這就不僅僅是一個國家人民的問題,而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共同的問題和關心的事情了。當國內外社會主義敵人直接行動威脅社會主義陣營的共同利益”的時候,就要以“軍事方式援助兄弟國家來消除這種威脅的行動”。1970年6月,他對蘇聯選民講話時,又說:“蘇聯是個位於歐洲和亞洲廣闊區域上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使我國的對外活動負有特殊的責任。而我們也不能回避這一責任”。 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曾經對勃列日涅夫主義進行批評和譴責。1968年8月,南斯拉夫南共聯盟中央全會上提出對對蘇聯的有限主權論、國際專政論等內容加以譴責。1968年11月,羅馬尼亞共產黨領導人齊奧塞斯庫指出“限制或放棄華沙條約某一成員國的主權的理論(即有限主權論)不符合社會主義國家關系的準則”。 1968年-1969年,中國的兩報一刊社論批判勃列日涅夫主義為霸權主義,是“社會帝國主義的強盜理論”。在他任職期間,蘇聯對外進行了一系列侵略擴張活動,包括1969年3月和8月侵犯我國領土珍寶島和鐵列克提地區,1978年12月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1979年12月出兵入侵阿富汗等等步驟。
勃列日涅夫執政期間,蘇聯在與我國邊境接壤地區增派重兵,在蒙古駐軍和設立導彈基地,造成中蘇關系不斷惡化。他逝世前幾次講話中,表示“真誠地希望同中國關系正常化”,願與中國“繼續就邊界問題舉行談判,就改善關系的措施達成協議。”
勃列日涅夫當政的18年也是中蘇關系起起落落最大的時期之一。1964年赫魯曉夫被政變推翻後,中國政府派出了以周恩來為首的黨政軍高級代表團到莫斯科參加十月革命節的慶祝活動,順便試探蘇聯的對華政策。在酒會上,蘇聯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元帥走到賀龍元帥面前說:“我們把赫魯曉夫搞掉了,你們還不把毛澤東也搞掉?這樣就天下太平了。”當周恩來要求蘇方道歉時,勃烈日涅夫承認馬利諾夫斯基說的是酒話,但他強硬的表示,在對華關系上,他和赫魯曉夫沒有一點不同。結果這句話將中蘇關系再次推向冰點。
1969年3月,中、蘇兩國軍隊先後在珍寶島發生了三次武裝沖突。珍寶島沖突爆發後,蘇聯領導層反應十分強烈。在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等人的強烈主張下,勃列日涅夫竟打算“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準備用中程導彈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為取得美國人的支持,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奉命將消息告知美國方面。
然而尼克松政府認為:一個強大中國符合西方的戰略利益。最可怕的是,一旦讓蘇聯人打開潘多拉盒子,整個世界就會跪倒在北極熊的面前。“我們能夠毀滅世界,可是他們卻敢於毀滅世界。”幾天後,《華盛頓明星報》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則消息,題目是“蘇聯欲對中國做外科手術式核打擊”。這則消息立即在全世界引起強烈反響,勃列日涅夫氣得發瘋,憤怒地喊道“美國出賣了我們”。   此後,蘇聯陳兵百萬於中蘇邊境,對中國的安全構成極大威脅。但毛澤東死後,勃氏在執政晚期意識到了中蘇關系正常化的重要性,在其生命的最後一年中接連發出積極的信號,為中蘇關系“結束過去、開辟未來”拉開了序幕。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蘇關系在勃氏手上達到了對立的頂峰,也開啟了正常化的大門,這個時期是中蘇關系的一個分水嶺。
1969年,勃列日涅夫為了擺脫“布拉格之春”事件給蘇聯外交帶來的困境,初步提出了關於“歐洲緩和”的設想和主張。到1971年蘇共二十四大召開時,勃列日涅夫正式提出了6點“和平綱領”,並宣布要“把緩和擺在鞏固和加強蘇聯‘和平共處’外交的首位”。
在“緩和”政策正式確立之後,蘇聯利用當時美國深陷越戰泥淖、國內“新孤立主義”思潮興起及西方發生經濟危機等一系列有利於蘇聯機會,大搞“緩和”外交,不但順利解決了多年懸而未決的歐洲邊界問題和柏林問題,還成功組織召開了“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形成的“赫爾辛基精神”更是勃列日涅夫“緩和”外交取得的巔峰之作。
“緩和”政策實施的原因有:第一,蘇聯經濟通過60年代的高速增長之後,由於粗放式的經濟的影響,在70年代開始減速,蘇聯領導層認識到“效益和質量”重要性,希望改善同西方的關系,達到引進西方技術與資金的目的。第二,蘇聯在東歐的權利並不被西方國家所承認,而東歐問題一日不解決,蘇聯西方的威脅就一日不會消失,而通過“緩和”的外交政策達成法律上的歐洲戰後現狀不可改變無疑將是蘇聯所樂見的。第三,美國已經準備從越南脫身了,不過驕傲的牛仔希望能體面的從越南撤出,而這需要蘇聯這個對越南有著巨大影響的國家幫助。第四,蘇聯自古巴導彈危機中失敗之後,就認識到美國在軍事力量上對蘇聯的絕對優勢,信仰“拳頭大的當頭”原則的蘇聯領導層,在常規與核武兩方面的擴軍備戰,使得美國在軍事力量上的優勢開始縮小,而美國希望通過與蘇改善關系來遏制蘇聯擴充軍備的勢頭,從而達到鞏固美國在軍事力量上的優勢。
1972年5月22-30日,尼克松、基辛格訪問莫斯科,同勃列日涅夫進行最高首腦會唔之後,東西方關系得到很大改善,友好對話開始代替了劇烈對抗。蘇聯與西方國家的經濟交往明顯增多:蘇聯同西方的貿易額由1970年的46億盧布增至1980年316億盧布,前後增長6倍;1964-1970年,蘇從西方得到的長期貸款僅38億美元左右,而1971-1980年間,貸款額增至300多億美元。可見蘇聯憑借推行“緩和”政策獲得了在與西方直接對抗中前所未有的好處。
全球出擊
在勃列日涅夫當政的18年間,龐大的軍費開支和同樣巨大的重工業投資,使得蘇聯的軍事力量迅速膨脹,逐步改變了蘇美之間的力量對比。60年代,蘇聯處於美國軍事力量的壓制之下,而到70年代時,蘇聯的軍事力量已經能與美國平起平坐,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美國。如:蘇聯海軍在之前就是一支近海防禦艦隊,但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不僅使蘇聯領導人大力發展戰略核武器,在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大力支持下,海軍得到了擴建,蘇聯艦隊由近海防禦艦隊轉變成為一支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武裝力量;戰略核武器方面,1962年古巴危機時,蘇聯的戰略武器(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只有美國的1/4,當時美國擁有1038件,而蘇聯僅有265件,到1970年時,蘇聯已擁有洲際彈道導彈1300枚,首次超過了美國1054枚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
戰後獨立的亞、非、拉等前殖民地國家也已經成長起來了,而這些已經成長起來的第三世界國家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反對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這一時期,由於蘇聯打著支持“民族解放運動”旗號,援助第三世界進行的反帝、反殖鬥爭,客觀上造成了有利於蘇聯的局面,使得蘇聯認為其在決定世界命運發展方面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軍事實力的膨脹以及國際形勢有利於蘇聯的發展,到70年代中期,蘇聯的國家戰略開始轉向了,進攻性戰略開始出現在蘇聯領導人的講話中了。蘇共中央書記波諾馬廖夫於1975年6月發表的講話時就曾說道:“我們的時代是社會主義發起穩固的不可逆轉的歷史性進攻的時代”。勃列日涅夫在同年10月的一次講話中也提道:“經濟力量和防禦力量的加強使蘇聯勝利地在國際舞臺上展開積極的‘攻勢’”。
70年代,蘇聯的對外擴張加快了步伐。西線的歐洲雖然是其與美國爭奪的重點,但歐洲對峙著的數百萬軍隊顯然不是時能夠動的了的;東線的越南在得到大量蘇聯軍援之後,把美國拉的是很緊,可一個越南顯然不是那麽容易就把美國這麽一個超級大國打垮的,當然蘇聯也沒想過越南能把美國打垮,蘇聯要的只是其將美國趕出印度支那而已;找來找去突然發現南線這個被稱為“歐洲的軟腹部”的中東和非洲地區是塊好地方,這裏西方國家都不能在很快的時間裏聚集起強大的力量對抗蘇聯。於是,蘇聯立馬利用軍援、經援、軍售以及條約對這裏進行滲透。
1971年5月蘇聯與埃及簽訂《蘇埃友好合作條約》,向其提供50億美元的經濟、軍事援助,派遣軍事專家顧問達18000多人。當然蘇埃友好合作條約也擁有所有友好合作條約中必有這麽一句話:締約雙方的任何一方遭到威脅,雙方立即協商,以消除威脅並采取一定措施保障兩國的和平與安全。同年8月,蘇聯與印度締結《蘇印友好合作條約》之後不到兩個月,印度即入侵巴基斯坦,並占領了東巴基斯坦,在這一過程中蘇聯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1978年11月,蘇聯與越南簽訂《蘇越友好合作條約》,越南比之印度還要心急,締約後不到一個月,越南便入侵柬埔寨,而越南的10萬大軍的指揮者就是蘇聯的軍事顧問。而在整個70年代,像這樣帶結盟性質的友好合作條約,共有10多個第三世界國家與蘇聯簽訂。
除了建立條約網,控制滲透簽訂國和地區之外,利用代理人進行戰爭是蘇聯另一個主要幹涉與擴張手段,而古巴軍隊在這階段成了蘇聯的金牌打手。1975年,蘇聯通過古巴軍隊對安哥拉內戰進行了大規模的武裝幹涉,把近2萬人的古巴軍隊和大批武器裝備運入安哥拉。蘇聯自己的軍事人員包括飛機和坦克駕駛員、軍事顧問等也直接參與了軍事行動。1977至1978年,蘇聯又利用埃塞俄比亞和索馬裏在歐加登地區的武裝沖突,在非洲之角實行大規模的軍事卷入,向埃塞俄比亞運送了1.7萬多名古巴軍人和大批軍火,蘇聯軍官還指揮了古巴和埃塞俄比亞軍隊的聯合軍事行動。與此同時,蘇聯還利用古巴軍隊插手紮伊爾和民主也門的內政。
此外,在70年代後半期,蘇聯還普遍加強了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尤其是軍事援助。1970至1974年蘇聯對第三世界的軍事援助為140億美元,1975至1979年猛增到300億美元。 通過上述手段,許多第三世界國家被蘇聯直接或間接的控制著,這些國家的領導人無一不是親蘇派。在扶植起一批親蘇政權之余,蘇聯還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中海、紅海、南亞和東南亞等許多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獲得了一批機場和港口的使用權,在越南、古巴、阿富汗更是建立了海外軍事基地。蘇聯進攻戰略的目標之一就是打擊、削弱、排擠並力圖壓倒它的主要對手美國,而它在70年代的海外擴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國在全球的勢力和影響,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並順從官僚們的要求,廢除了蘇共中央委員會和黨委會每次改選必須更換1/3成員的做法,批評赫魯曉夫的幹部輪換制“對幹部本人是不公正的”,並保證要使幹部得到尊重(葉利欽:《葉利欽自傳》)。勃列日涅夫上臺後的第一年,地方黨委書記只更換了9%,14個加盟共和國書記只更換了2個。從蘇共23大到26大,蘇共中央委員會實際連任率達到90%。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拉希多夫在烏孜別克斯坦擔任了20年黨的第一書記,庫納耶夫在哈薩克斯坦也當了20多年第一書記;格裏申於1967年擔任莫斯科市委書記,戈爾巴喬夫時代才被換下來;烏克蘭黨中央第一書記謝爾比茨基則在這個崗位上幹了17年,直到退休。
這種幹部隊伍超常規的“穩定”,一方面造成了高層機關長期無法輸入新鮮血液,造成這些機關陷入“嚴重的停滯”,成為一潭死水,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老人政治”局面;另一方面,這些高層官員長期擔任這些地區的“封疆大吏”,都按照對自己忠實程度提拔親信,排斥異己,逐漸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幫派勢力。例如前面提到的拉希多夫在烏孜別克斯坦執政20多年,該共和國的黨、政、經和政法部門全部都是他的親信,僅在烏孜別克斯坦共產黨中央機關,他的親屬就達14人之多。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基層幹部,及工業企業、工地、集體農莊、國營農場的領導幹部更換過於頻繁,朝令夕改,造成嚴重局面。由此可見,勃列日涅夫的“穩定”政策,是只針對高級官員的“穩定”,目的在於保證高級官僚的既得利益。
勃列日涅夫上臺後發誓要“保證對幹部的尊重”,因而立即恢復了被赫魯曉夫廢除的全部幹部特權,並且享受特權的幹部範圍有所擴大,特權種類日益增多。特權制度又被稱為“幹部名冊”制度,它把上層人物與蘇聯普通公民化分開來,引起了普通蘇聯公民的強烈不滿。不僅如此,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官僚們還紛紛效仿勃列日涅夫本人,興建專供自己享用的“狩獵小屋”和上層圈子聚會的放蕩私人會所。這些被稱做“小屋”的私人別墅往往象宮殿一樣富麗堂皇,帶有花園、室內遊泳池和其他設施。
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社會貪汙、腐敗和特權達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勃列日涅夫本人生活非常奢侈,他在紮維多沃的“小屋”花費了數百萬盧布的國防開支,並且在莫斯科郊外至少還有六棟別墅。阿塞拜疆共和國第一書記阿利耶夫曾贈送給勃列日涅夫一枚碩大的鉆石戒指,勃列日涅夫愛不釋手,常常在幾百萬電視觀眾面前堂而皇之地擺弄這枚心愛的戒指。
作為一個父親,勃烈日涅夫有強烈的“舔犢之情”,對自己的子女非常“寬厚”。雖然他也常常斥責他風流縱欲的女兒和一心斂聚錢財的兒子,說他們給他丟臉,但這並不妨礙勃烈日涅夫動用公款為他的女兒與兒子修建別墅。甚至連其甘當烏龜、不學無術、貪婪無比的的女婿邱爾巴諾夫也因為得到了勃烈日涅夫的庇佑而扶搖直上,當上了蘇聯內務部第一副部長和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邱爾巴諾夫貪汙了多達20億盧布的公款,在勃烈日涅夫死後才被押上被告席。
1980年,克格勃副主席謝苗.庫茲米奇.茨維貢將軍在安德羅波夫布置下,領導一次反腐化調查時無意中從勃烈日涅夫的女兒加琳娜•邱爾巴諾娃的情人布裏亞季亞家中搜查出一大批鉆石等貴重物品,布裏亞季亞供認鉆石是屬於加琳娜的,頓時弄的滿城風雨。這時,一貫以所謂“正統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家”自居的蘇斯洛夫不顧重病在身,親自來掩蓋勃烈日涅夫家族的醜聞。蘇斯洛夫狠狠教訓了茨維貢,並不許其逮捕布裏亞季亞。茨維貢將軍處於是忠於勃烈日涅夫家族還是忠於職守的矛盾中,1981年1月19日,他以開槍自殺的方式求得了解脫。
由於勃烈日涅夫的權力不是建立在群眾擁護基礎上的,而是建立在他欣賞、提拔的親信們的“團結”和“穩定”基礎上的。因此,對於他的親信,無論有多麽腐敗、多麽無能、多麽遭人憎恨,勃烈日涅夫都奉行著“保護幹部”的方針予以庇護。“理論家”蘇斯洛夫給勃烈日涅夫找到了一條“理論基礎”:“幹部的穩定,這是勝利的保障。”勃烈日涅夫時刻奉守這一準則,時刻註意“保護幹部”。例如,克拉斯諾達爾斯克邊疆區第一書記麥都諾夫濫用職權,他治理下的地區賄賂成風,腐敗盛行。當克格勃首腦安德羅波夫建議將麥都諾夫撤職查辦並交送法庭時,勃列日涅夫卻連連搖頭說:“不能這麽辦。他是一個大的黨組織的領導人。人們信任他,跟他走,而現在我們要把他送上法庭?再說,他那個區裏的事情還進行得不壞嘛。我們換一個不誠實的人會把這個區的事搞壞的,先把他調到別的地方去,看看他怎麽樣再說吧。”烏孜別克斯坦黨的第一書記拉希多夫長期斂聚財富、將該共和國的棉花收入據為己有,將整個共和國黨組織變成自己的“家天下”,為此,蘇共中央收到了數以萬計的舉報信,而勃烈日涅夫卻把這些信件送還拉希多夫,並且先後授予拉希多夫多達12枚的勛章,以表彰他的工作。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勃夫因心臟病卒於莫斯科,終年76歲,安葬在克裏姆林宮墻下列寧墓後。他留下的著作有:《遵循列寧主義方針》(8卷)、《論蘇共和蘇維埃國家的對外政策》、《論現階段蘇共經濟政策的主要問題》、《發達社會主義的經濟管理問題》、《蘇共的農業政策問題和哈薩克的開荒》、《論對勞動人民的共產主義教育》、《保衛和平與社會主義》,回憶錄《小地》、《復興》、《荒地》、《按工廠的汽笛生活》、《祖國之情》以及在國外出版的著作《社會主義、民主和人權》等。
  在勃列日涅夫的時代,蘇聯的國勢達到了頂峰,但由於勃列日涅夫對蘇聯社會積累的無數尖銳矛盾缺乏認識,缺乏解決問題的決心和魄力,使這些矛盾越積越深,社會動亂的能量越積越大,最終隨著勃列日涅夫的逝去,一個曾經令人仰視的強國也隨之墜入深淵。
然而在勃氏去世20多年後,俄羅斯人卻開始懷念這位“忠厚長者”。俄各界對於勃列日涅夫的評價呈現出肯定多於否定的總體態勢,勃列日涅夫至少有兩點令其他人望塵莫及:關於他的笑話最多,他的聲譽最好。俄羅斯權威民意調查機構——列瓦達中心的民調顯示,39%的民眾對這位曾經執掌蘇聯大權18年的蘇共總書記表示欣賞、有好感或尊重,與此相比,對斯大林有同感的大約占36%,戈爾巴喬夫則有20%;對勃氏感到憤恨的只有12%,而斯大林和戈爾巴喬夫兩位前領導人則高達38%和43%。全俄輿情研究中心的調查則表明,勃氏是僅次於普京的聲望最高的領導人。61%的受訪者認為勃列日涅夫時期是國家發展最好的時期,一半的人認為勃氏在俄發展史上扮演了正面角色。這主要是出於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與現在相比具有“公正”的優勢,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統計數據表明,在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的1965年,蘇聯人的平均工資只有96.5盧布,到了其執政晚期就上漲到170盧布。很多蘇聯人在這段時間內搬進了屬於自己的房子,購買了像樣的家具、服裝甚至汽車。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社會分化為界限分明的貧富兩大社會集團。對於大多數俄羅斯民眾,勃列日涅夫時代是“不公正、不平等”的俄羅斯的對立面。根據列瓦達中心的材料,2005年1月,48%的受訪者認為,如果俄羅斯所有的一切都保留在戈爾巴喬夫改革之前的狀況會比較好。二是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處於發展的巔峰期,國際格局一度呈現出蘇攻美守的局面,俄羅斯的大國主義傳統和實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然而蘇聯解體後,在經歷了十幾年的經濟和社會資本主義化之後,俄羅斯始終沒有能夠找回曾經的大國榮光。而大國意識和強國意識恰恰在俄民眾的意識形態認同中占有重要地位。   當然,俄羅斯人現在也在反省勃列日涅夫時代。因為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開始停滯不前,這段時間內,蘇聯GDP增速從1966年至1970年的年均21%降低到後期的9%。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只有1966年和1973年兩年能夠保障面包的供應,其余年份竟然需要大量從國外用硬通貨進口糧食。蘇聯經濟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嚴重依賴於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從而為蘇聯的覆亡埋下了隱患。一些有識之士指出,勃列日涅夫執政的歷史要求俄羅斯人民進行深入思考,維護穩定的代價是什麽?穩定又是怎樣轉化成為停滯的泥淖?俄羅斯今後要實現重新崛起就不得不汲取勃列日涅夫時代的慘痛教訓,而不能僅僅沈湎於這個時代表面的顯赫背後。
  據他的翻譯蘇霍德列夫回憶,勃氏有兩件事幹得極好:打獵和開車。他曾親眼看見勃氏在打獵時一槍命中野豬心臟。1973年,勃氏訪問美國時,尼克松送了一輛“林肯”牌轎車給他。勃列日涅夫馬上拉著尼克松坐到車上,在狹窄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嚇得尼克松和坐在後座上的翻譯出了一身冷汗。而在勃氏執政後期,他則總泡在家裏看電視、看電影,然後再招來他喜歡的演員,給他們頒發各種各樣的獎章和勛章。
若要評選史上最搞笑的國家首腦,冠軍非蘇聯共產黨前總書記勃列日涅夫(1964-1982在位)莫屬。他要認了第二,就沒人敢認第一。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一把手,勃列日涅夫的水平與所作所為確實和他的地位嚴重不相稱。
勃列日涅夫的翻譯霍德列夫在回憶錄中寫道:勃列日涅夫是一個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知識貧乏的人,對任何事情都不求甚解,往往用諸如“我們將研究研究”、“我們考慮考慮”這類話搪塞對方提出的問題。只要手頭沒有講稿,他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
這個平庸的國家最高領導曾鬧出許多笑話來。1979年,勃列日涅夫和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私下會晤,他照本宣科,念著為他準備的稿子,當念到劃去的段落時,竟轉過頭去問翻譯:“我還要往下念嗎?” 1982年9月,勃列日涅夫到阿塞拜疆視察,在阿塞拜疆黨員大會上致祝賀詞。他拿錯了別人為他準備的另一份講話稿念了起來,居然沒有發覺!由於他的講話與大會毫不相干,臺下聽眾騷動起來,秘書連忙替他換了一份講稿,他這才明白念錯了稿子!
勃列日涅夫還有濃郁的“勳章情結”。以發獎章、勳章的方式頌揚自己治理下的蘇聯社會,成了勃氏工作日程中最重要的事,並對此走火入魔。他的警衛講了這樣一件真事:勃列日涅夫在看電視連續劇《春天的十七個瞬間》時,一個護士在一旁說,劇中的偵察員伊薩耶夫是個真實的人,現在還活著,只是被人遺忘了。這一下可算是觸動了勃氏最敏感的那一根神經。他馬上讓警衛去了解伊薩耶夫的近況,如住在哪裏,現在幹什麽等等。警衛說,不用去了解,沒有這個人,那是電視劇塑造的藝術形象。勃列日涅夫還是不放心,又給安德羅波夫打電話,得到的是同樣的回答。怎麽辦?勃列日涅夫本來是想給這個伊薩耶夫頒發勳章的,人都沒有,勳章怎麽發?勃氏這時來了聰明勁兒,他把一枚金星勳章授給了扮演伊薩耶夫的演員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
勃列日涅夫當政期間究竟給多少人發了多少獎章和勳章,已無法統計清楚;但可以說清楚的是,他沒少給自己發勳章,他一生獲得114枚勳章。1976年12月,70歲生日時獲得“蘇聯英雄勳章”,這是當時蘇聯的最高勳章,一般只授予為蘇聯國家和社會做出偉大貢獻的人士。同樣出於慶生,他還獲得“列寧勳章”和“金星勳章”超過三次。1978年他還獲得軍隊最高勳章“勝利勳章”,成為二戰結束後唯一獲得該勳章人士。他死後,1989年蘇聯取消了他的這枚勳章資格。
時間一晃過去了20多年,勃列日涅夫的名字仍常常出現在俄羅斯的各種場合,掛在老百姓的嘴邊,不過不是懷念,而是對他進行諷刺。說唱藝術家彼德羅相在舞臺上裝出一副臃腫不堪的樣子,嘴角歪斜,學勃列日涅夫說話:“今天,我……代表……蘇……蘇聯政府……授予您勳……章……”
     

 

 

 


34蘇聯元帥 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
Виктор Георгиевич Куликов
1921/7/5-
1951年2月17日晉升上校軍銜
1958年2月18日晉升少將軍銜
1965年6月16日晉升中將軍銜
1967年5月4 日晉升上將軍銜
1970年4月29日晉升大將軍銜
1977年1月14日晉升蘇聯元帥軍銜

.
.
(Виктор Георгиевич Куликов1921.7.5-),蘇聯元帥(1977.1.14)。蘇聯英雄(1981.7.4)1942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39年參加蘇軍。畢業於格羅德諾軍事學校(1941)、高級裝甲坦克軍官學校(1947)、伏龍芝軍事學院(1953)和總參軍事學院(1959)。軍事校畢業後,分配到基輔特別軍區任排長。衛國戰爭開始後,先後在西南方面軍、加裏寧方面軍、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和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參加作戰,任偵察營摩托連連長和坦克營參謀長。1943年8月-1945年5月任獨立坦克第143旅(1945年 2月起為近衛重型自行火炮旅)參謀長。在斯摩梭斯克、白俄羅斯、裏加、東普魯士等戰役中擔任旅戰鬥行動的計劃工作。在上述戰役中,該旅完成了突破敵人堅固防禦地帶的任務,參加了快速軍隊集群的作戰,進行了抗擊敵坦克集團反突擊的防禦戰,並參加解放了涅韋爾、波洛茨克、米塔瓦、圖庫姆斯、但澤和斯德丁等城。他在組織戰鬥和指揮該旅作戰方面掌握了得當的作戰方法,因而該旅順利完成了戰鬥任務。戰後,曾任旅參謀長、副旅長和團長。1954-1957年任師參謀長和師長。1959年起任集團軍副司令和第一副司令。1964-1967年任集團軍司令。在領導兵團和戰役軍團期間,表現出高深的軍官理論修養和善於把偉大衛國戰爭的豐富經驗用於實踐的才能。1967年5月被任命為基輔軍區司令。1969年10月任蘇軍駐德軍隊集群總司令。1971年9月任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武裝力量總參謀長。擔任上述職務期間,十分關心進一步加強各軍種的建設和技術裝備,重視提高各軍種的戰役戰鬥訓練和加強戰備,並且極為重視蘇聯軍事科學的發展。1977年1月被任命為華沙條約締約國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為加強社會主義各國軍隊的戰鬥團結,做出了重大貢獻。1971年起為蘇共中央委員。蘇聯第七-九屆最高蘇維埃代表。
獲列寧勳章l枚,紅旗勳章3枚,—級衛國戰爭勳章2枚,紅星勳章和三級“在蘇聯武裝力量中為祖國服務” 勳章各1枚,獎章及外國勳章多枚。
   

35蘇聯元帥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奧加爾科夫
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Огарков
1917/10/30-1994/1/23
1950年9月4日晉升上校軍銜
1957年7月11日晉升少將軍銜
1963年2月22日晉升中將軍銜
1967年10月25日晉升上將軍銜
1973年10月5日晉升大將軍銜
1977年1月14日晉升蘇聯元帥軍銜
.
.
.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奧加爾科夫(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Огарков1917-1994),工程兵出身,蘇聯總參謀長,1977年蘇聯元帥,他是冷戰時期蘇軍中最聰明,最有預見性的戰略理論家,提倡電子科技革命,是信息化電子戰和精確制導戰爭的先驅。
蘇聯元帥奧加爾科夫1917年10月30日生於特維爾州,1938年參加蘇軍,先後畢業於工農動力速成中學、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 偉大衛國戰爭期間,一直在部隊任職,在西方面軍作戰時任步兵17師所屬團工程兵主任,1941年9月任卡累利阿方面軍工程部高級工程師,後任海軍陸戰隊61旅工程兵主任。1942年12月任32集團軍工程兵副參謀長,1943年8月起任方面軍工程兵作戰處處長。1944年5月任步兵122師工程兵主任,11月隨部隊轉隸南方的烏克蘭第2、第3方面軍,在北極地區、巴拉頓湖和布達佩斯等戰役中,對軍隊作戰工程保障工作有方,顯示出深湛的軍事工程知識,表現了勇敢無畏精神。1945年加入蘇共。
戰後初期在喀爾巴阡軍區工程兵部隊任職,1947年調遠東部隊,歷任濱海軍區工程兵副主任,主任,總司令部作戰處處長,1955年起任遠東軍區副參謀長兼某部部長。1957年晉升少將,1959年在伏羅希洛夫總參軍事學院進修完成後,任駐德集群近衛第20摩托化步兵師師長。1961年起任白俄羅斯軍區參謀長,1965年12月任伏爾加河軍區司令,創造性地運用理論知識和豐富的經驗,在大批新式武器裝備軍隊的條件下出色地組織戰術訓練。1968年4月起任蘇聯武裝力量第一副總參謀長,設立蘇聯戰略欺騙總局,他還管理指導著《紅星報》、《蘇聯》、《旗手》、《武器與裝備》等上百種軍事報刊。擁有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不經它的許可,任何部隊不得調動,非經它的許可不得修建任何火箭基地和軍隊營房,連克格勃部隊也不例外。對某些方面的成就,他們小心翼翼地加以掩蓋,另一方面則要鼓吹的面目全非。一句話“敵人只能看到奧加爾科夫打算要他們看到的東西。”他是蘇軍總參謀部內權勢最大的人,權力甚至淩駕於第一總局或第二總局局長之上,因其在愚弄美國代表團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為此他1974年成為國防部副部長兼技術委員會主席,1977年起任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蘇軍總參謀部總參謀長,晉升蘇聯元帥,並獲得蘇聯英雄稱號。1979年他反對出兵阿富汗,理由是有限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粗暴地打斷了他:“還輪不到您教訓政治局!您只須執行命令。”結果阿富汗戰爭使蘇軍陷入泥潭,消耗了國力。1981年他組織了空前規模的西方-81軍事大演習,使西方斷定,華約的坦克海有能力在一個星期內抹平北約在中歐的駐軍,打到巴黎城下,只有戰術核武器才能挽救北約。在奧加爾科夫推動下,蘇軍采用當時最先進的數字化技術的戰術指揮系統取得成功,以此為基礎,奧加爾科夫建立了第一個數字化試驗部隊,試驗證明,數字化技術可顯著提高部隊戰鬥力。雖然奧加爾科夫的軍事思想是蘇軍應對新的挑戰的利器,但它威脅到了一大批人的職位和利益。當年奧加爾科夫的副手馬赫穆特•阿赫馬托維奇•加列耶夫在紀念文章中說:“如果不考慮個人利益,大家會舉雙手贊成改革。考慮個人利益,大家就一致反對改革。”1984年他離開總參謀部,成為西部方向總指揮,他所倡導的軍事改革無疾而終。1988年進國防部總監察團,蘇聯解體後是俄羅斯國防部顧問。死於1994年1月23日,葬在新聖女公墓。
他為蘇聯的全球戰略鞠躬盡瘁,對武裝力量的建設和戰備水平的提高做出重大貢獻,積極參加研究蘇聯軍事科學中的重大問題,並擔任多卷本的《蘇聯軍事百科全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等著作的編委會主任。他還是蘇共24大和25大的中央委員。
奧加爾科夫獲蘇聯英雄稱號(1977),2枚列寧勳章,1枚十月革命勳章,1枚紅旗勳章,1枚蘇沃羅夫一級勳章,偉大衛國戰爭一級勳章2枚,二級勳章1枚,2枚紅星勳章,1枚“蘇聯武裝力量為祖國服務”三級勳章,一枚列寧科技創新勳章。另外還有17枚獎章,以及37枚國外獎章勳章。
[ 此帖被朕本南蛮在2011-01-13 22:50重新编辑 ]
36蘇聯元帥 謝爾蓋.列昂尼德維奇.索科洛夫
Сергей Леонидович Соколов
1911/7/1-
1943年9月9日晉升上校軍銜
1953年8月3日晉升裝甲兵少將軍銜
1959年5月25日晉升中將軍銜
1964年4月13日晉升上將軍銜
1967年4月12日晉升大將軍銜
1978年2月17日晉升蘇聯元帥軍銜
.
.
.
謝爾蓋.列昂尼德維奇.索科洛夫(Сергей Леонидович Соколов 1911.7.1--- ) 蘇聯軍事家,蘇聯元帥(1978年)。1968當選為蘇共中央委員。1984-1987年蘇聯國防部長,因紅場事件辭職。蘇聯解體後成為俄羅斯國防部部長的特別顧問。在其軍旅生涯中曾獲得過許多榮譽勛章。
生於烏克蘭克里米亞州葉夫帕托利亞市,1927年九年級畢業後在基洛夫州科捷利尼奇市地區聯合日用百貨倉庫當包裝工,1930年開始在共青團工作,任工業聯合企業組織書記。1932年5月29日被團組織推薦入伍進高爾基裝甲兵學校,1934年11月畢業後分配到西伯利亞軍區29步兵師擔任排長。1937年入黨。
1938年任遠東方面軍39軍第2機械化旅坦克連長時參加哈桑湖戰役,時年27歲,給日本帝國主義迎頭痛擊。獲軍功章,戰後升獨立坦克營營長。偉大衛國戰爭時期,1941年6-9月在西方面軍擔任坦克團參謀長,1941年10月起任卡累利阿方面軍裝甲坦克兵局處長助理,1942年4月任處長,6月任局參謀長,1943年1月任方面軍裝甲機械化部隊局參謀長,9月9日授上校,1944年3月任該方面軍32集團軍裝甲坦克和機械化兵司令,參加了保衛和解放蘇聯北極地區的作戰,表現勇敢,並在指揮坦克部隊方面顯示了高超的才幹,深得方面軍司令基里爾•阿法納西耶維奇•梅列茨科夫元帥賞識。
1945年9月進裝甲兵學院學習。1947年11月畢業後任坦克團長。1948年5月任坦克師參謀長,1949年12月進總參軍事學院,1952年1月畢業後任機械化師師長,1953年8月3日授坦克兵少將,1954年12月任集團軍參謀長,1958年3月任集團軍司令,1959年5月25日授中將軍銜,1960年1月任莫斯科軍區第一副司令兼參謀長,1964年4月13日授上將,7月任列寧格勒軍區第一副司令,1965年10月任司令,1967年4月12日授大將並擔任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開始在蘇聯軍事領域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精湛的軍事知識,為提高蘇軍的作戰水平、研制致命武器、完善各軍兵種,作出了重大貢獻,於1978年2月17日升為蘇聯元帥。烏斯季諾夫任國防部長期間基本上依重他的軍事指揮經驗。1979年12月27日起作為前敵總指揮隨蘇軍土耳其斯坦軍區40集團軍108師進入阿富汗,從此擔任蘇聯國防部駐阿富汗作戰指揮組組長直到1984年12月,索的幼子同時也在40集團軍一線隊伍中作戰。1980年4月28日索科洛夫因在指揮出兵阿富汗的作戰行動中被勇敢堅決,個人無私忘我的工作,而獲得蘇聯英雄稱號。1984年接替逝世的烏斯季諾夫擔任國防部長的崇高職位。
1987年5月28日,發生了西德冒險家魯斯特駕機闖紅場事件,5月30日,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借此將索科洛夫、蘇聯國防部副部長兼防空軍總司令科爾杜諾夫空軍主帥、國防部副部長盧舍夫大將等10名將軍和其余298名校尉軍官撤職。解職後被授予榮譽武器手槍1把。1987年成為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1992年9月成為俄羅斯國防部長特別顧問。1968-1991年為蘇共中央委員。克里木半島立有他的半身銅像。 此外,索科洛夫也是現健在的前蘇聯元帥和軍官中年齡最大的一位。
  受嘉獎情況:1枚蘇聯英雄金星獎章,3枚列寧勳章,2枚紅旗勳章,1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1枚偉大衛國戰爭一級勳章,2枚紅星勳章,1枚“蘇聯武裝力量為祖國服務”三級勳章,18枚獎章(其中包括保衛極圈地區獎章),以及35枚國外獎章勳章。1995年俄羅斯總統頒發給他1枚俄羅斯朱可夫勳章。
[ 此帖被朕本南蛮在2011-01-13 22:51重新编辑 ]

 

 
37蘇聯元帥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
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Петров
1917/1/15-
1952年4月29日晉升上校軍銜
1961年5月9日晉升少將軍銜
1965年6月16日晉升中將軍銜
1970年4月29日晉升上將軍銜
1972年12月15日晉升大將軍銜
1983年3月25日晉升蘇聯元帥軍銜
.
.
.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Петров1917-)蘇聯英雄。國防部陸軍總司令,1983年蘇聯元帥。他在1978年歐加登戰爭發揮的淋漓盡致,僅一個星期就把索馬裏軍隊打的潰不成軍。
  1917年1月2日生於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切爾諾列斯諾耶, 1939參加蘇軍。戰前畢業於少尉訓練班,1941年完成了2月制得初級指揮員速成班,立刻走上戰場。偉大衛國戰爭時期,1941年8月起在高加索戰線任騎兵排排長、連長、團副參謀長、營主任副官、沖鋒槍營營長等職。1943-1944在烏克蘭第一、第二方面軍任旅和步兵師作戰科科長。1944年加入蘇共。先後參加過塞瓦斯托波爾和高加索保衛戰,強渡第涅伯河和德涅斯特河,以及解放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作戰。常常幫助部隊制定策略,善於在復雜的情況下定下決斷。。     
戰後1945年和1948年兩次進伏龍芝軍事學院進修,畢業後任集團軍司令部處長、1953年6月任步兵團團長、1955年12月任師參謀長。1957年1月起任129摩托化步兵師師長。 1961年在部隊中擔任要職。1966年1月起任遠東軍區第一副司令兼參謀長。1968年畢業於總參軍事學院。總參軍事學院。1972年任遠東軍區司令,晉升大將。1976年5月起任陸軍第一副總司令,1977年埃塞俄比亞和索馬裏為歐加登地區歸屬而爆發歐加登戰爭,蘇聯現是支持索馬裏,後來支持即將戰敗的埃塞俄比亞,11月25日,蘇聯開始向埃塞大規模空運物資,當天夜裏,至少225架運輸機從蘇聯飛抵埃塞,卸下足夠裝備3個師的裝備。接下來的兩個星期,亞的斯亞貝巴機場平均每20分鐘就有一架蘇聯運輸機降落。為保證空運的指揮聯絡,蘇聯還專門發射了一顆衛星。彼得羅夫也奉命擔任埃塞俄比亞軍隊總顧問,全權指揮作戰[1],1978年3月5日他指揮12萬埃塞陸軍向索馬裏軍艾迪德固守的季季加發起了立體聯合攻勢。並用第76空降師在季季加以東20公裏處實施了戰略空降,頃刻間就擊潰了守軍,彼特羅夫指揮的埃塞軍隊僅用了7天就收復了全部失地,基本結束了戰爭。1980年起任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 1982年2月16日授予蘇聯英雄稱號。1983年3月25日成為蘇聯元帥。
1992年1月成為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獨聯體聯合武裝力量總參謀部顧問,1992年9月任俄羅斯國防部長特別顧問。由於出色履行政府交給的使命而授予蘇聯英雄稱號。如今彼特羅夫就居住在莫斯科,靠養老金過活。
  受嘉獎情況:1枚蘇聯英雄金星獎章,4枚列寧勳章,1枚十月革命勳章,1枚紅旗勳章以及13枚蘇聯獎章和16枚外國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