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家里的东西被偷了:被跨国公司绑架的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33:42

被跨国公司绑架的中国

北京大军智库公司 编辑

2011年10月

目录

大军网:中美两国的投资收益比较

白益民:中国怎样将外资挤出去?

大军网:在华跨国公司状况

各国跨国公司在华状况

-----------------------------------------------------------------------------------------------------------

 


发件人:"thxj2008"   2011-10-11 09:03:27 +0800 收件人: "zdjun" 抄送: 标题: 对比资产负债表

中美两国的投资收益比较

大军网 编辑

2011年10月

    先来看中美两国间的资产负债状况。

  中国持有1.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5000亿美元的美国企业债,1千亿美元左右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投资移民不计),中国投入美国的金融资产约1.7万亿美元,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形成的资产约3000亿美元,加起来总共2万亿美元。

  美国对中国的金融资产有飞机和设备租赁约700亿美元,股票约1000亿美元,直接投资约3000亿美元,创投及流入热钱约1000亿美元,多年来直接投资在华形成的固定资产和利润估计1.5万亿美元,共计约2万多亿美元。

  中国和美国间的相互投入资产值抵消平衡后,美国和中国差不多。但中美之间的投资效益却大不一样。以美国通用汽车在华投资为例,其投资回报率大约为25%,四年便收回投资成本,五年之后每年从中国净赚几亿美元。而中国对美债券的投资回报率仅有3%左右,扣去美元不断贬值的损失,中国在美投资的收益实际为负。

    美国在华投资每年有大笔的回报,其他各国在华投资也是如此。改革三十年来,中国已经布满了跨国公司,中国经济各个领域几乎已被跨国公司挤满,每年光是利润收益也有4000--5000亿美元。而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微乎其微,联想收购了IBM一部分,还搞得连年亏损。至于TCL的海外投资更是全军覆没。所以,不要看中国今天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从经济收益角度看,中国还是一个廉价的打工仔。

    以美国餐饮业公司在华的投资为例,其最大的投资企业百胜集团在华拥有的品牌有:肯德基、必胜客、必胜宅急送、东方既白。旗下包括肯德基、必胜客、塔可钟、A&W及Long John Silver's(LJS)五个世界著名餐饮品牌。其中,东方既白是百胜旗下第一个比照肯德基的营运模式打造的中式快餐品牌。自2005年4月在上海开设第一家餐厅以来,东方既白目前已进驻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

    百胜集团在华的市场份额:2009年百胜餐饮集团再次蝉联当年餐饮百强第一。2005-2007年,肯德基在中国快餐连锁的市场份额达到40%,麦当劳为21%。截至2010年6月,肯德基在华门店数突破3000家,覆盖了大多数二三线城市,麦当劳中国门店数量仅相当于肯德基的1/3。

    2010年,百胜在中国市场的业绩首次超过美国本土,达到了41亿美元,占到集团业绩的36. 5%。2011年第一季度,百胜在中国的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3%,而同期美国的同店销售额却下降了1%。2010年,百胜期望能在中国3700家餐厅的20亿美元营业额中占据36%的市场份额。截至2011年4月,百胜在华员工人数达到30万。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有几个打入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何时能达到肯德基这种程度?

美国在华投资具体分析

  1、飞机和设备的融资性租赁

  如果你乘坐中国航空公司的航班,无论你是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还是央视记者芮成钢;无论你坐的是国航、东航、南航三大国有,海航、深航、厦航三大地方,还是春秋、吉详等民营航空公司的航班;无论你坐的是空客、波音,还是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生产E190。你有百分之六十的可能,是坐在一架所有权归美国所有的飞机上。

  中国的航空公司引进飞机,70%到90%都是通过融资性租凭租用的,而美国公司又占有其中90%以上的份额,在中国引进的1600多架飞机中,有近千架是租用美国通用、AIG等飞机租赁公司的飞机。

  除了飞机,还有轮船、海上平台,大型和成套工业设备。美国的金融租赁公司,在中国约有700亿美元的资产。700亿美元的资产,较之中国拥有1万5千亿美元国债企业债、较之美国拥有中国庞大的金融资产,只不过是个零头。为什么本文将其列在第一条上。只因为至今没有一个人搞得明白,为什么中国有钱买1万多亿息率不到2.5%的美国国债,却没有钱买飞机,要花高达8%息费率(息率+机身保险费率)向美国租飞机。

  以中国通过美国AIG公司引进一架空客A330的飞机为例,看它在表象上如何扭曲中美两国的国际收支表,看完不准笑掉你的大牙。设定这架欧洲制造的A330价格2亿美元,舱门和飞机翼梁固定接头等件是中国西飞、哈飞出口的,货值200万美元。那么在中美两国的国际收支表上会出现现这样的情况。

    1、进出口贸易:美国的贸易赤字增加2亿美元(因为这架飞机是卖给美国AIG公司的,最终购买合同和付款给空客的都是美国AIG公司,计入欧洲对美国出口)。中国呢?贸易顺差增加200万美元(向空客出口舱门和飞机翼梁固定接头等件)。2、外汇储备和国债:中国少了支付飞机货款,外汇储备增加2亿美元。此2亿美元买了美国国债,美国欠中国的债务增加了2亿美元。

  在中国航空公司机队扩张和扩张形式改变之前,飞机金融租凭规模越来越大。中国引进的飞机越多,美国的贸易赤字和国债越多,这种扭曲中美国际收支表象的状况就不会扭转。

  2、股票  

    今年八月初,国际金融市场传出这样一条消息:美国第一大银行美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需在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  消息传出,中国建设银行H股股价应声暴跌,六个交易日跌了20%,仅8月9日一天就跌了7.3%。在建行股价的带动下,H股A股的银行板块,恒生国企指数和上证指数均大幅下跌。

  美银缺钱关建行什么事?因美国银行乃建设银行第二大股东!最多时拥有建设银行19%的股份,建设银行是美国银行的摇钱树,美银需要钱时就会出售建行股份套现。

  从香港联交所的公开资料可以查到,无论是工行、建行、中行三大行;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电信。还是中煤、中铝、中国神华等资源性企业。中国各种垄断性国营企业,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的十大股东中,差不多一半是美国的企业、基金。

  高盛之于工行,美铝之于中铝,美国人用美元买中国企业股票,中国卖股票收美元买美国国债。截至2010年底,美国企业、基金和个人投资者拥有中国A股股票价值1000多亿美元,在香港上市的H股股票价值约2000亿美元,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股票价值约300亿美元,合计3300亿美元。

  3、直接投资

  如果说股市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截止2011年10月1日,美国股市是全球硕果仅存的几个仍处在“牛市”形态的市场之一。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限制本地资源开采,甚至海岸线150海里范围内的海上石油都禁止开采,同时,美国把制造业外包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用他国的资源、劳力为美国制造商品。把资源留在地下,把污染留给中国,美国因此出现了巨额贸易逆差。

    尽管30年间,截止2010年底,美国累计出现24700万亿美元的对外金融净负债(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11年6月28日发布的数据),但据彭博财经报造,美国巨额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大量利润,为了避开美国税,标准普尔500企业未汇回美国母公司利润高达2万多亿美元,仅美国企业为避税而滞留海外的利润就足以抵消美国全部对外金融净负债。这是美国人发起“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如此,你可以看到,无论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2011年的欧债和中国债贷危机,美元和美国国债,都成为全球资金追捧的避难所。那么,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价值几何?

  2011年上半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生产和卖出超过240亿瓶水(冰露、水森活)、茶(雀巢冰爽、茶研工坊)、果汁(美汁源、酷儿)、汽水(可口可乐、雪碧、醒目、芬达)等饮料,全年销量将高达500亿瓶。经过近年高速兼并扩张,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已牢牢坐稳中国饮料市场头二把交椅,二乐每年在中国市场实现的净利润30亿美元以上,按两乐平均18倍市盈率计算,仅两乐在中国的资产价值就超过540亿美元。

  美国在中国最赚钱的企业,不是英特尔、微软、苹果、思科等高科技企业,也不是可口可乐,在中国最赚钱的美国企业可能是销售飘柔、海飞丝等洗发水,舒肤佳、护舒等卫生巾,帮宝适等婴儿尿布,吉列、百灵等剃须理发品,玉兰油等护肤品,以及佳洁士牙膏,碧浪汰渍洗衣粉、金霸王电池等等五花八门消费品的全球最大日用品公司:宝洁公司。看美国有多少企业在中国占据龙头地位,看美国的品牌和消费方式如何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吧:

  饮料业: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零售业:沃尔马、安利;

  汽车:通用、福特;

  餐饮业:麦当劳、肯得基、星巴克、必胜客、德克士;

  快速消费品:宝洁、家乐氏,强生、舒洁、雅芳,亨氏,高露洁、百威;

  体育用品和服饰:耐克、匡威;

  服装:GAP、贝纳通、CK、骆驼、LEE、coach、花花公子、NAUTICA、圣.保罗,GUESS;

  电子和其它消费品:苹果、英特尔、惠普、戴尔、富士施乐、3M、迪斯尼,惠氏。

  等等……

  可以这样说,在美国,每个商场的各个角落都有“中国代工”的商品;而中国,大街上到处都有美国人的店铺,每个商场的各个角落都有美国牌子的商品。用中国的资源、在中国制造、卖给中国人,赚走最大头的品牌及营销价值。美国标准普尔500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每年就用这样方式从中国赚取超过8百亿美元的利润,按其14倍的历史平均市盈率,其在中国的资产价值约11000亿美元。加上其它中小企业在中国投资,美国企业在中国拥有的资产价值,高达15000亿美元

  4、创投与热钱

  中国有一个产业群,是依赖来自美国的创投基金发展起来的,这就是互联网产业。仅美国国际数据集团一家,就投资腾讯、携程、百度、搜房、当当、同程、威客、土豆网、如家、汉庭等200多家企业。目前,活跌在中国的美国创投基金的模约有200亿至300亿美元的规模,这些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处于起步阶段、迅速增长的公司,待公司发展壮大或IPO上市后,即卖出所持股份,获利往往是几倍到几十倍,而接盘他们卖出的股份的,多是以美国为主的各类基金。目前,以2倍原始价值计,美国创投基金持有中国新型产业企业的股份的资产价值不低于500亿美元。

  在中国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不到2万亿是历史上进出口顺差、投资、劳务、侨汇、黄金生产等结余,1万多亿是国际热钱。这些热钱有的捣腾地产、期货,甚至参与高利贷、农产品炒作。更多地就是兑换人民币,卖给中国央行,让中国增加外汇储备,买美国国债。“热钱”则稳赚人民币与美元的息差与汇差。中国央行直到最近才承认外汇储备中有热钱存在。

  这个地球上热钱谁最多?美国!由于美元在国际储备和国际结算中的地位和需要,美国大开印钞机,大量的美元注入美国的金融系统,进入流向全球。不管肤色如们,国际金融大鳄、小鳄们多是美国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窜的热钱多半来自美国。由于香港和台湾炒家的存在,流入中国的热钱则仅有三分之一来自美国,资产价值约3000亿美元。

  5、美国最大的一笔外汇储备

  上述四项相加,美国对中国的资产总值约225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11年6月28日发布的美国对外金融资产总值203153亿美元这一官方数据的11%,与中国在美国外的全球经济规模的份额相当,与中国作为的全球投资的主要引进国的的地位相比,比例偏低。

  中国和美国间的金额资产值互为抵消平衡后,中国对美国净负债7500亿美元(约5万亿人民币)。这一数值,只会多,不会少;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因为这一数值,没有计入因移民而产生的资产所有国转移。

  例如,中国某一福布斯版富豪,在中国拥有资产50亿,他和家人事实上已移民美国,他的个人或家庭在中国的企业财产,按国际会计准则,本应计入美国对中国的资产、中国对美国的负债,此处因技术上难以识别而没有计及。美国的最大一笔外汇储备,就是中国的富翁、官员;富二代、官二代;富三代、官三代。

 


 

 



发件人:"白益民" 2011-10-13 07:43:07 +0800收件人:"baiyimin001" 抄送:标题:白益民:谁逝去了十年?

中国怎样将外资挤出去?

----谁逝去了十年?

白益民

2011年10月

  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形成自己的财团模式,而避免走弯,就能把外资排挤出去,从而形成“国进民进”的双赢格局;在中美日经济“三国演义”格局下,日本企业的财团模式,或是中国企业实现“国民共进”的必由之路。

  经济“三国演义”

  获得全球经济影响力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霸道方式;一种是王道方式。当初项羽和刘邦争天下,项羽霸道,刘邦王道,最后让刘邦得了天下、项羽乌江自刎。美国方式就是靠强权强势硬实力,而中国做不到,就只有靠软实力。日本人就是搞王道,有时候,软实力并不觉得很厉害,所以不得不防,它能够把全球东西都拿到自己手里。

  在中美日“三国演义”中,中国更像蜀国,日本更像吴国,而美国更像魏国。中国人还是蜀国心态,满足于在成都平原的自给自足,整天强调内需,没有扩张性,而最后要花钱买资源,应该是把资源拿到手再强调内需,否则全球资源价格太高。而日本人更像吴国人,日本文化与吴国文化很像,魏国则是强势的北方文化。在三国演义中,蜀国是最弱的。那么,蜀国应该“联吴抗魏”还是“联魏抗吴”,从目前的形势看,再结合地缘政治考虑:一方面要防吴,一方面要联吴。当然,不排除必要时考虑与魏的战略联合,总之关系很微妙。

  美国的模式是创业型,日本的模式更适合可持续发展,两种是不同的模式。美国创新企业很多,但长寿企业很少,而据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百年企业已经达到了2万多家,日本大财团的企业几乎都是百岁以上。美国的经济模式跟创业投资有关系,一旦产生一个概念,就会有大量的资本进入。中国可以吸收两种模式的优点,比如创业型的产业可以搞美国的模式,而要做得长久可以学习日本模式。

  日本模式为“农耕模式”,美国模式为“游牧模式”。农耕模式是从播种、插秧到施肥、除草、农具、水库等全部涉及。旱了有水库,有杂草就去清理,有很多劳动力从事这项工作。这一套系统就是财团体系,而水库相当于金融。游牧模式则不需要这些,它只要发现哪里有水草,把牛羊往那一赶,就可以吃水草了,这样可以快速地收获,但游牧模式是有风险的,比如一旦出现暴雪等恶劣天气,牛羊就没得吃了。

  中国是该放牧,还是农耕?“放牧要求地多人少。虽然中国国土面积那么大,但适合人居的地方毕竟有限。所以,中国的模式必然是农耕模式为主体,游牧模式为辅。比如有一块地本身就不适合农耕,就可以用来放牧。中国经济需要一国两制,两制要分清主次。

  历史上,汉人灭胡,也学了胡人的胡服骑射,但主体还是农耕,把内部体制建立得井井有条,如果都变成草场就乱了。其实,在中国,以长江为界,南方是农耕模式,北方是游牧模式,北方人爱搞金融、圈钱,南方人踏实做产业,这跟性格、地理、文化有关。

  呼唤财团模式

  我们已经看到,为应对危机和震后重建,日本产业资本已经出现了回流,这势必造成日本产业资本全球化扩张势头有所放缓,如此,正在全球化布局的中国企业是否有些机会?

  事实并不尽如人想象中那么完美。中国企业出海都是小舢板出去,日本企业出去都是航空母舰的战斗群。很多中国企业甚至通过美国投行出去,其实,在没出去前就已经被别人算计完了。中铝走出去还是让人玩了,联想收购IBM也让人玩了,吉利收购沃尔沃能不能算成功?日本财团的核心是商社,表面上是国际贸易公司,实际上是产商融的结合体,把很多关联企业全带出去。

  姑且不论小舢板风平浪静能够划多远,遇到海浪可能就被打翻了,而即便能够勉强躲过海浪,也经不起航空母舰的冲击。所以中国企业机会很少,因为体制、机制原因,而即便日本不行了,对不起,中国企业也没有多少机会。因为除了美国的对冲基金、金融资本在那守着,还有韩国也在模仿日本的财团模式,因此现在还轮不到中国。

  为什么中国不能形成自己的财团模式?白益民指出,现在,主导中国经济的人都是美国回来的博士,而美国人的思路是金融和产业分离,最后我们就美国化了,就把自己的金融和产业拆散了。最初邓小平访日,学习日本搞了中信、招商局、光大、华润等财团,但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大家就都在批判这种模式,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而这都是美国回来的博士批判的,美国人的目的就是拆散财团,中国财团若发展起来对美国有很大威胁。

  通过财团,日本人不但把美国资本排挤出日本,又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财团又打到美国,打下东南亚、拉美,这无疑削弱了美国在全球的竞争力。韩国后来模仿日本,形成的财团模式,也将美国的很多东西也夺走了。我们看到,美国汽车产业已经玩完了,通用和克莱斯勒都已倒闭。再往前看,美国的电视、冰箱、照相机产业已经全被日本、韩国财团干掉了。如果中国再搞几个财团出来,美国还怎么过?因此,美国正扶植那帮所谓自由市场经济学者去当这个学家那个学家,进入世界银行,并在高校中扶植很多人,向其灌输美国思路。

  事实上,中国也曾经出现产业整合的趋势,如山钢并购日照钢铁,河北钢铁联合当地5家钢铁企业,靠拢形成战略团系,但这种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团,也没有多少竞争力。财团是立体结构,产业、商业和金融结合,而并购只是把大家拼在一起,是平面结构。在产商融的航空母舰上,金融是空军,产业是陆军,商业是海军,它们是立体作战模式,刚才你说的中国钢铁企业之间的并购只是陆军的整合,这样还是陆军,出不了海。人家照样对你进行空中打击。这样产业整合越大,目标越明显。我们没有从经济体制上找出根本原因,光是企业之间弄来弄去意义不大。

  而要从经济体制上具体落实这种“产商融”结合的模式,别再批判产商融结合,再去学美国的产融分离。现在很多人提出产融结合,没有看到产商融的三角关系。我们要摸清楚学习的榜样,中国是要产业立国还是金融立国,中国那么多劳动力,当然是产业立国了,靠华尔街那种特权印钞机,美国有强权,有武装力量,跟着它的游戏规则,玩得起吗?我们要清楚游戏规则,是按照自己的玩法,还是跟别人玩。中国企业需要战略性的思维,但是现在没人在做这个事,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国进民进”双赢

  日本要产业立国,要解决就业,要为日本等没有资源的国家获得更多的资源,有很多战略性的东西它们都想清楚了才去实践。这些都符合东方化人的做事方式,恰恰中国(包括体制设计)现在感觉有些不伦不类。

  何谓东方化?打了个比如,东方人习惯下围棋,每个棋子都一样,没有车马炮的区别,围棋讲究布局,关键看棋子下在哪。中国却是下象棋,象棋靠的是硬碰硬,拼到最后什么都不剩了,到最后基本上都是和棋,谁都没有赢,结果是两败俱伤。而围棋不同,谁拿下势,谁布局好,谁就能赢,围棋也没有和棋。

  都说日本过去十年是逝去的十年,其实中国才是真正的逝去的十年。别看中国GDP每年增长多少,其实外资贡献很多,我们在技术方面也没有太多积累,全是引进成套的设备技术,而中国金融业也可谓停滞了十年,还把外资的金融放了部分进来,更有甚者把国有金融的股权贱卖出去了。还天天喊着大国崛起,其实是自娱自乐。

  中国应该保持一种危机感,地震对日本来说是好事,地震使它们的危机感更强了。中国企业因为没有经过大危机,以为就是太平盛世,其实是危机重重,而一旦危机爆发,是不可收拾的。因为中国企业互相关联不多。如果一家企业玩完,大家就树倒猢狲散。而后,人家就会过来廉价抄底你的资产了。”白益民彷佛已察觉到危机的风吹草动。

  国企要重新整理思路。过去学习美国,国资委不能再跟着华尔街跑了,国资委应该掌握产业体系,应该更多学习日本。如果国资委能够在财团建立中起到主导作用,想办法让产业与金融结合。如果它去跟中央谈这个事,来推动这个事,就简单多了。能够理解国资委的担心:它们担心走弯了,金融变成房地产炒作的工具,并且这些官员不是职业经理人,干完就走人了,没有全球布局、出海的动力。

  另一个主体是民间资本。与其让民间资本做地下钱庄、影子银行,不如将其变成商业银行。而真正的商业银行还是诞生于民间的产业,积聚形成的资本。关键是怎样引导商业银行与产业资本结合。”他告诉记者,“在日本明治维新时,一下出现上千家商业银行,然后这些银行慢慢通过竞争,有些倒闭,有些合并组合成大银行。

  现在,民间资本拿不到银行牌照,都去搞私募基金,私募基金多了,乱到一定程度也会出现问题。为什么不能让它合法化?”他强调,“放开几个浙商银行,但不能乱。银行吸收公众存款,会影响到社会,如何控制?可以让这些商业银行主要进行产业企业内部的融资,不要让它们在社会上融资,只有特别规范的商业银行才允许吸收公众存款。

  另一个担心是,“由于中国特殊利益集团间的矛盾,国企自己搞不了财团,也不让民企搞。国有资本压着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却与外国资本结合。中国是内战外和,而日本企业则是内和外战。”尽管如此,白益民仍极力呼吁中国企业建立自己的财团模式。

  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形成自己的财团模式,而避免走弯路,就能把外资排挤出去,从而形成“国进民进”的双赢格局,实现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对接,当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产权逐渐模糊后变成集体所有、国民共有。但这需要共同的意识,共同的理念。

 

 

 

在华跨国公司状况

北京大军智库公司  编辑

2011年10月

 

雀巢公司

    行业/产业:食品、饮料。

    进入中国时间:1908年,雀巢公司就在上海开设了它在中国的第一家销售办事处,1984年在中国投资建厂。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更试图将产品平民化,让更多的二、三线城市的中国家庭,品尝到这些营养健康食品。雀巢把研究中国传统食材,作为促进中国乃至全世界消费者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从原料供应到产品生产,从企业管理到人力资源,再到市场营销,雀巢彻头彻尾地执行着本土化,以便更快地融入中国。雀巢在中国销售的产品98%都是本地制造的,覆盖一系列按照国际上最高质量标准制造的产品。

     2011年4月,雀巢收购了银鹭食品公司,获得60%股权,2011年7月份收购徐福记60%的股权,彰显了雀巢扩张蛋白饮料市场和糖果市场的决心。目前,雀巢已经全面介入中国市场,其产品涉及咖啡制品、调味品、奶制品、冰激凌、饮料及早餐谷物等各个领域。

    产品品牌:奶制品及营养品、保健营养产品、饮用水、烹调食品、谷物食品、咖啡、饮品、巧克力和糖果、冰淇淋、宠物食品。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至2010年在整个中国鸡精业,雀巢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雀巢与美赞臣、惠氏、多美滋、雅培等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基本控制了奶粉市场中高端领域。

    截至2010年底雀巢占据中国速溶咖啡市场75%份额。2010年的米粉市场上,雀巢以12.32%排在第三。2010年的北京棒冰市场上,雀巢以13.25%的市场份额占据第四位,冰淇林市场以23.05%占据第二位,雪糕以9.54%占据第五位。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至2009底,从瑞士引进直接投资累计达83亿元人民币(无更新)。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截至2010年底,总部位于北京,雀巢大中华区拥有23家工厂和2家研发中心(分别设在北京和上海)。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2009年9月雀巢与太太乐在上海共建全球最大鸡精工厂,2010年雀巢与云南大山饮品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的协议。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美赞臣、惠氏、多美滋、雅培、完达山、德芙、好时、金帝、吉百利、玛氏、费列罗、怡宝、康师傅、娃哈哈、立顿、伊利、蒙牛。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至2010年,雀巢在大中华区拥有14000名员工。

    在中国营业收入:2009年雀巢在大中华区销售额159亿元人民币。2010年中国地区的销售额为28亿瑞士法郎。雀巢中国的销售额对其全球销售额的贡献为2%,但却是雀巢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之一。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北京和上海设有研发中心。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雀巢全球的研发中心约有5,000名技术人员从事研发活动。(无更新)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2008年,雀巢在北京研发中心的投资达到7千万人民币左右,雀巢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上总共投资了1.1亿人民币。雀巢每年研发经费的15%左右集中用于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技术、食品营养、食品口味与消费者喜好等方面的研发。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至2011年8月,雀巢一共拥有专利1115条。

 

 

可口可乐公司

    行业/产业:食品、饮料。

    进入中国时间:1927年可口可乐进军中国上海、天津,在1979年年底,可口可乐第一次重返中国市场。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中国在可口可乐的全球发展战略中是头等重要的,可口可乐在中国已经连续五年实现业务上两位数的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可口可乐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三大市场。将在2009年之后的三年时间里投资20亿美元。

    可口可乐在中国实行低碳战略。在过去十年间,可口可乐已经抢先按高标准的环保要求进行布局。工厂的绿色运营历来是可口可乐低碳战略的重要部分,其低能耗模式不外乎三点:节约、循环、新能源。可口可乐还致力于打造低碳供应链,努力实现降低总的运营成本的同时达到环保和经济双赢。 2011年8月,可口可乐宣布未来3年将在中国投资40亿美元,以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投资主要用于新建厂房、生产线及研发创新和营销等方面。

    产品品牌:零度可口可乐、健怡可乐、雪碧、醒目、芬达、酷儿、美之源、健康工房、茶研工坊、雀巢冰爽茶、冰露、天与地、水森活、怡泉、Glaceau、动乐、乔治亚咖啡等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碳酸饮料市场份额38.9%。2007年,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为30.40%,08年可口可乐中国果汁市场份额9.7%,09年可口可乐拥有中国软饮市场15.5%的份额。尼尔森2009年8月市场份额数据,在成都可口可乐已占据了碳酸饮料55.4%的份额。2011年,中国目前是可口可乐全球第三大市场,中国市场的销量约占其全球销量的7%。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自1979年重返中国以来已经总计投资20亿美元。2009年,可口可乐公司决定三年内在中国的投资额达20亿美元。至2014年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35周年之际,其累计在华投资将达90亿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可口可乐中国包括很多法律实体和子公司,都由可口可乐公司多数控股或直接运。根据管理机制,主要分成三个运营部门:

    1. 中国业务部,包括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可口可乐远东有限公司,还涵盖可口可乐的办事处和浓缩液生产厂;2. 可口可乐中国实业有限公司(CCCIL),是一家装瓶合作伙伴,2006年底从嘉里集团购得,此后即全面纳入可口可乐公司的管治和可持续发展框架内;

    3. 可口可乐装瓶商生产(东莞)有限公司(CCBM东莞),一家生产不含气饮料的装瓶合作伙伴,可口可乐公司全资拥有并在2007年运营该厂,2008年初将多数控股权和管理职能让与其他装瓶合作伙伴。

    截至2010年底,可口可乐在华装瓶厂数量已达41家。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太古集团、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海南航空、国航、东航、南航、上航、厦航。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美之源、百事可乐公司、汇源果汁、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等。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至2011财年,可口可乐拥有4.8万名员工,99%的员工为中国本地员工。

    在华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注重培养员工三大方面的能力:领导能力、业务知识与岗位技能。可口可乐有一套基于能力模型的全面培训课程以帮助员工加强他们在公司工作所需的技能与能力。这些培训课程覆盖领导力计划、业务知识介绍、以及职务技能培训。培训可能每年都根据培训需求分析及员工的反馈进行更新。(无更新)

    在中国营业收入:2010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涨了5%,达到75.3亿美元,2010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营收增长5%至86.7亿美元、利润大涨16%至23.7亿美元,2011年可口可乐第二季度营业收入猛增47%,至127.4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仅为86.7亿美元,当季中国市场可口可乐品牌销量增长24%。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2009年 上海创新与技术中心(中国区新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该中心拥有超过100位来自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研发人才和食品科学领域的专家(截至2009年底)。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该研发中心投资了9千万美元。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可口可乐总共有专利2600项,其中在美800项,其他国家1800项。(无更新)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10年推出雪碧茶、美汁源,2011年4月,可口可乐将在中国推出“冰露柠檬C+”。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可口可乐中国发布2008—2009可持续发展报告:2009年与2004年相比,可口可乐的装瓶厂提高了35%的水资源使用效,并承诺到2010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100%经过严格处理;同2004年相比,2009年的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了35%;可口可乐承诺到2015年包装使用率较2008年降低7%。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与可口可乐中国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93年10月建设希望工程,1999年12月成立农村大学生奖学金,2001年5月建设网络学习中心,2003年9月建设希望之星项目,2005年4月与与可口可乐中国、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及可口可乐瓶装厂举办健康之旅活动,2005年4月与可口可乐中国及中华职教社建设温暖工程项目,赞助奥林匹克运动会、赞助中国国家足球队、赞助NBA、赞助一级方程式赛事等,2007年赞助上海举行的特殊奥运会,可口可乐中国与卫生部、中国记者协会携手,在2009年4月27日启动了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在2007年,与水利部、商务部中国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建立了创新的合作伙伴计划——“改善中国农村地区水资源管理与饮用水安全”。2008年,赞助北京奥运会。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果汁等各种软饮料,并在中国消费者中提倡“积极乐观、美好生活”的生活方式。2011年7月,来自上海可口可乐饮料公司的零度可口可乐原液,在台湾被检出了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食品安全专家和可口可乐公司均称该防腐剂在大陆属于合法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但台湾地方法律规定不容许使用在汽水中。

    慈善公益情况:从2005年开始,在青少年中推出的“留住一桶水”行动;向WWF捐助2000万美元,用于资助保护全球最重要的七个淡水河流域,其中包括中国的长江流域;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水利部以及商务部合作,协助政府改善国内的水资源管理与饮水安全。

    可口可乐积极支持中国的公益事业,捐资总额超过7,000万人民币。2008年5月捐资援助四川地震灾区2,000多万人民币之后,又再次追加8,000万元人民币,总共捐赠达1亿元。2010年4月15日可口可乐大中华区决定向“希望工程紧急救灾劝募行动”捐赠100万元人民币,用于在玉树地震灾区重建学校等紧急助学活动。支持希望工程18年,捐资超过1.5亿元人民币,超过10万名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受益,2011年底可口可乐希望小学总数将超过110所。自2005年至今,可口可乐已经陆续筹资超过2965万人民币用于改善受艾滋病影响的孤儿和妇女的生活、健康和教育条件,六年来在云南、新疆、湖北和安徽超过2000名儿童以及500个家庭得到了持续的援助。

    纳税情况:无相关信息。

    其他数据:2010年第一季度可口可乐公司第一季度净收益涨至16.1亿美元,合每股盈利69美分,而上一年同期,该数据为13.5亿美元,合每股盈利58美分。调整后的净收益总计为合每股80美分。此外该季度产品销售量增加了3%,而2009年第四季度销售量曾超过预期增加了5%。

    2010年第二季度可口可乐净利润大涨16%至23.7亿美元,即每股收益1.02美元,去年同期利润为20.4亿美元,而每股收益为88美分。全球范围内,可口可乐公司饮料总销量增长了5%。当季亚太地区总销量增长6%,其中中国市场销量同比增长6%。第二季度中国市场果汁和果汁饮料销量大增21%,主要得益于美汁源品牌的迅速发展。

 

达能

    行业/产业:食品、饮料。

    进入中国时间:达能酸奶在1987年进入中国,90年代达能饼干、啤酒、矿泉水相继进入中国市场。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从2005年开始,中国成为达能继法国、西班牙及加那利群岛之后的第三大销售市场。2010年7月底,达能将其所持有的汇源股票出售给赛富基金,目前达能已与众多合作者分手,独资之路愈发明显。如今在中国的26家工厂99.7%已是达能独资。未来在中国将不会进行合资或收购,自建工厂和独资是发展方向。今年以来,达能在亚洲完成了战略上的调整,开始聚焦鲜乳制品、饮用水、婴儿营养品、医疗营养品四大核心业务。2011年,达能饮料总裁庞雅克称:今后会进一步加强乐百氏的发展。达能将开发出一些新产品例如果味饮用水,并会发展新的分销模式

    产品品牌:达能在中国的业务包括新鲜乳制品、饮用水、婴儿营养品和医疗营养品,主要品牌有:乐百氏、益力、依云、富维克、正广和、多美滋、慧俪轻体、纽迪希亚。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在鲜乳制品业务上,达能碧悠业务恢复良好,目前已在上海和广州市场分别居第一和第二。奶粉也是达能中国战略的重头戏,2010年市场增长将不会低于9%。作为达能在中国的核心业务之一,多美滋产品线从中端覆盖到高端,目前已占市场份额15%以上。截至2010年7月,国内奶粉市场上多美滋占比为16.76%,排名第一。截至2009年底,中国乳酸菌市场上达能乳业,占全国的25%,排在养乐多之后。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2010年8月31日,达能投资5亿元在广东惠州市兴建的达能益力饮品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宣告落成。这是达能近段时间内在中国投资的最大项目之一,也是达能少有的自建而非收购的项目。达能益力是达能集团旗下独资企业,总投资额为5.08亿元人民币。(无更新)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中国总部位于上海,目前在中国有26家工厂,旗下公司有7家全资子公司:达能亚太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乐百氏广东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乐百氏广东饮用水有限公司、深圳达能益力饮用水有限公司、达能依云食品营销上海有限公司、达能乳品销售上海有限公司、慧俪轻体达能中国养生咨询有限公司和一家合资公司——上海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在中国设有四家研发中心。(无更新)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达能先后与娃哈哈、光明、蒙牛、汇源等中方合作伙伴分手。与汇源分手之后,达能在中国已成为一个真正的独资企业,未来,达能中国四大核心业务将全部以独立发展的姿态实现。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光明、蒙牛、伊利、娃哈哈、康师傅。

    在中国员工总数:目前在中国有1万多名员工。

    在华员工的培训与教育:乐百氏针对员工不同的的工作性质及培训需求设计了不同的培训课程。例如,针对市场、财务、人力资源等,达能集团提供了相应的达能大学课程,为达能集团的同行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 针对一线销售人员,公司将提供规范化的销售技巧培训;对于工厂及生产线上的员工,公司通过开展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机动能力;为了提升经理的管理能力,公司推出一系列包括“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Odyssee”(经理人自我发展之路)等通用管理课程。(无更新)

    在中国营业收入:2010年达能全球销售额增长13.5%,为 170.10亿欧元,在中国市场,婴儿奶粉产品增长强劲
2010年第一季度,达能公司的营业收入由09年同期的36.7亿欧元增长至39.8亿欧元。2006年,中国地区销售额为14亿欧元。2007年,营运利润达到16.96亿欧元,同比增长13.4%。2009年达能的亚太销售额达18.77亿欧元。2009年在中国销售额达到了6亿欧元。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达能在中国先后投资了4个研发中心,达能饼干研发中心、2个饮料研发中心(乐百氏和娃哈哈)和达能乳品研发中心。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截至2005年底,达能在亚太区研究团队超过150人。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在过去的20多年中, 达能研究人员和其他一些独立研究机构发表了30多篇关于碧悠或B益畅菌的研究报告。作为全球排名第一的鲜乳制品生产商,达能公司出品的碧悠是中国第一个通过临床研究证明在中国人群中具有通畅功能的益生菌酸奶。多美滋研发了包括诸多系列奶粉,倚赖集团强大的研发能力,多美滋屡屡在中国市场引领创新。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发布了2010年可持续发展报告(英文版),为针对中国发布响应的报告。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1998年,中国疾病防控中心和达能集团合作成立非赢利性机构——达能营养中心(中国),十二年来累计出资2400多万元人民币,资助了全国各地144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2009年,达能集团、国务院扶贫办以及孟加拉国格莱珉信托三方合作成立了“达能小额信贷基金”,为中国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无更新)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2008年达能在日本召回包括在关东和中部地区销售的约57万瓶500毫升塑料瓶装Volvic矿泉水。经调查,从Volvic矿泉水塑料瓶的内外检出了微量二甲基苯和精萘。在日本召回的Volvic矿泉水产品并未涉及在华市场,在大中华区出售的Volvic矿泉水可安心饮用。

    2008年,达能涉嫌“偷税门”。

    慈善公益情况:1998年,中国疾病防控中心和达能集团合作成立非赢利性机构——达能营养中心(中国),十二年来累计出资2400多万元人民币,资助了全国各地144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2009年,达能集团、国务院扶贫办以及孟加拉国格莱珉信托三方合作成立了“达能小额信贷基金”,为中国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户提供小额信贷。2010年7月,“达能共同基金”与多美滋、壹基金会、友成基金会和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开展合作,在中国启动了“婴幼儿辅助食品项目”。

    纳税情况:暂无信息

    其他数据:2006年,在法国达能集团全球销售额为140亿欧元,中国地区为14亿欧元。2007年达能中国的净销售额达到127.76亿欧元,增长9.7%。2009年达能的亚太销售额达18.77亿欧元,增速11%,其中鲜乳制品占总体销售的12%,饮用水占37%,婴儿营养品最大为48%,临床营养品3%。2009年在中国销售额达到了6亿欧元。达能2009年第四季度销售额增长5.5%,全年销售额增长3.2%。全年净收入同比增加了11.4%,达14.12亿欧元。2009年销售额下降了1.6%,为149.82亿欧元。2010年,由于原材料成本增长对营业利润造成的压力,达能集团上半年净利润下降10%。

    2011年,达能出让正广和50%股权,光明食品接盘。2011年达能集团拟出售所持中国瓶装水公司50%股权。

 

 

百威英博啤酒集团

    行业/产业:食品、饮料。

    进入中国时间:英博实质性进入中国市场是在1997年。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2010年11月,百威英博宣布投资27亿元在河南新乡建造酒厂,一期产能30万吨。2011年2月,百威英博收购辽宁大连大雪啤酒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本次收购表明百威英博将在中国展开新一阶段的大扩张。

    产品品牌:百威英博管理超过25个啤酒品牌,其中包括百威、哈尔滨、雪津、红石梁、双鹿、KK、 金陵、金龙泉、唐山。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2010年,百威英博以突破500万千升的销量占据国内市场约11%的份额,排名第四。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至2010年底,百威英博在中国投资超过30亿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在中国的黑龙江、吉林、 辽宁、福建、江西、广东、江苏、 浙江、湖南、湖北、河南、四川省拥有超过35个酒厂,遍布12个省。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珠啤、哈啤。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华润雪花、青岛、燕京。

    在中国员工总数:中国雇员总数近三万六千名。

    在华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在人才培训的花费方面,百威英博在中国地区的整个培训投入达到了700万美元,相当于5千万元人民币左右。在高层管理人员方面,百威英博总是会花大量的时间参与到关于人才管理或者人才培训的工作。2010年,百威英博宣布在华启动其全球网络共享系统——百威英博亚太大学学习中心,旨在为企业员工打造一个资源全方位共享的在线学习和培训平台。

    在中国营业收入:根据百威英博的2010年财报,百威英博2010年总营收达到363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4.4%。其中,亚太区的收入为17.6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6%。由中国为主导的亚太地区如今已经是百威英博最大的市场。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2010年12月,百威英博在武汉建立了国内啤酒行业最大的技术创新研发中心。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百威英博在武汉研发中心的总投入为数千万元。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暂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 暂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发布了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英文版)。2008~2009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文版):在环保实践上,2010年,百威英博宣布正式加入了联合国CEO水资源管理计划,更进一步提出了全球环境绩效三年目标 —— 承诺在2012年底之前实现如下目标:将废物和副产品回收率提高到99% ;将啤酒和软饮料厂家的用水量降至每百升产品用水350升,创行业新低;每百升产品的能耗下降10%;每百升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0%。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百威英博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北京世博会的赞助商。2011年5月,百威英博中国发起的“百威英博爱心水窖计划”在云南省民政厅正式启动。现场,百威英博亚向昆明市石林县长湖镇人民政府捐赠150座爱心水窖。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暂无相关信息。

    慈善公益情况:2011年5月,百威英博在四川资阳斥资50万元人民币捐建乐至百威英博希望小学。2011年5月,哈尔滨市百威英博城市发展基金会为哈尔滨市“十星”科普社区示范点建设捐助50万元。

    纳税情况:2010年百威英博在河南郑州举行了项目签约仪式,全部建成投产后,生产能力可达10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纳税7亿元。

    其他数据:2010年12月,摩根士丹利获中国政府批准,可出售所持中金公司(CICC) 34.3%股份。

 

 

百事可乐

    行业/产业:食品、饮料。

    进入中国时间:1981年与中国政府签约在深圳兴建百事可乐灌瓶厂,宣告了投资中国历程的开始。休闲食品方面1993年进入中国。1995年,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总部设在上海。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争取一线城市,扩展二三线城市,增强中西部布局。百事公司在非碳酸饮料上落后可口可乐较多,它希望能趁对手转型之机,加大碳酸饮料投资的力度,进一步提高自己在碳酸饮料的市场竞争力。

    不断展开以攻为守的姿态,在可口可乐所擅长的餐饮连锁和航空渠道领域连续发起攻击。在品牌建设和市场宣传上与可口可乐进行区分,希望通过比对手更为年轻化的定位,跟对手形成区隔。2010年,百事称未来三年,百事将在中国市场追加投资25亿美元。

    百事不断收购合资企业的股权,独资化倾向明显。

    产品品牌:百事公司在中国经营的主要品牌包括:百事可乐、果缤纷(纯果乐)果汁、美年达、七喜、激浪、佳得乐、冰纯水、都乐果汁、乐事薯片、桂格麦片和奇多等等。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截至2009年,百事旗下的碳酸饮料市场份额从5年前的14%增加到20%。整个北京市场上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市场占有率比大概是4:6。百事大中华区已成为百事国际集团(饮料)第一大市场。(无更新)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从2009年开始,百事可乐希望在3年的时间里投入35亿美元来拓展中国这个新兴市场。这项大手笔的投资占其2009年全年净利润的一多半。

  2010年5月21日,百事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卢英德百事公司计划未来三年在中国继续追加投资25亿美元,主要用于建立新厂、增强在华研发实力、拓展农业项目及加强品牌建设。)
在饮料方面,百事在中国投资总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在休闲食品方面,从1993年百事食品正式进入中国,截至2009年12月,百事在中国总投资超过8亿元人民币。
截止到2010年底,百事在华总投资已超过人民币一百亿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1995年,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总部设在上海。2009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的装瓶厂总数达到39家,计划在昆明、郑州、兰州等地新建装瓶厂。在饮料方面,百事已在大中华区设立了30个厂,包括24家灌装厂、1 家浓缩液厂、5家食品厂以及8个农场。在休闲食品方面,从1993年百事食品正式进入中国,截至2010年底,百事在中国共有5家食品生产厂和8个农场。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真功夫、海南航空、肯德基、德克士、味千拉面等。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可口可乐,娃哈哈。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至2010年底百事大中华区员工约3万人,并间接地为15万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包括服务商、供应商和分销商等。

    在华员工的培训与教育:2007年1月、2008年2月和2009年12月,百事大中华区连续三年荣获由荷兰专业出版及排名机构CRF和第一财经媒体集团共同评选的上海地区“中国杰出雇主”称号;给员工充分的授权是百事公司在企业管理中非常强调的。百事公司认为,企业应该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和认可,员工要对自身及公司负责,充分利用和管理可调动的资源进行创新,保持业绩持续的增长。

    百事公司主张内部发展制度,实行“接班人培养计划”。管理培训生进入公司,就会接受公司为期1.5—2年的培养计划。百事公司为其管理培训生配备专业教练(coach)和职业生涯导师(mentor),导师和人力资源部将会针对其在各个岗位的绩效进行跟踪,每六个月进行一次评估,并根据培训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其进行面谈,帮助其进行自我定位和规划。(无更新)

    在中国营业收入:从2009年开始,百事可乐希望在3年的时间里投入35亿美元来拓展中国这个新兴市场。这项大手笔的投资占其2009年全年净利润的一多半。(无更新)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1998年出资70万美元与中国农业部成立了“百事-中国农科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3月在上海成立百事中国研发中心,研发内容涵盖软饮料、小食品等。2011年“百事亚洲研发中心”落户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在上海的亚洲研发中心的项目占地面积约26亩,规划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米,总投资额达3600万美元。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09年推出“草本乐”,这是百事可乐集团为中国消费者诚意奉献的产品。2007年至2010年,百事大中华区先后研发推出了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非碳酸饮品“果缤纷”和“鲜果粒”。结合中国本地的食材如红枣、枸杞和银耳,于2010年开发了一系列美味健康的全谷物桂格燕麦粥。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百事发布了2011《百事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百事大中华区农业发展报告》:百事向妇基会捐资500万美元用于“母亲水窖”项目 ;承诺2015 年前,在关键市场中,实现全球主要食品产品的平均单位钠含量比2006 年降低25%;百事大中华区的各个灌瓶厂过去5 年取得了节水、节能各达40% 的好成绩。其中共节水1,560 万吨,节电6 亿多千瓦时。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无相关消息(无更新)。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营造梦工厂,以大量明星代言人吸引众多年轻消费者。

    2010年8月,百事中国西区副总裁、重庆百事总经理丛明或与希尔顿涉黑事件有牵连,于数天前被重庆警方被带走。2010年3月,百事(中国)有限公司及其两名主管故意错报进口的可乐原料的税号,偷逃关税100多万。公诉机关指控百事(中国)有限及两名主管共3被告走私普通货物罪,2010年3月25日在广州中院开庭。2010年7月,有市民毕先生反应起码得喝了几百瓶的百事,愣是没看到一个“再来一瓶”。百事9000万赠饮疑是幌子。2011年6月,百事陷入“赠饮门”。

    慈善公益情况:截至2010年底,百事基金会、百事大中华区及员工已共同捐资1,870 万元,共建水窖1,500 多口和小型安全饮水工程30 多处,已惠及7 个省,受益人群达到58,000 多人。

    百事公司早在2001年就开始支持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的“母亲水窖”项目,帮助中西部地区贫困的缺水家庭解决安全饮水问题,百事公司因而成为参与该项目的首家“财富500强”企业,也是目前捐赠数额最大的公司。
百事大中华区还于2007年在百事农场所在地的内蒙古和河北等地建立了“百事图书室”,为贫困地区学校捐赠图书和图书室设施。

    2008年5月,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面对残酷的天灾,百事公司与中国人民共同分担,累计捐赠现金和实物超过1900万人民币,除协助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外,百事大中华区还在四川灾区启动了助力灾后重建的大型公益项目“四川力量”。

    2008年启动的“百事明天”计划旨在关注流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截至2009年底,百事公司已为该项目捐款150万人民币,在全国12个主要的城市资助了12所农民工子弟学校。迄今,共有12000名学生从“百事明天”计划中受益。

    2010年3月,中国西南五省遭受严重干旱,百事大中华区捐赠价值达20万元人民币的百事饮料产品以缓解旱情。

    2010年4月,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7.1级强烈地震,百事员工累计捐款超过23万元,另外,兰州百事也向青海红十字会捐赠了价值超过7.5万元的饮料。

    纳税情况:近五年来,百事在中国共上缴国家利税超过52亿元人民币。(无更新)

    其他数据:中投顾问食品行业首席研究员陈晨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目前啤酒和饮料生产商都在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投资。

 



丰益国际

    行业/产业:食品、饮料。

    进入中国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 益海嘉里才开始了中国粮油市场的开拓。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2009年4月,丰益国际挺进素有“豫北粮仓”之誉的河南安阳。目前,其投资2.1亿元,日加工小麦1200吨、年产40万吨的益海嘉里(安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项目已经开工。

    2010年12月,丰益国际宣布,将参与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参与中国二三线城市住宅和商业地产以及酒店的开发,初期将在辽宁省启动三个项目,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

    产品品牌:丰益国际在华业务涉足米、面、油、饮用水等多个领域,并拥有金龙鱼、5100、口福、胡姬花等一系列强势品牌。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截至2010年底,丰益国际拥有中国食用油市场最大份额,截至2010年上班年底,丰益国际产品目前已占我国食用油市场50%的份额。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在中国累计投资40余家粮油食品以及相关业务的生产加工企业。2009年4月,丰益国际挺进素有“豫北粮仓”之誉的河南安阳。目前,其投资2.1亿元,日加工小麦1200吨、年产40万吨的益海嘉里(安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项目已经开工。2010年,丰益国际与3A资源公司签署协议,共同投资1200万美元在中国山海关建立合资工厂。2010年,兖州市与丰益国际集团签订新的投资合作协议,投资总额达68亿元,其中外资50亿元(折合7.3亿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截至2009年底,丰益国际在中国大陆先后投资了40多家工厂和20多个公司。到2007年,丰益公司在中国的食用油粗炼和精炼厂共24家,特殊油脂生产厂5家,灌装油生产厂20家,大米厂2家,面粉厂5家。经销商数目已经超过2000家,遍布全国400个大中城市。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3A资源公司。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中粮集团。

    在中国员工总数:未找到相关资料。

    高管团队中的本地人员情况:丰益国际总裁 郭孔丰(新加坡华人)

    在华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所有英特尔员工在正式加入英特尔前都应完成行为准则的培训,此后每年还将培训一次。行为准则已被翻译成六种语言,培训内容也结合真实案例讲解。2008 年,英特尔有超过 98% 的员工接受了行为准则的正式培训。此外,英特尔还要求所有员工完成有关隐私和信息安全的年度培训。根据员工职位和所在地区的不同,公司还要求员工参加其它道德规范和合规培训课程,包括反腐败、进出口管制、内幕交易和反托拉斯等相关课程。

    英特尔中国有员工申述政策(open door),员工可通过匿名等方式向部门领导、人事部、行政部报告公司内所发生的所有不公正的、违反行为准则的事件。为确保每位员工充分了解汇报渠道并安心使用该汇报渠道,公司亦对此有着全面的、严密的和充分保护的运作机制。

    在中国营业收入:丰益国际60%的收入来自中国, 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丰益国际2010年实现收入304亿美元,同比增长27%。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2009年,丰益国际全球研发中心在上海落成,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粮油技术研发中心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研发中心邀请了中国科学院许智宏、李家洋、陈晓亚和方荣祥院士担任高级顾问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上海研发中心投资额达8亿元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未找到相关资料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未找到相关资料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未找到相关资料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2006年集团旗下的嘉里粮油被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食用油独家供应商。2011年7月,国内首家校企联合办学的国际化烹饪研究与培训机构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丰益国际烹饪研究院又传出佳音:中国烹饪大师培训班将正式开学。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无相关信息

    慈善公益情况:截至2009年底,益海嘉里累计捐款救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开展金额超过1亿元,其中5200余万元设立益海嘉里公益基金;捐款2400余万元用于四川抗震救灾;2000余万元在各地开展“公益助学工程”, 累计帮助2100余名学生解决就读入学问题;捐资200万元在各地开展资助贫困白内障患者的“益海嘉里复明工程”,帮助1400多名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连云港(8.10,-0.06,-0.74%)“益海敬老院”累计投资119.9万元,先后有百名孤寡老人入住

    纳税情况:暂无信息

    其他数据:丰益国际将联合两公司参与辽宁省六处地块竞拍
 

 

 

 

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

    行业/产业:服装。

    进入中国时间:1980年。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耐克正在使其在中国市场中的业务变得更加清晰,背后的原因是中国市场在其全球版图上越发重要。由于中国所在的亚太区市场已经成为耐克最重要的业绩增长点,中国无疑将成为其重点投入的战略区域。耐克在2010年5月份公布过一份“五年规划”,预计大中国区收入年增长10%以上。在2009年的耐克全球调整架构中,耐克将大中华区从原来的亚太区中独立出来,直接归总部管理。

    2009年,耐克在中国的大手笔:与中国足协签订一份长达10年的赞助合约;开始在江苏建设其在亚洲最大的物流中心——耐克中国物流中心;宣布关闭4家工厂,其中包括中国内地拥有的唯一一家全资鞋类生产工厂,更大程度地将中国视为战略市场,而不仅仅是生产基地。2011年3月,耐克集团宣布,其位于太仓的中国物流中心,即耐克集团亚洲最大的物流中心正式运营,代表了耐克在大中华区业务的运营中秉承环境保护理念的承诺。中国已经是耐克集团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耐克正在努力实现2015财年中国业务翻番的目标,并欲进军二三线城市。

    产品品牌:2008年,耐克推出2008北京奥运会系列新产品。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长期以来,在高端运动品牌中,耐克和阿迪达斯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余下的市场份额则被彪马等品牌争相瓜分。2009年5月,阿迪达斯童装在东北、华东、中南、西北地区位列第一,耐克童装在东北、华东地区排名第二。2011财年第二季度报显示,耐克仍然保持在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2010年,越南以37%的生产份额成为耐克最大的生产基地,而中国以34%退居第二,结束了十年来的第一位置。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至2005年底,耐克在华累计投资3.75亿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耐克在中国已有4000多家门店,144家合同工厂为耐克代工,耐克全球185家重点工厂中有57家设在中国。

    在中国有三个物流中心,分别位于上海、广东和江苏。目前,耐克是通过第三方物流,在租赁仓储中心实施全国物流配送。在中国,以代工工厂形式生产耐克产品。到2009年,耐克中国工厂占全球代工厂的近三成。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百丽、CBA联赛、中超(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等。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李宁、安踏、匹克、阿迪达斯。

    在中国员工总数:20万。

    在华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营业收入:2010财年(截至5月31日)集团实现收入190亿美元,其中大中国区收入17亿美元,与上年持平。耐克还公布了今年下半年的订单情况,耐克今年6月到11月即将发货的订单金额为88亿美元,同比增长7%,其中大中国区订单金额同比增长19%,撇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16%。耐克订单增长情况与国内企业基本同步。

    2009年12月1日至2010年11月30日,耐克大中国区的收入为18.64亿美元。2009年耐克中国大陆收入约为80亿~90亿元之间,或被李宁赶超,排行第二。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大中国区市场,耐克实现销售收入20.6亿美元,同比增长18%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未在华设立研发中心。耐克公司的经营模式是只做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而把制造环节承包给代工工厂。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暂无信息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暂无信息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11年4月,Nike为中国的外场情况专门精心打造特别推出的Nike Zoom KB 24中国外场专属款式在中国全面上市。2011年9月,耐克刘翔专属跑步系列产品首发仪式在北京三里屯店举行。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2010年发布07-09财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报告(2009)》给出企业社会责任打分,阿迪、耐克分别以-2分和0分名列垫底行列。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2008年奥运会,与中国各类运动队都签署了赞助协议,和中国28个大项中的22支运动队签下协议,提供他们的比赛服装和运动鞋。数据显示,耐克所赞助的团队,比阿迪达斯、李宁等4家体育用品商的总赞助数量还要多。姚明、刘翔、易建联等中国最受欢迎的运动员,都穿上耐克的服装出场。

    2009年,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将于2009–2010赛季起全面赞助CBA联赛用球,这也是耐克与中国篮球界长期合作的再次延伸。

    2009年,耐克与中国足协签订一份长达10年的赞助合约:耐克在2009赛季将提供1500万美元物资,赞助2009年中超的所有装备。其中,除大连实德和北京国安外,每家中超俱乐部将得到500万元人民币的装备和不超过100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同时,在未来10年里,耐克的赞助费将按每年10%的比率逐年递增。这样一来,耐克10年的赞助总费用将超过2亿美元。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2004年,耐克在中国遭遇了文化陷阱。其广告片“恐惧斗室”被中国观众认为玷污了中国文化。广告播出一个多月后,被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通知禁止播放。

    2009年,耐克在华代工工厂中山伟立纺织品有限公司被怀疑非法用工,耐克邀请第三方机构介入调查。耐克的社会责任报告指出,2011年之前在中国供应商中根除工作人员超时加班的现象。

    2011年8月,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报告称,包括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匡威、H&M、优衣库、Kappa等在内的诸多跨国与本土品牌产品包含“环境激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这类激素可能导致性早熟,并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雄性体征的发育。

    慈善公益情况2010年4月,耐克紧急调拨价值500万元物资(2万件衣服和裤子),连夜发往青海,由青海省妇联统一拨付给灾区。

    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长期以来,大力支持中国儿童慈善事业的发展。由该公司资助,并联合中国儿基会于2007年共同发起的“让我玩”项目实施四年来,累计捐赠资金近1500万元,物资近1300万元,已使420所学校约40万名流动儿童在体育运动中增强了自信;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该公司再施善举,为灾区捐赠价值630万元的急需物资。

    纳税情况2007年度中国纳税500强企业排行榜: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以入库税款12亿元,入选排行榜第174位,同时名列苏州第一、江苏第八。

    据介绍,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2006年度首次入围中国企业集团纳税500强,2007年度又首次跻身10亿元纳税大户之列,在纳税500 强中的位次有所提升。

    2009年,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以15.8亿元列苏州纳税百强排行榜第二位。

    其他数据:暂无信息。
 

 

    服装行业

阿迪达斯中国

    行业/产业:服装。

    进入中国时间:1997年,阿迪达斯-所罗门集团建立了独资企业阿迪达斯(苏州)有限公司(下称“苏州公司”),生产、销售该品牌的产品。2004年,阿迪达斯大中华区成立,大中华区的所有事务,则由苏州公司上海分公司兼任。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1 经过2009年的收权、关店风波,阿迪达斯的渠道重建计划已经势在必行。2 为了拓展渠道,8月17日阿迪达斯在淘宝商城官方授权的网店开启。3 2009年百丽削减阿迪达斯 门店、达芙妮退出运动品牌代理的大背景下,阿迪达斯正在加大对直营门店和各地分公司的直接投入。在北京和上海,阿迪达斯直营旗舰店的数量正在慢慢攀升。4阿迪达斯接下来要做的,无疑就是扶持一批经销商,再抛弃一批经销商,从而建立起一批忠于自己的经销商队伍。

    5 Adidas和代工企业研发保持互动。以宝成的东莞的高埠工业园的Adidas研发中心为例。该中心是Adidas在全球最大的慢跑鞋研发中心,鞋品的研发由 Adidas的设计人员和该研发中心的人员共同完成,Adidas主要是负责产品设计,而研发中心负责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各个工艺环节。研发互动使Adidas和宝成有了一个相互嵌入的接口。借助这个接口,Adidas可以使自己产品的设计方案变为可生产方案;在高埠研发中心的设计成功率已经高达90%以上。

    6 这一天迟早要来。阿迪达斯已经不打算再忍受中国制鞋业的高成本,最近它提出要将在中国的生产基地逐步转移到更有竞争力的越南、柬埔寨以及印度等国家。

    2015年,阿迪达斯计划在中国开设2500多家店铺,主要分布在国内的中小城市,全部建成后,阿迪达斯店铺所覆盖的城市数量将从现在的550个增加到1400多个。

    产品品牌:1、阿迪达斯,2、三叶草,3、锐步。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阿迪达斯预计在2010年,成为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运动品牌。但不久前,李宁有限公司发布2009年年报,销售收入为83.87亿元人民币,增长25.4%。这一结果意味着,李宁铁定已超过阿迪达斯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2010年上半年,在阿迪达斯全球市场份额统计中,中国市场已经下滑到的第六位。

    2011年安踏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有望超过阿迪达斯,晋升为在中国仅次于耐克的第二大体育用品品牌。

    2010年2月,阿迪达斯童装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在7%以上。

    2010年8月, adidas连续9年夺得国内篮球鞋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名的佳绩。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未查到相关信息。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但是,2009年阿迪达斯实施了一项大的组织变革,将原有的垂直组织架构,改造成跨职能、跨品牌(阿迪达斯和锐步)的新架构,其中品牌和销售功能分开。

   最为关键的是,阿迪达斯将销售部门分为“分销”(wholesales)和“零售”(retail),并建立了一支领导阿迪达斯零售业务的新团队,其中 包括专门负责选址的“地产团队”。在年报中,阿迪达斯对此作出的解释是:自2002年以来,阿迪达斯在全球逐步拥有2212家零售店(包括阿迪与锐步)的 公司,从这个角度看,“公司已经进化成有相当零售能力的公司”,而零售则被视为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业务”。从财务上看,2009年分销业务的毛利率是 41.6%,而零售业务的毛利率则高达58.6%。

    截至2011年2月,阿迪达斯运动服装品牌在中国已有5800家门店,自有门店数为109家,全国有264家代工工厂。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足球:中国队;排球:中国排球协会;柔道:中国柔道协会。代工企业宝成等,百丽等大经销商,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李宁、特步、安踏、361度、星泉、贵人鸟、德尔惠、耐克。

    在中国员工总数:超过6000人 (2010.1,联邦快递官网)。

    在华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未查到相关信息

    在中国营业收入:2010年,阿迪达斯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其上半年全球收入55.9亿欧元,以欧元计算,同比增长11%;大中国区市场受存货高企困扰,收入同比减少16%,是阿迪达斯全球六大市场中唯一负增长的地区。截至今年6月30日,除大中国区外,以欧元计算,其他所有市场上半年都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根据2010年财报估算,阿迪达斯大陆地区销售额约为10亿欧元。2011年大中华区上半年营业收入为5.52亿欧元,上半年同比增长达38%,领跑全球其它区域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未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暂无信息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暂无信息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 :暂无信息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05年,阿迪达斯在全球运动界引起轰动的世界首双芯片智能运动鞋“adidas-1”于4月15日正式登陆中国,虽然售价高2680元人民币, 但还是成为众多运动爱好者力捧的高科技运动产品。

    “心随身驰” 全新武极产品上市. 阿迪达斯携手李连杰推出新一季武极产品。

    只是阿迪达斯在战略防守阶段不能够基于坚实的产品实力本身,深入提高品牌渗透率。让中国消费者真切感受到“阿迪达斯体育用品就在身边”“阿迪达斯不仅仅只是运动贵族,更是中国人不可缺少的、优质的运动生活伙伴。”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未单独针对中国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2009年12月20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报告(2009)》。《报告》评价了300家企业(国企100强、民企100强和外企100强)的社会责任管理现状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其中,阿迪达斯-2分,耐克0分,微软5分,戴尔9分,宝马17分,松下18分,沃尔玛24分……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2008北京奥运会顶级赞助商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据8月24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国际发展政策机构“南风研究所”日前发表研究报告,对三家德国大企业———阿尔迪连锁超市、麦德龙和阿迪达斯服装公司发出批评,指责它们的在华业务严重侵犯中国劳工权益,呼吁这些企业承担起对华社会责任。

  “南风研究所”的报告显示,广东一家为阿尔迪生产纺织品的供货厂员工每月超时工作量高达130小时,而且常常是无偿超时工作。在福建的两家为阿迪达斯制造鞋子的鞋厂,员工每月超时工作高达92小时。麦德龙超市工作的外来员工则不能休产假,而且不能享受某些社会福利。

  对于这一报告,被点名的德国三大企业纷纷作出回应。阿迪达斯公司一名发言人在接受《南德意志报》采访时表示,阿迪达斯将严肃对待批评并进行核实。麦德 龙则发表声明说,公司始终致力于在中国市场尽可能全面地贯彻落实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动准则。阿尔迪也部分承认了不良状况,但这家德国最大零售商表示,仅凭笼统的描述,难以查清究竟是哪家供应商存在这样的问题,公司始终与供应商共同致力于改善不健全的社会福利和劳工标准。

    2011年8月,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报告称,包括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匡威、H&M、优衣库、Kappa等在内的诸多跨国与本土品牌产品包含“环境激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这类激素可能导致性早熟,并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雄性体征的发育。

    慈善公益情况:阿迪达斯为了稳固影响其“金字塔”模式底层的普通体育运动爱好者,一直致力于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且长期制定青少年推广计划——“草根行动”,“街头篮球赛”就是其中一分支。“街头篮球赛”引进中国已有6年时间,每年均有十万余人参与此次活动,已成为中国年轻篮球爱好者的最喜爱响应的品牌活动之一。

    2006年,阿迪达斯的社会与环境事务部参加了,由中国商务部和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联合举办的企业社会责任论坛(2006年),并在会上分享了集团供应链在实施健康、环境、安全项目上的经验。

    2006年,阿迪达斯香港公司参加了,一个半天的给弱势儿童募款项目,并捐赠了阿迪达斯的产品。

    2005年,阿迪达斯中国,作为冠名资助方,支持由上海浦东金桥社区举办的“金桥八公里长跑”活动。此次活动,通过促进更多的社区参加长跑运动,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有1489人参加了此次长跑。

    2005年,阿迪达斯为中国,印度,越南建立的职业健康医师培训中心正式完工。

    纳税情况:暂无信息。

    其他数据:阿迪达斯大中华区原总裁接任中国动向CEO。

 

 

 

 

西门子

    行业/产业:多元化。

    进入中国时间: 1984-02-12。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2011年,西门子和惠普将在UC&C(统一通信及协同)解决方案领域展开全面的合作,在战略上进行优势互补,致力于为中国市场提供量身定制的全面的UC&C解决方案,提高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西门子正在中国培养世界级团队,增强本地专业技术,并帮助中国用户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将创新的解决方案和环保产品组合与中国的“十二五规划”相结合,是接下来的5年间西门子工业业务拓展中国市场的重要战略。

    产品品牌:工业业务领域、医疗业务领域、家用电器、能源业务领域、跨部门业务机构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截止到2009年7月,2009年西门子滚筒洗衣机市场份额为29.8%,遥遥领先于其他品牌,稳居整体市场第一;西门子冰箱的市场占有率攀升至14.9%,高居外资品牌第一。 2010年,西门子冰箱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不得不打出降价牌。

    2010年全年,西门子冰箱在华销量占比由2009年的11.16%跌至9.88%,销量排行由从2003年起一直保持的第二名跌至第四名。

    2010年12月,西门子品牌的冰箱和滚筒洗衣机按销售额计算的市场占有率为15.1%和25.5%,分别占据中国市场整体排名第二和第一的位置。截至2010年底,西门子冰箱在华市场份额达13.7%。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1138760.1(万美元) 。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独资子公司(股权在95%以上)数量为:35。控股子公司(股权在51%以上)数量为:30。参股子公司(股权在33%以上)数量为:19。中国总部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截至2010财年底,西门子在中国拥有16个研发中心、69家运营企业和64个地区办事处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波导、龙穴造船、华润水泥、西安铁路信号工厂、上海电气、大连市中心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国美、苏宁。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通用电气。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至2010年底,西门子在中国拥有25000余名员工。

    在中国营业收入:在2009财年中,西门子在中国的销售收入达到52 亿欧元,新订单总额达到55 亿欧元,较2008 财年分别增长了7%和1%。2010财年,西门子在中国总营收达55亿欧元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2006年10月30日,西门子在北京宣布成立西门子中国研究院,它是西门子公司在亚太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研究基地。截至2010财年底,西门子在中国拥有16个研发中心。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计划组建一支由300名世界一流研究人员组成的研发队伍。预计到2015年,南京冰箱研发中心的人员规模将扩大三倍,由目前的40多人发展到130多人。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未来3到5年,西门子中国研究院将投资8亿元人民币扩展在北京和上海的研发活动。西门子南京全球研发中心前三年累计投入6000万元,以后每年追加500-600万元的研发资金。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2501项,发明专利占87.68%;其中由中国本地研发团队创造的成功约占7.08%。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09年博世西门子新滚筒洗衣机工厂全面竣工,新工厂研发生产的又一年度拳头产品———3D空气冷凝式洗衣干衣机,也同日宣告全球上市。与传统的水冷凝干衣机相比,在华首发的西门子3D空气冷凝式洗衣干衣机以独有的空气冷凝技术实现了干衣零水耗,比传统干衣机平均节水30-90升,将产品的节能性提高到全新水平。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发布2010年可持续发展报告。2010年1月,发布了西门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

    纳税情况:无相关信息。

 



施耐德

    行业/产业:电气设备。

    进入中国时间:施耐德电气于1979年进入中国。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 2010年(首席执行官认为)中国经济没问题,非常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节能环保技术如饥似渴的程度令人震惊。施耐德电气将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2010年5月,施耐德电气亚太及中国总部迁址至北京,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市场的领导地位,是中国战略的新里程碑。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总裁朱海表示,在施耐德电气从2009年开始实行的3年新公司转型计划中,施耐德电气中国倾注了大量资源朝向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所有实体迁址至一处,标志着施耐德电气“一个公司”的新架构的完成。未来三五年,施耐德将大规模挺进中西部市场。这一战略在整个施耐德电气中国的整体战略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产品品牌:公司旗下拥有三个具有国际领导地位的品牌:Merlin Gerin(梅兰日兰)、Square D(美商实快电力)和Telemecanique(TE电器)。施耐德电气集团业务包括5大市场:能源和基础设施、工业、数据中心和网络、楼宇以及住宅等领域提供产品和服务。具体品牌有:TE电器 、梅兰日兰 、美商实快电力 、美国电力转换公司 、奇胜 、莫顿 、派尔高、TAC等。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施耐德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在中国中压市场上,施耐德电气在中压二次开关市场拥有20%以上的市场份额。2008年施耐德在中国抵押变频器的份额为4.7%,排名第六。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10.35亿美元(注:2008年数据)。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目前施耐德在华共有77个办事处,26家工厂,6个物流中心,1个研修学院,3个全球研发中心,1个实验室,500家分销商和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上海中发电气集团、济钢、一些房地产商。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西门子、GE、罗格朗、德力西电气、ABB。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至2011年8月,在华已经拥有22000名员工。

    2006年在中国4000多名施耐德员工中,本土化的比率已经达到74%。有计划由本地人才担任高管;外方提出了在3-5年内实现人才本主化的目标。为此,施耐德专门设立了培训部,每年都到全国各重点大学招聘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上公司采取的战略是:从高等学校毕业生中吸引大陆高素质、高知识水准的人才。

    在华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公司成立施耐德电气研修学院,旨在为员工提供系统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包括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培训课程,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提高领导力,加强专业能力和工作技能,每年向员工提供各项课程达300多门,员工年平均接受培训时间40小时。SLIC拥有专职的培训团队,包括120名资深内部培训师,20名研修学院专业培训师。

    在中国营业收入:2007年,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销售额达150亿元,自1995年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公司的年增长率都保持在20%~30%。在过去20多年里,施耐德电气共向中国政府缴纳税收50亿元,并且实现了100亿元的本地采购。

    2010年亚太地区全年销售额为47.92亿欧元,是集团的第二大业务地区,比上年上升22%2011年第一季度亚太地区(占集团销售额的25%)实现12.35亿欧元的销售,有机增长率为18%。中国、印度、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业绩表现强劲。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2005年,施耐德电气位于上海的中国研发中心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落成,到2006年底,此中心将一跃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5大研发中心之一。施耐德电气非常重视技术的不断创新,将每年5.5%的营业额投入到研发领域。2004年,公司决定在中国设立全球的研发中心,2006年,中心规模将达到300人,中国将成为继法国、美国之后的全球重要研发基地。

    新成立的CRDC将由三个部门组成。其中,中国设计中心CDC,将主要集中于电力控制和保护领域;中国自动化中心CAC,将主要从事自动化和安全事业;而全球技术中心Global Technology Center将为全球提供电子支持。此外,中国研发支持CRDS将负责为三个部门配置提供统一的工具和工作流程。

    2009年1月19日 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日前宣布,其位于深圳的研发中心将迁入福田区新址,并整合其国际采购部、项目部及质量部等其他业务部门组成新的办公区域,从而满足公司亚太地区的研发工作需求,促进施耐德电气解决方案的发展。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2006年,上海研发中心规模将达到300人。2009年,深圳研发中心的180名工程师主要从事机械、电子、系统和软件的开发工作,员工共来自10个国家,真正体现国际合作和全球资源共享的优势。仅在上海的研发团队就拥有250名研发人员。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施耐德电气持续不断地增加在中国的研发投资以及员工数量,每年约5%的销售额用于研发。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至2011年8月,施耐德共申请专利729个,其中发明专利485个,实用新型专利105个,外观设计专利139个。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10年7月20日- 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日前参展第16届中国食品加工、包装及印刷科技展,展示其在MachineStruxtureTM机器自动化控制平台之上应用于包装机械行业的多种整体解决方案,以及针对包装行业所推出的新产品。2011年3月,在华率先推出其第五代智能型终端配电系统Acti9系列产品。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暂无信息。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施耐德电气为47个奥运场馆和辅助设施提供配电与自动化控制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多个大型体育场馆及中央电视台新台址、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奥运地铁专线等相关工程。

    2010年8月,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日前出席2010第五届中国电工装备创新与发展论坛——智能电网技术及装备论坛

    2010年12月,南昌市政府与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施耐德贿赂门——据天涯社区 10余年间,施耐德电气在华销售人员利用其遍布全国的400余家分销商组成的销售渠道、个别旅游公司和广告公司大量洗钱,估计累计总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

    慈善公益情况:2010年施耐德电气大学生节能增效创新大赛——施耐德电气携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中国发明协会、北京团市委启动2010年“施耐德电气杯”大学生节能增效创新大赛。

    施耐德电气已向中国大学的实验室捐赠价值为1200万元人民币的仪器设备,并与中国多所大学一起建立起九个联合实验室。。施耐德电气青少年发展基金——自2003年以来,施耐德电气通过员工捐赠的方式向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捐款200万人民币。同时,施耐德电气还帮助建立起八所希望小学、两所孤儿院和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纳税情况:在过去20多年里,施耐德电气共向中国政府缴纳税收50亿元,并且实现了100亿元的本地采购。

    其他数据:我们每年将销售额的5%投入研发。遍布世界的6,500名研发团队成员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施耐德电气在全球共有25家研发中心。2011年6月,施耐德电气联手上海电巴,推进中国电动汽车市场。
 

 

 




三菱电机( 中国) 有限公司

    行业/产业:电气设备。

    进入中国时间:1997 年,成立三菱电机( 中国) 有限公司。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2010年,三菱电机的销售目标是比2009年增长130%。今年公司的销售策略调整为“进攻型”。2010年,三菱电机计划再新增7处销售据点,进一步扩大在华工作人员数量。此外,还将在全国开出100家独立的经销商销售展厅。

    2010年,三菱电机全面进驻山东市场,正式宣布在山东市场设立济南办事处。济南办事处是三菱电机在中国大陆地区第十六个联络驻点。三菱电机将加强中国等新兴市场业务,将以促进电子设备更节能的功率半导体为中心加强环保节能业务,并努力增加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的销售额。

    2011年5月,三菱电机宣布与神州数码达成战略合作,正式进军国内高端显示器市场,目标是三年内达到30%以上专业市场份额。2011年,中国将是三菱电机最大最重要的市场,三菱电机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带到中国,帮助中国企业快速发展,增强其全球竞争力。

    产品品牌:三菱电机向中国的广大客户提供各种工业用与家用的机电设备、电力设备、电梯、空调机等各类产品及设备。同时,也与中国众多企业积极进行各项技术交流?合作活动。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根据《2009年冷冻年度中国空调市场年鉴》,2009年度,三菱电机在中国市场占比1.8%。由三菱电机与其它公司合资建立的上海三菱电梯公司目前已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电梯制造和销售企业,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

    2010年7月中国教育投影机市场品牌关注比例分布:三菱电机位居第十,关注比例为3.3%。截至2010年9月,三菱公司在光通讯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是第一位。三菱电机公司60%的产品在中国销售。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1987年在上海成立了首家合资公司--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1997年,投资性公司三菱电机(中国)有限公司成立。截至2010年4月,三菱电机在中国的合资、独资企业已达24家。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上海电气、北京仁达公司、天津大学、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等。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格力、美的、海尔、松下、大金、三洋、三菱重工、LG、三星、东芝、日立、富士通、ABB、西门子、富士电机、施耐德、艾默生、威尔凯等。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至2010年4月,集团在中国的职工人数约11,000 人

    在华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在人才的培育上,三菱电机有一套非常完善的体系,拥有特殊作业资格、日语、技能认定资格、日本研修、社外、个人等各类培训。在新制度下,"班组长"成为重点培训的对象,需要接受更多的培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生产管理、质量、人员、安全等四项。

    在中国营业收入:2008年,三菱电机(中国)有限公司营业额超过3,500亿日元。2009年,三菱电机集团在中国的整体销售额为3300亿日元。三菱电机在中国2010年度的销售额为3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82亿元),预计到2015年销售额会增至5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02.5亿元)。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未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暂无信息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暂无信息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暂无信息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在2010年第十二届CIOE展上,三菱电机带来了10Gbps产品、40Gbps产品和100 Gbps光收发器件产品。三菱电机在10G以及40G高速通讯市场上加速努力,开发各种各样的优质器件,满足中国光传输市场因3G发展而不断增长的需求。”三菱电机的FTTH光二极管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占有率。三菱电机会把这些技术经验用到中国市场上。由于中国FTTH市场对产品的技术要求与日本有所不同,三菱电机需要不断收集各种信息,针对中国的要求,开发出适合中国的产品,满足中国市场。
2010年9月,三菱电机全球首发有机EL大尺寸显示器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将创立100周年纪念的2021年作为目标年,制定了三菱电机集团在环境经营方面的长期蓝图“环境展望2021”。“环境展望2021”认清了三菱电机集团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应有的姿态,表明了面向防止地球温暖化和循环型社会的长期活动的计划。发布了环境行动报告2010(中文版)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2010年2月,据国外媒体报道,日本三菱电机近日宣称,其有两个系列CRT彩电已过安全使用年限,并累计发生过3起自燃事故,故呼吁消费者立即停止使用该批严重超期服役彩电。三菱电机公告呼吁消费者仔细阅读该公司官方网站上,有关超过安全使用年限显像管电视处理的建议,并对因此给消费者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

    2011年,三菱电机变频空调存在噪声问题,遭多名消费者投诉

    慈善公益情况:2008年四川地震发生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在第一时间决定向灾区捐赠5000万日元(包括救援物资),支援救灾工作。同时,三菱电机自动化(上海)有限公司的员工也展开捐助活动。三菱电机集团从2008年开始在上海市陆续参加志愿者植树活动。2008年和2009年,分别有多名员工以及家属志愿者们参加了绿化环境保护植树活动。

    纳税情况: 无相关信息。

    其他数据:三菱与广汽将组建合资企业,广汽长丰或退市

 

 

日立中国

    行业/产业:电气设备。

    进入中国时间:日立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来到中国,成为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少数外资企业之一。在中国大陆,日立于1994年在北京成立了日立(中国)有限公司,并于2003年更名为日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后,于2004年再次更名为日立(中国)有限公司, 主要负责日立在华集团的投资活动和公司业务。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2005年春,日立(中国)有限公司将香港及大陆两家公司的业务统一于一身,并取得了商务部批准的地区总部资格, 成为了日立在华集团的统括公司。这意味着日立对中国事业发展的进一步强化与升级。同时也意味着与日立集团在美国及欧洲的地区总部一样,日立(中国)有限公司在推进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强化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中,将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2010年11月,日立数据亚太总经理表示中国已经成为日立数据第一位重视的战略市场,将注重私有云和公有云建设

    产品品牌:空调、 冰箱、 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录影机/DVD播放机、DVD/硬盘数码摄录机、家庭小电器、 移动电话、电动扶梯/升降机、 超级电脑、铁路车辆、 产业系统、电动工具、半导体、汽车零件、金融服务、商业顾问。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2009年度,日立在华运输系统、车辆系统的销售额为180亿日元,约占全球整体销售额的10%,力争到2015年度在华销售额达到500亿日元。2010年,日立在环保产品占有35%以上的市场份额。日立空调业务2010年销售量市场份额仅1.09%。2009年度(2009年4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日立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到9,916 亿日元(约合107亿美元),占日立集团全球总销售额的11.1%。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至2009年年底,日立在华总共投资98.61亿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1、地区总部:日立(中国)有限公司(与日立欧洲有限公司、日立美国有限公司、日立亚洲有限公司平行)。2、事业部:电力部、社会产业基础设施部、信息控制系统部、产业机器系统部、信息通信部、数码影像部、电子显示器部、国际采购部。3、日立中国有限公司共引领140家日立集团公司。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杭州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智控国际、 花样年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西门子、GE、东芝、联想、蒂森克虏伯、惠普、方正、爱立信、中兴。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至2010年3月底,日立在华已拥有134家集团公司,正式员工53,000余人。

    在中国营业收入:2010年3月末 9916 亿日元,折人民币:794.216亿元(占日立集团全球整体销售额的11.1%)。

    2009年3月末 10785亿日元 折人民币:863.878亿元。2008年3月末 11415亿日元 折人民币:914.341亿元。2007年3月末 8890 亿日元 折人民币:712.089亿元(汇率基点:2010年8月26日,100日元兑8.010人民币)。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日立集团于2005年在中国设立了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日立(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2009年,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 暂无相关信息(未找到相关数据)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日立(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600万美元 (日立中国官方网站 2010)。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至2011年8月,ABB集团共申请专利17468个,其中发明专利15837个,实用新型专利495个,外观设计专利1136个。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10年3月,日立面向中国市场发布首款2TB外置台式机硬盘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发布了《日立集团CSR报告书2010》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1、株式会社 日立制作所、日立(中国)有限公司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1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四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上签署了《关于资源循环与低碳经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2、株式会社 日立制作所、日立(中国)有限公司在今天于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三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上,与中国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宁波市人民政府就“日立—宁波市 中小企业节能环保合作项目”共同签订了协议书。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暂无信息。

    纳税情况:暂无信息
 

 

法国阿尔斯通

    行业/产业:电气设备。

    进入中国时间:1986年。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2009年2月,阿尔斯通决定扩大在华投资,并计划在2009年开设新的工厂,其中一家是为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建造崭新的工厂,将于2009年下半年在武汉郊区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将是阿尔斯通在全球最大的锅炉厂。阿尔斯通将为该工厂提供先进的技术,包括超临界和超超临界锅炉技术,循环硫化床锅炉和低氮燃烧器技术,以及国际化的管理知识及技能。

    另外,天津阿尔斯通水电设备有限公司也正在新建车间厂房,该厂将专门用于为国内及海外市场提供最大的水轮发电机。此外,阿尔斯通已有意投资中国风电设备领域并已和相关企业进行接触。阿尔斯通正在推进在华风电业务,公司就在华“独资建风电企业还是与合作伙伴合建”两种模式还在探讨,还未最后确定,不排除和中国一些企业进行合作。

    2011年5月,阿尔斯通交通运输亚太区总裁濮利康表示国内二三线城市的地铁建设将成为我们投资的重点,我们希望未来的5到10年,能够在这一新兴市场拥有15%到20%的市场份额。未来十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市场,每年新建地铁项目将达到15至20条,阿尔斯通希望至少有一半的项目能够参与进去

    产品品牌:交通基础设施领域:运输部门利用铁路运输、产品、系统咨询,服务于城市公共交通,区域/城际客运市场和货运市场。阿尔斯通公司设计,开发,制造,定制和维修列车,并为轨道控制制订和执行系统解决方案。它也设计和管理铁路线创造,以及为客户提供维修和翻修方案。

    电力领域:阿尔斯通电力领域通过电力系统及电力服务两个方面运行。电力系统指的是发电厂,新设备及组装配件;电力服务,包括零配件市场上升级设备,零配件运输及提供现场服务。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阿尔斯通已占据全球核电常规设备1/3的市场份额,其目前占据了中国水电市场25%的份额和核电站常规岛50%的份额。阿尔斯通是中国市场最大的应急柴油发电机组供应商。2009至2010财年,集团在亚太区的轨道交通产品销售额占其全球销售总额的9.2%, 目前,阿尔斯通在中国地铁信号系统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止至2006年底,共投资11.17亿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天津、青岛、苏州、无锡、扬州、广州和深圳拥有15家合资公司,在北京、上海、武汉和青岛有8家全资公司,在香港有3家分支机构,以及在成都、广州、昆明、西安、天津和沈阳6家联络处。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武汉、青岛、广州、长春、西安和香港均设有业务机构。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北车同车公司、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铁道部。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西门子、加拿大庞巴迪、南车。

    在中国员工总数:中国的20个城市共有10000名员工 (截止到2010年6月) 。

    在华员工的培训与教育:阿尔斯通拥有丰富的人才发展计划,其中包括辅导和指导以在企业内部传递专业技能技术。除了日常的评估工作,阿尔斯通还为员工提供了内部调动的机会。拥有自己的企业大学——阿尔斯通大学,为员工提供多种培训机会,如People Quest、针对新员工的Alstom Connection,以及领导力培训课程等。在2010/11年度,1700名来自亚太地区的阿尔斯通员工参加了阿尔斯通大学亚洲校区的各种培训和在线课程学习,其中68%的学员来自中国。

    在中国营业收入:暂无信息。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工厂将在2009年开始运营,届时将成为阿尔斯通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研发中心和出口基地。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截止2009年底,武汉锅炉员工2285人。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2010/11财年集团投入研发投资总额超过7亿欧元。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至2011年8月,阿尔斯通集团共申请专利352个,其中发明专利326个,实用新型专利6个,外观设计专利20个。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暂无信息。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暂无信息。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阿尔斯通是宏伟的三峡工程最大发电设备和技术供应商,三峡工程全部26台机组中的16台都采用了阿尔斯通的技术。公司为三峡左岸电站提供了总共14台机组中的8台700兆瓦发电机组,以及全部14台水轮机的调速系统和计算机监控系统。阿尔斯通与中国政府签署铁路合作协议。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2009年1月,有媒体报道称,阿尔斯通公司高管指责中国“高铁列车”“偷窃技术”并号召欧洲抵制中国列车。针对“抵制中国机车“风波,法国装备制造业巨头阿尔斯通全球CEO柏珂龙访华再次进行了澄清。

    2008年,阿尔斯通遭遇“贿赂门”阿尔斯通首席执行官柏珂龙在阿尔斯通的财报发布会上对各国媒体表示,他对有关行贿的调查不清楚,但公司正在和调查人员合作。

    纳税情况:暂无信息。

 



德国ABB

    行业/产业:电气设备。

    进入中国时间:ABB与中国的合作开始于100多年前的1907年。1974年ABB正式在香港设立了中国业务部,随后于1979年在北京设立了永久性办事处。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ABB中国保持了企业战略延续性,专注于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提升工业生产率和实现增效节能。通过坚定执行本地化战略,实现“在中国,为中国”,同时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保持ABB中国作为全球业务领跑人的角色,在中国研发服务于全球,在华成为公认的优秀企业公民,在2012年之前ABB在华销售额的80%源于本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ABB在过去7年中一直保持每年对华投资1亿美元以上,用于不断建设、改善和扩大节能减排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引入最新技术和产品,加速本地化生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近三年的时间里,ABB的对华投资总额增加到5亿美元。2011年对华策略为“在中国,为中国和世界”。

    产品品牌:电力和自动化业务,主要涉及:完整系列的电力变压器和配电变压器;高、中、低压开关应用,电气传动系统和电机;工业机器人。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ABB占据了70%的风力发电厂中包括变压器在内的设备产品。2011年中国蝉联ABB集团第一市场的地位,市场份额达到14%。从2006年到2009年的4年中,在国内550KV变压器市场份额中,ABB分别占到26%、27%、29%和14%;在220KV变压器市场份额中,ABB分别占到24%、15%、10%和6%。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据CIIPP发布的数据显示,至2010财年,ABB集团累计在华投资18.79亿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1994年ABB将中国总部迁至北京,并在1995年正式成立了ABB(中国)有限公司。在60个不同城市分布着30个本地企业(其中合资企业占20多家)和40个销售与服务分公司,业务涵盖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等环节。ABB总共有31家在华本地企业,38家分公司和众多服务站点,在遍布全国的80多个城市为客户提供销售和服务支持。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上海通用汽车、宝钢。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西门子中国 许继电气。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止到2011年3月,ABB在华拥有员工16,300名,分布于80个城市,并计划在2011年底将在华员工数量扩充到1.8万人以上。

    在中国营业收入:2009年,ABB在中国的销售额达43亿美元,主要原材料或零配件在中国采购超过26亿美元,继续保持了中国作为ABB全球第一大市场的领先地位。2010年,ABB在中国的销售额达44亿美元,继续保持了中国作为ABB全球第一大市场的领先地位。2010年在华业绩:订单达45亿美元,增长10%,出口增长50%,本地采购增长37%。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ABB中国不断发展本地研发队伍的规模和实力,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全球性研究中心,在重庆设立了全球变压器设计中心和特高压实验中心。各在华企业均设有产品技术研发团队,将技术引进同本地创新相结合。目前,ABB销售给国内客户的产品80%以上在本地生产制造。

    ABB中国研究中心于2005年初成立,主要从事电力系统、制造工艺和机器人等领域的研究。中国研究中心是电力技术全球实验室的一部分,同时也从事自动化领域的研发项目。研究工作主要在位于北京的ABB中国总部和上海分部展开。ABB中国研究中心同时与中国多所大学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ABB 在中国的2000名研发人员和工程师遍布20个城市。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2010年,ABB中国研发的投资增长了40%。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止2008年,研究中心在华总计申请专利14项,发表学术论文约30篇。截至2011年8月,ABB集团共申请专利3040个,其中发明专利2382个,实用新型专利286个,外观设计专利372个。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机器人应用——专注于为亚洲市场开发应用。2010年11月,ABB在华全球同步推出先进智能社区系统。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发布了2010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在环境方面每个人都设定在2010整年减少消耗2.5%的目标;社会方面,在增加社会流动性发面ABB做了30%的措施;健康方面,ABB设立了零事故零伤害的目标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中国研究中心与中国的多所大学密切合作,ABB与同济大学携手成立电力教学中心。2006年,ABB和广东省签订了为期5年的战略协议,帮助当地企业提高能源效率,支持广东省实现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16%的目标。参与中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的工程。ABB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工程项目的主要电力和自动化系统供应商之一,参与了首都机场T3航站楼、北京轻轨机场线及“鸟巢”、“水立方”等30多个奥运项目建设。针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ABB共参与了50多个项目的建设,包括电力与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和场馆项目。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ABB“由艺”系列开关插座凭借富有创意的时尚设计和高度的实用性成为唯一获奖的开关插座类产品,得到了专业设计人士、艺术家和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慈善公益情况:扶贫项目、人道援助、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

    纳税情况:内地几家分公司进了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纳税百强。

    其他数据:ABB还完成了两年内每个单位生产能耗降低5%的目标,在中国,ABB人均耗电量下降了25%。ABB在华销售的产品中有80%是由ABB的本地企业制造。

 

 

 

 

 

 

德国大众汽车

    行业/产业:汽车及零配件。

    进入中国时间:1984 年。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大众汽车的目标是:在艰难的竞争环境下,以强有力的本地化生产联盟来捍卫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在2010北京国际车展上发布了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电动车战略。根据这一战略,大众汽车集团将把先进的混合动力及电动车技术引入中国。

    从2011年到2015年,为满足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需求,大众汽车将在中国新增投资106亿欧元。大众未来5年在中国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人才贮备尤为重要。截止到2014年,大众在中国的经销商将从2010年的1000家提升到1600家,其从业人员从2010年的5.67万人次增到了10万人次。

    产品品牌:车型包括奥迪、斯柯达、兰博基尼、宾利、新甲壳虫、速腾、迈腾、辉腾、途观、朗逸、捷达、Passat、SEAT(西亚特)、大众、新领驭等。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2011年上半年,斯柯达汽车在中国市场销量为11.2万辆,创造了在中国市场半年销量的新纪录。2009年1~8月份,大众汽车在华的市场份额为18.4%,排名第一。2009年中国成为大众全球第一大市场。2011年上半年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销量首次突超100万辆,超过110万辆,创造了半年销售新纪录,市场份额增至19%,取得了11.9%的增幅。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自1984年以来,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总投资额已超过60亿欧元。截至2007年末,大众汽车在华累计投资达116.56亿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目前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已拥有 14家企业,除了生产轿车外,还向消费者和行业提供零部件和服务。在华公司包括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有限公司,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大连)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一汽平台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动力总成(发动机)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一汽集团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上海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大众进口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中国西泰克东昌座椅技术有限公司、大众汽车(北京)中心。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中国银行、嘉实多、比亚迪等。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通用汽车、丰田、本田等。

    在中国员工总数:2008年上海大众拥有1.2万名员工。大众汽车计划到2018年在中国增聘35000名员工。

    在华员工的培训与教育:(2008年)作为一家拥有 1.2 万多名员工的大公司,上海大众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道路的员工提供相应的培训课程和项目,让员工实现在企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上的不断提升。

    在中国营业收入:2009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携手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全年共交付1,400,008辆新车(包括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携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两家合资公司,在2010年上半年共向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客户交付新车950,255辆(2009年上半年为652,222辆),比去年同期增长45.7%。

    大众汽车集团2010年销售收入1269亿欧元(2009年为1052亿欧元),经营利润为71亿欧元(2009年为19亿欧元)。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未设立专门的研发中心,在上海大众设立了技术研发部。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暂无信息。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大众汽车至今共投入3.5亿多欧元,扩建其在华的产品研发中心。08年宣布到2010年大众将再向中国市场投资24亿欧元,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无更新)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至2011年8月,大众汽车共有专利936条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05年11月上市的帕萨特领驭,就是由上海大众汽车全部自主研发和生产的。2010年4月推出首款在中国研发的电动车(E-lavida) ,大众新宝来2009年初全球同步上市。2011年8月,上海大众途观:一款真正为中国而生的汽车。2010年10月,未来3年上海大众将针对中国市场开发一款C级豪华车。2010年10月,据胡波透露2011年将推出针对中国市场的Passat B7。大众西亚特将于2011年4月中国首发。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大众中国官网上有09/10年度中文版大众汽车集团可持续发展报告:2008年我们全球所有工厂员工的健康指数为97%;,大众汽车计划到2015年将欧洲(欧盟27个成员国)新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6年减少20%;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北京2008年奥运会汽车合作伙伴成员企业。世博会奥地利管汽车赞助商。2010年6月,大众汽车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投资5亿欧元建立一家最终年产量达30万辆的工厂。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2010年12月,有举报信称上海大众前任和现任高层涉及受贿金额超过1.42亿元。牵涉高管包括上海大众前总经理刘坚和现任总经理张海亮。

    慈善公益情况:

    纳税情况:截至2007年,一汽-大众公司累计向国家上缴的税金达到400多亿元人民币。

    07年中国纳税百强榜整车企业纳税前十强 上海大众排名第五 纳税金额超过42亿。2010年一汽大众纳税44.20亿元,上海大众纳税36亿元。2010年在上海市纳税额百强外企中,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名列第二。

    其他数据:08年宣布大众集团未来三年内将投资200亿欧元用于产能建设和新产品开发,到2010年产销量将达800万辆。大众汽车集团2010年上半年盈利幅度大幅增加:销售收入升至618亿欧元(去年同期512亿欧元),同比增长20.7%。营业利润增长至28亿欧元(去年同期12亿欧元)。税前利润26亿欧元(去年同期8亿欧元),同比增长了两倍以上。汽车业务净流动资金上升至175亿欧元(去年同期123亿欧元),同比增长42.2%。
 

 

 

 

美国通用汽车

    行业/产业 汽车及零配件

    进入中国时间:通用汽车公司进入中国已超过80年。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在新通用汽车的战略体系中,中国市场被提高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新通用汽车表示,通用汽车公司将继续保持其在中国市场不断引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强劲势头。 “通用汽车公司将继续在华积极拓展业务,把握不断出现的新的业务机会”,并将国际运营部(GMIO)设在了中国上海,“这能够更加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并做出快速响应”。

    上海通用汽宣布2011-2015“绿动未来”全方位战略发展规划。该战略分为绿色产品战略、绿色体系战略和企业责任战略三大部分。在未来五年里,通用汽车将在中国市场推出超过60款全新和升级车型,为了进一步把握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重要机遇,通用汽车计划在2015年实现年销量翻番,即从2010年约235万辆增长到2015年约500万辆。

    产品品牌: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吉姆希、大宇、霍顿、悍马、奥兹莫比、欧宝、庞蒂亚克、萨博、土星、沃豪。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所提供的产品系列之丰富位居所有在华跨国汽车企业之首,涵盖中高档轿车、多功能旅行车、紧凑型轿车、微型车和轻型卡车等。首个一年在中国销售车辆超过一百万辆的跨国企业。中国成为了通用汽车在全球最大单一市场,通用汽车公司2010年第三季度全球销量为206.5万辆,占全球汽车市场11.5%的份额。

    2010年第三季度通用在主要车市的份额:美国和巴西18%,欧洲8.9%,中国13.6%,印度3%。2011年1月,上海通用五菱和通用汽车在中国汽车销量榜上分别占据第一和第二位,占有率分别为7.03%和6.78%,2011年上半年,上汽通用五菱、上海通用销量为第一和第二名。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通用中国园区一期和二期投资总计达2.5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通用汽车累计在华投资为99.6亿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在华公司包括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沈阳)北盛有限公司、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上海通用东岳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通用汽车仓储贸易有限公司、上海安吉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一汽通用轻型商用汽车有限公司、通用上海汽车香港投资公司、上海交大-通用汽车研究院。截至2010年底,通用在中国建立了11家合资企业和2家全资子公司。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中国电信(与通用旗下安吉星公司)、灵思公关、一汽等。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丰田、大众等(04年起诉腾讯抄袭通用Spark车款专利)、福特。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至2010年底,在华员工超过35000人。

    在华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拥有内部季刊Behind the Wheel,面向通用汽车中国地区员工传播公司近况,由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公共事务及传播部门编辑出版。内容囊括公司在华的最新产品介绍和公司在各地的重要事件,例如车展、各项由通用汽车赞助的活动等等。同时,本刊还着重介绍通用汽车在华的合资企业以及所有在华员工所取得的成就,并报道一些对公司有着重要影响的新闻。新员工在培训中心将接受在“模拟工作环境”下进行生产线工作培训。

    在全球设有通用汽车大学,与此同时,通用公司还邀请美国专家将最新的课程转移至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中国公司, 到目前为止, 共有50余门课程可在中国地区提供, 范围覆盖工程类,生产类,质量类,管理技术类等。通用公司还为员工提供大量的网络学习的机会, 目前在通用公司内部网络上已有180多门课程可以提供给员工, 许多课程由通用公司与美国一流的管理学院共同开发编制, 为通用公司的员工提供了方便快速的充电机会。自1997年, 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建立了通用汽车-交大动力技术学院,为通用公司员工提供专业化的培训。

    在中国营业收入:2009年,通用汽车在中国总销量共计1,826,424辆,同比增长66.9%。2008年通用汽车在中国总销量共计1,094,561辆,同比增长6.1%,连续第二年销量过百万,继续保持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通用汽车及旗下合资企业2011年前六个月共实现在华汽车销售1,273,502辆,其中,6月份单月销量达到 193,878辆,双双创下历史新高。2010年,通用汽车在中国全年累计销售超过235万辆,同比增长28.8%。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泛亚不仅是国内领先的汽车研发力量,也成为通用汽车全球六大研发中心之一。2010年7月在华设立了第二个研发中心通用汽车中国前瞻技术科研中心。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通用汽车前瞻技术科研中心2010年7月23日与上海动工,将在2011年底竣工,未来5年内,将有300余名设计、研发、工程和技术人员在该中心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11年5月,泛亚已拥有一支2000多人的员工队伍,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2008年12月消息:上海通用汽车研发试验中心(广德)项目日前获正式核准,总投资16亿元人民币。2010年消息:通用汽车中国前瞻科技科研中心破土动工,该项目总投资1.5亿美元。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值得一提的是,雪佛兰新赛欧仅核心技术专利就申请了34项自2003年以来,通用汽车在美国的专利数量一直保持稳步增长,并且在2008年取得突破,当年实现专利数量突破1000项,较2003年翻了一番。2009年通用汽车(全球)申报1300项专利,绿色科技创新成果占据半数以上。截至2011年8月,上海通用共有专利653条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10年3月,上海 - 通用汽车EN-V 电动联网概念车在上海全球首发。2010年6月,上海通用汽车推出别克英朗GT轿车,这是通用汽车第一款在中国首发并率先上市的全球车型。2011年3月,欧宝新安德拉全球同步上市。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发布了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上海通用汽车已有126家供应商获得世界环境中心“绿色供应商”的认证;道路安全教育达到人群约79万家庭;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的247位学生获得通用“青年奖学金” 。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2009中国—东盟博览会战略合作伙伴。通用汽车公司及其在华合作伙伴上汽集团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球汽车联合合作伙伴。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中国消费者的声音是新通用最为关注的。2010年6月,通用汽车公司在其网站宣布,因刮水器系统存在起火隐患,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召回150万辆汽车,中国大陆地区共涉及4199辆,花费超过1.5亿美元的补偿金。

    慈善公益情况:多年来,通用汽车在环境保护、文化、慈善、教育、医疗、道路安全等多个领域,赞助和参与了多项公益事业,无论是参与的力度,还是赞助的金额,均居在华跨国公司的前列。2010年6月以“红十字天使计划——上汽通用五菱博爱基金”为载体加入“中国红”行动。2010年6月11日,在上海世博园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上海通用汽车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合作,再次启动环保公益活动。上海通用汽车将再次向“绿动未来基金”捐资200万元,于2010年,用于实施“高校环保科研应用项目支持计划”。2010年4月,为玉树灾区捐款100万元。2010年5月,与上汽通用五菱共同出资100万援建广西百色那满博爱卫生院。

    纳税情况:2005年度中国纳税四百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位居第32位,纳税金额377615元;2006年由国家税务总局计划统计司和《中国税务》杂志社联合推出的2006年度中国纳税百强系列排行榜日前正式出炉,上海通用以超过50亿元的成绩位居榜首。

    2010年在上海市纳税额百强外企中,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名列第一。2006年,上海通用纳税额为50.58亿元,为纳税冠军。

    其他数据:2009年7月10日,新通用汽车公司成立。2009年9月新通用与一汽正式公布合资,并为其各占50%股权的一汽通用轻型商用汽车公司挂牌。

 

 

丰田汽车公司

    行业/产业:汽车及零配件。

    进入中国时间:2001年成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为抢占中国市场,丰田公司定下了2010年抢占中国10%市场的大目标,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前丰田集团在中国共有35个合资、合作项目,总投资5亿美元,其中丰田汽车在华投资9个项目。虽有两个整车项目(一个是四川丰田,一个是天津丰田),但投资规模都不大(前者是9909万美元,后者是5000万美元)。因此,整合在华投资便是丰田汽车的第一要务。丰田在中国的战略简而言之是:强入经济型轿车,瞄准高级房车,开拓SUV。丰田公司公布了未来十年的全球愿景规划:2015年,中国销量将占到丰田全球总销量15%,汽车销量达到150万台,年均增幅至少要保持在13%以上。

    产品品牌:TOYOTA(丰田)、LEXUS(凌志、雷克萨斯)、SCION(赛昂)。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2010年丰田汽车在中国销量为84.6万,增速为19%,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为6.15%,下降0.71%。2010年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轿车销量十强企业中,一汽丰田从2009年的第九名下滑到第十名。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至2007年底,丰田在华累计投资为81.65亿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丰田汽车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丰田汽车技术研究交流(广州)有限公司、丰田汽车技术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仓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天津丰田汽车锻造部件有限公司。截至2010年11月,已在天津、广州、成都、长春合资建立了6个整车工厂和4个发动机工厂,在中国的8个省和直辖市设立了8家独资公司、12家合资公司和5家代表处。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一汽夏利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吉利汽车、奇瑞汽车、重庆力帆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汽车、大众汽车、通用汽车、福特汽车。

    在中国员工总数:71,116 人3万多名中国员工(不确定)。

    在中国营业收入:丰田汽车公司2009年度在中国市场销量约为70.9万辆,与去年同比为121%。2010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上半财年丰田净利润为2891亿日元(约合32.5亿美元),其中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市场营业利润为1642亿日元(约合18亿美元),占其全部营业利润3231亿日元的一半。中国市场占亚洲市场70%的销量。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2010年11月,丰田中国正式宣布,在江苏常熟设立研发中心。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江苏研发中心目前员工总数为200余名。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总投资6.89亿美元,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研发中心。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至2007年12月31日授权公告的外观设计专利总量为:900件。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09年4月,一汽丰田新皇冠中国首发。2006年11月,丰田新COROLLA在京全球首发 更名卡罗拉。2010年,广汽丰田ZELAS跑车中国首发。2011年4月,丰田G"s和FT-86 II车型中国首发。2011年6月,广汽丰田E'Z逸致中国首发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发布了2010丰田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2007年3月,丰田设立了中国环境委员会,会下设5个课题组和工作组,探讨各领域的课题与对策;2009年,对于开展环保工厂活动之前建成的工厂,也持续进行了工厂的风险调查和设备改善活动;中国12家生产工厂产生的除生活垃圾以外废弃物总量中,有大约90%实现了再利用。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2010年2月28日,丰田汽车在中国开始正式召回75552辆RAV4,虽然规模不大,不过却为一场中国汽车史上最严重的危机拉开了帷幕。国家质检总局于2010年2月对于丰田屡次在海外召回却不涉及中国的现象,要求丰田做出完整解释,并提供详细技术说明。丰田章男在一个小时的媒体说明会上先后三次鞠躬道歉。

    慈善公益情况:1. 2010年4月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日本红十字会等各种途径位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区累计捐助达到1340万元人民币(含5辆总价值200万元的救灾车辆);2. 2009年9月26日,丰田汽车公司在华各相关公司的志愿者在河北省丰宁县中日“21世纪中国首都圈环境保护示范基地”进行了植树活动;3. 丰田向天津市捐赠了一座过街天桥,该桥被命名为“丰田桥”。4. 2008年,丰田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累计捐款达3000万元人民币。

    2009年,广汽丰田出资25万元继续推动“ 南沙绿化” 植树活动,并投入25万元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天津一汽丰田同天津市红十字会合作,投入资金200万元建立“天津一汽丰田博爱救助基金”。截至2010年,丰田为“中国汽车工业丰田金杯技工培训中心”累计援助达1.2亿人民币。

    纳税情况:2007年中国企业纳税百强排行榜中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位列第六位,2007年度中国独立企业属地纳税五百强中,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以2007年纳税额42.4710亿元位列榜单第38位,在天津地区中位列第二位。2010年四川国税纳税百强企业中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以年纳税25.43亿元居第3名。一汽丰田和四川一汽丰田进入2010年纳税信用等级评定A级企业名单。

    其他数据:2011年丰田汽车将削减中国工厂汽车产量,直到6月初。

 

 

日产汽车

    行业/产业 汽车及零配件

    进入中国时间 1972年首辆公爵车出口到中国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2013年东风日产将在郑州建立发动机第二工厂,继续扩大产能。2011年下半年,还将有十多家零部件工厂落户花都;到2013年,东风日产将在花都建造手动变速箱工厂。2012年上半年,日产将在国内展开超过100家的销售网络来销售启辰首款车型;到2015年,将建成250家启辰专营店,销售5款启辰产品。为了获得中国市场10%的份额,日产汽车在中国将再增加60万辆的产能。同时,旗下的豪华品牌英菲尼迪或将在中国市场实现国产。2010年,日产提前完成1的3次方计划,销量达到130万辆,4年后的2015年,日产要将市场规模提升到230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10%。而目前,日产在华的占有率为6.2%,在6大基地花都、襄阳、郑州、常州、十堰和武汉已经及将要展开大规模的扩产扩能举措。同时,将网络由1400多家增加至2400家。日产计划到2015投资500亿元,导入30款新车,中国销量达到230万辆,份额为10%。

    产品品牌:东风日产销售车型:楼兰、骐达、玛驰、逍客、轩逸、骊威、奇骏、天籁、阳光。郑州日产销售车型:NV200、帕拉丁、皮卡、凯普斯达。进口车:LEAF、Civilian、GT-R。概念车型:Townpod、COMPACT SPORT CONCEPT、Land Glider、NUVU、PIVO2、MIXIM、PIVO。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2010年,中国成为日产汽车全球最大市场。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日产在中国份额已经超越丰田。截至2010年底,日产在华的占有率为6.2%。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到2015年底前,日产在中国市场的总投资额将达到6100亿日元(约人民币503亿元)。截至2008年底,日产在华累计投资共96.36亿美元(CIIPP)。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截至2002年5月底,日产在中国已经拥有了42家授权服务中心和27家零部件授权代理商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东风、风神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通用汽车、丰田、本田等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至2010年8月31日, 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拥有员工223人。未找到整体员工数量资料。

    在中国营业收入:2009年,包括进口车、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在内,日产汽车在华销量达到75.6万辆。2011年第一财季,日产汽车的中国销量增长23%至29.8万辆。2010年,日产品牌以及英菲尼迪品牌在华销售累计达1,023,638台,销售增长连续两年领跑国内日系车企
日产汽车2010年在华汽车销量增长35.5%,至102万辆。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2004年3月,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在广州花都新建研发中心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花都技术中心雇佣400名工程人员,到2015年工程人员数量会增长到800名。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花都研发中心总投资3.3亿元人民币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至2011年8月,日产汽车在华共有专利96条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08年6月, 新一代天籁以中国消费者独特的审美文化和消费需求为设计原点,以日产高级轿车D平台为基础,汇聚日产全球先进技术精心打造而成。2011年5月,东风日产新骐达在中国全球首发。可以说新骐达就是按照中国市场的需求,由中方主导研发的。2010年年底,第十代阳光在中国市场完成其全球首发。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发布了2010日产中国年度CSR工作报告(中文版)

    纳税情况:2009年度广东纳税百强企业中,东风日产名列第8位,纳税总额在50亿—55亿元之间。东风日产09年纳税比08年增加了33亿元左右,名次从第15上升到第8。在湖北襄樊,东风日产是纳税第一名。

    其他数据:日产汽车2011年1月份在华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2.6%,至113,042辆。日产汽车预计2011年在华汽车销量达到115万辆。

 

 

福特汽车

    行业/产业 汽车及零配件

    进入中国时间:1913年,第一批福特T型车销售到中国,开始了福特在中国的汽车之路。2001年进入中国。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中国对福特汽车未来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正全面建构以中国为基地、面向全球的新战略。对于福特汽车来说,中国将不仅仅是一个树立品牌形象和销售产品的市场,更是福特汽车未来发展的核心地区——除 了引进最新的产品、扩大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卓越全面的服务体系,福特汽车已经把全球采购、汽车设计与研发的重任逐渐委任到中国,从而把中国全面纳入包括生 产、销售、服务、金融、采购、汽车设计和研发等关键领域在内的整个全球战略中。为整个中国市场提供既省油又不能牺牲驾乘乐趣的产品。

    福特汽车计划在2015年底前向中国市场引进15款全新车型,并将经销商网点增加至少一倍。同时也将在华专业岗位扩大一倍。福特汽车还携手在华合作伙伴加速扩展生产布局,目前正在重庆建设整车装配工厂、发动机工厂和变速箱工厂,同时在南昌建设一个整车装配工厂。

    产品品牌:旗下品牌包括福特(Ford)、林肯(Lincoln)。阿斯顿?马丁、路虎、捷豹和沃尔沃已经被卖出,已经不属于福特品牌,马自达(貌似)已和福特分家,,水星(Mercury)于2010年第四季度关闭。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目前福特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只有2%。2010年福特在美国汽车市场的份额是16%,在欧洲是9%,在巴西超过10%,但在中国还不到3%。长安福特制定了“3158”计划,未来十年内,分三阶段,使福特在华销量达到150万辆的规模,占有8%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2006年以来,福特在整个亚太非地区的投资超过30亿美元,包括在重庆投资4.9亿美元为新一代福克斯建设整车厂。2006年,福特汽车采购中心在中国采购汽车零件及系统将超过26亿美元。

    福特汽车研发及工程中心第一阶段的投资超过2.2亿人民币。截至2006年底,福特汽车在华累计投资27.19亿美元。截至2010年底,福特迄今已在中国市场投资32.3亿元(单指产品、技术和业务方面)。2011年,福特发布了在中国投资70亿元的计划。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福特汽车在中国的独资和合/投资企业包括:独资企业: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福特汽车工程研究(南京)有限公司、福特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

    合资企业: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长安福特马自达发动机有限公司。

    投资企业: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长安汽车、江陵公司等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丰田、本田、宝马等

    在中国员工总数:目前福特全球的员工已经超过了三十五万,而福特中国的团队更是成长迅速,成绩骄人。截至2010年底,包括合资企业在内福特中国共拥有员工2万余人。

    在中国营业收入:2010年上半年,福特品牌乘用车在华销售了15.1万辆,同比增长46%。2010年福特在中国市场新车销售数量达58.2万辆,增幅达40%。截至2011年7月底,公司今年在华批售总量为306,830台,同比增长13%。2011年第二季度福特实现利润26亿美元,在亚太地区的销售同比增长27%,其中中国市场增长近20%(报告中未交待马自达的情况)。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06年宣布在南京成立福特汽车工程与研发中心,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截至2010年底,南京公司研发中心拥有200余人的工程技术开发团队

    在中国研发投资和费用:南京公司研发中心一期投资2.2亿元,总投资5亿元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08年福特全球技术公司在华申请专利131项。截至2011年8月,福特共拥有2542条专利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没有针对中国的产品,研发均出自福特欧洲。希望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研发车型。2010年9月,福特将针对中国市场开发新紧凑级SUV。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福特汽车(中国)发布《2003-2005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0年,福特发布了第11期可持续发展报告(英文版):今年6月,“福特汽车环保奖”(CEGC)以“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为主题,在中国正式启动;福特汽车在2009年在中国启动了“福特安全节能驾驶训练营”,在全国22个城市为超过3100名中国驾驶者提供安全节能驾驶技巧的免费培训;在2009年,福特汽车公司将其全球用水量削减了16%以上。

    纳税情况:2006年度中国纳税500强,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以135031万元的纳税额位居渝企第一,全国排名115位。

    其他数据:2010年消息,未来投资额 10亿美元以上。

 

 

 


本田汽车

    行业/产业:汽车及零配件。

    进入中国时间:Honda从1982年起开始与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生产摩托车。广汽本田1998年成立。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本田目前在全球的经营基本原则是,在有需求的地方从事生产。石诚司希望中国未来能向美国看齐,而第一步就是研发本地化。本田决定将其部分核心零部件研发部门迁往中国广州,真正实现本地研发、本地采购。今后本田将会针对中国市场开发全新的产品,"将以中国消费者的需要为开发主导,在中国采购零部件生产,并推广到全球"。在产能建设方面,本田也将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仓石诚司表示,2011年广州本田的新工厂将建成,明年东风本田的第二工厂的第一期工程也会完成。广州本田的产能在2011年将从36万辆达到48万辆,东风本田目前为止是24万辆,明年第二工厂第一期建成后将达到34万辆,2013年将达到36万辆。

    产品品牌:乘用车包括雅阁、思铂睿、思域、锋范、飞度五大品牌,SUV下设CR-V,MPV下设奥德赛,混合动力车下设Civichybrid;讴歌;摩托车品牌包括锋芒、统域、领域、优悦、佳颖、喜悦、锋驰、威武等;本田发电机组、发动机等。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2008年,Honda向中国顾客提供摩托车产品129万辆、汽车47万辆,发电机草坪机等通用产品58万台。2010年1-6月广汽本田累计销量达到181546台,同比增长达到11.1%的增长态势。2010年广汽本田被挤出中国汽车市场的前十名,本田在华的市场份额下滑到十年以来最低的3.6%。2010年本田全球销售360万辆,其中美国120万辆,中国65万辆,日本64万辆。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2008年本田汽车计划在其两大合资企业——广州本田和东风本田现有53万辆产能的基础上,投资100亿日元将东风本田现有产能在年内从12万辆扩大至24万辆,中国的年产能由此可提高约20%至65万辆。与此同时,2008年内本田在华的销售店将增加25%,从560家扩大到700家的规模。截至2007年底,本田在华累计投资为4.59亿美元。2010年,广汽本田厂将斥资9.3亿元扩充产能,设计产能将由目前的12万辆提升到24万辆;东风本田投资43亿元建造第二工厂。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Honda在国内拥有16家合资公司和子公司Honda在广东的事业项目有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以及专门生产出口产品的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等,由本田汽车 (中国)生产的Jazz车型出口到欧洲市场,截至2008年,已累计出口超过10万辆。此外,还有本田生产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以及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 有限公司、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等零部件企业。东风本田在华的经销商为293家,2011年预计达到320家。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广汽、东风等。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丰田、现代、福特、通用、标致、大众等。

    在中国员工总数:员工总数将近2万4千人。

    在中国营业收入:2010年本田中国销量达到65.5万辆,增幅为12.5%。2011年上半年本田在华销量为27.1万辆,仅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的37%。东风本田2010年销售收入达434亿元。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2007年7月,广州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在广州正式成立。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从2011年1月开始,北京本田中国调入了专门从事商品研发的技术人员,已经为本田今后在中国的发展开始布局。

    在中国研发投资和费用:广本研发公司首期投资20亿元人民币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无相关信息(备注:与双环展开cr-v专利之争,败诉)截至2011年8月,本田共有7692条专利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本田汽车与广汽集团共同出资成立了广州本田技术研究开发公司,推出中国第一个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广本“理念”,不仅拥有区别于“H”标识的独立LOGO,广州本田更是第一个真正针对中国消费需求进行专门生产设计的合资企业,弥补了中国汽车市场的长期缺憾。截至2011年8月,还没有专门为中国设计的车。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发布了2010年度Honada环保报告(中文版):2010年Honada汽车尾气的清洁度与达到了40年前1/1000的水平;本田2010年汽车、摩托和通用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十年前相比降低10%;发明了多种节能新技术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2010年4月,广汽本田成为“201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特别合作伙伴”,旗下的第八代雅阁、新一代奥德赛被授予“201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唯一指定贵宾专用车”称号。(无更新)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2010年5月,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上千名员工因对工资和福利不满而举行罢工。据报道,本田一个二级员工每月的工资只有大约1000元,而做相似工作的日本支援者每月工资却能达到5万元人民币。5月30日,在当地政府和工会组织的强力调节下,工人同意了加薪366元的解决方案。6月1日,工厂部分工序恢复生产;6月2日,员工全部返回工作岗位并复工。

    由于自动变速箱存在缺陷,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决定从2011年8月8日起,召回雅阁等三款车型共计76万余辆,其中雅阁605025辆,奥德赛151489辆,以及2010款思铂睿4001辆。

    慈善公益情况:2008年512地震广汽本田捐赠1203万元。2009年,广汽本田制定《广汽本田公益活动捐赠制度》,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公益捐赠流程,并将公益捐赠事业列入广汽本田今后长期事业方针中的一部分。2009年,首届“广州慈善日”活动启动仪式暨大型慈善募捐晚会,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一举捐款200万元,在为广州市贡献大量税收的同时,亦为广州市发展慈善事业提供有力的支持。2010年4月,Honda及在华企业通过红十字会等机构向青海玉树灾区捐助320万元人民币。

    纳税情况:2006年度中国纳税百强: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以47.99亿位列纳税百强的第28位。2009年消息: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累计缴纳各项国税税款突破100亿元(2004年2月正式投产销售)。2009年度广东纳税百强企业排行榜广汽本田名列第七;纳税总额在50亿-55亿元之间,排第30位的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纳税额为8.7亿元。

    其他数据:本田汽车公布2009/10年(2009年4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度财报显示:公司营业利润为3637亿日元,同比大增91.8%,预计 2010/11年度集团营业利润为4000亿日元,同比预增10.0%。本田汽车表示,2009/10年度公司税前获利为3362亿日元,同比大增 107.9%;2009/10年度公司净利为2684亿日元,同比大增95.9%。本田汽车2011年5月份在华汽车销量同比下降32%,至27,204辆。

 

 

欧莱雅

    行业/产业:日化。

    进入中国时间:1996年。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成功的创新、持续不断的新品的推出及分销渠道的深化。

    欧莱雅中国战略:贴近大众 与宝洁竞争。2011年欧莱雅中国有四大目标——赢得10亿消费者、引领中国护肤品市场发展、继续保持高于市场的平均增长幅度。随着兰蔻等高端品牌试水三线城市,欧莱雅中国也将把触角伸向更多三四线市场,因此,征服新市场也是欧莱雅今年的一项战略

    产品品牌:欧莱雅集团目前在中国拥有19个知名的国际和本土品牌,覆盖了大型百货商店、超市、药房、高档专业发廊和免税店等各种销售渠道。

1、顶级品牌:HR 赫莲娜
2、二线品牌:兰蔻,碧欧泉
3、三线或三线以下品牌:巴黎欧莱雅,契尔氏,美爵士、卡尼尔,羽西,小护士,INNEOV ,美体小铺
4、彩妆:CCBPARIS、植村秀、美宝莲
5、药妆品牌:薇姿,理肤泉,修丽克
6 、香水品牌:阿玛尼,拉尔夫劳伦POLO,卡夏尔,VIKTOR&ROLF
7、美发品牌:巴黎欧莱雅,卡诗,美奇丝。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到2009年年底,欧莱雅已占据11.7%的中国化妆品市场份额,仅次于宝洁排名第二,是中国前10大化妆品公司中,市场份额增长幅度最大的公司。2010年,欧莱雅中国拥有11.1%的年增长,正式跻身欧莱雅集团在全球的三大市场之列。2010年中国化妆品市场排名:宝洁第一、欧莱雅第二。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至2007年底,欧莱雅在华累计投资达7.35亿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中国区总部在上海。在欧莱雅工业部门的大家庭中,中国就占了其中的三家工厂,分别位于上海浦东、江苏苏州和湖北宜昌。目前,在中国生产的化妆品除供中国市场外,还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市场。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覆盖了大型百货商店、超市、药房、高档专业发廊和免税店等各种销售渠道;欧莱雅结伴王府井百货展开合作 2007。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宝洁(中国)。

    在中国员工总数:1万多。

    在中国营业收入:2008年,欧莱雅集团在中国实现销售69.52亿元,较上年增长27.7%,连续8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并稳据欧莱雅集团全球十大市场之列,同时也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单个市场。2009年,公司在中国内地实现销售81.8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7.6%。欧莱雅中国2010年在华实现销售90.85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1.1%。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2005年9月,欧莱雅集团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在上海开业,这是继续巴黎、纽约和东京之后欧莱雅集团的又一个创造力中心,专门从事对中国人皮肤、毛发以及中国原材料和配方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在中国建立了美奇丝(Matrix)的研究开发部,其研究成果将用于全球。与此同时,欧莱雅集团在中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部门,为羽西品牌(Yue-Sai)的国际化展开积极的研究工作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欧莱雅集团每年的研发投资达年营业额的3.3%.。上海研发中心中心首期投入600万欧元。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至2011年8月,欧莱雅共有专利294条。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08年在中国推出欧莱雅大众洗发水。2010年,欧莱雅为中国年轻男士的活力皮肤量身定制“持久控油”解决方案――全新控油劲朗系列新品。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2010欧莱雅在华发布首份可持续发展国别报告:2009年,欧莱雅(中国)每件成品的用水量相比2007年减少了36%,能耗减少了5.26%,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到了99%,欧莱雅的中国员工共参加了约14475小时的环境、健康与安全培训;公司对外公益慈善捐助总额达645万元人民币,比2008年增长了14%。

    纳税情况:无相关信息。

    其他数据:欧莱雅集团创立于1909年,总部设在法国巴黎,2009年,欧莱雅集团的销售额达近175亿欧元。欧莱雅集团拥有巴黎欧莱雅、美宝莲、卡尼尔、兰蔻、赫莲娜、碧欧泉、植村秀、欧莱雅专业美发、卡诗、美奇丝、薇姿、理肤泉、阿玛尼香水和拉夫劳伦香水等26个国际知名品牌。2009年,欧莱雅集团的研发投资达年营业额的3.5%。2011年,法国欧莱雅商标侵权案审结,中国两公司被判赔偿。

 

 

 

宝洁

    行业/产业:日化。

    进入中国时间:1988。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宝洁大中华区总裁:在华投资是我们最明智的决策之一。“开放式创新”试水中国,国际品牌在本土化。宝洁在其中文网站上雄心勃勃地宣称:到2020年,宝洁大中国区(包括广州宝洁、香港宝洁和台湾宝洁)的销售额将突破350亿美元,赶上1998年全球销售总额!未来5年,宝洁CEO麦睿博还有两个计划:宝洁将在中国继续投入至少10亿美元;在全球新增10亿用户,其中大部分将来自中国。

    产品品牌:美容时尚 :OLAY SK-II伊奈美 潘婷 飘柔 海飞丝 沙宣 伊卡璐 威娜 舒肤佳 卡玫尔。健康 :吉列 博朗 护舒宝 佳洁士 欧乐-B 帮宝适。家居:汰渍 兰诺 金霸王 碧浪 品客。彩妆 :ANNASUI(安娜苏) Covergirl(封面女郎) 。

    香水 :Hugoboss Locaste Escada(艾斯卡达) Dunhill(登喜路) Valention Lanvin(朗万) PaulSmith(保罗史密斯) 。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中国最大的日用消费品企业,中国已经成为宝洁全球销量第二大市场,销售价值也位居前四。中国市场已经并将继续是宝洁全球快速增长的动力之一。2006年宝洁旗下的洗发水占据60%多的中国市场份额。2010年,宝洁中国总体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40%-50%。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至2010年底, 在华投资总额超过十七亿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总部在广州(大中华区总部)。目前在广州、北京、上海、成都、天津、东莞及南平等地设有多家分公司及工厂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安庆市恒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为宝洁提供生产妇女卫生巾的生产设备的供应商。)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联合利华、纳爱斯、高露洁棕榄、冷酸灵、丝宝、霸王、云南白药、欧莱雅。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至2010年底,宝洁在中国员工总数超过7千人。

    在中国营业收入:宝洁大中华区的销售量已位居宝洁全球区域市场中的第二位, 销售额也已位居第四位2009年宝洁在中国的销售额已约132亿元。宝洁2010财年年报数据显示,净销售额增加3%至789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宝洁全球第二大市场。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宝洁北京研发中心(已经位居宝洁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之列)。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北京研发中心拥有来自16个国家的500多名员工。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北京全球研发中心投资8000万美元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 截至2011年8月,宝洁共拥有专利3951条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中国最先试行“玉兰油专柜销售概念”,这种成功的销售模式已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包括一些成熟市场,并取得了空前成功。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宝洁在1996-2005年期间向希望工程累计捐款两千四百万元人民币,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兴建了100所希望小学,是在华跨国公司中希望小学数目最多的公司。 发布了宝洁公司2010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文版)。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宝洁SK-II虚假广告2005年3月、宝洁贿赂牙防组,欺诈误导消费者 2008年 《竞争力》。2011年7月,宝洁欧乐-B 漱口水产品检测微生物标准不符,召回中国3万瓶漱口水。但这轮主动召回却因繁琐的程序而遭受质疑,且退款时间仅有一个月。2011年8月,宝洁旗下威娜品牌的安徽总经销商合肥亚格贸易有限公司的一位仓库管理员孙圣富曝光称,该公司将大量过期威娜产品的标签撕掉,重新贴上未过期标签后在进行销售。

    慈善公益情况:截止目前,宝洁向中国的各项公益事业捐款的总额已超过二亿元人民币,用于教育、卫生及救灾等各个方面。携手舒肤佳 真情润万家——携手共筑健康长城 2010年7月《广州视窗》。宝洁“心连心”世博下乡 把精彩世博带进山区课堂 2010年6月 宝洁
宝洁员工志愿者远赴千里云南抗旱 2010年05月 宝洁。

    纳税情况:2010年广州宝洁是广东省第四大纳税大户,纳税总额39.99亿元人民币。

    其他数据:2010年7月 宝洁公司正式成为奥运会全球官方合作伙伴。
 

 

 

联合利华中国

    行业/产业:日化。

    进入中国时间:联合利华于1986年重返中国。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 :2011年计划在10年内,要把联合利华在中国的业务增长5倍。为了实现计划目标,联合利华将继续采取在中国同时推出全球品牌和针对中国的本地品牌的战略,原来该公司通过这一战略,实现了市场份额在全中国的增长,并成为全中国层面的大公司。联合利华也很重视赢得消费者对其品牌忠诚度,也将在这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产品品牌:联合利华在华业务主要分为3块:

    个人护理:凌仕、力士、多芬、清扬、凡士林、夏士莲、旁氏、舒耐。

    家庭护理:奥妙、中华、金纺。

    食品:主要品牌包括家乐、立顿及和路雪、四季宝。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1、据内业专家介绍,牙膏行业经过前几年的洗牌,目前,中华、佳洁士、高露洁共同组成牙膏行业第一阵营。而中华牙膏同这两个品牌的竞争,火力越来越集中到中高档牙膏市场。2、立顿在全国百家商城系列调查中获得茶包销售额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2010年联合利华洗发类、洗肤类、衣物洗涤类产品分别占到中国12%、12.6%、15.2%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从1986年至今,联合利华在中国投资累计达10亿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1、2007年,联合利华大中华地区总部大楼在上海市长宁区临空园区投入使用,一批联合利华亚非区及全球的管理机构也落户上海,这给上海地区总部赋予了全球功能。2、2009年,占地3万平方米,投资近1亿美元的联合利华全球研发中心也落户上海,紧邻中国地区总部大楼。3、联合利华在上海成立了全球采购中心,依托中国丰富的资源,向联合利华全球出口原料及成品。4、合肥工业园已成为联合利华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现出口14个国家,成为了真正的全球供应中心。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1、2008年3月,中国科学院过程所与联合利华正式签署协议。根据协议,联合利华2006、2007年分别向马光辉研究员实验室提供4万英镑的资金,并邀请实验室科研人员前往英国从事科研工作;实验室则提供释放可控、粒径分布可控的复合微球/微囊的规模化制备技术。2、上海卓跃咨询机构一向以良好的职业操守,务实和敬业的服务精神而倍受合作伙伴的尊敬,在此前服务世界500强企业霍尼韦尔中国公司过程中即受到客户的好评,此次与联合利华的签单合作,主要是就其旗下日化品牌“旁氏专柜”项目提供服务,项目将涉及市场调研、专柜咨询、项目培训和实施辅导等一系列内容。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宝洁、舒蕾、卡夫、玛氏、雀巢、欧莱雅。

    在中国员工总数:直接雇佣了超过5,000名中国员工。

    高管团队中的本地人员情况:1、企业的成功本地化离不开员工的本地化。本地化的优秀员工队伍及管理层更能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秉持这一理念,联合利华90%的经理级员工是在公司所在地招募并培训的。 联合利华大中华区副总裁、新闻发言人 曾锡文。

    在华员工的培训与教育:联合利华会为每位公司的员工量身定做适合其个人的发展计划。发展计划的制定主要是根据员工三方面的综合能力,分别为:出众能力、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联合利华培训体系的设计是与员工个人发展紧密联系的,在这里,培训为员工的个人发展提供知识,讲师等资源,同时提供各种系统完整的专业化课程,由此帮助员工在日常工作的同时取得个人能力的进步,推动个人职业的发展。培训体系的课程就是由员工个人发展计划而具体展开设计的。主要分为四大块:领导才能,专业技能,经营意识,工作活动。

    在中国营业收入 :2009年宝洁在中国的销售额已约200亿元,而联合利华只有80亿元。2010年,联合利华销售额为580亿美元,宝洁将近800亿美元,联合利华在中国的年销售额已达10亿欧元。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作为联合利华全球六大研发中心之一,联合利华研发中心(上海)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投入达5000万欧元,任用来自于全球15个国家的450多位研发人员。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任用来自于全球15个国家的450多位研发人员。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联合利华研发中心(上海)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投入达5000万欧元(投资近1亿美元)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至2011年8月,联合利华共拥有专利1498条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发布2008—2009社会责任报告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2009年,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特易购(Tesco)中国有限公司与黄山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共同促进黄山市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2006年8月有和路雪的销售摊主称其销售的和路雪“千层雪”出现霉斑,为此联合利华的公共关系人员回应说霉斑是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他们完全能够保证在产生环节和销售环节的产品质量,但是零售环节不在可控范围之内。联合利华上调部分在华产品价格,夏士莲(Hazeline)和力士(Lux)洗发水和沐浴产品的涨价幅度达10%。

    慈善公益情况:1、联合利华在中国资助建立了20所希望小学,并与他们定期组织互动活动,每年两次组织员工带薪前往进行一周的支教;开展“联合利华希望之星”项目,为200个边远穷困地区的优秀学生提供4年的大学学费。2、公司还在复旦大学设立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3、2008年联合利华对四川地震灾区的捐助总额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

    纳税情况:年纳税近10亿元人民币。

    其他数据:开淘宝商城,“市场开发可能是我们观察到的最大推动力之一,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发行3亿元“点心债券”。
 

 

 

 

安利

    行业/产业:日化

    进入中国时间:1995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本土经营、生产研发本土化、经营方式本土化、人力资源本土化、经营利益本土化。根据安利独特的营销模式,安利采用了“核心团队+第三方供应商”的物流战略。2009年安利(中国)的销售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增幅达到12.8%, 是安利全球最大的市场。2012年前,安利(中国)希望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在2011年和未来几年,安利将有很多新产品投入中国市场。除美国以外,安利已经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并且会为中国量身订做一些产品。今年也会开发一个植物研发中心,主要从事草本方面的产品研究。我们的植物研发中心不只是为中国,也是为在全球未来的发展作铺垫。未来安利很重要的增长点就是企业的创新性,我们希望以创新带动成长。另外就是做好人才的培养。

    产品品牌:主要业务:保健食品,美容化妆品,个人护理用品,家居护理用品和家居科技产品五大类生产和销售。主要品牌:纽崔莱、雅姿、丽齿健、雅蜜、必速、丝婷、碟新、皇后锅具、逸新空气净化器。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止2009年12月31日,安利公司在华的累积投资达到2.35亿美元。截至2009年9月底,公司用于店铺建设的资金累计达9.7亿元人民币,截至2009年9月底,安利在IT方面的投入已累计达6.2亿元人民币。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总部位于广州,并在北京及上海设有区域办公室;安利(中国)物流中心位于广州永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利(中国)工厂是美国安利公司海外最大的生产基地,坐落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纽崔莱营养保健食品、雅姿美容化妆品、个人护理用品和家居护理用品和皇后锅具五大系列187余款产品。截至2010年底,安利(中国)已经在全国207 个城市开设了252 家店铺,店铺总面积达24 万平方米,并在17 个城市设有26 个纽崔莱/ 雅姿体验室或安利生活馆。截至2009年9月底,安利在广州、成都、重庆等20个城市设立了22个外仓,对店铺实施就近配货与补货。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安利公司在行业共同倡议、采购或定制产品及服务方面与与中国本土企业达成了合作。2009年12月,安利(中国)与中国电信合作,为安利营销人员定制预装“安利商务随行软件”的3G智能手机,通过在线购物、业绩查询、顾客管理、模拟化妆等功能应用,尽享3G移动商务带来的效率提升。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雅芳(中国)。

    在中国员工总数:据统计,安利目前为22万名营销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2009年安利在华员工有7137人,本地员工约占99.6%;外籍员工约0.4%。截至2009年底,活跃营销人员约有34万。

    在中国营业收入:2009年营业收入达到2009年为30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比重30 %。2008销售额176亿元 ,2007年销售额138亿元
2010年中国销售额达219 亿人民币,连续8 年蝉联安利全球最大市场。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设立了安利(中国)研发中心。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截至2010年底,中国研发中心共拥有14个专业研究室,共有70余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从事相关领域的研发工作。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过去两年(至2010年6月)里,正在申请及获得的专利达23项。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发布了2010安利(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安利通过精密的“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其生产用水需经10 多道净化处理才能进入生产程序;安利承诺为消费者提供称心如意的产品,并为消费者提供长达30 天的退换货保障;2010 年,员工培训总天数超过2.3 万个工作日,平均每个员工3 天。

    纳税情况:截至2010年底, 安利历年累计上缴税费312 亿元。

    其他数据:2008年,根据国际知名调查公司AC Nielsen所做的“安利企业美誉度调查”,安利(中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分别达到100%和84%,安利产品美誉度达到90%。2011年6月,安利的纽崔莱系列全线上涨10%,包括蛋白粉到维生素等27款产品。
 

 

 

 

宜家

    行业/产业 连锁经营

    进入中国时间 1998年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宜家计划2010年在中国店铺总数达到10家,向二三线市场扩张,此外,宜家还在中国拓展新的商业运营模式,即在中国购买地块来开发综合性购物中心和宜家商场,并由宜家自己来运营。

    2011新财年,宜家致力成为“居家生活领导者”,在新财年,宜家将继续推出500多款新产品和500多种更低价格产品。宜家把降价作为在中国最好的策略。自2009年9月起,宜家在中国开始了大规模降价。当时500多种产品调低零售价格,部分热卖产品降幅高达20%~30%。

    中国已成为其最重要的采购大国。2009年度宜家采购前 5 位的国家中中国位列首位,采购比例达到 20%以上。未来5年,宜家计划在华新开8到10家门店,根据区域人群消费习惯,提供区域个性化服务。目前,英特宜家已经在无锡、北京、武汉等地成功拿地。据宜家方面介绍,以上三家购物中心未来将在2014年陆续开业。届时,每个项目将容纳家电、百货、超市、影院等多种业态。目前,英特宜家正着手相关的招商工作。在业内人士看来,宜家在中国正从单纯的家居卖场转型为以家居为核心的综合购物中心,商业地产无疑将为其提供更丰厚的利润回报。

    产品品牌:宜家的产品主要有:户外家具、用餐、书桌、宜家儿童部、烹饪、浴室储物、床和床垫、椅子、衣物储物产品、装饰用品和镜子、地板、宠物用品、厨柜和家电、照明、小型储物产品、沙发和扶手椅、储物家具、桌子、纺织品和地毯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宜家目前占据中国家庭用品市场43%的份额。2010财年,宜家中国销售额比2009财年增长23%,但是销售额仍不足宜家全球231亿欧元的2%。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至目前,宜家已在上海累计投资2.32亿美元,上海成为宜家全球最大的物流中心之一。近五年(至2010)宜家将投资10亿元,力争在2010年前将中国店铺总数增加到10家。宜家投资50亿投资中国家居商场项目和购物中心项目,宜家亦准备在武汉投资建设英特宜家购物中心,总投资接近30亿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总部位于上海,截至2010年底,宜家在中国共有9家商场,其在武汉投建的购物中心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也已获得了武汉市相关部门的批复。在香港有3家特许经营商,台湾有4家特许经营商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丰田、红星美凯龙、马士基物流、万家物流、星摩尔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居然之家、集美、爱家家居、东方家园、百安居、乐华梅兰、红星美凯龙、居适家、特力屋

    在中国员工总数:至2009年底,亚洲和澳大利亚 员工为7,800人,宜家计划在中国一共开10到15个门店,预计需要增加5000到10000名员工。

    在中国营业收入:2010财年(一财处为该年9月1日~该年8月31日),宜家中国销售额超过37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3%,宜家中国访客量相比2009财年增长18%。在2009财年,全球门店销售额同比增长3%左右,中国区销售总额增长幅度为16%,累计接待客户超过2300万人次。2008财政年度的中国营业额约为27.9亿元,不足集团全球212亿欧元销售额的2%。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无相关信息(未设立研发中心)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至2011年8月底,宜家共有31条专利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09年宜家推出09年度首期中国版目录册-“美好家居指南”第一期,主题为“定制你的温馨生活”,倡导人们按自己的生活方式设计自己的家。此次宜家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居家设计理念,引领家居个性风潮。2010年宜家首次在中国全面推出“完整厨房”,提供从设计到安装的全套服务、从橱柜到内饰的全套产品,并将60% 橱柜作了不同幅度的价格下调以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2011新财年宜家中国新品超过500款。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2010年5月,宜家发布了中文版2009可持续发展报告。

    纳税情况:无相关信息

 

 

沃尔玛

    行业/产业:连锁经营。

    进入中国时间:1996年。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沃尔玛将继续加大在中国内地的开店投资和直接采购,同时还将扩大农超对接的规模。目前沃尔玛在中国已与50万农民合作,此外还向50多个农产品基地进行直接采购。沃尔玛高层希望到2011年底,将合作规模扩大到100万农民,使沃尔玛卖出的农产品中,有三分之一来自农超对接模式。

    沃尔玛计划2010年在华新增营业面积90万平方米——就算以沃尔玛大卖场目前平均2万平方米的面积计算,在华也至少将新开45家店。这是沃尔玛在华最大规模的扩张。沃尔玛今年还计划在中国开拓电子商务,并将推出一个继适合小县城、乡镇等市场的新业态——中小型超市Hypermarket商场,想通吃中国市场的“野心”已然凸现。

    沃尔玛方面表示,海外市场将是美国零售业者未来成长的契机所在,特别是亚洲地区,而中国更是重中之重。沃尔玛中国未来业务拓展的步伐将加快。包括在电子商务业务、山姆会员店和新业态的拓展、沃尔玛兼并重组以及中国市场购物中心等商业地产的开发将会取得突破。2011年将发展自有物业,除了租赁门店外,也会开始购买土地使用权,或者购买现有的租赁门店。据悉,去年沃尔玛在中国新开门店近50家,现在已经将开店目标提升至100家,这是沃尔玛进入中国15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

    产品品牌:自创品牌:“宜洁”、“惠宜”、“Simply Basic”、“Select Edition”、“Penmans”、“Kid Connection”、“Mainstays”、“Athletic Works”、“725 Originals”、“劲量”。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2010年,沃尔玛门店数超过家乐福,成为中国门店数量最多的外资零售企业。2010年沃尔玛购物广场的市场份额为5%。目前在中国开设的分店数量超过330家,营业额为75亿美元,仅占其4200亿美元全球收入的不到2%。截至2011年一季度的52周,沃尔玛集团(包括好又多)在中国大陆基于现代通路(大卖场和超级市场)的市场份额为7.9%,排名第一。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至2007年底,在华累积投资额:182598.45(万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总部:深圳。中国采购中心:深圳。截至2011年6月2日,沃尔玛在全国21个省的124个城市已开设了339家商场,在上海设立了电子商务中国总部。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皓月集团、摩托罗拉等。沃尔玛与近2万家中国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销售的产品中,本地产品超过95%。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家乐福、大润发、、乐购、乐天百货、百盛、华堂、易初莲花、华堂、物美、世纪联华、华联、华润万家等。沃尔玛已收购好又多全部股份。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至2011财年,沃尔玛中国有9.5万员工,沃尔玛中国超过99.9%的员工来自中国本土,商场总经理100%由中国本土人才担任,中国女性员工占比超过60%,管理团队约40%为女性。

    在中国营业收入:2009年中国零售市场连锁百强排名,沃尔玛以340亿元人民币排在第五位。2010年第二季度,沃尔玛的国际业务脱颖而出,占到其销售总额的四分之一。中国、墨西哥和巴西消费者在沃尔玛商场和餐厅的花费比一年前更多。在中国,同店销售额比2009年同季增长了6.1%。2010年在中国的营业额为75亿美元,占其全球收入的不到2%。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暂无信息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暂无信息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暂无信息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至2011年8月,沃尔玛一共拥有专利11条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暂无信息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发布了2010沃尔玛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英文版),并未针对中国发布专门的报告。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2008年10月,与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签署《环境可持续发展备忘录》,在供应商企业中推广“企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2008年10月,与中国林业产业协会签署《环境可持续发展合作谅解备忘录》,分享森林认证的专业意见; 2008年12月,与环保部认证中心合作,签订《环境可持续性谅解备忘录》,制定绿色超市的环保标准及绿色超市的认证。 2009年10月,与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签署《关于可持续发展竞赛的谅解备忘录》,通过开展“沃尔玛杯”青年科技创新竞赛,引导青年人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和节能减排理念,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2009年10月,与商务部和农业部签署《共促“农超对接”合作备忘录》,推广“农超对接”项目的成功经验; 2010年4月,同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签订《饮料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运营推进计划》备忘录,承诺共同推进中国饮料行业的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2010年,沃尔玛在一年内两次陷入“转基因门”。今年3月,绿色和平发布报告称,在湖南长沙沃尔玛超市黄兴南路分店发现其违法销售转基因大米。6月,绿色和平对沃尔玛正式提起诉讼2011年1月,九龙广场沃尔玛超市共有208公斤过期板鸭被卖给了消费者,罚款总额共计34.1668万元。2011年8月,买单时比标价贵了2倍 漳州沃尔玛曝“价格门”。

    慈善公益情况:自进入中国以来,沃尔玛在全国范围内累计向各种慈善公益事业捐献超过65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和物品,沃尔玛全国员工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投入累积超过20万个小时。2008年5月,沃尔玛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捐款;2009年2月,沃尔玛与当地民政部门合作,向国际NGO组织Right to Play捐赠107万元人民币用于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地震孤残儿童的关爱、康复和发展项目;2010年4月,沃尔玛中国和沃尔玛总公司向青海地震灾区捐赠救援现金和物资共计155万元人民币,在华员工累计向灾区捐赠现金超过40万元人民币等。2010年6月份以来,沃尔玛全国各地商场向遭受洪涝灾害地区及时捐助物资金额累计超过37万元,参与救灾的沃尔玛员工共计600多人。从2010年12月15日到2011年2月14日的两个月时间里,沃尔玛在53个城市的92个社区开展送温暖活动69次,为群众送去价值87,000元的慰问品。

    纳税情况:2007年,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纳税10268.09万元人民币。沃尔玛进入吉林省地税局2010纳税信用等级评定A级企业名单。(销售大户,纳税小户!)

    其他数据:2011年5月,来自沃尔玛智利公司的首席财务官M ario-JoséM edina、在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多个部门担任高级副总裁的D elSloneker将分别接替已经辞职的罗睿澜、罗世诚出任沃尔玛中国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和沃尔玛中国大卖场专门负责商场营运的首席营运官。沃尔玛入股一号店,投资中国京东商城。
 

 

星巴克

    行业/产业 连锁经营

    进入中国时间 1998年3月在台湾开出第一家店,1999年1月在北京开出大陆第一家店,2005年底,星巴克在上海成立星巴克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2010年3月,星巴克在中国推出的9款茶饮料中包含了三种中式茶:白牡丹茶、碧螺春绿茶和东方美人乌龙茶。更好地融入当地,已经成为星巴克中国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星巴克急需凸显它1980年代以来风靡全球的核心竞争力:“熟客文化”。即星巴克以自己的价值观,与当地居民形成有效互动。

    2010年,星巴克开始深耕中国市场。中国在不久的将来替代日本,成为星巴克在美国市场以外最大的海外市场。星巴克计划在3到5年中,让大中华区的星巴克店数目变成4位数。到2015年,星巴克要把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增至1500家,目前,这个数字是500家。公司计划积极寻找合作机会将Via投放于酒店和其他娱乐场所。星巴克换标之后,未来星巴克品牌产品的销售渠道将不再局限于其咖啡门店,而将延伸到超市等更多渠道。产品上,除了咖啡,还可以进驻像茶以及其他饮料和像点心西点这些新的产品类的发展。

    产品品牌:星巴克旗下零售产品包括30多款全球顶级的咖啡豆、手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热饮料、新鲜美味的各式糕点食品以及丰富多样的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星巴克一直在中国咖啡市场占据领导地位,并且星巴克已经牢牢锁定了中国最具咖啡消费习惯的白领阶层的口味和品牌认知。星巴克早些年在中国咖啡连锁市场的表现一直值得称道,但最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地不断涌现其他咖啡连锁店,导致星巴克在国内独大的格局遭遇威胁。在中国市场,星巴克无疑是咖啡连锁品牌“一哥”。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至2009年底,在华累计投资额为12240.0万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1998年3月在台湾开出第一家店和1999年1月在北京开出大陆第一家店,2005年底,星巴克在上海成立星巴克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星巴克大中华区战略发展、市场开拓和营运等事务。星巴克已在截至2010年4月,星巴克在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开设了700家店,其中中国大陆有376家门店。截至2011年第一财季,星巴克目前覆盖中国国内33个城市,拥有450多家门店。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2009年8月中国移动宣布与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顺利签署了华东地区的整体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华东地区中国移动与统一星巴克的全面合作。2009年诺基亚与星巴克合作推出的中秋月饼礼盒。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雀巢、麦斯威尔、CostaCoffee,上岛咖啡、真锅咖啡、麦当劳。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至目前,星巴克在全球拥有员工超过117000人。2007年初在中国有5000名员工。

    在中国营业收入:在2005财年,公司全球64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和5亿美元的净利润中,来自中国的比例不到10%。但近年来中国已成为星巴克在全球的最大市场。2008年,星巴克全年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50%,但在全球各地的星巴克中,中国区的门店表现“很好”。 星巴克公布2011年第一财务季度数据,总净收入增加了8%,达到创纪录的30亿美元;在2011年第三财政季度,营收增长12%,达到29亿美元。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2009年12月,星巴克与云南保山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筹备在保山建立咖啡研发中心。咖啡研究与发展中心、咖啡种植者支持中心和咖啡初加工工厂在加紧建设之中,咖啡研发中心在云南落户后,云南即是星巴克在全球设立咖啡研发中心的第二个地方,第一个在美国。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 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至2011年8月,星巴克一共拥有11条专利。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今年,星巴克将在2010中秋月饼的品种上再谱新曲,推出两个系列共三种月饼礼盒:星愿(中档礼盒)、星意(高档礼盒)两种面对消费者的月饼礼盒系列,和星享(标准型礼盒)这一特别为企业客户(大宗购买客户)新推的月饼系列。

    2010年3月,星巴克在中国推出的9款茶饮料中包含了三种中式茶:白牡丹茶、碧螺春绿茶和东方美人乌龙茶。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官网最新的为2006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文)。

    纳税情况:无相关信息。

    其他数据:2010年11月12日,星巴克宣布,将在云南普洱县建立一个咖啡农场。这是全球咖啡连锁业老大成立40年来首次自己种植咖啡。

 

 

 

麦当劳

    行业/产业 连锁经营

    进入中国时间:1990年在深圳开设中国大陆第一家餐厅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对于麦当劳在中国市场未来几年的发展来说,麦当劳将在中国的加速扩展,通过开设新店、升级改造现有餐厅、提供更多超值的产品和服务,来为顾客创造完美的用餐体验,除此之外,麦当劳计划在能为顾客带来便利的24小时餐厅、麦乐送、得来速餐厅等业务上继续发力;同时,麦当劳也将继续加大在人才培养和回馈社会方面的投入。麦当劳2011年在华投资额将扩大40%,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新增1000家餐厅,同时,麦乐送网点也将由目前的400家扩大至近550家。截至2011年年底前,将有100家麦当劳餐厅采用LIM风格形象;2013年前,80%的麦当劳中国餐厅将变脸转身。2011年对中国投资增加40%,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开设200家新店。

    产品品牌:在华主要开展快餐业务,主要售卖汉堡包、薯条、炸鸡、汽水、冰品、沙拉、水果、咖啡等食品。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根据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数据,2005-2007年,麦当劳在中国快餐连锁市场份额为21%,同一时期肯德基的市场份额达到40%。2006年,麦当劳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较2004年的8.7%增加了一倍以上,达到17.9%。据媒体公开数据,麦当劳在华新增门店的数量,从2007年的106家到2008年的145家,2009年计划在华新开店数量为175家。截至2010年6月,肯德基在华门店数突破3000家,覆盖了大多数二三线城市,而麦当劳中国门店数量仅相当于肯德基的1/3。截至2011财年底,中国有1300家麦当劳店,而肯德基店有3312家。
到2013年,中国将会成为麦当劳去全球的第三大市场。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至2011财年,麦当劳在中国的总投资已达70亿元。2010年麦当劳将投入超过10亿元来进行形象升级。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2005年初总部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从香港迁往上海截至2011财年,麦当劳在中国大陆开店总数已超过1300家,餐厅数量以平均每年17%的数量增长,在香港设立食品研发和品质管理中心。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麦当劳在中国大陆有超过50家食品供应商,食品材料有95%以上在本地采购。北京、上海、天津、四川、辽宁、河北、广东等地也先后投资设立了专用工厂。肉类和蔬菜等原材料基地也分布全国各地,如昆明的蔬菜种植、河北的土豆培种、山东和辽宁的肉类供应。

    2010年6月24日——今天,麦当劳餐厅(深圳)有限公司与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地铁集团)正式缔结战略联盟,麦当劳将在深圳地铁集团经营的地铁商业项目开设麦当劳餐厅。双方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本地消费者提供更周到便捷的服务。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星巴克、肯德基、真功夫。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至2011财年,麦当劳在中国拥有员工7万多名在中国经营20年以来,麦当劳始终坚持发展和培养本土人才。麦当劳中国公司99.9%的雇员来自中国大陆,其中女性员工约占55%。

    在中国营业收入:截至目前,麦当劳在中国拥有一千多家餐厅,麦当劳中国的销售额从未对外公开,不过业内普遍认为其规模约为“数十亿元”。早在2009年年初,麦当劳设立目标,要在2015年前把中国业务的销售额增长两倍。但从2009年第四季度财报来看,该公司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同店销售增长仅1%。而此前的数据显示,麦当劳2009年12月环球同店销售增长为2.7%,2009年第四季度为2.3%。促销活动给麦当劳在中国的营业收入带来至少双位数的增长率。但反映在财务上的数据却不甚理想,2009年第一季度,在麦当劳全球同店销售额增长了4.3%,亚太、中东与非洲地区增长5.5%的情况下,唯独中国区的销售额有所下降。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2006年6月6日,麦当劳在香港北角开设亚太、中东及非洲地区食品研发及质量管理中心,是麦当劳全球第三家食品研发及品质管理中心。该中心服务亚太、非洲及中东35个国家共7700多家麦当劳餐厅,主要负责实践新产品构思,并制作新产品推广到国际市场。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截至2009年7月,研发团队为9人。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香港食品研发及质量管理中心初期投资为1000万港元。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至2011年8月,麦当劳一共拥有专利8条。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09年5月26日麦当劳公司宣布,自6月3日起,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南京和天津7大城市推出享誉全球的McCafe鲜煮咖啡。世界知名的McCafe以其优质产品和便捷服务,在美国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此次,麦当劳借助鲜煮咖啡的上市,将McCafe这一全新的概念引入中国,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咖啡享受。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麦当劳发布了2010年英文版的社会责任报告,并发布了《麦当劳中国企业贡献报告(1990-2010)》:2009年,从中国供应商出口到其它国家麦当劳餐厅的产品总额达3.7亿元;经过与麦当劳及其供应商6年的合作,内蒙古马铃薯种植基地亩产增加近5倍,年产值达到了2000万;2009年,麦当劳投入了3800万人民币用于培训餐厅员工和管理层。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2010年7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化验显示,美国麦当劳麦乐鸡中被曝出含有橡胶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石油化学成分“特丁基对苯二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之前香港消委会与食物安全中心在样本检测中还发现,“肯德基家乡鸡脆薯格”、“麦当劳中薯条”中均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

    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强调两种成分含量符合标准,对消费者的健康无害。2009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了食品安全调查与评价。结果显示,全国随机抽取的930批食用油样品中“特丁基对苯二酚”均未超过国家标准限量要求。

 2011年8月,湖南公共频道的视频报道显示,长沙市一名男童吃麦当劳的鸡翅套餐时,发现骨中爬出多条活蛆虫。但麦当劳方面随后发表声明,称鸡翅经低温保存和高温油炸,存在活虫的可能性为零。

    2011年,网友在麦当劳密云鼓楼餐厅门口看到堆放着一箱箱的货物,装的都是包着保鲜膜的汉堡原料面包,麦当劳称北京密云鼓楼餐厅违反了麦当劳对于面包送货的标准流程,该批次面包已被处理,并决不使用。同时,麦当劳已对该餐厅进行严肃处理,以坚决杜绝类似个案再次发生。

    纳税情况:麦当劳从1996年进入东北10年来,在东北地区已缴纳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各种税金3800多万元,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纳税人之一。最近5年,麦当劳在中国的直接纳税额超过37亿元,2009年为例,麦当劳纳税总额占全年收入的21.5%。

    其他数据:麦当劳第二财季实现利润14.1亿美元,亚太、中东和非洲地区同店销售额增长5.2%。麦当劳中国门店部分食品涨价。
 

 

家乐福

    行业/产业:连锁经营。

    进入中国时间:1995。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中国始终是家乐福全球最重要的、优先发展的市场。家乐福今年也将保持每年开设20-25家门店的速度。家乐福将加速扩张,中国中部地区的主要城市将是重点发展对象,一个月至少要开出一家大卖场。开店将本着数量与质量并举的原则,除了保证整体数量之外,还要把门店的质量结合起来,这是吸引顾客来门店消费的保证。未来五年里,家乐福将积极支持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围绕改善民生做出努力,也将继续保持每年新增20-25家门店的速度稳步发展。

    产品品牌:家乐福开发了将近2000个食品和非食品的家乐福产品。仅在家乐福门店以最优惠的价格和最严格的质量控制以及不同品牌形式出现:家乐福杂货自有品牌,家乐福生鲜自有品牌(家乐福质量体系),家乐福家电自有品牌(福斯莱),家乐福纺织欧蕴自有品牌,百货的棒产品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2010年二至四季度,家乐福在中国大陆城市的市场占有率为5.1%,位列第四。截至2011年一季度的52周,家乐福基于现代通路(大卖场和超级市场)的市场份额为5.0%,位列第四,而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仅为2.2%和0.2% 。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暂无信息。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总部上海。家乐福还向中国引进迪亚折扣店和冠军食品超市两种业态 。家乐福全球采购中国总部于2002年9月1日正式落户上海,与设在其它10个城市的区域性采购中心(北京、天津、大连、青岛、武汉、宁波、厦门、广州、深圳、昆明)共同构成家乐福集团在中国的采购网络,负责在中国境内的直接采购业务,推动中国产品纳入家乐福全球销售网络。截至2010年底,家乐福在中国拥有182家大型综合超市。2010年成功收购河北保龙仓商业连锁经营有限公司。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美的、重庆晨报。家乐福将与保龙仓、香港华懋基金结成战略联盟 。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沃尔玛、大润发、乐购、乐天百货、百盛、华堂、易初莲花、华堂、物美、世纪联华、华联、华润万家。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止到2010年年底,家乐福在中国有近5万名员工,其中99%都是中国人,97%以上的店长都是中国人。

    在中国营业收入:家乐福2009年销售收入为392.3亿元(较去年增长16%)。2010年实现销售额达420亿元人民币。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暂无信息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暂无信息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暂无信息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暂无信息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暂无信息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发布了2010年可持续发展报告(英文版),为针对中国市场发布专门的报告

    纳税情况:暂无信息

    其他数据:2008年,家乐福节省能耗人民币1亿元,平均单店节省100万元。家乐福败走多国:在华关闭四家门店。因欺诈被踢出日韩。
 

 

 

 

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

    行业/产业:连锁经营。

    进入中国时间 :1987年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据悉,未来3年,百胜餐饮将在闽扩大投资3亿元,主要用于开设和维护肯德基、必胜客、宅急送和东方既白4个品牌餐厅。2009年10月,百胜集团第二次购进小肥羊的股份(根据欧睿信息咨询公司2008年对中国市场连锁餐饮业的市场份额统计,小肥羊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占据3.5%,位于中式连锁餐饮第一的位置)。从肯德基推出中式食品,到自建中式连锁餐厅东方既白,再到投资小肥羊,百胜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道路似乎越走越远。

    产品品牌:百胜在华品牌有肯德基、必胜客、必胜宅急送、东方既白。旗下包括肯德基、必胜客、塔可钟、A&W及Long John Silver's(LJS)五个世界著名餐饮品牌。其中,东方既白是百胜旗下第一个比照肯德基的营运模式打造的中式快餐品牌。自2005年4月在上海开设第一家餐厅以来,东方既白目前已进驻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2009年度餐饮百强排行榜名单,中国百胜餐饮集团再次蝉联第一。根据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数据,2005-2007年,麦当劳在中国快餐连锁市场份额为21%,而同一时期肯德基的市场份额却达到40%。在店面数量上,截至2010年6月,肯德基在华门店数突破3000家,覆盖了大多数二三线城市,而麦当劳中国门店数量仅相当于肯德基的1/3。

    2010年,百胜在中国市场的业绩首次超过美国本土,达到了41亿美元,占到集团业绩的36. 5%。2011年第一季度,百胜在中国的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3%,而同期美国的同店销售额却下降了1%。2010年,百胜期望能在中国3700家餐厅的20亿美元营业额中占据36%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至2010年6月,百胜在华直接投资已超过170亿元人民币。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中国总部: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隶属于百胜全球餐饮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餐饮集团。截至2011年4月,中国百胜已成功地在中国大陆开出了超过3,200家肯德基餐厅,500多家必胜客餐厅,100多家必胜宅急送和20家东方既白餐厅
2009年11月,经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审核并报经国家商务部同意确认,百胜(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被认定为“跨国公司国家级地区总部”。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2009年7月,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宣布,与国内三大鸡肉龙头企业签下价值超过50亿元的庞大采购订单。通过这一合作,百胜旗下的快餐品牌肯德基,将获得长期、稳定的鸡肉供应。

    根据2008年的信息,百胜餐饮集团在中国拥有500多家原料供应商,采购的商品从鸡肉、蔬菜、面包,到包装箱、设备、建筑材料等上千种。据统计,中国供应商提供的食品原料,目前已经占到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采购总量的90%以上,其中鸡肉原料100%为本土采购。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麦当劳,旗下拥有康师傅、德克士等连锁快餐品牌的顶新集团,真功夫,吉野家,棒约翰,品奇比萨等。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至2011年4月,员工人数30万。

    高管团队中的本地人员情况:百胜餐饮集团中国区总裁苏敬轼:祖籍山西,生于台湾;其余高管人员中,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副总裁王群中国、媒介总监卓文洁、人力资源总监王宏宇等,都是中国本土人员。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

    行业/产业:计算机硬件及外设。

    进入中国时间 1985年。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

    中国目前是英特尔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预计中国将有望在几年内成为其第一大消费市场。英特尔为此加大了在中国的营销攻势,除了传统渠道外,英特尔还将开拓网上销售作为新的突破。继先后在上海和成都投资建立芯片封装与测试工厂,英特尔更宣布投资 25 亿美元在大连建设 300毫米芯片制造厂(将在2010年10月正式投产),并与大连政府合作建立半导体学院。2011年上半年,英特尔已经向中国6家企业注资4500万美元,今年计划在中国投资12家企业。

    产品品牌:微处理器、奔腾处理器、酷睿处理器,赛扬处理器、至强处理器、安腾处理器。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IHS iSuppli日前发布了2010年全球微处理器市场统计报告,报告显示,英特尔占据81%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英特尔于1985年进入中国市场,25年来累积在华投资总额超过47亿美元。

    英特尔投资1998年开始在中国投资,至今已向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9个城市的近100家中国科技公司投入5亿多美金。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迄今为止,英特尔已经在中国大陆设立了 16 个分公司和办事处。中国已成为英特尔在美国以外投资最大、机构设置最全的区域市场。截至2009年,英特尔中国拥有五家外商独资经营的子公司: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英特尔产品(上海)有限公司。位于上海的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是英特尔在中国的研发基地和创新中心,上海是英特尔在中国的地区总部;成都和大连是制造基地,英特尔成都工厂是世界一流的芯片封装测试厂。除此之外,英特尔中国的唯一投资者,英特尔亚洲控股有限公司在中国上海另设有英特尔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及英特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自 2007 年 1 月 1 日起,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大区进行销售与市场运作,进一步深化了英特尔与中国产业界的合作。2010年10月26日,英特尔大连芯片厂建成投产。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联想、方正、清华同方、TCL、海尔、神舟等PC厂商、创维等。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AMD公司。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至08年底,在华员工数为6833人。

    在华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所有英特尔员工在正式加入英特尔前都应完成行为准则的培训,此后每年还将培训一次。行为准则已被翻译成六种语言,培训内容也结合真实案例讲解。2008 年,英特尔有超过 98% 的员工接受了行为准则的正式培训。此外,英特尔还要求所有员工完成有关隐私和信息安全的年度培训。根据员工职位和所在地区的不同,公司还要求员工参加其它道德规范和合规培训课程,包括反腐败、进出口管制、内幕交易和反托拉斯等相关课程。

    英特尔中国有员工申述政策(open door),员工可通过匿名等方式向部门领导、人事部、行政部报告公司内所发生的所有不公正的、违反行为准则的事件。为确保每位员工充分了解汇报渠道并安心使用该汇报渠道,公司亦对此有着全面的、严密的和充分保护的运作机制。

    在中国营业收入目前,中国已成为英特尔公司在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也是除美国以外资源投入最大、机构设置最全、独立向总部直接汇报的区域市场。

    2010年相关信息显示,英特尔中国在其全球销售额已经达到13%。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目前,英特尔在中国拥有四个研发机构: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英特尔亚太区研发有限公司、英特尔中国软件中心和英特尔亚太区应用设计中心 —— 它们是英特尔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ICRC)已经升级为英特尔中国研究院(ILC),作为英特尔全球五大实验室之一,成为英特尔全球研发网络中的重要成员。它是英特尔内部唯一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实验室,这也凸显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在英特尔全球的地位。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在中国,英特尔的知识产权战略,与中国IT产业同步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据悉,英特尔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每年达500件,到目前为止,专利总申请量达到了2000件。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10年1月8日,和全球同步,英特尔在中国一次性推出了17款2010全新酷睿处理器,和广大用户、产业合作伙伴一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009年3月31日,英特尔公司在全球同步隆重推出以英特尔至强5500 系列处理器为首的17款企业级处理器;对于预计2015年进行生产的450毫米新技术,英特尔成都工厂的工程师会被派到美国等地参与研发。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英特尔发布了 2010 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该报告强调了英特尔通过运用其技术和人才优势,以推动全球各地的教育变革、技术普及和全球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全球 900 多万教师接受了英特尔? 未来教育项目培训,该计划为中小学各学科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培训,帮助他们将技术融入到课程中。

    环境:自 1998 年起,英特尔共节约400亿加仑的水资源,这些水可满足约 37 万美国家庭使用一年。

    工作: 2010 年,近一半( 48%)英特尔员工贡献了超过 100 万小时的志愿服务,英特尔基金会还为员工志愿服务的 4,900 个学校和非营利组织按比例提供 790 万美元的资金资助。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2006年4月18日,中国首批英特尔多核技术实验室在五所高校启动;
    2006年7月,英特尔与信息产业部签署了“共同推进中国农村、城市、企业和物流等信息化的合作备忘录”
    2006年10月30日,英特尔宣布为响应中国政府建设新农村的号召而推出的“世界齐步走,建设新农村”计划
    2006年11月1日,英特尔和中国教育部共同宣布启动“共创未来教育计划”
    2007年9月13日,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国内其他 13 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骨干机构联合向全国信息产业界发出“中国电子节能倡议书”,倡议号召各电子信息企业深化和落实节能减排国策,大力研发、采用和推广电子节能新技术、新产品
    2007年9 月20日,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与辽宁省人民政府签署谅解备忘录仪式,标志着双方进入了多层次、宽领域全面合作的新阶段。
    2008年4月8日,英特尔公司的全球投资机构,英特尔投资宣布成立“英特尔投资 - 中国技术基金 II”。新基金总额为五亿美元,致力于推动中国本土的技术创新并促进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由此,英特尔投资在中国的技术基金总额已达 7 亿美元。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
    2011年英特尔承认“CougarPoint”的6系芯片组存在设计缺陷,只要是消费者购买的电脑存在此类问题,电脑厂商将无条件退换,而因此产生的费用将由英特尔承担。

    慈善公益情况:支持教育:自2003年在中国启动以来,截至2009年6月,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已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师范生133万名,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自2004年在中国启动以来,截至2009年6月,英特尔求知计划已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开展,逾30万名青少年完成了该项目的培训;

    在过去的10年中,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共计236名中国学生的156个项目入选Intel ISEF,并赢得了155个奖项;英特尔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自2006年全球同步启动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2008年,支持加入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的中国高校达到102所。

    2010年6月,英特尔在北京宣布,由英特尔开发的全球著名多媒体教学平台skoool,首次推出中文版,并率先向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捐赠了skoool教育资源。

    社区服务:2008年,英特尔中国员工志愿服务达到78,000 小时,超过70%的中国员工参与100项由英特尔组织协调的社区服务项目。根据2008年的数据,过去五年中,英特尔中国员工志愿者比例不断增加,为中国地区贡献了125,000小时志愿服务。

    环保志愿:“英特尔科技环保进社区”是英特尔在中国的一个特色环保项目。2004 年在上海启动后,先后扩展至成都、北京、深圳和大连。通过该项目,英特尔员工有机会作为志愿者深入社区基层,以多种形式和主题开展环保活动,其中包括世界地球日、地震灾区用科技重建家园、退耕还林、扶贫济困、环保购物袋设计大赛等。

    慈善活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英特尔已累计捐款人民币5000万元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近200间“英特尔i世界计划”网络教室已在受灾学校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近 3000 名英特尔志愿者走访了灾区175所“i世界”学校,为学生带去健康心理、环保安全、英语、计算机等知识,志愿者奉献时间逾5万小时,受益学生达18万多人;同时,英特尔未来教育计划已在150所“i世界”学校展开,并培训了逾6000名教师和12000名学生。

    2010年4月,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宣布英特尔基金会将向青海玉树灾区紧急捐款人民币100万元,用于灾区救援工作。同时,英特尔公司还鼓励员工积极捐款,公司将对员工捐款进行一比一的捐款匹配。

    纳税情况:2010年英特尔成都纳税0.3亿,从2003年至今已累计实现地方税收1.4亿元。截至2011年6月20日,英特尔大连工厂累计纳税5.1亿元

    其他数据:2011年5月,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马宏升出任中国区董事长。据悉,由英特尔公司最高领导之一出任中国区董事长,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英特尔认为,这意味着英特尔中国战略加速。

 

 

 

 

惠普

    行业/产业:计算机硬件及外设

    进入中国时间:1985-06-07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2010年,惠普加速区域拓展的步伐,渠道建设下沉到乡,拉动更纵深的市场。辅助渠道去开拓更具广度和深度的中小客户群体。2010年,惠普将增加20%的投入用于对渠道的支持,预计今年惠普将有近50%的营业收入来自三级以下城市。目前在华投资计划为在天津建立云计算解决方案中心、在这个中心,客户可以规划一个无缝、安全、情景感知的云环境蓝图,包括私有云、公用云或混合云;在北京建立一个新的研究中心,该中心建立后将与现在的惠普中国研究院和华三研究团队并驾齐驱;扩展在上海的业务和投资,扩建其在上海的生产基地;加大在重庆的投资力度,向西部地区捐赠10000台电脑。

    产品品牌:中国惠普业务范围涵盖IT基础设施、全球服务、商用和家用计算以及打印和成像等领域。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2009年第四季度,惠普在中国的中小企业市场份额连续三个季度大幅上扬。并带给全球利润14%的增长,在市场方面,惠普电脑逆势增长,增速为市场平均增长率的1.5~2倍,惠普在中国PC市场排名第二,在全球PC排名第一。据IDC数据显示,惠普第四季度市场份额跌至7.4%,排名至中国市场第四(2011年2月18日)。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至2009年底,在华投资额94920.69万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总部位于北京,即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北京)。四家研发中心:惠普中国研究院、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中国)、惠普(中国)研发中心、惠普信息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四家子公司:上海惠普有限公司、惠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惠普全球运营支持中心(大连)、惠普租赁有限公司。惠普全球首家云计算解决方案中心落户天津。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埃森哲公司、凯捷咨询公司、德勤咨询公司、南北软件公司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联想 IBM 戴尔 华硕 宏基 索尼

    在中国营业收入:2008年上海惠普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为234.94亿元,惠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为50.53亿元;2009年第四季度,惠普在中国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惠普第二财季净营收为316亿美元,同比增长3%,亚太地区营收为61亿美元,同比增长10%,来自金砖四国的营收同比增长了19%,目前占惠普总营收的12%(2011年4月30日)。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惠普中国研究院(北京) 、惠普(中国)研发中心(上海)、惠普信息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中国)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无相关信息。HP中国软件研发中心(上海)拥有人员约1500人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中国),公司年度研究开发经费达40亿美元。截至2008年5月,惠普在过去三年的研发投入累计超过100亿美元。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至2011年8月9日,惠普公司在中国一共申请专利2256个,其中发明专利2201个,实用新型专利11个,外观设计专利44个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09年5月惠普在新闻发布会上推出一系列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的创新设计与产品,其中三款创新产品将在中国进行全球首发。2011年并未发布针对中国市场以及全球同步的新产品(touchpad在美国首发,随后登陆中国)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发布了2009社会责任报告,从能源,科技和教育方面做了详细的说明。能源:2009年惠普的总能耗比2008年下降了9%。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2010年3月,消费者对惠普公司笔记本电脑有关质量问题进行投诉,惠普公司承认在中国大陆销售的部分笔记本电脑存在质量问题。调查中还发现,惠普公司没有严格按照《微型计算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即微机“三包”规定)的相关要求来解决消费者的投诉。

    2011年6月,惠普公司计划在中国市场召回部分惠普和康柏系列笔记本电脑的大约78,740个电池组,原因是这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自燃,存在安全隐患。

    慈善公益情况:多年来,中国惠普在教育部的支持下设立惠普奖学金;中国惠普(HP)资助成立了北京大学惠普计算机中心;在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中国惠普自动化设计中心;先后为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捐助建立联合实验室。至2009年,中国惠普已经向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捐赠了价值500万元人民币的电脑及辅助设备,中国惠普还在数十所中小学校建立了“惠普信息技术示范教室”。2008年3月29日,中国惠普公司与搜狐网联系发出倡议“拯救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 活动;惠普在中国规划社区投资惠普企业家孵化工程、惠普绿色烽火计划、惠普教育e家计划三大项目;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捐赠人民币2,246万,包括20所“惠普希望电脑教室”2009年,惠普计划在PHE项目平台上引入惠普HELP项目,为即将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贫困生进行创业启蒙,以做出更多从业选择。在中国,惠普(HP)在社会捐助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2.6亿人民币。2010年捐赠40万美元现金,为青海玉树地震受灾群众提供帮助。

    纳税情况:2009年5月,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北京市地税局授予中国惠普有限公司纳税信用A级企业称号,为北京外资企业十大纳税大户。重庆市发布2010年“重庆企业集团纳税50强”,惠普纳税¥27.1亿元。

    其他数据:荣获2008领袖型“金蜜蜂企业”奖。两次蝉联并升级获得“中国绿色公司星级标杆企业”奖。荣获“大爱2008?公益企业”。荣获“年度10大风云企业”称号及“2008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IT品牌奖”。

 

 

 

思科系统公司

    行业/产业:计算机硬件及外设。

    进入中国时间:1998-06-26。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思科表示,在思科的战略定位中,中国市场未来将与美国、印度一同成为思科的经济增长三大引擎。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思科唯一作为单一国家构成的业务大区。2010年年初,思科在中国市场进行公司架构的调整,在中国建立了一个“虚拟总部”,全面负责思科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思科中国的业务部门调整为销售和市场、生产制造和供应链、服务、研究与开发、融资租赁、企业拓展六大部门,汇聚了思科在产业链中的全部职能。思科目前最关注中国市场三个领域,第一个是下一代互联网,第二个是智能城市化,第三个就是成长型企业,指的是中小企业的成长,创建全新的市场。

    史瑞夫表示思科承诺未来三至五年内针对中国进行160亿美元投资。

    产品品牌:主要产品有路由、交换、协作、网真、无线、安全、WebEx、光网络、统一计算、网络管理、存储网络 板卡与模块、Service Exchange、应用网络服务、思科 IOS 和 NX-OS 软件、语音与统一通信、物理安全和建筑物系统、视频,宽带有线和内容传输。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2010年4月,美国金融咨询公司称,中国华为将威胁思科利润和市场份额,目前国内的企业网和数据通信市场中,思科和华三(H3C)一起瓜分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至2009年底,累计投资额 34174.5万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总部位于北京,在西安、广州、上海、乌鲁木齐、深圳、成都、南京、武汉、福州、杭州、济南、重庆等地分公司,建有一间研发中心(上海)和一家思科系统(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在成都建有销售总部,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天津、石家庄、郑州、杭州、南京、昆明、青岛、厦门、宁波、西安、武汉设立了15个备件库。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国家开发银行, 阿里巴巴集团清华同方、全景数码,腾讯,上海华讯网络系统有限公司、云南易迅网络技术服务的限公司、网达先进(厦门)贸易有限公司、神州数码集成系统有限公司、达科数据通讯中国/香港有限公司,国旅。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华为,中兴通讯,惠普,H3C,阿尔卡特朗讯。

    在中国员工总数:至2009年底员工超过3000人。

    在中国营业收入:公开数据显示,思科2008年在中国市场的营收接近100亿元人民币。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思科中国研发中心于2005年1月成立于中国上海,是思科公司在美国本土之外的第二大研发中心,2005年8月2日,思科中国研发中心正式注册为思科系统(中国)研发有限公司,并并购了科学亚特兰大公司(2006年并购)和网迅公司(2007年3月并购)。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思科中国研发中心成立一年之后即已经聚集了近150名高级软件工程师,在并购科学亚特兰大和网迅之后,研发人员超过了1700人。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2008年初,思科系统中国研发有限公司的总体注册投资战略性的增加到了1亿美元。2007年思科CEO钱伯斯访华时宣布了价值160亿美元的长期对华投资,以支持中国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2009年4月,思科中国宣布落实其中的10亿美元,立志使思科中国研发中心成为引领下一代互联网、绿色及智能城市化研发的全球卓越中心。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至2011年8月9日,思科公司在中国一共申请专利1003个,其中发明专利960个,实用新型专利19个,外观设计专利24个。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10年7月1日,思科在深圳举办了“思科网络创想体验之旅”主题活动,全面展示了具备领先特性的网络平台、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发布了2009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思科被90% 的受调查者评为出色的工作场所,高于2006 年的86%;思科承诺将全球范围内旗下所有企业商务航空旅行产生的温室气体绝对排放量降低10%;在过去的一年中,在四川共新开设了25 个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学点,培训了103 名新教师。在校学员人数增加了18%。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无相关信息。

    纳税情况:无相关信息。

 

 

 

戴尔

    行业/产业:计算机硬件及外设。

    进入中国时间:1997-12-23 。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2010年3月,新组建的戴尔服务中国高管团队(可以查看是哪些人)(该新闻未标明)正式亮相北京,戴尔将计划在中国市场走出业务转型的第一步,全面进军IT服务业。全球IT服务市场6700亿美元的收入中,戴尔份额不足1%。戴尔10年内将在中国投千亿美元 重点发展西部业务。

    产品品牌:服务:服务业务包括基础设施咨询服务,部署服务,资产的回收和再循环服务,培训服务,支持服务和管理服务,金融服务,资产管理服务,和其商用或针对消费者个人的金融服务。第三方软件产品:第三方软件产品包括操作系统,商务和办公应用软件,防病毒软件和相关的安全软件,娱乐软件;周边产品;显示器。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包括台式电脑和工作站电脑;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网络产品和存储解决方案。具体产品有:面向家庭或小型企业的 Dimension 个人电脑、面向家庭或小型企业的 Inspiron 笔记本电脑、
OptiPlex 企业级台式机、Latitude 企业级笔记本电脑、PowerEdge 服务器、PowerVault 和 Dell I EMC 存储解决方案、Precision 工作站、PowerConnect交换机、Axim PDA、投影仪 、打印机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戴尔市场份额首次超过惠普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PC厂商,市场份额为9.0%。——IDC第二季度中国区PC市场数据,2010年8月19日戴尔在中国市场业务2010年第四季度获得了81%的增长。中国目前是继美国之后戴尔公司的第二大市场。至2010年2月,戴尔在中国的消费业务,已经占据全球消费业务份额的10%。根据IDC于6月公布的亚太区外部磁盘存储市场2011年第一季度跟踪报告的最新统计,戴尔以27.2%的市场份额夺得中国区(含台湾、香港)iSCSI排名第一的宝座。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16980(万美元) 2009年数据。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2009年1月份,戴尔全球进行内部架构调整,并宣布采用事业部制来替代原来的集中制。在中国区,类似的调整也在进行,其中商用产品业务划分为大型企业部(LCA)、政府及教育部(PUB)以及中小企业部(SMB),原来的中型企业部(PAD)整体解散,相关人员并入到中小企业部,而2008年突飞猛进的消费产品业务则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跻身中国的十五大外企之一,在华员工超过六千人,戴尔在厦门设有企业服务指挥中心和 2 家制造工厂、在上海设有全球解决方案设计中心以及在大连的国际服务中心。戴尔在成都建造旗舰生产基地和客服中心,并进一步拓展其厦门业务。该中心已于 2011 年开始运营。在全国范围内有拥有超过10,000家戴尔直营店,在县城及乡镇设有超过1,100家戴尔维修服务站。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爱数软件、中国工商银行、国美电器、AMD、英特尔、中国移动等。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联想、惠普、宏基、华硕。

    在中国员工总数 :戴尔在中国目前共有6000多名员工(2008年5月)

    在中国营业收入:根据戴尔发布的2011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2011财年的收入为614.9亿美元,目前中国全年的营业收入已经接近50亿美金。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未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只在上海设有全球解决方案设计中心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至2011年8月9日,戴尔公司在中国一共申请专利363个,其中发明专利315个,实用新型专利27个,外观设计专利21个。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戴尔一款由中国做设计做规划的台式机,取得了很好的销量,于是戴尔将这款产品卖到了巴西、印度;另外,戴尔发现中国14寸电脑销量特别大,于是把14寸的电脑卖到美国及全球各地。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财富》发布2011中国企业社会责任100强排行,戴尔在跨国公司中排名第一。发布了2009财年企业责任报告,涵盖在过去一财年里,戴尔在环境、社会责任,以及企业责任所实践的相关项目,以及对本财年企业责任的目标概述等讯息。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

    2010年4月27日, “2010戴尔高效信息化峰会”在九寨沟举行。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换芯门事件——承认错误,正面致歉为此,戴尔已决定将投入1.5亿美元用于改善客户体验。(针对中国)

    2011年,戴尔在中国遭遇“显卡门”事件(电脑多次更换显卡仍出现黑屏)遭遇大量投诉,戴尔在北美对出现此问题的所有电脑进行了召回,在中国客服表示按照公司的政策只能延保一年。

    慈善公益情况:2011年7月,戴尔大型企业事业部在敦煌市隆重举办了主题为“运赢-问道敦煌”的高层客户峰会——探讨中国公共事业信息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纳税情况:未找到相关资料。

    其他数据:戴尔获“中国最佳客户服务中心”荣誉。
 

 

 

 

通用电气

    行业/产业:多元化。

    进入中国时间:1994年。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GE在的中国积极推行“中国第二故乡”战略,具体表现在四方面。GE要在中国实现本土化和整合。如GE医疗在过去10多年中在中国逐年迅猛,到2015年,GE医疗在中国的业务有可能会赶超美国本土,达到50亿。在中国进行业务拓展,尤其是在2,3线城市,每年多招上百名销售人员。GE全球总部也要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中国业务一定的独立性。

    继续加大在中国的生产、研发和对人才的投入。10年前,GE在中国建立了中国研发中心,现在中国研发中心已经拥有1400名研发人员。接下来GE还计划在中国建立客户创新中心。继续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加强与中国政府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与中航工业集团(AVIC)签订框架协议,拟建立一个平股合资企业(双方各占50%股权),主要生产和销售航空电子系统产品。致力于在中国实行‘反向创新’战略。GE正和中国铁道部进行高速铁路方面的相关合作,并且已经在联合中国南车等企业对美国的高铁项目进行竞标。

    2010年11月,通用电气在中国北京宣布,将在三年内投入超过20亿美元,其中5亿作为研发。GE正在加大中国西部开发的战略,从2009年开始,GE在中国开办了7个地区总部,新雇佣了700名销售人员。

    产品品牌:GE现有5个产业部门,包括:科技基础设施、GE能源、金融、NBC环球和家庭和商业解决方案。家电、 航空 、3C产品、 配电产品、 能源、金融 、医疗照明 、媒体 、娱乐、 轨道交通、 国防承包商。目前,GE的产业部门都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目前,中国是通用的第五大市场。位于北京的 GE 医疗工业园集合了 CT、 MR 和 X 光三条生产线,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后第三大 CT 生产国。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至2009年年底,GE在中国累计投资达26.06亿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GE已在中国建立了50多个包括独资、合资企业以及研发中心等经营实体。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中国南车、中国银行、万科、铁道部。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联合技术、霍尼韦尔、阿尔斯通、杜邦、波音、空客、东芝、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方电气、维斯塔斯、歌美莎。

    在中国员工总数:拥有14000名员工。

    在中国营业收入:2007年GE在中国的销售收入达44亿美元,2008年销售收入为46.4亿美元, 2009年在中国的总收入为约为53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4%。2010年GE在中国的销售额达50亿美元。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GE第二大研发中心GE中国研发中心在上海建立,是国内最大的独立外资研发机构之一,也是国内极少数具有基础科学研究能力的企业研发中心。中心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了数十项合作研发项目。中心每年完成100多个研究项目,其中包括三分之一左右的基础科研项目。2010年6月GE中国研发中心迎来成立十周年纪念日。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目前中心1400余名研发人员中超过9成是本土的科研精英。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2003年通用电气(中国)全球研发中心的总投资额为6400万美元;GE中国研发中心每年完成100多个研究项目,其中包括三分之一左右的基础科研项目。

    2010年11月,通用电气在中国北京宣布,将在三年内投入超过20亿美元,其中5亿作为研发。研发资金2008年首次是1500万美元,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是3000万美元,而2011年则增长到4000万美元。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GE在中国的研发人员累计申请专利超过450项。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10年03月14日,通用电气医疗集团13日在京发布了全功能Brivo CT 325/315系列产品。这是通用电气医疗首个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CT系列产品。2011年3月,GE医疗中国和全球同步首发分子影像新产品。2010年6月,GE于上海世博会美国馆内首发新一代C型臂。2011年5月,GE医疗集团面对中国市场推出了便携式可视化诊断工具Vscan视诊仪,而在上月中旬,该集团还率先发布了8款专门针对中国基层医院研发的医疗器械。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发布了2010年企业公民报告,并且发布了中文版2009企业公民报告。主要内容有:“立足中国,服务中国”这一产品开发计划旨在为中国市场设计如超声波、CT和X光机等产品,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GE与神华集团签署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其旨在推进整体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技术在中国各地多个场所的应用;与五大洲包括中国电力国际发展公司和印度塔塔集团在内的行业领导者一起加入了哥本哈根气候理事会。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积极地参与国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为可持续城市建设作出贡献。GE为所有37个奥运场馆、168个商业建筑以及北京周边地区提供了大型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为300多个项目提供一系列的先进技术支持。GE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美国馆的首席合作伙伴;GE与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ISC)和其他公司一同合作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建立了“EHS学院”,一个为中国EHS专业人士提供的低成本继续教育项目。

    GE制定了“企业政府战略合作伙伴”计划,希望 旗下众多业务部门,能够和政府建立全面的合作2010年4月,GE与扬州市政府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应用GE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携手构建扬州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2010年,通用电气召回18.1万台中国制造洗衣机,主要原因是由于导线的问题这些洗衣机存在引发火灾和导致使用者休克的危险。2008年,通用电气召回通用电气医疗OEC工厂所生产的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缺陷的产品。这些产品有Miniview 6800型数字化移动式C形臂X射线机,FlexiView 8800型移动式C形臂X射线机,SERIES 9800型移动式C形臂X射线机等。(无更新)

    慈善公益情况:2009年环境科学学会携手GE启动09年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活动;2009年10月由GE医疗集团发起的“关爱女性健康,相约粉红十月”全国九城市大型乳腺义诊及公益宣传活动;2008年,汶川地震时GE(通用电气)捐款1000万人民币及价值50多万美元的设备和服务 。到2010年GE已经向中国地震灾区捐赠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的物资,并已经送达第二批设备,其中包括便携式水处理设备、医疗和照明产品等。2006年5月,通用电气将其“绿色创想”计划正式带入中国。

    2011年4月,GE基金会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一百万人民币。

    纳税情况:暂无信息。

    其他数据: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副董事长约翰?赖斯(John Rice)被派往香港,主管公司的全球业务,即除美国以外的所有业务。

 

 

 

和记黄埔

    行业/产业:多元化。

    进入中国时间:1984年。1973年,和记黄埔集团收购百佳超级市场。1984年,百佳超级市场在中国内地开设第一家分店,成为首家登陆内地的外资零售商。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在中国大陆,推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其核心业务包括港口及相关服务,地产及酒店,零售,能源,基建,投资等业务。

    产品品牌:屬下主要機構包括:和記黃埔港口集团(港口及相关业务)、和記黃埔地產(地产及酒店业务)、屈臣氏集團(零售)
長江基建(能源基建投资及其他)、和黃中國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医药与保健业务)、和記港陸有限公司(物業投資以及消費產品之特許經營及採購業務)、TOM 集團有限公司(經營多元化業務,包括互聯網、電子商貿、電視及娛樂、出版、戶外傳媒等)。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截至2010年10月,和记黄埔中国港口有限公司占据上海约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截至2006年屈臣氏的自有品牌数量已经达到了700多个,并在商品的销售中占据了21%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至2005年3月,和黄集团已在内地累计投资1000亿港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在中国内地,屈臣氏有九十多间分店,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外资零售连锁企业。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中兴、美的、广州宝洁等。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地产:万科等。港口:APM Terminals等。护肤品零售:丝芙兰、SASA、卓越、万宁。

    在中国员工总数:暂无信息。

    在中国营业收入:和记黄埔的屈臣氏集团早已跃过中国内地任何一家零售企业,2008年其销售收入近1200亿港币,去年上半年534亿港币,占整个和记黄埔总收入超过40%。

    (首届海外华商中国市场(大陆)500强,泰国正大集团以2008年营业收入494.24亿元名列榜首,复星国际与香港和记黄埔集团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上海和黄已经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了研发中心。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拥有中国最大,最有经验的创新药物研发团队之一。目前公司共有研发人员200余名,其中30%以上是博士,60%以上是硕士。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暂无信息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和记黄埔及其在华合资企业在中国申请专利102项。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暂无信息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2008年,白云山和黄(由广药集团与和记黄埔合资成立)发布中国药企首部社会责任报告。2011年“亞洲最佳企業社會責任”称号。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2006年6月,黄埔与惠州拟合建出口加工区。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2011年5月17日起,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标示为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肝友胶囊等7种违法广告药品采取暂停销售行政强制措施,在江苏省范围内暂停上述7品种的销售。据2010年4月新闻报道,和记黄埔地产公司被质疑欺诈 商品房“变”经适房。2007年,屈臣氏商品被指抄袭名牌,一字之差误导消费者(外观、标识、品牌都刻意模仿英国品牌THE BODY SHOP)。

    慈善公益情况:2008年汶川地震后,李嘉诚以及李嘉诚基金会、长江集团、和记黄埔等共计捐款人民币1亿3000万元人民币。
李嘉诚(和记黄埔集团)入选影响中华公益的60位慈善家”。2010年,屈臣氏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慈善机构合作,设立“屈臣氏春蕾项目奖学金”,用于资助两所分别在安徽和廉江的“屈臣氏春蕾小学”,给予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生活补助。

     2011年,新加坡SMU奖学金计划:李嘉诚奖学金是由全球著名事业家和慈善家李嘉诚及其和记黄埔集团捐赠成立的。该奖学金开放给来自中国大陆、香港的优秀学生申请。上海和黄药业在过去的10年间,除利用专业优势开展的“铸就心的长城——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倡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国行”“心希望工程——医患携手社区健康促进行动”等一系列大型公益活动之外,上海和黄药业还在社会性公益慈善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后创立了“宝贝计划”、“上海和黄药业希望小学”、“和黄书屋”,三大以关爱儿童生命及教育为主的全国性公益活动。

    纳税情况:白云山和黄中药获得“2009年度白云区纳税大户”称号。

 

 

 

LG集团

    行业/产业:多元化。

    进入中国时间:1993年。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2011年,LG电子商业解决方案事业本部高级副总裁Jin-yong Kim认为,中国市场是LG走进世界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它可以完成LG成为一个成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转变之路。中国在LG公司看来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战略市场,LG已经在中国组建了一个专门的销售团队,这个销售团队目前正在不断壮大,希望他们能为LG在中国的销售做出更大的贡献

    产品品牌:LG在华主要产品包括:电视、音频、视频、手机、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电脑及配件、商用产品等。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目前,中国已经是LG全球第二大市场。在中国市场,LG手机2008年的市场份额约为 2.2%,2009年已经上升到3.3%。截至2010年10月,LG手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最高提升至5%。2010年1-10月,中国整体手机市场上,LG的用户关注比例下滑趋势明显,10月较1月下滑幅度达1.5%,关注排名也从第五降至第七。2010年,LG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1-10月关注比例始终徘徊在1%左右,关注排名则在第九、第十上下浮动。2011年9月,LG Display表示,其不闪式3D面板至今年年初登陆中国市场后快速增长,目前已经超过3D电视市场的六成份额。2010年第三季度,LG空调的零售量仅占国内市场的0.21%,LG空调在中国或面临退市。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2002年,LG投资近4亿美元兴建中国总部。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以北京的LG电子(中国)有限公司为中心,LG电子在中国拥有惠州、天津等 13个生产法人(产品工厂)、5个分公司(地区营销业务)、5个技术服务中心,3个研发和1个设计中心。在济南、青岛、深圳、厦门、南京、杭州等34个城市建立顾客信息处理中心以及3个热线中心。目前,全国售后维修网络已达到1,200多家。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瑞轩科技、亿光、旺力城、央视、创维等。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三星、谷歌、海尔、苹果、西门子、美的等。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至2008年,中国员工达36,000余人。

    在中国营业收入:2008年,LG电子中国销售额达到100亿美元。

    LG表示希望2011年海外业务的营收额能够达到创纪录的1073亿美元,比2010年约905亿美元的营收额增长19%。2011年海外业务营收约占LG集团总营收预测的76%。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2002年LG电子成立了中国研发中心。除北京研发中心外,在烟台和天津也设有研发中心分别负责CDMA和家电技术的研发。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2011年8月,手机研发部门的150名员工或将只留下不到10名转入烟台生产工厂,原有的北京研发中心手机研发部门也将随之取消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北京设计中心约有20%的研究员从事着设计工作。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至2011年8月,LG集团共拥有专利17321条。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11年8月,韩国LG公司研发的世界首款高清电子书将在中国首发上市。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未针对中国发布响应的社会责任报告。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2011年,信号正常却打不进电话、电池无故发热、容易死机、屏幕上翘、短信发不出……被称为TD-SCDMA旗舰手机的是LG KT878,爆出了频率奇高原因不同的投诉,但LG至今未作出官方回应。

    2010年,3?15消费电子投诉网发布上半年电视机投诉统计数据显示,LG半年来投诉量高达267宗,在所有电视机类投诉中位列第一。与去年同期相比,排名上升了十一位 。

    慈善公益情况:自1999年开始资助希望小学以来,LG在全国共建立了15所希望小学,在校师生人数共85000人。2008年9月LG向北大朝鲜语系捐赠3台液晶电视、1台空调和12台液晶显示,旨在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2006年开始的五年内, LG电子在泰州资百万帮助90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自1999年4月份以来,LG电子惠州分公司连续10年每月向惠州综合福利院捐款4000元,用以老人和小孩的医疗费和生活费。2008年4月LG志愿者联盟在京成立,共招募76名员工志愿者,当年进行了5次社会公益服务活动。2008年5月16日,LG南京分公司在下关区静海广场举行了“真情助残、爱心永驻”活动,LG领导向下关区120名残疾人赠送了轮椅、拐杖、导盲手杖、收音机等,同时为辖区内的残疾学生送去了书包、图书、学习用品等60套,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生活。

    纳税情况:暂无信息。

 

 

 

 





利乐

    行业/产业: 造纸

    进入中国时间:1979年就进入中国市场,80年建厂,90年代建代表处,2000年成立有限公司。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2010年9月2日利乐公司正式宣布,将在“中国乳都”呼和浩特扩建其包材厂的第二条生产线。这条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新生产线投资额约为5亿元人民币,年设计产能为100亿包。2010年4月,坐落于上海浦东的利乐中国技术研发及生产中心正式揭幕。将于年内(2011年在中国)落成产品开发中心。

    产品品牌:利乐的产品种类繁多,为巴氏消毒和无菌包装产品提供的包装系统不少于12种,基本分为纸包装和塑料包装两类。在常温纸盒包装业务领域,利乐公司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所提供产品包括利乐砖、利乐冠、利乐枕、利乐威和利乐钻等。而其中的无菌利乐枕包装系统更是针对新兴市场设计的经济型解决方案。利乐的无菌加工设备和分销设备也广受欢迎。今天,可以包装在利乐包装内的产品不胜枚举,如冰淇淋、干酪、无水食品、水果、蔬菜和宠物食品等。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利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软包装供应商,控制全球75%的软包装市场份额。在中国,利乐公司控制95%的无菌纸包装市场,占绝对垄断地位。伊利、光明、三元等国内乳业巨头都使用利乐的无菌灌装生产线及相应的包装材料。”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从1979年进入中国以来,利乐在中国累计投资已超过33.5亿元人民币,在佛山、昆山、北京和呼和浩特的四家世界级包材生产厂的总产能将达到600亿包。2004年9月,利乐中国在北京投资6.2亿人民币的新包材厂正式运营,2006年8月再追加投资3000万欧元,年产能由80亿包扩大一倍,达到160亿包。2007年3月,利乐宣布投资6亿多元人民币在呼和浩特建立世界一流的包装厂。

    随着在华总生产能力的大大提高,利乐将足以应对中国市场未来5年可能增长的市场需求,这些也足以证明利乐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2010年宣布将在“中国乳都”呼和浩特扩建其包材厂的第二条生产线。这条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新生产线投资额约为5亿元人民币,年设计产能为100亿包。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目前,利乐在上海、北京和香港等主要城市设立了10个办事处,在昆山开设了独资经营的厂房,在北京和佛山分别组成2家合资企业,共拥有1,200多位员工,分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利乐的客户包括伊利、光明、三元、蒙牛、娃哈哈、汇源等国内几大乳业及果汁饮料行业巨头,并在全国建立800多条生产线。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泉林包装、SIG康美包、国际纸业。

   在中国员工总数:1,200多位员工。

    在中国营业收入:目前,利乐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约占其全球销售的10%以上。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2010年4月,4月13日,一个集利乐加工设备系统中心、包装发展研究中心、包装设备供应链管理中心和亚太零配件分销中心等为一体的利乐中国技术研发及生产中心在上海浦东新区成立。利乐中国技术研发及生产中心是利乐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占地约3万平方米,主要承担新型食品包装材料的研发、测试以及包装设备在中国的本土化制造和零部件采购,并为中国的客户提供技术支持。2002年10月,利乐在佛山建立了设计中心,开发新颖的包装设计和概念。

    利乐中国宣布年内(2011年)落成产品开发中心;利乐自动化中心在上海浦东的利乐中国技术研发及生产中心2010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暂无信息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暂无信息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48项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利乐在国内同行业中建立的首个路况实验室,模拟国内的道路情况,以制定出相应的物流解决方案,确保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安全可靠。2009年,利乐中国的技术团队与总部通力合作,成功地推出了利乐A1灌装机的本土化生产组装。该设备具有灌装3种形态、8种规格包装的优势,适用于中国客户规模各异,需求不一的特点。由于具有转换灵活、使用成本低的特点,利乐A1灌装机已成为中国市场的畅销产品,而且被引入到周边市场。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2009年12月21日,利乐中国发布了《2009利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此次发布的《2009利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分为“历史·全球·中国”、“客户·行业·共同体”、“环境·自然·可持续”、“公益·人本· 信念”和“利乐·利乐人”五个部分,详细介绍了利乐扎根中国三十年,与客户共成长,履行环保责任,热心公益事业和公司愿景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从1998年起,利乐每年都会投入超过一千万元的环保专项资金,累计投资额已超过一亿五千万元。通过设备赞助、技术研发、融资支持等多种形式,利乐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山东等地帮助建立了近十家回收再利用企业,形成一条覆盖华北、华东、华南的消费后利乐包装的回收再利用产业链。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利乐可能是在中国市场上遭遇垄断质疑最多的跨国公司之一。国内包装企业对利乐的公开质疑始自2003年。 当时,一些包装企业称,利乐利用其市场强势地位,把“捆绑销售”写进合同,与客户约定,若干年中客户使用约定数量的包装耗材来抵扣包装设备余款,客户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无权选择其他包装材料公司,从而达到了排斥竞争对手的目的。

    2004年5月,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发布的 《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中曾给出了如下判断:在中国,利乐公司控制95%的无菌纸包装市场,占绝对垄断地位。

    纳税情况:暂无信息。

 

 




路易威登集团

     行业/产业:奢侈品

    进入中国时间:1992年路易威登在北京王府饭店开设中国首家专卖店,开始该品牌在国内的业务。2004年该品牌于上海开设大型旗舰店,并在中国正式推出服饰系列。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路易威登有句名言,它在中国不仅仅是销售产品,而且也在中国传播法国文化。对于路易威登而言,不单止中国市场,中国旅客本身亦是公司重要的客源。路易威登将拓展中国三线城市满足消费者需求。在中国内地,路易威登考察一个目标城市和目标店址,至少要拜访25次。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去查看、去感受那个地方的气候、文化、市场、建筑、交通、合作伙伴等综合因素。在营销与物流的花费增加下,路易威登今年在中国的成长速度将加快。豪雅表在亚洲国家的营销投资将与销售净额挂勾,而御博表(Hublot)则会在当地拥有约15个专卖店。打算在2010年其钟表与珠宝销售业绩成长29%之后,趁势加码在亚洲地区的投资规模。

    产品品牌:不仅大量生产传统产品高级箱包,还涉足时装、钟表、珠宝等行业。品牌包括Speedy都市手提袋、Monogram、Mahina、Damier、Suhali、Courtney等。路易威登销售多个手表及珠宝品牌,包括TAGHeuer(豪雅)、Zenith(真力时)、Hublot、DeBeers等。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据世界奢侈品协会最新的调查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由今年1月份的86亿美元增至94亿美元,于全球占有率达27.5%;该协会估计,至201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将占全球市场的32%,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

    2008年11月消息:LVMH集团在中国市场的营业额占其营业总额的4%。其中销往中国市场的LVMH的高档产品:葡萄酒和烈酒类占该项销售总量的47%;皮革类和流行款式的产品占其总销量的34%;香水和化妆品占其总销量的12%;选择性经销产品占其总销量的6%;手表和珠宝类产品占其总销量的1%。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2004年9月30日,路易威登香港有限公司投资1.25亿元,在上海设立路易威登(中国)商业销售有限公司。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现在路易威登已经在国内30个城市拥有39家专卖店,包括北京、成都、大连、广州、上海、深圳、厦门、西安、青岛、杭州、昆明、温州、沈阳、南京、天津、长春、三亚、苏州、长沙、乌鲁木齐、武汉、太原、无锡,哈尔滨,宁波,呼和浩特,福州,南宁,郑州及重庆。同时为了确保顾客体验路易威登的独有工艺与法式奢华,路易威登仅在专卖店为顾客提供其商品与服务。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亨得利等。路易威登2010年与亨得利再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授权后者于中国独家代理TAGHeuer(豪雅)、Zenith(真力时)手表。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爱马仕、普拉达、COACH等。

    在中国员工总数:暂无信息。

 

 

 

 

小松

    行业/产业:重工。

    进入中国时间:1956年,小松参展北京、上海两地举行的第一届日本工业品博览会,由此拉开小松中国事业的序幕。1995年起,小松集团开始在中国直接投资建厂。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2010年10月,随着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生产体系、质量保证体系是小松(我们)今后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们成立了技术开发本部,也成立了生产采购本部,这两个工作是我们过去在中国没有的,是我们明年的工作重点。另外是在这两个方面的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人才培养工作做好之后,我们的生产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会有一个新的水平的提高,这些是我们主要的工作重点。其他的工作就是每年例行的,如代理店的工作等

    产品品牌:工程?矿山机械: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履带式推土机、非公路矿用自卸卡车。地下工程机械:盾构、TBM。产业机械:锻压机械、板金机械、大型锻压、组合机床、专用机床、半导体制造装置、曲轴铣床系列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2010年在中国市场小松制作所仍是标准挖掘机的最大销售商,但其市场份额也从2006年至2008年间的18%下滑至15%。2010年,根据野村证券提供的数据,小松在中国市场占有14%的市场份额,高于包括韩国斗山、中国三一重工,美国卡特彼勒等竞争对手。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未找到相关资料。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小松现已在全国范围内设立6个地区办事处、33家代理店,实现了销售、服务的全区域覆盖。迄今为止,小松已经在中国设立了23家全部或部分持股的子公司。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广东粤松、融通建机(香港)有限公司、哈尔滨华利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卡特彼勒、三一重工、斗山、中联重科、徐工、柳工。

在中国员工总数:未找到相关资料。

     在中国营业收入:小松在截至2011年3月31日的财年,在华建筑、采矿及公共事业设备销售额为3342.7亿日圆(合41.2亿美元)。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2011年,小松在江苏省常州市建立小松(中国)产品技术发展中心。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未找到相关资料。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江苏技术中心投资3000万美元。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至2011年8月,小松一共拥有专利1019条。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09年9月,小松中国在其代理商北京恒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举行了隆重的中国首台小松油电混合动力挖掘机PC200-8 Hybrid新机发布暨交机试用仪式,这也是中国地区首台油电混合动力工程机械。2011年3月,小松宣布将在全球推出新款HB205和HB215LC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计划扩大在北美、中国、拉丁美洲、东南亚和欧洲销售。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未发布中文版社会责任报告,但在其中文官网上有企业社会责任栏目。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2011年4月,小松与同济大学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双方的合作旨在振兴实用技术相关学术研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及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2010年11月,在上海宝马展上,8名消费者因对所购小松挖掘机产品质量不满,愤然在现场用条幅将小松的展台包围起来,引发参观者围观。事件发生后,小松公司尚未公开回应此事。

慈善公益情况:2010年4月,小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小松中国集团所属企业及全体员工,通过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向灾区捐助人民币200万元:2008年5月,小松集团向四川地震灾区捐助总价值1亿5千万日元的现金和救灾设备。

纳税情况:2010年度山东省纳税百强排行榜中,小松山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位列76位。

其他数据:日本小松建设机械公司大举进军中国 强化员工中文培训。

 

 

卡特彼勒

    行业/产业:重工。

    进入中国时间:1975年,卡特彼勒在中国售出第一批产品,并于1978年在北京开设了办事处。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于 1996 年在北京成立。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2010年10,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中航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资经营协议》,设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将同时为卡特彼勒及第三方机械设备商提供配套部件。这一战略联盟将巩固卡特彼勒的供应体系,有利于拓展在华的零部件业务,提高核心零部件产能,为卡特彼勒扩大在中国的机械产能做铺垫。

    2010年9月,卡特彼勒公司宣布扩大在华生产线计划以便进一步满足不断增加的中国市场需求。2010年11月,卡特彼勒公司宣布将在天津空港经济区建造最先进的工厂,扩大其全球大型发动机生产能力,项目投资额达3亿美元,是卡特彼勒迄今为止在中国投资最大的新型发动机厂。

    2011年3月,卡特彼勒正式宣布,未来几年将在中国陆续投入10亿美元,用于完善和提升中国业务研发、制造、营销服务体系。

    产品品牌:卡特彼勒在中国制造的核心产品包括液压挖掘机、履带式推土机、平地机和路面设备、主要用于船舶和发电应用的大型柴油发动机以及用于中国和亚太区的发电机组。除核心机器、发动机和零部件生产基地之外,卡特彼勒在中国的业务还有:物流、再制造、融资租赁、培训、市场营销和研发。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据Off-Highway透露,卡特彼勒在中国售出的标准挖掘机的数量从2005年的2,470台上升至2010年的9,920台,销量翻了两番。但由于整体市场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卡特彼勒的市场份额从2005年的11%下降至2010年的7%。2010年中国仍是卡特彼勒美国以外最大的国家市场,超过了销售额占6%的加拿大。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至2008年底,卡特彼勒在华累计投资27.17亿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今天,卡特彼勒在中国投资建立了 13 家生产企业。

    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已在中国建立了办事处,培训和产品服务中心。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Vensys、奥美中国、利星行机械有限公司、易初明通、威斯特机械有限公司。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小松、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柳工。

    在中国员工总数 :截至2011上半年底,在中国拥有8,500名员工, 占该公司全球员工总数的8%。

    在中国营业收入 :卡特彼勒2010年在华销售额为32.7亿美元,占该公司全球销售额的7%。2009年和2008年该公司在华收入分别为19.6亿美元和26.5亿美元。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2003年卡特彼勒在徐州建立了一个设计中心,主要用于产品改进。2005年,卡特彼勒在山东省青岛市建立了一个研发中心。2009年,卡特彼勒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新研发中心正式落成。该中心是卡特彼勒在全球范围内除美国本土外的第二大多功能研发中心。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无锡研发中心于2009年12月2日成立,由于强劲的增长,员工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就从30名增加到了350名。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三期全部建成后的无锡研发中心将包括一个发动机研发中心、一个先进的材料技术中心、一个电子电气实验室和一个系统与机器的集成部,总投资超过4000万美元。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截至2011年8月,卡特彼勒共拥有专利825条。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10年3月,卡特彼勒公司宣布在中国推出一款拓展版的Cat? D-系列液压挖掘机。自从市场领先的D-系列液压挖掘机于2006年推出以来,这个产品线已增添了5个新型号的液压挖掘机,即312D、315DL、320D GC、323DL和324D,以满足中国蓬勃发展的工程建筑业不断增长的需求。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发布了2008年可持续性报告(中文版)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卡特彼勒于2007 年4 月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四所大学签署了战略伙伴协议。卡特彼勒基金会今年继续为这些学校的学生奖学金项目、课程开发、教职工培养和继续教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慈善公益情况:2011年卡特彼勒开展公益林项目,在北京、天津、河北及内蒙古开展,共计在43公顷土地上种植45800课树苗。

    纳税情况:无相关信息。

    其他数据:中国2010年成为卡特彼勒第二大市场。卡特彼勒与在华成立汽车自动变速器合资公司。
 

 

 

 

 

强生(中国)有限公司

    行业/产业:医药与生物技术。

    进入中国时间:1985年(首家合资企业)。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2010年4月,历时半年扩建的强生医疗上海学术中心今日在上海重新启用,将作为强生全球医疗培训网络的一部分,为中国医疗人才提供国际化专业培训服务,强生表示对中国的投资会不断加大。此次扩建的学术中心已全面升级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最现代化的专业医疗培训机构中心之一。

    2010年是强生公司与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第三个战略合作伙伴计划项目的最后一年,该计划还将继续,且强生对中国的投入将逐年增大。2011年强生陷入多国贿赂换取业务合同的丑闻,在中国尚未发生,否认收购索芙特。

    产品品牌:强生公司的品牌覆盖三个主要行业

    1、消费品及个人护理产品:强生婴儿、可伶可俐、露得清、娇爽、o.b.、邦迪、李施德林、强生美瞳隐形眼镜等。

    2、医药产品:泰诺、泰诺林、美林和西安杨森的吗丁啉、达克宁、采乐、派瑞松等;

    3、医疗器材及诊断产品包括Lifescan(血糖仪)、爱惜康(手术缝线)、Cordis(心脏支架)、Depuy(骨骼健康产品)、Endo-Surgery(微创外科)、OCD(诊断类产品及服务)、ASP(器械消毒)、Women Health(妇女健康产品)等。

    大宝并入强生之后,强生旗下化妆品类品牌形成了更为完整的品牌体系。强生婴儿主要针对婴幼儿护理市场,可伶可俐则立足祛痘等功能性化妆品市场,露得清定位于中高端护肤化妆品领域,大宝则面向中低端、大众化妆品市场。四大主力化妆品品牌互为补充,可以最大限度地覆盖各大护肤化妆领域,形成品牌发展的合力。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资料显示,目前国内血糖检测市场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美国强生、瑞士罗氏和怡成生物,强生和罗氏占整体市场份额一半。而中国每年与糖尿病相关的各种药物总销售额已达750亿元。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强生占据着中国婴儿洗护产品69%的市场份额。根据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发布的对2009年度非处方药统计和调研的初步结果:2009年,西安杨森OTC销售额排名第二。中国心脏标测系统市场,圣犹达和强生各占一半的份额(2011年)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已逾1亿美元(2010年)。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目前,强生拥有11家在华企业,是中国最大的外资制药有限公司之一。1985年,强生公司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此后,强生公司又于1988年、1992年、1994年、1995年及 1998年分别在中国建立了多家子公司,包括上海强生有限公司、强生(中国)有限公司、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及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2006年,强生又分别在中国成立了强生视力健(上海)商贸有限公司和强生(苏州)医疗器材有限公司。2008年,强生公司收购了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两座学术中心:强生医疗上海学术中心、强生医疗北京学术中心。

    全球研发中心:2009年,强生在上海建立了亚太研发中心,来统领亚太区包括印度、日本等国家的研发工作。强生全球创新中心于2006年6月30日正式在上海成立。该中心提供强大的新产品研发通道来支持强生公司的全球发展战略,同时也是强生公司持续加强对中国投入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1995年,强生与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联合组建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辉瑞、诺华、罗氏、葛兰素史克、赛诺菲-安万特、拜耳、中美史克、阿斯利康、雅培等。

    在中国员工总数:在华共有约7,000名员工

    在中国营业收入:2010年强生全球营收下降,无中国区数据。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2009年4月,强生在上海建立了亚太研发中心。此次通过在上海建立亚洲总部,强生制药研发中心将北京、孟买、班加罗尔的研发队伍与其它研发运作团队联合起来,创建一个真正强大的研发组织。2010年5月28日,强生婴儿护理研究中心在上海正式成立。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无相关信息。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无相关信息。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2010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和美国强生制药公司共建肿瘤学联合研究中心11日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美国强生公司将投资400万美元购置研发仪器设备,天津医大肿瘤医院投入场地和常规试剂,双方共派科技人员进行防治肿瘤药物的研究和产业化生产。

    慈善公益情况: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强生公司第一时间联系中国红十字会,决定向地震受灾地区提供价值一千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和医药和护理产品赈灾援助。

    纳税情况:无相关信息。
 

 

 

诺华中国

    行业/产业:医药与生物技术。

    进入中国时间: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北京市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外资医药企业。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诺华制药积极推进合规文化,致力成为履行行业规范的领先者,成为中国最具职业操守的跨国医药企业之一。继续深化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截止2010年底对华投资累计总额超过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47% ;诺华将通过不断创新深化在华发展,积极投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践行对华承诺,支持中国医药产业的进一步提升,提高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产品品牌:1、业务领域:专利药、非专利药、消费者保健品、和预防性疫苗。2、诺华制药在华产品覆盖心血管、内分泌、抗感染、肿瘤、移植免疫、风湿疼痛、骨代谢、眼科、中枢神经系统等9大领域,拥有30多种国际一流的创新产品。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暂无信息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至2010年底,诺华在华总投资超过7亿美元。2009年,诺华制药承诺投资10亿美元,于2015年底前在上海建成一座研发中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1、在华全资或控股的公司共有七家(不包括代表处和还在审批过程中的项目)。2、在北京设立了诺华中国总部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1、2008年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在上海张江举行永久性研究基地奠基仪式,同时宣布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开展专注癌症领域的创新合作研究。2、诺华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合作。诺华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SIMM)建立了长达6年的研究合作关系,开展在识别传统中药中的药理成分等方面的合作。另外,诺华还与无锡制药技术有限公司、香港中文大学、国家生物科学研究所(NIBS),以及昆明植物研究所(KIB)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强生、默克、拜耳、哈药集团、广药集团、仁和制药,中美互利。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止2010年底,诺华中国员工总数已超过五千人,与2004年相比员工人数复合增长率达22%。

    在华员工的培训与教育:1、2005诺华中国人才发展中心在北京成立。2、诺华进入中国十年来,一直把人才培养与研发、生产、市场和企业公民等共同作为公司五大重点工作。 我们拥有长期的人才培训计划和培训项目,不断帮助你充实自己,不断扩展你的成长道路。具体的项目包括:诺华全球培训项目、诺华中国培训项目、北大国际MBA,在线培训。3、诺华中国荣获“2010年度中国人才发展最佳企业” 。4、截至2010年底,诺华中国大学通过与国内外顶尖学术及商业院校如北京大学、哈佛商学院、洛桑管理学院及中欧商学院等的合作,培养员工400余名。

    在中国营业收入:2008年,诺华在中国的总销售额逾33亿人民币。201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6大新兴市场(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韩国和土耳其)销售额增长12%,达46亿美金(不含爱尔康)。2010年诺华中国各业务单元进一步稳健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成绩斐然。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是诺华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在全球的八大研发中心之一。该研发中心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药谷,总投资额达到1亿美元。2006年11月6日,该中心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预计一期工程研发设施将于2007年5月启用。

    2010年,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员工人数与研发投入较2009年增长了约25%,引进了更多的研发功能部门。同时,2010年启动在张江地区的第二座研发设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科研需求。针对中国人群高发疾病的创新药物研发方面,初步建立了新药研发项目组合,并在特定项目中取得了积极成果。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拥有400名研究人员和各类药物开发的高新技术平台 。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研发中心(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药谷,总投资额达到1亿美元。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 :暂无信息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 :暂无信息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中国区年度报告中含有社会责任部分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 :1、2006年10月30日,诺华与麦肯锡、德勤、摩托罗拉等公司联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权威公益机构,一道参与发起了中国第一家“慈善创投基金会”公益事业伙伴基金会(Non-Profit Partners, 简称NPP)。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 :暂无信息

    慈善公益情况 :1、 2010年4月9日,中国慈善领域的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在京举行颁奖仪式,诺华“格列卫患者援助项目”获得中华慈善奖之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

    2、诺华公司于2010年10月宣布全面开展“健康快车”项目,通过多种形式助力新疆地区健康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

    3、2010年底,诺华在中国正式启动第三个“抵消碳足迹”项目。该项目将在2011至2014年完成约500万株树木的种植,覆盖中国西南部四川省约3800公顷植被已经遭到破坏的山区土地。

    4、作为诺华全球最大的药物可获取性项目,“格列卫全球患者援助项目” (GIPAP)在中国进一步深化开展。截至2010年12月底,GIPAP项目在中国设有307家注册医疗中心,508位注册医生,覆盖全国31个省,累计已向中国患者捐助的格列卫药品价值超过74亿人民币,逾14,000位患者从中获益;

    纳税情况:暂无信息。

 

 

葛兰素史克

    进入中国时间:1984年(合资)。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2010年葛兰素史克制定计划:到2015年,要将其在印度和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增加一倍。中国为公司未来的战略重点,正在以超越平均发展速度两倍的市场增长率追赶对手,希望尽快进入行业前十。此外,中国二三线城市,包括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也将成为葛兰素史克下一步的开拓重点。

    产品品牌:葛兰素史克公司的药品主要用于六大领域――哮喘、抗病毒、抗感染、精神卫生、糖尿病和消化系统。

    消费者保健:消费者保健业务提供非处方药品,口腔护理和营养保健产品。其产品包括Lucozade能源和运动饮料;Aquafresh和Sensodyne牙膏和漱口水;Aquafresh和Dr Best牙刷;Panadol,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止痛剂;Horlicks,牛奶麦芽食品和巧克力饮品;利宾纳,黑加仑汁饮料。

    制药:制药业务主要生产处方药物和使用于各种治疗领域的疫苗,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抗病毒、抗细菌、肿瘤和呕吐、代谢、心血管和泌尿生殖道。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暂无信息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截止至2009年共投资221150.72(万美元) 。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葛兰素史克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已超过4亿美元,建有4家生产基地和一家研发中心,目前拥有约3000名本土员工,在全国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办事处,主要业务中心分设在上海、天津和香港。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2011年与三家国内领先的疫苗分销商签署合约,旨在进一步加大葛兰素史克疫苗在华业务发展: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北区,覆盖中区的上海永裕医药有限公司,承担南区分销业务的北京科园信海医药经营有限公司。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罗氏公司、辉瑞、赛诺菲-安万特、诺华公司、阿斯利康。

     在中国员工总数:目前拥有约3000名本土员工。

    在华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全球通用的“绩效和发展计划”。

    在中国营业收入:五年来,葛兰素史克在中国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 年,葛兰素史克在包括香港特区在内的中国的销售额是 2.27 亿英镑,约合 35 亿人民币。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2003年在天津设立非处方药研发机构。 2007年7月,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在上海成立,侧重于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研究,目标是为多发性硬化病、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病等严重疾病开发新药。与中国顶级医学院和科学院展开广泛的合作。自1995年起,公司在基因研究领域开展了多个合作项目,其中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在组合化学领域的研发合作项目已超过了10年。
在中国设立临床研究中心,与30多个医学院校/医院合作了200多个药物研发项目。 在乙型肝炎、哮喘、糖尿病、肿瘤和精神疾病领域,葛兰素史克是中国新药临床研究的领导者。 目前,葛兰素史克正着重于在中国进行癌症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研究。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暂无信息。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葛兰素史克研发中心第一年将投入 4,000 万美元,以后逐年扩大。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暂无信息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抗流感药依乐韦将进入中国市场,此前已在中国香港地区上市。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无专门针对中国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支持中国首个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科技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鼓励医疗科技创新。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2010年目前,全球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其两款最畅销药物上周陷入“安全门”风波。同时,有国内媒体报道称,该公司用于治疗哮喘的药物舒利迭(Advair)和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文迪雅(Avandia)被美国FDA叫停。对此,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立即在其官方网站上连发三则声明予以澄清。

    慈善公益情况:助力残疾事业——2008年,葛兰素史克“爱生命,显生命”慈善摄影展在香港举行;捐资助学——在天津市宝坻县建立“中美史克希望小学”以帮助贫困儿童获得基础教育;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设立了“希望之光”教育基金,用于奖、助学金和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支持科技创新——支持中国首个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科技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鼓励医疗科技创新。救助灾区、关注公共卫生危机——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葛兰素史克在第一时间即捐助现金1000万元及价值132万元的急需药品。同时,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全体员工捐款高达到107万元人民币。扶助贫困地区——积极提供资金、药品、疫苗及医用设备,帮助边远贫困地区改善医疗保健条件。

    纳税情况:暂无信息。

 

 


辉瑞制药中国

    行业/产业:医药与生物技术。

    进入中国时间:1989年在中国建立工厂。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1、现辉瑞大连工厂已成为辉瑞全球生产集团亚太区的产品供应点。产品除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外,还销往韩国、澳大利亚、日本、南非、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2、2010年辉瑞亚洲运营中心搬至上海,在武汉成立研发中心。

    产品品牌:辉瑞中国的业务分为生物制药业务(WBB)和多元化业务(PDB)两大业务单元。1 产品包括了处方药、疫苗、营养品、消费保健品、动物保健品等。2 惠氏中国(被辉瑞并购所得)。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辉瑞目前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2.2%。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辉瑞也是在华投资最大的跨国制药企业之一,累计投资额近10亿美元。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1, 中国区总部,(上海)2004 年。2, 辉瑞投资有限公司(上海)2004 年。3, 辉瑞中国研发中心(上海)2005 年,4辉瑞全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GFSS)在大连设立了亚太财务中心,该中心是GFSS位于全球的三个运营中心之一,负责处理辉瑞亚太区市场的会计业务。2007年,5 在大连、苏州、无锡、上海拥有7个现代化生产企业。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1、2010年4月1日,复旦大学与辉瑞中国近日携手开展为期三年的“药物经济学能力建设”人才系列培训项目。该项目旨在加快我国药物经济学领域的发展,为培养中国药物经济学优秀人才做出积极努力。2、2009年2月25日,纽约和上海]辉瑞公司今天宣布,授予华大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2008年度最佳研发服务合作伙伴奖”。3、辉瑞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共同建立“北大—辉瑞定量药理学教育中心”。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强生、默克、拜耳、哈药集团、广药集团、仁和制药。

    在中国员工总数:2009年10月辉瑞成功并购惠氏。目前,新辉瑞在中国有近8,000名员工。

    在中国营业收入:辉瑞中国收入得到60%迅速增长,2010是第一次在中国年营收超过$1 billion。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辉瑞中国研发中心(上海),2005年10月31日成立。

     辉瑞(中国)研发有限公司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于近日签署合作备忘录,辉瑞将在武汉光谷生物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立一家研发中心。该中心将是辉瑞目前在上海的研发中心的扩展,成为开展全球生物和药物开发与研究技术战略合作的先进平台。

    辉瑞在武汉的研发活动初步将主要涉及为全球临床药物开发项目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包括临床I期到IV期的试验。中心建成之后,预计三年内员工数量将增加到200名。同时,辉瑞武汉的研发机构还将与当地的研究机构和高校合作,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人才资源与现有的行业优势,开展药物创新与开发的研究合作。与此同时,上海将继续作为辉瑞在中国研发活动的运行枢纽。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2009年底拥有350名员工,暂无最新数据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2005年10月,辉瑞在上海成立了辉瑞中国研发中心。这一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研发机构将为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的药物研发提供能力和生物统计专业技术支持。在未来5年里,辉瑞公司计划将为该研发中心投资约2500万美元。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1333项。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辉瑞将在中国与天津武田药品有限公司联合推广武田的糖尿病治疗药物艾可拓?。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暂无信息。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辉瑞(中国)研发有限公司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于近日签署合作备忘录,辉瑞将在武汉光谷生物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立一家研发中心。该中心将是辉瑞目前在上海的研发中心的扩展,成为开展全球生物和药物开发与研究技术战略合作的先进平台,并支持实现辉瑞构建健康中国和健康世界的承诺。2010年,我们与北京市卫生局合作,启动"健康北京人–母婴健康行动"项目。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暂无信息。

    慈善公益情况:1、为中国引进了50余种创新药品;2、通过辉瑞"全球健康合作伙伴"建立了成功的戒烟项目,为中国政府决定2011年在所有医院实现无烟化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3、过去十年,向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捐赠了超过645万人民币的款物。;4、2010年,辉瑞为青海玉树6.9级地震震区的灾后重建捐助580万元人民币。

    纳税情况:暂无信息。

 

 

 

穆勒-马士基

    行业/产业:物流。

    进入中国时间:1984年。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2009年初,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马士基将位于青岛、上海、厦门、广州、深圳和香港的六个区域总部整合为三个。整合后的三大区域总部将位于青岛、上海和香港,并将位于北京的中国区总部。归并给位于香港的北亚区总部垂直管理。2009年,中国业务占马士基全球业务比重25%,马士基未来仍将会把中国业务作为重中之重,希望未来数年中国业务比重能持续提高。2010年马士基集团在成都设立单证处理中心以及物流处理分公司,其中包括全球信息服务中心。未来,马士基将在中国整合位于原各分公司的服务中心,把所有信息处理的工作全部放到成都来处理。开展包括系统维护、数据信息处理等全球范围后台业务流程服务。

    产品品牌:马士基在中国的主要业务为集装箱航运、物流、集装箱码头运营和管理、多式联运、工业制造与采购以及海事设备维护维修服务。2011年扩大对长江流域地区和偏远城市的航线覆盖,新港序双重覆盖了至西南太平洋港口航线的部分主要港口(例如宁波和上海)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2006年初,马士基航运、物流和集装箱码头业务,在中国发展很快,从整个集团来讲,中国业务位于第二,仅次于美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与生产,这在中国则处于起步阶段。根据中国航贸网统计数据,马士基在国际市场份额达17%,在中国运输市场份额达30%。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马士基在中国有码头、航运等多处投资业务,码头投资共有五处,包括青岛、上海、大连、深圳盐田和高雄,还有物流、多式联运等方面的投资。

    马士基也是中国商品的采购大户,主要从中国购买船舶,并成为最大购买者。2009年马士基中国的采购量达到15亿美元,约占整个集团全球采购量的10%-20%。2009年因危机关系,全球采购总量可能会削减,但是中国采购所占比重肯定会上升。另外,马士基每年都会采购很多集装箱,包括集装箱上面的一些绑扎件,现在99.99%都是从中国市场采购。除了15亿订单外,马士基集团在华采购的新船已经超过一百艘,累计达35亿美元。马士基2010年7月曾表示今后将对核心航运业务以外的零售业、石油气行业和集装箱码头加大投入。实际上,集装箱码头近两年也已经成为马士基的投资重点。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1984年在广州设立办事处,1994年设立马士基(中国)航运公司,2005年,设立马士基中国公司,作为大中华地区所有马士基旗下公司的控股公司。穆勒-马士基集团目前在中国大陆40个城市设有107家分公司和代表处。原位于北京的中国总部撤并归到香港北亚区总部管理。马士基旗下物流业务丹马士总部在上海,2009年开始全新运营,丹马士整合了前马士基物流部门的供应链管理和货代业务,目前在中国开有14家分公司,并在成都成立信息中心。

    中国本地的商业伙伴:马士基功与宜家长期保持合作关系,承揽宜家在全球29个国家、2000多家供应商、164家专卖店、10000多种家具材料的物流任务。马士基其他的全球协议伙伴有耐克、米其林轮胎、阿迪达斯等公司。2006年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与穆勒-马士基集团签署合作经营广州港南沙二期码头协议。

2007年招商局集团与马士基集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2007年吴中经济开发区与铁洋和马士基物流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合作成立苏州铁洋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2007年9月,马士基(中国)公司与重庆港务物流集团签订合作意向书,研究如何改善提高该码头的生产效率。
2008年马士基公司和义乌国际物流中心合作开展“马士基”集装箱在义乌的中转业务。
2009年宝钢与A.P.穆勒―马士基集团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宝钢为马士基提供集装箱用、造船和油气系统用钢材等钢铁产品。
2008年,上海洋山深水港区二期工程采取合资经营模式,A.P. 穆勒 -马士基集团与香港和记黄埔港口集团分别持有合资公司32%的股权。
2009年7月,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与马士基码头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广西港口的集装箱码头基础设施。

    2010年马士基与达飞合作新亚欧航线:珠江船务发展有限公司与马士基额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中远集运、中海集运、中外运集运、长荣海运、东方海外、地中海航运、达飞轮船、美国总统、阳明海运、日本邮船、商船三井和韩进海运。

    在中国员工总数:截至目前,马士基在中国员工超过11,000名,马士基集团在成都的两个公司“马士基全球服务中心”(马士基信息处理成都有限公司)和“丹马士客户服务中心”(丹马士成都分公司)两家机构在2010年3月24日宣布开业时,已在成都本地招聘1100人。到2010年底,马士基在成都的总人数将超过2000人。

    在中国营业收入:在2010年前半年马士基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34亿丹麦克朗(合约23亿美元)。2009年同期为亏损37亿丹麦克朗。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暂无信息

    在中国研发人员规模:暂无信息

    在中国研发投资或费用:暂无信息

    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暂无信息

     在中国推出新产品情况:2010年马士基为方便客户的需求,推出一项名为优先装船服务的全新业务,该项优先装船服务为客户提供了与以往不同的新选择,客户支付一定的费用使其货物可以优先装上指定的船只。

    在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有2009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为在线版。

    与中国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合作:2007年,四川省政府与马士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战略合作。2009年10月,马士基与成都高新区签署“马士基单证处理中心及丹马士物流处理分公司”投资合作协议。2009年河南省将以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强与丹麦马士基、美国UPS、香港中集集团、中铁铁龙、日本日立等境内外著名物流企业的沟通联系,在郑汴新区建设配送中心、仓储车间和物流中转基地。

    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马士基从2009年1月15日开始实行的增收所有往返中国货物码头操作费,国内多家货主协会及中国货主企业表示强烈的不满。马士基方面则表示,费用的提高是由于各地码头费用的成本增加。行业人士认为,由于马士基在国内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因而在对待客户的态度上始终处于强势,特别是在收取各种管理费用上显得非常霸道,马士基此举严重削弱了中国外贸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慈善公益情况: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年会期间举行的慈善晚会上,马士基(中国)有限公司响应博鳌亚洲论坛的倡议,承诺捐款,帮助改善海南山区的少数民族孩子的教育条件。2008年5月,A.P. 穆勒-马士基集团宣布,通过中国商务部,向四川灾区捐赠人民币200万元, 以帮助实现灾后重建。至2008年5月,马士基集团已捐助了20余所希望小学,并在雪灾和洪涝灾害以及非典等困难时期,尽己绵薄之力,与各方携手共渡难关。

    纳税情况:2007年青岛马士基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为青岛市城阳区第一纳税企业。马士基(中国)航运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被上海市国家税务局和上海市地方税务局联合评定为“2006-2007年度A类纳税信用企业”。东莞马士基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被评为广东省东莞市2008-2009年度A级纳税信用等级纳税人。青岛马士基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被评为2006年至2007年青岛“A级纳税信用等级单位”。马士基(中国)航运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位列2009年天津市和平区国家税务局BC级纳税信用等级纳税人名单,纳税信用等级为B级。马士基信息处理(广东)有限公司(该信息处理公司现已于2009年关闭)位列广州市2006-2007年度纳税信用等级A级纳税人名单。

 

 

联邦快递中国

    行业/产业:物流。

    进入中国时间 在中国开始服务时间: 1984年(联邦快递 官网)

    最新的中国运营战略:

    1、2007年5月28日,联邦快递开始在中国推出国内服务。目前联邦快递的国际快递和国内服务已经覆盖全国400个城市。

    2、位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联邦快递亚太区转运中心从2009年2月起正式投入运营,中国在联邦快递全球网络中开始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联邦快递以及行业机构均相信新的亚太转运中心的每年货邮吞吐量能够达到60万至80万吨,新的转运中心更是被冠上了“中国心脏”的称号。

    3、2010年1月4日,联邦快递将其首架波音777货机在中国上海投入运营,首次将上海与联邦快递位于孟菲斯的超级转运中心直接相连。

    4、中国是联邦快递策略的核心。

    5、2011年9月,联邦快递宣布在上海增设一个全新操作站,为不断增加的货件数量提供支持,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这将是联邦快递在中国最大的地面操作站。新操作站位于上海浦东三林地区,占地面积5140平方米,主要负责为黄浦区、静安区、南汇区、奉贤区和部分浦东新区的客户提供国际快递取、派件服务。

    6、2011年9月新闻显示,联邦快递将把GPRS技术用于包裹递送状态。采用这种技术后,客户可在联邦快递的网站上实现一天24小时查询包裹状态信息,并且全国清关信息全部可以实现可视化。同时,采用这一技术还将帮助联邦快递将取件时间缩短半个小时。

    联邦快递选择在中国首先运用这项技术,是因为中国是联邦快递全球业务量增长最快的一个市场。2011年第二季度,联邦快递在中国的业务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纯收入也增长了47%。中国市场的开发对于联邦快递的全球战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7、未来5年内,联邦快递将在国内新设100个网点。

    8、联邦快递在中国近年来的运营战略主要包括如下几点:获取直航权力、与弱小企业联盟(特别是在2006年成功收购天津大田集团后,联邦快递就在中国拥有了自己的物流网络,成功打通了中国市场)。此外,发挥出最大的核心竞争优势,向客户保证服务质量,也是其进军中国市场的重要策略。

    联邦快递很好地运用了中国关于外资企业在中国合资企业中股份控制比例的新规定,把握时机获得了巨大的市场优势。针对亚太转运中心目前的状况,2009年6月26日,联邦快递中国有关机构向记者表示,亚太转运中心是为了满足今后30年亚洲市场发展的需求,短期内的低迷不会影响其中国市场战略。

    产品品牌 :1、国内快递、 国际快递,2、次日达、次早达

    与品牌相关的市场份额 :联邦快递拒绝透露中国市场的具体数字,不过其在9月18日公布的2009财年第一季度 (2008年6月1日-8月31日)报告显示,该公司在中国、印度、英国和加拿大四个国家每天的国内快件达到30.7万票,同比增长10%,但每个快件的平均价格仅增长0.4%。业内人士估算,近期联邦快递中国国内快件每天的货量是降价前的4倍。联邦快递2009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中国市场国内快件数量同比增长了10%。

    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 :暂无信息

    在中国的组织架构 :1、收件地点:126个,地面操作站:111个,2、亚太区总部:香港 ,中国区总部:上海; 亚太区转运中心:广州白云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