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又如何是什么意思:话收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19:02
第一章.…………………………………收藏简介
1. 收藏的含义
2. 收藏的品位
3. 藏品就在你身边
4.投资藏品十大动机
5.收藏者应当避免的六种心态
第二章.…………………………… 书画收藏
1. 书画收藏简介
2. 收藏名家书画应注意的什么问题?
3. 古字画的鉴赏密要
4. 收藏名家书画应注意的什么问题?
5. 20世纪中国字画收藏六大家
6. 书画投资6大提醒
7. 如何买到满意的书画藏品
第三章.……………………………… 陶瓷收藏
1.古瓷收藏的价值
2.收藏古瓷三不要
3.古陶瓷鉴定的一般法则
第一章 收藏简介
一.收藏的含义
收藏是把有价值的、可保值升值的工艺品及艺术品有序传承保护和研究的一种社会活动。
收藏,传统观点似乎总是认为只有西周的青铜器、汉代的瓦当、宋代书刊、明清的瓷器才是正宗的收藏品,舍之当无可论及“收藏”二字也。应该说像这样够档次、有水平的收藏应是收藏活动的至上境界,恐也是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之事了!静心而论:收藏活动是智慧、财富、机遇这三项重要条件完美结合的产物。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个人是那么地微不足道,面对千千万万、林林总总、美不胜收的藏品来说,谁又能拥其十之一二呢?认清了个人在历史中的地位、确认了自己在时代中的位置,选择最能展示自身优势的收藏品门类,应是涉足收藏活动之首要。正如先哲所说:“学会放弃才能有所得!”
客观上讲:兴趣与爱好是促使你收藏活动能持之以恒的关键,收藏活动中的经济利润永远是次要的。收藏家梅楚英曾讲过自己的经历,他说:记得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初,正值初中的我偶然逢雨撞进了东华门的中国邮票公司营业部,面积不过三十余平方米的展览场地边那五颜六色、选题多样的中外邮票让我驻足观望。中国及社会主义国家的纪念邮票、特种邮票、首日封从此就成为我终生的兴趣与爱好!少年时的其它业余爱好也就放弃了。也正因放弃了烟标、剪纸等兴趣而促成了邮票收藏的快速提升。在学徒时的18元工资或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40余元收入,都能缩衣节食地到东华门去买邮票与首日封。在邮票市场尚处在“非法”阶段,能在东华门、六部口、三里河、三里屯邮市“打游击”都是“兴趣与爱好”在支撑着自己。似乎也可以这样讲:各具个性化的兴趣与爱好的社会组合就是收藏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之下收藏活动过分追求“大而全”是应该引起重视的现象,不讲究智慧、财富、机遇客观条件而一味地追求一个“全”是我国收藏界的一个通病,恐怕也是阻碍收藏活动迅速在群众中普及的关键。大部分收藏人士的智慧、财富、机遇又是无甚积极效果地耗费在盲目追求一个“全”之上了。每谈及自己的收藏品数量总不忘夸夸其谈,说及收藏研究、著书立说则总不免无所作为、面带愧色。要知道收藏者拥有一定数量的藏品、学术研究、文章著作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收藏家。
收藏活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要紧跟时代、观念也须时时更新应是题中之意。在智慧、财富、机遇很难同时兼顾的情况下,选择一些近现代的藏品或正处在萌芽阶段的藏品作为收藏与投资品应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另外,颇具时代特点、地域文化色彩、民族特点的时尚品种也是一种具有超前的收藏概念。电话磁卡、智能IC卡、纪念章、近现代书籍及报刊或号外、球星卡等相对于经典收藏品种而言在初期都是“另类”收藏品种,延续至今也都快称为“经典收藏品种”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时尚收藏品种似乎更具有群众性及生命力。像“可口可乐”瓶、“柯达胶卷”盒、著名品牌的装饰物这样的极具个性化、人性化、时代感的现代收藏品,在欧美各国青年人收藏群体中大行其道也佐证了上述观点。收藏活动不应总是在经典品种、传统门类或历史中寻找力量,收藏活动只有尽量贴近时代、走进群众才是持续发展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收藏界对新兴收藏门类及品种的发展尚持否定、保留的态度;轻则说近现代收藏品种不入流是另类,重则在组织协会与宣传上不给予积极支持。说到底:收藏活动不过就是个人兴趣与爱好使然。我们既要给传统、经典收藏门类、品种喝彩,同样也要给新兴、时尚与另类收藏门类、品种掌声。鼓与呼,热情培育和宣传则显得十分重要了。给新兴、时尚与另类收藏品种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给这样的收藏新品种更多一些尊重和爱护,只有这样,收藏活动才能延续和发展。
二. 收藏的品位
时下,收藏已成时尚,所谓“盛世重收藏”当是现今社会的一个真实写照。翻开报纸,各种收藏专版令人眼花缭乱;打开电视,收藏沙龙侃侃而谈;收听广播,收藏品的报价不绝于耳;就连街头巷尾闲谈的老头、卖冰棍的老太太也在谈论着收藏品的行情……收藏似乎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给人们带来了情趣,增长了知识,也增加了生活的“负担”。
五花八门的收藏中普遍存在着过分商业化的倾向,不少藏家单纯注重投资的回报,使收藏成为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缺乏必要的文化归属感。就连一张平常不过的报纸,有的人也不像过去那样看过就扔,而是好好地保留下来,说不定这一张就能升值;居家更新换代淘汰下来的物品,尽管无甚作用,堆积在本已拥挤的房间,说不定哪天成了无价之宝……
在利欲的驱动下,仅凭着从报上或民间流传的某人收藏一夜暴富的信息,也不管自己收藏方面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如何,人们一窝蜂地玩起了收藏。其实,任何一个收藏者,除文物贩子外,轻意不会把自己的藏品变成现钱,但是一般的收藏者却并不懂得藏品的历史价值,在选定藏品时,心里只是盘算着这件东西每年可以增值百分之几,若干年后自己会赚多少钱,事实上许多人并不会拿到市场上去出售,所以这种增值部分只不过是一个理论升值,即便真的抛出,其价格往往低于价值,一般收藏者大多只能做到微利或保本。
真正的收藏并非一种物欲的占有,它给人的乐趣重在使人获得一种文化愉悦感。张大千先生有一方收藏章“别时容易”不慎丢失,他不无惋惜地说:曾经我眼即我有。这是多么潇洒的收藏风度!有人视藏品为自己生命中的最重要一部分;有的大收藏家为了收藏,自己及家庭却穷困潦倒,殃及后代,虽然藏品价值连城,换钱物后世代享用不尽,但他却可以义无反顾地捐给国家。这样的收藏家才是有品位的,他完全懂得收藏的真谛,是真正的收藏家。 v凭借收藏想打开名利之门,是对收藏的亵渎,这样的收藏仅仅是一种功利的需要,他们永远也不可能体会到那种深邃的文化精神和真正的乐趣,而只会成天为几件藏品的升值防护、转手而弄得心力交瘁、惶惶不可终日。因此,把收藏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挚爱和享受,不为物欲所纵,保持一颗淡泊平常心,才有可能品尝到收藏真正的品位,并促成自身品位的提升。
三.藏品就在你身边
哪户人家找不出一点老东西?这些祖辈甚至是曾祖辈有意或无意流传下来的老东西有否收藏价值?,杭州市民钱先生手中的一本50多年前的邮政储金簿又引出了这个老话题。
浙江国信拍卖行的朱先生认为,类似钱先生的老存折这样的老东西,家家户户都有一点,可能现在还看不出价值,但只要做个有心人,这些普通的常见物也可成为独特的收藏。收藏并不都要大投入,一定要收集他人没有的东西。像公园门票、站台票、粮票,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环境,也可作为收藏。
收藏界的专家也提出,广大群众的收藏不应该只限于文物,因为古代文物越来越少。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来进行,经过系统整理,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会变得非常有价值,以后也可能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这本老存折,浙江省邮政储汇局愿意收购,说明它具有收藏价值。
对于钱先生的老存折,专家建议还是由邮政部门来收购比较好。由政府保管,既可填补档案资料,又可保存得较好。同时,存折的开户人(钱先生的外公)的名字也会记录在册,子孙可查阅。如转给私人,则其流向无法确定。不过钱先生更倾向于转让给正在收藏此类票证的收藏家。
四.投资藏品十大动机
中国百年收藏史上,仅就收藏文物(如书画、古董、邮票、钱币等)的心理动机而言,国人已不仅是世纪初的单纯嗜好或爱国情怀心理,人们对收藏的兴趣、求知、爱国情怀心理共存。
而今,改革开放大潮之下,市场经济的出现、国际交往视野的拓展,国人的收藏动机心理,在外因作用下,已引发了各种心态的投资收藏加盟者,归纳以下十种心理动机,我们可以在比较中好好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于国于己不无益处。
一是嗜好心理:人们对事物的观察、研究发展成如痴如醉的嗜好、热爱,大都先由好奇转为兴趣,再发展成个人嗜好。"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因而就出现了收藏马桶、头发、气味等千奇百怪的嗜好者,这对一个民族各领域的研究、发展不无好处。
二是求知心理:参观书画时,内行看内在动力,外行看字画的华丽及现场的热闹。有求知欲的人苦于看不出门道,于是拜师学艺。学习收藏而求得知历史、懂行情、会评鉴,这种收藏学的心理最宜鼓励,大力提倡。
三是爱国心理:为了保存、保护祖国的历史遗产、珍稀物,不让它们流离失所甚至流出国外,不让它们毁损于我们一代人手中,从而让子孙后代都能观赏到祖先的珍贵遗产,以发扬光大。历史上已出现了无数这类爱国心理的收藏家,这是极需发扬光大的收藏目的。
四是护财心理:这种心理与爱国心理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为一己之利目的而拥有、保护收藏品,把它看作是积存私有财富,后者则是从国家、民族的需要去着眼,而去耗时耗资搞收藏。当然,只要不搞走私、外流,个人积财心理也是正常的。
五是鼓励心理:一些收藏中人,为了激励后来者,如家长鼓励子女学习长进,也从增加其课余爱好出发,主动购买邮票、车模等收藏品,奖赠给他们,这是发展壮大收藏队伍办法的好形式。
六是拓展心理:不少人事业有成,经济条件允许,从而在计划拓展新项目中,发现艺术收藏领域大有前景,因而以企业或个人巨资收购大量名珍文物、艺术藏品,这是国家、个人收藏形式之外的企业(集体)收藏,都是藏宝于社会的办法之一。
七是潮流心理:每到邮市高潮期,都可见到一些不懂收藏、投资常识的老太婆,也随"炒邮可发财"心理去随大流,人买我也买、人藏我亦藏的潮流,这种心理不健康、不正常,不宜鼓励。
八是公关心理:为了开展业务,投业务对象所好,向对方赠送书画、工艺品、邮票等藏品。这在国际关系和个人交往上,也成为一种交际手段,除了以权谋私、化公为私目的外,也是无可非议的。
九是面子心理:这种人搞收藏,一非兴趣使然,二非为国护宝,而是单位、学校里,人人都在进行集邮、集报、集粮等兴趣收藏,自己无知地被晾在一边,为了面子也学习起收藏,这也该鼓励、帮助。
十是发财心理:搞收藏可发大财,投资邮票可增值,这是九十年代以来投资一族的心理,人人都想发财,这是人之常情,通过收藏这一渠道去发财也不失为一种投资办法,只要不盗文物、不外流国宝、不搞假伪品害人,遵纪守法进行正当的收藏投资活动,都是允许的,但需学习投资技巧为佳。
五.收藏者应当避免的六种心态
收藏热无疑是件好事,利国利民,利人利己。但作为一个收藏者,热而不狂,迷而不痴十分重要。
1.梦想捡漏的心态
现在,有些收藏者能一天收一件“官窑”。问他们在哪里收的,他们说在收藏市场上,有时候几百元就能淘到一件。听他们这么一说,我就纳闷了,官窑瓷器一般都是专门供给宫廷的御用品,存世量相当少。要说民间,那更是凤毛麟角。可现在有些收藏者就坚信,只要在收藏市场里逛一圈,不用花大价钱就能淘上一件。这样算起来,一个月就能收一二十件,一个月就能成“百万富翁”。其实稍微细想一下,就能发现这其中的荒唐之处。既然是精品,就肯定是难得一见。如果天天都有精品,一年下来就能有365件精品,这样的东西还能称作“精品”吗?
马克·吐温笔下那个《百万英镑》中幸运的主人公,相信成为了不少人心中的偶像。在收藏界,有些收藏者也有一种梦想,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接到从天而降的百万英镑大钞。于是我们经常能听到某某捡了个“元青花”,某某又捡了个“田黄”的故事。但这些人中,有些甚至连元青花、田黄究竟长什么样都没弄清楚。当然,这绝不是说捡漏不可能,但有一句话说得好: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2.迷信专家的心态
现在有些收藏者盲目偏信专家,认为只要是专家说的,就是正确的。事实上,有些专家虽然做了一辈子的研究,但他们每天看到的都是博物馆库房里的珍品,“下海”经验太少,对于民间做伪技术不一定了解。专家也不是全才,可现在国内却出现了一些很有名望的“全才”专家。本身是研究书画的,可拿个瓷器让他们鉴定时,他们也能品头论足一番。此外,受到各种利益因素的影响,有时候权威专家的鉴定也会大打折扣。曾经听一些朋友说,现在一些专家专门做“收费鉴定”。如果你拿了一张瓷器照片请他们鉴定,只要交纳一定的“鉴定费”,那么这位专家就会按照你的意思写上鉴定结果。
收藏者手中的一些普通之物无须找“大专家”。道理很简单,小学生的算术,最好的自然是小学老师,院士水平再高,对小学算术题也可能一筹莫展。所以,真正“独具慧眼”者是那些身经百战的“练家”。他们每天都面对真品赝品,踩着“地雷阵”,练就了一双能断伪识赝的“火眼金睛”。那些“专家”们如果再有点私心杂念,这鉴定结果就很难说了。
3.自以为是的心态
有一收藏者老李自称收藏了一屋子的“国宝”。一专家好奇,就上他家见识了一番。老李的屋子十分简陋,据说一家三口全都靠他一个月1000元左右的工资生活,可老李却将大部分钱都花在了收藏上。老李神神秘秘地打开了一个柜子,从里面小心翼翼地搬出了一件瓷器。专家眼一瞧就觉得不对劲。老李得意地告诉他,这可是稀世宝贝“元青花”。专家一下子愣住了,赶忙又将这“元青花”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但就是看不出它是“元青花”。老李见专家直摇头,来了一句:“你不懂”。于是老李又从床底拖出了一件明清瓷器,这次专家
看得更仔细了,但还是觉得不对劲。专家问他这些瓷器有没有做鉴定,他说鉴定过,但那些搞鉴定的都不懂。后来专家和一些拍卖公司的朋友提起这位老李,他们说老李早就“出名”了。他经常拿些古玩想到拍卖会上拍,可都是一些假东西,所以都被拍卖公司拒绝了。后来很多朋友也劝过老李,可老李就是不听,直到现在还继续买着“稀世古玩”。
曾经有一位文物鉴定人员不解,现在有些收藏者都认为自己买的是哥窑,可他干文物鉴定几十年了,过手的瓷器少说也有三四十万件,但哥窑就只见过一件,而如今市场上却大量出现,这真假是不是就得打问号了?的确,收藏领域种类极多,每一类都含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这就要求收藏者知识面要广博。所以,投资收藏者
万万不可有“自以为是”的心态。一旦你感觉“自以为非”了,收藏事业才能硕果累累。
4.按图索骥的心态
现在,有些收藏者为了找到一块古玉,就拿着书去寻。在他们眼里,这些书就是权威。如果寻到一块古玉,又恰好和书中的图案长得一模一样,那就肯定是真品了。此外,有些著书作者本身就没有收藏多少古玉,对古玉的研究也只是粗枝大叶,于是他们这里抄一点,那里抄一点。至于图片,也是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或者从其他书中翻印一些。这样拼拼凑凑,一本书就算完成了。还有一些专门介绍市场行情的书,为了炒作某一种古玉,他们会故意标高价格。可以说,这些作者是完全不负责任的,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许多收藏者,也搅乱了整个收藏的风气。
如今,一些作者为迎合收藏热,编辑出版了一些指导购藏的图录。他们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的珍品图片,随意地标上参考价格。试想一下,有些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不见踪影,成交价、参考价从何而来?还有些作者找不到真品图片了,就用赝品代替。因此,对这些书籍千万不可盲从。更不能拿着它们在市面上对号入座。如果按图索骥,则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5.跟风炒作的心态
现在收藏界有一股很不好的风气——炒作。哪天听说陆俨少的册页拍了6000多万元,于是在书画市场上便看到一群人开始到处寻找陆俨少的作品。哪天听说某朝的什么瓷器涨价了,那市场上肯定又出现了一大批收购此类瓷器的炒家。在古钱币市场上,也同样有一批炒得不亦乐乎的炒家。如“泰和”金代钱币,2002年时一枚才300元左右。后来北京出土了一批,于是一些钱商以低价收购囤积,让市场一个都见不着。很多人闻风后也开始在全国各地抢购。不到半个月,该枚钱币就涨到了500元。一两个月后就是700元。2002年年底就达到了1000元。其实收藏品千差万别,真伪混杂,他的涨价了,你的未必就升值。一味跟风,往往得不偿失。
现代社会的宽松环境和开放心态,使许多人在利益的驱使力下,不择手段地包装、炒作作品,认为收藏市场和股票期货市场一样,必须炒作,不炒就没行情。其实炒来炒去,套利的是庄家,被套牢的就是那些散户了。
6.哗众取宠的心态
如今,有些人喜欢猎奇,一味收藏偏门、冷门,认为这样才是高水平。广州就有这么一位古钱币收藏者吴先生,收藏了很多在市场上极难见到的古钱币。据吴先生介绍,他有一枚北宋年代的“崇宁重宝”,版别特殊,价格要上万元左右。但看了他所有藏品照片的专家都说,这其中有64%都是假的,这些所谓的稀有古钱币无非都是真钱改刻而成。方法很简单,本来钱币上的那个字通常是一厘米长,那么就将这个字的某一笔画再刻长一些。如今市场上也出现了专门供应猎奇者藏品的“供货商”。听吴先生说,经常就有全国各地的人给他送一些版别特殊的古钱币,在猎奇方面吴先生可谓在全国都出了名。
有些收藏者喜欢猎奇觅怪,一旦见到从未见过的藏品,往往会引起极大的兴致。而有些人则专门做起了利用臆造品行骗的行当,恰好迎合了这种猎奇心理。究其原因,还是收藏者不明白收藏的价值规律,一味追求猎奇,也是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第二章 书画收藏
一.书画收藏简介
1. 什么叫书画收藏:指人们对书画的收集、保护、管理、研究、弘扬和交流。
2. 为什么要收藏中国书画? 为了审美、经济、科学、归属。
3. 书画收藏的功能和作用:
(1)人类保存和发展文化的一种活动;
(2)文化式的休息和知识型的娱乐;
(3)对人们产 生心理上的代偿和补偿作用;
(4)玩物明志(智);
(5)利国利民。
4. 书画收藏的目的:鉴赏、研究、保护、弘扬。
5. 收藏书画储蓄的价值:
(1)文化价值 (2)玩赏价值(3)经济价值 (4)辅助学术
(5)资佐创作
二.收藏名家书画应注意的什么问题?
购藏名家书画是自古以来的高雅盛事,今又大众化,收藏者队伍不断壮大,其中不乏工薪阶层和普通百姓。收藏书画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真假问题
书画市场赝品泛滥,购买名家书画时,应请行家掌眼,以防买来假货。最稳妥的办法是直接从书画家手中购求。
2、价格问题
名家书画的定价似乎不受国家物价部门的约束。书画市场漫天要价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在购买名家书画时。首先要了解行情,或请内行把关,以免上当。
3、水平问题
书画艺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其收藏价值的墓本因素。名家之作也未必幅幅都是精品,如应酬之作、败笔之作便无法体现其应有的艺术水平,因而与精品的价值也大相径庭。
4、尺幅问题
名家书画的销售有的以幅为计价单位(幅是指常规幅面,即不小于4尺3开者),有的则以平方尺为计价单位。所以同一位名家的作品,幅面越大,其价值越高。如幅面小于4尺3开的小品,其价值就不能与常规幅面的书画相提并论。
5、品相问题
品相是指书画的“相貌状况”,即幅面是否完整、画面是否干净、墨色是否有脱落或润化现象,以及陈旧程度等,这些都是影响书画价值的重要因素。如果购买古旧书画,更应注意品相问题。
6、是否作者的代表作
所谓代表作主要是指书画家擅长项目,如齐白石画虾蟹、徐悲鸿画马、黄胃画驴、李可染画山水或牛等。对书家而言,有的以行书见长、有的以篆书见长……如果书画家的作品不是其擅长的项目,其价值即逊一筹。
7、是否作者鼎盛时期的作品
每位书画家一生部有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书画作品,一是已经形成作者的风格;二是能反映其应有的艺术功底和艺术水平;三是不敷衍草率。而书画家早年的临摹作品或成名前尚未形成个人风格的作品以及晚年体弱多病、气力不支之时的作品等,其价值显然不能与其鼎盛时期的作品同等看待。
8、题款与用印
有的名家书画有款无印或有印无款,或无印无款,或虽有款有印,但却是借盖他人闲章者,还有题上款者等等。因不能算作完善的作品,所以其价值便大打折扣。同样的作品,长题或题诗者比穷款者价值应高一一些。在古旧书画中题上款者并不影响其价值。假如上款本身又是名人的话,反而更具价值。在无款无印的名家画作中,如日后经过名家补题,虽仍不能算作完善的作品,但应该说已恢复了本来的价值。或许因补题者声名十分显赫而使其价值更高一筹。
9、书画质地与裱工
书画的质地是指作书作画所用的纸或绢。也称作“地子”。书画质地的质量、使用效果以及其寿命都是影响书画价值的因素。例如同一位名家的作品,质地是上好宣纸者。其价值应高于其他杂纸者。一些质地较薄的、耐拉性较差的、易折裂的矾纸、矾绢书画,其价值应偏低一些。
裱工是指书画裱件的装裱质量。有的书画裱件做工粗糙,或不平展,或残脱,或有折痕,或受湿受污等等。这些情况不但影响悬挂和欣赏,而且危及书画的寿命,也削弱了书画应有的价值。三.古字画的鉴赏密要
(一)古字画常见作伪方法
1. 照摹。
摹是最易得其形似的。摹书有三种方法:先勾后填;不勾径自影写;勾摹兼临写,又修饰之。第一种,古法先用涂熨黄蜡较透明的纸(称为硬黄)蒙在原迹上面,以浓淡干湿墨填成之,所以也称为双勾廓填。第二种,以纸蒙在原件上,运用浓淡墨依样摹写。第三种,先勾淡墨廓后,再用笔在廓中摹写(有异于不见笔法的填墨),碰到虚燥笔锋处才略为填作。以上之法,因为勾摹时必须映于向明处(古代没有透明线),所以都可称之为“响拓”。所见唐、宋摹仿晋帖,以及宋以来摹晋、唐画等,大都用上述三种方法。五代两宋画法逐渐复杂,如出现皴染兼施的山水画等,根本无法勾摹,因此三法渐废,而大都以临写来代替了。但临写时也有先取透明纸,依形象(多半是绘画)轮廓,用浓墨约略勾出部位,取下后,再将纸绢盖在浓墨勾的稿本上,然后看原作临写,这种作法可说是半摹半临(基本上算是临本)。
2. 临拟。
纯粹的对临,不可避免会稍离原作的形貌。它的方法是把原作放在案子前面,边看边临,这种方法是对付一些草书和比较写意的画面进行的。因为勾稿映看而摹易受拘束,草书和写意画一受拘束就显出死板的样子来,对临正可以避免这个毛病。但任何事情往往是有利也有弊,对临固然比勾摹要灵活,可是又容易失掉形似,甚或露出临写者自己的面目来。例如“三希”之一王献之《中秋帖》,就是北宋米芾的临写本。米氏是纵逸不守法的,因此这临本(有近于仿)也大露本相,试拿《宝晋斋法帖》中王献之原作石刻本辅以米芾自书来对比,就能真相大白了。又临写时如果希望搞得像一些,就必须边看边作,所以在书法中的行款方面就会上下左右不相呼应(这与勾摹本的不呼应不大一样),而且在结体上也容易出毛病。绘画中山水的皴笔等,对临的有的也会出现些脱节或浑腻纷乱的现象。
3. 仿作。
一般在讲,仿作是没有蓝本的,作伪者凭自己的想象,仿学某人笔法结构,自由写作而成。大都是因为缺乏古本临摹,就不得不这样作,当然容易露出作伪者的本相来,或与时代风格不相符合。但因为自然活泼,也有容易欺人的一面。还有虽有原本,但作伪者略取大意,不予照临,亦可谓之仿。
4.臆造。
根本不管某人的作品是怎样,随意凭空伪造,所见较多的如宋岳飞、文天祥,明海瑞的一般书法;具体的如元泰石华的画石,杨维桢的鸡、明方孝孺的松等。如泰石华(达石花)等三人,根本未闻他们是会作画的,这种明明不可能有的事,稍有美术常识的鉴别工作者,是闻而必伪的,所以也最容易鉴别出来。用这种方式来作伪画的原因,主要是取其无有对证,易于欺人,所以原为书画名手而一时又有不少伤口存世的,是较少有人去“造”它的。
找人代作书画,落上自己的名款,加盖印记,叫做“代笔”。书法代笔当然边名款都是代者一手所写,只是印记是自用的;绘画则有的款字出于亲笔,有的也可以另找一人代写,也只有印记是自用的。代笔书画虽然是经本人授意而成,和私作伪本不同,但从实质上讲,总是出于另一人之手而用着本人的题、印,仍属于作伪的行径,这仅仅是出发点有些不同而已。
(二) 鉴别古字画依据
1、书画的时代和个人风格鉴别
书画时代风格的形成,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活习惯、物质条件等有密切关联的,也就是说不能脱离它的时代背景。如写字,自古至今就有过许多变化。宋以前人写字,席地而坐,一手拿简册,一手悬肘挥写,后来用高桌子,手和臂的姿势以及执笔的方法也随之而改变。再后来由于科举制度的盛行,不同时期的考试规定,对书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明代规定虽要写小楷,但书画还未限制。由于写小楷笔锋活动的范围有限,手指握管离开笔毫的距离变近了,手臂也随着贴着桌案。清代试卷到康熙以后更为严格,要求行行整齐,字字匀称,横平竖直,又光又圆,于是连手腕都挨着桌面了,形成了所谓馆阁体的书风。这固然属于科举仕禄范围的现象,但却是在野的文人、方行的僧道,由于种种关系的影响,也常无形中反映出那一时期的风气。若问某时代的书风究竟是怎样,这便须把各代的字迹摆出来观摩比较,才能理会。只凭观摩,不作有意识地比较分析,不会看出差别;而只从理论上讲求差别不多接触实物,也仍然是空谈而已。
再以书法为例:不仅书法本身关系重要,即从文学方面来看,不论是诗是文,词汇的运用,事迹的叙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都能看也它的时代风格。例如陆机《平复帖》的句法语气,在明朝人的句法中是不会有的。再就书札行款格式来说,自晋唐至明清也有很大的变化,连称呼都不相同。今天我们用“千古”作为对死者的衷悼,明代却用来对生人表示尊敬。清人书画题款惯用的“某某仁兄雅属”,明人是不会这样写的。不同时代的字,笔画也不同。武则天时新创的字,不可能在南北朝时出现。古代写书、刻本的书籍可以凭避讳字来断定朝代,这种鉴别方法对书画又何尝不适用?还有作者的生卒年代、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制度等等,也都直接或间接有助于判断时代、区别真伪。
不同时代的绘画也有不同的风格。古代绘画创作的操作方式也和元明以后文人案头作画的方式不同。唐宋以前,壁画盛行,画家们是站着画的,就是在绢至少上作画,也多绷在框架上,立着束画,像今天画油画似的。大约从宋代开始,将纸绢平铺桌上的作画方式才渐渐兴起来。框架绷绢的画法后来只在民间画工中还沿用下去。这种立画的用笔角度和手臂的力量与平画不同,它的效果也就处然两样,这与上述的书法效果问题是同一道理的。
绘画自古就是为政治服务的,旨在“成教化,助人伦”,“指鉴贤愚,发明治乱”,所以首先促进了人物画的发展,而《女史箴》、《列女传》等都是宣扬封建礼教的题材。早期人物的描法,如“春蚕吐丝,始终如一”,继之而起的有轻重提按近似兰叶的衣纹,标志着用笔的进一步发展。转折快利、顿挫折分明的描法要到南宋才开始流行。山水画初起时不讲究比例,“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是它的时代风格。等到画家知道只要按照比例就可以将大自然缩写到画幅之中,所谓“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累数尺,体百里之迥”,又不禁对此“奇迹”大为赞叹。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早期山水多摄取全形,要到南宋李唐、马远、夏圭诸家截取山腰、山脚,取景才向另一种趋势发展。北宋大家如李成、郭熙所画树石是中原景色,南宋才出现水天空的一角“剩水残山”,这和宋室偏安,政治中心南移是分不开的。元代文人画讲求笔情墨韵,不以形似为工,使山水面目又为之一变。
唐宋画家注重创稿,所以说“十日一山,五日一水”,表现他们刻意经营。元明以后的某些文人画家,构图落墨往往顷刻而成。五代、北宋的花鸟画着重写生,后来才有写意的“四君子”画(梅、兰、竹、菊),这自和文画有密切的联系。以上只是极简略地提一提时代不同,画家的思想、生活、工具、方法,都会有所改变以致影响绘画的风格,而使人看出它的时代特点。这只是几个例子,至于细致的分析叙述,自然不是短时间所能讲清楚的。
同一朝代的作品,尽管有个人和地区上的差别,如宋代书家苏、黄、米、蔡异体,山水郭熙、范宽殊观,但其间还是有某些个共同的风格特点,使人一看而知是宋人的字、宋人的画。前人临定书画看到同一时代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和不同时代作品的相异点,往往说什么“朝代气象”,实际上他们所感觉到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时代风格。
个人风格比时代风格还要具体,更容易捉摸。书画家各人的思想不同,性格不同,审美观点不同,艺术风格各异,这是我们判别书画真伪的重要依据。以吴道子的画来说,他的笔墨技法上的特点主要有三:他描绘物象不是很工致的,所谓“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人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他的作品的色彩不是绚烂的,所谓“浅深晕成”、“敷粉简淡”,而被称为“吴装”,甚至有不著色的“白画”。他在早年作画线纹较细,但后来所用的本条是“莼菜条”,可以表现“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是以表现对象的细微的透视变化高、侧、深、斜为目的,带有立体感的线条。这种线条比铁线描能更敏锐地表现出客观事物的立体造型,和书汪中的草书更接近。吴道子用以组成形象的线纹一向以富于运动感和富于强烈的节奏感而引起评论家的特别注意。他的线纹的表现或被描写为“磊落逸势”,“笔迹遒劲”,“笔力劲怒”。线纹是表现手段,而其本身所产生的效果也有助于形成一个画家所特有的风格。
书画者执笔的高低、竖立、侧斜、悬臂、悬殊肘、悬腕以及下笔时的轻、重、缓、急等,写作者都有着不同的习惯。这些不同的习惯,必然在笔锋着纸时有着不同的表现,显出不同的特点。笔法形式的特点,大致有正中偏侧、圆转、方折、虚笔、实笔、顺锋、逆锋等。因此,依凭笔法的特点鉴别书画的真伪,是最为可靠的。笔法对于模仿的人来证明,又是最不容易学得像的东西。每个书画作家,不管技巧高低,经过几十年的操练而逐步形成凝定的笔法特点,换一个人要在一朝一夕间就把它完全接受过来变为已有,是不大可能的。除了比较工整刻板、线点还容易摹得像外,稍为放纵流露作者个性的方法,刻意临摹,必然死板;取其大意,又不能和原作相像。同时,作伪者自己的一套笔法上的习惯特点,在临摹中极容易暴露出来。相反的方法特性--朴拙和精工、滞重和飘逸等等,也很不可能出自一人之手。作伪者如果勉强去临摹和自己的习惯笔法相反的书画,其失败是注定的。笔法对作伪者来说,是最难突破的一关,所以我们在鉴别书画时,把笔法放在首要的地位。
2. 纸绢鉴别
书画所用的材料绢和纸对于书画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绢和纸的鉴别是鉴定书画又一途径。根据和国学者目前的研究,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礁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至今为止未见用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绢)。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从表面来看,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这种双丝绢的经线是每两根丝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明代的绢总的看来也是比较粗糙。明代早中期有一种质量较低较稀薄的绢,由于这种绢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书画家往往先将其托上纸然后再进行书画创作。
纸的质料是判断书画年代的又一标准。汉、晋古纸,所见都是用麻料,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鱼网等废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苎麻。它的特点是纤维较粗,所以也难以作得精细,它无光、无毛、纤维束成圆形,有时见木素。隋、唐、五代书画大都用麻纸,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唐摹《兰亭序》、杜牧书《张好好诗》,以及敦煌出洞的大批唐代经卷,无不如此。北宋以后则急剧减少,但北方辽金的经纸还用麻料。以后用麻纸作书画的则几乎没有。
隋、唐之间,开始看到有用树皮造的纸,大都用楮或檀树皮,它们的特点是纤维较细,同时又随着手工业发展进步而产生的精细的佳作。此种质料亦发暗无光,仅比麻纸稍亮一些,纤维束成扁片形,微有纸毛。还有用桑树皮造的纸,其特点是纤维更细,发亮,纸面容易起长毛,纤维束为扁片形。北宋一开始,在书法墨迹中就出现大量的树皮造纸。以后,树皮纸产于全国。竹料的造纸用于书画始于北宋。竹料坚硬,最难制浆,前人无法处理它,所以不采用。竹料造纸其纤维最细,光亮无毛,纤维束或硬刺形,转角外也见棱角。北宋中期后,造书画纸的原料已无不具备,因而从此就不易以纸质来区别时代的前后了。
3. 装潢鉴别
各个时代书画装潢有各自特色,可作为鉴别断代的辅助依据。如南宋宫廷收藏的书画有规定的装裱格式--绍兴御府装潢式,对不同等级的书画采用什么材料来装裱,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手卷用什么包首、什么绫子、什么轴心;立轴的用料的颜色、尺寸、轴头等都有一定的格式。
元代宫廷藏画选择专人装裱。大德四年,“命裱工五芝以古玉象牙为轴,以鸾鹊木锦天碧绫为装裱,并精制漆匣藏于秘书库,计有画幅六百四十六件。”
明代书画的装潢形式有进一步发展,书画卷增加了引首,并且有的被写上了字,有仿宣和装窄边的,也有用绫或绢挖厢宽边的;立轴则有宽边、窄边之分,有的还加了诗堂。清代宫廷收画的装裱,有其特殊的风格面貌。唐熙、乾隆时期,装裱的用料和技术、形式各方面都比较好,卷、轴的天头绫多为淡青色,副隔水多为牙色绫,临近画心那一部分多为米色绫(或绢),立轴有的有诗堂,有的则没有,但一般都有两条绶带。立轴天杆上的圆曲是定制的,与非宫廷有显著不同。嘉庆以后,宫廷装裱的质量逐渐低落,立轴的天杆逐渐变粗(晚期成为方形)一部分轴头不再用紫檀、红木了,而且显得比较笨拙。手卷比康乾时期也显得粗些。
4. 印章鉴别
印章的时代特征与气息也是鉴别书画的佐证。印章的时代气息可从其形状、篆文、刻法、质地、印色等方面出来。宋代的书画作品,钤盖上书画家本人的印章为数很少,大多数书画家在作品上并不钤盖本人的印章。宋代印章铜、玉居多,少量是其它质料的。印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南宋未期出现了极少数油印),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
元代印章的篆文、刻法都有变化,出现了圆朱文印。质料有木、象牙、铜、玉等,印色大都采用油印和水印。自元代王冕开始采用石料刻印以后,采用石料刻印的人逐渐多起来。
明代初期,各种石料的印章已相当普遍,篆文刻法也有新的变化,篆文每个字的停笔处,都比原笔画略粗一点,但显得较淡,并略呈黄色,同元代的印色就有些不同了。明代中后期印章以石质居多,其它如水晶、玛瑙、铜、玉等均有。字体有古文篆体等到各种形式。这一时期印色大多是油制的,颜色也有浓淡之分,也还有少数画家使用水印。
清初,书画家印章甩用的篆文变化并不大,但印章形状、字体字形都有多样化的趋势。清代中后期的印章,篆文刻法有各种各样的规格,如浙派、皖派和其它各种流派,大都以《说文解字》为主体。印色从为油质,水印已不见使用。
5. 服用饰与生活用具鉴别
因时代不同,各历史时期的服饰与生活用具都有自己的特点。宋代官服帽子,有两根较长的燕翅,分向左右两边。元代主要统治者是蒙族,他们衣冠服饰与宋代明显有异。明代人衣冠服饰又有变代,人们都是留发满头,衣服也没有领子。清代的衣冠服饰则为长袍短褂马蹄袖。
6. 题跋鉴别
题跋可分三类:作者的题跋,同时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某件书画的题跋虽然也有对这件作品加以否定的,但是少数。最多的是为了说明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收藏关系,又或考证它的真、表扬它的美,于是人所共知的。但书画既有伪作,题跋方面也同样有多种的作伪情况,因此书画鉴定不能不注意它的“张变幻”。真古画而配以别人的伪跋,或伪古画而配以别人的真跋,都是常见之事。画上如有作者同时人的题跋,应当弄清楚他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情况从书画本身并不见得能知道,而须从一些题跋中去探索。
后人的题跋对书画鉴定能起多大作用,更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作伪在宋代已很盛行,米芾《书史》便记载他临写的王献之《鹅群帖》及虞世南书,被王晋卿染成古色,加上从别处移来的题跋,装在一起,还请当时的公卿来题这些字卷。如果传到现在,宋人题跋虽真,帖本身却是米芾临的。
题跋对书画的鉴定是否可信还要看题跋者的水平。弘历收藏至富,题跋也很多,但鉴别能力都差,往往弄假成真。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他先得了赝本,叹为旷世无双。后来对真本他反说是假的。文征明的题跋就较为可信,因他工书善画,鉴别能力高。鉴别的人除了眼力有高低之分,还须看他对作品的负责态度如何。董其昌经眼过很多书画明迹,但在评真上极不严肃,因此不能对他的题跋完全相信。总的说来,前代的鉴赏家去古较近,见到的东西多,有比我们占便宜的地方。他们的题跋虽不克尽信,还是值得我们研究思考的。
7、其它一些证据
别字:历来把写别字看得很严重,书画作者等都不至于有此等错误。如书画上或题跋上,尤其是书画的题款等等出现了这种情况,都被认为是作伪者所露出的马脚。
避讳:在封建帝王时代,行文要避讳,就是当写到与本朝皇帝的名字相同的字,都要少写一笔,这就叫避讳,通称为缺笔。在书画上面,看到缺笔的字,是避的哪代皇帝的讳,就可以断定书画的创作时期,不能早于避讳的那代皇帝的时期,否则就是作伪的漏洞。这一问题,一向作为无可置疑的铁证。
年月:书画上或题跋上所题的年月或作者的年龄、生卒不符,或与事实有出入,也将被认为是作伪的佐征。如张大千藏《湘江风雨图》与卷,曾影印于《大风堂名迹》第一集中。纸本,长幅。画墨笔水石风雨竹。自识;风林顾有终,志行昆季,求予写《湘江风雨》已三年矣,而予倥偬未能酬之。今年予上京师,与友携酒追而送别于鹿城之南,乘兴一挥而就,但愧用笔不精而情谊则蔼然也,时正统丙寅岁(十一年,1446年)秋七月望后一日,东吴夏昶仲昭识。钤朱文“东吴夏昶仲照图书印”、“太常卿图书”等印。另北京文物研究所存一卷,画法款题印记,和张氏藏本完全一样。画在生纸,而末尾题识处纸色拖浆煮熟。细看两卷画笔均欠沉着,款字略有文微明法派,完全是一手之作。再拿夏画真迹中题记印亲校勘,乃知正统十一年丙寅(1446年)夏氏还在吏部考功习,而他官太常卿,则要到天顺至成化五年已丑(约1457年--1469年)间,所以不可能正统中已用“太常卿图书”的印章,因此肯定这两卷多是明代中期人凭空仿造的伪本。作伪者对夏氏的生平事迹,没有仔细调查研究过,所以露出了这样的破绽来,下述几例书法伪品也是以此判断鉴别的。
唐代颜真卿《裴将军诗卷》(这本身是假的,姑不论),后面有宋初以“蔬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闻名的诗人林通的题跋,系伪造,因为该跋的字体是学黄庭坚的,考林通死后17年黄庭坚才出生,不可能学到黄的字体。
唐代欧阳询书小楷《般若婆罗蜜心经》本署书写年月是贞观九年十月四日。而《心经》乃玄奘法师从西域诸经中的一种,玄奘于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才奉敕开始译经,欧阳旬岂能预书此经?由此可以断定此帖非欧阳询所书。
唐代李邕书《少林寺戒坛铭》末署“杭州刺史李邕书,开元三年正月十五日建”。查《新唐书》本传,李邕书开元甘三年始为杭州刺史,史事不合,可知其伪。 潜惠堂刻《灵飞经》后有赵孟俯二跋,其中一跋作于泰定四年(1327年),赵氏时年应74岁,而赵孟俯卒于至治二年(1322年),享年69岁。可见此跋不可能为赵书。
明代馆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沈度有一帖,款云“成化十四年秋七月望后一日”。考沈度卒于宣德九年(1434年),至成化于十四年(1478年)已死去45年了,凭此即可断定它是伪作。
(三)书画鉴定学识
与书画鉴定有关的学识是很多的,这里只列举比较密切的几方面:
1、历史知识。
古代的升华习惯、器用服饰等等,自是历史知识,但还不止于此。鉴定者除了要看见作品的意识价值外,也要看到它的历史价值。例如司马光的《通鉴稿》,书法并不佳,但从历史文物的角度来看却十分珍贵。又如明人手札,存世件数以万计,它们除了可供研究当时的书法艺术外,还不知蕴藏着多少历史材料。缺乏历史知识,既无法对这些东西作出恰当的估价,也不可能根据历史材料来判断它的真伪。
2、文学知识。
鉴定书画需要有文学知识。古代书画家往往同是文学家。如果我们读过染的集子,熟悉他遗迹他同时代的诗文,对他们的思想、感情、风格就能有更全面的然认识。遇到这一家的书画时,对他的了解就不仅仅是某件作品所提供给我们的知识,而含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这对鉴定也是有帮助的。
还有,前人写字常录古人的诗文,画幅也常题古人的诗句,或标明写某某人诗意。明人写唐诗,宋诗固然常见,如果宋人、元人写了明人的诗便露了马脚。作伪者有时将诗文的作者弄错,张冠李戴。
3、艺术欣赏和对操作方法的了解。
书画的鉴定真伪固然不等于对某一书画家和他的作品作全面的艺术评价,但也决不等于说书画鉴定者不需要具备艺术欣赏能力。前代书画流传,世代传人珍重爱护,原因虽不止一端,但作品的艺术价值,往往是首先被人考虑到的。一般地说来,历史的评价,总是公允的。如果一个鉴定工作者,毫无艺术欣赏能力,那么他对作品真伪的判断也不能算是全面。历来对于画真假与好坏的关系有这样两句话:“真的不一定好,假的不一定坏。”     但这毕竟是例外而不是一般,前人的作品毕竟是真而好的多,假而红的少。有不少真伪的判断是考虑了俗话的艺术价值才作出决定的。无论代表作,还是一般作品,或是较差的作品,这种高下的品评也是要靠艺术欣赏能力来分类评级的。因此,经常注意个人的艺术修养,提高欣赏水平,是一个鉴定工作者应当不断努力以求的。鉴定书画时,要求“澄必定虑”,不可“粗心照应”,专心致志地看,不要心神不定,观书法,先看用笔结体,“精神照应”,再看“人为天巧真率造作”。还要考证古今跋序相传来历,辨别收藏印识,纸色绢素。看名画要懂名画之神韵,妙手之作:“人物顾盼语言;花果印风带露飞禽走兽逼真;山水林泉,清问幽旷;屋庐深邃,桥棹往来;石老而润,水淡而明;山势崔嵬,泉流丽落;云烟出没,野径迂回;松偃龙蛇,竹藏风雨;山脚入水澄清,水源来历分晓。”而“人物如尸似塑;花果类瓶总所插;飞鸟走兽但取皮毛,山水林泉布置迫塞,楼阁模糊错杂,桥约强作断形,境无夷险,路无出入。石止一面,树少四枝。或高大不称,或远近不分,或翁淡失宜。点染无法,或山脚浮水面、水源无来历。”凡此种种皆为画病,定是俗笔,不列名画。
四.收藏名家书画应注意的什么问题?
购藏名家书画是自古以来的高雅盛事,今又大众化,收藏者队伍不断壮大,其中不乏工薪阶层和普通百姓。收藏书画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真假问题
书画市场赝品泛滥,购买名家书画时,应请行家掌眼,以防买来假货。最稳妥的办法是直接从书画家手中购求。
2.价格问题
名家书画的定价似乎不受国家物价部门的约束。书画市场漫天要价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在购买名家书画时。首先要了解行情,或请内行把关,以免上当。
3.水平问题
书画艺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其收藏价值的墓本因素。名家之作也未必幅幅都是精品,如应酬之作、败笔之作便无法体现其应有的艺术水平,因而与精品的价值也大相径庭。
4.尺幅问题
名家书画的销售有的以幅为计价单位(幅是指常规幅面,即不小于4尺3开者),有的则以平方尺为计价单位。所以同一位名家的作品,幅面越大,其价值越高。如幅面小于4尺3开的小品,其价值就不能与常规幅面的书画相提并论。
5.品相问题
品相是指书画的“相貌状况”,即幅面是否完整、画面是否干净、墨色是否有脱落或润化现象,以及陈旧程度等,这些都是影响书画价值的重要因素。如果购买古旧书画,更应注意品相问题。
6.是否作者的代表作
所谓代表作主要是指书画家擅长项目,如齐白石画虾蟹、徐悲鸿画马、黄胃画驴、李可染画山水或牛等。对书家而言,有的以行书见长、有的以篆书见长……如果书画家的作品不是其擅长的项目,其价值即逊一筹。
7.是否作者鼎盛时期的作品
每位书画家一生部有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书画作品,一是已经形成作者的风格;二是能反映其应有的艺术功底和艺术水平;三是不敷衍草率。而书画家早年的临摹作品或成名前尚未形成个人风格的作品以及晚年体弱多病、气力不支之时的作品等,其价值显然不能与其鼎盛时期的作品同等看待。
8.题款与用印
有的名家书画有款无印或有印无款,或无印无款,或虽有款有印,但却是借盖他人闲章者,还有题上款者等等。因不能算作完善的作品,所以其价值便大打折扣。同样的作品,长题或题诗者比穷款者价值应高一一些。在古旧书画中题上款者并不影响其价值。假如上款本身又是名人的话,反而更具价值。在无款无印的名家画作中,如日后经过名家补题,虽仍不能算作完善的作品,但应该说已恢复了本来的价值。或许因补题者声名十分显赫而使其价值更高一筹。
9.书画质地与裱工
书画的质地是指作书作画所用的纸或绢。也称作“地子”。书画质地的质量、使用效果以及其寿命都是影响书画价值的因素。例如同一位名家的作品,质地是上好宣纸者。其价值应高于其他杂纸者。一些质地较薄的、耐拉性较差的、易折裂的矾纸、矾绢书画,其价值应偏低一些。
裱工是指书画裱件的装裱质量。有的书画裱件做工粗糙,或不平展,或残脱,或有折痕,或受湿受污等等。这些情况不但影响悬挂和欣赏,而且危及书画的寿命,也削弱了书画应有的价值。
五.20世纪中国字画收藏六大家
在20世纪中,一大批收藏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庞元济、溥儒、裴伯谦、关冕钧、罗振玉、孙伯渊、叶恭绰、张叔诚、周培源、刘靖基、吴湖帆、徐悲鸿、黄宾虹、张大千、张伯驹、张葱玉、钱境塘、刘海粟、钱君、周怀民、黄胄、张学良、金城、夏衍、邓永清、蔡万霖、张宗宪、宋文治、刘钧量、王己迁、陈英、程十发等等。但就其收藏之富、鉴赏之精、影响之大,庞元济、张伯驹、张大千、吴湖帆、张葱玉、王己迁无疑是佼佼者,堪称“20世纪字画收藏六大家”。
庞元济(1864~1949年)字莱臣,号虚斋,浙江吴兴人。庞氏家藏历代名人字画数以千计,有唐代张旭、怀素、颜真卿、陆柬之、陆彦远、孙过庭等名迹,有南北宋名家董源、巨然、马远、夏圭等,还有元四家、明四家、清四僧、清大四王、小四王、扬州八怪、金陵八家、海上名家等。庞氏收藏字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历代名家较齐,藏品丰富,基本上对前代各个时期代表书画家都有其代表作品的收藏,其中以吴门四家的作品最多和精彩。二是庞氏藏品大多是精品,而且是真迹。上海博物馆曾出版一本古代扇面画册,其中有80多把成扇就来源于庞济元,可见庞氏收藏之精。三是庞氏有著录传世,曾著有《虚斋名画录》、《虚斋名画读录》传世,这些著录已成为当今研究古字画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张伯驹(1898~1982年)字丛碧,河南项城人。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张振芳在袁世凯当总统时为直隶总督。张是一位大才子,但他最著称于世的还是他的收藏和书法。藏品中包括有中国现存最古的绘画和法书———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晋陆机的《平复帖》以及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好好诗卷》、范仲淹的《道服赞》、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赵子昂的《章草千字文》等国宝,其中购买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他卖掉北京最好的房产(原为李莲英旧宅)换来的。
张大千(1899~1983年)名,又名季、季菱,自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斋名“大风堂”。张大千不仅以书画著称于世,同时也是一位享誉中外的大鉴藏家。他曾说,徐悲鸿说我绘画是五百年来第一人,我不敢当,若要说五百年来第一精鉴人非我莫属。由于张大千有着很高的鉴赏能力,流失民间的古字画精品许多被他收购。他曾花15根金条收购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曾用500两黄金收购五代董源《潇湘图》,还花500两黄金加20张明画换来董源《江堤晚景图》,这三幅均是五代南唐名迹,也是大千自诩的镇堂之宝。张大千收藏最多的要数清四僧之一石涛的作品,据张大千回忆,一生收藏过500幅石涛的作品。1944年3月张大千曾在四川成都举办“张大千收藏古字画展览”,共展出张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古代精品170余件。冯若飞曾以“富可敌国,贫无立锥”赠大千,大千观后又加八字“一身是债,满架皆宝”。这句话一时传为美谈。大千生前还著有《大风堂书画录》。
吴湖帆(1894~1968年)是海上著名书画家、鉴藏家,名翼燕、字骏、更明万,字东庄,号丑移,后改字倩庵、名倩,书斋名“梅景书屋”,江苏吴县人。吴湖帆出身名门,其祖父是清朝的显臣、金石大家吴大就收藏了若干柄状元扇,吴湖帆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展,有的出高价购买,有的用藏品与人交换,经过20年之久的收集,仅清代状元扇就有70多柄。
张葱玉(1915~1963年),现代著名的鉴定家、收藏家、书法家。字珩,浙江吴兴人,在上海有“韫辉斋”。张葱玉出身于一个大资产阶级家庭,经济实力雄厚。据许姬传回忆,张葱玉一度专收唐、宋、元名迹,明清作品基本不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的收藏就与张大千、吴湖帆不相上下。1947年著名学者郑振铎曾为他编过一本《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其中记载了不少稀世珍品,如唐代张萱《唐后行从图》、唐周日方《戏婴图》、唐颜真卿《竹山堂联句诗册》等。新中国成立后,张葱玉为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曾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文物出版社副总编。1962年国家文物局曾专门成立了张葱玉、谢稚柳、刘九庵参加的“三人书画鉴定小组”,张葱玉担任组长,为国家做了大量鉴定工作。
王己迁是美籍华人,现代著名学者、书画家、鉴定家。1907年生于历代书香门第的东吴世家。王鏊第十四代嫡孙。原名季铨,从1932年始改名为季迁,60年代又更名纪迁,1970年后始书己千,取其意为“人十之,己千之”。斋名“云怀楼”。在王氏藏品中有武宗元、郭熙、董源、巨然、马远、李唐、赵子昂、倪瓒、吴镇、沈周、唐寅、董其昌、八大、石涛等大家精品。1973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购藏王己迁所藏宋元画作25件。1999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王己迁以143.25万美元,购进了宋郭熙的《秋山行旅图》,当时他预言,20世纪拍卖会上将不可能再看到如此精湛的名迹。在王氏藏品中,还有一件中国绘画史上煊赫的名作,就是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
从以上六大家看,他们在中国书画收藏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们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都有相当的经济实力。雄厚的财力,为六大家收藏奠定了物质基础。
2.都精通书画和中国美术史,精于鉴赏。六大家中张大千、吴湖帆、王己迁是现代书画大家,其他三位也都在书画方面颇有成就。
3.藏品绝大多数是唐元明清的名家作品,且大多是流传有序的名迹。有的是宋代《宣和画谱》、《秘阁画目》著录,有的是清乾隆《石渠宝笈》初一、二、三编著录的。
4.都藏有多件稀世珍品,这些珍品有的已成为海内外博物馆的镇馆之物,足以雄视当代。
5.收藏的目的都是为了学习研究继承和保存古代优秀艺术。像张大千、吴湖帆、王己迁之所以在书画方面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向古人学习,离不开他们收藏的古代名迹。他们的集藏都是以“为国藏宝,为民藏宝”为宗旨。
6.都在中国收藏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市场上只要出现上述六大家鉴藏过的古代名迹,必会引起海内外买家的极大兴趣。
六.书画投资6大提醒
艺术品投资是当今投资领域的最后一座金山,且又是一座永远挖不尽的金山。
1、十画九假
艺术品中赝品最为泛滥的是书画,因为只要能够写字画画的皆能临摹,居心不良者拿出来就当作真品来哄人。当然能够写能够画不一定能达到水准,因此仿品多数质量不行,但也多有高仿,而令买家头疼。如想买到真品,一方面靠自己的学养,一方面也可请专家把眼。如果要收藏当代画家,较稳妥之法就是直接从书画家手中购求,或参加有信誉的拍卖行拍卖。
2、价格弹性
书画与所有的艺术品一样,不受物价部门的约束,价格极具弹性。若你不了解书画的基本行情,就可能被卖家漫天要价的现象所困惑,所以,能鉴定古玩艺术品者,不等于熟悉价格,价格也是一门学问。书画的品相就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品相是指物品“相貌”,有时东西是真,但品相差,价格就要大打折扣。书画的尺幅同样影响了价格。书画的销售通常以幅为计价单位,幅是指常规幅面,一般不小于四尺三开;有的则以平方尺为计价单位。如果是名家书画,通常尺幅越大,价格越高。
3、优劣强弱
即使是真品,也有一个优劣的问题,即画家的精心之作与敷衍之笔。还有各个书画家的擅长面,如齐白石强项画虾蟹、徐悲鸿强项画马、陆俨少强项画山水等。若并非书画家的强项,即使真品,价格也受影响。还要关注一个画家的艺术的鼎盛时期,有的书画家到了晚年才技艺精到,那么早中年的作品价格当然要低于晚年时期的作品。
4、题款印章
虽是真品,但有款无印、有印无款、无印无款、借盖他人闲章等,不能算全完美的作品,价格受到影响。通常长题、题诗者比无款无题者价格要高。若有皇帝、名人等的收藏章、题跋,价格要高得多。
5、 装裱质地
纸、绢是书画的载体,也是质地,俗称“地子”。一般绢的价格要高于纸质。若纸质为上等宣纸,价格略微上扬。装裱质量也影响书画的价格。装裱粗糙,残脱不平,折痕受污等,价格要受影响。老画老裱价格高,老画新裱价格底。
6、注意炒作
拍卖行情并非书画家经济价值的唯一尺度,因为影响拍卖行情的因素很多,其中买卖双方联手炒作是一个常见现象,因此,投资者必须十分冷静,对投资对象要有足够的市场价格估计,当拍卖现场的竞买势头破了预期估计时,需要冷静分析,不能随风转,不能盲目介入。
七.如何买到满意的书画藏品(业内人士现身说法)
在今年6月份的“2004年中国翰海春拍会”上,山水画大师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以6930万元的“天价”,创下了全球中国书画的拍卖最高记录,大大激发了人们对中国书画投资收藏热情,名家的书画作品交易持续火爆。因而,在当前“画源可贵”和“佳品难得”的情况下,无论是对于书画投资者还是书画收藏者来说,采用哪些切实可行的购买技巧,以较低的成本和不同的购买渠道,买到自己钟情、满意的名家书画作品,已成为书画投资收藏者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必修“课程”。
笔者根据自己十余年来的在名家书画投资、收藏领域的实战经历,就如何买到满意的书画作品谈点个人的心得体会,以期对新入行的书画爱好者有所帮助。
一、如何直接在书画家手中买到满意的书画作品
1998年,国内一本颇具权威性的艺术类刊物曾作过一次有关书画收藏投资爱好者通常购藏渠道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此前国内长盛不衰的书画收藏投资热潮中,居然只有19%左右的人是画廊购买书画作品的,其余的大多数则是直接到书画家家中求购。确实,直到现在,此种状况也没有太大的改观。向书画家直接购买书画作品,无疑可以得到其真迹,但是能够买到自己满意的作品,或者说买到艺术家的创作精品,并非轻而易举之事。这是因为随着近年书画市场出现了多年难遇的一派交易火爆的景象,一些著名的书画艺术家出于无奈,或闭门谢客,或将画价提高到令一般人士望而却步的程度,以期排除干扰,使自己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艺术创作。
那么,如何应对当今这种“送钱上门都会遭拒绝”的局面?根据我的经验,有下列几点建议:
1、事先与书画家约好了拜访时间
目前国内有成就的书画家们一般都是专职艺术家,他们不像常人那样每天到单位上班,而是有自己的习惯安排。你如果冒昧地登门拜访,往往有可能或因其外出而无缘相见,或因他正在休息或创作而被拒之门外。你如若执意求见,则会引起他们的不悦,影响下一步交往。
2、最好能由书画家的亲朋友引见
虽然大多数书画家会欢迎书画爱好者上门求购,但是由于他们一般都拥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优越的经济状况,因此对陌生人上门总会显得格外的小心谨慎。如果届时有其新朋好友陪同前往,一方面可以避免闭让拒见和交流不畅,另一方面必要时其熟人也可以代你开口求情,使书画家降低出让作品的润格费。
3、事先要有充分的心理和资金准备
绝大多数书画家的润格费,均要高出其本人书画作品在艺术市场交易中“串货价”的几成,而这种状况也是情有可原的。一是由于他们对自己作品的市场供需关系有较为直接和快捷的感知,当上门求购者蜂拥而至,或者书画经销商们成批量定货时,他们或因此感到自己的作品已“供不应求”,或为避免过多干扰,更多地保留宝贵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创作,会及时地上调自己作品的润格费。二是由于他们的艺术成就和社会知名度不断上升,随之而来的是众多的各种社会活动,使他们烦恼,因而采取提高画价的措施,以换回自己应有的创作时间和安宁生活。所以,上门求购者一定要有能够满足书画家们的润格费高出市场行情价几成的心理和资金准备,以免措手不及,彼此尴尬。
4、事先要了解书画家的艺术风格、成就和市场行情
有成就的书画家都有其特色鲜明的艺术审美和创作风貌,如果你事先有所了解、掌握,见面后不仅会有共同的语言,也会同由于你对其创作题材和风格及其作品市场行情的了解,在他当场所定的润格费和出示可供你挑选的作品时,你就能够当机立断地做出是否购买决定。
5、适当自我介绍和向其表达敬佩之情
见面后,你可适当地介绍一下自己有关名人书画的收藏经历、爱好、规划和成就,以及与其他有成就的书画家们的交往和友谊,尤其是当你已经收藏有大师或大家级的书画家作品时,特别应当让他知道,以引起他对你收藏成就的重视。同时,可以适当说一些对他与同类型或同档次书画家们相比的话,对其艺术成就和风格的认识,并有针对性地请教一些与他艺术创作有关的问题,此外还应当不失时机地表达对他艺术成就的敬佩之情。总之,与书画家的良好沟通,可以使他认识到你是一位真正懂得和喜爱其书画艺术作品的收藏者,然后再向他及时和诚恳地表达自己渴望购藏其精品力作的殷切之情。
6、要求欣赏其新作并可以适当还价
如果你感到书画家出示给你的作品是他的旧时平庸之作或应酬之作,那你可以提出要欣赏其近斯新作。如果他没能如你所愿,你可以点题请他当场为你书作或绘就其拿手题材。一旦你选定了要买的作品,也可以在他开价的基础上,以合适的理由再尝试着去还还价。但这应当在你接受了他的开价,并决定当场付钱的前提下最后的努力而已。
7、择机而退
如果你此次没能如愿,可以采用适当的理由,如只想购藏他的某种题材的作品或钱未带够等,给双方找一个台阶下。但应当注意“买卖不成情义在”,可以向他诚恳地表达歉意,并留下联系方式,以便今后再次联系。      二、如何在书画拍卖会上获胜
近年来,国内大城市书画拍卖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书画收藏投资者可充分利用有关资讯获知拍卖会信息,从而有机会选购到由书画拍卖公司征集到的一大批标明底价的著名书画家们的优秀作品;而购买者可以通过拍卖图录和作品预展,仔细审视每一幅上拍作品,对其真伪、质量以及最终的心理地价位都拥有与同道商讨和向专家求教的充分余地;此外,书画收藏投资者可以根据拍卖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竞买策略,用自己能够承受的合理价位,达到竞拍目的。
1、参加书画拍卖会前的必要准备
目前,各大城市各书画拍卖行每年春秋季节几乎都会按照惯例至少举办两次大型名家书画拍卖会。而有意参与者,现在只要通过“雅昌艺术网站”中的“最新拍卖网上预展”栏目,就能很便捷地获知各地近期有哪些适宜于自己投资的名家书画的拍卖会概况,了解其举办的时间和地点,并可在网上进行拍卖作品预览。
同时,大型书画拍卖会一般都会印制精美的拍品图录,并于正式拍卖的一个月前发行,因此欲参拍者要尽早地收集和仔细阅读拍品图册中的有关事项,包括本场拍卖是请的哪位书画鉴定家来“掌眼”,是否有保真承诺,成交后的佣金标准,以及领竞拍牌时需交纳的保证金数额等等。然后再仔细审视图录中的每件作品,经过统筹归纳分析后,从众多的拍品中初步确定自己计划竞买的作品数量。由于拍卖图录往往为了印出精美效果,会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的美化,以及掩饰作品在品相方面的缺陷。因此,参拍者仅通过图录及网上低像素图片进行预览,不可能做出作品真伪和优劣方面的正确判断,进而做出拍购的最终决断。所以,参拍者一定要亲自到预展会(通常是在拍卖会举办的前二天)去亲眼目睹拍品原貌,并注意仔细核实作品实际大小。
这时,如果对自己计划竞买的拍品真伪优劣有疑问,最好能够与创作者本人核实,或请富有经验的书画鉴赏行家前去帮助你“掌眼”定夺。然后在此基础上,最终确定欲拍作品的数量和打算参与竞拍的最高限价,并将其一一注明在拍卖图录上,同时筹备好足够的资金。
2、拍卖中的取胜方法
有意参拍者,一定要带足保证金(大型书画拍卖会通常要一万元以上)提前到场领取号码牌,并挑选一个可以方便纵观全局的座位(一般以中间稍后的位置为佳),然后还可观察场内是否有大买家以及有可能与自己竞争的熟悉同道出现,以便“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并稳定好情绪和心态,静以待“战”。在拍卖开始后,你可以根据现场气氛变化的实际状况,按照下列方法随时调整自己的参拍方式:
(1)步步为营。这是书画拍卖会上最常见的方法,即按照拍卖师的加价幅度逐步应价。此方法一般适用于会场气氛平静、秩序井然和竞争者不多,参拍者以期用最理想的价格买到拍品。
(2)跳高打压。此种方法适用于当前几件拍品的成交出现了激烈竞争的场面,从而使得场内人气聚集,群情激奋,这时为了有意摆脱和打压众多竞拍者被现场气氛所造成的盲目“较劲”和纠缠,你可以在拍卖师一报出起拍价后,以低于自己所预定的最高竞买价位,但又远高出起拍价的价格大幅度的跳高应价,这样有可能在别人犹豫不决、不敢再盲目竞争时,一次就能如愿以偿地将此拍品“搞定”。
(3)半途捷径。起拍时并不急于举牌参加竞拍,随着竞价的提高,竞拍者所剩无几时,再示牌参拍。这种方法是为了有意去降低起拍之初竞争激烈的热度,造成此拍品并不热门的假象,从而摆脱别人盲目“较劲”的干扰,以便最终获胜。
(4)泰山压顶。此方法为开拍之初先隐而不露,直到最后一轮拍卖师报完第二遍价格即将落槌时,出人意料地报出新高价格加入竞买,这时有可能会使原本以为稳操胜券的对手大吃一惊,在其犹豫不定时得胜落槌。
(5)贴身紧逼。此种方法适用于现场仅存最后一位对的与你竞争时。你每次的应价可以不按照拍卖师报出的价位阶梯应价,而是仅在对手的出价基础上每次稍加一点。如此这般再经过几轮之后,对于有可能被你的顽强“紧逼”打垮,丧失最终获胜的信心,自动退出竞争。
(6)场下成交。此种方法适用于当你观察到欲参拍的作品,因为在起拍价时便无人应价,或到了底价后再无人愿意加价而撤拍后。在拍卖会结束时,你可以主动与拍卖会主办者联系,向他们表示自己仅能够按照此拍品的底价,而不能另外再交纳10%的佣金与他们成交的愿望。这时拍卖会的主办者可能会考虑虽然场上未能拍出,但如果与你在会后成交,他们仍然可以获得卖方应付10%佣金的实际状况,而与由于未拍出而显得无望的货主进行协商,并力争促成按你所提出的交易方案达成最后的成交,使彼此获得“双赢”结果。
三、如何与画商打好交通
对于一位爱好名家书画的收藏投资者业说,与画商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画商们在长期书画艺术品交易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普遍有着胜人一筹的“眼力”,且与书画家和收藏者之间的联系广泛而密切,因此书画作品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以较低的价格流入画商们手中。此外,书画商们能够快捷地获取书画艺术市场的最新资讯,对名家书画的市场行情有着较为准确的把握度,而且他们是以书画交易的盈利为目的的,因此,在购入书画作品时价格控制得比较严格,一般而言至少要低于行情价的二成左右。同时,在他们手中的即使是名家的精品佳作,只要买家出得起令其满意的价格,他们通常也会舍得割爱出手。所以,对于有心长期进行名家书画投资收藏的爱好者来说,应当尽可能地去了解、走访和熟悉本地公开的画廊中的“专业”画商,以及时下存在着众多的采用私下交易方式的“业余”画商;当你诚心地与他们有过几次令双方满意的交易后,往往就能够与他们交上朋友。届时,你可以委托他们帮你留意寻找所需购藏的名家书画作品,他们也会按照市场行情价甚至有时还会低于此价与你成交的。
下列几个要点,将会对你在与画商打交道时有所帮助。
1、了解和掌握当地画廊的总体概况
不管你是在本地还是在外地,与画商打交道一般是在画廊中进行。因此,对当地画廊的总体概况,例如画廊的数量、地点分布经营特色、档次规模等方面要尽可能详尽地掌握,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向同道们了解画廊经营者的有关背景情况,包括从业者的眼力、所经销书画作品的来路、他的经济实力和信誉度等等,然后根据上述有关状况,从中挑选出适合于自己名家书画投资收藏的画廊,以便前往与画商进行接触。
2、主动与画商接触
画商大多数是坐在店中等待顾客,一般都会十分乐意接待上门观赏和有意选购书画作品的书画爱好者;因此你应当主动地与其接触,向他了解画廊的有关经营状况,了解他所经营书画作品创作者的艺术成就、艺术风格和市场行情,以及他与哪些书画名家的关系比较密切等情况;同时一方面从他的言谈话语中初步判断其为人是否和善、实在和坦诚,另一方面要留意仔细观察其店中展示出来的书画作品的真伪优劣程度,以筛选出自己想购买的书画作品。
3、具体询问看中的书画作品
你可以向他进一步询问此作品的来源和特点,以及作者目前的创作动态和成就,最后自然要让他开价。而在此要特别提醒的是,画商的开价通常都为虚价,也就是说其最初的报价是含有“水分”的,一般要比他最后愿意成交的“底价”高一些;而至于报价中究竟有多少“水分”,他则会根据你给他的初步印象,以及其目前的营销状况来临时决定,这也是只有他自己清楚的秘密了。但是你绝不能将他的开价,当作你最后购画成交价去考虑是否购买。
4、要耐心和适当地挤出“水分”
由于画商们有快捷地获得书画市场最新交易行情的能力,因此在他们那里要想以低于市场行情价几成的价格与其成交,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反,他们往往还希望能以高出行情价的“几成”,将书画作品卖给你呢。就算价格降得最低,通常他也不会在低于行情价二成的情况下出手,因此挤出“水分”时既要耐心,又要适度。
一般情况下,他开价后会让你还价,这时你要特别注意,决不能轻易地还价,因为按照书画交易的行内惯例,一旦他同意了你所还的价格后,你就不能反悔,而应该当场付钱成交了。因此,你可以一再地追问他“最低价”到底是多少,并寻找种种理由来说明他报出的价格仍然偏高的方式,来摆出一副既想购买,但是对价格又不甚满意的姿态,以期不断地挤出其中“水分”,从而迫使他将价格降到最低。
5、做好善后事宜
当你能够接受了他的最终“底价”后,即可以与其成交了。但这里千万不要忽视了应当落实必要的“善后措施”,即与他就有关的保真条件,如可供鉴定的时限,以及如果经专家鉴定为赝品后,是退钱款还是换购其它作品立下字据,以免后患。然后应当尽快地将所买的书画作品,拿去给懂行者鉴定一下,如不幸确定为赝品时,必须立刻去退货。
6、保持联系,建立友谊
你一旦与画商交易成功后,就应当有意识地与他们保持联系,观察他们是否能够真诚和优待熟客,以及对顾客负责到底。而当你与画商通过了几次令双方满意的交易后,往往就能够与他们交上朋友,建立友谊,进而可以委托他们帮助你留意去寻找你所需购藏的名家书画作品,并且按照市场行情价甚至低于行情价的价格与你成交。这对于广大并非专业从事投资收藏名家书画的爱好者来说,不失为一种省时的易行的购藏行为。
四、如何在书画交易中成功地“砍价”
由于书画艺术品在实际交易中没有一个固定或标准的价格可言的,尽管卖方可以 “漫天喊价”,但是买方也可以“就地还钱”,因此,买卖双方在交易中就不可避免地会进行讨价还价。而书画收藏的投资者一般都处于买方的状态,所以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和有效地采用好下列“砍价”方法,将十分有助于你挤干卖方要价中的“水分”,从而达到最终以自己满意的价格成交的目的。
1、揭示作品的缺憾
你可以从作品并非属于作者近期的精品力作,或因为保存方法不妥而导致作品的品相有所破损,或仅为作者早年艺术学习期的平庸之作,或作品所题的是双款等理由,来提示作品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期使卖主自行降价。
2、以同类作品的低价来类比
当卖主急于脱手某件书画作品时,你可以告诉他自己所了解的近期在别人处同类作品以低价成交的情况,或某处某人手中还有不少同类同档次的作品正低价待售的现实状况,以使他消除卖个高价的幻想,并对自己所开出的高价失去信心后,而主动降价。
3、直言早日出手之利
你可以推心置腹地向卖主直言相告,如果他能将此作品早日出手变现,再用换来的现金去投资其它画作,最后所赚得的利润将可能会远远高于现在降一点价所付出的差额,以此来打消他期望守株待兔卖个高价的不现实之想法。
4、轮番上阵探虚实
如果你想摸清卖主的低价究竟是多少,可以采用请几个人分别出面与卖主洽谈的迂回战术,然后将他们分别“砍价”的结果进行比较,最后便会得出卖主愿售的最低价格的答案。
5、合伙战术
当你和对方坚持自己所希望的成交价而似乎再也无话可谈时,你可以告诉卖主你有合伙人拟共同参与投资购买,如卖主现在能够答应按照你说的价格成交,你现在立刻就可以付款,否则要与合伙人进一步商议,而合伙人原本就对此交易不感兴趣,若如此那般,很可能就会落入与其交易夭折的最后结局。
6、拖延战术
如果卖主希望能尽早将其书画作品变现,你可以佯称如果按照对方的价格成交,目前资金尚还不够,需要拖延时间汇集款项,直到过几天后待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时,或等到待售期限的最后一个时期,再前去“砍价”使其就范。
7、“一枪打”战术
如果你准备购买他的几件书画作品,最初可以不露声色地与他——分别论价和“砍价”;当他将每一件作品的价格降到最低时,这时你才提出行话所谓的“一枪打”——一次性购买全部的看中的作品。而按照“一枪打”惯例,其总价是应当低于分别一一购买的价格的,这也是一种在实战中十分受用的“砍价”方法。
8、“二者取一”战术
你可以谎称在别处已看中了某一件书画作品,而自己的资金却只能允许二者取一;如果卖主愿意再降些价的话,你就可以立刻与他成交这件作品,否则将会放弃与他的成交,而去别处购买那件已看中了的。这时卖主往往就不得不按照你所希望的价格成交了。
9、借“身不由己”来“砍价”
当买卖双方落入谈判僵局时,你可以谎称是代理远方亲友前来购买的,自己是“身不由己”的,即只能坚持希望能够按照自己所提出的价格成交。此“砍价”理由虽然不太充分,但是也不会使对方过分生厌。
10、欲擒故纵
即自己已经对看中的书画作品和对方所降的价位能够接受了,但是为了最后再挤出可能还有的“水分”,仍然可以表示出不甚满意的种种理由,藉此来做最后的努力。
陶瓷收藏
一.古瓷收藏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收藏界,陶瓷、青铜、书画向来被视为三足鼎立的“三大项”。这三大项中,又以古陶瓷人气最旺,在艺术市场上更是高价频出。2002年5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雍正官窑粉彩蝠桃橄榄瓶以4150万港元创下清代瓷器拍卖世界记录。有人认为,古瓷收藏作为投资板块,己经做得很大,且一直“牛”势不减,价格冲高不下,社会上稍好的瓷器已被吸纳殆尽,现在“建仓”投资涉足古瓷收藏,似乎为时已晚,难以获利。其实这种观点是一种短见。虽然市面上的大多古瓷精品已“沉底”于藏家手中,尤其是一些中高档古瓷,古玩摊贩市场上已难觅其踪。但由于古瓷历朝历代窑口众多,品种极为丰富,民间传世数量巨大,是其他任何藏品无法比拟的。从各地古玩店铺、地摊来看,尽管古瓷赝品充斥,但老瓷并不少见;各地文物商店储量仍然可观,一些“沉入”收藏家手里的古瓷,稍有“好利”,仍然会出手,藏家间互相调剂、交流、易主。一些有“前瞻”眼光的收藏爱好者,可从目前市面上货源相对充足的清中晚期青花、单色釉及民国精品瓷入手,投资“建仓”。
一是选择那些相对少、精、异形器。大凡收藏者和卖家都希望自己手头上拥有“人无我有”的器物。器物精美,历来都是受人追崇的,所以价值就会高。而异形瓷器,因工艺难度大、成本高,就算现在价高利低,但今后潜力会成倍增大。二是选择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真实价值的古代名窑作品。有些古瓷,无论当时还是眼下,都可算作高质量精品,但由于人们因时代、民俗、社会传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可能一时难以认识其真正价值,此时购藏,绝对是潜力巨大的“绩优股”。比如优质的宋代湖田窑影青器物、元枢府瓷器物,目前价格远低于其实际应有价格,一旦有机会遇见,大可断然入藏。除宋代五大名窑外,唐宋瓷器中的邢窑、越窑、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建窑、洪州窑也颇具升值潜力。三是选择近现代瓷器中的代表作。诸如晚清、民国新粉彩、浅绛彩中的一些有名头的作品、建国初期一些精品瓷板、雕塑等等,都将是很有升值潜力的。
古瓷投资相对来讲是中长期的。一般10年增长4至8倍左右。当然,古瓷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有冷有热,有高有低。如何正确把握其中之“度”,是古瓷投资收藏者必须了解的。大凡买家,都懂得“养一养”、“捂一捂”的道理。如清三代较好器物,不推到高位,开低价买家是不会轻易易主的,一般都会等一段时间,市场见好,即果断抛出。除了打时间差,打“地区差”也是一种有效的投资手段。比如,北方南方由于审美观念不同、艺术品存量不同,生活指数、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不同,都有可能造成同一器物价格的地区差。按一般常规,瓷器窑口产地瓷价格相对低些,比如江西景德镇的宋代影青普通碗盘(不是湖田窑),每件就百十元左右,而北方则数百元,品相稍好的可达千余元;而北方的磁州窑普通小罐价格较低,到南方藏家手中就价值不菲了。
此外,作为一名成熟的古瓷收藏投资者,目光不能局限于古玩地摊,还要有在文物商店、拍卖会“捡漏”的智慧和勇气。这类地方,器物相对流传有序,保真系数较高,一旦看准,果断入藏,日后回报将更为实在。
二.收藏古瓷三不要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可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得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避免收藏一些假古瓷呢?这就需要注意以下一要三不要:
要长些陶瓷学问。我国的陈设艺术陶瓷,分陶和瓷两大类。陶主要产地有以紫砂壶和花盆著称的陶都江苏宜兴,有以陶塑人物和动物造型见长的广东石湾,还有生产唐三彩的河南洛阳,生产黑釉陶罐的山西浑源,生产刻花陶器的四川荣昌等;瓷主要产地有以生产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的瓷都江西景德镇,有以釉下五彩装饰美术瓷而闻名的湖南醴陵,有生产雨点釉和发展刻瓷艺术的山东淄博,生产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郸,生产白瓷的福建德化,生产青瓷的浙江龙泉,生产釉上彩花瓷的广东潮州,生产仿南宋官窑艺术瓷的浙江萧山等。陈设艺术瓷作为商品,价格并非越高越好,这需要认真加以鉴别,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画功是否熟练、清晰,色泽是否莹润、透明,釉下装饰注重工笔式写意,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对陈设艺术陶瓷的选购,既要看整体效果,也要仔细察看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釉面是否光洁,色度有无异样。选购陈设艺术陶瓷要在白天光线好的地方,灯光往往会出误差,对瓷质可轻轻弹叩,听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沙哑声音有裂纹的,再好看也不值钱,而且有裂纹的陶器不易保存。
一不要总想从旧货古玩市场买到珍稀名瓷。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
二不要受古瓷鉴定理论书的误导。收藏者往往依照古瓷鉴定理论书中的特征,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目前,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按图索骥,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地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
三不要把收藏定位放得太高。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
总之,收藏者要多与同好收藏的人士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还应该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只有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才能逐步提高。
三.古陶瓷鉴定的一般法则
(一 )鉴定的目的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辨别真伪,判断时代、产地和质量优劣,揭示历代陶瓷的内涵及价值,从一个侧面研究人类的物质文化史和社会发展史。同时还起到保护祖国文物,提高人们艺术修养等作用,从而使其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发挥积极功效。
(二 )鉴定的内容 鉴定一件古陶瓷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 辨伪:即鉴定这件陶瓷确是真品,还是后代的仿品或伪作。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例如,一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作的瓷器,还是后代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
2. 断代:即鉴定陶瓷制作的时代。例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元代事明代的产品。
3.断窑口:即鉴定陶瓷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鉴别它窨是耀州窑制作还是临汝窑制作、或是其它窑口制作的。
4. 评价:即评定这件陶瓷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例如,器物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然后评定其艺术水平如何?经济上值多少钱?对此种种应作出正确的评价。
(三) 鉴定的方法 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有分类法、比较法和甄别法。
1. 分类法 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类分型,摸索出器物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2. 比较法 利用已知的标准器(例如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带有年款的陶瓷器),与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变知之,得出合乎事实的判断。
3. 甄别法 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确的甄别。鉴定陶瓷,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看造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器物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了解了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以碗、盘一类器足的主体。可见器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视,往往成为我们断代的参考依据。因此,只要我们头脑里有了准确的器形概念,善于体会各时代器形不同风貌,对那些貌似的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这就好像手里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确的分寸,不致出现“失之千里”的现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产品。
(2) 看胎釉: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3) 看工艺: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鉴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4) 看纹饰:陶瓷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鉴定时的参考因素。
(5) 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 看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鉴定陶瓷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的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综上所述,历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艺、纹饰、彩料、款识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各项依据。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普遍规律中寓有特殊规律,还必须考虑到例外情况,例如,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点,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没有黑疵斑点,我们不能因此说它们就不是宣德瓷器。因此,我们鉴定一件陶瓷器时,不能偏执一方,食古不化或教条主义,拿着条条框框去套,而要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虑,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把握各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征和典型风貌,联系实物,仔细观察,触类旁通,辩证运用,反复推敲、慎重定论,千万不可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的特征便妄断真伪,这样才是正确的方法。